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军长征中有那些英雄人物?

领导 0 89

在红军长征中有那些英雄人物?,第1张

红军长征中有那些英雄人物?
导读:有邓萍、吴焕先、杜中美、洪超、罗南辉等。1、邓萍邓萍(1908-1935),男,汉族,四川省富顺县人(今自贡市)。生于1908年,四川富顺人,1926年底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在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入中国***。1928年7

有邓萍、吴焕先、杜中美、洪超、罗南辉等。

1、邓萍

邓萍(1908-1935),男,汉族,四川省富顺县人(今自贡市)。生于1908年,四川富顺人,1926年底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在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入中国***。

1928年7月22日,他与彭德怀、滕代远等在湖南平江发动武装起义,参加过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 。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1935年2月东渡赤水河期间,彭德怀、邓萍领导红三军团攻占娄山关后追击国民党残军。为尽快攻克遵义老城,邓萍亲临前线指挥,侦查时被一颗子弹击中头部牺牲。

邓萍是红军长征途中牺牲的最高级军事将领。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2、吴焕先

吴焕先(19078-1935821),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人。鄂豫陕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 。民国十四年(1925年)加入中国***。

民国十六年(1927年)11月率紫云区农民武装参加黄麻起义,随后坚持斗争并参与创建鄂豫皖苏区和红二十五军。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8月21日,红二十五军在甘肃泾川四坡村附近南渡汭河时遭国民党军突然袭击。吴焕先在指挥部队抢占制高点的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8岁。

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3、杜中美

杜中美(1899-1934),陕西省兴平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曾参加国民联军杨虎城部,任连政治指导员。

1929年冬领导国民党独立第15旅第5连参加大冶兵变,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第5纵队,任第2支队大队党代表。1930年6月任红8军第3纵队支队政治委员。8月调任红8军第4师参谋长。

1931年夏任红三军团第4师参谋长,参加了攻占长沙的战斗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作战。1932年夏任红三军团第4师10团团长。1933年6月军团整编后,复任第4师参谋长。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杜中美仍担任红三军团第四师参谋长。他协助师长洪超指挥部队突破了敌人第一道封锁线。洪超师长牺牲后,他由协助师长张宗逊,指挥部队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和第三道封锁线。

当中央红军通过敌人第三道封锁线后,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突围的战略意图是沿五岭山脉,循红六军团故道,经兴安。全州西去。

遂调集16个师77个团追剿红军,并下令粤、桂、黔军分头堵截,妄图围歼中央红军与湘江以东地区。国民党军利用湘江这一天然屏障,在江边修筑了140多座碉堡,集结重兵在此等候红军的到来。

11月26日,红三军团遵照中革军委的部署,到达广西东北部文市一带。27日,红三军团第四师在张宗逊、杜中美的指挥下到达湘江以东地域,随即命令第十团于次日首先进至湘江东岸的兴安县界首地区。

军团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指示第十团在界首以南的光华铺、枫山铺地区构筑工事,保障渡河点,担负掩护中央军委纵队和红九军团、红五军团渡过湘江的任务。

杜中美亲自到第十团和沈述清团长一起研究作战部署,并命令部队立即进入阵地构筑工事。工事刚构造起来,敌军1个师又1个团的兵力即向红十团发起攻击,遭到红十团猛烈反击。

30日,敌军以优势兵力轮番向红十团阵地发动多次冲击,战斗十分激烈。团长沈述清在指挥第一营实施反冲击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当天下午,师参谋长杜中美亲自接任第十团团长职务。他指挥第十团指战员浴血奋战,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他号召指战员“坚决守住阵地,人在阵地在,一定要完成掩护中央机关和兄弟部队渡过湘江的任务”。

接着,敌军又以1个师的兵力向红十团猛攻,战斗打得更加激烈,为了守住阵地他亲自到前沿指挥作战,在一个坡岗与敌军反复冲杀,争夺制高点。

他负伤不下火线,坚持指挥战斗。指战员在师参谋长兼团长的率领和鼓舞下,更加英勇杀敌,终于又守住了阵地,胜利了完成了任务。不幸的是杜中美在指挥战斗中又身中数弹,光荣牺牲。

战友们把他的遗体埋葬在湘江之畔。墓旁川流不息的滔滔江水的挺拔屹立的满山青松,象征着这位为革命而献身的红军师参谋长永垂不朽!

4、洪超

洪超,红军烈士。1909年出生在湖北省黄梅县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地区。

1928年1月,他随朱德参加湘南起义,4月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为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做出了贡献。长征前,洪超担任红3军团第4师师长。

1934年10月20日,根据中革军委命令和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指示,时任红军第四师师长的洪超率部作为先头部队通过赣县塘坑口,向信丰新田百石村挺进,准备突破国民党军的第一道封锁线。当时虽然还没有“长征”一词,但这个师却成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锋。

防守这一带防线的,是粤军总司令陈济棠指挥的广东军,沿线修筑了数量众多的碉堡,号称是“铜墙铁壁、坚不可摧”。

与粤军数度交手的红军,对战胜眼前的守敌还是充满信心。按照部署,洪超亲自率红十团进军百石,黄克诚政委率红十一团、十二团等在侧翼打掩护,阻止敌人可能的增援。

21日上午10时,红十团在团长沈述清、政委杨勇的指挥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占百石附近的制高点,架起机枪,向守敌发起猛烈的攻击。

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越过铁丝网,翻过深深的壕沟,向高处的碉堡冲去。此时,驻在金鸡圩的敌人一个营企图增援百石,邓国清团长、张爱萍政委指挥的红十一团,谢嵩团长、苏振华政委指挥的红十二团一同出击,将敌击溃。

百石守敌只有200多人,根本抵抗不住红军的猛攻,不久就弃守碉堡,收缩在村里一座建筑坚固的“万人祠”里,被红十团包围。红军要其投降,里面的粤军却不停地向外打枪,把喊话的红军战士打死。

此时,洪超带着一个警卫排准备赶往红十一团与黄克诚政委会合,恰好路过这里。他马上到前沿观察,命令调集迫击炮消灭围墙内的敌人。话音刚落,便被围墙内的敌人射中头部,当场牺牲。

5、罗南辉

罗南辉(1908-1936),又名罗曼、罗敏,四川成都西郊人。1927年加入中国***,早年曾在水烟铺当刨烟工。

先后任川军江防军第28军第7混成旅起义军营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一路警备大队长、中共川东特委军委书记、中共四川省委的锄奸小组组长、中共南充中心县委军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副军长、中国工农红军红五军副军长等职。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静宁会师。此时,国民党军胡宗南、毛炳文部在第三路军总司令朱绍良的指挥下,沿西(安)兰(州)公路追击红军。为确保会师部队的安全,红五军抢占西兰公路华家岭一带险要地形阻击敌人。

华家岭是西兰公路咽喉之地,这里沟谷纵横,海拔接近2500米。

10月21日的战斗比较顺利,红军轻松地消灭了敌人的先头部队。22日,战斗异常惨烈。

战斗到22日黄昏,罗南辉指挥部队向会宁县大墩梁(为华家岭支脉)撤退时,不幸被敌炮弹击伤了胸部右侧和头部。23日,7架敌机追击轰炸,下午3时,指挥所被炸弹击中,年仅28岁的罗南辉不幸牺牲。

罗南辉牺牲后,被安葬在会宁县大墩梁,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在那里修建了纪念碑,以缅怀这位传奇名将。

——罗南辉

——吴焕先

——邓萍

——洪超

——杜中美

徐海东被授予排定第二大将的原因

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军,最重要评定标准:一看创建军队;二看领导;三看功勋;四看级别。

注意,战功仅排第三,战功仅排第三!功勋和级别相当于企业经营管理,创建军队和领导相当于企业入股投资,入股投资永远比经营管理重要。

徐海东对于中国***最大的贡献,是在党和红军最困难时期,他忠心耿耿,维护党中央和毛主席权威,帮助党中央在陕北站稳脚跟。

1935年冬,毛泽东等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兵困马乏,物资短缺,处境艰难,于是派人向已在陕北立足的徐海东借两千五百元,以便解决中央红军吃饭穿衣问题。徐海东闻讯后问二十五军供给部长:“家底还有多少?”部长答道:“只存七千元”,徐海东毫不犹豫命令道:“留两千,拿出五千送给中央。”毛泽东闻知后大喜道:“徐海东同志是对革命有大功的人!”

功莫大于救主!徐海东五千元帮助中央红军克服物资困难,渡过难关,最终立足陕北,便已是雪中送炭之大功。最重要的是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经过长征中张国焘另立中央损害权威后,作为张国焘红四方面军旧部的徐海东,依旧能够以一个***员高度纪律自觉,尊重和维护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权威,避免***再次陷入分裂,用现在的话语讲,徐海东同志具有非常棒的党性。

故1955年毛主席提议不但要把徐海东评为大将,而且还要排名第二位。徐海东听闻后深感不安,认为自己长卧病床15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自己都没参加做出贡献。于是徐海东向周恩来总理道:“总理,我长期养病,为党工作太少了,授我大将军衔太高,我受之有愧呀!”周总理安慰道:“海东同志,授你大将军衔,是根据你对革命的贡献决定的。要我说,不高也不低,非常恰当!”

当然,徐海东除了维护党中央和毛主席权威这一突出贡献,在卧病之前,对中国革命贡献也是非常巨大的。

一、参与创建鄂豫皖苏区

1927年,徐海东多次在家乡黄陂领导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徐海东有66个家族亲属被国民党残忍杀害,其中有27位近亲,39位远亲。徐海东听闻后指天发誓“大仇不报,誓不还家!”

后相继任鄂豫皖军委警卫二团团长、红四方面军独立四师师长、红九军二十七师师长、红二十七军七十九师师长、红二十五军副军长兼七十四师师长、红二十五军军长。

在红四方面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后,徐海东依旧率部坚持斗争,英勇作战多次负伤,常身先士卒挥刀冲入敌阵,打了许多胜仗,粉碎敌人多次围剿,人称“徐老虎”。

徐海东将军善山地作战,能徒步走数百里,识山经辨水脉,以岩石为阵,以草木为兵,故常能以少胜多,以弱敌强。他最擅长的一种战法叫“从肋骨下去抓敌人的心”,即从敌人的侧后方出其不意地攻其中心。

1933年国民党以十万大军围剿鄂豫皖苏区,徐海东等人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以灵活机动战略战术,与敌人周旋于大别山中,最后打破敌人围剿。

二、领导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1934年11月,徐海东与吴焕先等同志率领红二十五军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名义开始长征,成为第一支进行长征部队。

部队出发前,徐海东主动提出由中央派来的程子华担任红二十五军军长,自己改任副军长。一路上,徐海东一马当先常为开路先锋,哪里最危险他便冲到哪里,常跃马扬刀冲杀敌阵突破重围。面对强大敌人,徐海东最喜欢用先疲后打战术,先拖着敌人绕圈子,待敌人疲惫之时再猛打猛冲,深得朱毛红军游击和运动战之精髓。

1935年7月,当得知中央红军由川西北上消息,徐海东向鄂豫陕省委建议要接应中央,并表示“在此行动中,即使我们三千多人全部牺牲了,也是光荣的!”而后率红二十五军离开陕南西征甘肃,夜袭天水,进占秦安,截断西兰公路,牵制了大量敌军,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北上行动。

1935年9月,徐海东率部到达陕北延川县永平镇,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红军成功会师,使红25军成为第一支胜利结束长征部队,两军改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随后指挥部队连续取得劳山和榆林桥两次战役胜利,为党中央到达陕北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5年11月,党中央率领中央工农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毛泽东和彭德怀等人到陕北甘泉县红十五军团部拜见徐海东和程子华等同志,便有了文章开头借银的故事。与中央红军会师后,徐海东率红十五军团与红一军团并肩战斗,先后取得直罗镇战役和红军东征胜利,抗战后与红一军团合并为八路军115师,所以徐海东是带着部队加入股份的。

后来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称赞“中国***的军事***中,恐怕没有人能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的了,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而蒋介石更是把徐海东视为与彭德怀同一级别之大敌,曾发布通缉令“凡击毙彭德怀或徐海东,投诚我军,当赏洋十万。凡击毙其他匪酋,当予适当奖励。”

三、率军华北敌后抗击日本侵略

抗战爆发后,徐海东人八路军任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旅长,开赴华北前线。先后率三四四旅参加了平型关战斗、晋东南日寇九路围攻等战斗,从山西打到河北,深入华北敌后开展山地游击战。

徐海东由于日夜转战,过度劳累,多次吐血,于1938年8月病倒在华北战场上,随后离开战场回延安休养。生病疗养期间,毛泽东极为关心,亲手起草电报慰问徐海东将军“静心养病,天塌不管”。

徐海东的一生,对党有一颗赤红的心,对中国革命有大功。新华社的评价最为贴切,可谓盖棺论定!“徐海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杰出军事家,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忠诚战士。他身经百战,功勋卓著,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高超的指挥艺术。”

1,陈坊仁(1916—1967),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2月由团转入中国***。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六十六军副军长、六十八军军长。回国后历任济南军区副参谋长,山东省军区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34年11月30日下午,湘江战役中红二师退守黄帝岭,陷于敌人的三面包围之中,双方展开搏杀战。战斗中,四团政委杨成武率部跨越公路时被子弹击中,血流不止、不得动弹。几次上前营救的战士连连负伤。

敌人如狼似虎般地扑过来,情况十分危急。五连指导员陈坊仁一边顺势阻击敌人,一边与副营长黄霖一起冲上前,架起杨成武的胳膊,把他从火线上救了下来。

2,邝任农(1910—2003),原名邝有槐,曾用名邝世林,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10月转为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寻乌县游击队排长、中队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五十团营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五军特务团团长,独立第三师经理部部长,红二十一军供给部部长,红三军团第五师供给部部长,军团供给部部长。

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战斗在军队的后勤补给线上,历任军团供给部部长,军区后勤部司令员等职。红军长征时,给养十分困难,他为部队的给养殚精竭虑。

1935年6月,红军过草地,粮食奇缺,他为了给部队筹集粮食,常常连续工作,四处奔波,在累的吐血昏倒后,醒来第一句话,仍然是“三十斤小麦拿到了吗?”。

3,李继开(1916—1994),一九三二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三年转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兵站警卫连排长,中央军委警卫营参谋,军委一局参谋。参加了长征。

高虎垴反击战是红军长征前第五次反“围剿”的最后血战。战斗如火如荼之时,前线阵地部队出现了弹药供给危机。兵站部排长李继开带领警卫排和兵站战士,一次又一次扛起一箱箱、一包包弹药,冒着敌人的弹雨,灵活穿插,飞速前进,冲破重重险阻,把弹药给养一次次及时补充送达到前沿阵地战友手中。

4、朱德

朱德(1886年-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5、叶剑英

叶剑英(1897年04月28日-1986年10月22日),原名叶宜伟,字沧白,广东省梅县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

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者、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

叶剑英同志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他是以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德高望重的开国元勋之一,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一位杰出领袖,他在无数次关键的时刻挺身而出,拯救了无数的生命,也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威望和地位,被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