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土荆芥的功效与作用

女朋友 0 104

中草药:土荆芥的功效与作用,第1张

中草药:土荆芥的功效与作用
导读: 土荆芥 (《生草药性备要》) 别名红泽兰、天仙草、臭草(《福建民间草药》),钩虫草(《广西药植图志》),火油根(《南宁市药物志》),香藜草、臭蒿(《广西中药志》),杀虫芥,藜荆芥、臭藜藿(《广东中药》,虎骨香、虱子草(《湖南药物志》)

土荆芥

(《生草药性备要》)

别名红泽兰、天仙草、臭草(《福建民间草药》),钩虫草(《广西药植图志》),火油根(《南宁市药物志》),香藜草、臭蒿(《广西中药志》),杀虫芥,藜荆芥、臭藜藿(《广东中药》,虎骨香、虱子草(《湖南药物志》),狗咬癀、鹅脚草(《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藜科植物土荆芥的带有果穗的全草。

植物形态土荆芥

一年生或多年生直立草本,高约1米。茎有棱,分枝,被腺毛或无毛。单叶互生,具短柄;叶片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3~16厘米,先端短尖或钝,下部的叶边缘有不规则钝齿残呈波浪形,上部的叶较小,为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全缘,先端钝;上面绿色,下面有腺点,揉之有一种特异的香气。花小,绿色,簇生或单生于苞腋内;苞片极小,呈叶状而长于花束;花束为腋生及顶生,分枝成不分枝的穗状花序;此等花序再形成硕大具叶的圆锥花序,占全植株的大部;萼片5,有时仅3;雄蕊与萼片同数,花丝分离,花药内向;子房1室。胞果,长不及1毫米,包藏于萼内,胚环形。花期夏,秋间。

生于村旁、旷地、路旁,亦有栽培。分布福建、广东、广西及西南各地。

采集8月下旬至9月下旬采收全草,摊放通风处,或捆束悬挂阴干,避免日晒及雨淋。

药材干燥带有果穗的茎枝。茎下部圆柱形,粗壮,光滑;上部方形有纵沟,具毛茸。下部叶大多脱落,仅留有茎梢线状披针形的苞片;果穗成束,簇生于枝腋及茎梢,触之即落,淡绿色或黄绿色;剥除宿萼,内有1棕黑色的果实。有强烈的特殊香气,味辣而微苦。

产于广西、广东、福建、贵州等地。

炮制除去杂质及根,切细。

性味辛,温,有毒。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辛,性温。"

②《江西中药》:"辛凉,有小毒。"

③《广西药植图志》:"味苦辛烈,性温,有毒。"

功用主治祛风,杀虫,通经,止痛。治皮肤风湿痹痛,钩虫,蛔虫,痛经,经闭,皮肤湿疹,蛇虫咬伤。

①《生草药性备要》:"祛风止痛,宜煎水洗,小儿麻痘脱靥后洗之,胜过蚬水。"

②《岭南采药录》:"能除风热,杀虫,健胃,止痛。煎水洗皮肤疥癞。"

③《贵州民间方药集》:"可驱肠中寄生虫。外用治蛇虫咬伤。"

④《江西中药》:"适用于钩虫病,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月经闭止,痛经。"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钱(鲜者5~8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宜忌《福建民间草药》:"凡患神经衰弱,心脏病、肾病及孕妇等忌服。"

选方①治钩虫、蛔虫、蛲虫:土荆芥叶、茎、子阴干研末,酌加糖和米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次用开水送下一钱,早晚各一次。(《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钩虫、蛔虫、绦虫病:土荆芥全草一至二钱,水煎服。

③治头虱:土荆芥捣烂加茶油敷。

④治脱肛、子宫脱垂:土荆芥鲜草五钱。水煎,日服二次。(②方以下出《湖南药物志》)

⑤治关节风湿痛:土荆芥鲜根五钱。水炖服。

⑥治湿疹:土荆芥鲜全草适量。水煎,洗患处。

⑦治创伤出血:土荆芥干叶。研束,敷患处。

⑧治毒蛇咬伤:土荆芥鲜叶。捣烂,敷患处。(⑤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临床应用治疗钩虫病

采用丸剂及土法提取的土荆芥油内服。根据治疗后大便虫卵复查结果,丸剂的治愈率自45~82%不等,土荆芥油为72.6~83.3%。用法:一丸剂系取土荆芥的子,叶及茎(亦有只用叶与子,或只用茎的)晒干研粉,和入少量淀粉或面粉,水泛为丸。一般采用1日疗法,早晚饭前各服5钱。亦有采用2日或3日疗法的,每日服2~3次,每次2~4钱。二土荆芥油系按土法用蒸酒木甑蒸馏而成。每lOO斤土荆芥可提取土荆芥油200~250毫升。用量成人2毫升,60岁以上者酌减;1~3岁小儿0.2~O.5毫升,4~7岁0.6~0.8毫升,8~12岁0.9~1.2毫升,13~16岁1.3~1.6毫升。服土荆芥油的部分病例有较轻微的副作用,如头昏、头痛、恶心、呕吐等。

又谓用土荆芥粉2~6分早晨空腹服,连服2天,治疗蛔虫病亦有效果。

提醒您:土荆芥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荆芥方言中,“叫什么”用“几求呢”表示。那么我们就用“几求呢”作为标题,来写三段话吧。

  几求呢——是荆芥人的日常用语。用来询问物品名称或品质。在农村,小孩子常以几求呢的方式询问周围的事物,了解世界,认识更多东西。在荆芥方言中,“几求呢”的“几”,有时也可以替换为“几个”或“几样”,例如:“几个葫芦啊”“几样水果啊”当然,也常用它来表示“怎么样”或“如何”,例如:“这件衣服几求呢”“这道菜几求呢”

  荆芥方言丰富多彩,在日常交流中常用来表述情感。例如,当某人送别离开,荆芥人会说“拜挂啦”,意思是“再见,保重”。而火爆的时候,会戏言“咱现在火了,打铁必须得硬!”意思是“现在非常热情”,也有一种淋漓的豪迈。荆芥人热情豪放,口语幽默,让人倍感亲切。

  荆芥方言是一种传统的语言资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作为一种口头传承的语言形式,荆芥方言在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我们应该珍惜传统文化和语言资源,保护好荆芥方言和其他方言,以便后代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同时也要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方言文化也在逐渐消失,我们应该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未来的生活中保留下来,传承下去。

挖 你好好咯 羡慕中

白菜萝卜汤:白菜心500克,切成碎末,白萝卜120克,切成薄片,加水800毫升,煮至400毫升后,加红糖适量。每次200毫升,一天2次,连服三四天即可治愈。

香菜汤

芫荽(香菜)30克、饴糖30克、大米100克。先将大米洗净,加水煮汤,取大米汤三汤匙与芜荽,饴糖搅拌后蒸10分钟,趁热一次服,注意避风寒;发汗透表,治伤风感冒引起的咳嗽。

玉米须橘皮

玉米须、橘皮各适量。共加水煎,日服2次;止咳化痰、治风寒咳嗽、痰多。

姜汤

初起感冒:葱白(连须)、生姜片5钱、水一碗煎开、加适量红塘称热一次服下(葱姜不需服下),并马上睡觉,出汗即愈。

姜丝萝卜汤:姜丝25克,萝卜50克切片,加水500毫升,煮15分钟,加红糖适量。每次200毫升,每天1-2次。

鸡汤

能抑制咽喉及呼吸道炎症,对消除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咳嗽、咽喉痛等症状极为有效。因为鸡肉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营养丰富,能显著增强机体对感冒病毒的抵抗能力,鸡肉中还含有某种特殊的化学物质,具有增强咽部血液循环和鼻腔液分泌的作用,这对保护呼吸道通畅,清除呼吸道病毒,加速感冒痊愈有良好的作用。

《中国药典》:荆芥 拼音名 Jīnɡ Jiè 英文名 HERBA SCHIZONEPETAE 别名香荆荠、线荠、四棱杆蒿、假苏 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 荆芥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 的干燥 地上部分 。夏、秋二季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炮制 荆芥 :除去杂质,喷淋清水,洗净,润透,切段,晒干。 荆芥穗 :摘取花穗。 荆芥炭 :取荆芥段,照炒炭法(附录Ⅱ D)炒至表面黑褐色。 芥穗炭 :取净荆芥穗,照炒炭法(附录Ⅱ D)炒至表面焦黑色。 性味辛,微温。 归经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解表散风,透疹。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用法用量 45~9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辞典》:荆芥 出处《吴普本草》 拼音名 Jīnɡ Jiè 别名假苏、鼠蓂(《本经》),姜苏(《吴普本草》),稳齿菜(《滇南本草》),四棱杆蒿(《中药志》)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 荆芥 的 全草 。秋季花开穗绿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亦有先单独摘取花穗,再割取茎枝,分别晒干,前者称"荆芥穗",后者称"荆芥"。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江苏、江西、湖北、河北等地。 性状干燥的全草,茎方形,四面有纵沟,上部多分枝,长45~90厘米,直径3~5毫米;表面淡紫红色,被有短柔毛。质轻脆,易折断,断面纤维状,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叶对生,叶片分裂,裂片细长,呈**,皱缩卷曲,破碎不全;质脆易脱落。枝顶着生穗状轮伞花序,呈绿色圆柱形,长7~10厘米;花冠多已脱落,只留绿色的萼筒,内有4个棕黑色的小坚果。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以浅紫色、茎细、穗多而密者为佳。 化学成份含挥发油18%,油中主成分为右旋薄荷酮、消旋簿荷酮、少量右旋柠檬烯。 药理作用用人工发热的家兔,口服荆芥煎剂与浸剂2克(生药)/公斤,无甚解热作用。在体外,高浓度(1:100)有抗结核杆菌之作用。 炮制荆芥:拣净杂质,用水略泡,捞出切段,哂干,炒荆芥:取切段的荆芥置锅内,文火微炒,取出放凉(炒荆芥穗方法同)。荆芥炭:取切段的荆芥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黑色,存性,少喷清水,取出晒干(荆芥穗炭方法同)。 性味辛,温。 ①《本经》:"味辛,温。" ②《医学启源》:"气温,味辛苦。" 归经入肺、肝经。 ①《纲目》:"入足默阴经气分。"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二经。" ③《本草汇言》:"足厥阴、少阳、阳明经。" 功能主治发表,祛风,理血;炒炭止血。治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中风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痈肿,疮疥,瘰疬。荆芥穗效用相同,惟发散之力较强。 ①《本经》:"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 ②《药性论》:"治恶风贼风,口面歪邪,遍身顽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糟。主辟邪毒气,除劳,治丁肿;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脉,传送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冷风;又捣末和醋封毒肿。" ③孟诜:"产后中风身强直,研末酒服。" ④《食疗本草》:"助脾胃。" ⑤《食性本草》:"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疼痛,虚汗,理丈夫脚气,筋骨烦痛及阴阳毒,伤寒头痛,头旋目眩,手足筋急。" ⑥《日华子本草》:"利五脏,消食下气,醒酒。作菜生热食并煎茶,治头风并汗出;豉汁煎治暴伤寒。" ⑦《本草图经》:"治头风,虚劳,疮疥,妇人血风。" ⑧《滇南本草》:"治跌打损伤,并敷毒疮。治吐血。""荆芥穗,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热痛,消肿,除诸毒,发散疮痈。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 ⑨《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颓,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注意表虚自汗、阴虚头痛忌服。 ①《药性论》:"荆芥久服动渴疾。" ②《苇航纪谈》:"凡服荆芥风药,忌食鱼。" ③《纲目》:"反驴肉、无鳞鱼。" ④《本草经巯》:"痛人表虚有汗者忌之;血虚寒热而不因于风湿风寒者勿用;阴虚火炎面赤,因而头痛者,慎勿误入。"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附方 ①治风热头痛:荆芥穗、石膏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茶调下。(《永类钤方》) ②治头目诸疾,血劳,风气头痛,头旋目眩:荆芥穗为末。每酒服三钱。(《眼科龙木论》) ③治风热肺壅,咽喉肿痛,语声不出,或如有物哽:荆芥穗半两,桔梗二两,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六分,去渣,食后温服。(《局方》荆芥汤) ④治一切风,口眼偏斜:青荆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处砂盆内研,生绢绞汁于磁器内,煎成膏;余滓三分,去一分,将二分滓日干为末,以膏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早至暮可三服。忌动风物。(《经验后方》) ⑤治大便下血:㈠荆芥,炒,为末。每米饮服二钱,妇人用酒下。亦可拌面作馄饨食之。(《经验方》) ㈡荆芥二两,槐花一两。炒紫为末。每服三钱,清茶送下。(《简便单方》) ⑥治产后血晕,筑心,眼倒,风缩欲死者:干荆芥穗,捣筛。每用末二钱匕,童子小便一酒盏,调热服,口噤者挑齿,闭者灌鼻中。(《本草图经》) ⑦治小便尿血:荆芥、缩砂,等分。为末。糯米饮下三钱日三服。(《濒湖集简方》) ⑧治痔漏肿痛:荆芥煮汤,日日洗之。(《简便单方》) ⑨治癃闭不通,小腹急痛,肛门肿疼,无问新久:大黄(小便不通减半)、荆芥穗(大便不通减半),等分。各别为末。每服一、二钱,温水调下,临时加减服。(《宜明论方》倒换散) ⑩治一切疮疥:荆芥、金银花、土茯苓,等分。为末,熟地黄熬膏为丸,梧子大。每旦、晚各服百丸,茶酒任下。(《本草汇言》) ⑾治风毒寡疬、赤肿痛硬:鼠粘子一升(微炒),荆芥穗四两。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竹沥半合,搅匀服之,日三服。(《圣惠方》) ⑿治脚桠湿烂:荆芥叶捣敷之。(《简便单方》) 临床应用治疗皮肤瘙痒症:取净荆芥穗一两,碾为细面,过筛后装入纱布袋内,均匀地撒布患处(如范围广,可分片进行),然后用手掌来回反复的揉搓,磨擦至手掌与患部发生热感为度。治疗急慢性荨麻疹及一切皮肤瘙痒病,轻者1~2次,重者2~4次即奏效。 备注同属植物裂叶荆芥东北等地亦作荆芥使用。裂叶荆芥的形态与上种相似,唯叶的最终裂片较宽,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穗较大而疏;苞片卵圆形,带紫紫色;花冠蓝紫色,比萼片长1/2。 摘录《辞典》 《中华本草》:荆芥 出处出自《吴普本草》 拼音名 Jīnɡ Jiè 英文名 Fineleaf Schizonepeta Herb, Herb of Fineleaf Schizonepeta 别名假苏、鼠蓂、姜芥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山坡路旁或山谷。海拔在540-2700m之间。多栽培,亦有野生。 2生于海拔1300-2000m的松林林缘、山坡草丛或湿润的草原上。 资源分布:1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河南、河南、四川、贵州等地、江苏、浙江、福建、云南等地有栽培。 2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药理作用 1解热镇痛作用:用伤寒混合菌苗使家兔发热,给予裂叶荆芥煎剂或乙醇浸剂2g/kg 灌胃,仅有微弱的解热作用。荆芥煎剂有解热镇痛作用。荆芥中的d-薄荷酮为镇痛的主要成分,3-甲基环己酮亦有镇痛作用。 2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荆芥煎剂体外试验对金**葡萄球菌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其次对炭疽杆菌、乙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人型结核杆菌等均表现一定的抑制作用。50%荆芥煎剂每鸡胚01ml对甲型流感病毒PR8株无抑制作用。 3止血作用:小鼠按Akohob氏法测定出血时间,兔毛细管法测定凝血时间,比较生品荆芥与荆芥炭的止血时间。药物均用生理盐水配制灌胃,兔2g/kg,小鼠5g/kg,用生理盐水作对照。结果表明,生品荆芥不能明显缩短出血时间,而荆芥炭则使出血时间缩短726%;生品荆芥使凝血时间缩短30%,而荆芥炭缩短777%,说明荆芥经炒炭后有止血作用。 4其它作用:荆芥体外试验有弱的抑制癌细胞作用。荆芥煎剂有明显抑制小鼠耳廓肿胀作用,对醋酸引起的炎症亦有明显抗炎作用。另据报道,荆芥的抗炎成分主要是1-胡薄荷酮。苯并呋喃类化合物、3-辛醇和B-蒎烯亦有抗炎作用,前者对3a-羟基甾体脱氢酶的IC50为81μg/ml。 毒性腹腔注射荆芥煎剂的小鼠半数致死量为30046±765mg/kg。 性味味辛;微苦;性微湿 归经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解表;透疹;止血。主感冒发热;头痛;目痒;咳嗽;咽喉肿痛;麻疹;痈肿;疮疥;衄血;吐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临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捣敷;或研末调散。 注意表虚自汗、阴虚头痛忌服。 1《药性论》:荆芥久服动渴疾。 2《苇航纪谈》:凡服荆芥风药,忌食鱼。 3《纲目》反驴肉、无鳞鱼。 4《本草经疏》:病人表虚有汗者忌之;血虚寒热而不因于风湿风寒者勿用;阴虚火炎面赤,因而头痛者,慎匆误入。 各家论述 1《本经》:主寒热,鼠疫,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 2《药性论》:治恶风贼风,口面喎邪,遍身顽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精。主辟邪毒气,除劳,治丁肿;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脉,传送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冷风;又捣末和醋封毒肿。 3 孟诜:产后中风身强直,研末酒服。 4《食疗本草》:助脾胃。 5《食性本草》: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疼痛,虚汗,理丈夫脚气,筋骨烦痛及阴阳毒,伤寒头痛,头旋目眩,手足筋急。 6《日华子本草》:利五脏,消食下气,醒酒。作菜生熟食并煎茶,治头风并汗出;豉汁煎治暴伤寒。 7《本草图经》:治头风,虚劳,疮疥,妇人血风。 8《滇南本草》:治跌打损伤,并敷毒疮。治吐血。荆芥穗,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热痛,消肿,除诸毒,发散疮痈。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 9《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TUI,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摘录《中华本草》

荆芥炭可单药治疗疾病,也可与其他中药配伍来治疗疾病,所以在临床上可以很经常使用到它。

荆芥炭能发表、祛风、理血。炒炭止血。治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中风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痈肿、疮疥、瘰疬。荆芥穗效用相同,惟发散之力较强。

①《本经》: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

②《药性论》:治恶风贼风,口面歪邪,遍身顽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糟。主辟邪毒气,除劳,治丁肿。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脉,传送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冷风。又捣末和醋封毒肿。

③孟诜:产后中风身强直,研末酒服。

④《食疗本草》:助脾胃。

⑤《食性本草》: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疼痛,虚汗,理丈夫脚气,筋骨烦痛及阴阳毒,伤寒头痛,头旋目眩,手足筋急。

⑥《日华子本草》:利五脏,消食下气,醒酒。作菜生热食并煎茶,治头风并汗出。豉汁煎治暴伤寒。

⑦《本草图经》:治头风,虚劳,疮疥,妇人血风。

  荆芥,又称芥穗,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 种植 方面需要讲究哪些 方法 呢?今天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荆芥的种植方法。

  荆芥富含芳香油,以叶片含量最高,味道鲜美,生食熟食均可,但以做凉拌作料为多,一般将嫩尖作为夏季调味料。味辛香,微温,茎叶、花穗均可入药,具解表、散风、透疹之功效,还可驱虫灭菌,是常用中草药之一,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栽培投入少,见效快,是农民朋友致富的好项目。

荆芥的种植视频 荆芥的种植方法

 1、整地施肥

 荆芥播种比较密,生长期施肥非常不便,所以土地选好后,应多施基肥,每亩可施用堆肥、厩肥或熏土等有机肥2000千克以上,重茬地要增施底肥,禁用硝态氮肥。将基肥均匀撒于地面后耕深25厘米左右,深耕后,做成宽12米左右、高10厘米的畦。畦做好后,为提高种子发芽率,应进行浇灌塌墒,待土壤干爽后,再进行浅翻。在翻地之前可撒施土壤处理颗粒剂,防止地下害虫对种子造成为害,影响发芽率。翻地不宜过深,5~6厘米即可,整平后待播。

 2、繁殖方法

 一般都用种子繁殖,在4月份播种。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筛选,拣出其中的杂质和已损伤的种子,然后用水浸泡12~24小时,捞出后晾晒到通风干燥处,这样可使种子内部新陈代谢加快,增强成活力,提高发芽率。由于荆芥种子细小,为使播种更均匀,可等到种子表面无水时掺拌适量细沙或细土,种子与沙土的比例为3∶1,搅拌均匀后即可播种。在畦上用工具顺畦开沟,沟距20厘米左右,沟深5厘米左右。将种子撒入沟内,通常每亩地用种量为1千克左右。

 播种后,盖土1~2厘米厚,用脚稍踏实,再用铁耙耧平,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播后浇水,保持畦面土壤湿润,有利出苗。播后地温在16~18℃时需10~15天出苗,如地温在19~25℃、湿度适宜,约1周就可出苗,出苗前后也要保持土壤湿润。

 3、田间管理

 施肥排灌。荆芥幼苗期需氮肥较多,为了促使秆壮穗多,也应适当追施磷、钾肥。当苗高15~20厘米时,顺行间撒入一些化肥,每亩追施尿素10~15千克、饼肥25~40千克。幼苗期应经常浇水,以利生长。成株后抗旱能力增强,可不再进行浇灌,但夏季久旱无雨,土壤含水量在8%以下,植株呈萎蔫状态时应进行轻浇水,每次浇水量不宜过大。荆芥在此时期最怕水涝,如 雨水 过多,应及时排掉田间积水,以免引起病害。当苗高20~25厘米时,加施氯化钾10千克,开沟施入,施后培土。当苗高30厘米以上时,每亩撒施腐熟饼肥60千克,并可配施少量磷、钾肥。7月份荆芥进入生长后期,此时一般不进行田间管理,让其自然生长,这样可以抑制生殖生长,有利于营养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

 间苗定苗。当苗高6~10厘米时,间去过密的弱苗、小苗。当苗高10~15厘米时按行株距10~15厘米留苗2~3株进行定苗,如有缺苗,应将间出的大苗、壮苗带土移栽,最好选阴天移栽,避免在阳光强烈时进行。移苗时尽量多带原土,补苗后要及时浇水,以利于幼苗成活。

 中耕除草。中耕除草是荆芥生长发育良好的关键 措施 ,主要是疏松土壤,提高地温,调节土壤水分,铲除杂草,这样才能够促进根系发育,保证幼苗的健壮生长。当苗高5厘米左右时,用小锄松土,划破地皮即可,防止伤根。幼苗期中耕要突出“早、浅、细”3个字:“早”是指出苗后要及时进行中耕;“浅”是指中耕深度不能超过5厘米,以防伤根、伤苗、跑墒;“细”是指中耕时做到深浅一致,土壤疏松细碎。

 荆芥进入生长期后,也要经常中耕除草,保持田间土松无杂草,20天左右进行1次,或视具体情况再定,撒播的因不便中耕,所以要注意除草,或适当中耕1~2次,一般封行后就不便进行松土了。松土宜浅,以免伤根。中耕宜在土壤干湿度适中时进行。

 4、病虫害防治

 地老虎、蝼蛄、银纹夜蛾等主要虫害。防治方法:栽植前用辛硫磷等进行土壤处理;蝼蛄可采用毒饵诱杀;地老虎和银纹夜蛾幼虫发生期喷苏云金杆菌乳剂、灭幼脲等,发生严重时喷洒菊酯类农药防治。

 根腐病。7~8月高温多雨荆芥植株易发生真菌感染,感染后地上部迅速萎蔫,根、根茎变黑、腐烂。防治方法:注意排水,播前每公顷用70%敌磺钠(敌克松)15千克处理土壤;发病初期用五氯硝基苯200倍液浇灌根际。

 立枯病。多发生在5~6月,低温多雨、土壤很潮湿时易发病,发病初期苗茎部发生水渍状小黑点,小黑点扩大后呈褐色,茎基部变细,倒伏枯死。防治方法:选用良种,加强田间管理,做好排水工作;遇低温多雨天气,要喷波尔多液1∶1∶100倍液,10天喷1次,连喷2~3次;发病初期用50%甲基硫菌灵1500倍液防治。

 黑斑病。该病为害叶片,产生不规则形褐色小斑点,后扩大,叶片变黑色枯死;茎部发病呈褐色、变细,后下垂、折倒。发现后应注意防治。

 5、采收与加工

 采收茎叶宜在夏季孕穗而未抽穗时,芥穗宜于秋季种子50%成熟、50%还在开花时采收。选晴天露水干后,用镰刀割下全株阴干,即为全荆;摘取花穗晾干,称荆芥穗;其余的地上部分由茎基部收割、晾干,即为荆芥梗;在收获药材时,需选留种株,待种子充分成熟后再收割,放在半阴半阳处晾干,干后脱粒,除去茎叶等杂质后 收藏 。

荆芥的功效与作用

 祛风;解表;透疹;止血。主感冒发热;头痛;目痒;咳嗽;咽喉肿痛;麻疹;痈肿;疮疥;衄血;吐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①《本经》: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

 ②《药性论》:治恶风贼风,口面歪邪,遍身顽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糟。主辟邪毒气,除劳,治丁肿;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脉,传送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冷风;又捣末和醋封毒肿。

 ③孟诜:产后中风身强直,研末酒服。

 ④《食疗本草》:助脾胃。

 ⑤《食性本草》: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疼痛,虚汗,理丈夫脚气,筋骨烦痛及阴阳毒,伤寒头痛,头旋目眩,手足筋急。

 ⑥《日华子本草》:利五脏,消食下气,醒酒。作菜生热食并煎茶,治头风并汗出;豉汁煎治暴伤寒。

 ⑦《本草图经》:治头风,虚劳,疮疥,妇人血风。

 ⑧《滇南本草》:治跌打损伤,并敷毒疮。治吐血。荆芥穗,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热痛,消肿,除诸毒,发散疮痈。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

 ⑨《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颓,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荆芥相关 文章 :

1 荆芥的功效与作用

2 荆芥的功效与作用

3 荆芥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4 荆芥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5 荆芥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是什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荆介防风的功效与作用,以及风荆子的功效与作用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1、荆芥有什么作用?2、荆芥的功效有哪些3、荆芥的作用与功效-荆芥的食用禁忌4、荆芥可以搭配多种药材使用,都有什么功效?5、防风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6、荆芥防风的功效荆芥有什么作用?荆芥的作用:

荆芥是一种食用价值很高的植物。

它有着一股强烈的香气,可以用来做调味品,它的鲜嫩的茎叶可以当做蔬菜来食用,它的叶片中含有大量的芬芳油,味道鲜美而且还可以杀菌驱虫,所以说它是一种经济效益很高的、很有发展前途的无公害的保健型的蔬菜。

它与药物搭配在一起有很大的作用,把它和石膏搭配可以起到治疗头痛的作用,把它与白矾搭配在一起可以起到祛风止痛的作用。

荆芥的功效有哪些荆芥的功效有哪些

荆芥的功效有哪些,生活中常吃的食物的功效和作用我们都有所了解,不同的使用方法对人体产生的作用也不一样,吃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荆芥的`功效有哪些的相关资料。

荆芥的功效有哪些1

荆芥的功效与作用

功效与作用:

1、发汗解表,作用较和缓。

2、消炎

3、止血,炒炭后有止血作用。

实验证明荆芥炒黑成炭后,确能缩短出血和凝血的时间。

炮制:荆芥切咀,生用或炒炭。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肺、肝经。

功能:发汗解表,散瘀止血。

主治:外感风寒,麻疹初期透发不畅,炒炭可止衄血、崩漏、便血。

习惯无汗用芥穗,有汗用荆芥,入血分用荆芥炭。

临床应用:传统经验认为本品为风病、血病和产后的要药。

1、用于治疗外感。

风寒风热均可用:风寒的,配防风、生姜;风热的,配薄荷,柴胡等。

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荆芥虽属辛温,但温而不燥,与辛凉解表药配伍,可增强疏散风热的作用,适用于有发热、头痛、鼻塞、咽疼、眼结膜等风热症状(感冒、流感早期)。

方如荆防败毒散。

2、用于治疗咽炎、扁桃体炎。

前任的经验是“咽痛必用荆芥”,现代在治疗咽炎和扁桃体炎的方剂中,荆芥常不少。

配桔梗、生甘草尤能加强其消炎作用。

3、用于治疗出血。

用荆芥炭止血,要配其他止血药,例如配槐花炭治疗大便下血,配茅根治鼻出血。

4、用于治疗产后血晕(因失血过多或血液循环功能障碍而引起的晕厥),可用荆芥穗。

单味6g研末冲服,或随症配其它药煎服。

5、用于透疹止痒。

在荨麻疹、风疹、麻疹时用之,起到加速病理过程消退和止痒的作用。

常用薄荷、防风等配伍(内服或外洗均可)。

附:荆芥穗功用与荆芥同,但作用较强,治血晕时是为要药。

用量:3~9g。

处方举例: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桔梗各6g,川芎、甘草各3g,水煎服。

注:同属植物裂叶荆芥,东北等地亦有作荆芥使用。

荆芥的功效有哪些2

荆芥的功效

性味

味辛;微苦;性微湿。

①《本经》:味辛,温。

②《医学启源》:气温,味辛苦。

归经

入肺、肝经。

①《纲目》:入足默阴经气分。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二经。

③《本草汇言》:足厥阴、少阳、阳明经。

荆芥的功效与作用

祛风;解表;透疹;止血。

主感冒发热;头痛;目痒;咳嗽;咽喉肿痛;麻疹;痈肿;疮疥;衄血;吐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

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①《本经》: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

②《药性论》:治恶风贼风,口面歪邪,遍身顽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糟。

主辟邪毒气,除劳,治丁肿;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脉,传送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冷风;又捣末和醋封毒肿。

③孟诜:产后中风身强直,研末酒服。

④《食疗本草》:助脾胃。

⑤《食性本草》: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疼痛,虚汗,理丈夫脚气,筋骨烦痛及阴阳毒,伤寒头痛,头旋目眩,手足筋急。

⑥《日华子本草》:利五脏,消食下气,醒酒。

作菜生热食并煎茶,治头风并汗出;豉汁煎治暴伤寒。

⑦《本草经》:治头风,虚劳,疮疥,妇人血风。

⑧《滇南本草》:治跌打损伤,并敷毒疮。

治吐血。

荆芥穗,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热痛,消肿,除诸毒,发散疮痈。

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

⑨《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

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颓,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祛风解表

本品轻扬疏散,味辛而不烈,微温不燥,性较平和,善祛风邪,为治风通用之药,既散风寒,又疏风热,治表证无闻风寒风热者,皆可选用。

《本草经疏》曰:“荆芥,入血分之风药也,故能发汗。

其主寒热者,寒热必由邪盛而作,散邪解肌出汗,则寒热自愈。

祛风解疼

多用来治疗妇女产后冒风,口噤发痉,项背强直等证。

亦可起到祛风解痉的作用。

理血止血

《本草备要》日“荆芥,功本治风,又兼治血者,以其入风木之脏,即是藏血之地也。

”《本草纲目》曰“荆芥,入足厥阴经,厥阳乃风木也,主血而相火寄之,故风病,血病,疮病为要药。

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本草汇言》日“凡一切失血之证,已止未止,欲行不行之热,以荆芥炒黑,可以止之。

大抵辛香可以散风,苦温可以清血,为血中风药也。

故后世多用本品来治各种出血证。

荆芥的作用与功效-荆芥的食用禁忌荆芥的作用

一、用于治疗外感

风寒风热都可以吃荆芥。

风寒的,加一些防风和生姜。

风热的,加一些薄荷和柴胡。

荆芥虽属辛温,但温而不燥,与辛凉解表药配伍,可增强疏散风热的作用,适用于有发热、头痛等风热症状。

风寒风热都可以吃荆芥

二、用于镇痰和祛痰

荆芥有较强的抗菌和抗炎作用,因此如果有咳嗽痰多的症状,荆芥再配上白矾煎好服用可以有效的祛痰,减轻咳嗽症状。

三、用于治疗出血

用荆芥炭止血,要配其他止血药,例如配槐花炭治疗大便下血,配茅根治鼻出血。

四、用于治疗产后血晕

荆芥可以用来治疗因为失血过多或者血液循环功能产生障碍而引起的晕厥。

五、用于透疹止痒

在患有荨麻疹、风疹、麻疹的时候用荆芥,可以起到加速病理过程以及消退和止痒的作用。

常和薄荷、防风等配合在一起。

荆芥可以起到加速病理过程以及消退和止痒的作用

荆芥的功效

一、祛风解表

本品轻扬疏散,味辛而不烈,微温不燥,性较平和,善祛风邪,为治风通用之药,既散风寒,又疏风热,治表证无闻风寒风热者,皆可选用。

《本草经疏》曰:“荆芥,入血分之风药也,故能发汗。

其主寒热者,寒热必由邪盛而作,散邪解肌出汗,则寒热自愈。

二、祛风解疼

荆芥通常用来治疗妇女产后冒风,口噤发痉,项背强直等症状。

三、理血止血

《本草备要》日“荆芥,功本治风,又兼治血者,以其入风木之脏,即是藏血之地也。

”《本草纲目》曰“荆芥,入足厥阴经,厥阳乃风木也,主血而相火寄之,故风病,血病,疮病为要药。

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本草汇言》日“凡一切失血之证,已止未止,欲行不行之热,以荆芥炒黑,可以止之。

大抵辛香可以散风,苦温可以清血,为血中风药也。

故后世多用本品来治各种出血证。

荆芥的保健食疗法

一、荆芥生姜粥

材料:干荆芥5g,淡豆豉6g,粳米70g,生姜10g,薄荷3g,适量的白糖。

做法:先把薄荷,豆豉,荆芥,生姜,大火煎煮6分钟左右,去渣取汁。

再在砂锅里放适量的水,接下来将粳米洗好放进锅里,拌匀。

然后待粥煮到八成熟以后,改用小火继续煮最后将药汁倒进粥里,用小火再煮9分钟,并依据口味调入适量的白糖。

功效:用于辛温解表。

二、荆芥馄饨

材料:荆芥6g,瘦猪肉150g,面粉200g,姜、葱,精盐,植物油,鸡汤,胡椒粉各适量。

荆芥6g,瘦猪肉150g,面粉200g

做法:先把荆芥炒研成粉末,和面粉加水揉成面团。

再将猪肉剁为茸,加入姜、葱,盐,味精,植物油调陷。

接着将面团擀成馄饨皮,加馅包成馄饨,然后入鸡汤煮熟。

最后另用碗放进胡椒粉,味精,冲入原汤,馄饨。

功效:用于发表、祛风。

荆芥的食用方法

1、荆芥配防风,加强祛风解表作用。

2、荆芥配薄荷,一气一血,可加强解表发汗之效。

3、荆芥配僵蚕,祛风解表,治湿胜带下等症。

4、荆芥配白矾,祛风化痰之效增强,用治风痰壅盛,小儿惊风。

5、荆芥配石膏,治风热头痛。

荆芥配石膏可以治风热头痛

6、荆芥配槐花炭,祛风止血,用治肠风下血。

7、荆芥配升麻炭,升清阳,止出血。

8、荆芥配大黄,清热通便。

荆芥的食用禁忌

1、虚自汗、阴虚头痛忌服。

2、《药性论》:荆芥久服动渴疾。

3、《苇航纪谈》:凡服荆芥风药,忌食鱼。

4、《纲目》反驴肉、无鳞鱼。

5、《本草经疏》:病人表虚有汗者忌之;血虚寒热而不因于风湿风寒者勿用;阴虚火炎面赤,因而头痛者,慎匆误入。

荆芥可以搭配多种药材使用,都有什么功效?在传统中医里面,荆芥是一味常用的“祛风邪、散风寒”类的中药材,荆芥的味道辛香,善于外扬,入药具有很好的祛风邪、散风寒、清利咽喉头目、透疹止痒等功效。

不过荆芥的药效偏弱,所以入药的时间常需要搭配其它中药材,方能起到解病除疾的良效。

1、荆芥可以散风寒

荆芥入药可以起到较好的散风寒之效,对于常见的风寒外感之症,中医里面就经常使用荆芥同防风、羌活、川芎、白芷、生姜等药材配伍,有较好的散风寒之效。

2、荆芥可以清头目

当风邪上扰头目的时间,常会使人出现头目头痛、头晕目眩、视物昏花模糊等情况,对于此类情况,以荆芥搭配诸药也是可以奏效的。

比如风邪上攻引起的偏、正头痛等,以荆芥配伍川芎、天麻、白芷、升麻等药材即可缓解;而对于风邪扰及头目引起的目赤肿痛、视物昏花等情况,还可以将荆芥和菊花、蝉蜕、白蒺藜、木贼等药材配伍使用。

3、荆芥可以利咽喉

风热之邪扰及咽喉,或者体内热毒之邪壅滞于咽喉部位的时候,还经常会使人出现咽喉红肿、咽喉疼痛等情况,这时间荆芥也是可以入药的。

对于此类情况,中医里面经常使用荆芥同牛蒡子、薄荷、桔梗、玄参、僵蚕等配伍入药,可以起到较好的清散热邪、通利咽喉的效果。

4、荆芥可以透疹止痒

荆芥味辛香而善于外散,且其质地轻扬,入药有轻扬外散之功,对于皮肤上面出现的痘疹等疾病,中医里面就常使用荆芥配伍柽柳、蝉蜕、比喝、葛根等药材,有较好的清热透疹之效。

而对于皮肤上面常见的风疹痒痛之症,还可以将荆芥同黄柏、苦参、防风、菊花、蒲公英等配伍使用,用其煎汤内服加外洗,可以起到消风疹、止痒痛的效果。

5、荆芥炒炭可以止血

中药炮制里面还会将荆芥炒制成为荆芥炭,用其入药的话具有明显的止血之效。

比如常见的鼻子流血,将荆芥炭的粉末吹入鼻子内就可以缓解。

而对于内科呕血、咯血、吐血等症,用荆芥炭入药也是有止血效果的。

此外,像一些肠风便血、痔疮出血等症,用荆芥炭配伍地榆炭、侧柏叶、槐花炭等入药也是有止血之效的。

防风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防风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防风是中药材,是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的根。

主产于黑龙江、四川、内蒙古等地。

生用。

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防风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的知识,欢迎阅读。

防风的功效:

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

别名:山芹菜、白毛草、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韭、百种、屏风、关防风、川防风,云防风,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的功效,一般生用,止泻炒用,止血炒炭用。

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忌服。

主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功效分类:解表药;祛风药

别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屏风、风肉

归经:膀胱经;肺经;脾经;肝经。

性味:味辛;甘;性微温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

主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一般生用,止泻炒用,止血炒炭用。

防风的作用:

防风用于破伤风、牙关紧闭、角弓反张。

防风治破伤风,有祛风止痉的作用,但多配合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药同用。

防风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

以及感冒风热、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

防风解表以祛风为长,既能散风寒,又能发散风热,与荆芥作用相仿,故两药往往配合应用。

防风用于风湿痹痛风能祛风湿而止痛,常配合羌活、防己等治疗风湿痹痛等症。

防风又有止血、止泻作用,如用于腹痛泄泻,常配合白芍、白术、陈皮等同用;如用于便血、崩漏,一般炒炭应用。

荆芥与防风均有疏风解表作用,药力缓和,二者皆可治疗风寒表证,或风热表证。

但防风祛风解表治全身疼痛的效果较荆芥好,而荆芥发汗解表之功较防风强,解表发汗,两者常同用,荆芥又可用于风湿痹痛。

1、防风治偏正头痛,年深不愈,风湿热上塑损目,及脑痛不止:川芎15克,柴胡35克,黄连(炒)、防风(去芦)、羌活各50克,炙甘草75克,黄芩15克(去皮,锉,一半酒制,一半炒)。

上为细末,每服10克,于盏内入茶少许,汤调如膏,抹在口内,少用白汤送下。

临卧,如苦头痛,每服加细辛1克。

(《兰室秘藏》清空膏)

2、防风治白虎风,走转疼痛,两膝热肿:防风50克(去芦头,微炒),地龙100克(微炒),漏芦100克,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温酒调下10克。

(《圣惠方》防风散)

3、治偏正头风,痛不可忍者:防风、白芷各200克。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

如牙风毒,只用茶清为丸,每服一丸,茶汤下。

如偏正头风,空心服。

如身上麻风,食后服。

未愈连进三服。

(《普济方》)

4、防风治痈疽最难收口者:防风、白芷、甘草、赤芍、川芎、归尾各10克,雄猪蹄一节。

加连须葱白五根,用水三大碗煎,以绢片蘸水洗之,拭干,然后上药,其深曲处,以羊毛笔洗之。

(《外科十法》防风汤)

5、防风治一切风疮疥癣,皮肤瘙痒,搔成瘾疹:防风(去叉)、蝉壳、猪牙皂荚(酥炙,去皮、子)各75克,天麻100克。

上四味捣为细末,用精羊肉煮熟捣烂,以酒熬为膏,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荆芥酒或茶汤下。

(《圣济总录》防风丸)

6、防风治霉菌性阴道炎:防风、大戟、艾叶各25克。

水煎,熏洗,每日一次。

(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

7、治盗汗:防风五钱,川芎125克,人参8克。

为细末,每服10克,临卧米饮调下。

(《世医得效方》防风散)

8、消风顺气,治老人大肠秘涩:防风、枳壳(麸炒)各50克,甘草25克。

为末,每食前白汤服10克。

(《简便单方》)

9、防风治破伤风及打扑伤损:天南星(汤洗七次)、防风(去叉股)各等分。

细末。

如破伤以药敷贴疮口,然后以温酒调下5克。

如牙关急紧,角弓反张,用药10克,童子小便调下,或因斗伤相打,内有伤损之人,以药10克,温酒调下。

(《本事方》玉真散)

10、防风治自汗:防风、黄芪各50克,白术100克。

每服15克,水一钟半,姜三片煎服。

(《丹溪心法》玉屏风散)

11、治崩中:防风去芦头,炙亦为末,每服10克,以面糊、酒调下,更以面糊、酒投之。

(《经验后方》)

12、防风治内伤生冷外感寒邪而无汗者制苍术、防风各100克炒甘草50克为粗末,加生姜、葱白水煎服。

(《阴证略例》神术汤)⒂治风热咳嗽防风(去叉)、桑根白皮、甘草各100克,上三味锉碎米泔浸—宿曝干粗捣筛。

每服15克。

水一盏,黄蜡皂子大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圣济总录》防风汤)

防风用药禁忌:

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防风,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忌服。

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

元气虚,病不因风湿者禁用防风。

拓展阅读

防风的功效与作用介绍

防风又名铜芸、百枝,古代名“屏风,喻御风如屏障也。

其味辛甘,性微温而润,“乃风药中之润剂,能发汗能止汗,能止泻能通便。

防风的功效

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归肺、脾、肝、膀胱经;气香升散;具有祛风解表,除湿止痛,疏肝解痉,杀虫止痒的功效;主治外感风寒,头痛项强,目眩昏涩,风寒湿痹,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中风,麻疹难透,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

以及感冒风热、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

防风解表以祛风为长,既能散风寒,又能发散风热,与荆芥作用相仿,故两药往往配合应用。

用于风湿痹痛

防风能祛风湿而止痛,常配合羌活、防己等治疗风湿痹痛等症。

用于破伤风、牙关紧闭、角弓反张

防风治破伤风,有祛风止痉的作用,但多配合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药同用。

此外,本品又有止血、止泻作用,如用于腹痛泄泻,常配合白芍、白术、陈皮等同用;如用于便血、崩漏,一般炒炭应用。

防风的作用

解毗毒

如有人中砒霜之毒,则用防风一两,研成碎末,用水调服既可。

非常见效。

解热

实验观察用伤寒菌混合疫苗静注使家兔发热后,用水煎剂灌胃有中等度解热效果;腹腔注射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作用可持续2小时以上。

将家兔用三联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疫苗)制成动物致热模型。

Ip关防风水煎液2g/kg,以安替匹林和生理盐水作对照。

防风水煎液在1-2小时内解热作用明显。

镇痛

水煎剂小鼠腹腔注射,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抗菌

水煎剂对多种细菌如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防风新鲜汁对绿脓杆菌和金**葡萄球菌有一定抗菌作用,煎剂对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抗炎

水煎剂小鼠腹腔注射,能明显抑制炎症性耳廓肿胀,与荆芥同用更强。

对大鼠蛋清性足肿,灌服后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增强免疫

水煎剂能提高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因此,对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

镇静和抗惊厥

分离出藤助防风脱糖素和防风脱糖素,可抑制小鼠自发活动,并可延长睡眠时间。

水煎剂灌胃对小鼠电休克有一定的对抗作用。

保护胃黏膜和解痉

藤助防风脱糖素可抑制酒精所致的胃黏膜损伤。

防风脱糖素可抑制应激性溃疡。

防风水煎剂能明显抑制兔肠的收缩而有解痉作用。

其挥发油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而收平喘之功。

治疗肥胖症

近年来日本对本品治疗肥胖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表明本品对妇女肥胖确有疗效,尤其是对20~30岁妇女肥胖效果最为显著。

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本病多属外感风热,郁而化火,邪毒循经窜络于耳所致,可选用防风通圣丸(散)治疗,用法是取本品内服,每次6克,每日2次,或用本品原方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分二次煎服。

治疗脑病后遗症

对流脑、乙脑、结核性脑膜炎及脑血栓等病经对症治疗缓解后,多数留有前额或某一部位疼痛的后遗症,在各种药物治疗部不见效时,可服防风通圣丸(散)治疗,每次6克,每日1次,一般在3~4天即可见效。

防风的炮制方法

1、防风:除去残茎,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2、炒防风:取防风片,置锅内微炒至深**,取出放凉。

3、炭制:取防风片置锅内,用中火炒至外呈黑色,内呈黄褐色为度。

喷洒清水适量,灭尽火星,取出,晾一夜。

4、蜜炙:取防风,加蜜炒至蜜被吸尽,放冷即可。

每防风片1kg,蜂蜜03kg。

防风的药用价值

功效: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主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克;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一般生用,止泻炒用,止血炒炭用。

功效分类:解表药、祛风药

采收和储藏:一般于地苛种第2年的冬季收获,如选地不当或管理不善,则需3-4年收获。

采挖后,去掉残茎、须根及泥土,晒至九成干时,按粗细长短分别扎成小捆,再晒或炕干。

;

荆芥防风的功效荆芥:解表祛风,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解表祛风,胜湿止痛,止痉。

关于荆介防风的功效与作用和风荆子的功效与作用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