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为母亲做一件事这几天,爸爸一连几天值班,妈妈既要上班,又要干家务,还要为我的学习操心,累得腰酸背疼。看着妈妈倦容满面的样子,我多么想为妈妈做一件事啊。 星期天,妈妈正在洗衣服,我蹑手蹑脚地走过去,先在妈妈背上轻轻地捶了几下,说:“妈妈,这几
为母亲做一件事
这几天,爸爸一连几天值班,妈妈既要上班,又要干家务,还要为我的学习操心,累得腰酸背疼。看着妈妈倦容满面的样子,我多么想为妈妈做一件事啊。
星期天,妈妈正在洗衣服,我蹑手蹑脚地走过去,先在妈妈背上轻轻地捶了几下,说:“妈妈,这几天您太累了,我给您捶捶背吧!”
妈妈对我笑了笑,说:“儿子可真孝顺。”听了妈妈的话,我心里美滋滋的。赶紧让妈妈到椅子上坐下,然后给妈妈捶背。随着我有节奏的捶打,妈妈的愁眉渐渐舒展开了,脸上倦容也一扫而光,还露出了祥和的笑容,一个劲地对我说谢谢。看到妈妈高兴的样子,我大声对妈妈说:“妈妈,我以后会经常为您捶背的。”
妈妈笑着说:“今天给妈妈捶背,我就心满意足了,以后只要你好好读书,就是对妈妈最好的回报。”
听了妈妈的话,我很羞愧。眼前浮现出了妈妈为我做种种事情的情形:妈妈为了给我买书,冒着风雪天去书城;为了把好吃的东西留给我,自己一口也没尝;为了给我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专门为我整理书房……
妈妈为我做了这么多事,我却连一声“谢谢”都没有给她。如今我为妈妈捶了一会儿背,妈妈却对我说了这么多“谢谢”,想到这里,我羞愧得无地自容。
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无私的。以后我一定要多为妈妈做一些事情,让妈妈好好享受儿子的孝心。
一件让我感动的事
时间像流水一样匆匆流逝,在我们的记忆里,肯定有很多深受感动的事吧!但我有一件事最深刻。
小时候,那天早晨,我要去上学了,妈妈说:“天气预报说今天会下雨,记得带雨伞啊,知道吗?”我看了看天,想:天气这么好,怎么会下雨呢?就一溜烟的跑出去了。
快到中午了,“铃铃铃……”铃声响了,看了看窗户外边,啊!怎么下雨了?倾盆而下,想起妈妈今天早晨说的话,真后悔,带了雨具的同学纷纷回家了,其他人被家长接回家了。而我呢?爸爸不在家,妈妈这几天刚好发烧打着点滴,没有人会来学校接我了。望着教室外面倾盆而下的大雨,我趴在课桌上哭了起来。心想:妈妈会来接我吗?
突然,我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哦,原来是妈妈,妈妈冒着大雨来接我了,我好像看见大雨要把妈妈吞掉似的,妈妈正艰难地向我走来。
“妈妈!”妈妈冲我笑了一下,把身上的雨衣脱下来披在我身上。我穿上雨衣,妈妈在我旁边,我看见“落汤鸡”似的妈妈,鼻子酸了起来,扑在妈妈怀里哭了起来。
妈妈的爱给了我快乐和幸福,妈妈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妈妈懂得我们,我爱妈妈,我们要报答父母的恩。
孩子和父母不亲,这是很多双职工家庭曾经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的问题,我们家也不例外。
我们家出现这种情况,是在闺女16个月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她突然开始要奶奶,非得到爷爷奶奶家里,不愿意单独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从孩子不要爸爸妈妈,再到现在即便孩子天天和奶奶在一起,我也丝毫不担心闺女会再次不要我,我们用了至少3个月。站在现在往回看,我发现孩子和爸爸妈妈不亲,主要是这3个原因:
1 陪孩子的时间太少了。
有段时间,每天早晨闺女睁开眼的时候,我已经上班走了;晚上回来的时候,她已经睡觉了。连着两天,闺女都没有见到妈妈。
而整天陪着女儿的是奶奶,因此孩子对陪着她更久、照顾她更用心的奶奶产生心理依赖是很正常的。
-
2 孩子可能正好遇到了“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指的是婴幼儿需要依赖照顾者获得生存感和安全感,会很自然和照顾者形成紧密的依附关系,从这依附关系获得生活和情感需求的满足。
当他和所依附的父母或重要他人分离时,往往出现焦虑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沮丧、悲伤、害怕、孤单等感受,以及大声哭闹、害怕陌生、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等行为。
因此,在她还不能正确面对“分离”的时候,每天晚上都要“强迫”她离开平时熟悉的环境,对她而言是痛苦且残忍的。
-
3 陪孩子时,没有做到真正陪孩子。
每天陪闺女的时间,本就少得可怜,可就在这少得可怜的时间里,我也并没有做到全身心投入地陪孩子。相反,有时候不知道怎么陪她,会在她自己玩儿的时候,自己看手机。
-
其实只要老人讲理,不是会在背后诋毁孩子父母的,孩子喜欢奶奶陪,也从侧面说明孩子奶奶平时没有亏待孩子,作为父母应该放心。
-
要改善亲子关系,让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成为亲子关系的首位,可以尝试以下6个方法:
1无论多难,坚持陪伴。
“孩子和主要照顾者亲密”,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如果无法成为孩子的主要照顾者,面对“孩子不要妈妈”这件事,不妨放下自己的骄傲,放低姿态,再难也坚持陪伴。
要知道,为娘的要再得到孩子的心,只需要真诚有爱的陪伴,和有方法的坚持。
用更加成熟的心态面对孩子哭着喊着“不要妈妈”这件事,坚持陪在孩子的身边,真的可以改善你们的亲子关系。
最开始,小二胖晚上睡觉不要妈妈哄,只要奶奶哄睡,即便失落到想哭,也坚持躺在她的身边,看着她的背影。想办法给自己加点儿戏,她躺在奶奶怀里的时候,我就给她读绘本,有时候绘本上的内容吸引了她,她就会把身子转向我,就这样坚持了将近一个月,慢慢地她开始接受晚上继续由我搂着睡了。
2看见你的孩子。
《请回答1988》中,德善因为总是和姐姐一起过生日而委屈离家出走时,德善爸爸的一句“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时,令人破防。
德善不过是想要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生日蛋糕,享受一下全家单独为她过生日的喜悦,但她的这点真实需求却一直被有意无意的忽略。
在看了很多本育儿书后,我慢慢发现:育儿技巧或许会省很多事儿,但养育孩子,最大的技巧或许就是看见孩子。
当孩子不要妈妈时,我们是否有看到孩子传达的真实信号是什么?
-孩子是否是处于分离焦虑,无法认清暂时的分开和永远的分离是什么。
-评估一下,最近是否长时间与孩子分离,却未提前告诉孩子,让孩子产生了被抛弃感和害怕被再次抛弃的恐惧感。
-是否是因为和妈妈在一起时,妈妈只是人在心不在,没有和奶奶或者是其他依赖者在一起时玩儿的有趣?
-又或者是因为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经常被吼,有畏惧心理
一切需要我们自己用心去发现,唯有发现孩子的真实需求,才是解决问题之道。
3高质量陪伴。
如果拉长不了陪伴的时间长度,不妨提高一下陪伴浓度,做到及时回应和积极互动。
我理解的高质量陪伴,是父母和孩子有一段愉悦的亲子时光,双方可以共同投入一件事中,哪怕只是互相做一个鬼脸,然后傻笑。
和老人相比,我们有很多优势,可以带孩子接触很多新奇的事物,长此以往,不难赢得孩子的心。
4不吝惜表达对孩子的爱。
前两天听樊登的《可复制的领导力》,里面提到了“知识的诅咒”,讲了一个例子,说是父母认为爱孩子天经地义,从不表达爱,反而经常挑孩子的缺点,久而久之,孩子反倒以为父母不爱TA,对父母产生了恨意。
不表达的爱,靠猜测很难体会到。
所以,不妨对孩子多说几遍:
-妈妈好爱你啊
-妈妈一天没有看到宝宝了,好想宝宝呀
-妈妈现在有些生气,但妈妈依然爱你
-呀,妈妈真的好喜欢好喜欢你啊
对于羞于表达爱的妈妈,推荐一本绘本《妈妈,你会永远爱我吗》,里面罗列了各种场景下,妈妈对孩子的爱的表达~
5再难也坚持每晚陪睡。
无论孩子再怎么抵触妈妈陪睡,也要坚持在晚上孩子睡觉时,陪在孩子的身边。因为睡前的这段时光,任何的良性互动,都可以成为改善亲子关系的关键点。
如果一开始孩子拒绝妈妈哄睡,可以让孩子选择由谁哄睡,妈妈陪在身边就好。当孩子习惯睡觉时,有妈妈陪在身边后,慢慢地将哄睡的责任过渡到妈妈身上。
当然了,这部分需要有家人的配合和理解,也可能需要很长的过渡时间,但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看到成效的。
6请家人留出专属于你和孩子的亲子时间和空间。
上班族宝妈,每天能和孩子单独相处的时间少的可怜。我们家是这样的情况:每天孩子起床的时候,我已经上班走了,下班回到家基本上7点了,孩子9点睡觉,每天能够相处的时间也就只有不到2个小时。
因此,单独相处时间对于亲子关系的改善很重要。
晚上与孩子相处时,可以请孩子的主要照顾者借故离开一会儿;周末遛娃时,也坚持和孩子爸爸单独带娃儿出去,享受单独的亲子时光。
-
希望对你的问题有所帮助~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