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年三十包饺子放硬币,谁咬到谁有福,这是什么说法?现在过年基本没年味了,大家都住高楼,物质丰裕,就是一起吃个团年饭,说不定还一直在玩手机。现在的年轻人再回头看以前那些风俗多半会不理解甚至觉的可笑,但经历过的人是真的怀念。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生怕
年三十包饺子放硬币,谁咬到谁有福,这是什么说法?现在过年基本没年味了,大家都住高楼,物质丰裕,就是一起吃个团年饭,说不定还一直在玩手机。现在的年轻人再回头看以前那些风俗多半会不理解甚至觉的可笑,但经历过的人是真的怀念。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生怕把有硬币的饺子漏掉,结果吃完了还没有发现,全家人都有点方,母亲安慰:“没事。
第二天,爷爷起来上香,磕头的时候发现了饺子,一掰开,硬币。老人被硬币咯到伤了牙齿和下颌关节的,所以现在很多地方把硬币改成去核的大枣放到饺子里,红色的大枣一样代表来年红火吉庆,效果更好也更贴心安全。
用甜甜的红糖来代替,当然效果差强人意,毕竟在那个时候,一分二分的硬币在孩子眼里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但有什么还比生命更重要的呢?很多人说不干净,就那么一点点的硬币,在不干净能让人吃了就如何如何吗?实在不行你可以把硬币洗干净,高温杀毒在放饺子里面不好吗?这种习惯也给大年三十晚上增加了喜庆和亮点,让年味儿更浓。感觉这种习俗蛮好的。我们家族应该一直会用。我的问题回答完了,谢谢。吃饺子的时候咬到硬币,是一件有福气的事情。因为北方人把硬币象征着财富,谁咬到硬币说明谁在新的一年里能够赚到大钱,谁就会发大财。我们将来都有花不完的钱,幸福无边,有了硬币的吸引,我们都是把饺子一碗接一碗的吃,直到一个个肚子吃的圆溜溜的才罢休,更是有了硬币的吸引,给全家带来了许多的欢声笑语。
只不过,在饺子里包了硬币后,吃的时候还是得小心一些,以前有位同学,吃的猛了一些,结果被饺子里面的硬币给崩到了牙齿,本来挺有意义的一件事情,结果大过年的弄得心情有些懊恼。
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汉族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年夜饭后吃冻梨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年三十点长寿灯
东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大年三十这一天,是台湾年俗中最重要的一个日子,习俗也相当多。先辞年,布置“厅头”,即在奉祀“观音妈”和诸神像的大厅上,换新版画和联轴。到了下午举行“辞年”仪式。在供桌上盛设五牲及各种年 供奉诸神,然后拜祖先,行三跪九叩大礼,以表示感谢诸神明及祖先的保佑,并祈求新年更多的赐福。神桌前还要供“春饭”,即盛有饭的小碗,饭上插上用红纸做的花,神佛前各三碗,灶上一碗。这些花又叫“春仔花”或“饭春花”,这个饭叫“过年饭”。(在闽南语中,“春”与“剩”谐音,意思即怎么吃也吃不完,还有剩余)。桌前还摆放三堆橘子及一些红枣。红枣表示年年好。橘子到元宵才能拿下来,有句俗话“上元瞑(夜)拆柑棚”。最后,还要烧金纸、放爆竹,才算结束辞年仪式。
但最能反映台湾新年风俗的就是与闽南地区几乎相同的新年歌。这首新年歌中反映了台湾汉族民间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是一幅生动的民俗图。
闽南:初一荣,初二停,初三无姿娘;初四神落天,初五天神下降,初六另空;初七七元,初八团圆;初九天公生,初十蓝相生,十一请子婿;十二返去拜,十三食糜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瞑。
台湾:初一早,初二巧,初三老鼠娶新娘;初四神落天,初五隔开,初六担肥;初七七元,初八团圆;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请子婿;十二查某子请来拜,十三食糜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瞑。
台湾大年三十夜也叫除夕,“守岁”、“压岁钱”都与大陆的习俗一样。大年三十夜,全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边聚餐,叫做“围炉”。围炉时桌上的每个菜都有一定的寓意。比如米圆、肉圆。鱼圆是取意“三元”,象征阖家团圆;萝卜在台湾叫“菜头”,就是“好彩头”,吉祥的意思;全鸡的“鸡”,台湾方言谐音为“家”,有“食鸡起家”之意;经过油煎火炸的食物,表示“家运兴旺”。参加围炉的人,不分男女老少,桌上每一样菜都要吃一点。另外还都要喝上一点酒,以讨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洗净后连根煮熟,吃时从头到尾,慢慢进肚,以祝父母长寿。
围炉之后,在台湾农村还保留着“观火盆”的习俗。门前点燃一盆稻草,全家男性老少依次从火盆上跳过,取“兴旺如火”的吉意。边跳边口中念念有词地说些吉利话。火熄后,将灰烬送进厨房灶脚,祈求神明保佑发财。
在台湾一些乡村中,至今还保留着一种有趣的习俗: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一些寺庙里就演戏,那些在年前无法还债的人,为了躲避债主的催逼,就跑到庙里去看戏避债。因为要是债主追到庙里来逼债,就会引起公愤,会群起而攻之。这台戏从除夕一直演到初一早晨,欠债的人看完戏后就可以安安稳稳地回家团聚了。这种习俗叫“避债戏”,是社会的产物,却很有人情味。不过债主也有办法对付,即在大年初一穿上旧衣服,提着灯笼上门讨债,佯称自己是从年三十晚上尚未归家,灯笼都还提在手上,不能算是“新年讨债”,这种灯便叫“讨债灯”。除非积怨很深,债主一般不会使用“讨债灯”。
台湾同胞称大年初一为“新正”,意为新的一年将会有一个正正堂堂的开始。当天凌晨头一件大事是家拜祖先,用自制的红白两色米糕祭神祖,称为“开正”。“开正”之礼十分隆重,厅堂灯火通明,门口结红彩,供桌上摆列年柑、年糕、牲礼、茶酒、四果、香烛,家家户户燃放鞭炮,全家老少集合一起家拜祖先、祭祀神明,随后再依次向长辈问安行礼。
过春节最有意思的是出门拜年,又叫“走春”、“开春”、“贺正”。凡有来客,主人用朱红木盒盛着糖果并端上“甜茶”待客;设宴请客,彼此应酬,名叫“请春酒”;客人告辞时,互相向对方孩子赠红包。由于家家户户都出门拜年,难免有碰到人不在家的时候,于是衍生出两个有趣的习俗:出门拜年人们总是随身带着一叠红纸片,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一旦遇到主人不在家就留下一张,这叫“留帖”;官大势大的、交游很广的人,不可能一家家亲自去拜年,便遣仆人带着他的红帖代他去拜,这叫“飞帖”。
台湾的“初三老鼠娶新娘”和闽南的“初三无姿娘”,意思都是说初三这一天是休息日,就连老鼠也选择这天娶新娘。依俗,当晚各家各户都须早早上床休息,以免打扰老鼠办喜事,并要在房间的各个角落撤一些吃的东西作为给老鼠的“贺礼”,以便和老鼠搞好关系,减少来年的鼠害。“老鼠娶亲”的说法来源于大陆,有一幅“老鼠娶新娘”的五彩石印年画,曾普遍流传于汉族民间。画面上从头盖红帕的“新娘”,到抬花轿、吹喇叭的执事等,统统都是鼠类,一个个活灵活现、喜气洋洋,十分惹人喜爱,为节日增添了许多快乐的气氛,紧张了一年,连老鼠都放假娶亲了,何况人呢?
初四是“接神日”。闽、台两地皆称这一天为“神落天”。当日,各家各户都要在厅堂供奉牲礼、果品、甜食等,燃放爆竹、烧金纸、神马,恭恭敬敬地迎接诸神下凡,继续履行司掌人间善恶的职责。
初五的“隔开”,意思是过年到此告一段落,也与大陆相同。次日开始,商店开市、农人下田,各行各业开始恢复正常生活、劳作。俗传这一天也是“五路财神”的生日,闽南称“天神下降”,台语叫“路头神”。为求大发利市,商店这一天多在街边燃香拜神,求五路财神的保佑。
“初七七元”、“初八团圆”,闽、台两地皆同。中国汉族民间称初七这天为“七元日”,又叫“人日”,相传天地造人,人是在这一天诞生的。因此,在台湾汉族民间,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吃线面(即寿面),并要吃芹菜、菠菜、芥菜、荠菜、葱、大蒜、蒿菜等七种新鲜蔬菜。其中芥菜是一种茎叶很长,稍带苦味的菜,由于它叶长、丝长,因此象征着长命。吃这七种菜实际上这是中国古代“五辛盘”的旧俗遗风,杜甫曾有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正是咏此。“初八团圆”是说回娘家过春节的媳妇,初八要返回婆家“团圆”,开始干活,不然会被认为有意为难婆家,搞得不好,夫家甚至还会因此“兴师问罪”。
“初九天公生”,“天公”即玉皇大帝,“天公生”也就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玉皇大帝是天上精神的总管,因此,祭祀格外隆重。前一天全家老少斋戒沐浴,正厅摆设祭坛。午夜一过,全家齐整衣冠,由长至幼顺序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礼。随后是烧土纸、放鞭炮,直至凌晨四点。昔日祭祀天公,祭坛的摆设极有讲究,除了原有的供桌之外,还需摆小供桌(俗称“顶桌”),顶桌上摆五果六斋、扎红绳的面线、清茶三杯,供奉玉皇大帝。下面供桌则摆三牲五礼和红龟稞等,供奉天公的从神。烧给天公的金箔是特制的,称为“天公金”。
在中国传统民俗里,女婿备受岳家的宠爱,俗称“娇客”,中国各地都是这样,闽南、台湾也不例外,因此,都有“十一请子婿”之俗,称为“子婿日”,即岳家专门宴请女婿的日子。
正月初一吃的饺子,都会包上几个硬币,初一早晨吃饺子,谁吃到钱,就寓意新的一年有钱花。
当然,有时候饺子里还会包上红枣,谁吃到,寓意新的一年有甜头。这只是一种讨彩头的趋吉风俗,虽然没有什么道理,但可以哄得一家人开心快乐。至于包几个钱,基本上要按照家庭人数,比人数少上一个,至于谁能吃到,吃到几个,那就看个人的运气了。就像现在发红包一样,红包能不能抢到,抢几个,那全凭自己的运气。其实大家也都知道这个并没道理,但吃到钱的,总是非常开心,到处炫耀。
我眼中的新年,首先是劈劈啪啪响成一片的鞭炮声。我们家乡的风俗,年三十中午和大年夜必吃饺子,饺子下锅的那一刻,家家燃放爆竹。那如鼓点一样的声音密密匝匝,连绵四五个小时之久,响彻天宇。在我听来,这是最早的春雷阵阵,我总是为这骤然而来的春的气息而激动得不能自已。
我眼中的新年,是红通通的春联。春联一贴上门楣,年的气氛就热烈起来,仿佛一场大戏,正式拉开了序幕。贴满了春联的村庄喜气洋洋,人们在这喜洋洋的气氛里,包饺子,炸年糕,煮肉,为新年做着最后的准备。
我眼中的新年,是年三十中午你来我往互送饺子的奔忙。仍是家乡的风俗,饺子煮熟,不能自家先吃。第一碗供灶爷,第二碗端给爷爷奶奶和家族中的长辈,其次是叔伯婶娘。村路上川流不息地奔走着送饺子的大人和孩子。每人端一个茶盘,盛一碗饺子,两个自家蒸的馒头,给小孩子的几块压岁钱,给男孩子的一盘炮,给女孩子的一朵花。路上遇见了,老远地微笑着,互相说“早啊”,急急忙忙地就过去了。下面还有好几家要送呢。
我眼中的新年,是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前几年是倪萍和赵忠祥,这两年是朱军和周涛,他们在除夕之夜一出现,这年就达到了第一个高潮。
然后就是拜年了。整个村庄都在行动。小孩子除夕之夜玩到很晚,还在沉沉的睡梦里,就被大人叫起来了。燃过鞭炮,吃过饺子,就开始去拜年。晚辈见了长辈,第一句话就是:“拜个年吧?”那作为长辈的一个,则赶紧说:“免了,免了。”呵呵地笑着,把桌子上的果盘端到你面前,非得让你吃点什么才肯放你走。小时候,我总是以为除夕这一夜是格外延长了的,已经做过了许多事情,天才蒙蒙地亮起来。及至长大才明白,那不过是人们为迎接新年而早起了的缘故。
鞭炮声渐渐地息了,年也拜过了,天亮起来,看着满院子红红的鞭炮纸屑,我就会惆怅起来——这年,就到了尾声了。至于其后的走亲戚、压岁钱等等,都只是一个个余音,真正的高潮,已经过去。下一个“过年”,要等很久很久了。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