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去世其下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安葬费大儿子能一人拿钱吗?

同事 0 56

母亲去世其下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安葬费大儿子能一人拿钱吗?,第1张

母亲去世其下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安葬费大儿子能一人拿钱吗?
导读:个人觉得没有什么能不能的,父母可以养育十个八个孩子,可是到了父母这里有些家庭五六个孩子养不了一对父母,这个如果自己经济条件好了就多拿些,经济条件差了可以少出些,这个跟大儿小儿没太大关系,明明小儿子生活比较富裕而大儿子却紧紧巴巴的,那总不能让

个人觉得没有什么能不能的,父母可以养育十个八个孩子,可是到了父母这里有些家庭五六个孩子养不了一对父母,这个如果自己经济条件好了就多拿些,经济条件差了可以少出些,这个跟大儿小儿没太大关系,明明小儿子生活比较富裕而大儿子却紧紧巴巴的,那总不能让大儿子多出吧,如果生活都差不多那就两个儿子平摊,两个女儿赞助一些,父母又不是一个人的,我爷爷奶奶那会就是两个儿子平摊酒席钱,三个女儿(一个付**钱,一个付乐队钱,一个付戏曲演出钱),我和妹妹(一个付烟酒钱,一个付孝衣挽帐钱),我们大家每人出一份力,所以大家都觉得没什么遗憾了!

  题记:

 见不到母亲已经七年了。她长眠在故乡的土地上。每每来到母亲坟上祭祀,为母亲送纸钱、过冬衣服和食物时,望着岗风笼罩的荒原,寒云飞舞,纸灰飘扬,我的心总感到一阵阵的痛楚。独处时,总忆起母亲的容颜,想写点文字以纪念母亲或给后人留一点儿母亲的影响,却屡屡泪先于墨。终于,我整理了当年的日记,从中可以略见母亲磊磊的慈母情怀与我们的拳拳赤子心怀。

 谨以此文献给我深爱的母亲。题曰《母病日志》。

 独立高岗一望荒,茫茫四顾觅萱堂。

 思亲尽洒伤情泪,辞岁最悲痴子肠。

 为有幸福常碌碌,因失关爱总惶惶。

 身旁寒雪纷纷落,冬意不如心意凉。

 元月1日(1998年)

 今天是元旦,母亲与父亲回泾阳老家过节。入冬以来,母亲身体状况较差,多次感冒、发烧,非输液不能退烧。我们劝母亲好好看看病,她说人上了年纪,身体就会有些跟不上了,不要紧的。我知道母亲勤俭惯了,是怕看病花钱。

 元月17日

 今天,姐姐陪母亲去四军医大检查,B超结果初步认为胆囊有问题,可能是胆结石引起胆囊炎复发。医嘱先用消炎药输液一周,以察后效。母亲近日连续发低烧,饭量骤减,我们劝她做全面的身体检查,她说过完年再说吧,年前大家都太忙。

 2月9日

 今天,大哥、姐姐等陪母亲去四军医大做全面检查,整整检查了一个上午。回家后,姐姐悄悄告诉我,妈的病有新情况,B超检查结果疑为胆囊Ca或有息肉,若是肿瘤则恶性的可能性大,情况很吓人。我全无思想准备,异常震惊,深为苦恼,希望是误诊,将不惜任何代价为母亲求医。

 2月12日

 今天,大哥、大嫂、姐姐再次陪母亲去四军医大检查、治疗。经反复检查,军大医生认为母亲之病是胆囊癌,确系不治之症,已不能手术,只能保守治疗,生命可能仅能维持3个月至半年。我们全家人(唯父亲可能尚不知详情)都很震惊!今天系父、母亲结婚46周年纪念日,我们以此为借口,请母亲照相。我们轮流与母亲合影,脸上强装笑容,心里流着血。

 3月13日

 母亲一直在接受治疗,身体状况明显下降,已经出现持续厌食、腹疼、低烧、便秘现象。我们先后动员母亲又去了多家医院检查,并拿着CT照片找了许多专家咨询,目的是希望能出现奇迹,改变诊断结论。但大夫称母亲的病已经到晚期了,维持不了多少时间,只能采取保守疗法。如果手术,有可能就下不了手术台。此言对我们打击极大。

 3月30日

 母亲的病完全依靠药物控制,每天都需打针、输液。有时去医院,有时请了医护人员来家输液。她已经无力活动了,天气好时也只能在院子里坐坐。

 4月1日

 今天,母亲病情突然加重,早晨开始发烧,打退烧针效果不明显。下午600烧至384℃,大哥、大嫂、姐姐、姐夫和我送母亲去空军541医院,在内一科(肿瘤科)住院治疗。从晚上900开始输液,至凌晨300。大哥、大嫂在医院陪侍母亲,母亲要我回家招呼父亲,吩咐我晚上睡在大房间陪父亲。我赶紧一口应允,回家陪父亲。我心情恶劣,在往返医院的路上也不禁泪水涟涟,神思恍惚,几乎与汽车相撞。

 4月2日

 母亲继续住院治疗,CT检查报告显示:“胆囊Ca,肝浸润,双胰头转移。”现在已不可能采取手术,只能采取药物与化疗结合的方法控制病情,阻止癌细胞扩散。父亲担心母亲知道自己的病情,故不希望院子里的人去医院探望。我的几位朋友携鲜花去医院看望母亲,他们劝我要保重自己,以便全力为母亲治病,关切之情溢于言表,我只是难禁泪水。

 4月8日

 母亲住院一周了,病情没有进一步恶化,但也没有好转多少。下午不输液时,母亲常由人陪着在医院院子里散步,与病友交流时,她总显得很愧疚,认为“自己病了,把娃们忙扎了”。我冒着蒙蒙细雨去了卧龙寺替母亲祈福,拜地藏菩萨时殿里阴风骤起,飒飒有声,我毛骨悚然,心中大为惊恐,看来这确不是个好兆头。

 5月10日

 母亲一直在医院住院治疗。现在只能采取保守疗法,用脂肪乳、氨基酸等营养药品,以维持体质。她精神状态不错,很开朗的样子,在高烧很严重时,还开玩笑地告诉护士**自己的肚子“烫得能烙锅盔”。大哥终日在床前侍侯,孜孜不倦,还时而嬉笑以宽慰母亲。我们也尽量隐藏痛苦,在母亲面前不敢流露太多的哀伤,希望能用孝心减轻母亲的病痛。

 5月31日

 母亲仍在住院治疗,病情无好转迹象。亲友中,不少人去医院看望,姑姑、姑父、二爸、二妈、舅舅们也数次从老家赶来,因母亲见到大家后,多表现得很伤感,时时落泪。我怕有人不小心流露出来,让母亲绝望,所以每每替母亲挡驾。我们经常全家在医院陪母亲,母亲戏称自己是“房楦子”,她在哪儿,哪儿就热闹,全家人都爱围着她转。母亲确是家中的凝聚点所在,惟母亲在家,家才能给人温暖舒适的感觉。尽管她现在身在病床,却仍时时惦记着外孙臭臭、孙子超超等,关注着臭臭的成长,孜孜询问娃的成长变化,告诫妹妹注意经管好娃就行了,不用费心管她,也不必经常去医院看她;要求我帮哥哥招呼好、照料好超超的学习、起居、饮食。

 6月30日

 母亲仍在住院治疗,由于措施非常得力,病情无太大的发展。母亲过去曾经多次表示,希望百年之后能回老家土葬,于是大哥回老家向村干部打招呼,希望在村里找块坟地,并请工匠给母亲做棺材。据说在闰月里给老人做枋(棺材),老人会长寿,我们也想藉此冲喜。大哥选嘉木、请良匠做了副三寸柏档松板枋,雕制精良。姐姐、大嫂在书院门卧龙寺附近的寿衣店为母亲置办了寿衣和其它用品。我每天去医院陪母亲,给母亲带些她平素喜欢吃的东西,说说话或干些力所能及之事。母亲向我说了许多她过去的事情,艰辛多多、苦难多多,快乐的时候何其少、享福的日子何其少?使我倍感命运之弄人、之不公!更痛伤于母亲之病。母亲于农历一九三三年腊月初三日出生,兄弟姐妹众多,幼年家贫,无机会读书,精于针黹、茶饭。十七岁时逢土改,参加扫盲识字班学习。嫁给父亲后,母亲作为新媳妇,主动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热心集体活动,在当时是比较少见的。她积极追求上进,也有机会随父亲出来工作,但为了照顾家庭和老人,最终一直在生产队干农活。母亲曾任妇女生产队长、大队缝纫组成员、公社供销社收购员。最使母亲引以为豪的一事是,有一天干活时,她让正晒棉花的妇女们歇一会儿,结果人们刚散开,场边的崖畔塌了下来,就砸在晒棉花的地方,幸而没有伤人。有人说多亏母亲福至心灵,救了大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7月19日

 母亲仍在住院,病情在向坏的方向发展,每日都用大量的药,母亲需忍受巨大的痛苦。我每天都去医院陪伴母亲,和母亲说话。母亲勤劳一生,未享清闲清福,积德于人,无求于物。伺奉两代老人,养育五个子女,呕心沥血,夙兴夜寐,把自己的岁月和精力都熬干了,身体累病了。母亲一直是克勤克俭、以苦为乐,和蔼仁慈、善良可敬,广行善事、德高望重。她辛勤劳作,奉祖养亲,育子抚孙,持家有方,创业有成,教子有术,以一身担当百任,最终积劳成疾,身患重症。

 母亲和父亲结婚后,父亲一直在西安读书、工作,母亲在老家独自承担了赡养、伺候两代三位老人的重任。她忍辱负重,吃了许多常人难吃之苦,受了许多常人难受之罪。在农村时,她干过,也会干许多只有男人才干的农活,吆牛犁地、打麦扬场、开荒造田。当时太奶已年近九十,卧病多年,全仗母亲悉心照料。但由于亲戚人多口杂,母亲往往得不到夸奖,甚至还受了不少委屈。爷爷脾气古怪,性格暴躁,也给了母亲看不少脸色,添了不少麻烦。奶奶性情和善,但身体多病,也帮不了母亲。1973年,三位老人在一年内相继去世,母亲独立操办丧事,在那个物质贫乏是年代,她竭尽所能,尽心尽力,把事情办的很圆满,使父亲没有后顾之忧,真难为了母亲。因婚后数年未育,引得家中老人对母亲颇有微词,某亲戚甚至从庙中求了一个泥娃娃送到家中,被父亲愤愤地摔了,致一腿断裂。有人据此断言母亲子女中必有人病残,不幸被言中,若干年后最终在我身上应验。我身体不好,从小患病,手术后双下肢残疾,成为母亲终生的牵累。1979年底,父亲将母亲、我和小妹的户口迁至西安。母亲来西安后无正式工作,先后打扫办公楼、看自行车、管家属院大门、发牛奶,兼任居委会主任。母亲乐于助人,人缘很好。她经常帮别人缝制小孩棉衣,替新人缝制棉被,周围的人都亲切地称母亲为“郭嫂”或“郭妈”。

 大哥曾说:“如果咱妈不来城里,这阵儿说不定还提个老笼给羊割草呢。”言下之意,母亲进城后也未享福,依然太刻苦自己了。母亲进城后,一直没有正式工作,起初打扫实验楼卫生,包括厕所,作为一个要强的女人,心中的痛是非常人可理解的;作为一个慈爱的母亲,五个子女使她心悬两地,为此,她经常偷偷地哭过。母亲是有心人,她全力鼓励孩子们学习,姐姐、二哥相继考上大学,毕业后也留在西安工作,我和妹妹也长大成人,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在孙子们出生后,母亲主动承担了后勤,为了子女的家庭幸福,她操碎了心,受尽了气,有很多时候受了气还必须隐忍不言。就在住院躺在病榻上时,母亲最关心的仍是孙子们的学习和饮食、起居。

 7月20日

 母亲病情突然恶化,夜里持续高烧,辗转呕吐,呼吸困难,医生紧急治疗,效果不明显,开始使用氧气。

 7月28日

 母亲的病情日渐加重,每天都有一段时间处于半昏迷状态。父亲经常神情恍惚,哥哥们愁容可掬,姐姐、妹妹颜容憔悴,全家笼罩着伤感的气氛。听着母亲的呻吟,我经常以泪洗面,苦不堪书。

 7月29日

 母亲出院回家,医生已回天无力下了病危通知书,让我们早做准备。我们已经决定遵照母亲的愿望,将她送回老家休养治疗,希望能借助家乡的山水灵气,将母亲的生命多延续几时。

 7月30日

 今天,父亲、大哥、姐姐、二哥和我乘救护车陪护母亲回泾阳老家,母亲决心终老故乡的土地。院中朋友、同事看望、送别母亲的人很多,都说些关切、祝愿的话语,希望能出现奇迹,母亲的身体能早日康复。母亲一一道谢,从容做答,很少流露出伤感,这是需要绝大的自制力的,她肯定知道自己面临的是诀别。我们也暗含泪水,强颜笑脸向众人道谢。二哥专门找了摄像机把送母亲的场面都录了像,姐姐特意请了护士,预备了氧气袋,以防不测。所幸一路很顺利,2个多小时后,母亲平安回到了老家,精神状态还相当不错,尚能坐在电视机前看看早些时候的录像。

 8月9日

 今天,我回老家看望母亲,见母亲精神尚好,胃口也行,病情似有好转的迹象。这都原于母亲对故乡的热爱,精神的力量使母亲振作了许多。我因工作需要未在家中停留,当夜返回。半路汽车出了故障,趴在了高速公路上,夜风吹衣,孤独的感觉令我悲伤不已。

 8月16日

 今天,我和妹妹再次回老家看望母亲,大哥电话中说母亲病情恶化。我心急如焚,只怨车慢,其实,专车已是很快了,于路花费不到两个小时。我决定留在家中,伺候母亲,能在床前尽孝是我目前最大的心愿。大哥请了阴阳先生给母亲踏看坟地,相中了村北半塬上的一块地,地形系龟背蝶翅形,所谓头枕西凤,脚踏泾河,地势也很高,满足了母亲要将坟造高些的愿望。

 9月4日

 今天,与妹妹再次回老家看望母亲。她病情危急,已两日未食,终日呻唤,必须随时吸氧,情景悲惨。我很伤心,情极无奈,遂去佛堂在佛像前许愿,愿以自己的三年阳寿换母亲一载生命,未知佛能允否。此刻,我抱着医无术而信鬼神的心思,希望尽可能帮助母亲减轻一点病痛。

 9月8日

 母亲痛苦异常,终日处于半昏迷状态,醒时呻唤不止,眼睛已基本不能睁开,也已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思。她的血管已不能吸收药液,输液已经停止了。我们夜间衣不解带,头不亲枕。我一直坐在床边给母亲喂水,半勺水需喂多次,每次仅能润湿嘴唇,并随时将氧气袋的输出口紧贴在母亲的鼻孔上。我深恨自己无法分担母亲的痛苦,终日以泪洗面。

 9月9日

 母亲病情危急,只靠吸氧维持,父亲、大哥、小妹和我,几乎时刻不离地守在床边。凌晨2点多时,母亲突然清醒,问我:“你咋还在这儿坐着哩?”然后又昏昏睡去。这是我回家一周以来听到的母亲最完整的一句话语,是一句很清晰的关切语,表明母亲生死不忘、永远关怀的`是她的孩子。

 9月10日

 母亲病危,已经滴水不咽两天了。她呻吟不绝,已不能控制自己,不知身外一切。但从中午开始,母亲忽然有了一丝意识,竟将全身最后的一点力气挣扎着想下床,口中喃喃地说:“扶我下去,让我下去。”这大概就是人们说的回光返照现象,其情其景使我痛苦异常,心如刀割。我不忍心在旁看着,径去后院锄地砍树,拿草木这些无情之物发泄心中愤气。夜间,屋后树上有“咕咕”鸟在哀鸣,令人毛骨悚然,乡俗认为此物不祥,其鸣处必有亡人。我深恶之,持弹弓四处寻找,意欲除之,但只闻其声,不见其影。

 9月11日

 母亲于今日凌晨6:15去世,其貌安详,如入睡一般,毫无痛苦挣扎之态,惟双目微张,似有不尽之意,大哥以手抚之,愿母亲瞑目。母亲,在天之灵安息吧,困扰了您八个月的病痛已经消失了。正午入殓时,我们悲痛欲绝,痛不欲生,其情无法溢于言表。我以头杵地,哭得神思昏聩,情意痴迷,一恸气噎,将衣服撕扯开裂,亲友见之无不伤感。

 9月12日

 母亲的灵堂设在客厅,布置的庄严肃穆,鲜花簇围着母亲的遗像,缎带上写着我们对母亲不尽的哀思和深深的祝福。按照乡俗,丧事须隆重而有序,礼仪颇多,因为有许多人帮忙,母亲的丧事进行地很顺利,悬灵一次而成,为近年来村中所未有,可谓母亲阴德所至。我终夜守灵,不眠不食。前来吊唁的亲友极多,门前摆满花圈、纸货,院中挂满了挽帐、雀联,许多朋友从西安赶来吊唁母亲,并极力安慰我。此刻,我的心已经痛的麻木了,如痴如醉,只是机械地跪在母亲灵前。大哥、锋侄是长子长孙,身穿麻冠纸衣,胸前背后书写着“哀哀吾母,生我劬劳;欲报之恩,昊天罔极”。我为母亲撰写了一副挽联,贴在大门外:“奉祖养亲教子抚孙终生恩润五代人持家创业积德行善一世身堪千秋表”,横额为“思亲望云”。

 9月13日

 早上7:00,随着大哥撕心裂肺的一声“妈呀……”,瓦盆碎裂,纸灰飞扬,哭声震天,唢呐彻地,母亲的灵柩被十六位乡亲抬了起来,大哥、二哥、堂兄弟们肩负灵纤,步履踉跄地拉着灵柩缓缓向前挪动。空中哀乐低回,地上纸钱翻飞,炮屑弥漫,唢呐声悲,火铳为母亲开路,金童玉女前导,青狮白象跟随,数十侄孙男女手执花圈、纸货,数百乡邻扛着铲土的铁锨,迈着沉重的脚步护送母亲到村北塬墓地。母亲将长眠于此。我目睹一掊掊黄土将母亲的棺木掩住,忍不住一次次扑向墓穴,想再陪母亲一会儿,却被两个堂弟紧紧护持,不能如愿。

 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我们痛不独生,惟心是悲,惟天无泪。母亲啊,儿女们再不能亲昵慈容,以近高堂;再不能聆听慈训,以警愚顽;再不能赡奉饮食,以表寸心;再不能承欢膝下,以享天伦。哀哉母亲,在天有灵;痛哉母亲,在地有知。今后,我们将无法解脱内心的凄苦。常言道“有恃无恐”,诗经云“无母何恃?”今后我能依靠什么排解遇到的困苦呢?我只能生活在无尽的痛苦与思念中,将无人为我拭去噩梦醒来时眼角的惊恐的泪水。只是在我心中、梦中,在我们兄弟姐妹的心中、梦中,在孩子们的心中、梦中,仍将会时时出现母亲慈祥的面容、亲切的关怀和因思念而产生的无尽的悲痛。

 母亲,您的生命永存,音容永在,与我们同在!

 愿母亲大人多多保重,一路走好!

 母亲,安息矣!

天津传统白事风俗分南礼、北礼之别,“大户”与“小康之家”之别。 不过大致流程如下:

1.请总管 总管是为了筹备操持好这项丧事的人,他必须有办此种事的经验,并能与社会有关行业联系。还要配备几位副手听总管(有的叫总理)的调遣。2.设账房 丧家一般是找亲友担当账房。他专管白事当中的各种开支,并设立账目,包括登记亲友送来的奠仪和挽联、祭幛、匾额、花圈、纸活及送的“唪经”等等,其后还要算清开销,付给劳务费。

3.找杠房 第一是要吉祥板(停尸板),叫忤作。此板是大漆描金活、金寿字,架凳两个上面也有金花图案。 4.刻棺木 这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本宅早为老人存好“材”;其二是人死后现由丧家到材铺看成棺或材料,选好原料运至家门口现由材铺工人制作。寿材式样也有南北之分。旧社会的土葬仅在棺材这一项上就要花去很大一部分钱。最讲究而贵重的(也是少见的)为阴沉木,其次是金丝楠木、柏木,一般能说的出的是用杉木十三圆,就是用十三棵杉木刻成一棺。除早已漆好的外,都是白茬入殓,然后再上漆(大漆上一道用炭火烤一次),以后还要在棺头写字(白色扁字),棺后画莲花。

5.找棚铺 白事搭棚分几种。有的只搭平棚,讲究一些的要搭“起脊棚”,带花活。有的搭暖棚,两面包细席,设天井子,吊蓝团鹤天花板。大门口的棚要搭过街楼,起楼子及过脊,挂五彩网。院内棚安装五彩玻璃窗,有的扎月亮门带栏杆,月台(灵台)锦地锦带栏杆,棚内宽敞亮堂,可挂祭幛、挽联及念经时的“水陆”。此外为招待吊唁亲友,在胡同开阔地方搭客座大棚及小灶棚,棚价颇贵。

6.租赁桌椅 白事所用桌椅凳,并在灵桌上摆的五供盘、茶壶、茶碗等用具,要从白货铺租赁。

7.找茶房 大办白事找茶房也很重要,他们表面上是来侍奉客人,但实际是在丧家停灵的若干日子内,一遇唪经等举动就要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茶房必须通晓丧事的程序及各种礼节,又要了解带孝的男性与死者的关系,在唪经、入殓、接三、送路、成服、祭门、发引等等方面要有一定的“工作”路数。8.找白货铺 即在白货铺租赁丧事过程中用的东西,如丧榜架,以及出殡时一切旗、锣、伞、扇、雪柳及各种出殡时仪仗用具、用物。

9.请吹鼓手 吹鼓手有两种,一种是吹奏“大乐”的班子,使用唢呐、长号、大鼓、大锣等,其曲牌有“上阿文王序”等;另一种是细乐班子,乐器有笙、管、笛、云锣等,俗称“十番乐”。

10.订扎彩 即扎制纸人纸马等。有的扎制精细,高如真人,着丝、麻、绸等衣服,又有扎金山银山、树木,以及房屋、室内全堂家具等等,都按需要的情况订作。

11.找裁衣店 大家讲究在人还没死预先将孝服赶作好。孝服有区别,本宅应带孝的人孝衣下摆秃茬不收边,外姓亲戚孝服都收边。12.订酒席 丧家从大殓起就要预备待客饭食,由本宅厨师做,平日饭不成席,但最少要有八个菜。在最后的唪经、送路、发引的三天中要摆桌待客。

13.零星购置 如小油灯、瓦盆(又叫丧盆,是棺材出堂时孝子摔的盒)、寿罐,用红头绳缠绕,送殡时由主妇抱在怀内;其次如白骨头簪子、白头绳(系头用)等等,不一而足。

14.古代租白轿、租马车 白轿是为孝妇出殡时乘坐,马车是为送殡的老幼妇女亲友所用。现在就是租殡仪车了。

布置

1.室内布置 人死之后各屋里所有镜子、悬挂的字画、箱柜上的铜活全用白单子蒙上或糊上,桌上摆的带有彩花的摆设都转向后面,重孝子屋内的床单、门窗挂帘、椅套垫等全部换上白布的,但在孙媳室内要全换上“靠”色布的。

2.外厢布置 所有各房门都用白纸封其中心,像贴春联一般。街门的门框、门心也封白纸。

通报

1.报丧 一切布置停当后,开始向亲友报丧。报丧帖是粉色纸条,以家中老仆人的名义出帖,其内容为:

家老爷(或老夫人、大老爷、大夫人)讳XXX于X年X月X日X时寿终正寝,订于X月X日X时大殓,特此奉闻。家人XXX叩禀

其帖去印刷局(或自己油印)赶印若干份,分送亲友(事先开出“溜子”,按姓名、住址送达),以此迎接吊唁之人。

2.立丧榜 丧榜形似旧式大帽镜,上装一花牙于帽,高约5尺左右,宽3尺,中心用白纸写文,放在大门内。

3.挂佐钱纸 黑漆木杆,头装白铜如意钩,挂上白纸一缕(上琢钱印),每串三条,角相连,下端剪成尖头形(男性)或凹形(女姓)。按死者年岁而定条数。插在木座上,以男左女右置放大门过道。

4.立幡杆 在大门外用三棵杉篙,上涂白粉,男左女右立好,杆顶装一纸糊的“童子骑仙鹤”。

还有一则是:如死者有父母均在世,不封门,不立幡杆,其灵床也不能停在过堂屋,要停在旁屋。

小殓及孝服

1.小殓的程序大体都差不多。有些人家则在老人断气前开始为死者理发、刮脸、净身,女性要梳好头。之后先由孝子孝女替老人穿小衣,外边各层寿衣则由忤作办。

2.领香 人断气后,点燃一股香,由屋内送到大门外,扔在街上。同时烧纸人、纸马、纸轿,意思是叫死人骑马坐轿走。而由床上移到吉祥板上时,也要请“阴阳生”看好方向,此曰“正寝”。寿衣穿好,在其袖内放烧饼一个,左右手各放一金银元宝。

灵前有小桌,上放香炉、烛扦、油灯、白蜡、供果。点上一支倒头香(烧两头),然后一张张地烧纸钱,未大殓不得供饭食,大殓后烧纸才能卷起来烧。

3.“献孝”与“送孝” 献孝是外姓人(亲戚)穿孝,是由孝子或孝妇带着仆人(或茶房)捧一木茶盘,上放孝服,走到人家面前先叩头。茶房一举托盘,穿孝人接过,茶房帮助穿好。另外是向姑老爷或孙姑爷献孝服,

孝子比姑爷辈多大都得跪献,叩头(孝子孝妇见了亲友和吊唁的人行礼,都是双腿跪,其他穿孝的本宅男女行礼是单腿跪)。有句谚语:“孝子头,满街流,见了谁都先叩头。”姑爷辈的人穿漂白布做的常服大褂,黑色线罗马褂,帽子上加一条漂白布箍,腰系漂白腰带,孙姑爷则在背后加一红绒球。

送孝是给未过门的媳妇(XX孙媳)。由家人用托盘一个,上边放一块白布,用红绒线打上十字衬上红线托,送到女方,是一种象征性的孝服。而女方由家人接受,挑开红线,拿去白布,接着放赏钱。如果这些女方在丧家出殡前送上挽帐等奠礼,则丧家要给女方回送一桌上席。

4.丧家孝服分南礼北礼不外是粗白布孝袍,带扎肚子。有的在帽子两旁钉一老钱缀上麻,其他人戴直帽。入殓时孝子的麻要剪掉一寸多长,名曰“请麻”,放在材内。再有用白布封鞋,后跟钉一块红布,其意是为

后辈人“留福”。

入殓前后

如果说上述各项不过都是一些旧社会常有封建余毒的排场,下面再揭露一下种种纯属迷信色彩的“过场”与举动。

1.转咒 这个举动是死者停放妥当后,请来几个和尚在四周转行念经,以示超度亡魂。而和尚也会做生意,如有的庙专门派和尚到处探听察看,只要看到哪一宅外立了幡杆,就抢着去转咒。这以后所有念经活动就得请他们庙的人了,真是在死人身上找财路。

2.迎材 这个节目很简单,棺材入宅时,请一位“全人”老太太,拿着一升高粱和一条红布裤子,材到门口,将两物放入空棺内,高喊“迎财”。同时孝妇们也哭喊“爹(妈)迎财呀!”

3.入碱 所谓入殓先由阴阳生看好时辰,请来的吹鼓手先奏天津大乐。院内摆有旗、锣、伞、扇,一时锣声瘆人,由孝男抱尸头部,孝女抱尸脚部,忤作用五尺长白布兜住中腰,放入棺内。用红包(毛头纸包大草纸)掖紧四周,放随葬晶。再用新棉花盖在脸的四周,叫做“开脸”。再由忤作用银针蘸盆内清水,在脸上虚划一下,名曰“开光”。后用棉花蘸水擦一下嘴、脸。当时孝子、女等都站在棺两旁看着。这时茶房宣布一切停当,请家属过目有无不妥之处,此时亦是向遗体告别。茶房喊:“还有哪位看看”如无人再看,由忤作放“子

盖”,漆封口,后将大盖浮盖。众人举哀大哭,此时将佐钱纸摘下,放入纸人或纸牛肚内烧掉。

入殓后就开始早晚在灵前供饭。天亮时烧鸡鸣纸,晚黑时烧黄昏纸各一次。在供饭时孝妇等均要哭一阵。在人死后将其所枕的枕头先拆开一小口放在棺材下边,待出殡时将其内之物倒出烧掉,枕皮扔去,这叫“倒枕

头”。

4.烧包 用白纸叠好剪成网状袋,其中装入金银纸锞子,口上插红纸石榴花一朵,每“七”(七天)烧一次,一“七”烧一个,二“七”烧两个,以此类推,直到七“七”为止。

5.接三 死后第二天晚上唪经(男用和尚,女用道士),到子夜(夜十二时)后“送三”。念经者穿上法衣,敲打法器,上门外(或前院)的高台念经,将各样纸活在空地烧掉。与此同时在大门外台后放草席,所有孝子及家属、亲友等都面向西方跪在席上(此举是指死人在望乡台上最后一次看望家中人)。念经的念到一个阶段,家人就大哭一场。接着是“放焰口”。和尚念“召请各路鬼魂”,当念到死者名字,家人举衣。和尚大座扔小馒头,有的其中夹着铜钱。看热闹的小孩抢着捡。硬说是吃了不害怕,纯属迷信之谈。

6.唪经 一般是棺灵在家中停放时间最少三到五“七”(期)(三十五天),最多七“七”,(四十九天)。并非天天念经,都是一“七”一个经。除去在家请的经外,还有至亲“送经”。念一棚经的价钱也不一样,一般说一次要花200至300多元钱(民国时用银元)。

念经这个“节目”也很复杂。这一天庙里先派来送经箱的,事先布置,在棚内摆几张桌子,挂红缎绣花围,桌子放佛像镜框、香炉、蜡扦、各种法器(乐器)。桌前附近挂红缎绣花“欢门”。棚内四壁挂十帧“水陆”,上画十殿阎君。在门外幡杆上挂一布幡。这都是庙里的“排铺”应做的工作。开始是和尚便装(普通和尚服)

坐下念一通,和尚念的一般是金刚经(尼姑同),到下午“烧门子”时,排铺向和尚喊一声“师傅们搭衣”,他们穿上绣花道袍(俗称法衣),披袈裟,吹打法器。

7.烧门纸 将黄昏时,和尚在前,由茶房托一方盘,内放“疏”引路,后面是一些纸活,再后面是带孝的亲戚,最后是本宅人和孝子。这些人排成一列,行经规定的道路,然后到一空地,茶房将托盘交给孝子,点着了“疏”,烧纸活。这些仪式完毕后,和尚仍归本宅或暂回庙,晚上再来放焰口。

8.放焰口 这个项目分两种,一是“接三”之后有一场普通形式的放焰口,另一种形式更为复杂,包括如下三点:①传灯:先在灵台下到经台装两条连贯的铁丝,上安滑轮。灵前放一木仙鹤,其上有一童子拜佛木偶,童子手中托一木盘,可放三盏灯光。前后用白绳拉动,灯光是用黄白色绵纸叠好、剪成菊花形、其中放灯芯(或小蜡烛)。北京办白事也有此习俗,即是在将死人放在吉祥板时就开始“散灯花”,其意义不外是以此引路灯送魂放亮,和天津大同小异。灯花的数目和死人的岁数成正比,每个灯花在绳上行走约二三分钟,速度不能快。孝子一直在灵前跪着,时间很长,有时得孝孙暂时代替。②渡桥。这是从灵前的绳上“跑幡”。③十王座。就是先在院内用桌子搭一大经台,约四张桌子码起来拼凑成台,共四层,有四米来高。念经的和尚均着法衣。四层高处正中坐着“大座”,手拿手铃,头戴五佛冠,两边的和尚各司吹打法器。如法鼓、钹、锣、磬、钟、木鱼、管、笙、笛等,而最下层坐穿黄衣红袈裟的“长老”。孝子还要跪听念经。这都是“北派”的举动,其意义是超度。这其中茶房起着很大作用,他指导着孝子在场内的各种活动。

9.家祭 头道经后,正午家祭,孝子向灵前行三献礼。

10.开吊 家祭后算是“礼成”,此时可以接待前来吊唁的亲友,门外有一组吹鼓手,一遇有客进门,他们就吹一阵,通知宅内。灵台上两边跪着孝子,台中铺着红毡拜垫。客人一上台行礼,台下细乐班开始吹奏(来客有较客气的先将红毡掀起再行礼),台下有家属专等谢客(单腿打扦),来客下台,旁边茶房打钟,细乐停止,由“知客”(招待员)献绢花一朵挂在胸前,陪引至客棚休息。

11.散帖 帖为深灰色或土**的折卷,外页印“讣文”二字,内容文字为:不孝男XXX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

显考讳XXX(妣X母X氏)痛于X年X月X日X时寿终正寝,距生于X年X月X日XX岁,不孝男侍奉在侧,亲视含殓,即日遵礼成服,哀此。讣闻 谨择于X月X日禅经接三

X月X日首七·经送库

X月X日辰刻发引

孤哀子泣血稽颡

(父死称孤子、母死称哀子)

族繁不及备载

这就是送帖的整个内容,封建礼教的又一表现。

12.题主 神主又称“灵书”,是写着死人姓名(有的带官衔)的木牌位。讲究的是用檀香木作的,带座、带木套。先是请书家名士写神主,名曰题主。题写时孝子去孝服、换吉服(青布袍子马褂),跪在桌下的红毡上,写完后叩头送客,然后送上席一桌。

13.点主 仅是在写完的神主上点一笔红点,就要大费周折。点主所请的人要请有功名的文官,称为“点主官”。被请者到丧宅时前边鸣锣开道,着官便衣、坐八抬大轿,另有长随捧官服。到后在客厅更官衣,有“吉人”迎接,孝子穿“吉服”跪迎。在一桌前落坐,两旁有“陪主”。待点主官用新毛笔蘸朱砂在神主的主字上添一红点(也有孝子刺破中指再加个血点的)。陪主二人一司蘸红,一司执笔。此后丧家须送敬仪或席面。

出殓前后

1.送路 整个程序进行到“设宴”、“送路”已接近出殡的前夕。设宴招待客人前面提过,不再赘述。送路,是在晚饭后,前导是旗锣伞扇和死者官衔板,继之是吹鼓手、和尚或道士,由茶房(知客茶房)引导客人前行,后边是外姓亲属、本族直系亲属顺序,最后是孝子由两名茶房架着,手托纸制牌位,走到空旷地方焚烧,和尚吹打一通,完毕后孝子叩头谢客,客散。执事等人返宅吹打到深夜为止,这叫“坐棚”。

2.伴宿 送路归来,凡是近亲友都可在丧家住宿。待到子时辞灵,亲属家人按顺序向灵位行礼,奏细乐,名曰“辞灵”。礼毕还要“扫材土”,此土放在重孝子床褥下。接着是“嵌棺”,即将棺材嵌起一角,下垫一枚铜钱,举哀,棺上寿钉挂一串五彩绸线。

3.捡罐 辞灵的后一项是捡罐。将预备好的寿罐内装五种杂粮,再由孝子等将死者生前爱吃的菜捡点入罐。筷子由茶房拿着,并放一苹果堵口。红布盖面再用红绒线缠绕成网络,放棺头上。这都由茶房操作,待发引时由“全人”将罐放在儿媳妇怀中抱着,坐轿或车送葬。

4.发引 就是出殡。早饭后发引,所来客人吃一顿上席,饭后等着送殡。丧家重孝子都站着吃,表示寝食不安,哀伤已极。

5.参灵 所请的和尚、道士、尼姑、喇嘛、乐队、吹鼓手都一班一班地到灵台前吹奏一遍,名为参灵,其后开始出殡。

6.丧家发引准备 由“全人”准备点蜡压炕(用磁瓶放一苹果)。不到回灵时不得坐炕上。发给本族送殡人两个小馒头,揣入怀内,要准备扶孝妇的人,棺出堂,孝妇哭喊留财,其手不准碰门框。

7.祭门 棺将出门,由茶房将大门关闭,贴白纸两条,此时由“祭门官”(需请有声望的武职官员)向着外边大门行礼。礼毕转头离去,不进内宅,茶房揭纸开门,事后丧家送祭门官一笔厚礼。

祭门后,门外所排列的出殡仪仗队都要按行列顺序经过丧家门前出发,因此大殡中的这些队伍往往排满几条街道。

8.纸活种类 出殡是另一套纸活,最前面是开路鬼、大头鬼。纸制的行列有:卧室全部“家具”,床帐被褥都是真的,还有陈设、古玩,其后是真服装的“男女仆人”、“丫环”、“小童”等,最少是8个,纸人前胸贴上名字,并将其耳、目、口、鼻扎个眼(以示能听看、言)。它们手中都捧着一样东西,如脸盆、梳头匣、水烟袋、痰盂、糕点、鱼肉蔬菜等。有的纸糊马车、汽车,四轮可活动,由人推行。

9.上杠 发引前一天就在门前空地摆好大杠,名曰“亮杠”。起棺时移到大杠。其时对面搭一高台,和尚手持引魂幡念一阵。孝子跪杠前,这时杠工的指挥打“响尺”,说一声“请盆!”孝子用力摔盆,大哭一阵,同时放炮三响。茶房接过引魂幡给孝子杠着,另一手拿“哭丧棒”,开始出街上路。另有专人“撤纸钱”,最好的手艺是一撮纸钱向上一扔后,又高、又撒成满天星,一个个徐落。

出殡

1.仪仗队的阵容和排列顺序按大殡而言,它的顺序是:开路鬼,左右各一大头鬼,铭旌(约4米来高,形如亭子,中挂红绸子,其上钉死者官衔),其后是一对大锣,一班吹鼓手(均着号衣),几对官衔牌,一堂红彩谱,一顶返魂轿(绿呢黑顶),再就是几个“大座”,包括灯亭、炉亭、花亭、香亭、影亭(此亭内放遗像及神主),每个大座前有一堂与亭绣片相同颜色的八顶绣花大伞,八挂香谱。然后是僧、道、尼等。大座是由16人一班抬着,两班人倒,每人发新毛巾一条,打执事的孩子带刘海箍,发新鞋一双。 接着是花圈、挽联、匾额、送殡的亲友、客人、纸活、带孝的亲、族、雪柳、孝子(有用孝幔遮住的)。

2.棺杠 棺杠的情况不一样,视其家势、地位、经济力量而定抬杠的人数。最小的16杠(人)、24杠,稍阔的是32杠,最富或有爵位的有48杠,乃至64杠(两班就是108人),都有双叫响(头儿)打响尺,指挥换肩、停止、前进、换班等动作。此人在行进当中还有一套“行话”以示众人。杠夫穿绿驾衣,黑红平毡帽上插一鸡翎,米黄套裤。

大杠前是一顶大红绣花伞,半副鸾驾(包括木制金瓜、钺斧、朝天凳等)。杠后又是半副鸾驾。最后是丧家内眷所乘的白轿、马车。

整个队伍行进较慢,有时大座还要“路落”,某一大座压住阵角,待前边执事走远,抬起大座在这段一两丈远的路上跑步前进,头儿口喊“落……”,跑起来讲究步子齐,亭子不歪不掂,很是壮观。

3.茶桌 在出殡经过的路线当中,由总管派人与商号联系,在其门口设茶桌,为队伍供应茶水。另有茶房给孝子、内眷等送茶水。

4.路祭 这是由亲友送的一个起脊穿堂路祭棚,行列停棚前,将遗像供桌上,并摆祭席一座。孝子在棚内跪陪行礼,众送殡者顺序拜礼。后回到队伍继续前进,再有“祭棚”同上。

5.留灵谢客 送殡客人可以在留灵谢客之际离去。全程中可停几次。

回灵以后

1.大回灵 殡到留灵谢客,几乎是全部过程已到尾声。

到了坟地,早巳打好穴,棺木卸下,下穴。埋葬后,还有回灵。铭旌、纸活、雪柳等随大杠下地后,其余执事都要回到丧家门前才能散去。神主、遗像由死者的小儿子或孙子请下来,托着安放在住宅内。

2.迈火 大门内放一火盆,由一“全人”拿着冰糖,凡回来的人进门必须迈过火盆,“全人”发给一块糖果。

3.安灵 丧家在棺木出堂后,在原住室备好白围桌以供神主、挂遗像、点烛上香,奏细乐,孝子们叩头行礼安灵。

4.圆坟 葬后3天上午,由孝子、孝女率领家中主要成员带香蜡纸锞到坟地圆坟,祭奠。请一位穿红衣的小姑娘绕坟走三圈,名曰“开财门”。回来后孝子们脱孝服,每人取一个红糖馅的热馒头,名曰“冷手抓热馒头”。

白事程序终结。

称 谓

姥姥门上的:母亲之父,书面语言为“外祖父”;口头浯言称“姥爷”。

母亲之母,书面称“外祖母”;口头称“姥儿”、“姥姥”、“姥娘”。

外祖之父,书面称“高外祖”,口头称“老姥爷”;外祖之母,书面称“高外祖母”,口头称“老姥儿”。

母亲之兄弟统称为“舅”,如人多则以齿序称之大舅、二舅、三舅……舅之配偶,书面称“舅母”,口头称“舅妈”、“妗子”。

外祖母之兄弟,称“舅老爷”,其配偶则称为“舅婆”。

外祖母之姊妹统称“姨婆”,其配偶则称“姨爷”。

舅父之子女,书面称“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口头则加乳名直呼其“哥”、“弟”、“姐”、“妹”。对人则称“姑舅兄弟”、“姑舅姊妹”。

女之子女称“外孙”、“外孙子”、“外孙闺女”。舅父母则称其为“外甥”、“外甥女儿”。

姨家门上的:母之姊妹,书面称“姨母”,口头称“姨”、“姨妈”。多则以齿序呼之,也可加名呼之,如“兰姨”、“琴姨”。姨之配偶称“姨父”。

姨之子女书面称“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口头加乳名直呼为“哥”、“弟”、“姐”、“妹”。对人则称“两姨兄弟”、“两姨姊妹”。

姑家门上的:父之姊妹,书面称“姑母”,口头称“姑”、“姑妈”。或加齿序、乳名呼之,如大姑、二姑,秀姑、淑姑等等。其配偶称“姑父”。

姑母之子女,书面称“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口头称“哥”、“弟”、“姐”、“妹”,或加乳名修饰、区分。对人称“姑舅兄弟”、“姑舅姊妹”。

丈人门上的:妻之父,书面称“岳父”、“岳丈”、“泰山”,对人称“丈人”、“老丈人”,当面称“爹”、“爸爸”、“伯”、“叔”。其配偶书面称“岳母”,对人称“丈母娘”,当面称“妈”、“婶”、“母”。

妻之兄弟,书面称“姻兄”、“姻弟”、“内兄”、“内弟”,对人称兄为“大舅子”,称弟为“小舅子”,当面则称“哥”、“弟”。其配偶,对人统称“舅子媳妇”,当面则称“嫂”、“弟妹”,或“兄弟媳妇”。妻兄弟之子女,称“内侄”、“内侄女”。

妻之姊妹,书面称“姨姐”、“姨妹”,对人称姐为“大姨子”,称妹为“小姨子”,当面则称“姐”、“妹”。其配偶对人称“连襟”,当面随妻称“姐夫”、“妹夫”,多则加齿序以别长幼。父母称女之夫为“女婿”,当面叫名。夫妻双方之父母互称“亲家”,对人则以“男亲家”、“女亲家”或“亲家母”、“亲家翁”区分。

以上荣成称之为实亲,实也可能是湿,即由血缘派生出来的亲戚,还有—种毫无血缘关系的亲戚,称为干亲。干亲以双方认定为准,他人不得干涉。认干亲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怕小孩不好养,认个小孩多的妇女为干娘,使孩子好养。另一种是两家大人的关系很好,为了在感情上进一步加深,就认孩子为干儿。所以,认干娘是以孩子为主,认干儿则是以大人为主了。认干娘的仪式比较简单,干儿咬下干娘衣襟上的钮扣,形同吃过干娘的奶一样是亲生儿子。干娘则必须备下衣物给干儿做礼物。双方家长互称“亲家”,对人称“干干亲家”。所认的孩子称所认夫妻为“干爹”、“干妈”。所认大妇称所认子女为“干儿”、“干闺女”,对双方同辈则以哥、弟、姐、妹相称,当亲戚走动。

往 来

亲戚之间的往来,荣成俗称“走亲戚”。走亲戚习俗很多,大致可分平常往来、约定往来和召集往来,平常往来和约定往来,以客为主;召集往来则客人处于被动地位,而且必须根据召集的原因,携带适当的礼品。

平常往来 亲戚间平常往来很多,有亲戚而不时常走动不仅显得尘分,也反映这户人家“死性”。走动特别勤的是姥姥家和姑姑家、舅舅家,俗话说:“两姨亲,当辈亲,死了姨姨断了根;姑舅亲,辈辈亲,砸断骨头连着筋。”走姥姥和姑舅家不一定有事,特别是外孙、外甥、侄儿,想起来就跑一趟。下来瓜果送点瓜果,抓来鱼虾送点鱼虾,有时送棵莱、送担草都是当晚辈的心意,而且长辈不必当客人伺候,家常便饭更显得真情,如果打酒炒菜反倒见外,叫人不自在。如果有灾有病,探问安慰,则不是小孩儿所能担负的,必须由大人亲自山马以示郑重。年轻媳妇们走娘家,在平常往来中占很大比例。特别是麦后,一定要回娘家送新饽饽。以前,春天日子艰难,没有什么可口的东西孝敬父母,而夏收夏种农事极忙,顾不得走亲戚。麦收以后,恰恰是农业挂锄季节,又有了新麦,便趁此时做些新麦面食走娘家,让父母及娘家尝尝新麦饽饽,也是人之常情。

约定往来 除平常往来之外,最为经常并有一定日期的便是约定往来。约定往来有规矩、有禁忌,如正月初三拜丈人,必须夫妇双双前往,俗称“走丈人家”。如果夫妻年事渐长,儿女成家,可遣儿女往拜外祖。至于其他节日,夫或妻或一人或遣儿女节前去送礼均可,如二月二送糕、清明送面燕儿、端午送粽子、七月七送巧果、中秋节送月饼等。如果青年媳妇回娘家送礼或者走动,那就有很多讲究,如二月二,古时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母家迎女归宁”。也就是说二月初一走娘家是一种约定,但必须当天返回。因为二月初二为惊蛰,农事起动,住过二月二就会“蹬烂娘家的囤底”,使娘家农事不利,准敢多住!即使在春节期间,新媳妇走娘家也有很多禁忌,如:“七不走,八不挪,初九走道死婆婆。过了初十拐个弯儿,走道一定死老天儿。”也就是说初七、初八、初九都不能走娘家。初十可以走,但只有一天时间。过了初十从十一至十五称之为拐弯,绝对不能走娘家,如走将危及丈夫。所以旧时,一般是正月十六走娘家,月底返回。

亲戚间最怕的是召集往来,这种往来费时劳神,花费又大,必须送像样的礼品。召集往来不定时、不定期,多是临时通知,到时亲戚们一同前往。召集往来最典型的是婚礼和丧礼。

婚礼往贺 婚礼举行以前,喜主遍告亲友某日其子结婚,有钱或有学问人家则用请帖的形式分送亲友。喜帖的格式很简单:

x月x日,小儿完婚。

敬备喜筵

恭候

台光

眷弟x x x拜

接到通知或请帖之后,除送衣料、首饰外,还要送用红纸包的钱,名为“喜仪”、“人情”,俗称“份子”。钱多少不限,切忌单数,于婚礼之日齐集男女喜主家祝贺。喜主家则排宴招待亲朋,名曰“吃喜酒”。女家比较简单,男家越丰盛越好,乡间常常自中午吃起,直至黄昏方告结束。

丧礼往吊 亲戚有人初死,遍报亲友名为“报丧”或“讣闻”,荣成俗称“对道”。“对道”者必须夹着白大褂子,不能穿着进村或进亲戚家,言明x x于x日x时过世,富家或学问人家则用帖子报丧,谓之“讣闻”。报丧期则名曰“齿窆”,即告殡葬日期。不过,大都“讣”“窆”同启,称之为讣告。“讣”“窆”同启的格式大体如下:

讣告

不孝男X X X

痛维

显考府君(如母则称显妣太君)享年x x岁,于本年x月x日x时寿终正寝(母则写内寝),x x等亲视合殓,停柩在堂,

X X

昕夕不安。兹泣卜本月x日x时肃奉灵轩,安奠于村x祖茔之次,即于是日治丧候唁,忝在至戚,谨此讣告

以下由五服以内之子孙具名。

亲戚闻讣即携香烛纸锞、挽联挽帐等前来吊唁、祭奠,乡间民家只携香纸即可。富家则专搭祭棚候客,祭棚内陈设富丽,周列挽联、挽帐,葬日摆路祭送行。除丧期外,圆坟、过七、百日、周年等,亲戚间亦应送香纸致祭。

除婚礼外,最具喜庆色彩的当属“看喜”和“祝寿”。“看喜”,荣成俗称“望(渎“忙”)欢喜”。生育子女三日后,差人携带用红色染红了的鸡蛋,崖头以南附有锔锔、莲子花等,崖头以北附发面饼,用红包袱包好,先去外祖家,再姑家、姨家,遍告亲友。外祖及亲戚都准备好鸡蛋、小被儿、小毯子、小孩衣裤等。最远的亲戚除鸡蛋外,也得三尺红布,再少就拿不出手了。这些物品准备好后,于新生儿出生第八日早饭后,齐集新生儿家,登门致贺。手头宽裕者,用红纸包少量钱塞进婴儿的小被里。主家则设酒饭款待。此后,新生儿“满月”、“百岁”、“周岁”,亲戚间也 宋祝贺:崖头以南重视过“满月”,崖头以北特重过“百岁”。亲生儿百岁这天,大摆宴席招待亲朋。祝寿,乡间民家很少做,即使七十整寿,也只是儿女相聚。大户人家则不同,人到六十,便称六十大寿,子女于十天以前就散发请帖,组成做寿班子,收礼记帐、采买、请厨师。做寿这天,迎来送往、烧茶端水等均需专人负责,如果请一台戏,则更忙。亲朋送来的礼品,要整齐摆放,寿帐、寿匾、寿联均需张挂起来。寿星——即做寿的本人,端坐在八仙桌的上首,接受儿孙们及来客叩拜。坐席时,寿星本人与家人坐一桌,来客坐一桌,便于家人向做寿的老人祝贺敬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