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王爷的传说(青未了|芝麻糖与灶王爷的传说)

老人 0 67

灶王爷的传说(青未了|芝麻糖与灶王爷的传说),第1张

灶王爷的传说(青未了|芝麻糖与灶王爷的传说)
导读: 1、灶王爷的传说(青未了|芝麻糖与灶王爷的传说)2、灶王爷的敬法3、“灶王爷”4、厨房里的灶王爷,是怎么贴的?文|张文广 抗美援朝胜利以后,庄户人家又对过年提起了精神头。刚一进腊月,最先出现的买卖人,是卖灶王爷、家谱、门神、黄历、芝麻糖的
  • 1、灶王爷的传说(青未了|芝麻糖与灶王爷的传说)
  • 2、灶王爷的敬法
  • 3、“灶王爷”
  • 4、厨房里的灶王爷,是怎么贴的?

文|张文广

抗美援朝胜利以后,庄户人家又对过年提起了精神头。刚一进腊月,最先出现的买卖人,是卖灶王爷、家谱、门神、黄历、芝麻糖的。一见有这些买卖人走街串巷,就是告诉人们年快要到了,到了把忙了一年的神送走,再把新的财神请回家里来的时侯到了。

庄户人家是最诚挚的信徒,他们并没有更高更奢侈的欲望,只求个人丁兴旺、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全家平安。就这点诉求,老天爷也往往还不满足人们,天灾和病祸总是不离他们左右。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爷上西天。传说灶王爷在腊月二十三的那天晚上,要到天上去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的善恶。人们为了让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替凡间人多说好话,就早早的买下芝麻糖供上,意思是让灶王爷的嘴甜着点。也有的说,买芝麻糖,是为了粘灶王爷的嘴,不让他乱说话。无论是哪种目的,反正家家都买芝麻糖,预备着在腊月二十三这天晚上,给灶王爷上供。然后,把烟熏火燎一年的灶王爷,从锅台后边的墙上揭下来烧化,把上过供的芝麻糖分给孩子们吃,说是孩子们吃了长命。

卖芝麻糖的都是手提一个小铜锣,敲得当当响。芝麻糖是用糖稀做的,一根一根像麻花一样拧着劲儿,有筷子一般长、手指头粗的糖棍,有圆的,有扁的,外边粘着芝麻粒,看着黄澄澄的挺好看,可是放进嘴里一咬,粘牙。

“春——妮!春——妮!”春妮她娘拉着长音招唤春妮。 春妮正和小金在西屋里绣花鞋,听见她娘叫她,就:“唉——揍嘛呀——?”也拉着长音答应着。 她就懒洋洋的从西屋里出来问:“有嘛事呀——?”

“我听着过道里,像是来了个卖芝麻糖的,你看看门后头,墙窟隆里塞的头发,够不够换块糖的?要是不够,就拿个鸡蛋换。”

春妮他娘在北屋西里间的炕上,做着针线活说。

娘儿俩平时梳头梳下来的头发,从梳子上拽下来,缠在手指上,挽成个鬏,塞进墙窟隆里攒着换针换线。

小金站在春妮身后,伸出两根手指小声说:“两块,两块。”

春妮就大声说:“换两块吧?”

她娘说:“二十三送灶王爷爷有一块就够了。”

春妮到盛鸡蛋的陶罐里,挑了半天,才拿出两个她觉得是最小的鸡蛋。又到角门下的墙窟隆里,找了几疙瘩头发鬏,和小金到过道里去换芝麻糖。

长荣子也站在那里,手里拿着一个鸡蛋要换糖。长荣子把鸡蛋递给卖糖的,卖糖的从筐子里拿出一根芝麻糖,递给了长荣子。糖有点粘手,他就把糖从右手上倒到左手上,用舌头舔右手上粘的芝麻粒。

春妮看了说:“那是上供用的,你咋用舌头舔呀?”

“我舔手也没舔糖,多管闲事,哼!”说完长荣子噘着本来就长的嘴,拿着糖回家了。

春妮说:“两个鸡蛋加这些头发换三根行不行?

卖糖的把鸡蛋在手心里掂了掂说: “这鸡蛋太小了。”

又抬眼看了看春妮手里的头发说:“换三根俺就赔了,给你两根半吧?”

春妮说:“这些头发能换两包针呢?”

卖芝麻糖的迟疑半天,说:“三根俺真是亏了。”还是很不情愿的拿出了三根,他也认为是最小的糖。

“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这句话一点也不假。

给了春妮,春妮和小金欢天喜地的往家走。春妮拿出一根来递给小金说:“你拿着这根先回西屋,等会咱俩吃,我把这两根给俺娘送到北屋去。”

春妮她娘见春妮换回来两根芝麻糖,用手指在春妮的眉心上点了一下说:“馋猴。”

春妮抿嘴一笑做了个鬼脸,扭头跑回了西屋。

春妮她娘看着闺女那修长的身影抿嘴笑了。

春妮回到西屋,见小金正用手指抠粘在牙上的芝麻糖,也学她娘,用手指在小金的眉心处点了一下说:“馋猴。”

俩个人正说笑打闹着,过道里又传来了“请主子请佛——哟!”的吆喝声,小金用手推了一下春妮说:“你娘又让你用鸡蛋去换主子(即新灶王爷、门神、家谱,统称主子)啦。”

春妮拿眼瞪了小金一眼说:“别瞎说,请主子哪有用鸡蛋换的,都是拿钱请。再瞎说,灶王爷让你肚子痛。”

小金缩了下脖子,吐了吐舌头,不再说话了,坐在炕上继续绣她的花鞋。

听春妮她娘真的就在北屋里大声叫:“春妮唉——”

小金先抬眼看了眼春妮,意思是说:“怎么样?让我猜准了吧?”

春妮“唉——!”了一声,就向北屋走去,一边走一边问:“又有嘛事呀?人家还绣不绣鞋啦?像叫魂似的!等过年做不起来,穿不上你管呀?”春妮故意冲她娘噘起了小嘴。

“快从炕席底下拿一毛钱,去请主子。”

春妮她娘压根没理会春妮吊着的脸和噘着的嘴,继续吩咐着说。

春妮掀开靠山墙的炕席,炕席下横七竖八的摆满了鞋样子和碎袼褙。

春妮大声说:“哪里有钱呀?”

她娘说:“你仔细找找,我记的放在那里有一毛钱。”

春妮找了半天,才找到叠着的壹角钱。她拿着一毛钱跑了出去。

请灶王爷不像买芝麻糖,和人家讲价。给人家一角钱,人家就给一张印有灶王爷画象的花纸。春妮拿着灶王爷画象,像看画一样也看也走。

唉?不对呀!她看出问题来了,灶王爷不是一个人吗?怎么这张纸上头有三个人呢?还有俩女的。嘛时候灶王爷也娶媳妇了?没听说呀?

其实每年的灶王爷都是三个人,不过她没有注意罢了。

她拿着灶王爷去撵卖主子的,幸亏卖主子的还没走远。

她辇上卖主子的就问:“你卖的这主子不对呀?” 卖主子的问:“咋的就不对啦?”

春妮说:“人家请的是灶王爷一个人,这上边咋是三个人呢?”

卖主子的是个老者,看来念过大书,有些学问。就说:“闺女,你不知道为什么是三个人是吧?我跟你说说,你就知道了。这灶王爷呀,本来姓张,是个富家子弟,原来娶郭丁香为妻,后来又嫌郭丁香长得丑,就一纸休书休了她。又娶了年轻貌美的李海棠为妻。李海棠好吃懒做,夫妻俩光贪吃喝玩乐,坐吃山空。忽一日二人睡至半夜,遭了火灾。李海棠脚小跑不动烧死了,而他成了瞎子。偌大个家业也尽败光。靠沿街乞讨度日。他讨饭讨到前妻郭丁香家门口,郭丁香认出是他,便让他到灶前取暖,并做了一碗面条。丁香女盛饭时,暗暗拽下自已的一根头发,放在碗里,意思是暗示结发之情。结果让张郎吃了出来。他两手扯着这根只有前妻郭丁香才有的三尺三寸长的头发,悟出是到了谁家。于是羞愧交加,一头撞死在灶前。这天正是腊月二十三。玉皇大帝念他知错悔过,就封他为灶王。灶王爷身后那俩女人,就是郭丁香和李海棠。不信回去问你家大人去,看我说的对不对。”

春妮听的有点眼晴发直了,见卖主子的不说了,这才拿着灶王爷回头朝家里跑去。她回到家里,也没去问他娘,而是先到锅台后头的墙上看灶王爷,可不是咋的,墙上贴的灶王爷和手里新买的灶王爷,是一样的。

于是,自失的一笑,把卷成筒状的灶王爷画像往炕上一扔,就回西屋去了。

不过她觉着今天长了个见识,把故事又绘声绘色的讲给小金听。

张文广,男,1945年农历六月十六日生于天津市谦德庄。1948年随父母回原籍——山东省德平县(1956年撤消)前张家屯村。1963年秋应征入伍。历任战士、通讯员、连部文书,沈阳军区后勤部第二分部政治部干部科干事,正营职机关政治协理员。1966年加入中国***,历任机关支部书记、团级党委委员。1986年转业德州市农业银行,任办公室主任、机关党支部书记。中专学历,中级政工师职称。曾是《德州日报》、德州电视台、《山东经济日报》《中国农村金融报》《中国农村金融》《山东农村金融》特约记者。德州农村金融学会秘书长。多年被德州市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业余爱好木雕、书法、写作。退休后致力于文学创作,先后著有《命运与道路》《岁月的痕迹》《围子墙》《春妮》《老照片》《他是谁》《老虎与狗熊打仗》《家属院里的笑声》《有三个名字的老人》《妈妈》《武官命》等长、中、短篇小说。古体诗词200余首发表在《今日头条》。

壹点号玉河微澜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民间则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灶王爷被玉帝称为祭灶爷,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人间善恶,到除夕夜再返回灶底,奉旨赏善惩恶,或赐福或降灾。

灶王爷由来传说之一

《酉阳杂俎诺皋记》记载,灶王爷名叫张单,妻子丁香孝顺公婆,一家人其乐融融。

后来张单经商发了财,移情别恋妓女海棠,便回家休了丁香。娶进门的海棠好吃懒做,还不小心烧光了家产,丢下张单改嫁他人。

张单只好流浪乞讨,腊月廿三,他无意中讨饭到丁香家。被认出后羞愧难当,一头钻进灶门里,死了。

玉皇大帝念他是自己的本家,便封他为灶王。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携手共过患难,经过风风雨雨磨难的妻子是最为珍贵的,不能抛弃。

02

灶王爷由来传说之二

灶神原本是天宫里的御厨,有一年,王母娘娘大寿,灶神做了好多美食,众神仙吃的津津有味。

做最后一道甜点水晶菊花饼,他做的实在是太诱人了,竟忍不住自己全吃光了。

玉帝等了半天不见甜点,才知道灶神自己全吃光了,于是气呼呼的将把灶神贬下了凡间。可是新来的御厨,做的食物总不合玉帝胃口。

李天王献上一计:“您找个理由,让他一年回来一次不就行了。”

于是玉帝下旨:“念灶神往日功劳,封他为灶神,记录民间善恶,每年腊月二十三上天庭向我汇报。”

从此,灶神变出无数个分身,端坐千家万户的灶房,兢兢业业地工作。

做人,切忌贪婪,要禁得住诱惑。

人生在世,谁能无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人在做,天在看”,头顶三尺有神明。

在厨房里装修一个类似电视墙一样的空间,中间贴灶王爷 ,两边贴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 胶牙饧 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民间则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