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星(汉语词语)详细资料大全

老人 0 85

魁星(汉语词语)详细资料大全,第1张

魁星(汉语词语)详细资料大全
导读: 1、魁星(汉语词语)详细资料大全2、古代读书人为何信奉“魁星爷”?3、禄神盛行带来的民俗有哪些?4、谁能介绍魁星5、魁星是什么意思6、请教是什么字?西安碑林拓片7、辽源魁星楼的魁星来历8、魁星是什么意思?魁星,是一个汉语词语,也是中国古代
  • 1、魁星(汉语词语)详细资料大全
  • 2、古代读书人为何信奉“魁星爷”?
  • 3、禄神盛行带来的民俗有哪些?
  • 4、谁能介绍魁星
  • 5、魁星是什么意思
  • 6、请教是什么字?西安碑林拓片
  • 7、辽源魁星楼的魁星来历
  • 8、魁星是什么意思?

魁星,是一个汉语词语,也是中国古代星宿名称,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很多地方都建有祭祀魁星的魁星楼,香火鼎盛。此外,魁星还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小说;在古典名著《三侠五义》里传说包公是魁星下界。

基本介绍 中文名 :魁星 读音 :kuí xīng 星名 :北斗七星中前四颗星 地区 :中国 别称 :馗星 别称 :奎星 词语概念,基本信息,引证释义,基本含义,神仙,魁星形象,魁星地位,传说故事,祭拜魁星,魁星遗迹,阆中魁星楼,福建魁星山,云南石雕魁星,四川梓潼魁星楼,湖南衡山魁星阁,江西三清山魁星殿,《聊斋》篇目,原文,注释,译文,作者简介, 词语概念 基本信息 词目 :魁星 拼音 :kuí xīng 注音 :ㄎㄨㄟˊ ㄒㄧㄥ 引证释义 1星名。指北斗七星的第一星天枢。 2星名。指北斗七星中前四颗星,即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的总称。 3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主文运、文章的奎星。“奎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东汉纬书《孝经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之说,后世附会为神,建奎星阁并塑神像以崇祀之,视为主文章兴衰之神,科举考试则奉为主中式之神,并改“奎星”为“魁星”。宋张元干《感皇恩·寿》词:“绿发照魁星,平康争看。锦绣肝肠五千卷。”元刘壎 《隐居通议·造化》:“淳熙中,殿试进士,有邓太史者告周益公,魁星临蜀。”清李渔《奈何天·虑婚》:“只要做些积德的事,钱神更比魁星验。”冰心《往事·六一姊》:“从我们楼上可以望见曲家门口和祠堂前两对很高的旗杆,和海岸上的魁星阁。”参阅清顾炎武《日知录·魁》。 魁星,又称“馗星”,指唐朝时陕西西安户县石井镇阿姑泉钟馗故里欢乐谷人“唐赐福镇宅圣君”钟馗。 基本含义 在科举考试中,取得高第即称作“魁”,就是出于“魁”“馗”与“奎”的同音,并有“首”之意的缘故。如明朝时,科举要实行“五经取士”。所谓“五经”,就是《诗》、《书》、《礼》、《易》、《春秋》,为儒家崇奉的五部经书。每经所考取的头一名称之为“经魁”。“魁”即有“首”、“第一”之意。在乡试中,每科的前五名必须分别是其中一经的“经魁”,故又称“五经魁”或“五经魁首”。此外,科举考试中,进士第一名称状元,也称作“魁甲”;乡试中,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也称作“魁解”,均有“第一”之涵义。魁星是北斗七星中成斗形的四颗星。一说指其中离斗柄最远的一颗。魁星原为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奎星”的俗称,指北斗七星的前四星,即天枢(天枢/天枢 α Ursa MaJORIS,亦称:北斗一、纽星、天魁、贪狼、正星、秦、枢星、天蓬、阳明、阳明贪狼太星君)、天璇(天璇 β Ursa Majoris,亦称:北斗二、从魁、巨门、法星、楚、旋星、天芮、 、隔角煞、 巨门元星君)、天玑(天玑/天玑 γ Ursa Majoris,亦称:北斗三、禄存、令星、梁、机星、天冲、天冲、军市西北星、真人、囚宿、次桃花、真人禄存真星君)、天权(天权/天权 δ Ursa Majoris,亦称:权星、文曲星、北斗四、伐星、吴、天辅、玄冥、玄武、真武、玄冥文曲纽星君)。此四星除合称“魁星”外,亦被并称为“斗魁”。 魁星 神仙 魁星是中国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旧时很多地方都有魁星楼、魁星阁等建筑物。 魁星是道教中主宰文运的神。魁星信仰盛于宋代,从此经久不衰,成为封建社读书人于文昌帝君之外崇信最甚的神。七月七日为魁星诞。 魁星形象 中国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楼”或“魁星阁”,其正殿塑著魁星造像,实际就是钟馗。没见过魁星像的人也许会想,既然魁星是主管功名科举的,一定是一位文质彬彬的白面书生吧?其实恰恰相反,魁星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还有两只角,整个仿佛是鬼的造型。这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笔,称朱笔,意为用笔点定中式人的姓名,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鳌鱼(一种大龟)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摆出扬起后踢的样子以求在造形上呼应“魁”字右下的一笔大弯勾,脚上是北斗七星,见图如见字。 永定鹊坪闹元宵 扮演魁星 魁星地位 由于魁星掌主文运,所以与文昌神一样,深受读书人的崇拜。过去,几乎每个城镇都有魁星楼、魁星阁。因“魁”又有“鬼”抢“斗”之意,故魁星又被形象化——一副张牙舞爪的形象。传说他那支笔专门用来点取科举士子的名字,一旦点中,文运、官运就会与之俱来,所以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将其视若神明。唐宋时,皇宫正殿的台阶正中石板上,雕有龙和鳌(大龟)的图像。如果考中进士,就要进入皇宫,站在正殿下恭迎皇榜。按规定,考中头一名进士的(状元)才有资格站在鳌头之上,故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之誉。宋代人同秘在《癸辛杂识》中就有当时考中状元,朝廷“送镀金魁星杯柈(盘)一副”的记载。明朝人陆深在《俨山外集》中也描述了士生们在座右贴魁星图和考场出售魁星像的热闹场面。这些皆表明士生们都希望“魁星点斗,金榜题名”。 传说故事 魁星的故事是这样的:古代有一个秀才,名字已不可考,姑且就直接叫他魁星吧。此人聪慧过人,才高八斗,过目成诵,出口成章,可就是长相奇丑无比,所以屡屡面试时落第。他长得怎样呢?据说本来就丑陋,又长了满脸麻子,一只脚还瘸了,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但是他文章写得太好了,终于被乡试、会试步步录取,一次次高中榜首。到了殿试时,皇帝亲自面试他的文才,一看他的容貌和画著圈上殿的走路姿势,心中不悦,皇帝问:“你那脸是怎么搞的?”他回答:“回圣上,这是‘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皇帝觉得这人怪有趣的,又问:“那么你的瘸腿呢?”他又回答:“回圣上,这是‘一脚跳龙门,独占鳌头’。”皇帝很高兴他的机敏,又问:“那朕问你一个问题,你要如实回答:你说,如今天下谁的文章写得最好?”他想了想说:“天下文章属吾县,吾县文章属吾乡,吾乡文章属舍弟,舍弟请我改文章。”皇帝大喜,阅读完他的文章后,更是拍案叫绝:“不愧天下第一!”于是钦点他为状元。 益阳魁星楼 这个丑文人的才学、智慧和发奋,使他后来升天成为魁星——北斗七星的前四颗,主管功名禄位。“魁”字拆开来,一半是“鬼”,应魁星的面目丑陋,一半是“斗”,应魁星才高八斗、也应北斗星座。据说魁星手中的朱笔批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文人中传“任你文章高八斗,就怕朱笔不点头”就来源于此。 据说从此开始,皇宫正殿台阶正中的石板上雕有龙和鳌图案,一只魁斗放在旁边,殿试完毕发榜时,应试者都聚到皇宫门前,进士们站在台阶下迎榜,状元则一手持魁斗,一脚站在鳌头上亮相,表示“一举夺魁”、“独占鳌头”。 祭拜魁星 农历七月初七,俗又称“魁星生日”。“魁星”系北斗一星宿名。中国民间谓“魁星主文事”。闽东一带读书人崇敬魁星,仅次于孔子,于“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拜魁星”仪式亦在月光下举行,和上述拜织女相类似,所以,在闽东一带村庄里居民,若是一家人丁旺盛宽敞的屋子,“七夕”这晚,天井里往往摆上“拜织女”、“拜魁星”二张香案,仕女聚会一堂,又被分为两个面面相对不同性别的小天地,非常热闹有趣。 祭拜魁星 “拜魁星”事先要糊一个纸人(魁星):高二尺许,宽五六寸,蓝面环眼,锦袍皂靴,左手斜捋飘胸红髯,右手执朱笔,置案上。祭品隆重不可缺的是羊头(公羊,留须带角),煮熟,两角束红纸,置盘中,摆“魁星”像前。其他祭品茶酒等随便。参加拜魁星的,于烛月交辉中进行,鸣炮焚香礼拜罢,就在香案前围桌会餐。席问必玩一种“取功名”的游戏助兴,以桂圆、榛子、花生三种干果,代表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以一人手握上述三种果干各一颗,往桌上投,随它自行滚动,某种果干滚到某人跟前停止下来,那么,某人即状元、榜眼或探花;如投下的干果各方向都滚偏,则大家都没有“功名”,须重新再投,称“复考”;都投中,称“三及第”;其中二颗方位不正——比如桂圆,榛子都不中,只花生到某人跟前,而某人即中“探花”。这样投一次,饮酒一巡,称“一科”,而谓“这科出探花”,大家向“探花”敬酒一杯。敬酒的“落第考生”下“一科”继续“求取功名”,而有了“功名”的不参加。这样吃吃玩玩,一直玩到大家都有“功名”为止。散场时鸣炮烧纸镪,“魁星”像也和纸镪一起焚烧。 根据中国民间传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有人便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取笑他: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贪午睡,风吹额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处乎如口。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莫笑腰枝常半折,临时摇曳亦多姿。 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 魁星遗迹 目前,现存的崇奉魁星的遗迹还比较多,各地魁星楼的香火依然十分旺盛,因为现代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家长个个望子成龙,学子无不企盼金榜题名,于是都来拜魁星,每个魁星楼都有当地历年高考文、理状元榜。 阆中魁星楼 四川阆中魁星楼位于有着“天地琅寰——风水之都”之称的阆中古城嘉陵江南岸的鳌山(亦称黄华山)上。古有西王母在此封神点将,史有华胥鳌山脚踩七彩巨石脚印孕生伏羲,她西倚锦屏成锦帐,东揽塔山怀古城,北接蟠龙连昆仑,南抱青峰筑碧城,天赐福地,人间仙苑,被誉为“鳌山圣境,魁星祖庭“”。 阆中奎星楼 阆中奎星楼在后代的影响 在古代人们的富贵大都只有一条路——科举求功名,中状元是当时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最高荣誉。考中状元即称“独占鳌头”、“大魁天下”,天子赐诗,礼部赴宴、身着锦袍,打马游街,故里建坊,最为风光。所以人们向神灵祈祷最大的心愿就是科举得中,不仅能光宗耀祖,而且可以享得荣华富贵;而建在王母娘娘七色宝石上的塔是迎接人祖伏羲降生的地方,是天庭为人类带来智慧的地方,所以老人认为这里祈求智慧、求取功名富贵最好的地方,都到这里来转塔摸灵石(地基留隐门凸显彩石),祈求得到上天的庇护和保佑。 阆中奎星楼在风水格局中隐含的意义 奎星大庙位于阆中风水格局中的正南面,所处位置是案山,案山就是案台、书桌,是办事的地方,是人类求神办事最好的地方,所以人们争相趋之来此诉说心愿,祈祷保佑。 阆中鳌山大庙在古代香火兴旺在后世无可追赶!据记载:“阆苑之南,鳌山之上,钟声撩云,香火盖天…… 风水时运轮转 天地之间有一条永恒不变的法则:任何一件事、一个人、一个空间等都是有时运轮转的。阆中的风水也是一样,自上古时期到了明末清初,嘉庆十三年(1808)时运衰落,遭到了彻底损坏,整栋楼被迁到了城内修了象征阆中古城风水坐标和穴位的中天楼……从此阆中再无能人文士、高官大将出现。在历经3个甲子年后,也就是1988年,风水时运再次回转,时任阆中领导得高人指点,复修奎星楼。自此阆中进入300百大运,万物苏醒,祥气灵动…… 福建魁星山 在福建省象永春县石鼓镇就有座奎峰山。南宋时,乡人颜应时、陈朴二人曾在此共守寒窗,后来共登仕途。乡里人连馥奎峰山为“魁星山”,将山下的詹岩馥为“奎星岩”。在岩石上建筑了“奎星庙”,庙中所塑的魁星像堪称“雕形奇古,世间罕匹”。 云南石雕魁星 云南昆明西山龙门的石雕魁星也很出名。 四川七曲山大庙魁星楼 踏入凌空而立的“龙门”石坊,便到了石阁石殿。殿中就供奉著一尊高三尺有余,手执点斗朱笔,独占鳌头的魁星神像。两侧是文目和关圣二帝君。这三尊神像连同像后的海水、波涛、腾龙、礁石以及像前的香案、香炉,完全是自洞内的崖石雕砌而成,巧夺天工,令人拍手叫绝。此外,龙门南侧土红色峭壁有如金榜高悬,名曰“挂榜山”。挂榜山中“魁星点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的美妙传说,使得全山充满神秘色彩。可以想像,曾有多少文人志士登临此处,神思遐想,踌躇满志。 四川梓潼魁星楼 在四川梓潼县七曲山大庙 中,有一座魁星楼,高百尺,又名百尺楼,巍峨壮观,这座楼上供奉的魁星是“文昌第一化身”,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魁星楼上的魁星,蓝面赤发,右手高举朱笔,左手执“富贵花”,右脚直立鳌头,左腿朝后翘起,赤发怒目,青面獠牙,肌筋暴胀,右膝盖上为方孔金钱。 魁星塑像 据说,魁星是奎星的误传,奎星是西方白虎第一宿,有16颗星。文昌星的崇拜远远早于奎星,七曲山文昌帝君已执掌人间禄籍,作为“文昌第一化身”的魁星,就只能秉照文昌帝君的旨意,给高中魁首的士子赐予富贵花了。这就是魁星左手执“富贵花”的缘由。也正是这个原因,古今莘莘学子都怀着敬畏之心,来瞻仰文昌祖庭的魁星。 传说魁星右手那支笔是专门用来录取科举士子的,一旦点中就会文运、官运一起来。所以在科举时代,读书人就把魁星奉若神明,所谓“自古文章无凭据,但愿魁星一点斗。” 魁星为什么站在鳌头上?过去考中了状元,就要进入皇宫,站在大鳌的头上,接过皇帝的金榜,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了。 在魁星楼的廊道上,挂满了锦旗,这些锦旗,据说全是来这里祭拜魁星之后或金榜题名或时来运转的香客们敬献的。楼上塑有一座明清时的魁星神像,形象十分生动。望着这位过去掌读书人命运神的得意形象,似乎可以想像到封建文人学士们在其脚下俯首低眉,诚惶诚恐的模样。 湖南衡山魁星阁 在湖南衡山南岳大庙内,有一个魁星阁,里面供奉著一位赤发蓝面、怒目獠牙的神。这位神立于鳌头之上,一只手捧斗,另一只手执笔,一只脚向后翘起如大弯钩,他就是闻名天下的魁星神。 魁星阁 魁星,又称奎星。宄其源,与古代奎宿崇拜有密切的关系。奎宿为星官的名称,又叫“天豕”、“封豕”。为二十八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七宿中的第一宿。奎星共有十六颗,包括星女座九颗星和双鱼座七颗星,古人认为他是主管文运的神,遂对其加以崇拜。清代学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二说:“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之府,故立庙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略见自奎而魁的缘由。《玉函山房辑佚书》所辑《考经授神契》云:“奎主文章。”指的也是这位星神。东汉宋均对此注曰:“奎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可见,在东汉时,已有“奎主文章”的信仰,并常以“奎”称文章、文运,如称秘书监为“奎府”,称皇帝写的字为“奎书”、“奎章”。 江西三清山魁星殿 坐落于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清山三清宫牌坊前台阶下甬道西侧,与灵官殿正对面。面宽128米,进深078米,脊高208米,仿木斗拱结构微形构建。殿额上刻“魁星殿”三字,殿顶正脊两端鱼龙吻,中置葫芦,古朴粗犷。魁星本为奎星,奎星为魁星,据道教典籍是“世俗奉奎星,误奎作魁!”于是就以“魁”字取象,塑造鬼举足踢斗的形状,名为“魁星踢斗”,为文运之兆。“凡奉文昌帝君者,必兼祀魁星也。”道教仙境三清山在三清宫前设有魁星殿,其形制与他处迥异,殿内魁星塑像并非是鬼形的神像,而是威武的人形神像,不但不是反手持笔踢斗,而是左手垂于腰侧,虎口朝前横执一束书简,象征“文”,尤为特别的是右手屈于胸前,虎口向上手握一大块圆头玉圭,象征大圭。大圭者,“奎”也,即隐以魁星殿为奎星殿。 《聊斋》篇目 原文 郓城张济宇[1],卧而未寐,忽见光明满室。惊视之,一鬼执笔立,若魁星状[2]。急起拜叩,光亦寻灭。由此自负,以为元魁之先兆也[3]。后竟落拓无成,家亦雕落,骨肉相继死,惟生一人存焉。彼魁星者,何以不为福而为祸也? 注释 [1]郓城:县名。今属山东省。 [2]魁星:“奎星“的俗称。因汉代纬书《孝经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的说法,后世便视为主司文运之神,建奎星阁并塑神像以崇祀之,视为主文章兴衰之神,科举考试则奉为主中式之神。但神像“不能象‘奎’,改‘奎’为‘魁’,又不能象‘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顾炎武《日知录》)所以魁星神像头部象鬼,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如“魁”字中的“斗”字;一手执笔,意为点定中式人的姓名。 [3]元魁:犹首魁,谓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第一名。 译文 郓城县人张济宇,一天躺在床上还没睡着,忽然看到一片光明照满屋内。他惊异地看着,见一个鬼拿着笔站着,像是魁星的样子。他急忙起来向魁星跪拜叩首,光明也随即消失了。 从此张济宇便自负起来,认为这一定是科考第一的预兆了。可是从这以后,他竟然潦倒失意,一事无成,家境也败落下来,亲人又接连死去,只有他一个人活着。 那个魁星为什么不给张济宇降福,反而降祸呢?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又名柳泉居士,聊斋先生,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重。屡应省试,皆落第,年七十一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宝应,居乡以塾师终老。家境贫困,接触底层人民生活。能诗文,善作俚曲。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著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还有文集13卷400多篇,诗集8卷900多篇,词1卷100多阕,以及俚曲14种、戏3部、杂着5种。

我国古代崇拜的神祗很多,情况复杂。以汉民族为例,除去原始时期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及祖先崇拜中的许多神祗以外,各个时期、各个社会阶层,都有一些不同的主要崇拜对象。这些崇拜物件,有些是原始时期遗留下来的神,有些则是各时代新造的神。一般来说,统治阶级以天神地母为主要崇拜对象,民间则以各种与自己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神灵为主要崇拜对象。譬如古代读书人就很信奉一种叫“魁星爷”的神,迷信“魁星爷”会主宰考运;读书人在家中供奉“魁星爷”的塑像或画像,便能得到他的庇佑而考运\亨通,高中状元。

  民间传说,魁星未成为神之前,麻脸、跛脚、相貌甚丑。不少古代章回小说将他描写得更是吓人:赤发蓝面、锯齿獠牙、长满一身的筋疙瘩、跷著条腿、两只圆眼睛……简直是个妖魔鬼怪!一些魁星的塑像,其脸貌都是十分狰狞的,头上还有一对角,右脚踩鼇鱼,左脚跛起踢星斗,右手握笔,摆出一副状元的架势。不过有的魁星像造形比较温和,没有把他刻画成鬼相,而只是个丑男子。那末,古代读书人所百般供奉的“魁星爷”是如何而来、怎样形成的呢?关於这一点,世人观点不一。

  有一种说法是:魁星高中进士,在殿试之时,皇帝见他相貌如此丑陋,跛脚加麻子,就问他为什麼脸上长了这麼多斑点?魁星答道:“麻面满天星。”皇帝又问他的脚为什麼跛?魁星又答道:“独脚跳龙门。”魁星的对答如流使皇帝龙颜大悦,高兴之下就点了魁星做了状元。於是,天下的读书人都供奉起“魁星爷”来,以便图个吉利,使自己也高中状元。如果事情确实如此,真有点喜剧色彩了。而另一个说法却正好与此相反,是个悲剧性的故事:魁星考中了进士,但在殿试之时,皇帝突然见他相貌如此难看,也就没有点他做状元。魁星当然无法忍受,於是就悲愤地投河自尽,但却被一条鼇鱼救起,也就升天成了“魁星”。这以後,古代的学子就尊“魁星”为神,助自己求得功名,因为喜从悲中来。

  有的学者指出,以上的说法未免传说色彩较浓,不可为信,并进一步认为“魁星爷”或许和锺馗有关,锺馗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故事人物,据宋朝著名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载:相传唐明皇于病时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啖(食)之。上问之,自称名锺馗,生前曾应武举未中,死後决心消灭天下妖孽。明皇醒後,命画工吴道子绘成图像。从宋沈括《梦溪笔谈》的记载来看,锺馗和魁星的故事极为相同:锺馗也是在金殿面试之时,皇帝不喜欢他貌丑,未中头名,愤而在金阶上撞柱自杀而死,落到阴间被阎罗王封为“平鬼大元帅”。在中国民间,尤其是读书人的眼中,锺馗是被称作“魁星”的,也是主宰古代读书人的考运的,使供奉他的读书人金榜题名。据考证,魁星主宰考运\的迷信始自宋朝,而锺馗由唐及宋被称作读书之神也是可信的。

  有学者指出,锺馗并不是科举功名的主宰,只是个冒牌的“魁星”。他之所以被称为“魁星”,原来是因为他变成神之後,住的地方是北斗七星的大熊座,才被人称为“魁星”的。那末,“魁星爷”这个神究竟是怎样来的呢?严格地说,这是北斗奎星被误作为魁星。清著名学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二“魁”条说:“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章之府,故立庙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字之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可见,魁星之说本奎星。《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孝经纬援神契》云:“奎主文章。”宋均注:“奎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清采衡子《虫鸣漫录》也说:“夫奎宿主文章,讹奎为魁己不可解,又象形而为鬼,旁有斗,益失之诬,而世之见魁星者,往往作是状,可谓缘心生象,信不谬也。“原来,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二十八宿中的奎星在古代早有”奎宿司文章优劣“的传说,後来不知怎样被人把”奎“变成”魁“,可能是同音之故,再而又有人把”魁星“形象化,依照这个”魁“字塑造出一只相貌狰狞麻面的鬼,鬼字的脚一长一短,便把这鬼怪塑成跛了一脚,而魁旁有个斗字,也就使这鬼怪踢斗,於是,”魁星爷“的神像便”无中生有“地出现了。很久以来,魁星即被奉为文章之府,皆因奎星屈曲之象,其神像乃一鬼立於鼇头之上,向後举一足,一手捧斗,一手执笔,象徵著圈点金榜有名的士子的姓名。民间以”奎星点斗,独占鰲头“来比喻科场考试顺利,榜上有名。更有甚者,竟替”魁星“选了七月七日作为他的生日。於是,古代的读书人每逢七月七日,就要拜魁星,甚至八月中秋、九月重阳,也要向他拜一拜,以求得神的保佑。

  还有的学者认为,“魁星爷”并不是操点写状元之权的“神”,“魁星”的被创造,可能与科举放榜的方式有关。高中的前五名叫做“五魁”,当时将考试成绩填榜时,是拆一名、唱一名、填一名的,先从第六名开始,直至填到第十名“孙山”;然後再揭晓前五名,这高中的前五名叫做“五魁”,填“五魁”时是由第五名开始的,一直倒填到第一名“魁首”即状元。这“五魁”、“魁首”的“魁”,也就会使人联想起二十八宿的“奎星”,又把“奎星”误作了“魁星”,就这样荒唐地搞出了一个“魁星爷”来。

  不管哪一种说法合理,“魁星爷”无疑是一些热衷於科举功名的读书人搞出来的把戏。古时读书人上京会试,应者无数,而中者毕竟一人而已,因而谁都想求得神灵一助,帮其获得功名利禄。这既反映了科场应试的艰辛,也说明了古时读书人的迂腐和无奈。

随着祭祀禄神的普遍化,其民俗化也越来越凸显了出来,更多地

体现在新年贴禄神年画的习俗中。禄神年画有两种。一种禄神年画绘

文昌帝君,即梓潼神。无非是着官帽官袍之类的形象。有趣的是,在文昌帝君两侧,常绘两位童子像,俗称“天聋”“地哑”,为一聋一哑的侍童。为什么要在禄神旁绘聋哑人作为侍童呢?传说,科举考试的试题是由梓潼神议定的,所以梓潼神决定着士人的命运。安排聋哑人为侍童,是要保证试题得以保密。

另一种禄神民俗年画,则采用谐音借代的方法,用鹿来代替禄神,其吉祥色彩则更为浓厚。鹿本来就是一种可爱的动物,身上有奇妙的斑纹,头上有美丽的枝角,作为吉祥物由来已久。

鹿最早被认为是一种仁兽,传说当君王施行仁政、天下太平之时,就会有光生成的散发着五色光辉的鹿出现,这种鹿称为“天鹿”,包含天降吉祥的意思。还有一种世所罕见的白鹿,则是长寿的象征。传说白鹿能活到千岁以上,白鹿是由普通鹿变化而来的,500岁的时候,鹿便开始变白。

科举考试产生后,鹿逐渐具有功名利禄的象征意义,成为禄神的象征。科举制度消亡后,鹿仍以其活泼美丽的形象受到人们的喜爱,仍然是人们心目中能带来富贵的瑞兽。

在禄神民俗年画中,鹿有时是着官袍禄神的坐骑,或是一官人模样的人所抚摸的对象,以突出“进禄”及官运通达的主题;有时,鹿与福神、寿神同出一画中,鹿象征利禄,代表禄神。

主管功名利禄的神灵,除了禄星及由其演变而成的文昌帝君梓潼神而外,还有魁星及魁星人神。魁星的影响远没有文昌星君那么大,但也有一定的名声。

魁星本是北斗星斗部四星的总称。魁为第一的意思,士人科试都想得第一,因而崇拜魁星,以魁星为赐科试第一名的神灵,同时,也以魁星为主管考试的星官。士人拜祭魁星,都含有祈望高中的意思。但科举考试不可能人人都考第一,故而魁星的适用范围没有文昌星君那么大,影响也就小得多。

魁星的形象是据魁字字形想象出来的。一个如鬼的神灵用脚踢一只斗、或抱一只斗,就是画中常出现的魁星形象。

另外还有一种魁星图则画一鬼立于鳌头之上,举足起斗,反顾以笔点之,称为“魁星点斗,独占鳌头”。

魁星为北斗星之斗部四星,四星附近的六星为文昌宫,故有魁星点斗的说法。官禄世袭一直为士人向往,“太师少师”“五子登科”“带子上朝”“苍龙教子”“辈辈封侯”等图案,以不同的祈禄内涵满足人们的入仕心愿。

在古代,官职级别直接影响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因此升迁、位高权重,成为官吏们难以割舍的仕途情结。三国曹魏时期颁布的九品官人法,把官职、门第均分为九品。

“当朝一品”“连升三级”“马上封侯”“指日高升”等祈禄图案,准确地表达了士人盼升迁、求高位的心迹,因而广为流传、久盛不衰。而文人总是将读书与入仕的憧憬联在一起。对于读书的功利本质,孔子曾有精辟诠释:“学也,禄在其中。”圣贤的言论一直是学子们的祈禄箴言。

“书中自有万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以更加直白的语言描绘读书的功利效应。科举是封建文人入仕的必由之路,科举制始于唐代中期。金榜题名意味着吃皇粮、享俸禄,地位显赫,光宗耀祖,过荣华富贵的生活,因此读书人梦寐以求。宋代已有“鲤鱼跃龙门”的民间传说,至明清时期,寓意功名利禄的吉祥图像盛行一时。

在众多祈禄图像中,由于“鹿”与“禄”谐音,鹿纹成为“禄”文化的经典符号,常用于书斋、文具装饰等,取读书祈禄之意。

平升三级也是古代祈禄的图案,是说一个人官运亨通,连升三级。一般是以一花瓶内插3支短戟,以谐音“瓶升三戟”。还有另外一种画法,就是画一花瓶,另画一芦笙在旁的。这一吉祥图案借用谐音组成。“瓶”与“平”、“戟”与“级”同音,以此寓意。

明清时期,“状元及第”象征功名和高官厚禄。纹饰主要以3个孩童组成,中间大孩高举冠盔,表示得中状元,旁二孩手持如意、喜报以示庆贺。

冠,帽子也,冠与“官”同音。童子戴冠,长辈期望孩子长大有出息,科举成功,高中状元。骑龙,如同鲤鱼跳龙门而成龙一般,出人头地也。

“状元及第”即考中且高居榜首。一年一度廷试,万中取一,自是了不起的大事,故有“天上麒麟子,人间状元郎”之誉。

旧时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为元。乡试第一为解元,会试第一为会元,殿试第一为状元。及第,科举考试列榜有甲乙次第,凡考中状元,都称状元及第。“状元”制度于唐代。

“三元及第”为“解元”、“会元”、“状元”连考连中之谓。“金榜题名时”,为旧时儒生所求。一旦“状元及第”,“骑马游街三日”,好不威风。民间对此,并非人皆幻想。然红袍白马倒也喜气洋洋,故以“状元骑马”祝吉。

“当朝一品”是古代的寓意纹样。一品,为封建王朝官员之最高等级,鹤性清高,常用作一品官补子的图案,故用鹤以表一品。画面绘有仙鹤立于岩石之上,鹤为羽族之长,被称为“一品鸟”在我国传统的鸟文化中,鹤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仅次于“凤”,借喻人臣之极。

“潮”与“朝”谐音,仙鹤当潮水而立于岩石,寓意“一品当朝”表示官位极高,主持朝政。也有的画一着袍服官吏,手持一长条锦帛,上书“当朝一品”4字。

马上封侯由猴子、骏马组图。“猴”与“侯”同音双关。猴子骑于马上,“马上”为立刻之意。侯为古代分五等贵族爵位的第二等级,这里泛指达官权贵。此图寓意功名指日可待。

魁星,又名魁星爷、大魁夫子、大魁星君,为读书士子的守护神。

魁星为北斗星的「璇玑杓」,即是北斗七星的第一至第四颗星,这四星为魁,其余三星为杓。魁星的形状,完全是根据字形而来的,一个「鬼」,踢著一个「斗」。

顾炎武《日知录》里说「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于何年。以奎为文章之府,故立庙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不知奎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可知明代已很流行。顾氏并说魁星实为「奎星」,因为奎是「文章之府」。

古时候,人们兴建了不少的魁星楼、魁星阁之类的建筑,许多人对这「魁星」的来路不甚了解,但一提起「五魁首」,则是人人皆闻,这是喝酒划拳时常用的酒令。这「五魁首」就与「魁星」有关。

「五魁」,即「五经魁」、「五经魁首」。明代以五经即诗、书、易、礼、春秋取士,每经所取第一名叫「经魁」。「魁」为「首」意。乡试中,每科前五名必须分别是某一经的经魁,故称「五经魁」,简称「五魁」。而这「魁」字,则源于古人的奎星崇拜。

奎星为二十八宿之一,是西方的白虎七宿的头一宿,共包括十六颗星,奎星被古人附会为主管文运之神。所谓「奎主文章」。说它屈曲相钧,似文字之书。因「魁」与「奎」同音,并有「首」意,所以代替了「奎」字,出现了「经魁」、「五魁」等名目。古代,状元又称「魁甲」,解元又称「魁解」。

「魁」字后又被一引起人望文生义,加以曲解。说什么「鬼抢斗」、一鬼之脚右围如踢北斗,从而魁星被形象化——其实就是鬼化。它被描绘为一赤发蓝面恶鬼,立于鳌头上。一脚向后跷起如大变钩,一手捧斗,另一手执笔,表示在用笔点定中试者的名字,这就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这幅尊容被读书人视为神明,并以为高中之兆。

「独占鳌头」,是因皇宫大殿台阶正中石板上,雕有龙与鳌(大龟)。唐宋时,考中的进士要站在台阶下迎榜,为首的状元则荣幸地站在大龟脑袋上,故曰「独占鳌头」。学而优则仕,是封建时代的金科玉律。魁星掌管著文人们的荣辱成败,自然非同小可。尽管它鬼里鬼气,却极受读书人崇拜,有些人在考试时,在座右贴上魁星像。有的还在怀里揣上泥塑小魁星,以求神明保佑,文运亨通。

古代读书人,虽自称为孔子的信徒,同时却也崇拜文昌等神。这种神一共可以凑成五位,五文昌是指文昌帝君、文衡帝君(关公)孚佑帝君(吕洞宾)、魁星和朱衣五位。自古以来,称状元及第为「大魁天下」,因此,读书士子都奉祀

魁星,冀求科试及第的荣誉。古时习俗相沿,七夕晚上,读书士子置酒欢饮,称为「魁星宴」。这一天据说是魁星的生日。有所谓「魁星会」,由塾师领导弟子向魁星设祭行礼,而造型看起来跳跳蹦蹦的魁星,也就被称为「魁星太子」了。祭拜魁星,据说还要以一个狗头做为祭品,因此就有「属狗祭魁成底事」的诗句。

根据民间的传说,魁星爷在生前奇丑无比,不但生了一张满脸斑点的麻子脸,也是个跛脚的人,当时有人作诗来取笑他:

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

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

须眉以外源留爪,口算之旁雁踏沙;

莫是檐前贪午睡,风吹额上落梅花。

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

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踱处平如口。

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画侧欹;

莫笑腰枝常半折,临风摇曳亦多姿。

虽然魁星爷奇丑无比,但他人丑志不穷,发夺用功之下,居然高中科举。皇帝当面殿试时,曾问他的脸上为何生有许多斑点?答曰:「麻面满天星。」再问脚为何跛时,复答曰:「独脚跳龙门。」皇帝见其对答如流,就录取他了。

另有传说,魁星爷在生前虽然满腹学问,

可是逢考必败,於是悲愤得投河自尽,想不到被鳌鱼救起,升上天而成了魁星。

古代时科举放榜形式,乃是拆一名、唱一名和填一名。方法是从第六名倒回来揭晓,一直填到最后一名,再重头开始宣布前五名的高中者,这前五名就叫作「五魁」,第一名的状元叫「魁首」。

可见魁星与考试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古人传说侍奉魁星爷可以保佑书读的好,又说可以高中状元。因此古代的读书人大多以魁星作为守护神。不少学子在自己的宗室厅堂里供奉魁星爷的塑像或画像,除了保佑自己的考运享通之外,也可以向人夸耀自家是一个书香门第。

在民间的魁星塑像,右脚踩鳌头,左脚跛起踢星斗,右手握笔,左手执星斗,全身呈现扭曲的形状。

魁星:魁星是道教信仰和民俗传说中除文昌帝君之外另一位主宰文运的神明,为我国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也称“奎星”。

传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

由于魁星掌主文运,所以与文昌神一样,深受读书人的崇拜。过去,几乎每个城镇都有魁星楼、魁星阁。因“魁”又有“鬼”抢“斗”之意,故魁星又被形象化——一副张牙舞爪的形象。传说他那支笔专门用来点取科举士子的名字,一旦点中,文运、官运就会与之俱来,所以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将其视若神明。

扩展资料:

魁星信仰的传说故事:

魁星是道教中主宰文运的神。魁星信仰盛于宋代,从此经久不衰,成为封建社读书人于文昌帝君之外崇信最甚的神。七月七日为魁星诞。

传说中,魁星连续三次考状元都未中,原因就在他相貌极丑。魁星一怒之下将装书的木斗踢掉,投江而死。魁星虽未中三元,而民间百姓却仰慕其才华,将他塑造为神,借“魁星踢斗”之题,以求文运高照。

魁星掌管著文人们的荣辱成败,自然非同小可。尽管它鬼里鬼气,却极受读书人崇拜,有些人在考试时,在座右贴上魁星像。有的还在怀里揣上泥塑小魁星,以求神明保佑,文运亨通。

-魁星

照片中石碑上刻的是“魁星踢斗图”。魁星的身躯是由“克己复礼”、“正心修身”八个字(正心——脸;修身——胴体和一条腿;克己——双手;复礼——胴体以及支撑“斗”字的另一条腿。),一脚踢“斗”,一脚踏“鳌”——取“独占鳌头”之意。

另,图中除斗、鳌两个字以外的部分又是个“鬼”的形象,和斗字合成魁字。

希望能帮到你。

魁星,又称奎星。宄其源,与古代奎宿崇拜有密切的关系。奎宿为星官的名称,又叫“天豕”、“封豕”。为二十八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七宿中的第一宿。奎星共有十六颗,包括星女座九颗星和双鱼座七颗星,古人认为他是主管文运的神,遂对其加以崇拜。清代学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二说:“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之府,故立庙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略见自奎而魁的缘由。《玉函山房辑佚书》所辑《考经授神契》云:“奎主文章。”指的也是这位星神。东汉宋均对此注曰:“奎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可见,在东汉时,已有“奎主文章 的信仰,并常以“奎”称文章、文运,如称秘书监为“奎府”,称皇帝写的字为“奎书”、“奎章”。

在科举考试中,取得高第即称作“魁”,就是出于“魁”与“奎”的同音,并有“首”之意的缘故。如明朝时,科举要实行“五经取士”。所谓“五经”,就是《诗》、《书》、《礼》、《易》、《春秋》,为儒家崇奉的五部经书。每经所考取的头一名称之为“经魁”。“魁”即有“首”、“第一”之意。在乡试中,每科的前五名必须分别是其中一经的“经魁”,故又称“五经魁”或“五经魁首”。此外,科举考试中,进士第一名称状元,也称作“魁甲”;乡试中,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也称作“魁解”,均有“第一”之涵义。

由于魁星掌主文运,所以与文昌神一样,深受读书人的崇拜。过去,几乎每个城镇都有魁星楼、魁星阁。因“魁”又有“鬼”抢“斗”之意,故魁星又被形象化——一副张牙舞爪的形象。传说他那支笔专门用来点取科举士子的名字,一旦点中,文运、官运就会与之俱来,所以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将其视若神明。唐宋时,皇宫正殿的台阶正中石板上,雕有龙和鳌(大龟)的图像。如吊考中进士,就要进入皇宫,站在正殿下恭迎皇榜。按规定,考中头一名进士的(状元)才有资格站在鳌头之上,故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之誉。宋代人同秘在《癸辛杂识》中就有当时考中状元,朝廷“送镀金魁星杯柈(盘)一副”的记载。明朝人陆深在《俨山外集》中也描述了士生们在座右贴魁星图和考场出售魁星像的热闹场面。这些皆表明士生们都希望“魁星点斗,金榜题名”。

当前,现存的崇奉魁星的遗迹还比较多。在福建省象春县西部就有座奎峰山。南宋时,乡人颜应时、陈朴二人曾在此共守寒窗,后来共登仕途。乡里人连馥奎峰山为“魁星山”,将山下的詹岩馥为“奎星岩”。在岩石上建筑了“奎星庙”,庙中所塑的魁星像堪称“雕形奇古,世间罕匹”。

同时,云南昆明西山龙门的石雕魁星也很出名。踏入凌空而立的“龙门”石坊,便到了石阁石殿。殿中就供奉着一尊高三尺有余,手执点斗朱笔,独占鳌头的魁星神像。两侧是文目和关圣二帝君。这三尊神像连同像后的海水、波涛、腾龙、礁石以及像前的香案、香炉,完全是自洞内的崖石雕砌而成,巧夺天工,令人拍手叫绝。此外,龙门南侧土红色峭壁有如金榜高悬,名曰“挂榜山”。挂榜山中“魁星点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的美妙传说,使得全山充满神秘色彩。可以想象,曾有多少文人志士登临此处,神思遐想,踌躇满志。

魁星点斗的意思是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其二为单脚立于鳌头上,正所谓“独占鳌头”。

传说魁星是个才子,曾连中三元却因貌丑惊吓了皇后被乱棍逐出皇宫,愤而跳入东海,玉皇深悯其人,赐朱笔一支,命其掌管人间科举文运。

还有一种说法是:魁星高中进士,在殿试之时,皇帝见他相貌如此丑陋,跛脚加麻子,就问他为什么脸上长了这么多斑点?魁星答道:“麻面满天星。”皇帝又问他的脚为什么跛?魁星又答道:“独脚跳龙门。”

魁星的对答如流使皇帝龙颜大悦,高兴之下就点了魁星做了状元。于是,天下的读书人都供奉起“魁星爷”来,以便图个吉利,使自己也高中状元。大多数人愿意相信魁星点斗可使家人“试”途光明,仁泽易道在这方面可说是独占鳌头,倍享赞誉。

魁星是走在最前面的,戴着丑陋面罩,一手拿笔、一手拿书斗的。相传魁星本是状元,因生得丑陋,被皇上嫌弃落榜,第二年又考第一名,后皇上赐号“魁星”。装魁星的人,叫“古事头“队伍出发的时候,他走在最前面,紧跟其后的“文财神”和“武财神”,再后是其他花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