文言文祖父祭文范文

老人 0 74

文言文祖父祭文范文,第1张

文言文祖父祭文范文
导读:1 求给爷爷的祭文,要文言文,谢谢 公历X年X月X日,乃吾爷爷仙逝安厝之前夕,不孝XXX随全家人等,虔具清酌时馐致祭于爷爷之灵前而哀泣:天苍苍,地茫茫,我哭爷爷别家堂,千呼万唤不闻应,捶胸顿足泪汪汪。 忆往昔,同舟共济,甘苦共尝。教我

1 求给爷爷的祭文,要文言文,谢谢

公历X年X月X日,乃吾爷爷仙逝安厝之前夕,不孝XXX随全家人等,虔具清酌时馐致祭于爷爷之灵前而哀泣:天苍苍,地茫茫,我哭爷爷别家堂,千呼万唤不闻应,捶胸顿足泪汪汪。

忆往昔,同舟共济,甘苦共尝。教我珠算,训我礼仪。

引我习字,育我词章。教吾正直做好人,坦荡为君子。

海深恩情长,爷爷深情永难忘。无奈黄天降不祜,您别我只身西去。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喊天天不灵,哭您您不应。

爷爷,你去得太早,走得太忙。吾号泣祭奠,难诉衷肠!愿爷爷九泉有灵,矜悯愚诚,明此至诚。

吾不胜受恩感激!呜呼哀哉!伏食尚飨。

2 祭奠爷爷五周年的文言文祭文

开头人们写祭文,习惯以“维”字开头。“维”是助词,作发语词用,无别的意思。祭文以“维”字开头后,紧接着即言明吊祭文时间及祭谁,谁来祭。这是开篇明义,首先要点明的问题。

内容祭文的内容必须简短,语言必须精炼,要以简明扼要之词表达悲哀况痛之情。—般祭文以二三百字为宜,切忌拖泥带水。过去的祭文,语言均押韵。可—韵到底,也可变韵——即押两个以上韵。

结尾祭文用“尚飨”一词结尾。“尚飨”是临祭而望亡人歆享之词。尚,是庶几,希望也;飨,设牲牺以品尝也。

示例:祭祖父文

维:

公元一九六一年五月三日,齐期刊、大维、二维等,虔具清酌庶馐之奠,致祭于先祖父德享老大人之灵前而哀日:祖父去世,年仅七旬。奔波劳碌,终生耕耘。风雨无阻。不避艰辛。勤俭持家,生活平稳。教育吾辈,克己恭人。对待敌友,爱憎分明。维护集体,不讲私情。祖父之德,足启后人。老当益壮,宜寿长春。无奈不测,急病缠身。一卧不起,迅速辞尘。呜呼祖父,百喊不闻。肝肠断绝,血泪沾巾。哀号祭奠,悲痛难陈。黄泉有觉,来品来尝。呜呼哀哉!

尚飨!

3 写给祖父的祭文

岁次戊戌,祖父大人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年了。

祖父大人名资康,号醉仙。生于清未光绪30(1904)年,时曾祖父已届中年,尚无子嗣,欲抱养同村楼门巷某乡邻之子为继,曾祖母忽觉妊动,遂生祖父。

祖父青少年时,学而优,举人考试时为全县第二,但终因“家贫亲老”,没能继续深造,而终身务农。

祖父脑子灵活,曾长时间担任村长。在特殊的年代,时局动荡,社会不稳,国民党来了要粮, 来了也要粮,作为一村之长要应付各种摊派,并且哪一派也不敢得罪。日本人进入后,曾要求祖父当伪县长,但祖父终没答应。

祖父一生勤劳俭朴,腿勤嘴甜,善治家业。他常说“贫贱生勤俭,勤俭生富贵,富贵生骄奢,骄奢生*逸,*逸又生贫贱”。家里当时有三合院,东院,牛院,场子(碾麦用吧),几十亩地,柿子园等,并长期雇佣伙计,在村里算殷实之家。在土改时,家庭成份划为富农。他虽斤斤计较却与人为善。人有送外号“死咂子”(小气的意思),听奶奶讲,常常因为一分钱与伙计吵得脸红脖子粗,随后伙计还在生气,他却跟没事一样。我印象中后来每年正月初一都有伙计来看他。土改时,虽受到了非常的压迫,但终都化险为夷,平安度过。有一次斗争时,村人敞娃(音)扑压在他身上口里喊着打这老家伙,实则用身体保护了他;在西安避难时,有村人(认乡团)遇见而未举报。

由于受上辈的人丁不旺的影响,(曾祖父弟兄三人仅祖父一个男丁,应该还有个堂姐,有外甥新庄村立太爸常来探望祖父,比祖父小10岁,后来与祖父同一天去世)。祖父一生酷爱男孩,生有五男三女,二姑早夭,小姑给养到楼门巷。父辈五男为勤字辈,依次取名为农、工、商(后改为杜挺)、学、兵。祖父眼光长远,给父辈们的人生指引了正确方向。二爸当时跟私人当伙计,并答应给一点股份,他说你把生意全给我也不给你干了,果断让二爸脱离开私人,改由给 干,给二爸以后的事业发展铺平了道路。三爸当时辅助家里干活,每天拾粪,他坚持让考学,最终考取了清华大学,成为十里八村的骄傲,这也是大哥名字“清华”的由来。

印象中的祖父总是坐在火炉边拣炭核(胡),他会把炉子里烧剩下炭灰用火杵一点点仔细分开,乏炭再用做封火炉用;他每年会种植烟叶,加工后自己用大烟袋抽;他会用一种槁草编成辫状绳子晒干,晚上挂在院子里烧着熏蚊子;他用麻丝拧成细麻绳给家里人用;他会考问我们一些书本上的字;他会给我

4 求祭姑祖父的祭文

祭 文维:岁在戊戌,建巳之月,戊午亥时。

祖父于家中病逝,享年八十五岁。祖父丁酉年始病,及时送医,却未能痊愈。

而后病痛缠身,祖父心情低落,戊戌年初病情复发,再医,有所缓解。后恶疾突发,无回天之力,溘然长逝。

祖父神态安详,奈何,如今却是天人永别,音容渺然。青山依在,万古长流,幺孙于此跪拜,告慰祖父在天之灵。

吾生于祖父花甲之际,顾及吾父母工作艰辛,与祖母躬亲抚养,至今二十又五年。吾幼时性情顽皮,常与其争辩,祖父未曾重责,却是喜爱有加,视为掌上明珠。

上学读书时,时常沾沾自喜,三心二意,玩物丧志,祖父则耐心教导吾谦逊治学,勤学苦读,志存高远。吾年少时贪吃好玩,不明事理,常为一己私欲犯错,祖父怜吾年少心智不全,常于父母责罚中护之左右,后又耐心教导。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幺孙终身不敢忘怀。祖父生前最为疼爱吾,期盼吾能成家立业。

然幺孙未立业成家,祖父却离我而去,幺孙心有所悔,心有所憾,愧对祖父,肝肠寸断,悲痛欲绝。回首过往,犹如昨日,祖父一生,耿直刚强,豁达大度;一生孝悌为本,情义为重;一生崇文重教,光耀门庭;一生以礼待人,以理待事。

幺孙定承您之志,砥砺前行,不敢丝毫怠慢。定承您之品格,忠厚做人,不敢疏于做事。

定承您之遗愿,考取功名,不敢遗恨终身。自兹幺孙愿您西行路途无劳无饥,无痛无病,一路走好。

祖父如若有灵,望保吾辈平安,佑家业永兴。祖父如若有知,望您含笑九泉,早登仙境。

悲乎哀哉,伏惟尚飨。幺孙:戊戌年五月初一。

5 求一篇祭文、祭 祖父,祖母,烈士,都可以

公元二00八年四月四日,乃清明扫墓之日,不孝孙及家族等人,虔具清酌时馐致祭于祖父之灵:

呜呼!祖父、祖母去世,年纪皆尚轻,一生奔波辛劳,历尽艰难险阻,不畏霜冻严寒,勤俭省用,然时逢饥荒,死里逃生,家之十余人,费尽祖父、祖母之心血,终养成人,而己却因饥寒交迫,及早离世,呜呼!祖父、祖母之德,为我后世典范,然劳苦一生,却未享,孙之薄情,实悲也!

吾家世清贫,难以科举,无缘官宦,时已几世矣!血脉传至孙辈,已是世纪之交,父历尽折磨,受苦受难,供孙于孔门之中,并以言行为模,教我做人谨慎,为人厚道,孙铭记在心,后又言:“百路可走,唯读书为上,百事可做,唯教书育人为佳。”为此,孙曾未敢有懈怠之意。时公元二000年九月,孙幸中举于陇东师院。今孙已在三尺讲台躬耕五载有余,虽无桃李之芳香,却有柑橘之甘甜!时二00六年十月,孙参会试,有幸金榜题名,现孙亦是贡生出身,享俸禄于朝廷,为家世代桑麻重开门户,实我闫氏之幸也!

孙配偶贤惠,亦贫穷出身,举人资历,虽成家立业已有时日,但前途尚忧,血脉至今未传,心甚忧之!十余年来,不孝孙苦读寒窗,奔波于科举之路,甚是疲惫,未曾致祭祖父、祖母于坟前,实孙之不孝也,孙之过也!今同父辈,侄辈等人陈清酌时馐,烧化纸钱,叩拜坟前,略表寸心,呜呼哀哉!

孙之父辈,皆已花甲,视茫发苍,牙动心堵,康日愈下。近年,子女皆在外,,为生计而辛勤奔波。家余父母,相依为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身在黄土,心系子女,度日如年,望邻之子孙,三五成群,左右在围,心痛也,哀也,孙及弟兄姊妹,每提及此,皆为不能竭尽孝顺而悔也!

孙辈今皆成立,子孙娶妻生子,繁衍我闫氏之后代,女孙出嫁他人,节假省亲,手足团聚,叙说家常,其乐无穷,生之足矣!

孙侄辈已长,皆读书于孔门之中,知书达礼,学业有进,可冀其成立,我闫氏之旺,托于其,望与其哉!

今之清明,孙特前来扫墓祭奠,愿祖父、祖母九泉有灵,佑我闫氏家族传脉接代,人丁兴旺,身皆康健,学有长进,业有成就,仕途顺畅,百业兴旺!

今之祭奠,悲痛至及,黄泉有灵,速来品尝,呜呼哀哉!

尚飨!

6 祭祖父阴辰文怎样写

祭祖父祭文

公元某某年某月某日,齐期孙某某某等,虔具清酌庶馐之奠,致祭于先祖先某某老大人之灵前而哀曰:祖父去世,年仅(年龄)七旬。奔波劳碌,终生耕耘。风雨无阻,不避艰辛。勤俭持家,生活平稳。教育吾辈,克已恭人。对待敌友,爱憎分明。维护集体,不讲私情。祖父之德,足启后人。老当益壮,宜寿长奉。无奈不测,急病缠身。一卧不起,迅速辞尘。呜呼祖父,百喊不闻。肝肠断绝,血泪沾巾。哀号祭奠,悲痛难陈。黄泉有觉,来晶来尝。呜呼哀哉!尚飨!

愚孙 某某某 等 泣奠

7 我要写关于爷爷的祭文,给个题目

14、祭祖父、祖母通套文祖父仙游孙痛苦,只得喊天把地呼,待我恩德难尽数,而今有谁把我扶,从小教我知事务,稀奇好比掌上珠,祖父教我行孝道,教我勤耕苦读书,平时对我极爱护,怕我懒惰误前途,放学回家就喊住,问我念的哪样书?要我详细来告诉,又问与人打架无,在校莫把同学牯,流言蜚语莫乱出。

对待老师须尊重,学校犹如自己屋,文明礼貌知礼数,见人热情先招呼,切莫称强爱动武,豪强招祸恐受诛,要学忍让莫粗鲁,谦虚和气别糊涂。纵然应该出事故,别人帮助事就无。

终身难忘我祖父,因此越想越痛哭,我已成人理家务,还在替我挂心腹,只说祖父身强固,欢度晚年享清福,买些好药把身补,又买营养来口服,突然染病把痰吐,痰内还带血珠珠,吃药打针忙照顾,不见康泰体恢复,一家纷乱失了主,八方求神把卦卜,又寻良医把方写,只是加病未见舒,吃药求神无灵度,竟然一病转仙都。今夜灵前祭祖父,伤心欲绝掉泪珠,备点常食有荤素,孙望祖父回转屋,笑领孙情归乐土,常驻蓬莱在仙都。

8 悼念爷爷祭文

感君孝心之真切,叹我辈才疏学浅,不敢冒昧唐突,惟能举荐祭文一篇,以资参用。

/p/645630327 维 万物潜遁之时,家祖冥寿之日。虔备香楮财帛 、三牲素果 、时蔬素酒 ,奠于祖坟前而泣曰: 祖诞于光绪廿七年,历清、明国、新朝,卒于新朝45年,享寿八十三载。

吾祖初诞,家资颇丰,幼承庭训,衣食无忧。四代单传,责任维艰,礼师于塾,问道求惑。

初识四书,渐晓微言大义;新学五经,略通为人正理。清之末运,国刁民闭。

家道中落,问师五载而辍;青春稚童,求道之路告终。曾祖染疾,族内无依,延医问药,吾祖力行。

内侍病榻奉汤,外接营生济家。卧病五载,曾祖西归;家失栋梁,远船迷航。

年未弱冠,稚肩挑重担;懵懂少年,识尽愁之味。及长,娶赵氏之女。

家无外借之资,顿无隔夜陈粮。先育长姑,后继二姑,吾父行四,吾叔行七。

家添二男,吾祖眉展,上慰列祖之灵,下抚二男五女。时及壮年,子女成行,姑女外嫁,父叔成家。

父未谋职于外,叔亦耕种于田,耕读之余,绕膝祖前,天伦尽享,三代成欢。开放肇始,家庭联产,生活渐丰,愁眉略展。

天不遂愿,祖母驾鹤。南雁缺侣,哀哀孤鸣;琴瑟失谐,鸣凤噤声。

吾、兄二人,尊祖尤爱,常授做人之理,时谈治学之道。幼习书法,祖常训曰:夫习字者,先必心正,次者身正,再则笔正,眼观笔,笔观心,下笔如疾水行舟,运笔如内湖摆渡,方字字端庄,不偏不倚。

幼时懵懂,未悟个中深意;岁流年长,方明话语情真。语于练字,实谓做人之墨绳。

孙虽不才,不负吾祖苦心;吾辈愚钝,谨奉大德遗音。此训后辈,是为家训! 吾祖在日,兄考读师范,已为人师;予就读农专,前途未卜。

吾祖独自常乐,言未及彼,吾辈自明,祖所乐者,毕生宏愿:重振家声,二子不负!是年寒假,开学在即,吾祖染疾,卧病多日,心存不忍,踯躅不行。辗转至校,不足廿日,接闻丧报,肝胆俱裂。

告假还乡,吾祖已逝二日也!青山呜咽,绿水含悲。失慈祖而日月昏,悼先颜而天地沉!祖恩如山,祖恩似海,祖恩孙辈何以偿?悲夫,痛哉! 想吾祖:诞于清末,幼无愉悦之年;长于民国,壮无舒心之岁。

享寿八十三载,护吾一十九秋。未尝玉食珍馐,未著锦衣华服,不嗜烟,拒酗酒,澹泊一生,月洁风清。

撒手之时,未谈身后大事;弥留之际,尚念孙辈前途。谓吾父曰:此生无憾,唯膝下二孙尚在学中,未来竟未知也!语毕泪下,撒手人寰。

呜呼!痛哉!未聆遗训,孙之不孝,未瞻遗容,孙不孝大也! 吁嗟!吁嗟!苍天负我,我负祖也!袒荆负首,痛陈哀思!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何况人乎?祖于病中,吾未奉汤药于前,未睹遗言在后,常怀孝念于心,独缺孝行于身,此大不孝者。吾恨一也。

祭之丰不如养之薄,子欲养而亲不在。杏坛可有回天妙手,助祖延年;悟空可借九转还魂,护祖返生!家境渐宽,然天不假人愿,吾祖未享四代同堂之乐。

吾恨二也。 吾祖逝后,逢清明、中元之日,俗务纷扰,未与坟上添土,未于坟前奠香。

唯,悔不能再听聆教,痛难再见亲容。忝为人者?吾恨三也。

呜呼!十五载,物相似,人已非。 父过花甲,两鬓含霜;孙逾而立,家业俱成。

兄执教于晋原,予求职于外方。祖愿已了,吾祖知乎?吾祖知乎? 兄育一男,吾抚一女。

曾孙聪颖,求学于邑;孙女乖巧,绕膝承欢。家门幸甚,谱后续人。

吾祖泉下有知乎? 祈愿吾祖,频临吾梦,亲聆垂训,如睹真颜。诚然如斯,吾愿足矣! 呜呼哀哉!伏惟尚飨。

9 给爷爷追悼词范文

各位父老乡亲、各位亲朋好友、各位来宾:

白沙垂首,伊洛呜咽!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我的爷爷——一位和善的大好人,他于--年去世,享年--岁。

爷爷的突然离去给我们大家带来了一种无法言说的心痛。因为之前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一直那么健康,几乎连个感冒都没有的老人怎么会突然离去?

他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襟怀坦白,平易近人,生活节俭,艰苦朴素,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他对我们从严管教,严格要求,他在病榻中始终以顽强的毅力和病魔做斗争。

我爷爷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也是艰苦奋斗、经受磨砺的一生,更是善良正直、勤俭节约的一生。虽然他不爱言辞,不爱张扬,却在人们心中树起一座丰碑。

理应享受美好生活的时候,无情的病魔却夺取了他的生命,怎不令人扼腕叹息,悲痛欲绝!

爷爷我多么希望能和你再在一起说说话、聊聊天,而您这次没有再听我们的话,没有再多等待些日子,没有再给我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这次您拒绝的是那么的干脆!

如果可以重来,我们一定去多陪陪你,和你说说话,让你不再感到寂寞!

如果可以重来,我们一定不会经常惹你老人家生气,让你笑容常挂脸上!

如果可以重来,我们一定会每天做好吃的东西给你,让你享受天伦之乐!

在孙子们眼里,你是英雄,是骄傲。在你的教导下,孙子们个个知书达理,人人为社会出力。

我们还记得在爷爷最后的日子,最后的冷暖,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爷爷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你的音容笑貌常存,你的善良正直勤俭节约影响这我们,你的高风亮节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阴晴圆缺月,生死离别情。寂寞坟冢前,何人能相陪。仰天空悲切,无泪报春晖,百年浪迹后,再来孝前缘。

安息吧!爷爷!

一路走好,爷爷!我们永远想念你!

 第九回 娄公子捐金赎朋友 刘守备冒姓打船家

  话说两位公子在岸上闲步,忽见屋角头走过一个人来,纳头便拜。两公子慌忙扶起,说道:“足下是谁我不认得。”那人道:“两位少老爷认不得小人了么”两公子道:“正是面善,一会儿想不起。”那人道:“小人便是先太保老爷坟上看坟的邹吉甫的儿子邹三。”两公子大惊道:“你却如何在此处”邹三道:“自少老爷们都进京之后,小的老子看着坟山,着实兴旺,门口又置了几块田地。那旧房子就不彀住了,我家就另买了房子搬到东村,那房子让与小的叔子住。后来小的家弟兄几个又娶了亲,东村房子,只彀大哥、大嫂子,二哥、二嫂子住。小的有个姐姐,嫁在新市镇。姐夫没了,姐姐就把小的老子和娘都接了这里来住,小的就跟了来的。”两公子道:“原来如此。我家坟山,没有人来作践么”邹三道:“这是那个敢府县老爷们,太凡往从那里过,都要进来磕头,一茎草也没人动。”两公子道:“你父亲、母亲而今在那里”邹三道:“就在市稍尽头姐姐家住着,不多几步。小的老子时常想念二位少爷的恩德,不能见面。”三公子向四公子道:“邹吉甫这老人家,我们也甚是想他。既在此不远,何不去到他家里看看”四公子道:“最好。”带了邹三回到岸上,叫跟随的吩咐过了船家。邹三引着路,一径走到市稍头。只见七八间矮小房子,两扇蓠笆门,半开半掩。邹三走去叫道:“阿爷,三少老爷、四少老爷在此。”邹吉甫里面应道:“是那个”拄着拐杖出来。望见两位公子,不觉喜从天降;让两公子走进堂屋,丢了拐杖,便要倒身下拜。

  (这个那个又那个这个,无非借邹三引出邹吉甫。老仆儿子能与两公子闲扯自家许多,足见平日里两公子关照仔细,主仆关系也挺随和。“七八间矮小房子,两扇蓠笆门,半开半掩”,村舍野居,与蘧太守那样的豪华休闲庄,又一种妙。)

  两公子慌忙扶住道:“你老人家何消行这个礼。”两公子扯他同坐下。邹三捧出茶来,邹吉甫亲自接了,送与两公子吃着。三公子道:“我们从京里出来,一到家就要到先太保坟上扫墓,算计着会你老人家。却因绕道在嘉兴看蘧姑老爷,无意中走这条路,不想撞见你儿子,说你老人家在这里,得以会着。相别十几年,你老人家越发康健了。方才听见说,你那两个令郎都娶了媳妇,曾添了几个孙子了么你的老伴也同在这里”说着,那老婆婆白发齐眉,出来向两公子道了万福。两公子也还了礼。邹吉甫道:“你快进去向女孩儿说,整治起饭来,留两位少老爷坐坐。”婆婆进去了。邹吉甫道:“我夫妻两个,感激太老爷少老爷的恩典,一时也不能忘。我这老婆子,每日在这房檐下烧一柱香,保祝少老爷们仍旧官居一品。而今大少老爷想也是大轿子”四公子道:“我们弟兄们都不在家,有甚好处到你老人家却说这样的话,越说得我们心里不安。”三公子道:“况且坟山累你老人家看守多年,我们方且知感不尽,怎说这话”邹吉甫道:“蘧姑老爷已是告老回乡了,他少爷可惜去世!小公子想也长成人了么”三公子道:“他今年十七岁,资性倒也还聪明的。”邹三捧出饭来,鸡、鱼、肉、鸭,齐齐整整,还有几样蔬菜,摆在桌上,请两位公子坐下。邹吉甫不敢来陪,两公子再三扯他同坐。斟上酒来,邹吉甫道:“乡下的水酒,少老爷们恐吃不惯。”四公子道:“这酒也还有些身分。”邹吉甫道:“再不要说起!而今人情薄了,这米做出来的酒汁都是薄的!小老还是听见我死鬼父亲说:‘在洪武爷手里过日子,各样都好;二斗米做酒,足有二十斤酒娘子。后来永乐爷掌了江山,不知怎样的,事事都改变了,二斗米只做的出十五六斤酒来。’像我这酒是扣着水下的,还是这般淡薄无味。”三公子道:“我们酒量也不大,只这个酒十分好了。”邹吉甫吃着酒,说道:“不瞒老爷说,我是老了,不中用了。怎得天可怜见,让他们孩子们再过几年洪武爷的日子就好了!” 四公子听了,望着三公子笑。

  (初见“扯他同坐”,食饭又“扯他同坐”,别处难见如此场景。娄公子,真公子也,中堂孙,通政子,权大财粗,对老仆邹吉甫却相待以礼。这礼绝非文人、官面虚伪客套,诚心平易待之,方有如此作为。两公子到此见邹吉甫纯属偶然,三公子说“一到家就要到先太保坟上扫墓,算计着会你老人家”也不算打诳语,既然从京城返回,先人的坟一定要拜的,邹吉甫看守坟,当在彼处,相会也在算计之中。吃些酒,邹吉甫却牢骚起世风日下来,两公子原就愤世嫉俗,一肚子怨气牢骚,在此找到知音。)

  邹吉甫又道:“我听见人说:‘本朝的天下要同孔夫子的周朝一样好的,就为出了个永乐爷就弄坏了。’这事可是有的么”三公子笑道:“你乡下一个老实人,那里得知这些话这话毕竟是谁向你说的”邹吉甫道:“我本来果然不晓得这些话;因我这镇上有个盐店,盐店一位管事先生,闲常无事,就来到我们这稻场上,或是柳荫树下坐着,说的这些话,所以我常听见他。”两公子惊道:“这先生姓甚么”邹吉甫道:“他姓杨,为人忠直不过;又好看的是个书,要便袖口内藏了一卷,随处坐着,拿出来看。往常他在这里,饭后没事,也好步出来了;而今要见这先生,却是再不能得!”公子道:“这先生往那里去了”邹吉甫道:“再不要说起!杨先生虽是生意出身,一切帐目,却不肯用心料理;除了出外闲游,在店里时,也只是垂帘看书,凭着这伙计胡三。所以一店里人都称呼他是个‘老阿呆’。先年东家因他为人正气,所以托他总管;后来听见这些呆事,本东自己下店,把帐一盘,却亏空了七百多银子。问着:又没处开消;还在东家面前咬文嚼字,指手画脚的不服。东家恼了,一张呈子送在德清县里。县主老爷见是盐务的事,点到奉承,把这先生拿到监里坐着追比。而今在监里将有一年半了。”三公子道:“他家可有甚么产业可以赔偿”吉甫道:“有到好了。他家就住在村口外四里多路,两个儿子都是蠢人,既不做生意,又不读书,还靠着老官养活,却将甚么赔偿”

  (邹三引出邹吉甫,邹吉甫引出杨执中,只因言谈正中下怀,两公子凭空便仰慕起来。听邹吉甫介绍,这人总捧着书来看,惹小店亏了银子,自己孩子也顾不上教化,称“老阿呆”原不错,爱捧着书给人看看着书的,多半有些呆,古往今来百试不爽。两公子却不如此想,杨执中的光环已笼罩得刺眼了。)

  四公子向三公子道:“穷乡僻壤,有这样读书君子,却被守钱奴如此凌虐,足令人怒发冲冠!我们可以商量个道理救得此人么”三公子道:“他不过是欠债,并非犯法;如令只消到城里问明底细,替他把这几两债负弄清了就是。这有何难!”四公子道:“这最有理。我两人明日到家,就去办这件事。”邹吉甫道:“阿弥陀佛!二位少老爷是肯做好事的。想着从前已往,不知拔济了多少人。如今若救出杨先生来,这一镇的人,谁不感仰。”三公子道:“吉甫,这句话你在镇上且不要说出来,待我们去相机而动。”四公子道:“正是;未知事体做的来与做不来,说出来就没趣了。”于是不用酒了,取饭来吃过,匆匆回船。邹吉甫拄着拐杖,送到船上说:“少老爷们恭喜回府,小老迟日再来城里府内候安。”又叫邹三捧着一瓶酒和些小菜,送在船上,与二位少老爷消夜。看着开船,方才回去了。

  (两公子怒发冲冠,决计搭救这位未曾蒙面的读书君子。)

  两公子到家,清理了些家务,应酬了几天客事,顺便唤了一个办事家人晋爵,叫他去到县里,查新市镇盐店里送来监禁这人是何名字,亏空何项银两,共计多少,本人有功名没功名,都查明白了来说。晋爵领命,来到县衙。户房书办原是晋爵拜盟的弟兄,见他来查,连忙将案寻出,用纸誊写一通,递与他,拿了回来回复两公子。只见上面写着:“新市镇公裕旗盐店呈首:商人杨执中(即杨允),累年在店不守本分。嫖赌穿吃,侵用成本七百余两,有误国课,恳恩追比云云。但查本人系廪生挨贡,不便追比。合详情褫革,以便严比;今将本犯权时寄监收禁,候上宪批示,然后勒限等情。”

  (公文写明,杨执中亏空小店七百两,是因为不守本分,嫖赌穿吃,侵用所致。请求革去功名,再严厉追究责任。)

  四公子道:“这也可笑的紧;廪生挨贡,也是衣冠中人物,今不过侵用盐商这几两银子,就要将他褫革追比,是何道理!”三公子道:“你问明了他并无别情么”晋爵道:“小的问明了,并无别情。”三公子道:“既然如此,你去把我们前日黄家圩那人来赎田的一宗银子,兑七百五十两替他上库;再写我两人的名帖,向德清县说:‘这杨贡生是家老爷们相好’,叫他就放出监来。你再拿你的名字添上一个保状。你作速去办理。”四公子道:“晋爵,这事你就去办,不可怠慢。那杨贡生出监来,你也不必同他说什么,他自然到我这里来相会。”晋爵应诺去了。晋爵只带二十两银子,一直到书办家,把这银子送与书办,说道:“杨贡生的事,我和你商议个主意。”书办道:“既是太师老爷府里发的有帖子,这事何难”随即打个禀帖,说:“这杨贡生是娄府的人。两位老爷发了帖,现有娄府家人具的保状。况且娄府说:这项银子,非赃非帑,何以便行监禁此事乞老爷上裁。非帑,何以便行监禁此事乞老爷上裁。”

  (娄公子也认“侵用”,可不是赃款,不是国库的银子,只是侵用盐商,不足挂齿,要出七百五十两银子,外加娄家做保,让晋爵把人弄出来。晋爵只带二十两银子,以娄家口气写了贴子,递给知县。)

  知县听了娄府这番话,心下着慌,却又回不得盐商;传进书办去细细商酌,只得把几项盐规银子凑齐,补了这一项;准了晋爵保状,即刻把杨贡生放出监来,也不用发落,释放去了。那七百多两银子都是晋爵笑纳,把放来的话都回复了公子。公子知道他出了监,自然就要来谢。那知杨执中并不晓得是甚么缘故;县前问人,说是一个姓晋的晋爵保了他去。他自心里想,生平并不认得这姓晋的。疑惑一番,不必管他,落得身子干净,且下乡家去照旧看书。到家,老妻接着,喜从天降。两个蠢儿子,日日在镇上赌钱,半夜也不归家。只有一个老妪,又痴又聋,在家烧火做饭,听候门户。杨执中次日在镇上各家相熟处走走,邹吉甫因是第二个儿子养了孙子,接在东庄去住,不曾会着;所以娄公子这一番义举,做梦也不得知道。

  (知县怕娄家官大势大,远甚于几百两银子,自己设法凑钱给盐商交代,人便放了。知县吓得半死,晋爵贪了七百两,杨执中以为天上自掉的馅饼,唯有那娄公子,因舍钱挽救了读书君子,主持一回公道,不胜宽慰。)

  娄公子过了月余,弟兄在家,不胜诧异;想到越石甫故事,心里觉得杨执中想是高绝的学问,更加可敬。一日,三公子向四公子道:“杨执中至今并不来谢,此人品行不同。”四公子道:“论理,我弟兄既仰慕他,就该先到他家相见订交。定要望他来报谢,这不是俗情了么”三公子道:“我也是这样想。但岂不闻‘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之说。我们若先到他家,可不像要特地自明这件事了”四公子道:“相见之时,原不要提起。朋友闻声相思,命驾相访,也是常事。难道因有了这些缘故,倒反隔绝了,相与不得的”三公子道:“这话极是有理。”当下商议已定,又道:“我们须先一日上船,次日早到他家,以便作尽日之谈。”

  (两公子因为杨执中并不来谢,认为人品非比寻常,更加仰慕。就该不该先行拜访讨论一番,就提前一天登船方能倾谈整日又斟酌一番,真是煞费苦心。春秋时期,齐相晏子救助了越石甫,越石甫不但不言谢,还指责晏子行为不当,令晏子更加敬重他。)

  于是叫了一只小船,不带从者,下午下船,走了几十里。此时正值秋末冬初,昼短夜长,河里有些朦胧的月色。这小船乘着月色,摇着橹走。那河里各家运租米船,挨挤不开,这船却小,只在船傍边擦过去。看看二更多天气,两公子将次睡下,忽听一片声,打得河路响,这小船却没有灯,舱门又关着。四公子在板缝里张一张,见上流头一只大船,明晃晃点着两对大高灯;一对灯上字是“相府”,一对是“通政司大堂”;船上站着几个如狼似虎的仆人,手拿鞭子,打那挤河路的船。四公子吓了一跳,低低叫“三哥,你过来看看。这是那个”三公子来看了一看:“这仆人却不是我家的!”说着,那船已到了跟前,拿鞭子打这小船的船家。船家道:“好好的一条河路,你走就走罢了,行凶打怎的”船上那些人道:“狗攮的奴才!你睁开驴眼看看灯笼上的字!船是那家的船!”船家道:“你灯上挂着相府,我知道你是那个宰相家!”那些人道:“瞎眼的死囚!湖州除了娄府还有第二个宰相!”船家道:“娄府!──罢了,是那一位老爷”那船上道:“我们是娄三老爷装租米的船,谁人不晓得!这狗攮的,再回嘴,拿绳子来把他拴在船头上,明日回过三老爷,拿帖子送到县里,且打几十板子再讲!”船家道:“娄三老爷现在我船上,你那里又有个娄三老爷出来了”

  (娄公子为显礼拜之诚,避免以权势逼压君子之感,提前一日登船不说,还特意不带随从,只叫了一小船,却遇到一路人以自家名义飞扬跋扈。若不小船、夜行,怕也难以撞见。)

  两公子听着暗笑。船家开了舱板,请三老爷出来给他们认一认。三公子走在船头上,此时月尚未落,映着那边的灯光,照得亮。三公子问道:“你们是我家那一房的家人”那些人却认得三公子,一齐都慌了,齐跪下道:“小人们的主人却不是老爷一家,小人们的主人刘老爷曾做过守府。因从庄上运些租米,怕河路里挤,大胆借了老爷府里官衔,不想就冲撞了三老爷的船,小的们该死了!”三公子道:“你主人虽不是我本家,却也同在乡里,借个官衔灯笼何妨但你们在河道里行凶打人,却使不得。你们说是我家,岂不要坏了我家的声名况你们也是知道的,我家从没有人敢做这样事。你们起来,就回去见了你们主人,也不必说在河里遇着我的这一番话。只是下次也不必如此。难道我还计较你们不成”众人应诺,谢了三老爷的恩典,磕头起来,忙把两副高灯登时吹息,将船溜到河边上歇息去了。三公子进舱来同四公子笑了一回。四公子道:“船家,你究竟也不该说出我家三老爷在船上,又请出给他看。使他们扫这一场大兴,是何意思”船家道:“不说,他把我船板都要打通了!好不凶恶!这一会才现出原形来了!”说罢,两公子解衣就寝。

  (真娄出面,假娄慌了。真娄却并不介意打自家旗号,只教训其不该行凶打人。二公子宽厚如此。今日真神在,恶霸夹起尾巴,明日又会如何)

  小船摇橹行了一夜,清晨已到新市镇泊岸。两公子取水洗了面,吃了些茶水点心,吩咐了船家:“好好的看船,在此伺候。”两人走上岸,来到市稍尽头邹吉甫女儿家,见关着门。敲门问了一问,才知道老邹夫妇两人都接到东庄去了。女儿留两位老爷吃茶,也不曾坐。两人出了镇市,沿着大路去走有四里多路,遇着一个挑柴的樵夫,问他:“这里有个杨执中老爷家住在那里”樵夫用手指着:“远望着一片红的便是他家屋后,你们打从这小路穿过去。”两位公子谢了樵夫,披榛觅路,到了一个村子,不过四五家人家,几间茅屋。屋后有两棵大枫树,经霜后枫叶通红,知道这是杨家屋后了。又一条小路,转到前门。门前一条涧沟,上面小小板桥。两公子过得桥来,看见杨家两扇板门关着。见人走到,那狗便吠起来。三公子自来叩门。叩了半日,里面走出一个老妪来,身上衣服甚是破烂。两公子近前问道:“你这里是杨执中老爷家么”问了两遍,方才点头道:“便是,你是那里来的”两公子道:“我弟兄两个姓娄,在城里住。特来拜访杨执中老爷的。”那老妪又听不明白,说道:“是姓刘么”两公子道:“姓娄。你只向老爷说是大学士娄家便知道了。”老妪道:“老爷不在家里。从昨日出门看他们打鱼,并不曾回来,你们有甚么说话,改日再来罢。”说罢,也不晓得请进去请坐吃茶,竟自关了门,回去了。两公子不胜怅怅,立了一会,只得仍旧过桥,依着原路,回到船上,进城去了。

  (经樵夫指点,几间茅屋,两棵红枫,经涧沟,过板桥,犬吠声,叩门声,好风景、好心境、好一副贤王寻仙似的图画。开门来,老妪却令人心凉。两公子寻隐者不遇的惆怅,刘玄德也有过。杨执中干什么雅事去了 看人家打鱼去了。)

  杨执中这老呆直到晚里才回家来。老妪告诉他道:“早上城里有两个甚么姓‘柳’的来寻老爹,说他在甚么‘大觉寺’里住。”杨执中道:“你怎么回他去的”老妪道:“我说老爹不在家,叫他改日来罢。”杨执中自心里想:“那个甚么姓柳的……”忽然想起当初盐商告他,打官司,县里出的原差姓柳,一定是这差人要来找钱。因把老妪骂了几句道:“你这老不死,老蠢虫!这样人来寻我,你只回我不在家罢了,又叫他改日来怎的,你就这样没用!”老妪又不服,回他的嘴。杨执中恼了,把老妪打了几个嘴巴,踢了几脚。自此之后,恐怕差人又来寻他,从清早就出门闲混,直到晚上才归家。

  (老妪将姓“娄”误听成“柳”,“大学士”听成“大觉寺”,杨执中以为盐商再来找麻烦,更加早出晚归了。只因老妪说一句“改日再来”,便骂老不死,老蠢虫,又打又踢,原来是个无赖恶棍!)

  不想娄府两公子放心不下,过了四五日,又叫船家到镇上,仍旧步到门首敲门。老妪开门,看见还是这两个人,惹起一肚子气,发作道:“老爹不在家里!你们只管来找寻怎的!”两公子道:“前日你可曾说我们是大学士娄府”老妪道:“还说甚么!为你这两个人,带累我一顿拳打脚踢!今日又来做甚么!老爹不在家!还有些日子不来家哩!我不得工夫!要去烧锅做饭!”说着,不由两人再问,把门关上,就进去了,再也敲不应。两公子不知是何缘故,心里又好恼,又好笑,立了一会,料想叫不应了,只得再回船来。

  (娄公子二次到访,老妪无厘头泄一堆恼火,令二公子“又好恼,又好笑”。读者怕也有一样的心境。)

  船家摇着行了有几里路。见一个卖菱的船,船上一个小孩子摇近船来。那孩子手扶着船窗,口里说道:“买菱那!买菱那!”船家把绳子拴了船,且秤菱角。两公子在船窗内伏着问那小孩子道:“你是那村里住”那小孩子道:“我就在这新市镇上。”四公子道:“你这里个有杨执中老爹,你认得他么”那小孩子道:“怎么不认得这个老先生是个和气不过的人。前日趁了我的船去前村看戏,袖子里还丢下一张纸卷子,写了些字在上面。”三公子道:“在那里”那小孩子道:“在舱底下不是”三公子道:“取过来我们看看。”那小孩子取了递过来,接了船家买菱的钱,摇着去了。两公子打开看,是一幅素纸,上面写着一首七言绝句诗道: “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芦。”后面一行写“枫林拙叟杨允草”。两公子看罢,不胜叹息,说道:“这先生襟怀冲淡,其实可敬!只是我两人怎么这般难会……”

  (眼见落寞离开,却又插出一卖菱的小孩,留一首打油诗,令公子怀想。前面邹吉甫称杨执中“忠直不过”,这小孩子也称“和气不过”,对比关起门来对老妪的凶恶,显然是表里不一之伪君子。)

  这日虽霜枫凄紧,却喜得天气晴明。四公子在船头上看见山光水色,徘徊眺望,只见后面一只大船,赶将上来。船头上一个人叫道:“娄四老爷,请拢了船,家老爷在此。”船家忙把船拢过去。那人跳过船来,磕了头,看见舱里道:“原来三老爷也在此。”只因遇着这只船,有分教:少年名士,豪门喜结丝萝;相府儒生,胜地广招俊杰。

《绝代双骄》小说中的罗三和罗九是“十大恶人”里的欧阳丁和欧阳当兄弟。

欧阳丁和欧阳当兄弟有下列性格特点:

欧阳丁和欧阳当,本是一对孪生兄弟,身体精瘦。十大恶人杜杀、李大嘴、哈哈儿、屠娇娇、白开心、阴九幽等人逃进恶人谷前,把他们积蓄的巨额钱财交给欧阳兄弟保管,欧阳兄弟把那些钱财私吞了。为了躲避十大恶人的追踪,欧阳兄弟把自己吃成一对大胖子,化名罗三和罗九。

罗三和罗九宁死不吃亏、拼命占便宜的性格特点,这里聊举一例:

罗三和罗九把慕容九妹囚禁起来,被屠娇娇装扮的慕容九妹换走,罗三和罗九以为是小鱼儿带走的,因为他们宁死不吃亏的性格,被小鱼儿把他俩引到屠娇娇和杜杀等六人所在的马车上,被屠娇娇每人卸下一只胳膊一条腿,再把蜂蜜浇在他们的伤口上,招来成千上万只虫蚁叮咬,让他们生不如死。

其实,那些财宝欧阳兄弟并没有丢失,而是藏起来了。假如他们一开始就把财宝藏在什么地方告诉杜杀他们,杜杀他们不一定要惩罚他的。但是他们俩偏偏就是宁死不说,到了屠娇娇卸下他们的腿和胳膊,他们必死无疑,还是骗了杜杀他们,说财宝在龟山十二星相魏无牙那里,让他们去送死。

用欧阳丁的话说:“我欧阳丁正是拼命也要占便宜的。” “我们两个人换了他们六条性命,我们还是不吃亏!”

也举一例说明。

“天香塘,地灵庄”庄主赵香灵与财阀段合肥不睦,请来三湘武林盟主铁无双给他做主。被《绝代双骄》里的伪君子江别鹤插手干涉。

此事本来与罗三和罗九兄弟毫不相干,而且罗三和罗九私吞了十大恶人的财宝后富可敌国,自身躲避十大恶人的追踪唯恐不及,完全没有必要横插一杠子。但他们本性难移,做了江别鹤的内应,暗地栽赃陷害铁无双,让本来是出面处理赵香灵和段合肥的“中人”铁无双反而成了整个事件的罪魁祸首,最后被自己门下弟子所杀,临时也不知道置之于死地的人是谁。

欧阳丁和欧阳当,本是一对孪生兄弟,身体精瘦。十大恶人杜杀、李大嘴、哈哈儿、屠娇娇、白开心、阴九幽等人逃进恶人谷前,把他们积蓄的巨额钱财交给欧阳兄弟保管,欧阳兄弟把那些钱财私吞了。为了躲避十大恶人的追踪,欧阳兄弟把自己吃成一对大胖子,化名罗三和罗九。

《绝代双骄》是现代作家、小说家古龙创作的一部长篇武侠小说。于1966年在中国台湾首版。

全书共一百二十七章,讲述了孪生兄弟江鱼儿和花无缺被仇人移花官主拆散后各自成长为江湖奇侠的过程,最终两人历尽艰难,解开谜团的故事。小说细腻地刻画了人类各种复杂的感情,力图开掘出人性深处的善与恶,歌颂了人类至真至诚的爱情、友情、人情。

整部小说气魄宏大,出场人数多达百人,塑造了以江小鱼为首的一群成长变化中的人物典型,他们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甚至恶人们都在变,且变得合情合理。同时小说中故事套故事,扑朔迷离,看了上文,欲知下文,具有很大可读性。

《绝代双骄》是古龙创作武侠小说中的第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国武侠小说史上的一部举足轻重的作品。

而罗三和罗九在整篇书中虽然不是重要人物,但是也是昔年的十大恶人!他们是双胞胎,两个大胖子,两个人都高高的,胖胖的,圆圆的,总是挂着笑容。真名一个叫欧阳丁,一个叫欧阳当,人送外号:宁死不吃亏欧阳丁,拼命占便宜欧阳当。可见一对不吃亏的兄弟,最后因为知道宝藏下落,被其他恶人追杀,死在苏微云剑下。

罗三罗九本是一对孪生兄弟,是《绝代双骄》中十大恶人欧阳丁、当兄弟,身体精瘦。

当时十大恶人逃进恶人谷前,把他们积蓄的巨额钱财交给欧阳兄弟保管,欧阳兄弟居然把那些钱财私吞了,为了躲避十大恶人的追杀,欧阳兄弟硬把自己吃成了一对大胖子,化名罗三和罗九。

罗三和罗九是十大恶人中的欧阳丁当两兄弟,外号拼命占便宜和打死不吃亏。本是两个胖子,因为一笔宝藏背叛十大恶人,为躲避其他恶人追杀减肥成瘦子化名罗三和罗九。后被五恶人追查到死于五大恶人之手。

吴清功娱评人是一个关于娱评人的梗。具体如下:

简介:知名娱评人,人送外号“娱乐包打听”,了解明星、影视、综艺。

非著名娱评人吴清功指出:湖南卫视在这方面做得不错,第一时间就暂停了钱枫的工作。我觉得,不管钱枫最后有没有定罪,他都很难再继续主持《天天向上》了,就像高云翔那样——逃脱了法律制裁,却难逃道德控诉。

公众人物分类

自愿性公众人物是指在主观上追求或放任自己成为公众人物并在客观上成为公众人物的人。例如体育明星、影视明星、高级官员等人物,在主观上具有希望或放任自己被一般社会公众所熟知,在客观上已经为公众熟知,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非自愿性公众人物,是指往往没有追求或放任出名或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结果的主观意图,而是由于具有新闻价值的重大事件的发生,经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而成为公众熟知的与这件事件有联系或牵连的人。非自愿公众人物还可以具体划分为附属性公众人物、偶然性公众人物和转化性公众人物。

以上资料参考 —公众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