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在古代为何被称作馒头?

老人 0 47

包子在古代为何被称作馒头?,第1张

包子在古代为何被称作馒头
导读:包子:形如馒头的“中国汉堡”汪鹤年《聊斋志异》是人们熟悉的寄托作者“孤愤”之情的神怪小说。其中《花姑子》一篇叙述的是拔贡生安幼舆与獐仙花姑子的一段爱情故事:安幼舆因害相思而一病不起的危急关头,其意中人花姑子前来治好了他的病,“又于绣袪中出数

包子:形如馒头的“中国汉堡”

汪鹤年

《聊斋志异》是人们熟悉的寄托作者“孤愤”之情的神怪小说。其中《花姑子》一篇叙述的是拔贡生安幼舆与獐仙花姑子的一段爱情故事:安幼舆因害相思而一病不起的危急关头,其意中人花姑子前来治好了他的病,“又于绣袪中出数蒸饼置床头,悄然遂去。安至中夜,汗已思食,扪饼啖之。不知所包何料,甘美非常,遂尽三枚。”文中所说的“蒸饼”,是古时人们对馍馍的习惯称呼,而在这里却分明是指一种包了馅的面食,即今人所称的包子。至今,在江南一些地区,人们仍将包子叫做馒头。

包子究竟“出生”于何时?

包子是一种用发酵面包馅,通过蒸笼蒸熟而成的食品,一般以肉、菜、麻蓉、豆沙等为馅料,蒸好的成品外形多为半球形,因此,人称“中国汉堡”。古时,包子与馒头常被混称为“馒头”。如今,大多数地区是区分包子和馒头的,没馅的叫馒头,有馅的才叫包子。

明人张自烈《正字通》对“馒”字就是这样诠释的:“馒开首者曰‘橐驼脐’。吴下呼膪(食甾)。……言熟食之肥也。”意思很清楚,当时的馒头分为两种:一种即《儒林外史》中提到的“实心馒头”,即今之馒头;一种即作者所谓“开首者”,内包有馅,且在抄口处捏作花形,因蒸熟后的成品显得松软肥厚,整个形状看上去绝似骆驼的肚脐,故被人们称为“橐驼脐”,也就是今人所称的包子。

有人说,“包子”之名始于宋代,而据唐人韦巨源《食谱》附录史料载,当时已有伏日食“绿荷包子”的习俗,长安一家名叫张手美的食肆,每逢伏日就专卖这种时令美食。可见,至迟在唐代就已有“包子”之名,而且包子已成为广受人们喜爱的节令食品。

包子的制作始于何时,目前尚未发现具体的史料,但据一些野史,其出现似乎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有关。

宋人高承《事物纪原》“馒头”条中引述了前人野史中的这么一个故事:当年诸葛亮征孟获时,因听说蛮地多邪术,欲得神佑,必以人首祭之。诸葛亮于心不忍,“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像人头以祠。”后来人们就将以此方法制作的面食称之为馒头。明郎瑛《七修类稿》“馒头青白团”条对此说有过这样的诠释:“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然而,高承只是作为一种传说而已。郎瑛也只是对高说的进一步发挥。

尽管如此,但至迟在晋代,包子已经问世,却是无疑问的。面食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汉代人们已开始尝试用发酵技术制作“面起饼”(即今天的馒头),而且有馅的面食“馄饨”也已经出现。发酵技术和带馅面食的出现,为包子的面市提供了必需的条件和借鉴。在晋人束晳的《饼赋》中出现了“于时享宴,则馒头宜设”的吟咏(引自《全晋文》)。人们在初春时节的宴会上,拿出这种皮薄馅多,且酥松绵软的佳肴待客,自然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

唐代的包子名品

唐代,包子的制作技术已相当成熟。唐人韦巨源开列的“烧尾宴食单”中,有一组名叫“素蒸音声部”的面点,注曰:“面蒸,像蓬莱仙人,凡七十事。”王子辉先生在《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一书中认为,这组食品是用面粉包着馅料蒸制而成,类似今天的包子:“其馅料取材之奇,面粉之精,以及滋味要求之美,姑且不说,仅就造型而言,也是令人惊异的。它要求制作成70人组成的舞蹈场面,既有弹琵琶、鼓琴瑟、吹笙箫的乐工,又有身着罗绮、翩翩起舞的歌女,各人有各人的服饰、姿态、动作和表情。资料中,特别提到70人都要像蓬莱仙女那样漂亮。试想,这一组面点食品,谁能说它不是一种高级美术作品呢!”

包子因其有肉馅,自然受到人们更多的欢迎,连锦衣玉食的帝王也对其情有独钟。陶穀《清异录》“玉尖面”条曾用这样一段文字记述了唐德宗当年的佚事:“赵宗儒在翰林时,闻中使言:‘今日早馔玉尖面,用消熊栈鹿为内馅,上甚嗜之。’问其形制,盖人间出尖馒头也。”所谓出尖馒头,即指尖头微露馅料的包子。对于消熊、栈鹿之说,时人释之为:“熊之极肥者曰‘消’,鹿以倍料精养者曰‘栈’。”可见这是一种用熊、鹿肉制作的包子,其名贵可想而知。

包子在唐朝还有“笼饼”之名。《太平广记》引唐韩琬《御史台记》就说,唐武则天时侍御史侯思止,“尝命作笼饼,谓膳者曰:‘与我作笼饼,可缩葱作。’比市笼饼,葱多而肉少。故令缩葱加肉也。时人号为缩葱侍御史。”这位嗜肉的侍御史大人,为使厨人在制作包子时多加点肉馅,竟不惜屈尊以求。

宋代诗人陆游所写《巢》诗云:“昏昏雾雨暗衡茅,儿女随宜治酒肴。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豌巢,”其自注说:“蜀中杂彘肉作巢的馒头,佳甚,唐人止谓馒头为‘笼饼’。”巢,即馅。由此可见,当时四川用猪肉作馅的馒头,已经很有名了。

唐时人们还将包子称之为“面茧”。五代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都中每至正月十五日,造面茧,以官位帖子,卜官位高下,或赌筵宴,以为戏笑。”大约是因包子面皮内有馅,故取茧内有蛹的蚕茧为喻。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饮食馒头》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即有这样的诠释:“面茧以肉或素馅,其实厚皮馒头也。”

称包子为“馒头”,最早见于唐末入蜀的蒋贻恭《咏安仁宰捣蒜》诗:“安仁县令好诛求,百姓脂膏满面流。半破磁缸成醋酒,死牛肠肚作馒头。”诗中所说的用死牛肠肚为馅的“馒头”,显然就是包子。

宋人对包子的推崇

包子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与宋神宗的推崇有关。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宋吕荣义《上庠录》就有这样一段记述:“两学公厨,例于三八课试日设别馔,春秋炊饼,夏冷淘,冬馒头,而馒头尤有名,士人得之,往往转送亲识。”而之所以如此为人所重,据说是元丰初,神宗特别关注学校,常常担心“饮食菲薄,未足以养士”。有一天,神宗下旨要太学取学生所食以进,恰好此日学生吃的是馒头,神宗尝过后,觉得味道不错,非常高兴地说:“朕以此养士,可无愧矣!”于是“自是饮食稍丰洁,而馒头遂知名。”显然,这里的“馒头”指的仍是包子。

后来,岳飞的孙子岳珂曾在《馒头》诗中对这种太学馒头进行了描绘:“几年太学饱诸儒,余伎犹传笋蕨厨。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杖白莲肤。芳馨正可资椒实,粗泽何妨比瓠壶。老去齿牙幸大嚼,流涎聊合慰馋奴。”可见,制作这种馒头,是将切好的肉丝拌入花椒面、盐等作料制成馅,再用发面作皮制成。成品白亮光滑,软嫩鲜香,诗人因有“流涎聊合慰馋奴”之叹。

在北宋的京都,包子已是街头常见的小吃。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就说汴梁市面上:“更有包子酒店,专卖灌浆馒头、薄皮春茧包子、肉包子、鱼兜杂合粉、灌大骨之类。”其中,“王楼山洞梅花包子”特别有名。

南宋京都临安市面上的包子更是种种色色,但在人们的习惯上,却是“包子”、“馒头”并称。如《梦粱录》在“荤素从食店”条下,以“包子”、“包儿”相称的有细馅大包子、水晶包儿、笋肉包儿、虾鱼包儿、江鱼包儿、蟹肉包儿、鹅鸭包儿、龟儿包子、七宝包儿等;以“馒头”相称的则有四色馒头、生馅馒头、杂色煎花馒头、糖肉馒头、羊肉馒头、太学馒头、笋肉馒头、鱼肉馒头、蟹肉馒头、假肉馒头、笋丝馒头、裹蒸馒头、菠菜果子馒头、糖饭馒头等。据此记述看,“包子”与“馒头”似乎又不尽相同,否则,馅儿既同,又何以要一称“笋肉包儿”,一称“笋肉馒头”呢?依笔者浅见,可能是在形制上有所区别。包子可能是面皮较厚,呈圆形,且不露包馅的痕迹,类似包袱状,故以“包子”、“包儿”相称。而馒头则面皮较薄,其形状不拘一格,或圆、或长、或方,且在抄口处捏成花形,残留着古时“以象人首”的遗意,因有“馒头”之名。从其名称来看,大凡猪羊牛肉、鸡鸭鱼鹅及各种蔬菜都可作包子馅。

不过,也有例外,如宋真宗就曾以珠宝为馅。据宋人王栐《燕翼诒谋录》载,宋仁宗诞生之日,真宗皇帝非常高兴,“宫中出包子以赐臣下,其中皆金珠也”。当然,这种“包子”并不在可食之列,只能作为包子史上的一种趣闻。

为能经常吃到包子,北宋权臣蔡京家中甚至专门辟有包子厨。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中就记载这样一件佚事:“有士夫于京师买一妾,自言是蔡太师府包子厨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辞以不能。诘之曰:‘既是包子厨中人,何为不能作包子’对曰:‘妾乃包子厨中缕葱丝者也。’”

据宋曾敏行《独醒杂志》载,还是这位蔡京,因以蟹黄包子招待议事的臣僚,所费竟达千贯以上:“蔡元长为相日,置讲议司,官吏数百人,俸给优异,费用不赀。一日,集僚属会议,因留饮,命作蟹黄馒头。饮罢,吏略计其费,馒头一味为钱一千三百余缗。”为吃一顿蟹黄包子,竟花费铜钱1300余贯(一般每贯一千文)。

元人的包子情结

元代,包子仍常常被叫做“馒头”。如《饮膳正要》中介绍的几种或纯用肉食,或荤素搭配为馅的包子,就是“包子”与“馒头”混用。如用羊肉、羊脂为馅的“仓馒头”,用鹿奶肪、羊尾子为馅的“鹿奶肪馒头”等,就是纯用肉食为馅。而用羊肉、羊脂、羊尾子同滚水烫熟的天花(人们一般将玉蜀黍的雄花叫做“天花”,但当时玉米尚未被引入中国,存疑)相配的“天花包子”,用羊肉、羊脂、羊尾子同滚水烫熟的藤花相配的“藤花包子”等,则采用荤素馅制作。馅一般用盐、酱拌和,为增加鲜味,馅中还经常加入生姜、葱和陈皮等。这里,我们看看“剪花馒头”的制作便可窥其一斑:

用料:羊肉、羊脂、羊尾子、葱、陈皮。

制法:将以上用料切细后,用盐、酱拌和为馅,包入“馒头”,再用剪子在“馒头”上剪出诸般花样,上笼蒸熟,并用胭脂染花。

这种色、香、味俱佳的“馒头”制作技巧,就是与今天最优秀的烹饪大师所制作的包子相比,也绝不逊色。

元人《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述的包子用馅,也大致上分为荤素两类。素馅有酸馅、菜馅等名目,其中,豆沙馅料就有两种:一种是用绿豆沙加姜汁的“豆辣馅”,一种是用熟红豆研烂作成的“澄沙糖馅”。还有一种用栗子黄、松仁、胡桃仁、面筋、姜米、熟菠菜、杏麻泥等入五味调和而成的“七宝馅”。荤馅,则有用羊肉作成的“打拌馅”;用猪肉、羊脂同制的“猪肉馅”;用羊肚、羊舌和羊肉制作的“羊肚馅”;用去皮熟猪肉同熟笋制作的“熟细馅”;其中,“鱼包子”的制作尤有特色:馅的主料用鲤鱼或鳜鱼。配料则有羊脂、猪膘。调料除盐、酱、醋外,还有橘皮、熟姜丝、川椒末、胡椒、杏仁和香油炒过的葱丝。

书中对“平坐大馒头”(即今包子,下同)的发酵及制作方法记述得尤为详细:“每十分,用白面二斤半。先以酵一盏许,于面内跑一小窠,倾入酵汁,就和一块软面,干面覆之,放温暖处。伺泛起,将四边干面加温汤和就,再覆之。又伺泛起,再添干面温水和。冬用热汤和就,不须多揉。再放片时,揉成剂则包。若揉搓,则不肥泛。其剂放软,擀作皮,包馅子。排在无风处,以袱盖。伺面性来,然后入笼床上,蒸熟为度。”这种发面的方法与今人的操作已相当接近。

当时,人们吃“馒头”时,还非常注重其用料与季节性的关系,更看重其所具有的象征性色彩。《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在记述多种“馒头”及其用处时就透露:人们在夏季时多吃“荷花馒头”和“葵花馒头”。喜筵中则常以“葵花馒头”为主食,大约是取其多子之意吧。而在寿筵中则多吃“寿带龟”和“龟莲馒头”,无疑这又是取其长寿的意象。

元倪瓒《云林堂饮食制度集》记述的“糟馒头”的制法也很有特点:“用细馅馒头,逐个用黄草布包裹,或用全幅布。先铺糟在大盘内,用布摊上。稀排馒头布上,再以布覆之,用糟厚盖布上。糟一宿取出,香油炸之。冬日可留半月。冷则旋火上炙之。”这种用糟糟过,并用香油煎炸的包子,其味道之美可想而知。

明清时期包子成为常食

直到明代,“馒头”仍被用作包子的专称,明人王三聘《古今事物考》引《杂记》便有这样的诠释:“凡以面为食具者,皆谓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而食者,呼之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而馒头谓之笼饼,是也。”足见,当时的包子仍是或称“馒头”,或称“笼饼”。

据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载,明初京城一带百姓还每以“馒头”作为供奉功臣的祭品:“祭功臣庙,用馒头一藏[五千四十八枚也]。江宁、上元二县供面二十担,祭毕送工部匠人作饭。”

“馒头”在帝王的膳食中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明黄一正《事物绀珠》“国朝御膳米面品略”条记载御膳中的米面食品中,就有撚尖馒头、八宝馒头、攒馅馒头等3种。

由于“馒头”已成为人们的常食,明清小说中也每每出现“馒头”的描述。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七回就写到:武松在孙二娘开的黑店中,看到她从灶上取来的一笼馒头后,曾取一个拍开看了,叫道:“酒家,这馒头是人肉的?是狗肉的?”而孙大娘却说他是在取笑,称自家的馒头,从祖上以来就是用黄牛肉作的。结果,武松还是凭自己的机灵,躲过了一劫,总算没使自己成了这母夜叉制作“人肉馒头”的馅料。

直到清代,包子才算取得了自己专有的“姓名权”。清林苏门《邗江三百吟》在咏及一种“灌汤肉包”时就留下这样的注解:“春秋冬日,肉汤易凝。以凝者灌于罗磨细面之内,以为包子。蒸熟则汤融而不泄。扬州茶肆多以此擅长。”

《红楼梦》第八回在叙述宝玉与晴雯的对话时还提到一种“豆腐皮的包子”:“今儿我在那府里吃早饭,有一碟豆腐皮的包子,我想着你爱吃,和珍大奶奶说了,只说我留着晚上吃,叫人送过来,你可吃了?”这种包子可能是指豆腐衣裹馅的包子,清宫御膳档案中就有此物。

不过,其称谓却常因南北地区之差异而绝然相反:一般来说,北方将无馅者称为馒头,有馅者则叫作包子;而南方却称有馅者为馒头,无馅者也有称作“大包子”的。《清稗类钞》就有这样一段辨析:“南方之所谓馒头者,亦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然实为包子。”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包子”与“馒头”总算有了属于各自的不同称呼,而其区别便是有馅、无馅。如今的包子已是五花八门:根据馅料的不同,包子有猪肉包、羊肉包、牛肉包、麻蓉包、豆沙包、枣泥包、蟹黄包等;按制作方法的不同,又有酱肉包、水晶包、生煎包、小笼包之分;依形状而论,则有和尚头包、桃子包、荷花包、鸭蛋包、石榴包、梅花包、灯笼包、苹果包、松果包等品种。至于名品,则有天津狗不理包、靖江汤包、扬州小笼汤包等,其中的狗不理包更以脍炙人口而名闻遐迩。

参考文献(略)

《花色餐点的前世今生》(连载)

版权作品:鄂作登字-2017-A-00016841

1 奶奶溺爱孙子800作文

爱与溺爱话题作文材料

作文:一位专门从事蝴蝶研究的生物学家在研究蝴蝶从蛹中挣脱出来的过程时,发现其艰难程度令人怜悯。他的妻子实不忍看到蝴蝶出蛹的艰辛,于是就用手术刀在蛹上轻轻划了几道痕迹。当她看到蝴蝶轻松从蛹中出来时,欣慰地笑了。可是不久他们就发现,经“帮助”的蝴蝶身体特别肥大,翅膀特别小,根本飞不起来。 其实,这个真实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孩子的成长又何尝不是这样!父母的过度爱抚,反而剥夺了孩子的生存能力。 请以“爱与溺爱”为话题,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之一:

是爱,还是害

父母与子女有着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子女是父母生命的一种延续。舐犊情深,为子女着想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人都可以理解的事情。唐代诗人罗隐有两句赠友诗:“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他推崇的是为国家大计要不惜肝胆涂地,却万万不要为子孙谋家财。

林则徐写有一幅对联:“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意思说,如果子孙后代像我这么廉洁,留钱给他干什么,他本来就很贤慧和聪明,我把钱和财产留给他反而损害了他奋斗的意志。子孙不如我,那留钱给他,反而使他好逸恶劳,坐吃山空。留的钱越多,他就越是胡作非为,越是增加其过错。

古代圣贤都能如此深明大义,以超凡的胸襟对待子女问题。难道我们连这一点都不明白吗?对子女过度地溺爱,就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

“爱”与“溺爱”,一字之差,实际上它们的区别就在于,用理性的方式去爱是真正的爱,而完全用情感的爱去爱就是溺爱。用理性去爱,那么你就应该知道如何去正确的实现你的爱,如果仅仅用情感去爱,那么你就只能在溺爱中迷失方向。

一位年纪并不大的母亲认为美国人真没人情,你看那《北京人在纽约》,那个姑妈把王启明他们塞哪住了?破地下室!那儿又脏又乱的,那哪是人住的地儿?还有你看那姑妈的德性,扔给王启明他们几百块钱,还说是借他们的,那哪是人干的呀!别人大老远跑到你美国来,你怎么也得首先请外甥女、外甥女婿找个好饭店好好撮一顿吧。真没劲!

这位年纪并不大的母亲说完立刻搂着她那大约十多岁模样的孩子,细声柔语的说到:乖,妈可不会这样,怎么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心肝宝贝呢。妈要让你好好读书,今后咱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好让你姥姥、姥爷你妈你爸脸上都有光彩!心肝,妈什么事儿都不会让你干,你只要读好书就行了,没钱花了,乖你就说,妈再苦再累也会满足你要求的,因为妈妈爱你„„ 此刻我关注着眼前这样一个画面:一个满面红光、嘴里不停地嚼着零食的少年和一个年纪不大但却显得苍老的母亲,他们共同完成了中国现代家庭教育史上一次神圣的演讲。我相信这位母亲代表了当今中国绝大多数父母亲现有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与此同时,在那位母亲神圣而又

2 写爷爷奶奶的作文

我的奶奶

我最亲近的人要数奶奶了。

奶奶已经年过七旬了,满头半黑半白的头发,额头上有一道道深深的皱纹,它记录着岁月的沧桑。奶奶虽然年龄很大,但身子还是很硬朗,天天忙里忙外,总不呆着。

奶奶有很多孙儿孙女,最疼爱,最喜欢的孩子当然是我了。有什么好的东西,什么好事都要给我留着,不管什么事都宠着我。。 奶奶虽然不识字,但她很爱翻看书本。一有功夫就拿我学过的小学课本翻看着。一次,她边看边跟我说:“你们现在多好,有人供你读书。还不赶紧学,学得好好的,不让谁说这说那。唉!我那时多想读书。当时有个非常好的老师跟我妈商量:‘让你家孩子上学吧!什么也不用交。’可我没那命,我妈妈说:‘她上学谁给我做饭干活。’说啥也不让我上学。瞅瞅现在,出门到外,一个大字也不认识,多憋人。”我总是喜欢听她唠叨。

奶奶很勤劳,每天早上起得很早,收拾屋子、做饭。整整一上午,在家洗洗刷刷地忙个不停。忙完了,也到中午了,又该做午饭了,一天也不能休息一会。

3 为何爷爷奶奶都爱孙子

首先是血缘上的,传宗接代嘛。其次是老人容易孤独,还有,对于老人来说,他们对孙子辈没有对子女的那种责任感,或者说要少很多,就像在子女很多的家里,父母对老大要求最严格,而宠着最小的,因为老大身上的责任最重,也承载了父母最大的期望,这在孙子辈上体现的更明显

不管是理性的爱,还是无原则的溺爱,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爷爷对待孙子有更多的宽容。主要原因是爷爷已经经历了人生的大部分,期望孙子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弥补自己年轻时亏欠儿子那份关爱。当理性把握教育孩子成才时,做爷爷的会在“孙子与父母”之间,必要的时候做个缓冲,当保护伞,不让年幼的孙子受皮肉之苦。之后再去劝导、引导孩子改正错误,向好的方向发展。

4 观察爷爷奶奶的作文

在我家里,有两个“ 老顽童”-爷爷与奶奶。他们很快活。爷爷奶奶外貌,一个词-相貌平平,如果他们走在车水马龙的街上,是不怎么显眼的。他们脸黄黄的,在额头上,明显的有许多皱纹。以前那明亮的眼睛,现在渐渐模糊了。嘴巴也是干裂了。但是,却觉得那么的和蔼可亲。

我的奶奶,是出名的“唠叨大王。”就像一只蚊子,在你身边唧唧喳喳吵个不停。小时候,我在奶奶家。到了中午,我望着一桌的饭菜正想吃,屋里传来奶奶的唠叨声“ 琪琪,又嘴馋了?赶快去洗洗手在吃,记得要洗干净哦,不干净会肚子疼的呢 。。”

早上,我懒懒地还在睡觉,不料奶奶咚咚咚地上楼,又开始唠叨:“哎呀,我的小懒虫,你看看”。奶奶顺手拉开窗帘。“太阳都晒到 上了,快快起床吧。”她又把我的被子一抽。无奈,乖乖起床。哎,这下,你可见到她“唠叨大王。”的威力了吧。奶奶很有趣,爷爷也不赖。这个老人,他呀,像老小孩一样,经常要发发脾气。一点不高兴,他就像7、8岁的小孩,把那不高兴的事,放在心里。劝他,他不理。说他他更不高兴,会发发脾气,过一会儿,在电视机面前,又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你们说说,他像不像一个小孩?

其实,爷爷奶奶还有许多有趣的事,如果你想听听,我以后再跟你细细道来。。

瞧瞧我那爷爷奶奶,真不愧是个名副其实的“ 老顽童”。

5 写爷爷奶奶生活作文

爸爸妈妈很早就出去打工了,回来的次数就像过年一样稀少,是爷爷奶奶把我拉扯大的,我对爷爷奶奶有着深厚的感情。

夏天到了,麦子都变黄了,爸爸妈妈都没有回来,我非常着急。可是,我还小,只有爷爷奶奶去收割麦子。学校放麦假了,这天,爷爷奶奶去地里收割麦子,让我在家看门写作业。写着写着,我感到天气好热,我也好渴、好饿啊!于是,我连忙拿来面包,从冰箱里拿出冰镇汽水,打开风扇,扇着风扇,吃着、喝着,真的好舒服啊!这时我突然想起了爷爷奶奶,我在家里写作业,还这么热、这么饿、这么渴,那爷爷奶奶在太阳底下晒着收麦子,不热吗?不渴吗?不饿吗?想到这,我感到内疚了,关掉风扇,拿起面包和两瓶冰镇汽水,推起自行车,锁好门向地里骑去。一路上我看到大人们都在地里忙碌着,天非常热,到了地里,我看到爷爷奶奶还在那辛苦地割麦子,已经割出了一大片,场的样子已经成型了。我喊着爷爷奶奶,拿出面包和冰镇汽水。爷爷奶奶看到我来了,很高兴,就放下了镰刀。我拿起两块面包给了爷爷奶奶,又打开冰镇汽水让爷爷奶奶喝,此时我想:爷爷奶奶真辛苦啊!我一定会刻苦学习,长大了一定会报答你们。

爷爷奶奶对我的爱就像冬天里的火炉,给我光明和温暖;又像夏天里的凉风,给我丝丝凉爽,我感觉我是天下最幸福的孩子。

6 小学生作文 爷爷奶奶给小孙子不停的夹菜怎么写

今天是中秋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象山奶奶家。

一放学,我们就乘着车来到了奶奶家。我大声的叫着:“奶奶!奶奶!”奶奶似乎听到了我的叫声,从家里走了出来,说:“你们来了,快进来。”我们随着奶奶进入了屋子。奶奶笑着给我倒茶说:“我的小孙子一定渴了吧,来,喝杯茶。”爸爸转过头来悄悄地对我说:“哈哈,你小子,奶奶对你那么好,我都嫉妒死了。”我向爸爸挥了挥拳头得意的笑了起来

“吃饭喽!”奶奶传入我的耳朵里。我才发现自己的肚子已经咕噜咕噜的叫了起来。我飞快的跑了过去还一边大声的叫着:“吃饭了,吃饭了!”我和奶奶坐在一起。奶奶不时的给我夹菜,让我吃都吃不及。我对奶奶说:“奶奶够了,我吃不下了。”爸爸妈妈都在一旁大笑。

我们就这样度过了美好的一天。

因为祥子同情他。

一天,天气寒冷,祥子拉曹先生看夜场**,祥子以及一些拉包月的车夫在一家茶馆喝茶聊天。碰见了饿晕倒地的车夫老马。祥子为老车夫买了10个羊肉包子,老车夫只拿了两个,其它全给了自己的孙子小马。老车夫和他的孙儿小马儿拥有自己的车,命运却这样悲惨,祥子异常悲观,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有诗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认为的幸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自由自在的幸福是李白的人生写照司马迁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诠释着自己对幸福的理解,而登上岳阳楼的范仲淹面对滚滚的江水,吟诵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此为幸福

  感叹古人对幸福的深刻理解,我也渐渐得出自己要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样的它不是千金的财富,不是受人注目的地位,而是为人,为别人着想的奉献,是付出,这就是我要的幸福

  一份有自己声音的幸福

星期六下午,我在院子里给爷爷捶背,爷爷坐在登子上,我站在他身后。

我伸出双手,放在爷爷肩上,用了吃奶的力气,使劲地给爷爷挰肩。过了一会儿,我又双手交叉,在爷爷背上左敲敲,右敲敲。又过了一会儿,我又换了新招,握紧拳头认真地给爷爷捶背。

爷爷摇头晃脑地说:“好孙子”。我说:“您舒服就好,我会经常帮您捶背的。”爷爷心里乐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