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如果家里有小宝宝要过周岁的时候,一般都会请客,然后为孩子做一个周岁礼。并且身为孩子的长辈也要给孩子送一些礼物,特别是爷爷奶奶。对于一岁的小宝宝来说,可以送衣服,提前送的话也可以在周岁那一天穿着,并且孩子一般都长得不慢,所以尽量选衣服的时候选
如果家里有小宝宝要过周岁的时候,一般都会请客,然后为孩子做一个周岁礼。并且身为孩子的长辈也要给孩子送一些礼物,特别是爷爷奶奶。对于一岁的小宝宝来说,可以送衣服,提前送的话也可以在周岁那一天穿着,并且孩子一般都长得不慢,所以尽量选衣服的时候选择大一号的。婴儿的皮肤都很娇嫩,要注意衣服的材质,尽量选择阴人年获纯绵的,这样宝宝不会过敏。
一岁的孩子也可以玩一些适龄的玩具,比如声音比较大或颜色比较鲜艳的,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听觉以及视觉能力,让孩子对于颜色能够更好的认知。而且一岁的孩子大多数都会走路了,也有着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能力,所以可以选择一款早教机,这样能够让孩子的智力得到尽早的开发,并且早教机中还可以听故事听音乐,孩子用起来也比较的适合。
更有趣的礼物就是带周岁的孩子去影楼拍摄一组照片,一周岁对于孩子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进行拍照留念。所以如果爷爷奶奶能够送孩子去拍照的话,也是非常有纪念意义的,而且能够留存很长时间,多年以后,也能够将这组照片拿出来观看。如果实在不知道送什么礼物或者想到的礼物别人都送过了,那么也可以给一个大红包。
红包是比较实际的,不管怎么样红包都能够派上用场,可以让孩子的父母在以后用这笔钱给孩子进行教育上的投资,或帮孩子存到银行。不管礼物是贵重还是普通,这都代表着爷爷奶奶对于孩子的美好祝福与喜爱,所以不要纠结爷爷奶奶送的东西是什么,只要能够真心的爱孩子,对孩子好就可以了。
饺子做为北方人逢年过节必吃的美食,里面包含了太多美好的寓意。首先,饺子的形状就像元宝一样:尤其是饺子的名字跟宋朝时的钱币“交子”同音,所以如果在重要的节日吃的饺子,就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钱多多的意思”。一直有句老话:“钱怕数,越数越少!”所以家里有老人的,在过年的时候。是禁止孩子吃饺子来数的,因为怕把钱给数跑了!这个风俗还在很多地方流传。
二,饺子是北方节日的必备:饺子在北方我觉得除了清明和端午、立春,其它的节气里都要吃饺子,尤其是一些重要的节日、团圆的日子里。因为饺子一次包的很多,中国人还讲究个“成双成对”。如果煮饺子还是吃饺子的时候,整出个单数来,这个还真不太好弥补,还不如直接不许数来的简单一点。还有一句大家都熟悉的俗语“哑巴吃饺子,心中有数”。其实这个说的就是吃饺子时,最好不要乱说话,知道而不说破是前人总结的智慧。把饺子数出来,有点把自己的家底示人的感觉,所以老人不许数饺子。
三,饺子的包法:饺子在包制过程中,都是把馅料放进面皮,然后一定要捏紧口。如果口不封严的话,会露馅、煮破。讲究的人把馅比作钱,所以很多人家年三十包饺子要剩点馅,这意味着“家有余财”。家里的余财是不能数的,最好是没数的数不过来。如果包饺子和煮饺子的时候数着来,那不把家里的钱有多少都数出来了吗?所以饺子不能数!
结语:饺子在北方承载着太多的寓意,改善生活要吃饺子,出门要吃饺子,节日要吃饺子助兴。所以饺子在北方已经不单单是一种食物,里面还包含了对家的思念。
陕西年俗古朴,春节带有着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古代的“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是三十,而是在“腊日”,和即后来的“腊八”。是从南北朝以后,才将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期,改用为阳历,所以才把阴历的“年”叫作为春节。
陕西人把春节叫做“过年”,并且流传了一个有关过年的故事。话说在远古时期,有一个叫作“年”的凶兽,每当新春来临之际的夜晚。会出来食人,让人们人心惶惶。人们在与“年”的对抗中,发现了“年”特别惧怕响声和火光,所以人们想了一个方法,那就是一旦“年”出现,人们就燃起大火,将竹节放进大火里,凶兽一见熊熊大火,听到发出爆炸声的爆竹,就逃的无影无踪。所以随之慢慢的演化成了过年团聚。贴对联、放爆竹、守岁、吃年饭等风俗习惯。
陕西乡村把腊月二十三日叫做“过小年”。在农村有的地方叫做“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祈求新的一年过得温饱。过完了小年,人们就要为春节来做好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做点豆腐,购买蔬菜等做好过年所需要的食材。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之间为关中人蒸馍的时候。每家每户都要蒸几笼馍馍,是要一直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所以就有着“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民俗。妇女们要上街为老人孩子们买些新衣服新鞋子等物品、老人们则要购买一些年画、冥币、红字、白麻纸等大年需要的礼仪用品。
大年夜的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北、陕南,还是城市农村,都要“扫社”,城市里面的人民叫做打扫卫生。要将家里的屋前屋后,窑里塞外,甚至拐角都要打扫的“一尘不染”。将窗户和房门上重洗糊上白纸,贴上大红色的窗花。大年三十早晨,家家户户都要贴上门神和对联,在屋里挂上年画。
安康人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十,还有这看天气预测五谷六畜能否兴旺的习俗。相传每天的天气都是有预示的。即:初一观察鸡,初二是观察狗,初三观察羊,初四观察猪,初五观察牛,初六观察马,初七而是观察人,初八观察庄稼,初九观察果树,初十观察地里的菜。俗称“新春十日晴,丰年乐太平,新春十日阴,谷米贵如金”。
七大怪习俗:
1、 不在娘家过年。
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已经是夫家的人,当然要在夫家过年,除非是被休了。
在娘家过年是极其不吉祥了的,会给孩子的舅舅带去不幸。
2 、坐夜。
大年三十除夕夜,一个大家族的男子们,晚上八点后都要去有寿星的一个家庭里,每人从自己家端一道菜,多少人就有多少道菜,这些男子们就开始吃菜、喝酒,说说这一年的变化与得失,这样的场景要持续到后半夜,至少十二点之后,整个过程没有女人参与。
3 、分性别拜年。
初一早晨,大家族的男子们组成一队,去家族里的每一个小家拜年,在院子里磕头跪拜。到了中午12点,大家族的女子们组成一队,去家族里的每一个小家拜年,在院子里磕头跪拜。
4、初一不干活。
初一这一天,家里的人越逍遥自在越好,如果辛苦干活了,预示着这一年,都将特别劳累。所以,新年第一天,要轻轻松松度过,吃的东西,也是前几天都预备好的。
5、初五打穷。
初五这一天,一大早就要放鞭炮,把家里的贫穷都打出去,放炮要早,晚了,别人家的穷去就跑到自己家了。况且,这一天,不能去别人家瞎转悠,免得把自家的穷气带给别人。
6、七不出八不入。
老人们讲究出行要看老黄历,正月初七这一天,只能待在自己家里,不适合出远门,不吉利,不安全。初八不能从外地回自己的家。
7、不烤不烙。
正月里,讲究吃有馅的馍馍,不能吃馒头,里面没有东西,喻示生活不会富有。不能烤、不能烙,因为都带着火,又干又有火,家里人容易上火。
8 、不梳头、不动刀子、不动针。
正月里,大清早不能梳头、不能动刀子,这都是不吉利的。等过了中午十二点才可以做这些事。不动针,主要是指女子不做针线活,特别是晚上,动了针,自己的孩子容易生奇奇怪怪的病。
随着时代变迁、思想开化、信息互通,很多习俗都在慢慢淡化,但在老一辈人的心里,还是非常讲究的。这些讲究里,有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与向往,对旧传统的依恋和怀念,代代相传至今。在这个开放洒脱的新时期,谁愿意遵守就遵守,不愿意也无伤大雅,过年,幸福开心就好!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