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郭松龄倒戈

领导 0 90

名词解释:郭松龄倒戈,第1张

名词解释:郭松龄倒戈
导读:郭松龄字茂辰,又字牧臣,辽宁沈阳人,陆军大学出身,生于光绪八年(1882年),早年曾入四川陆军小学,后东渡日本习军事,回国后,曾赴广州参加革命。从他这些经历看,他不是个纯东北的土包子,当他回到奉天投效张作霖时,他既不是东北红胡子出身,又不是

郭松龄字茂辰,又字牧臣,辽宁沈阳人,陆军大学出身,生于光绪八年(1882年),

早年曾入四川陆军小学,后东渡日本习军事,回国后,曾赴广州参加革命。从他这些经

历看,他不是个纯东北的土包子,当他回到奉天投效张作霖时,他既不是东北红胡子出

身,又不是从最低职位跟着张作霖往上爬,而是一个已有学历和经历,且曾到过四川和

广东的中级军官。

他在张作霖下面,先担任辽宁陆军讲武堂的讲师,张学良就是这个时期在辽宁讲武

堂念书。郭办事认真,他在讲武堂担任教官,每届假期期满,必亲自站在校门口监督,

如有学生回校过了规定时间,那怕是一分种,也要关禁闭,决不循情。据说少帅张学良

那时就对这位郭教官印象甚为深刻。郭为人正直,能打仗,也会带兵,张学良虽然年轻,

可是却能知人善任,对郭特别赏识。

张学良和郭松龄关系之深,在民国野史上可以大书特书,两人睡一张炕,在一间房

办公,郭一直是张的部下,张的副手,可以说郭的决定就是张的决定。张时常说:“郭

松龄就是我,我就是郭松龄。”张学良对郭推心置腹,信人不疑,而郭对张则死心拥护,

真是相得益彰。正因为两人关系太深,所以当郭倒戈后,使张学良在他父亲面前简直无

法交代。

这可由张作霖给李景林一通电报证明。当郭松龄倒戈通电发出后,李景林也响应郭,

自天津给张作霖一电请张下野,把东北交给少帅,张复李景林电说:“你如出关,我拱

手相让。我与张学良今生父子,前世冤仇。”从这句话中可见张老将痛心之深。

张学良、郭松龄之间,不只是相知,而且相谅。郭为人胸襟狭窄,不能容物,性又

燥急,求好心切,张学良都能容忍。两人时常争得吵架,吵完后就抱头痛哭。凡事如果

张学良坚持,郭最后终是服从。

张学良欢喜读中国古书,两人在一间房内,郭见张一天到晚抱的是线装书就生气,

有一天把那些四书五经一齐撕了,狠狠地说:“读这些有什么用?”郭读的是比较有新

知识的书,张学良也气了,伸手就把郭的书箱扔在院子里,两人又跳又吵,最后大哭一

场。

第一次奉直之战,奉军被逐出关,张老将埋首练新军,在沈阳成立陆军整理处,老

将自兼总监,姜登选和韩麟春担任副监,可是实际的练兵工作在郭松龄手中。

第二次奉直战前,有张学良、郭松龄、李景林、张宗昌四人义结金兰之说,四人向

张作霖表示,此次入关打一场好仗,只许赢,不许输,请张给他们充足的粮饷弹药;四

人且强调击败直军后,不抢地盘,不做督军。这四人变成了奉军中新起的四大金刚。

奉军入关,直系垮台后,李景林的部队占领了天津,天津是直隶督军所在地,李景

林自然不肯把已经到口的肥肉吐出,他首先就扬弃了在关外时的诺言,一心设法如何让

张给他直隶督军。

可是,张作霖早在关外就把这位子答应了直系要角王承斌。王虽是直系,但却是东

北人,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败退出关,吴佩孚命王承斌率军追击,王在山海关适可而

止,张作霖因此对王感激。第二次直奉战争时,王暗中亦未支援吴佩孚,所以张作霖答

应把直督一席给王。

张王的默契,李景林自然知道,可是占领天津的,是李景林的部队,近水楼台先得

月,他占了很多便利。当张老将以胜利者的身份来到天津时,天津著名的曹家花园便成

了张作霖的帅府,警戒的责任也落在李景林手中。

张作霖一到帅府,便一叠声叫人找王承斌,而王承斌却始终不见应召,张心想也许

王是直系,直系垮台,他不好意思来见。他没想到都是李景林在作梗,李既然知道老将

答应过把直督给王承斌,就使尽了力气,不让王见到张,只要老将找不到王,就不会发

表王的直督。他命令他的警戒部队,在王的座车驶往帅府时加以阻拦。王承斌果然施施

然而来,可是他的座车却无法通过赴帅府的路。王做梦也没想到是李景林的花样,还以

为是老将不见他。

不知道李景林做了些什么手脚,张作霖竟然答应了他出任直督。由于李景林食言而

肥,破坏了当年关外的承诺,所以张学良、郭松龄和张宗昌都对李不满。郭松龄嚷着说

要杀李景林。当张学良把这些不满向他父亲陈述时,老将却很轻松地回答:“哦,是这

么一回事吗,我已答应李景林了。”老将既然有了言语,大家还敢讲什么。

奉张这次入关,显然对于国内政局有了更多的兴趣,当他和冯玉祥划分势力范围时,

他得到江苏、安徽、山东、直隶四省,于是就着手安排这四省的督军人选。他有一个先

决的肯定,就是不让他的把兄弟们入关,因为人家都笑他们是红胡子出身,都是些强盗

绿林,为了减除国人的恐惧,他对这四省督军的任命特别考虑。当时,郭松龄有一个拟

议,他不反对大家做督军,只是对于择人择地有意见。他认为直隶是近畿,应该由少帅

张学良担任督军。至于江苏可由张宗昌,张宗昌不是奉军正统,他的军队有白俄,也有

吴佩孚的败军,是道道地地杂牌部队,他与江苏还有一点历史渊源,早在冯国璋任苏督

时,张曾做过冯的副官长。由张宗昌做江苏督军的意见,张老将似乎也同意,所以才有

由张宗昌率兵护送卢永祥到江苏赴任的命令。至于李景林,郭则主张派为由东督军,姜

登选为安徽督军。郭表示自己仍旧辅助张学良,同时勤练军队。

郭的意见没有被张老将接受,李景林督直在天津会议后成为定局,接着14年4月张宗

昌督鲁,9月杨宇霆督苏,姜登选督皖,这一连串命令使郭均为之不快。郭曾对左右说:

“真是可笑,摇鹅毛扇的军师跑到第一线去挡头阵,简直不知这是什么安排?”

这样的人事安排,在郭看来是不合理的,有战功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褒赏。郭在奉

系中是陆大派,而杨宇霆和姜登选则是士官派;士官派好像总是占上风,对郭来说是愤

愤不平的。

10月中旬,浙江督军孙传芳组织了五省联军向奉军进攻,杨宇霆在江苏不战而退,

不止退出上海、退出南京,而且退出徐州、退出蚌埠。若不是张宗昌在山东,奉军还不

知要退到什么地方。这时郭松龄正在日本观操,奉张急电召郭返,要他带兵进攻冯玉祥。

杨宇霆丧师失地,回到奉天仍然就任总参议,仍然大权在握,得到奉张的宠信,在

郭来说这简直是太不公平了。有人告诉他,当杨专车赴江苏就任督军时,那种排场简直

和张老帅的威风一模一样;可是当杨兵败失地回到奉天时,老将并不对杨有所处罚。因

此郭从日本回到天津,立即称病住进法国医院,他觉得奉军积习太深,张作霖脑筋太旧,

赏罚不公,恩信不立,这种领导方法是不会有前途的。

一个人先人为主,郭既然已和冯玉祥联系,自然对张老将的一切处置都会不满,不

要说有这些事实做根据,就是没有这些事实,也会找些来的。

郭松龄倒戈的最大背景,是由于郭和冯玉祥签署了一件密约,冯支持郭回师关外,

驱逐张作霖,做东北第一人。

郭为何会和冯联结?据说郭妻和冯妻李德全在北京同一时期念大学,气味相投,这

是一条线索。

可是郭冯联结却是在民国14年秋天日本观操时。那一年日本秋操,曾邀请奉军和国

民军各自选派军官若干人前往参观,奉军由郭松龄领队,国民军由韩复榘领队,双方在

东京均住在一处,因此接触的时间较多。郭的随员中有十九旅旅长高记毅,是郭在日本

陆军速成学堂的同学,力促郭和冯联合,并代表郭和韩密谈。

也许是郭松龄早有倒戈计划,要拉冯玉祥为奥援,所以郭向韩吐露了一个秘密,是

张作霖向日本乞援军火,以进攻国民军,他抵日本后发现此一秘密,大不谓然。他向韩

表示,如果奉军进攻国民军,他决不听命,且会倒戈相向。

这当然是一个极重要的消息,恰巧这时奉张确已布置对国民军用兵,急电召郭速返,

郭奉命匆匆离日,又和韩重申前言。韩复榘也感到兹事体大,遂亦由日本赶返冯玉祥驻

节的包头,向冯报告。冯怕郭有诈,所以他表示既然是郭提议,即请郭亲笔写一个东西,

类似条约,派两个亲信的人专程送来。于是韩复榘衔命驰赴天津,这时已是11月10日左

右,郭已返天津,称病住在法国医院。韩把冯的话转达给郭,郭便拟具一个亲笔条款,

以冯玉祥为甲方,郭松龄为乙方,李景林为丙方,由甲乙两方签字即生效,密约内容包

括:

(一)张作霖勾结日本帝国主义,擅订祸国条约,图进攻国民军,郭松龄誓死反对

(注:这是个捏造的理由,其实张作霖并未和日本签署条约)。

(二)奉军进攻国民军时,郭军即倒戈相向,回攻奉军。

(三)郭部出关后,专门开发东北,决不与闻关内之事。

(四)直隶、热河请划归李景林。

郭派他的亲信秘书李俞三(坚白)和他的三弟郭大鸣随韩复榘携密约到包头见了冯,

冯加了一条,就是郭的军队统称为东北国民军,然后就在密约上签了字。

郭、冯密约,李景林并未与闻其事,可是李和郭接近是事实,李在直隶受尽了国民

军的气,如果冯玉祥承认直隶是李景林的势力范围,同时还把热河划归李,当时军阀都

以扩充地盘为目的,李自然会和郭、冯合流的。

如果郭、李、冯真的合流,奉张的命运就未可知了。因为奉军的精锐全在郭松龄手

中,而奉系自从杨宇霆和姜登选在江苏、安徽撤退后,正是低潮时期,形势上的低潮遇

到突变就难以招架。

郭松龄签署了郭冯密约后,即于11月21日夜,由天津专车前赴滦州。

郭松龄起事前,在天津曾由他的秘书齐世英到黎元洪的官邸去邀请饶汉祥。饶身体

素不健康,一身是病,又出名的肮脏,他当时并不知郭要造反,邀请他写一篇大文章,

他表示天气太冷,自己身体太差,打算在开春后再应邀。刘把饶的意思回复了郭,郭送

了一万大洋,请饶务必前往。饶应承了,就由齐陪同到滦州。

郭松龄给张作霖的第一通电报,就是饶汉祥的手笔。饶的通电最大特色就是咬文嚼

字,堆砌许多艰涩的典故,难认的字。通电是要大家一看就懂,才有作用,而饶写的通

电,大家都难看懂。下面就是这道通电:

郭松龄之通电一(14年11月22日)

“(衔略)张上将军钧鉴:松龄渥承殊遇,擢长兼师,职在服从,义当报称。虎头

食肉,万里不辞;马革裹尸,死而无悔。何敢苟安求免,不恤孤恩。顾仰体钧座偃武之

衷,俯察辽民被兵之祸,治乱决无二门,仁勇不可两全,畏罪不言,负心更甚,窃为钧

座披沥陈之。连岁兴戎,现金告匮,钱钞滥发,价格日亏,外币潜乘,寰省殆遍。倚其

调剂,转与维持。刮我方输,易人废纸,血枯见骨,身没及颅。运转不灵,弥缝呈困,

推衍所极,必至无财。士兵苦战,将帅专圻,至于一卒,才折二昏,名为增饷,实同罚

俸。年丰母馁,岁暖儿寒,战骨已枯,恤金尚格。膺宗殄绝,嫠妇流离,衅钟舍年,藏

盖埋犬。此犹不若,抑复何辜?死无义名,生有显戮。推衍所极,必至无兵。军事迭兴,

赋敛日重,邑无仓廪,家无盖藏。强募人夫,兼括驴马,僵尸盈道,槁草载途。桀以逋

逃,骚扰剽掠,宵忧盗难,昼惧官刑,哀我穷阎,宁有噍类。推衍所极,必至无民。藐

兹三省,介处二邦,宝矿毡庐,森林卉服,侨民满路,牧马成屯,陆轨分张,海航密接,

朝发平壤,暮薄辽城,交通不周,责言猝至。入关竞逐,敝墓必枵,盗党生中,敌兵励

北,彼若自卫,宁复戍疆,推衍所极,必至无省。东省果失,北京必危。列强交争,共

管立定。禹甸腥臊,尧封涂炭。谁为祸始,驯至国亡。去岁曹氏攘国,浙省构兵,足冻

伤心,唇亡迫齿。钧座痛正气之不申,惧边人之将尽。钺旗所莅,壶浆咸趋。假使振旅

出关,安民保境,阳樊不取,有卫无侵,岂不渣滓七雄,粃糠五霸。顾乃勉循下意,遽

拂前衷,列阵淮流,耀兵江浦。比闾望燧而忧,刘镇闻风而警。将欲凭陵劲旅,混一寰

区耶?建国以来,雄才何限,一败不振,屡试皆然。或乃托命善神,自娱暮晚;或乃托

身联省,暂庇危机。人方改弦,我犹蹈辙。微论人才既寡,地势复偏,强控长鞭,终成

末弩。且天方厌祸,民久苦兵,上者固祈百姓之与能,下者亦冀六王之均势。必欲鲸吞

西北,蚕食东南,方诅咒之不胜,岂讴歌之可有。试问辽阳鹤返,慨寄何如?鲁国鹃来,

衔哀奚若?欲致平成,宁非梦呓?将欲多据强圻,取偿军费耶?异族相争,何事不忍,

然日俄之谐,犒币未闻。德法之盟,载书终改。况此孑遗,敦非胞与。谓取之于邻省,

则赤地久荒。谓取之于京师,则白藏早竭。甚或借为口实,鬻我宗邦。所沾不过玉斝之

余,所累已胜铜山之重。狐缘虎视,鼋代猪亡。人盗其资,我负其咎。此其失计,岂待

申言。沪衅甫开,苏师先溃。皖继风靡,鲁复土崩。伏机发于群方,战线延于数省。夫

梦白蛇亘蜿于修路,则头尾难援。巨象跨于狭途,则腹背皆困。政府未令讨伐,反唱调

和。既属有名之师,复居难胜之数。钧座深虑颠危,力持镇定,不谓曳兵之将,独怀卷

土之心,必欲驱市从戎,倾巢赴敌,夷田庐于榛薮,殓队伍于沙场。松龄铜剑常鸣,铁

衣未解,万里之鹤,犹随降志,八尺之龙,久殷汗血。方重围之无惧,欲一胜以何难。

第以是孤军卷甲,长路馈粮,民有讟言,士无斗志。设使前逢坚壁,后遇奇兵,流马难

输,悬车莫渡,毕修之颈,方传赵帐。伍员之肉,岂慰楚军。钧座扬县蔡之余威,主治

吴之伟绩。十年错节,讵利器之易成。三载卧薪,犹痛心之未定。万一项王歌帐,李主

愁台,破竹之势忽成,绝株之忧将见。兴言及此,为愤何穷。松龄亲当戎路,熟察敌情。

钧座委以节旄,乡人托以子弟,收骨之悲,生何以对蹇叔,纳肝之惨,死何以见懿公。

盖自受命以来,无日不回肠欲绝也。昔者祁奚请老,内不避亲。曹璋代兴,下皆效命。

传之青史,播为美谈。汉卿(张学良)车长,英年踔厉,识量宏深,国倚金汤,家珍玉

树。干风云而直上,历雷雨而弗迷。松龄夙同袍泽,久炙光仪,窃愿遵命劻勷,竭诚翊

佐,更张省政,总制辽疆。收毁滥钞,蠲除苛税。严刃以除盗贼,厚廪以养士兵。实行

文治,以息强藩。优遇劳工,以消激党。黉舍矢于普及,宝藏期于尽宣。三省富强,四

邻和睦。钧座婆娑岁月,赏玩烟霞。全主父之令名,享令公之乐事。果箕裘而尽善,虽

脱丽以何妨。夫市朝不改,则农夫无辍米之忧。堂构相承,则部属无倒戈之罪。涂膏之

士,蹈白刃而复苏。槁项之民,临黄泉而更苏。松龄上酬推解,下拯创夷。博采群言,

更无他策。谨当扬旌东返,席橐上求,非得颔颐,宁甘碎骨。先轸直言,早抱归元之志。

鬻拳兵谏,讵辞刖足之刑。钧座幸勿轻信谗言,重诬义士也。等语,合行奉闻。伏希指

示!郭松龄叩。养亥。印。”

郭松龄通电之二

“天祸中国,内乱迭寻,同类相残,甚于仇雠,敦无人心?而竟出此。推原祸始,

不过一二穷兵黩武之人,为求一己之私欲,遂致残民以相逞。武力统一,已屡失败,效

尤有人,迷不知悟,兵连祸结,兵穷财尽,借债卖国,相因而至。睹国家破残之状,正

军人觉悟之时。松龄等忝列行间,未谙治理。祗知内乱不可以延长,战祸不可以久结。

有土诸公,以保境安民为上策。统兵大员,以安内御外为职责。去年榆关之战,血迹未

干,彼败者急于图报,固不惜国家安危。在胜者何可无餍,而不念人民之痛苦,兵燹何

事,而堪年年有此。特此联合宣告国民,东省健儿,向称强豪,忠爱一家,不让他人。

此次奉军主战者,惟一杨宇霆,因个人丧地之羞,不惜倒行逆施以求报复。松龄等为国

家之元气计,为东三省之安全计,请愿倡导和平,班师出关,要求万恶主战之杨宇霆即

日去职。推举张军团长汉卿为司令,以巩固三省之根本,发达三省之实业,保卫三省人

民为职志。并愿全国袍泽共谅斯旨,各卫其民休养生息,勿恃武力以相凭凌。倘有好乱

之徒,悍不知悔,敢侵及三省寸土者,松龄等力负其责,誓死相抗。正心正志,已在鉴

照。郭松龄率旅团长等同叩。(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郭松龄通电之三

“(衔略)松龄等此次主和罢战,班师出关,请将祸首杨宇霆即日罢免等情,业经

通电宣告,想蒙台览。惟对于杨宇霆祸首罪状仍有不能已于言者。查杨之为人,残忍性

成,阴险万状,排除异己,妬嫉老成。对于东北各军官,无论新旧,多被陷害,或遏抑

不使提升,或排挤使之去职。即如第一次奉直之役,对张都统叙五,事前则多方谗诟,

百计刁难。及事败之后,帅座俯念张都统勋劳,本拟嘱其回奉,乃杨则日夜离间,竭力

阻挠。致使张都统流落京津,沉冤莫白。其嫉害忠贤之事实,足见一斑。乃杨督苏之后,

遍树私党,滥用职权。苛敛民财,诛求无餍。到任未久,已搜括百余万元。舆论沸腾,

怨声载道。以致苏人言及奉军,无不切齿。及与浙军构衅,仓皇出走。置驻沪军于不顾,

遂使二师一旅惨遭杀戮,伤亡殆尽。其丧地丧师之罪,已擢发难数矣。及返奉之后,罔

知忏悔,仍积极主战,以冀雪其苏、沪之耻。值此国家多难,兵燹连年,财尽民穷,岂

堪再有战祸。松龄等关念危局,爱护和平,况当关税会议开幕之时,尤不应发生战事。

此次班师回奉,一俟将祸首驱逐之后,即行率同部曲,屯垦边境,以固国防。如有妄肇

兵戎,操戈同室者,松龄等即视同公敌,力与周旋。倘有包藏祸心,侵及三省尺疆寸土

者,更必视若寇仇,誓死共抵。区区愚忱,天日共鉴。郭松龄等同叩。(民国十四年十

一月二十七日)”

郭松龄致日本公使之备忘录(14年12月1日)

“北京日本使馆芳泽公鉴:此次敝军回奉,本意在顺纳民意,主持和平。对于外侨

生命财产,以及条约上之权利,极力尊重保护各节,业已叠电奉达,谅邀台览。惟是东

省与贵国比邻,经济关系,尤为密切。诚恐贵国商民或有不了解敝军行动之用意,群怀

疑虑,致有不安。特此敬请转达贵国居留官民,凡两国条约上之权利,一律尊重固不待

言。即一切贵国私人对于省政府经济契约或与敝国人民合办实业等项之合法事业,一律

照前继续有效。至贵国人士受政府及各机关雇佣者,亦均继续任用。况多数系龄旧交,

尤可照常任事,不必疑扰。惟在本军举事以后,抵奉以前,其军事期间如省政府或张氏

个人与外人所订一切新条约、契约,均不能承认为有效。再此,敝军旋省,如有抗拒义

师者,势不得不加挞伐。此种作战行为,亦纯系敝军内政问题,应请转达贵国政府通饬

所部官吏,严守中立,不得有供给金钱军械及一切便利军事之行为,致伤两国亲善之友

谊而失贵国公正之态度,且启敝国国民对贵国之疑虑。专此奉达,诸维鉴照。郭松龄。

东。印。(十四年十二月一日)”

冯玉祥于11月25日电张作霖,历数张的罪恶,劝张下野,为郭呼应。

冯的通电如下:

“万急,盛京张督办鉴:慨自江浙启衅,祸及直鲁,延逼京畿。风声所至,民怨沸

腾。阁下鉴于舆论之不容,故对外宣言,佯以退让为词,而暗中则节节进行,不遗余力。

重兵环境,迫我宣言。祥以关切之私,曾上寸笺,将阁下颠倒错乱之设施,逐一露披,

期望根本觉悟,借以维持大局,不致糜烂。讵意告者谆谆,听者藐藐。近复主持分途进

兵,再图扰乱长江。阁下何不思之甚,忍令生民涂炭,国本动摇,而不为国家人民一设

想耶?祥承阁下不弃,迭次欲与合作,用敢本君子爱人以德之意,凡人之所不敢言不忍

言者,为阁下一言,作为最后之忠告,请即平心静气一详察之。语云:得人者昌,失人

者亡。况共和国家,民为主体。不顾民生,焉能立国。乃自奉军入关,四出骚扰。因所

部有公取公用之实,致民间来要吃要穿之谣。试思军兴以来,阁下兵威所及之区,横征

暴敛,到处皆是,苛捐勒索,有家难归。凡所收入,多归中饱,军食告竭,重累人民。

民欲偕亡,岂能独乐。诵读古训,良足箴规。为阁下计,全国民情既已共弃,无民孰与

为治?此理应及身引退者一也。此次沪案发生,全国人士奔走呼号,惟恐或后。盖鉴于

强邻之侵略无厌,吾民将无噍类。民之不存,国将奚托?阁下偏不注重民主,忍于为虎

作伥。纵容军队,解散学生,残害工人,此显为违人道之事。有稍具常识者,决不忍为。

阁下乃甘违众意,竟悍然为之而不顾,就令牺牲国家,亦所不恤。是诚全国人士所为痛

心疾首而一致声讨者。矧阁下不顾国家大计,轻举妄动,愚蠢无知,每一念及,辄为痛

惜。现在举国救亡,矢集一身。自宜引咎自责以谢国人,此理应及身引退者二也。至若

民国成立,几于无岁无战,干戈不得幸免,症结所在,可以一言而决,曰帝制与共和之

思想冲突而已。阁下思想,始脱胎于张勋,继效法于项城。对于效忠于民国者,则看为

仇雠。赞成帝制者,则引为同调。所谓复辟以来诸战役,无一非阁下之一误再误,暗中

操纵,明为主持所酿成。其思想之腐旧,揆之现代新潮流,实有背道而驰之势。夫以德

意志之强盛,威廉二世之英武,其势力之雄厚,较之辽东三省,大小奚若?只以思想背

乎新潮流,遂至一蹶而不振。阁下应知大势所趋,误入歧途,不自警觉。倘再事前驱,

祸更难测。于身于国,两无裨益。此观察世界潮流,理宜及身引退者三也。综上三端而

言,而觉阁下对于中华民国建国之根本,既多轻视。则国计民生,焉能得所裨益。但为

阁下前途计,白山黑水,既系旧治之乡。猛将犀渠,复多识时之士。倘能本平民政治之

精神,毅然以三省政权,完全还之国民,则终老田园,晚景亦自足乐。较之徒争意气,

违反民情,而竞争雄长于一时者,其得失奚啻天渊耶?祥为爱惜国家计,爱惜三省人民

计,爱惜阁下及其左右英才计,谨贡片言,敬祈察之。冯玉祥。有。”

1、领导交办的事。一定要争取按时按质按量做好。

2、不能够随便说某位领导的坏事,惹是生非,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

3、节假日要记得领导。

车管所待遇好,诱惑大,请客送礼的人很多,钱途很好啊!

官场二十条行为准则:

1、托人办事必须花钱。

2、事没成成必须退钱。

3、报喜得喜报忧得忧。

4、出了问题内部消化。

5、捂不住了丢车保帅。

6、领导的意见不能提。

7、领导的看法就是你的看法。

8、领导身边的人相当于领导。

9、个人风头要少出。

10、好处不可以独吞。

11、遇棘手的事能拖就拖能推就推能躲就躲。

12、对前任的事切忌不要去管。

13、少自作主张多向上级请示。

14、多开会多发通知多造声势少做实事。

15、违规的事集体拍板后再去做。

16、不怕慢就怕站,最怕队伍错站;没有提拔不了的人,只有站错了队的人。

17、宁可用蠢才,不可用人才,最好用庸才。

18、吃喝不犯法,栽花别栽刺。

19、坐车量身价,副职不擅权。

20、运动来了要重视,运动过了没屁事。

1934年12月8日,陈先瑞第一次进入陕南,经由豫陕边界的铁锁关抵达洛南县的三要司,尔后即深入到商洛腹地。当时,陈先瑞在红二十五军第二二三团担任政治处主任,并兼任该团第三营政治委员。1934年12月下旬,部队到达山阳县的九甲湾,陈先瑞遵照军政委吴焕先的指示,带领该团三营七连的六七十人,于鄂陕边界的郧西、山阳、镇安、旬阳等地,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第七连对外改称“鄂陕游击师”,陈先瑞任游击师师长。从此,陈先瑞就离开红军主力部队,独立开展地方工作,并很快站稳脚跟,打开了新的斗争局面。

1935年1月9日,红二十五军攻占镇安县城后,乘胜在鄂陕边界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一批区、乡、村苏维埃政权,发展和壮大了地方武装力量。2月下旬,中共鄂陕特委和鄂陕游击总司令部正式建立,郭述申为特委书记(后为郑位三),陈先瑞为游击总司令部司令员。这时,总部所辖第三、四、五、六、七、九路游击师及总部战斗营(由七连扩编而成),地方武装已发展到2000余人。4月上旬,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辖两个县、七八个区级红色政权)在山阳县的袁家沟口成立。陈先瑞又被选为中共鄂豫陕省委委员。红二十五军在袁家沟口大捷后,于7月13日北出终南山,威逼西安。16日,省委率红二十五军由长安县沣峪口西征北上,继续长征。与此同时,省委曾两次写信给郑位三、李隆贵、陈先瑞,就红二十五军的行动以及坚持陕南斗争的方针任务,作了具体部署和指示,但因种种原因,这两封指示信均在送交途中遗失,因而,郑位三等人无法了解红二十五军的行动去向。

红二十五军主力走后,国民党军仍以20多个团的兵力,对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实行“划区清剿”,斗争形势极为严峻。鄂陕、豫陕两地惨遭敌人破坏,第九路游击师叛变投敌,其他各路损失都很惨重。根据地危在旦夕!当时,留在根据地的鄂陕、豫陕两个特委,都从报纸上获悉红二十五军已转战到陇南陇东,遂于9月9日在商南县梁家坟举行联席会议,双方一致同意将两特委组成中共鄂豫陕特委(又称陕南特委),统一领导和坚持斗争。郑位三担任特委书记。陈先瑞、李隆贵等人为特委委员。根据特委决定,鄂陕游击总司令部战斗营以及第六、七路游击师和山阳西区游击大队,与豫陕游击师的四个游击大队,共同组成红军第七十四师。10月6日,红七十四师在商南县碾子坪正式成立,陈先瑞任师长,李隆贵任政治委员。全师总共700余人,编成两个营和一个手枪团、一个特务连。红七十四师组成后,独立坚持了鄂豫陕边的游击战争,巩固和扩展了这块来之不易的根据地。

1935年12月6日,陈先瑞指挥红七十四师首战青铜关旗开得胜,歼敌庞炳勋部第四十军一一五旅二三○团一个营,毙伤敌营长以下百余人。

战后,陈先瑞又及时收拢了第三、五路游击师,补充和壮大了红七十四师。1935年12月26日,红七十四师一举攻占宁陕县城,歼敌保安团300余人。接着又攻占佛坪县城,歼敌一部。这时,特委和红七十四师即在宁陕、佛坪之间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共宁佛工委,建立了几处区乡基层政权和地方武装。1936年春节之前,当陕军警备第二旅由南向北进攻而来时,红七十四师于除夕之夜北出秦岭,直入户县境内,发动群众打土豪分浮财,过了一个丰盛的春节。这一行动,迫使西安、宝鸡之敌慌忙派兵堵截。然而,红七十四师又迅速转入秦岭,第二次打开佛坪县城,歼灭了新组建的一支保安部队。

1936年2月,当敌人集中10多个团向宁佛地区发动围攻时,红七十四师由佛坪西进,于沿途歼灭华阳、江口镇两地民团,直奔陕甘边界要地双石铺(今凤县县城),先后歼灭该地和黄牛铺民团400余人。遂于双石铺、黄牛铺之间,破公路、毁桥梁、砍电杆、割电线,切断川陕公路交通达半月之久,并截获敌军用汽车五辆,缴获一批粮食、物资。红七十四师远程奔袭双石铺,凤县、宝鸡等地接连告急,设在西安的西北“剿匪”总部,也不得不派出飞机连日进行侦察。这一连续的作战行动,与红一方面军此时发动的东征战役,恰好形成东西两线的战略配合作用。

1936年2月28日,当敌第四十九师跟踪追击而来时,红七十四师又掉头东返,翻越风雪茫茫的太白山,经过半个多月的艰苦征战,突破了敌军四五个团的围追堵截,胜利返回到宁佛地区,于东江口作短暂休整。就在这时,原红二十五军手枪团战士程福才,从陕北经关中到达东江口,送来《八一宣言》和《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等重要文件。3月24日,郑位三以他和陈先瑞的化名,向中共中央写了关于红七十四师的成立经过及有关情况的报告,交由程福才带往陕北。1936年9月中旬,驻扎陕南境内的几支敌军,大都纷纷向西调去。根据这种迹象判断,陈先瑞估计到陕甘边的战事告急,但他并不了解长征北上的红二方面军,时已相继占领两当、徽县、康县以及围攻凤县的作战情况。为了掌握情况和配合行动,陈先瑞立刻派手枪团尾随敌人西去,一面跟踪进行侦察,一面袭扰敌人。

为了策应陕甘边的战事行动,陈先瑞随后率红七十四师转战于镇安、山阳、商南地区,继而东出豫陕边界展开攻势,由荆紫关经西坪到界牌镇,一举切断西荆公路交通,以吸引和牵制敌人。当时,商县驻军长官公秉藩,即奉西北“剿总”之命恢复西荆公路交通,亲率所部别动总队第一支队和陕西保安队千余人,乘汽车沿公路疾驰而来。11月14日,红七十四师于商南县的富水关,一举打退公秉藩的进攻,毙伤敌人近百名,俘敌中校军官一名,缴获不少枪支弹药。战后,红七十四师又乘胜北上,横扫豫陕边界官坡、兰草、灵峪口、石家坡等地民团,北出奇兵“闹华山”。部队在华山脚下兜了三个大圈子,并派少数部队登上华山,张贴标语,大造声势。“红军闹华山”的消息不胫而走,搞得敌人四处告急。这一出奇制胜的作战行动,有力地配合了三大主力红军的胜利会师以及会师后的山城堡战役。后来,毛泽东称赞陈先瑞:红军主力在西线展开行动,你们就在东边闹华山,配合得不错,很好嘛!

西安事变爆发后,周恩来由西安写信给红七十四师,并派李涛、张国华、龙飞虎及电台机要人员,找到红七十四师。李涛传达了西安事变的情况和党中央的有关精神。根据中革军委指示,即成立了陕南军委会,军委主席郑位三、副主席李涛。红七十四师对外改称南路抗日军,军长陈先瑞。这时,红七十四师即奉命奔赴潼关、灵宝之间展开行动,以配合东北军、西北军阻止国民党“讨逆军”对西安的进攻。1937年1月22日,红七十四师奉命到达商县地区,与南下配合友军作战的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军团领导徐海东、程子华、王首道等,对红七十四师独立坚持陕南的游击战争,都给予很高的评价。

与此同时,在跟国民党进行关于红军驻防区域的交涉谈判中,蒋介石提出必须让徐海东、陈先瑞部放弃陕南开至渭河以北。而毛泽东在决定徐海东部撤离陕南时,以陈先瑞部“是陕南土著部队,不愿开渭北,无法勉强”为由,“坚持该部留在陕南”。后经与顾祝同交涉,终于达成了此项协议。这一驻防区域的划定,意在防止内战再起时以便同陕北红军相互策应。

1937年2月初,红十五军团撤离陕南后,红七十四师遂于春节前后进驻镇安、柞水等地。后因粮秣供应困难,便移到长安县大峪口驻防整训。这时,全师三个团共2100余人。1937年8月,陈先瑞奉命率红七十四师开赴三原改编,编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后方留守处,后为西北留守兵团警备第四团、警备第一旅第二团。 1944年10月,陈先瑞任警备第一旅副旅长,该旅第二团奉命组成豫西抗日游击第三支队(辖第七、九团,陈先瑞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第四支队一起,由延安经佳县东渡黄河,继而由吕梁经太岳于垣曲南渡黄河,挺进豫西,发展和扩大抗日根据地。到达登封、禹县、临汝地区后,第三支队即改称河南军区第三军分区(支队兼军分区),陈先瑞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先瑞所部第三支队改编为中原军区独立第三旅(仍辖第七、九团),陈先瑞任旅长。1946年2月,独三旅与新四军五师第十五旅合并,保留第十五旅番号,辖第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团。旅长王海山、政治委员陈先瑞。6月26日,中原军区部队分路实行突围时,旅长王海山率第四十五团随同中原局和军区领导机关行动,于7月中旬突围到陕南商南县境;政委陈先瑞率第四十三、四十四团,随南路王树声第一纵队(欠第一旅)行动,越平汉路西渡襄河,于1946年7月下旬进入鄂西北武当山地区。根据“就地开花”的指示,陈先瑞所率领的两个团,即在房县、竹山、郧县边界地区展开游击活动,积极牵制和消灭敌人,就地开辟以武当山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就在这时,陈先瑞忽然又奉命率部北返商洛地区,就任豫鄂陕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这次远程调动,原是郑位三与李先念所商定的,理由简单而又充分:因其曾经在陕南坚持过两年之久的游击战争,对当地情况了如指掌,便于领导和开展斗争。根据中原局电令,陈先瑞率部于1946年9月初由房县以北的大木厂出发向西挺进,绕道白河县境,由冷水滩渡过汉水。之后,就沿着他当年所走过的一条道路,经由郧西边界的崇山峻岭急速北上,于沿途打退敌人的重重堵截,穿过地势险峻的一、二、三天门,很快进入商洛地区。

中原突围,各路部队损失都很惨重。陈先瑞所率领的两个团,总共剩下1000余人,而先期突围到商洛的第四十五团,于沿途所遭受的损失更重。到达商洛以后,第十五旅即改称第五军分区,司令员王海山,政治委员汤成功。当时,豫鄂陕军区所属之第一、二、三、四军分区,已在8月间先后组建起来。第十五旅按照总的划区部署,即进入柞水、宁陕、佛坪等县境内,于9月下旬建立起第五军分区。豫鄂陕军区领导成员是:司令员文建武、政治委员汪锋(兼)。陈先瑞到职以后,于1946年10月间,带领一个连队,由洛南、商县以东的蔡家川、留仙坪地区出发,到第五分区指导和帮助开展工作。这是一次极为艰难的远程跋涉。由于兵力弱小,较之由武当山进入商洛,更是困难重重。沿途所经过的乡镇及交通要道,全都被敌人封锁得严严实实,随时随地都会受到敌人的围追堵截。他就领着一个连队,凭着熟悉的地形道路,时而穿插迂回,时而昼伏夜行,经过半个多月的奔走战斗,终于抵达宁陕地区。由于敌情严重,第五军分区部队时已转移而去,未能及时找到。他遂于宁陕、柞水、镇安边界地区,辗转游击寻找部队,试图与分区领导取得联系,经过半个多月的艰苦转战,终于在山阳以西地区找到第五军分区部队。

1946年12月,敌人重兵压境,形势更为严重,军区主力部队在文建武、汪锋率领下,被迫转移到豫西卢氏境内。1947年2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同意,豫鄂陕边区党委、军区及行政公署北渡黄河,开往山西晋城休整。与此同时,陈先瑞根据区党委和军区的决定,与第四军分区政委韩东山一起,负责收拢整编各军分区所属部队,准备随后渡河入晋。经过一番奔走联络收拢,终将各分区剩余部队2700余人集中起来,组成军区第二纵队,陈先瑞任司令员,韩东山任政治委员。新组成的第二纵队,遂由豫西集结出发,于3月20日从渑池北渡黄河,继经阳城抵达晋城,与先期到达的军区主力部队(即第一纵队)会合。 部队休整期间,李先念、郑位三、陈少敏等,先后从延安来到晋城,主持召开了团以上领导干部会议,总结了中原突围的经验教训。陈先瑞参加了这次重要会议。会后,豫鄂陕军区第一、二纵队,统一编成一个纵队,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7月下旬,豫鄂陕区党委、军区及行政公署即行撤销。至此,陈先瑞也调离他原来的老部队。 1947年7月,陈先瑞奉中央军委电令,调任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副军长。当时,正值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此时,第三十八军在陈(赓)谢(富治)集团编成内。1947年8月22日夜,第三十八军由平陆茅津渡跨过黄河,相继攻占会兴镇、张茅店、观音堂等地,切断陇海铁路交通线。在攻克灵宝、阌乡(1954年并入灵宝)之后,陈先瑞奉命率领第十七师及第二十二旅,沿陇海路尾追西窜之敌,直逼潼关。同时,又掩护主力部队回师东返,夺取陕县。第十七师在潼关南塬车善峪战斗中,歼敌一个团又两个营,接着又在窑底寨战斗中打退敌人四个团的围攻。

9月23日,中央军委电示陈谢:“以三十八军一部开文底,逼近潼关佯动,迷惑敌人;以刘(金轩)旅附三十八军一部,立即西进,相机攻占洛南、商县、商南、山阳诸县,发动群众创建根据地。”据此,陈先瑞率第三十八军第十七师及教导团,于9月24日从潼关南塬出发入太峪口向陕南进军。他们经由洛南县的巡检司、石家坡、景村等地,于28日抵达商县夜村,与先到达龙驹寨(今丹凤县城)的第十二旅(刘金轩旅)胜利会师。29日,陈先瑞率领第十七师师长张复振、政委梁励生及作战科长赵守杰等,与第十二旅旅长刘金轩、政委李耀,在商洛镇举行联席会议。双方商定:以第十二旅负责丹江以南地区,向山阳、镇安和鄂西北行动,创建陕南根据地;第十七师则于丹江以北地区牵制敌人,掩护和策应第十二旅向南线展开,以保证该旅侧翼之安全,同时指挥陕南独立团(由第三十八军教导团改成)就地开展斗争。

两支部队进入陕南,等于在胡宗南集团的侧背插上一把刀!这样一来,就直接起到战略牵制作用,将敌人紧紧牵制在陕南,更好地配合陕北及中原战场。两天以后,敌整编第六十五师,即由洛南、商县发动进攻。由于敌情严重,第十二旅在攻占武关和商南县城后,还未及向南线展开,即被迫转移到卢氏以南地区休整;第十七师为掩护第十二旅向东转移,先于烟岗寨、商洛镇一线阻击敌人,后经龙驹寨以东的两岔河转道北上,抵达卢氏以西的兰草、官坡等地,休整待命。在此期间,第十七师在官坡召开了师党委扩大会议。会上,陈先瑞首先传达了有关进入陕南和建立根据地的指示,要求与会者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树立信心,增强斗志,准备熬过一个极端困苦的冬天,实现这一光荣的战略任务。他还结合陕南的实际情况以及他在陕南坚持斗争的切身感受,及时提出一套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作战原则。他说:要想在陕南站稳脚跟,必须采取“兜圈子、绕弯子、钻空子、插档子”的灵活战术,巧妙地与强敌展开周旋,拖住敌人,消耗敌人,寻机歼灭敌人,切忌与强敌死打硬拼。为了迷惑敌人,他还要求部队不断改变番号,对外号称“三旅之师”,借以虚张声势,使敌人难以摸清虚实。

敌整编第六十五师被牵入商洛后,就像一座铁壁似的蹲在丹江以北的龙驹寨、洛南一线,防堵我军再次进入该地。11月3日,第十二旅奉命从卢氏五里川出发,兵分三路再次进入陕南。为配合十二旅向南线展开行动,第十七师和陕南独立团于西荆公路两侧担任掩护任务,在第十二旅跨过公路渡过丹江后,第十七师遂将敌整编第六十五师主力紧紧牵制于豫西境内。11月5日,第十七师完全处于敌人的分路包围之中,处境十分危急。为跳出敌人的合围,当时决定留下该师第五十团二营掩护主力转移,坚持敌后游击活动。第十七师主力经由卢氏以南的狮子坪、五里川、朱阳关等地,直奔栾川以北地区,进而牵制敌于伏牛山中。当敌整编第六十五师跟踪南下东进尾追而来时,第十七师突然掉头北上,抵达洛宁以西的中山镇地区,接着又挥师西进,经崇阳、故县、范里等地,于11月17日收复卢氏县城,遂于卢氏文峪地区作短暂休整。当敌整编第六十五师再次跟踪追来时,第十七师又与敌展开周旋,于11月底复返官坡、兰草地区。就这样紧紧牵着敌人的鼻子,使敌人疲于奔命,处处扑空。

复返官坡、兰草后,将被留在该地坚持斗争的第五十团二营及时收拢归建。12月中旬,当疲于奔命的敌整编第六十五师主力掉头向西,企图又一次对第十七师实施合围时,陈先瑞决定继续跟敌人“兜圈子”,将敌紧紧牵制在豫西境内。经过10多天的艰苦转战,却难以摆脱强敌的围追堵截,遂决定留下第五十一团一营掩护师主力行动,并配合当地游击队于敌后展开游击活动,虚张声势,迷惑和牵制敌人;第十七师主力则由朱阳关等地西进南下商南地区,跨过西荆公路,渡过丹江,于12月下旬进入竹林关地区。这时,第十二旅已在丹江以南地区展开,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很快打开新的斗争局面。同时确定以鄂西北两郧地区为中心区域,创建陕南根据地。1948年元旦,即成立了由第十二旅兼任的鄂陕第四军分区。第十七师经过将近两个月的艰苦转战,部队疲惫不堪,急需进行休整。1948年元旦过后,第十七师即背靠十二旅所创建的根据地,于龙王庙地区休整部队。

1948年1月中旬,敌整编第六十五师两个团及商县保安团,向我根据地大举进犯,于1月18日侵占山阳县城。为了牵制和调动敌人,第十七师又一次挺进豫西,在外线与敌人展开周旋。时值隆冬,部队冒着风雪严寒,徒涉丹江,穿过西荆公路,经由武关、峦庄、马家坪等地,第三次进入兰草、官坡地区。这时,被留在卢氏以南地区坚持游击活动的第五十一团一营,在完成掩护师主力向西转移任务后,经过38天的艰苦斗争,先后四次突出敌人的合围,遂于2月1日与师主力会合。

部队北返兰草、官坡以后,敌整编第六十五师主力及地方保安团队,随之也紧紧尾追而来。为了继续调动和牵制敌人,第十七师于除夕之夜(2月9日)又掉头东进,经过两三天的紧急行动,抵达栾川以西地区。春节过后,敌第五兵团司令官裴昌会,突然在豫西境内集中了四个师的兵力,分作三路对第十七师实行合围,并扬言要“将十七师歼灭在伏牛山中!”由于敌我兵力悬殊很大,第十七师又完全陷入困境,遂奉命向鲁山地区靠拢。于是,第十七师即由栾川以西掉头南下,翻越老君岭,准备经由西峡、内乡、南召县境,东进鲁山地区。谁知在途经西峡县太平镇时,突然发现敌整编第六十五师一个团已抵达该镇以东地区,并占领阵地构筑工事,企图与各路敌军合围第十七师于该地。第十七师东进受阻,无奈之下,陈先瑞与师领导共同研究分析了敌人动态,认为敌人集中四个师于伏牛山腹地,其后方必定空虚而有机可乘,遂派部队迅速攻占太平镇西南西北两处高地,与防守之敌展开激战,并很快占领高地。尔后,第十七师即由西峡县境掉头西进,沿莫名岭直奔黑烟镇。闯过黑烟镇以后,即由朱阳关、五里川、双槐树等地,第四次进入官坡、兰草地区。这一灵活的战斗行动,终于摆脱了敌人四个师的合围进攻。1948年3月,陈先瑞调任豫西军区副司令员,并奉命率部在豫西地区执行剿匪任务。他带领第十七师及其他配属部队,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清剿,基本上肃清了豫西地区的土匪武装,使豫西、陕南两地连成一片。

1948年5月2日,第十七师奉命参加宛西战役,配合兄弟部队围攻西峡口,俘敌700余人。宛西战役后,陈先瑞指挥第十七师又挥师西进,在商洛军分区部队配合下,于1948年5月17日收复商南县城,5月21日再次攻占龙驹寨。至此,第十七师自进入陕南以南,经过8个月的艰苦转战,熬过了一个多雪的冬天,最终实现了立足陕南“作为夺取大西北之一翼”的伟大战略任务。 1948年5月,陈先瑞所率领的第十七师根据中原局电令,与第十二旅共同组成陕南军区。陈先瑞又一次奉命进入陕南。陕南军区成立之前,陈赓司令员向陈先瑞传达了有关陕南军区的组建方案,让他去即将成立的陕南军区担任政治委员。陕南军区分别由两支部队组成,各自务必有一名主管领导出任军政一把手。然而,陈先瑞却不愿在军政领导职务方面改来变去,提出还是干他的老本行,继续从事军事工作。1948年6月7日陕南军区成立时,即由刘金轩任司令员、汪锋任政治委员、陈先瑞任副司令员、李耀任副政治委员。当时,陈先瑞并没有及时赴任,而是遵照陈赓司令员的指示,领导第十七师在荆紫关地区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新式整军运动。9月中旬,他才前往郧阳陕南军区就任副司令员。当时,陕南军区的管辖范围,包括湖北省的两郧地区在内。1950年后,两郧地区划归湖北。

陈先瑞到职后,军区司令员刘金轩即率领第十二旅两个团及第十七师五十一团,由两郧东进南阳地区,参加淮海战役。在军区主力部队参加淮海战役期间,陈先瑞曾组织和指挥第十七师五十团、第十二旅三十六团及两郧军分区两个独立团,先后发起了鄂西北地区的均县战斗、黄龙滩战斗和房竹战役,三战三捷,共歼敌3000余人,收复和解放了均县、房县和竹山县城,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

1949年3月,刘金轩率军区主力部队返回到荆紫关地区。这时,张邦英同志也抵达郧阳,担任陕南区党委第一书记兼军区第一政治委员。按照军区领导成员的分工,陈先瑞负责主管清剿散匪、政权建设和培训干部等项工作。5月1日,全军部队进行整编时,又以陕南军区为基础成立第十九军(兼陕南军区,属中原军区建制)。军长刘金轩、第一政委张邦英、政委汪锋、副军长陈先瑞、副政委李耀。第十九军组成后,即从5月11日划归西北第一野战军指挥序列,陕南区党委和陕南军区亦改由西北局和西北军区统一领导。

与此同时,中央军委曾于5月8日电告刘邓:“……第一野战军6月间开始举行夺取潼关、西安、宝鸡、汉中、天水及陇南地区之战役,望陕南刘金轩部沿汉水向汉中方面行动,最好能直取汉中区域,切断胡宗南向川北的逃路。”据此,陕南军区于5月16日成立了“支前司令部”,决定由军区副司令员陈先瑞兼任司令员,陕南行政公署主任时逸之兼任政治委员。第十九军西进作战开始后,陈先瑞即全力以赴投入支前工作,前后派出大批工作人员,深入两郧和商洛各地,动员和组织群众,以实际行动支援前线。6月间,陈先瑞由郧阳经商洛前往西安,向西北局和西北军区汇报工作。汇报结束后,陈先瑞又被贺龙司令员留在西北军区协助工作。在此期间,他参与研究了部队入川作战的部署方案和汉中地区党、政、军的领导班子配备等重要工作。之后,他就随同第十八兵团向汉中进军。12月8日,第十八兵团先头部队与第十九军之五十七师于汉中胜利会师。这时,陈先瑞兼任汉中军管会主任。

陈先瑞第四次进入陕南后,这才在陕南战场战斗到最后胜利,迎来了陕南全境解放的曙光。就陈先瑞的经历来说,从1934年12月8日第一次进入商洛,到1949年12月8日解放汉中,他历经了15个年头,也经历了四进陕南的艰苦征战。四进陕南的转战经过,时间总共长达五年半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