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1 清明节的文言文 1 红窗月·燕归花谢 清代:纳兰性德 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 是一般风景,两样心情。犹记碧桃影里、誓三生。 乌丝阑纸娇红篆,历历春星。道休孤密约,鉴取深盟。 语罢一丝香露、湿银屏。 译文: 花儿凋谢,燕
1 清明节的文言文
1 红窗月·燕归花谢 清代:纳兰性德 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
是一般风景,两样心情。犹记碧桃影里、誓三生。
乌丝阑纸娇红篆,历历春星。道休孤密约,鉴取深盟。
语罢一丝香露、湿银屏。 译文: 花儿凋谢,燕子归来,遵循节令又过了清明。
风景是一样的,但心里却是两样的愁情,都在思念着对方。好像还记得那次在回廊里相逢,我们互相发誓要相爱三生,永不分离。
我们在丝绢上写就的鲜红的篆文,好像那天上的星星一样清晰可见。说道不辜负你我的密约,这丝绢上的深盟即可为凭。
说罢已是深夜,一丝清淡的露珠湿了银色的屏风。 2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宋代: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
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
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译文: 听着凄风苦雨之声,我独自寂寞地过着清明。
掩埋好遍地的落花,我满怀忧愁地起草葬花之铭。楼前依依惜别的地方,如今已是一片浓密的绿荫。
每一缕柳丝,都寄托着一分柔情。料峭的春寒中,我独自喝着闷酒,想借梦境去与佳人重逢,不料又被啼莺唤醒。
西园的亭台和树林,每天我都派人去打扫干净,依旧到这里来欣赏新晴的美景。蜜蜂频频扑向你荡过的秋千、绳索上还有你纤手握过而留下的芳馨。
我是多么惆怅伤心,你的倩影总是没有信音。幽寂的空阶上,一夜间长出的苔藓便已青青。
3 庆东原·暖日宜乘轿 元代:白朴 暖日宜乘轿,春风堪信马。恰寒食有二百处秋千架。
对人娇杏花,扑人飞柳花,迎人笑桃花。来往画船边,招飐青旗挂。
译文: 春天的白昼是那样温暖,煦和的春风把大地吹遍。 这样的天气既适宜乘轿出游,骑马信行也令人怡然。
正值寒食,秋千林立,处处可见。 杏花逞娇斗妍,柳花飞扑人面,桃花绽开笑脸。
彩画的游船在水中来来往往,酒家的青旗高挂着迎风招展。 4 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 五代:冯延巳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译文: 在绿阴丛中,一座别致、幽静的小楼悄然独立,曲曲折折的栏杆紧紧依偎着碧树,两者相映成趣。
春风和煦轻柔,鹅黄嫩绿、如丝如缕的杨柳在风中款款摆动腰肢,摇曳多姿。 春光明媚,晴空万里,游丝袅袅,柳絮翻飞,这已是暮春景象了,正当杏花盛开,娇艳无比之际,却下起了一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66303135阵小雨。
在如此深重的幽情之中,她不由沉沉睡去,正在睡酣梦甜之际,却被窗外清脆的莺啼声惊起,而美梦也再也无寻处了。 5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宋代: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
直到城头总是花。 译文: 清明上巳西湖风光好:满眼车水马龙,艳装春服,到处都是一片繁华热闹。
拥挤的湖边吵吵嚷嚷,那是谁家在争道?红色车轮的细车闪着金光,在翠绿的垂柳下穿行而过。 傍晚时分游人才相随离去,酒醒的,酒醉的,一片喧哗。
游人连成一串,渐行渐远,道路弯转,湖堤也歪斜变化。从提岸直到城头,一路上满是头上簪花的游人。
扩展资料: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气象物侯的特点有关,据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
参考资料:
1、辞赋:张友茂《祭母文》,又名《祭母父嫂兄辞》凭引:世人生死皆道法自然。
予读东方者《莺啼序 清明近》词,思亲长调悲悲切切。催催乎!惟哀念吾母父未得岸人尺寸之奉游贻后世,嫂兄牵抚也!于是矣,予委发辞祭之悲端,陈却经年之祀愿,凭缅祀祭,顾瞻文奠,吾心吾语皆不求憾天地之为赐容焉!丙戌岁饶州下府岸人寒食霏日顿首,维伏泣涕叩撰。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彼彼汝坟,弃我遐幽。虽则如此,殁面无瞅。
彼彼汝丘,未见故旧,素其几几,旧念新头。彼彼汝碑,终惠尧亩,莫往莫来,先德我俦。
清明切兮观丘,荒骨寒受!吾父兮乡绅,吾母兮楚孤。非胞而兄父,非娘而嫂抚。
十里贤加,齿德俱尊兮父雨。慈训孟秋,耄荒仪坤兮母英。
若镜究富,资政才儒兮兄茂。勤善凝腊,惠泽子孙兮嫂娇。
纸烟般仪兮伤唤,紫云翱翔兮柴望,懿德纂诉兮铭在。凝乎觌,昭乎宣,诗乎揉。
文来凭引,於德追风,我氏辈嗣,凭吊命灵。纵然矣春光姣媚,度清明兮心碎。
纵然矣丽日沃朗,寒食节兮一远。追怀宗祖,追怀教只,追怀纪符。
死生契阔,骇心兮谒拜!呜呼!清明沅伦,春柯竞流。祭表先德,仪奠脉遒。
愁绪深锁,风月透弄,不忍脉情轻落。认依稀,泪诉如洗,伤极心叩,乌衣巷口荒束路。
叹人世,离痕染鲛,断魂尔昨,草木落黄,嗟我悲哦。丁尚止泣何时候。
泣沉沉,眸勾勾,声摇动兮心头重。夜漫漫,寂空空,上遗德兮醒世风。
友亦曰;“清明果是揉肠剐肝之时,怨不得年年憎恨。”若尔望极兮沈沈坟上,难寻兮约约渡遥。
丘里欲还往,断岸不约旧。谁家亲无祭,何只独尔诉?谁宗祖无祭,何以朝尔暮?潮歌底曲,洒归西浦。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祭茫茫,何苍苍,虽寄世俗,予家祭殊乎。呜呼!情浓凝眸,语诉眶流。
姑洗香惆,灵英挽瞅。夕舞霞与,山城梦眸。
深院休空,红颜羞舟。零落蕊菊,倚塞清喉。
孤影摇曳,涯天远头。孝眷寒食女,双眼红桃锈。
坟前谁唱,孤只人瘦。扯袖吟泣,海棠羞后。
离恨天涯,远天夜钩。无奈云散,黄昏庭浮。
彷徨泪眼,为谁愁稠。阴阳序常,愁移泥寿。
颜皱心瘦,青沉面陋。韵撼三遒,词余缠扣。
世世世,悠悠悠。冥冥冥,丘丘丘!惟无宇居坛兮庙堂,孝悌真义兮虔诚。
清明观丘,荒骨寒受欤!忍不见,清明莺啼兮序,冷凄凄,孤楚楚,荒丘丘,坟旧旧,清念昔羁而新畴。哀哉!尚飨。
3 关于清明节的古文寒食 《周礼》曰:司烜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为季春将出火也。
斋 《荆楚岁时记》曰: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主 周斐先贤传曰:太原旧俗,云介子推焚骸,一月寒食,莫敢烟爨。
知 陆翙《邺中记》曰:并州俗,冬至后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乾粥,今之糗是也。斋 又曰:寒食三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
主 范晔《后汉书》曰:周举迁并州刺史,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举移书於子推庙云,春中寒食一月,老小不堪,今则三日而已。斋 古今艺术图曰: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
4 关于清明节的古文《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5 清明节文言文200字清明节的由来(200字)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据传清明节的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古时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相传春秋时晋文公落难,介子推曾割自己的肉给他充饥,晋文公即位后,请介子推为官,介子推却隐居绵山,晋文公放火烧山想逼出介子推,结果误将介子推烧死。
晋文公十分痛悔,下令从今往后这一天禁火。因为禁火,人们这一天只能吃冷食,故称“寒食”。
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传统节日。
6 《清明》阅读短文及答案三)阅读下列文章,回答18——21题。
(14分) 清明 此时,我的奶奶一定站在山顶的凉亭上向家里张望,眼睛不时地朝山脚下的那条水泥路上瞥去。她知道,春风一吹,她的儿孙们就要上山来看望她了。
“清明正是三月春,桃红柳绿百草青;秋千荡起笑声落,黄花青果争上坟。”我的母亲早巳从镇上买来了花花绿绿的纸,用刀把纸铰成一串串像铜钱状的飘钱,然后再用锡纸折成一个个亮闪闪的大元宝,准备上坟时孝敬给故去的长辈。
在这上面,母亲做的很大方,给故人的钱总是备得足足的。父亲呢?则把他平时舍不得吃的好烟好酒拿出来,准备上坟分给他的亲人们尝尝。
我们这些小孩也掰着手指在盼着清明到来,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在我们的期盼中一天天走近。阳光已有些暖了,风却还有些凉,油菜花鲜艳而明亮,在山顶凉亭上张望着的奶奶,突然撩起衣袖擦了擦她的眼,再撩起衣袖擦了擦她的眼,终于看清,明媚的春光里,儿孙们真的来看望她了。
奶奶住的地方叫蒋山,蒋山不高,却清幽灵秀,奶奶在世的时候就相中这块风水宝地,常瘪着嘴说,“有福之人山上搁,我老了,你们就把我送到这山上去。”老了的奶奶是被唢呐吹吹打打送上山的。
坐在小盒子里的奶奶喜滋滋地想,又做了回新娘子呢。她的许多老姐妹们——瘪嘴老太林生娘、卖鸡蛋的老虎婆、会做裁缝的小姨娘等等,也都早已过来了,她们的陵墓亲热地挤挨在一起,奶奶不寂寞。
现在,住到了山上的奶奶就在这明媚的春光里看着她的儿孙们一步步走上山来。走在扫墓队伍前面的自然是我们这些小孩了。
孩子们是骑着竹马来的,手里拿着杨柳枝做的马鞭,嘴里还得儿得儿地学着马叫,心儿早巳飞上了山。山上有杜鹃花,还有画眉鸟,最主要的,父亲的挑担里那些好吃的在勾我们的心。
清明节前,母亲总会去阡陌上割一种棉茧头的草,这草用石灰和热水炝过洗净后,再和着糯米粉揉成团,包上馅,便做成了江南清明的时鲜棉茧头团子。棉茧头团子绿莹莹,甜糯糯,闻一下,香;尝一口,鲜。
这吃了打巴掌也不肯放的棉茧头闭子得让先人们尝过后才能归我们。先人到底吃不吃这棉茧头团子,我们不知道,就像不知母亲折的大元宝在那边能不能真当钱用?但我爹娘却相信祖宗神灵会感知他们这份虔诚的。
“娘,清明了,我们来看你老了。”爹站在奶奶坟前说。
奶奶坟头的青草哗哗地响,奶奶说,“孩儿们啊,我也想你们啊。”爹抖了抖手里拿着的鼓鼓囊囊的纸钱,底气十足地大声说,“娘,我来给你老送钱用了。”
“呵呵,有钱喉咙都大了啊。”奶奶笑着责怪道,“要这些烂纸有啥用?你就不能实在些!”爹的脸一红,娘忙把挑担里的供食摆放出来,青团、水果、小菜、甜酒放了一祭台。
“娘,我包了几个青团,你来尝尝鲜巴。”一阵微风吹过,奶奶从树梢上飘然而下,似乎又闻到了田野的花草气息,稻米的清新气息,尘俗里的甜美气息,她不禁醉了。
奶奶说,“还是媳妇贴我的心。”醉了的何止是奶奶呢?春风轻柔,太阳温暖,坟前的树枝摇曳,它们也都被这清明的浓浓的亲情陶醉了吧。
花花绿绿的飘钱挂在坟头,纸灰如白蝶在风中翩飞,坟头上的杂草已被清理,奶奶端坐在袅袅的青烟中看着我们微笑。爹说,大家再给老祖宗磕个头。
奶奶,明年清明再来看你。青团的清香在嘴里弥漫,清明就如满野的青草一样在我们心头生长。
(选自《文苑》)18、阅读全文,请概括文中我的父母为清明上坟做了哪些准备? (3分) 19、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1)棉茧头团子绿莹莹,甜糯糯,闻一下,香;尝一口,鲜。
(赏析这句话的精彩之处。) (2)青团的清香在嘴里弥漫,清明就如满野的青草一样在我们心头生长。
(在我们心头生长的到底是什么?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 20、文章通过回忆和多处想象性描写来刻画已故的奶奶,结合文章的描写简析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21、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A本文以时间为顺序,叙写了一个普通人家在清明节的活动场景。
完全是自然,安宁的生活写照。B文章以清明为题,以清明上坟为主要事件,流露出让人阴阳两隔的悲痛之情。
C本文通过生动的人物对话和行动描写,就把活灵活现的人物带到了读者的面前。D文中写小孩子因美丽的景色和馋人的食物而急切地想上山祭扫,传达出一种浓浓的生活气息。
E文章引用的一首描写清明节的诗歌和几处景物描写都明快亮丽,以乐景写哀情,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附答案 18、(3分)母亲准备纸钱,包青团;(2分)父亲拿出舍不得吃的好酒(1分)19、(4分)(1)这句句子用叠词和几乎对仗的句式描写棉茧团子的香甜和我内心的向往。
(2)清明接体现出来的亲人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和安宁自然的生活气息。20、(3分)奶奶为自己选墓地,把和姐妹们一起葬在山上看得如同生前一样,表现出她乐观、坦然面对生死的态度;奶奶急切地盼望我们上山,表达出她对亲人的爱;奶奶嗔怪父亲的纸钱不如母亲的团子实惠,表达她对生活的热爱。
(答对一点2分,答对2点得3分)21、(4分)B D。
7 关于清明节的古诗带翻译 五首1、《清明夜》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翻译:
月色是朦胧的,美好的月色使人迷醉于清明之夜,在微风拂过的月色朦胧的清明之夜,诗人处在碧玉栏杆和红砖墙下的府邸里。诗人独自踱步在回旋的走廊中歌唱。思绪飘向了远方,恰又听到了远方的管弦之声,于是诗人安静下来认真倾听着弦声,自是不休闲。
2、《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3、《清明后登城眺望》-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4、《清明即事》-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译文
京都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马车声在路上繁杂地响着,东城郊外微风拂柳一片葱翠一片。落花飞舞芳草齐齐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成双成对的蝴蝶嬉戏不已。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昔,以茶代酒,聊以慰藉。
5、《清明日忆诸弟》-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8 文言文清明趣事450字以上鹤冲天·清明天气[杜安世]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
台榭绿阴浓,薰风细。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
恰是逍遥际。单夹衣裳,半笼软玉肌体。
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窗外数修篁,寒相倚。
有个关心处,难相见,空凝睇。行坐深闺里,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
扬州清明[张岱]扬州清明日,城中男女毕出,家家展墓。虽家有数墓,日必展之。
故轻车骏马,箫鼓画船,转折再三,不辞往复。监门小户亦携肴核纸钱,走至墓所、祭毕,则席地饮胙。
自钞关南门、古渡桥、天宁寺、平山堂一带,靓妆藻野,袨服缛川。随有货郎,路旁摆设古董古玩并小儿器具。
博徒持小杌坐空地,左右铺衵衫半臂,纱裙汗帨,铜炉锡注,瓷瓯漆奁,及肩彘鲜鱼、秋梨福桔之属,呼朋引类,以钱掷地,谓之“跌成”;或六或八或十,谓之“六成”“八成”“十成”焉。百十其处,人环观之。
是日,四方流离及徽商西贾、曲中名妓,一切好事之徒,无不咸集。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踘;茂林清樾,劈阮弹筝。
浪子相扑,童稚纸鸢,老僧因果,瞽者说书,立者林林,蹲者蛰蛰。日暮霞生,车马纷沓。
宦门淑秀,车幕尽开,婢媵倦归,山花斜插,臻臻簇簇,夺门而入。余所见者,惟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差足比拟。
然彼皆团簇一块,如画家横披;此独鱼贯雁比,舒长且三十里焉,则画家之手卷矣。南宋张择端作《清明上河图》,追摹汴京景物,有西方美人之思,而余目盱盱,能无梦想!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吴文英]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铬。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梦见爷爷奶奶同一天又被送上山意味着:
以全身去感觉清爽气息的一天,周休日子正是上山下海的好时机。能够与家人一起来趟小旅游是最好的了。很有促进家庭和谐的作用喔。在大自然中身心舒畅,对下周的工作活力、头脑清新有很好的激励作用。不过如果是近郊游乐的话,以骑机车或搭公车的方式,不要跟别人塞在车阵里。
梦见爷爷奶奶同一天又被送上山的吉凶:
基础安泰,长辈惠助,排除万难,而顺利成功及发展,繁荣隆昌,人缘殊胜,利荫六亲。大吉昌
奶奶走了。
五一得知奶奶病危,回家看望,那时的奶奶已经卧床不起,不能进食,呼吸苦难,意识模糊,挣扎在生命的边缘,苍老脸上有的已经不是痛苦,而是连痛都无力感知的虚弱。现在,对奶奶来说或许也是一种解脱。
再大一点的时候,父母外出,奶奶来家里照顾我们姐弟仨,听妈妈说那段时间不到一年,但我的记忆里好像我们和奶奶生活了许久。那时候我差不多上小学四五年级,妹妹小我两岁半,弟弟小我四岁半,奶奶那时才六十多岁,身体硬朗。对那时印象最深的是奶奶的勤劳俭朴。奶奶体谅爸爸家庭负担大,养家不易,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们一家这么多人,你以为容易哦”。于是奶奶上山捡柴,只为省下买煤钱,下地种菜,只为省下小菜钱,看到地上有塑料瓶会开心地捡起,说储起来卖掉给我们买本子也好……有时卖麻糖的货郎从家门口经过时,奶奶会为我们买些,我们放学后吃到香喷喷的麻糖,满足不已,奶奶会自豪地笑着告诉我,麻糖并不花钱,因为她留货郎吃午饭了。
春雨后山里出野菌子的时候奶奶会带着我们一起上山采,五花八门的菌子五颜六色、形态各异,我们每发现一个都会兴奋地叫奶奶看,奶奶能叫出每种菌子的名字,知道它是否有毒。收获小时,我们可以享受一顿美味(真正的山珍,至今怀念),收获大时除了满足自己,奶奶还会将剩下的拿到街上卖掉,那东西从来都能短时间卖个不错的价钱,二十块钱左右的收获,奶奶无比满足。那时邻居还有位年事更高且耳背的老奶奶,奶奶和她成了朋友,经常能听到她们大声的聊天和呵呵的笑声。奶奶也有难过的时候,每次都是因为其他两个儿子、儿媳,提起来总是又气又恨,但他们一有困难,她又总是毫不犹豫帮忙。
更大一点,我上初中、高中了,奶奶在老家独自生活,身体也很不错,还坚持自己种点小菜,种玉米、花生、大豆、菜籽这些经济作物,用来养鸡和卖钱。每次放假回家,都会回老家看奶奶,好多次去都是到地里将她寻回来,给她买吃或给她钱,或者劝她不要再下地干活时,她总是笑着回答我们:“你们一家这么多人,你以为容易哦”。每年答应我们做了今年明年就不做了,但一到开春,她就开始食言。
再后来,我已经在上研究生了,奶奶真的不干活了,身体也明显不如从前了。爸爸将奶奶接到家里住了一年,闲下来的奶奶比以前胖了不少,记性很差,眼也花了,说话也不那么利索了。每次回家,奶奶喜欢和我们一起看电视,或者坐在一旁看我们聊天,我们笑的时候她总会忍不住跟着笑,问她笑什么的时候,她总是不回答,只是再笑,我们听了又笑起来了。我和妹妹有时帮她洗头或者倒水洗澡,她总会非常客气地说谢谢,还会笑着说这孙女对我真是好。
最后,爸爸又出去了,奶奶先后跟着二伯和大伯各一年。因为二伯和大伯这两个不孝子,奶奶身体和精神一日不如一日。在我上研二的一天,听家里说二伯嫌弃奶奶,大骂奶奶,还将奶奶赶出家门。那晚我几乎到了天亮才睡着,想着我可怜的奶奶,恨着我那两个没人性的伯伯。那时候我多想我已经独立,而不是还在学校,那样我就可以把奶奶接到身边,让她远离那些是非和伤害。
直到今年,奶奶年事已高,身体大不如从前,精神也恍惚了,再加上大娘的虐待,奶奶终于病倒了。
上次在家的时候看着奶奶可怜的样子,我心痛如绞。一个善良勤劳俭朴的老人,辛苦了一辈子,有那么多子女,却没能安度晚年……
如今,童年早已远去,奶奶真的离开了,我从此少了一份牵挂,少了一个去处,也失去了一次尽孝的机会,不少的是我对大伯、二伯两家人的恨意。
我亲爱的奶奶,愿天堂不再有劳累,不再有伤害,不再有病痛。
不好。
首先,老人过世是一件比较悲伤的事情,气氛比较凝重,是不可以放烟花的,在老人过世后放烟花,会不孝是不好的,郑重声明:本内容仅供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烟花寓意:最初民间燃放焰火是为了迎神与驱逐鬼怪,后来是为了给节日的喜庆增添色彩。
如果我们喜欢分享,想发朋友圈,无论怎么说都可以,这是我们的自由。下面是例子可以参考一下:
一、今天奶奶上山去了,因为山里空气很好,风景也很美,会使心情得到放松。
:朋友圈一般指的是腾讯微信上的一个社交功能,于微信40版本2012年4月19日更新时上线 ,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同时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用户可以对好友新发的照片进行"评论"或"赞",其他用户只能看相同好友的评论或赞。
我的奶奶谢凤香,生于1929年12月22日,卒于2021年12月8日,享年92岁。
奶奶有2个哥哥,1个姐姐,她是最小的女儿。
奶奶1岁时父亲去世,母亲要出工,便将1岁的孩童绑在家里,孩童哭了睡,醒是哭,一直到晚上8点多母亲干活归家,才能被喂上口吃的,换下块尿布。
这样养了一段时间,怕是养不活,奶奶的母亲便到处打听哪里可以收养孩子。
于是奶奶来到了爷爷家石家岗,做了童养媳,这就样,两户贫下中农打算合力将孩子养大。
奶奶的母亲一人出工养三个孩子,虽说小女儿有人家帮着养,但劳力少,吃饭的人多,口粮总是不足,大哥眼见快饿死了,想多一口粮食给弟妹吃,便在十几岁外出逃荒,从此杳无音信。
二哥长到了十多岁,跟着村里来的红军,参加了革命。
军队里会发粮食,二哥想尽办法留给两个妹妹吃。
奶奶就这样长到了8岁,奶奶的母亲却病了,两个小女孩一起照看妈妈。
一天夜里,母亲去世了,两姐妹不知道怎么办,10岁的姐姐说,你在家跪着守着妈妈,我去找大人。
姐姐在晚上跑了出去,想去找二哥,一整夜到处跑,到处打听,总算找到了二哥。
等有大人来的时候,8岁的奶奶在已经去世母亲的床边跪了一夜。
二哥终于回来了,三个孩子就在村里大人的帮助下安葬了妈妈。
奶奶看到同龄的孩子有父母抱,向二哥哭闹,边哭边问二哥:为什么别家小孩子有爸爸,我怎么没有,我也要爸爸。
二哥一把搂过妹妹说:那你偷偷的叫我爸爸好不好,我当你的爸爸,我养你。
我不知道二哥是怎么带大两个妹妹的,但总算是大了,她们都嫁到了湖北红安卓旺山村石家岗。
爷爷是手艺人,做杆秤的。
奶奶和爷爷结婚后,生育了五个儿子,二个女儿。
五个儿子有的读完了小学,有的读完了初中,也有的读了高中,他们都传承了爷爷做秤的手艺,手艺学成后改革开放,可以外出做手艺赚钱,几个哥哥跟着爷爷做手艺,赚钱养弟弟妹妹。
奶奶在家边养孩子做工分。
7个子女都成了家,立了业,大儿子有3个孩子,二儿子有2个孩子,三儿子有2个孩子,四儿子有2个孩子,小儿子有3个孩子。大女儿有2个孩子,小女儿有2个孩子。一共16个孙子,4个外孙。
奶奶的10个孙子结了婚,后来奶奶又有了12个曾孙。
所谓儿孙满堂,无外乎此。
奶奶在十年前就需要人照顾,五个儿子商量着每家照顾2个月。
就这样一直轮一直轮,轮了好多年。
奶奶能自理的时候照顾起来轻松,到每家就是多副碗筷的事。
奶奶不能自理的时候照顾起来就很吃力,特别是近几年,奶奶大小便常常失禁,完全不能自理了。
大儿子70多岁了,妻子早就去世了,他也是个老人,平时需要女儿的照顾。
二儿子也60多岁,做过手术,照顾也很吃力。
其他几个儿子各有各的事,好在每家轮2个月,每一家都很尽心。
奶奶最后的几个月是小姑姑照顾的,小姑姑说哥哥们老了,很不容易。
小姑父也很同意,表示随时可以搭把手。
小姑姑接奶奶过去的时候还在上班,早上做好饭,中午再回家做饭,晚上再来照顾,很是忙碌。
有一次小姑姑下班到家已是8点多,还没走近屋子便闻到一股臭味。
进门一看,满床满地的屎尿,小姑姑有些崩溃,哭着问奶奶:妈,你能不能忍一下,要拉就拉到尿不湿里等我回来再换,你拉拉扯扯的我怎么换啊,我也会累啊。
奶奶说:孩子啊,我也不是故意的啊。
小姑姑换了雨鞋就开始收拾,洗床,洗衣服,洗澡,到了凌晨2点多总算收拾妥当,满头大汗又精疲力尽。
这样的情景,奶奶在几个儿子家的时候,也是如此。
因为太累,小姑姑还是辞职了,专门照顾奶奶。
有一次,小姑姑问奶奶:妈,我们这边老人死了女儿都要哭丧的,到时候你死了,我哭不出来怎么办?
奶奶说:孩子啊,我这辈子受了那么多苦,你数着数就哭了,怎么能哭不出来呢。
奶奶去世前一天,精神特别的好,说话声音也大,和小姑姑闹着要回村里。
村里没亲人在,儿子女儿要么在外地,要么在镇上。
小姑姑说:石家岗一个人都没有,回去怎么办呢?
奶奶说:我不管,我一定要回去,你把我送到任何一个儿子家都行。
小姑姑说:那没有人照顾你怎么办呢?
奶奶说:放心哪,我以后就不要你照顾了,也不要儿子照顾了。
小姑姑见说不通,就哄奶奶说:那明天再送你回去好不好,我今天回去将石家岗哥的屋里收拾一下。
奶奶终于点点头,开口说好。
第二天早上5点多,奶奶昏迷了,小姑姑见不好,立即喊来姑父开车,将奶奶送到了石家岗,在路上又给哥哥姐姐们打电话。
大家接到电话很快赶到石家岗,中午的时候人就聚齐了。
早上6点多的时候,我收到了爸爸的电话,爸爸说奶奶过世了,让我回来。
我一惊,觉得很突然,随即和几个妹妹打了电话,让大家赶紧收拾东西回家。
我们到家已是晚上了,奶奶当时还没有放进棺材里,爸爸说,奶奶的身体还是软的。
爸爸还说,奶奶中午的时候就没呼吸,但有微弱的心跳,身上是软软的,是在等人。
奶奶二哥是36岁去世的,急性阑尾炎,二哥家的儿子是奶奶的侄子,我的表叔,那是奶奶娘有的亲人。
表叔每年都给奶奶拜年,但近些年没来了,爸爸说表叔也不在了。
下午一点多,谢家的表姑母来了,小姑姑在她耳边说:妈,谢家的人都来看你了,你走吧。
奶奶的身体才慢慢的硬了起来。
谢家两个表姑母都70多岁了,给奶奶磕头,被人扶起时满眼的泪。
小姑姑说,奶奶经常说自己1岁多就没叫过爸,8岁多就没叫过妈,儿子们到了70多,还能有个妈来叫一叫,多好。
小姑姑还说,奶奶走的时候,在喊二哥。
奶奶最想的是二哥,我想,奶奶去那边了,肯定能见到心爱的二哥,心爱的妈妈,从没有被爸爸抱过的奶奶,还能被爸爸抱一抱,到时还能见上逃荒的大哥,早去的姐姐。
第二天所有的亲属都到齐了,我帮着端茶倒水,招呼客人。
第三天是奶奶出殡的日子。
爸爸是奶奶的第二个儿子,我是爸爸的大女儿,家族中的第三个孙女。
爸爸找到我,说等一下让我代表家属致哀悼词。
然后我第一次知道了奶奶的名字,哀悼词是奶奶的生平。
哀悼仪式结束就要送葬,送奶奶上山安息,老家的农村还是最原始的村子,现在仍是土葬。
村里的8个青壮年抬棺材,抬棺材的人,我叫他们哥哥。
鞭炮摆了一排一路走一路响,我们戴着长长的白布,送别奶奶。
走出村子,穿过桥洞,上山就来到了墓地,磕了几个头,我们就该回去了。
因为奶奶的去世,家族里所有人都回来了,就连过年时,亲人也没有像现在这样相聚。
我回到了从小生活的村子,见到了十几年也没有见过的叔伯阿姨婶婶们。
我到村里到处转,摘了村里远房哥家的橘子,我说好吃,远房哥让我多摘点。
村里的池塘水变清了,再也不会灌溉水稻,也不会有水牛在里面拉屎。
村里有一条调整公路修了过来,格局发生了变化,有些老房子还在,那棵上百年的桂花树也还在,它再也不用担心每年开花的时候,被一堆小孩子爬上去采花了。
那座山还是那座山,我们爬了上去,和小时候一样,只是小时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在村里生活着。
十几年后的重逢与往事的追忆,因为奶奶的离去。
奶奶去世,我觉得我肯定哭不出来,奶奶的孙子孙女很多,多到她顾不了那么多。
我少去奶奶家,奶奶也顾不上我,偶尔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才会去奶奶家吃顿饭,印象里,奶奶家的碗是大海碗,奶奶烧的干豆角很好吃。
对于奶奶的去世,我本无太多的伤心,奶奶不能自理后的生活质量一般,能这样无病无痛的走是奶奶的福气,是好事。
但致追悼词时,相逢后回忆时,我眼泪便一直朝下掉。
如今,奶奶的儿子女儿也老了,过着平凡而普通的生活。
奶奶的孙子孙女们都长大了,有的当了公务员,有的在外地工作,有的老家吃得很开,有的还上着学。
我们的大家族这么大,奶奶92岁的人生这么长,但我写出来,却又觉得这么短,这么短的一篇回忆文,又是一位农村老人怎样的一生啊。
拾零
写于2021年12月9日
送一份具有文化品味的生日报好啦!
生日报是近两年在上海、北京、成都等逐步流行起来的一种具有文化品位的生日礼物。我们将珍藏几十年的原版老报纸,加上精美包装,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日礼物。如果生日是每个人都有的独特符号与数字,那么生日的祝福是人人都遇到的事情,生日报将独特的符号数量变为载体,呈现在您和您的亲朋好友面前。
在这份与您同年、同月、同日诞生的,保存完好的老报纸上,您可以纵览天下大事,是战争年代、是建国之初、是年代,还是政治风云变幻的,是上山下乡、是粉碎四人帮、还是改革开放的年代。当然也包括这一天的天气如何。
你送给朋友一份礼物,礼物本身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朋友收到你的礼物时对你产生的那种感觉!也就是说,你送给朋友的实际上是一种感觉!
这份礼物独特、稀有、而且极富创意,完全可以让受礼人在打开包装的一刹那非常之惊讶!我们所有的客户在送出这份礼物时都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同样的生日礼品的,一个蛋糕、一束鲜花、一条领带、、、、、 还有什么能达到比这更好的送礼效果呢 ?
送一套第三套人民币或者第四套人民币,也是不错的选择哦!一是可以回味过去,二是还可以年平15%以上的幅度增值。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