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退休后为什么和同事都不想再联系了?

同事 0 89

有人退休后为什么和同事都不想再联系了?,第1张

有人退休后为什么和同事都不想再联系了?
导读:有人退休后为什么和同事都不想再联系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退休以后依然会和同事保持联系,但有的人却不想和同事再有联系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退休了就是退出了原来工作的江湖。至于与同事的联系,个别谈得来的可以保持联系,大多

有人退休后为什么和同事都不想再联系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退休以后依然会和同事保持联系,但有的人却不想和同事再有联系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退休了就是退出了原来工作的江湖。至于与同事的联系,个别谈得来的可以保持联系,大多数泛泛之交的人,就不必要联系了。至于原来就“不对付”的人,自然是敬而远之了,原因何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就没有相同的语境;退休以后,离开了原来的工作环境,跟人家在职的人聊什么呢?时政新闻?人生理想?家长里短?这不扯吗?与其双方聊的都累,不如不聊。见面有几句客套话就不错了,说明双方还保持着礼貌和尊重。不愿意看到别人炫耀成就感与优越感。

其实人人都明白,自己也有退休的那一天。但不少人对退休人员表现出优越感,毕竟在职与退休各种待遇差别很大,对于普通的退休人员,生活内容与生活质量平平淡淡,难免产生自卑心理。心理落差;这种现象表现在退休前为领导干部们,在职时工作与生活顺风顺水,不仅仅只是物质生活较退休后优厚多少,而且还是精神上的自我感觉良好,在职时享受到下级与群众的尊敬,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见到的大多是笑脸,退休后怎么可能还是如此?尤其是不看好的人也出人头地,心理落差更加明显,索性眼不见心不烦。至于原来在工作中就关系不好的同事,巴不得躲得远远的,还联系不是找不痛快吗?靠工作支撑起来的感情,必然随着工作结束而结束。退休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尽相同,道不同不相为谋,君子之交淡如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自己过得开心随意就好,不必要自寻烦恼。

最新消息:上海从2016年1月起提高机关企事业退休人员等养老金,6月15日发放到位。

1、企业退休人员:先统一增加80元;按本人缴费(含视同缴费)每满1年增加25元;以本人2015年12月的基本养老金为基数增加25%。

2、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先统一增加80元;再按照同类人员平均养老金增加45%。

3、上述退休人员中,2015年12月底前,女性年满60周岁、男性年满65周岁的,每月再增加20元。

《新闻联播》与一般电视节目主持人相比,过去几十年间,《新闻联播》主播都更偏向“播音员”性质,节目对播音专业程度要求极高,主播们除了几乎清一色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科班出身外,还要为报错一个字接受开会批评与扣工资的惩罚—自身的个性与意见必须隐没在播报之中。

《新闻联播》这块金字招牌赋予退休主播们的,主要是对其播音专业性的肯定—教书与评委是他们退休后通常选择的出路。据悉,李瑞英与张宏民将会被调入央视播音员主持人业务指导委员会,从事新主持人的培训工作。1984年首次在《新闻联播》中尝试微笑播报方式、开创了“亲民”风格的主播卢静,1990年代末起就开始在中国传媒大学任教,如今是该校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教授。行事一直较为低调的邢质斌,也曾在《艺术人生》访谈中透露,自己退休后,每天都要面对找上门来的各种事情。“杂七杂八什么都有,比如说演讲比赛去当评委,有什么活动去当嘉宾,还有找你讲课的,还有地方台的一些节目的。”

比较例外的是赵忠祥,这些年他一直活跃在屏幕上,任各大电视节目主持比赛的评委和嘉宾。赵忠祥个性的表露,主要是因为他在其他电视节目中的主持工作—赵忠祥在《动物世界》中展示的声音个性与辨识度远高于《新闻联播》。

1去其他新闻节目,虽然现在是后浪推前浪,但还是有很多新闻节目很喜欢这些主播的,因为他们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和控场能力,所以这是退休主播去的最多地方。

2转移到幕后,由于新闻联播的重要性他们每次上场都有很大压力,因此,在退下来后会转到幕后进行现场指导,或者往上升当领导,来制定今后央视发展。

3在央视有自己的节目。这个也是很多老主播的选择,他们会进行策划,然后申请,或者台里有个节目刚好缺人,他可以顶上,这样还比较轻松,不会特别累,还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4综艺,现在也有一些老牌的央视主播上综艺,还不在少数,当然,这可能也是央视内部的考虑,不仅可以提高这个主播的影响力,也可以体现央视主播的多才多艺。

5去其他卫视,这个会比较少,但也不是没有,应该是薪酬比较高才能从央视出来,否则是不会的。

6当老师,有些主播有双重身份,他们一般在中国传媒大学有课,或者其他有新闻专业的学校,因此当老师也是一个好的选择。

  2008年4月17日,伍晃荣因白血病感染肺炎引致器官衰竭在香港玛嘉烈医院逝世,终年67岁

  “波系圆嘅!(球是圆的!)”这句地球人都知道的废话,却成了伍晃荣的经典名句

  “无线电视记者伍晃荣报道”——这句播报最近二十多年来一直萦绕在香港无线电视观众耳边,它甚至被称作每天无线电视新闻的结束语。“没听到这句话,就会觉得新闻未完,”有观众这样形容。2005年6月30日的无线“六点半新闻报道”,伍晃荣说完“新闻报道完毕,再会”后,主播邱文华主动上前握手。

  这句“再会”,预示着伍晃荣正式结束四十多年的新闻工作生涯。

  退休后的伍晃荣还时常公开露面。就在记者拨通他电话时,他还在为“无线”做本届杯赛“巴西—法国”的评审工作。

  “波系圆嘅!(球是圆的!)”这句地球人都知道的废话,却成了伍晃荣的经典名句。他的经典名句很多,诸如“守门员最好的朋友是门柱”等,深得香港观众爱戴,不仅成就了他风趣幽默的报道风格,亦影响了整个香港广播界报导体育新闻的方式。

  从一个对体育毫无兴趣的中五毕业生,到一个引领香港体育新闻播报方式的个性报道员,45年下来连他自己也称“这是一个奇迹”。

  开创一代风格

  伍晃荣1940年出生于澳门,1949年移居香港。1960年他从中五毕业。20岁的伍晃荣站在了人生第一个十字路口。那个年代的香港百物萧条,香港大学是唯一的大学。出身平民家庭的伍晃荣自称“不是读书的料”,找工作就成了他的惟一出路。

  一个在《虎报》工作的朋友引荐了伍晃荣。只是中五毕业的他对能去报馆工作简直是受宠若惊,《虎报》是以英文出版的,他担心胜任不了这份工作。

  伍晃荣在《虎报》工作了四年,这段经历成了以后“骗饭吃”的工具,他自称这也是“读大学的四年”。在那四年里,他每天面对和处理的都是“英文”,打交道的绝大多数也是外国人。为了学好英文,伍晃荣甚至连打麻将都要讲英文,“one cable”(一条)、“one bamboo”(一筒),就这样学着说。

  不管是体育新闻成就了伍晃荣,还是伍晃荣成就了“伍式”体育播报形式,他开创的幽默报道方式,令沉闷的球赛生色不少,这也是他成名的主要原因。

  从1962年开始,香港商业电台决定要成立自己的新闻部,自己制作新闻节目。伍晃荣碰巧成为了新闻部的第一批记者。

  在商台做了13个年头,一直到1975年,伍晃荣又转职到丽的电视台(即亚洲电视台前身)担任港闻记者。1980年,丽的电视台做出了新闻节目的一次革新,体育新闻板块由伍晃荣全权负责,于是,他又成为了专门播报电视体育新闻的第一人。

  伍晃荣有幸创造了电台新闻和电视体育新闻的“两个第一”,包括一些新闻播报形式,都是他创造出来的。接受记者的采访时,伍晃荣自称是这方面的“始祖”。

  我要吃饭、我要发泄、我怕闷

  据伍晃荣讲,他每次到学校去讲课,学生们都必然会问他三个问题:第一,是什么令你可以在一个行业中逗留那么多年;第二,你何时、为什么会改变自己报道体育新闻的风格;第三,你何时退休。

  对这人人成疑的三个问题,伍晃荣把答案很简单、率直地归纳成11个字:我要吃饭、我要发泄、我怕闷。

  “要吃饭”使得伍晃荣没得选择,谈不上“喜不喜欢”,这也是他走上体育记者之路的最初原因。即使他坦言不喜欢体育,甚至不大懂体育,但这些都不妨碍他成为一个拔尖的体育新闻报道者。

  他任职投资银行的儿子说:“爸爸,你一天只工作三分钟!”伍晃荣便纠正说:“我一天工作十个小时,但将最精彩的三分钟给你看了!”伍晃荣做的体育新闻每天只占两三分钟,详尽的描述和深入的表达都不大可能,但是他善于根据电视画面做一些合理的想象,再加入一些趣味性的东西,像讲故事一样讲给观众听。

  这种趣味性的“故事式”新闻播报手法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问及其缘起,伍晃荣说:“当你在一个大的机构里工作时,必然就会遭遇办公室政治。有句俗语说:文穷而后工,当一个人处于最低潮的时候,就会是这个人的转折点。而在我很失意的时候,我必须将自己的愤怒和不满通过电视画面发泄出来,于是便创造了这种带点主观的新闻播报手法。”

  这样的上班下班四十多年,退休后,突然什么都不用做了,无聊总是难免的。刚退休的那几个月,伍晃荣说“真的有一种想死的感觉”。他用两个月完成了《波系圆嘅》的回忆录。

  伍晃荣家住美孚,与位处将军澳的无线电视台相距一小时的车程,他不是自己开车上班的,而是像香港千千万万的上班族那样挤地铁,再转乘电视台的员工班车,如此折腾了45年。除了每天9个多小时的工作以外,他甚至没别的业余爱好

当前,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计算办法如下:

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

1、基础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是指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支付给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

基础养老金=(退休时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指数化月平均工资=平均缴费指数×退休时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平均缴费指数=各年度缴费指数/缴费年限;

缴费工资指数=当年缴费工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2、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是指根据参保人员退休时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计算出来的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计发月数不是指某个退休人员实际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月数(因为在退休时无法预计),而是根据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测算出来的一个假定的指标。

个人账户养老金 = 个人账户储存余额/计发月数;

3、过渡性养老金

国发[1997]26号文件实施前参加工作、国发[2005]38号文件实施后退休的参保人员属于“中人”。由于他们以前个人账户的积累很少,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退休后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发放办法按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具体制定的办法执行。

以四川省为例:过渡性养老金=(退休时上一年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1995年12月31日及以前未建立个人账户的累计缴费年限×13%(计算系数)。

我来讲个故事。

我们单位有个处长,在位的时候待人严厉而刻薄,官架子很大,最奇葩的是他老婆也称呼他的官职。单位的人见到他都很头疼。此人办事刻薄,不留情面,得罪了上上下下,问题是他并不是那种一身正气的干部,自己自私的要死,而且度量极小,时常给人穿小鞋。

后来,他退休了,他是政工干部,没啥专业特长,只好和退休老头混,因为单位的人都生活在一个大院里,退休老头老太都去院里的职工俱乐部打发时间。这位处长大人,因为不够级别,去不了更高级的高干俱乐部,只好也混职工俱乐部。

结果在职工俱乐部里,他看人家下象棋,人家拿话骂他,他看人家打扑克,人家还拿话骂他。任何活动没有人爱带他玩。

这样不到一年,他就郁郁寡欢突然中风。中风后,本来还能像哪吒似的,挪挪动动的走,人家背后又给他起个外号叫哪吒。谁要是跟他照面,要么没好话,要么爱搭不理。又过了半年。人就死了。

他的追悼会,去的人寥寥无几。

这就是典型的人走茶凉,关键是看自己做人吧

不但认同,而且”见怪不怪”了。常言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任何单位都是如此情形,试想你无论从哪里退休,人员流动性不可避免,新老交替,还能见到几个老脸孔?再说了退休人员一年能有几次到单位,组织为了体现”敬老”,好的话会逢重阳节,中秋,春节,召唤你们到原单位领取慰问品,你还能有什么奢求。看淡,放下吧!别希望过多,否则失望越多,越给自已增加负面情绪。面对人走茶凉的现实,调整好自已的心态,才是有益身心 健康 !

本人是在基层工作的公务员,我就题主提出的问题,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其次,关于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的实行 社会 化管理的具体政策 。2019年3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以 厅字[2019]19号 发布了《 关于国有企业退休人员 社会 化管理的指导意见 》,要求到2020年年底前,将尚未实行 社会 化管理的国有企业已退休人员,统一移交街道和社区实行 社会 化管理。毫无疑问,这就是国家统一政策了。

所谓的 企业退休人员 社会 化管理服务 是指 职工办理退休手续后,采取管理服务工作与原企业分离,养老金实行 社会 化发放,人员移交城市街道和社区实行属地管理,由社区服务组织提供相应管理服务 目的 是为了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尽快剥离国企办 社会 和解决 历史 遗留问题;立足退休人员法定权益保障和服务需求,做好各项服务保障,确保国企退休人员应享受的权益不受影响。具体的 衔接内容 包括: 社会 保障管理服务、人事档案管理、党员组织关系、统筹外费用 四项内容。除了必须保证退休人员的 社会 保险待遇按时足额支付,由地方党委和政府做好退休人员党员组织关系、人事档案移交管理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做好 分类处理统筹外费用 工作,按照 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统筹兼顾、逐步消化 的原则,妥善解决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问题。政策明确: 1 、已经实施了企业年金的企业,不再允许发放统筹外费用。 2 、对符合有关规定的现有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国有企业可 一次性计提 ,按现有方式方法;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企业经与退休人员协商一致,也可参考所在城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一次性支付 。对企业自行方法的现有人员统筹外费用,由企业按现行途径妥善处理。也就是说: 没有明确的政策依据的统筹外费用,今后也将不再允许发放

通俗地说:做为就业人数最多的国有企业,其职工一旦退休,在保证退休待遇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一次性移交地方党委、政府负责,并由其下属的城市街道和社区进行具体的 社会 化的属地管理和服务,彻底割断了与原企业的一切联系,成了真正的 社会 人。更进一步说: 国企职工退休了,一次性地移交给了地方党委和政府之后,原单位对退休人员不再承担任何的管理服务职责和义务, 彻底剥离了企业承担的 社会 管理职能,从而让企业可以轻装前进,真正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

至于什么退休人员管理处(或办公室)之类的机构,一纸文件就可以撤销得一个不剩,确实是一件极为简单的事情。

再次,关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管理 。虽然目前尚未见过明确的规定,但上述文件中规定的原则也是适用的,况且这两类人群的总体数量也不大,相对来说就简单多了。即: 只要保证按时支付了退休人员的 社会 保险待遇,并将党组织关系转入属地的街道、社区,将人事管理档案移交地方政府指定的部门管理,也就彻底完成与原单位脱钩了 。也就是说: 和国有企业退休职工完全一样,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也成了 社会 人,也实行了 社会 化管理 。退休之后的一切个人事务与原单位完全无关,当然原单位也没有任何义务再为退休人员进行管理和服务。如果还要求享受原单位在职人员的福利待遇,那就纯属自以为是、自命不凡了,就更是极为荒唐可笑的了。

最后,常听退休人员说,回单位总感觉冷淡,真是人走茶凉。你认可吗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人员一旦退休,不管你以前是厅长、处长,还是专家、教授、高级工程师,或者只是一个普通职工,其实本质属性是一样的,只是一个享受人生后一阶段的老头、老太太,仅此而己。至于担任过什么职务、有什么技术职称,或者是企业的董事长、经理或高级管理人员,也只是在职期间的工作经历而己。做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引以为骄傲,确实也并无不可。 但退休了,不论是谁,什么身份,曾经做出过什么贡献,都己经按国家的 社会 保险政策,体现在每月打到卡上的退休金(或养老金)之中了,现在你都只是一个颐养天年的老年人而己。原单位按照国家政策行事,也没有任何责任和义务再为你提供额外的待遇和服务。这对于任何一个退休人员一体适用,所有人都会走到人生的这一步的 。因此, 每个人也自然应该客观、理性、睿智地看待人生的不同阶段,自然规律使然 而己。就不要时不时酸溜溜地来上几句人走茶凉之类的。那只能表明:你还真是看不开啊!没有啥事情了,尽可能少去单位,在职人员工作还忙着呢,别打搅他们了。当然了,人走茶凉也是自然规律,人走茶不凉,那才是咄咄怪事啊。

现实生活中,与一手拉扯大的儿女格格不入的大有人在,还指望前同事、部下、上级依然对你毕恭毕敬、热情有加,甚至是奉若神明,显然就毫无理性可言了。

当然,我国是一个讲究人情世故的 社会 ,原单位对退休人员无需承担任何责任,并不影响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在个人关系方面的来往。这当然属于另外一个层次的事情,肯定与在职期间的为人处世、同事关系好坏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了。不再详谈了。

人走茶凉不假!

我是一个普通教师,更是一个热情大方的人。教了四十年书,回想起我的为人处事,自己嘲笑自己是多么的无知。退体后才明白什么叫"人走茶凉"。

我在农村教书,至少当了三十年教研组长,(相当于村小校长),从来没有多拿一分钱奖金。民办老师没有班主任金费,(一学期54元),我从公办老师的奖金中给两位民办老师抽出来,宁愿自己少拿点。新来的老师自己拿钱给他们接风,他们有困难千方百计的帮助,就连代课老师我都是平等对待。

回了中心校后,一直教小学毕业班,每周(那时是6天)30多节课,(包括早晚自习),从来没说过苦。工作积极,领导高兴,老师喜欢,都把你喊老前辈,敬酒时总是夸你德高望重,是他们的榜样……

但到退休时,车是自己找,搬运费自己付,往车上装家具,自己请两个临工,(没有一个老师帮忙)

更好笑的是没一个领导、老师给你送行,这时德不高望也不重了……领导连纪念品都没买一个……

想到我的为人,我的工作与我的结局,难道不是可笑吗?

世态炎凉,人走茶凉。自嘲自讽,想开了就当一回啊Q……

常听退休人员说,回单位总感觉冷淡,真是人走茶凉,你认同吗?

蜥蜴小哥的回答是;认同!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呢?蜥蜴小哥的观点有四,请继续下看。

1、退休之人,按 游戏 规则来说也就是‘’出局‘’之人,换个角度说,你在这个单位已经没有任何用处了,你不喝凉茶?还有谁喝凉茶呢!

2、别太把自己当盘‘’菜‘’。因为,你这盘菜无论从色、形、味等任何一个角度来说,已经不适合公众口味了,没人喜欢吃了。

3、无论企业或者单位,没有哪一个大领导会知道你退休。因为,你已经不是企业的主人翁了。

4、心冷、心寒、心里憋屈,这已经是绝大多数退休职工的一种心里。这种‘’人走茶凉‘’的问题,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了,然而谁又能怎么样呢?

当下,人与人之间无纯感情和友谊而谈,一切的一切都是某种利益的驱使。 你在这个单位工作、生活了几十年,而且把大把大把的青春和时光都耗尽在这个单位,于情于理来说退休了,单位领导来看望看望很正常,既是一种关怀也是一种暖心,那对于退休人员来说是不是一种最美好的心里安慰呢!然而就是这么一点要求都难以满足,更何况还有的冷淡呢!

罢了!别想的太多!也别要求的太多!

退了,就好好的享受以后的清闲生活,再一点请你记住,希望越大失望越多,还是清心寡欲的好!

前段时间,国务院出台了‘’企业退休人员全部归社区管理‘’的文件,再一次把企业和退休人员的关系划分的明明白白。那么,你还会为‘’人走茶凉‘’而伤感吗?

各位退休的朋友们,你们也谈谈自己的感受好吗?

人贵有自知之明,既然退休了,就在家里面窝着,就别再有事没事往单位走了。

甫一退休的人是否都有同一个感觉,就是当你第一次去老单位时,见着过去的老同事,绝大多数人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出来笑脸相迎,问长问短,把你拉进办公室,倒一杯热茶,亲热有加。哪怕是单位的领导此时也会暂且放下领导的架势和你唠上几句,叮嘱你几句:“多多保重身体,经常回娘家来坐坐啊”。或者是过去工作时关系不是很好、甚至是有矛盾的同事,见到你来,也会和你握个手,寒暄客套一下。可是当你第二次,或者第三次又再去老单位走走时,情况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家见面,或许就是打声招呼,相互之间点个头,抑或是再说上一句:“哦,老又来啦”,扭头又去忙自己的活了。很少会有人像第一次见你面时的热情。更有甚者,有些人闻讯你又来了,迅速关上办公室的门,假装不知道你来,等待你走了,才会把门打开。

尤其是作为一位原先是单位的领导退休之后更是不要多往老单位走,因为,在你在位期间,因为工作的原因,你或多或少有得罪过一些部下,甚至带来一些矛盾啥的。此时,你退休了还经常去老单位走走,碰到这些过去的部下,双方都会比较尴尬。

还有一种情况,现在单位的工作节奏加快了,大家手头的活都很多,甚至还来不及做,你去老单位,大家都要放下手中的活,陪你一起坐坐聊聊,势必也会影响人家的工作。

本人觉得,你退休后了,如果是非常思念老单位或者是老单位的同事,你可以要约一些关系比较好的同事来自已的家里坐坐,或者去茶室、饭店,喝喝茶、吃吃饭、叙叙旧,了解单位的一些情况。

人都是这样的,当分别久了,互相之间偶遇在一起时,会有一种格外亲热的感觉。

退休人员回单位,感觉到冷淡,人走茶凉。我有这种感觉,我前两年在办退休手续时,人社科长给我说:“老兄熬到头了,好好休息吧,养好身体。”我说:“以后还有啥事没有?”科长说:“你赶巧了,以后每年的退休人员慰问也没了。”我又敲开退休办的门,回答是“我这里不定那天就撤销了,以后没事没事。”

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职工是企业的主人,退休人员归原单位管理,原单位开退休工资,单位有离退休办公室,建有退休职工活动室,每年组织退休人员搞文体活动,组织退休人员为企业“献计献策、献余热”,为企业提合理化建议。领导一再强调,“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我们都有退休的那天。他们为企业发展贡献了一生,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他们有事来了,都要热情相待,能帮多少帮多少。”生活有困难的退休人员有救济补助金。退休办人员提着蛋糕去给退休人员祝寿,高兴得摆上一桌,单位领导还记得我,来看我了,给邻居们显摆显摆。等到寿终正寝,单位送个花圈,送上温暖和慰问金,这种氛围很有一种归属感,善始善终。

随着劳动用工制度和 社会 保障制度改革,用人单位只管你干活儿,不管你养老,到了退休年龄,养老金由社保发,人事关系与原用人单位划清了界限。你再回原单位,不认识的人多了,也没有共同语言,那杯茶还能保留温度吗?家住农村的退休人员感觉更凉,这是一些人的感受,很多人在企业“关、停、并、转”期间早已失业,那杯茶不但凉了,已是一杯“冰红茶”。

退休了,回单位肯定是人走茶凉啊!这个没有什么好意外的,我可以简单的说一下几种情况。

其实对于哪些退休的人,也许刚退休了还会回单位看一下,但时间久了连单位的门都不想进,单位还是那个单位,但早已物是人非,留下的只能是满满的回忆。

第一,退休以后,与自己一起工作的人也慢慢的退休,单位里会进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而这些年轻人与之前的人不同,他们不再看重关系,思想独立,如果你是这里之前的领导,只能会让你感到心凉,因为没有人认可你,有时候想找个熟人办事都难,不再像以前在单位里那么风光,很多事情打个电话就可以办到。

我之前的一个领导退休后好几年都没有来,等他踏入这个单位时,发现原来都是生面孔,要是放在从前,肯定茶水就给端到跟前了,而现在和平常人一样,想走个后门也不容易啊!

第二,说出来也许你不爱听,在单位真的没有真正的朋友,很多都是见风使舵的人,当你有权有势时,你会感到每个人都很礼貌,每个人都很亲切,感觉到自己有价值,而一旦当你被调离或者退休,大家把曾经对你的不满都会表现出来,甚至从单位路过很多人都像没有看见你一样,你会深深地体会到什么是世态炎凉。

所以说如果退休了,尤其是那些曾经的领导,不要想着别人会像以前那样对你,实话告诉你,认识你的人都会避着你走开,我不是在开玩笑,这就是现实。

好了,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退休以后就好好的过自己退休后的生活,好汉不提当年勇,平常心对之吧!

本老汉退休五年,原来的工作单位也垮台教伙好几年了。旧同事老工友偶尔相遇聚聚唠唠,难免要说些往事新闻。

一日,路遇昔日老友,欣然告知我:回XX主任癌症死了。然后愤然变色曰:这个鸟玩艺早该死了,当初在位时整人罚款欺男霸女没干过几件人事儿!此后在一次闲逛中又遇另一同事,谈起XX主任离世之事,这个有名的老实好人也是一改过去谦恭厚道的脾气,顿足骂道:“这个熊人咋才死,过去作威作福作奸使坏,卡拿敲要,打击报复,大伙都敢怒不敢言,受了多少窝囊气!该!"回想xX当年所为,也真是个缺德带冒烟的势利小人,皮厚心黑,才会积怨忒深。想起《粜根谭》上一副联,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生前未有亏心事,死后当无切齿人”

回到本题。题主说到退休后回到单位感到泠淡无情,怅叹人走茶凉,觉得委屈不平。老汉看来,此事大可不必耿耿于怀,更不必愤愤于心。一般情况下,退休之后便与原单位切断关系,没事回去干啥?因事回去见了故友旧交,大家最多寒喧一番客套一下。不认识不相熟的人谁还记得你是那位?与他何干?所以我想有这种感觉的人不外乎两种情况:

一是在职时是个领导,干部之类的人。在位时有职有权有面子,平时威风八面,说话时一片恭维随和之声,行动时一派前呼后拥之相,退休后门前冷落车马稀,儿童相见不相识,有一种青山依旧在,自己夕阳红的失落感。

二是象前面提到的XX主任这种人,在职时不知行善积德,多行不义之事,不为下属谋福利做好事,退休后还觉得自己人五人六吆三喝四,岂不知别人骂你尚且不及,谁还会尊敬你奉承你,把你当根葱算头蒜?

退休了就意味着你愿来的角色换演员了,你在这个舞台上剧终谢幕了。只要不是自己的家族企业就没你什么事了。要适应自己角色的转换,摆正自己目前的位置,调整自己失衡的心态。明白‘长江后浪推前浪,如今已在沙滩上'的道理和现实。要想喝热茶,回家自己生火添水慢慢地烧吧。

谢悟空邀请:我不认同这种说法。俗话说:“山不转水转,水不亲人亲。”我在机关上工作了三十多年,凭我的人品和工作能力。还不至于落得到这个地步吧。

我七八年回城被分配到了枣庄市建筑公司工作。先后从事过木工、钢筋工、担任过团委书记,党办主任,企业法人代表,人力资源部部长等职务。每到一处都和同志们关系,相处的非常融洽。从没有因工作原因和同志们闹过矛盾。

2017年退休以后,虽然我回原单位的次数不多,但是每次去都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热情接待。有几次集团公司的董事长,还亲自把我送到了楼下,询问退休后的情况,还干点其他的事情吗?等等。

原来在一起工作的同事,更加热情,除了了解退休后的生活情况以外,大多是传递退休后,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行合理的锻炼、调理等信息。有几次还邀在一起共进午餐。那种热情和热度,仍然不减当年。

“人走茶凉。”在职场上不能说没有,关键是看你平时的为人处事如何,平时你为他人付出多,到时候你得到的回报就多,否则,人走茶凉也是正常的现象。

再说了,你已经退休了,过去的同事在岗位上忙的不亦乐乎,如果不是因为工作上的关系,他们哪有时间陪你闲聊呢,我的意见是,只要没有重要的事情。最好还是不要打扰他们,免得自找没趣,只要不是邀请,还是少去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