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引言:在2020年的5月22日,袁隆平爷爷在这一天离我们而去。全世界都在因为这个消息而悲痛不已,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在袁隆平送行的车辆边,有大批的市民自发的跟随灵车奔跑,为袁隆平爷爷送行。一、听到袁隆平逝世的消息我在看到袁隆平爷爷逝世的消息
引言:在2020年的5月22日,袁隆平爷爷在这一天离我们而去。全世界都在因为这个消息而悲痛不已,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在袁隆平送行的车辆边,有大批的市民自发的跟随灵车奔跑,为袁隆平爷爷送行。
一、听到袁隆平逝世的消息我在看到袁隆平爷爷逝世的消息第一眼时,我是无法相信的。我当时在想,这又是谁的造谣,一定要严惩这个造谣的人。可是等我确认了这个消息确实是真的的时候,整个人都放空了许久,我无法相信这是真的,我觉得这一定是一个玩笑。可是事实却告诉我,这确实是真的,当时的我还在上班,没有时间去想这么多,可当我下班回到家之后,坐在了沙发上,看着网络上关于袁隆平爷爷的消息,眼泪就控制不住地流了下来。
三、袁隆平爷爷的贡献袁隆平爷爷是我心中的英雄,相信他也是很多人心中的英雄。他的一生为我们做了非常多的贡献,让我们吃饱穿暖。一生都奔波在这一目标之中,就连逝世前都不忘关心水稻。不仅仅是对我们国家有着非常巨大的贡献,对于其他国家的人民也同样有极大的贡献,在这一消息发布后,许多国家都在缅怀袁隆平。对于这样一位人民英雄,他的逝世是让所有人都感到无比的悲痛。
三、永远铭记在心的英雄袁隆平这个名字会看在所有人的心里,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会忘记,不仅我们不会忘记,我们也会将这个名字和他为我们所做的贡献一代一代的传给后辈,让后辈们也记住这个名字为我们带来的贡献。尽管袁隆平爷爷如今已经逝世,但是他所留下的愿望在未来一定会被实现,我们也将永远铭记着这位英雄!
是的,5月22日,湖南长沙,细雨凄迷,哀伤的情绪弥漫在城市上空。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与世长辞,享年91岁。
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逝世后,钟南山院士送上如下缅怀之辞,隆平大哥:我的挚友!天堂里好好休息。你已经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有空就指导一下学生继续“三系”攻关。你是一个真正的、最值得我敬佩的学者!
长沙市民雨中送别袁隆平
5月22日,湖南长沙,下午4点20分,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外,一路车队从医院缓缓驶出。自5月22日下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出来后,大批群众自发来到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送别袁隆平,送行队伍蔓延数公里。
此刻的长沙下着小雨,无数的市民聚集在道路两旁,随着车队前行,前来为袁爷爷送别。运送袁隆平遗体的车队自湘雅医院出发前往殡仪馆,沿途数百市民在马路两边站成人墙,高喊“袁爷爷,一路走好!”目送灵车离开。灵车经过之处,所有车辆鸣笛送别。
据了解,应家属要求,运送袁老遗体的车还驶向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让袁老最后再看看他毕生钟爱的“杂交稻”,回到育种实验室再看一看。5月22日下午5:28,袁隆平的灵车抵达长沙明阳山殡仪馆。
以上内容参考 光明网-钟南山发文缅怀袁隆平:你是最值得我敬佩的学者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活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中,他是时代的伟人,他的事迹将留芳千古。把人民放在心中的伟人,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爷爷逝世了。5月22日13点07分在长沙逝世,长沙市民自发到医院送别袁隆平灵车,并且齐喊:“袁爷爷,一路走好。”重庆西南大学学子自发在袁隆平雕像前献花,默哀,鞠躬,送别袁爷爷。
我多么希望这一次都不是真的,我多么希望袁爷爷还活着。
早上起床的时候看到新闻说袁隆平逝世,我赶紧点开新闻去看,后来发现有人说这是假的,袁隆平爷爷只是因为健康问题而住院了,并没有逝世。而且袁爷爷的秘书也回应准备辟谣。我紧绷的心松懈下来了,心想:哪个媒体这么大胆,敢这么造谣,这是能开玩笑的事吗?
过了中午,有朋友给我发消息说,袁爷爷逝世了,我说这个我早上看到了,不是造谣吗?朋友说,这次是真的,袁隆平爷爷真的逝世了。
我赶紧打开微博去看新闻,发现这次是真的了,我的流水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怎么擦都擦不干。我一边流着泪,一边看着袁爷爷的消息,越看越伤心,我看到无数网友都在发文悼念袁爷爷,心里感到一丝宽慰。
袁爷爷这样的人就该得到全国人民的悼念,而且我们还要把他放在心中,永远的怀念。袁爷爷的故事不仅要出现在课本中,也要留下每个子孙后代的心中,让他们知道粮食来的有多么不容易,不能浪费一粒粮食,并且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有人说袁爷爷去了天堂,封了神,他这样的人是该封神的。虽然我们是一个平凡如尘的人,我们做不出像袁爷爷那样伟大的事迹,但是袁爷爷身上高贵的品质我们却可以学习。
没有办法为社会做出伟大的贡献,那就做一个品德优良的人,一个国家品德优良的人多了,人们的生活才会更辛福。
袁爷爷,愿你在天堂,无病无灾,一切安好。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袁隆平先进 事迹 2021心得感悟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袁隆平院士先进事迹心得感悟1
袁隆平把毕生精力用在了杂交水稻的培育创新上,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袁隆平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身上所释放的精神却令人感动。
“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名农业科学家,1953年,23岁的他从西南农学院 毕业 之后,扎根基层,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农业科研工作,为了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他呕心沥血,把科研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科研成果写在人民群众饭碗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我们哀悼和纪念袁隆平,就是要学习他立志为国为民的追梦情怀。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依然牵挂着一方稻田,心心念念的依然是自己毕生追求的梦想。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像袁隆平那样,敢于播散梦想的种子,并让梦想生根发芽,抽穗结果。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深深扎根于广袤的大地,努力地吸取阳光与水分,奋力向上生长,哪怕做一株小小的秧苗,也要开出最绚丽的稻花,也要结出金灿灿的稻谷。袁隆平的一生是奋斗创新的一生。作为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袁隆平不仅敢于冲破传统学术观点的束缚,而且始终淡迫名利,始终奋斗。面对鲜花与掌声,他始终牢记自己的“种子梦”。耄耋之年,依然奋斗不息。“外面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入院之后,袁隆平还牵挂着第三季杂交稻。敢于有梦,奋斗筑梦,青春追梦。“90”后的袁隆平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依然穿行在稻田之中。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创新精神,必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砥砺前行。“一粥一饭,当思来自不易,向袁老致敬!禾下乘凉,吾辈接棒!”。
“袁爷爷,一路走好,一路走好!”当灵车缓缓驶出医院时,在闻讯前来送行的市民悲恸高呼中,在车辆的呜咽鸣笛中,在每个人的泪水中,在湖南长沙,在全国各地,在国内外,大家都在不约而同地表达一种哀思与缅怀。为啥袁隆平的离去会触动亿万人心,关键就在于他始终心怀人民,心系人民的温饱。面对上世纪60年代的粮食短缺,作为学农的袁隆平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提高粮食产量作为了他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理想要高雅一点,要向前看,不要专门向钱看。赚钱可以,但要赚对社会、对老百姓有益的钱。”心里装着人民、装着社会,人民才把他高高举在头上。“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袁隆平始终脚踩大地,专务于伟大事业,才赢得了人民的热爱与拥戴。
世间从此再无袁隆平,但在遥远的太空,有一颗星星更加闪亮,那就是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星”。我们在表达哀思的同时,赓续他献身祖国和人民事业的伟大精神,才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与追思。
袁隆平院士先进事迹心得感悟2
袁老去世的消息令人痛惜,我们终将没有等到媒体的二次辟谣。今天上午,一则“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今天去世的消息全网炸裂,好在媒体随后进行了辟谣,直到噩耗再次传来,我们依然希望“这不是真的”。对袁老稍有耳闻的人都会明白,先生的离世是我们的哀痛,更是国家的损失。
袁老的一生献给了农业科学事业,他的生平也因此写满辉煌。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说誉满中外,毫不夸张。
如果说这些荣誉的表达还不够真切,那么我们再用一组数据来说明。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超级稻育种计划。4年后,第一期每亩700公斤目标实现。随后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连跳”。2020年11月2日,第三代双季杂交稻亩产3000斤攻关测产在湖南衡南县启动,最终第三代双季杂交稻亩产达到153076公斤。从700公斤到1500公斤,其意义不言而喻。
其实我们敬仰袁老不光是因为成绩,更因为情怀。袁隆平院士曾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梦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全球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稻田,如果一半有八千万公顷(种杂交水稻),那现在的情况,每公顷增产两吨,可以多养活五亿人口。”他的奋斗梦,让他守护了“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这句话近70年。
稻菽千重,禾下留梦。袁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梦并没有结束。今天下午,长沙市民夹道送别袁隆平院士灵车,齐喊“袁爷爷,一路走好”,这场面与“十里长街送总理”异曲同工。大家打开朋友圈,总有几条动态属于袁老,留言支持降半旗的声音随处可见。“从今以后珍惜每一粒粮食”的质朴表达,像极了晚辈对弥留长者告别……民众的自发行动说明了一切。
袁老曾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他把自己遍洒在祖国大地之上,也把他的两个梦余下的部分留给了我们来完成。始终端在自己手里,就算我们中的大多数不能把农研的冷板凳坐热,但我们能做到光碗、光盘,一日三餐、必不相忘。我们此后都会做一粒“好种子”,喜看稻菽千重浪。
袁隆平院士先进事迹心得感悟3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这样说过:“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颗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年轻干部如同一粒粒青春的种子,期待着自己的工作生涯逐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于是不断提高、充实、完善自我,在精益求精中播种希望,在拼搏奋进中耕耘梦想。
有志无关身细小,一朝破土沐霞光——在力学笃行中追求久久为功。曾有人说过,一粒种子不论被风带到多么贫瘠的地方,它总会破土发芽,追求生命,追求阳光,没有什么能阻止那份顽强的毅力。年轻干部刚刚步 入职 场,工作 经验 不足,缺乏基层的磨炼,各方面能力还有待提高,但也同样期望在工作中能取得一定成绩,得到领导和群众的认可。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年轻干部,当不断加强各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主动为自己充电加压,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干事创业,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持之以恒,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扛起肩上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在根植基层中永葆初心不改。树高千尺总有根,一棵树木能高大茂盛离不开深深扎在土壤里的根系,扎得越深所汲取的养分就越多。年轻干部在成长进步的过程中,应该牢牢扎根基层这片沃土,深入了解基层、服务基层、扎根基层,始终铭记自己的根在基层,时刻牢记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多听群众言、说群众话,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把群众当亲人、当家人,永远保持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
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在安贫乐道中修炼过硬品格。每一颗青春的种子在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既会接受风和日丽的滋养,也会历经风雨交加的洗礼,只有自身足够强大坚定才能更好地茁壮成长。年轻干部在工作中会慢慢面临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境,甚至有人会在纷繁复杂的诱惑中丧失斗志、迷失自我。对此,我们当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定政治立场,铸就无惧风雨、傲然挺立的品格,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分得清是非,在重大关头经得起考验,“直面烈炎酷暑夏,笑对霜雪与寒冬”,努力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学习袁隆平院士功勋事迹心得4
2020 年 9 月 7 日,是袁隆平 90 岁阳历生日。他在家中许下生日愿望,希望自己领衔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 3000 斤早日实现。去年,第三代杂交水稻单季亩产取得 20926 斤的成绩。袁老的生日愿望透露出无尽的家国情怀,我们共同企盼着袁老的生日愿望早日实现!
袁老身上有很多标签,比如“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魔稻祖师”“最酷的 90 后”“90 后梗王”等等。这些标签或大气、或诙谐、或酷炫,反映的是这位“90 后”老爷子热爱田野、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本真。而这些品质,是需要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田野。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袁老深爱着祖国,他把论文写在田野之上,把一生都贡献给了乡间,为的是实现“禾下乘凉”和“覆盖全球”两个梦想。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大都来自田野乡间,要时刻想着扎根祖国大地,将自己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不负韶华、不负青春。田野不只有秀美的风景,
也有荆棘坎坷的泥路,但是只要我们把心沉下去,一定可以在把泥泞小路变成康庄大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为人民服务是伟大而光荣的事业,袁隆平强调,不能搞牺牲产量来求优质,为了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 “应该要搞既高产又优质的 800 公斤的”。正是如同袁老这样伟大的科学家热爱人民、不断奋斗,才让我们解决了吃饱和吃好的问题,从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也应如此,对于人民要心存热爱,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谋福祉、谋利益,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生活。海德格尔说过:“人生的本质是一首诗,人是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90 后”袁隆平曾经称自己上班不打卡,下田最高兴,喜好自在,专长松懈。袁老就是这样热爱着生活,一不小心还成了“梗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和诗的田野”,广大基层党员干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花费心血去适应、去提高、去改变。在工作之外,也要顾及生活、照看好家庭、培养自己的 兴趣 爱好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_”,但是
我们依然要热爱生活,“以苦为乐”,开心过好每一天。唯有此,我们才能不为生活所累,也能更好集中精力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终身!
最后再次祝袁老生日快乐,早日实现自己的生日愿望,而我们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也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奋斗和努力,以另一种方式去守护袁老深爱的伟大祖国!
学习袁隆平院士功勋事迹心得5
岁月不居,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一些时候,自觉不自觉地,会出现几分精气神不够提振、春困秋乏的现象,表现为对日常工作的“撞钟”思维,表现为写稿上的“吃老本”心态。午休时间,学习《 典故 后面有 故事 》第九集:这位“90后”让世界1/5的人吃上饱饭,颇有晨钟暮鼓、当头棒喝之感,一时间,睡意全无,思之良久,竟汗流浃背,其神采令人“心甚向往之”。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平凡人也要用心追梦,不可甘于平庸。伟大时代由伟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创造,这世界没有天生的英雄,有的只是平凡人坚守中的不平凡,有的只是平凡人奋斗出的不平庸。人民院士袁隆平的成功来自于数十年间,一以贯之的不懈追梦,这梦想背后,是但求百姓食无忧的父母之心,是世间再无饿殍人的凌云之志,是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的赤子之心。为此,他不断攀登科技兴农新高峰,创造了这一领域的历史高度。2020年11月2日,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适应不同气候、不同土壤、不同水质的新型水稻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让中国人把自己的饭碗端得牢牢的,把心放得稳稳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袁隆平的追梦人生令人钦敬,令人击节赞叹。
不敢比就没有进步,对照先进,学然后知不足,知耻近乎勇,善莫大焉。梦想,有着催人奋进的力量。关于梦想,从一个90岁的大科学家口中道来,更加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和袁隆平“放在古时可以修庙”的伟绩比起来,或许,作为普通党员的我,似萤火微光可以忽略不计。但90岁的袁隆平依然时刻警醒自己,“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依然醉心于提升杂交水稻产量,醉心于科技兴农大业。这份一生一事、一以贯之、慎终如始的激情、活力,巨大的张力、韧力,宏大的决心、毅力,着实令人心折。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岂可坐井观天、故步自封岂可因为一时的遭际就一蹶不振,岂可因为一时的困难就止步不前党员干部当在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的奋斗中,一天有一天之得、一天有一天之进益——青春岂可无梦,人生岂可不追梦!
多想,将来也成为“90后”的我们,依然可以心中有梦,依然可以执着追梦。依然可以像90岁的袁隆平一样,“我梦见我们试验田里的超级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一人多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我就跟我的助手一起,就坐在稻穗下乘凉”。“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党员干部当“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为梦想而奋斗的人生本身就是一种深深的幸福,惟奋斗者进、惟自胜者强,党员干部当以“大我”砥砺“小我”,以时不我待的担当,立足本职岗位、主责主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研究之心对待工作,将工作当事业干,将工作当事业闯,在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在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拼搏奋斗、矢志奉献,书写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新篇章。
袁隆平先进事迹2021心得感悟5篇相关 文章 :
★ 2021学习袁隆平功勋事迹心得5篇
★ 袁隆平功勋事迹心得感悟最新5篇
★ 2021学习袁隆平事迹感想
★ 2021袁隆平事迹个人学习心得
★ 2021袁隆平事迹心得体会
★ 2021年弘扬劳模精神心得感悟5篇
★ 袁隆平院士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 学习袁隆平事迹心得
★ 学习袁隆平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 2021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心得感悟5篇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