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现在过年的风俗习惯

同事 0 70

宁波现在过年的风俗习惯,第1张

宁波现在过年的风俗习惯
导读: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因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故名。腊八节要吃“腊八粥”,“腊八”一过,春节临近,家家户户开始作准备,包括做年糕、办年货、掸尘、谢年、做年夜羹饭等。期间的十二月二十三日为“祭灶日”,有民谚曰:“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因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故名。腊八节要吃“腊八粥”,“腊八”一过,春节临近,家家户户开始作准备,包括做年糕、办年货、掸尘、谢年、做年夜羹饭等。期间的十二月二十三日为“祭灶日”,有民谚曰:“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祭灶君的供品为祭灶果,有红球、白球、麻球、油果、寸金糖、脚骨糖、白交切、黑交切等,或8色,或12色,吃到嘴里都是又甜又粘。供毕,将贴了一年的“九天东厨司命灶君”神像与纸扎的马一起烧掉,祈求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奏好事,保佑一家平安,“灶君封位口,四季无灾愁”。祭灶果则由家人、主要是小孩分而食之,“吃了祭灶果,脚骨健健过”。到了年三十夜,要再把灶君接回家来,即将新购来的灶君神像贴到灶台上。因灶君下界先要清点名册,所以家庭成员都要回家过年,以祈求灶君降吉祥于全家人。如今宁波城乡多数人家已经不用旧式灶头,祭灶这一习俗也随之淡出。祭灶果改名为迎春果后,作为节令食品仍在应市,尽管现在糖果糕点花色繁多,但外婆还是会在“祭灶日”前向未成年的外孙送去一包迎春果。

谢年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一次家庭祀神,主祀“南朝一切圣众”,传说宋亡后,人们借此表示对南宋众位皇帝的哀思和对故国的怀念,后相沿成俗。谢年在祭灶至除夕前一两天之间举行,祀毕由家人和亲友共同聚食。

除夕又称三十年夜,如月小则称廿九夜,旧时这是最为忙碌的一天,需要完成的活动除接灶君外,还有:

1 张贴大红春联、福字、门神、年画等,既表达美好愿望,又渲染欢乐气氛。还要将年糕做的元宝、如意等吉祥物放入米缸和柜子内,以象征“缸缸满,甏甏满”。

2 将大年初一需要动刀的食物都切好,把地扫好,把水缸的水挑满,以保证忙碌了一年的菜刀、扫帚、扁担等用具也能舒舒服服休息一天。

3 傍晚做年夜羹饭祭祀先人,然后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一桌吃“年夜饭”,菜中的全鱼要留到新岁再吃,象征“年年有余”;主食为汁水年糕汤,寓“年糕年糕年年高”之意。年夜饭一般都比较简单,当然根据家庭经济状况也有办得较为丰盛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全家欢聚一堂,共叙天伦之乐,尽情享受平时不易享受到的浓浓亲情。近几年盛行到酒店包桌吃年夜饭,虽然省力不少,但除了“吃一餐”之外,其他含义似乎已被淡忘了。

4 年夜饭后,长辈向家中小孩分压岁钱,临睡前要把压岁钱压在枕头底下,谓可以“压祟”(“岁”与“祟”谐音)。

5 除夕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特殊夜晚,当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就放关门炮,紧闭大门,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虔诚信佛的妇女有到寺庙坐夜守岁的。有些负债较多的穷苦人家也有到“躲债庙”过夜的,因旧时债主要在年三十夜前结清全年账目,所以连夜上门讨债,这一夜“躲债庙”里穷人多,怕触犯众怒,也就不敢跟踪去催讨了。如今守岁的习俗已演变为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等待零点新岁钟声敲响,然后尽情地燃放烟花爆竹。

二、从正月初一起正式进入欢庆春节时段

春节的主要礼俗活动为拜年,即拜岁贺年,并有放烟花爆竹,吃汤团、年糕、瓜子,亲友欢宴,以及开展节日文娱活动的习俗。正月初一是岁首,人们穿戴一新,放开门炮后,先到祠堂向祖宗像拜年,也有清早到寺庙烧香的。然后从家里开始,按顺序由晚辈向长辈拜年,再同辈互拜。左邻右舍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词语。这一天过得好不好,在人们心目中关系到全年过得好不好,所以忌讳特别多,如不杀牲、不动刀剪、不拿针线、不倒马桶、不洗衣服、不向门外泼水、不下锅煎炒(因“炒”与“吵”谐音)、不能打碎碗盏、不打骂小孩、不乞火(包括向别人点香烟)等,以犯忌为不吉。初一早晨要吃汤团或酒酿圆子、甜汤果,寄寓一年甜到头的美好心愿。

初二起走亲串友,一般先至亲后远亲、先本地后异地,你来我去,互相登门拜年。俗话说:“拜岁(年)拜嘴巴。”主人要以瓜子、水果、猪油汤团、炒年糕等茶点热情待客,关系密切的还要相邀宴饮和娱乐。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初十。古时,上层士大夫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对关系不大密切的亲友不一一亲自登门拜年,而改用写有祝福语的“名刺”、“名谒”相互投贺,后来演变成贺年卡被民间普遍采用,至今盛行不衰。清代起又增加了“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至今在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中,团拜也颇为流行。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也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传统的方式外,又兴起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和网上拜年,对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

初五为财神日,对商家有特殊意义,清晨要请财神,然后开门营业。初七初八,也有“走七桥”、“拜八寺”的习俗,即初七夜走七座桥、初八拜八座寺庙,以祈求人畜平安、年岁丰收。春节期间的民间文娱活动有舞龙、舞狮、跑马灯、踩高跷、佯扫地、大头和尚等,穿村走户,非常闹猛。

三、正月十三至十八为闹元宵时段

正月初十以后,所有节俗活动基本上与拜岁贺年脱钩,进而与元宵节缀联,形成春节民俗活动一个新的高潮。因正月十五是新岁最早一次月圆,月圆是美好的象征,所以正月十五为上元节,节日之夜称元宵,也称元宵节。自汉至唐逐步形成了元宵观灯的风俗,所以又称“灯节”。元宵节前后延续6天,正月十三为上灯夜,要做上灯羹饭,请祖先回家观灯,并要吃芦穄汤果。正月十四为试灯夜,是日农家在田头点火烧野草或干草,称“火笼”,谓可以驱蝗虫。晚上有“照蛇虫”的习俗,由小孩手提纸灯,遍照门后、墙角、天井、灶下、缸缝等阴暗处,边照边吆喝:“嗄去,哒去,赶到茅山吃草籽!”旧时还有少女请紫姑(屙缸姑娘)扶乩问吉凶的习俗。

元宵节由宗教信仰起源,发展成为一个娱乐型的节日,节俗活动以张灯、观灯、赛灯、行灯会、猜灯谜为主要特色,并引申至放焰火和社火百戏,除了舞龙、舞狮外,还有演“灯头戏”的,整个活动突出一个“闹”字,旧时有“鼓乐喧天,人声鼎沸,肩摩踵接,街填巷塞,昼夜游观,举国若狂”的描述,有人把元宵节称为中国狂欢节确实非常贴切。

元宵的节俗食品为汤团,所以汤团又称“元宵”。至正月十八落灯,整个春节活动才算结束了。落灯夜要做落灯羹饭,送观灯的祖先回去。也有妇女“走三桥”的习俗,谓可以全年消除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旧时春节习俗中一些封建迷信的内容已被逐步抛弃,但有些好的习俗也淡化了,以致老一辈宁波人常常感叹年味少了。春节是一个美好理想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内容丰富,五彩缤纷,象征吉祥、和谐的节日;是举国欢庆,最能表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民间习俗;春节也是全球华人 心中最牢固的情结,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春节。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下,春节一定会过得越来越好,年味一定会越来越浓。

红包里包368元钱代表什么含义?小孩满月是一件喜事,也是我国自古流传下来的习俗,在这一天大家都会给小宝宝祈福、封红包,小孩满月红包368寓意很多人不是很了解,其实小孩满月红包368吉利得很哦!

  一、小孩满月红包368寓意 小孩满月红包368吉利

  这是近年来在90后年轻群体中非常流行的一种红包送法,尤其是用于普通同事/朋友之间的礼节往来。365的金额不多,但是寓意却十分美好特别,很符合年轻人的送礼个性。给孩子封368元的红包寓意其实很吉利的哦,“3”是三生万物的意思,“68”是顺发的意思,都是寓意着宝宝一生平安顺发!

  二、小孩满月红包吉利数字

  满月酒红包1、120

  月月红、我爱你两种含义。建议一般朋友、同事可以包这个数的红包,当然每年都不同,可以根据自己所处地的风俗来包,一般这种关系的人包这个数的红包是吉利。

  满月酒红包2、218

  你要发的含义。一般同学、同事可以包这个数字的红包,这个数字的红包既大气也显得比较珍贵,对待同学和同事是可以的。

  满月酒红包3、666

  顺顺顺的含义。一般关系比较好、领导可以包这个数的红包,既显得尊重也显出了祝愿,同时关系也摆在这里了。

  满月酒红包4、888、999

  一般亲密的人,或者直系的亲属建议包这个数的红包,既有吉利的寓意,又让关系显得更亲密。

  三、满月红包贺词

  1、祝小宝贝:身体健康!茁壮成长!

  2、在xxx得子之日,我前来贺喜,愿新生的小宝贝给你们带来数不尽的快乐!祝小宝贝:身体健康!

  3、占弄璋之喜。想天上石麟,他日定属栋梁之器。曷胜额颂,兹奉上(礼物名称),伏维笑纳。肃贺麟喜。并颂俪安。

  4、愿你像颗种子,勇敢地冲破泥沙,将嫩绿的幼芽伸出地面,指向天空。

  5、恭喜!恭喜!祝愿小毛毛分健康聪明漂亮!

  6、贺满月 钊业宏伟延龙脉;祝长生 年功卓著耀祖宗。

  7、贺生子用: 国民先声, 诞育宁馨, 堂构增辉, 玉种蓝田 ,凤毛济美 ,石麟呈彩, 恭贺喜得贵子。

  8、恭喜恭喜!家庭美满幸福,宝宝天真可爱。

我刚参加工作那几年,正逢上一批适婚同事挤在一个部门,整个一个结婚潮啊,一个月工资当时也就是2000多元吧,当时的份子钱最低是100元起,我们都说年轻人,穷大方,一般都是出手200元,关系特别好的,就是同一批进单位的,也是一咬牙随1000元。在这个城市,大家都知道,早晚这份子钱还是会回来的。

份子钱,关系好的话,怎么随都觉得不为过,因为友谊万岁嘛。但关系不好的,随起来就觉得非常的不舒服了。特别是前几年,单位都是一个年轻人结婚,几乎全单位都去的热闹场面。去的人多了,说明你的人缘好,大家捧场。去的人少了,主宾双方都会觉得冷静,没面子。

那时候几乎不存什么钱,因为工资除去吃喝开支外,其他都随份子去了,这些钱去的时候,也心疼,但至少知道,这些钱不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只是,要耐心等待自己结婚才行。

等自己结婚那天,才知道这份子钱,其实也就是够参加婚宴的酒席费用,有些拖家带口去了,份子钱连婚宴的酒水都裹不住。那一刻,还是挺羡慕西方的那种结婚方式,男女双方就是在教堂办个简单的仪式,宾客见证一下,也不互相送礼,也不请客吃饭,最多就是两亲家一起吃个便饭,这样的方式,简单,但很轻松。

后来,响应很多规定,不再流行婚礼大操大办了,特别是有一定职务的年轻人,对待婚礼也是慎之又慎,更别说收什么份子钱了,顿时,大家都感觉轻松极了。

其实,结婚就是两个年轻人的事情,但国人总是想把事情弄的复杂化,其实最后苦恼的,还是自己。

凹现场,每天输出都市情感文章,感谢点赞关注~

是你送给新娘呢还是新娘送给你

其实两边都要的你送给新娘是礼金,新娘给你是红包,不过一般是你给新娘的多点,新娘给你的红包少点,因为到时新娘等到你结婚时,他还要送你礼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