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争创新业绩,建功新时代,不平凡十年]
[Span]
光明日报记者任鹏严伟祺
无论寒暑白天黑夜,在东海大桥的东南侧,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永远是一派繁忙景象。全球最大、综合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单体码头,2014年开工建设,2017年启用,不断刷新纪录,使上海港实现了从“东方大港”到“世界强港”的蝶变。
不断拼搏创新的洋山深水港码头,是十八大以来上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永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在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道路上不断谱写新篇章。
上海松江区云剑会堂。姜摄/光明图片
1。在国家战略的指导下
十年来,上海爬坡过坎,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
继2011年首次达到2万亿元后,上海GDP在“十三五”期间连续跨越3万亿元和4万亿元两大台阶,2021年达到4.32万亿元,人均GDP 2.69万美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形成,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强。
把上海的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国家发展的总体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总体规划中——这“四个地方”是上海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点。
2013年11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揭牌,中国第一个自贸区诞生。在“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精神的指引下,证照分离、市场承诺即进即制、先行区报关等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从这里走向全国。
2019年8月,自贸试验区临港新区揭牌,如今已成为深耕细作、制度开放的“试验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一批前沿产业集群。蓬勃发展,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2600亿元。
"上海是一座辉煌的城市,是一个奇迹不断被见证的地方."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大会上说。
2021年7月15日,浦东这张“王牌”迎来了新的使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这是新时期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后上海的又一次关键性突破。
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创新发展不会停止。自贸试验区临港新区特殊经济功能加快发挥,上海证券交易所科技创新板和注册制示范效应不断放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扎实,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全面启动,连续成功举办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共同构成上海在更高起点、更高水平上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支撑。
位于上海普陀区苏州河沿岸。孙瑞英摄/光明图片
2。基于人民城市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21年的秋天,苏州河微风习习,碧波荡漾。来自全国各地的赛艇运动员、俱乐部和大学齐聚于此,参加首届上海赛艇公开赛。河两岸风景如画,挤满了看比赛的人。这一刻,城市和人,人和自然都很近。
时钟拨回到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杨浦滨江时,面对市民在滨江休闲娱乐,提出了“人民的城市”这一重要概念。
几年来,黄浦江45公里公共空岸线打通,苏州河中心城42公里岸线基本建成,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了宜人的“生活秀带”。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已经成为上海城市建设的根本原则。
围绕“老、少、老、远”等民生问题,上海启动实施早餐工程、旧房加装电梯、托幼等16项民心工程。2019年,上海有624栋住宅楼完成了旧房加装电梯的工程,超过了过去7年的总和。2021年,电梯安装跑出了“加速度”,全年签约电梯6073台,让无数“挂空老人”落地,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重点改造中心城区二类老城区以下的房屋。五年来,上海共实施改造308万平方米,惠及15.4万户。这个困扰城市多年的民生问题,将在今年得到历史性的解决。
从第一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到桥下运动场、城市高线公园;从“楼宇可阅”的数字化转型,到一望无际的美丽街区,上海正按照“内涵、集约、绿色”的要求,努力营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
位于上海杨浦区滨江岸线。资料图片
3。以红色文化为背景色
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2017年10月3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一周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国共产党政治局常委集体参观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并敦促要保护和利用好会址。
牢记上海总书记的嘱托,2021年6月3日,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第一纪念馆新馆在新天地太平湖畔落成。展厅面积扩大到3700平方米,展品从278件增加到1168件。这一“划时代的事件”通过各种现代手段被生动地描述出来。
同时,上海深入开展“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到2020年,已梳理出612处重点旧址、遗址和纪念设施。
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是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也是“海派文化”品牌建设的力量所在。
2022年1月23日,上海歌舞团的两部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和《朱》在东方三博士大剧院迎来了第100场现场演出。这一天也是《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第400场演出,创造了中国舞剧的奇迹。
除了打造了杂技剧《斗上海》等一批爆款剧目,上海还全力打响了“演艺天地”的品牌。在人民广场周边1.5平方公里范围内,已建成31个专业剧场和新建空演艺室,成为中国密度最高的剧场群。三年来,这里首演了145部剧,2021年完成了21037场商演。
接下来,上海将高质量建设一批城市文化地标:全国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上海图书馆东馆、定位为世界级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的上海博物馆东馆,国际歌剧重要舞台上海歌剧院将陆续建成。
这座充满魅力的人文之城,正在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打造人民城市典范,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现代化的前景。
【2012】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398.5万人。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1305.5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96万元。
●发明专利授权量1.14万件,技术合同总成交额588.52亿元。
●森林覆盖率12.5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0平方米。
●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468km。
【2021】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489.43万人。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3214.8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36万元。
●发明专利授权量3.29万件,技术合同总成交额2761.25亿元。
●森林覆盖率19.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8平方米。
●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831km。
来源:上海统计年鉴
《光明日报》(2022年07月19日05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jpg)
感情运详解).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2022年最幸运的4大星座).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2020(2022年下半年,12星座运势解析,这个星座爱理财).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