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哀悼奶奶挽联

老人 0 67

如何写哀悼奶奶挽联,第1张

如何写哀悼奶奶挽联
导读:挽联大全通 用 挽 联 音容宛在 浩气常存 秋风鹤唳 夜月鹃啼 恩泽四海 功高九天 花凝泪痕 水放悲声教诲永记 风范永存 常怀典范 寄托哀思秋日鹤唳 夜月鹃啼 寿终正寝 鹤驾西归 寿高德望 子肖孙贤 千秋忠烈 百世流芳 流芳千古 光启后人

挽联大全

通 用 挽 联

音容宛在 浩气常存 秋风鹤唳 夜月鹃啼

恩泽四海 功高九天 花凝泪痕 水放悲声

教诲永记 风范永存 常怀典范 寄托哀思

秋日鹤唳 夜月鹃啼 寿终正寝 鹤驾西归

寿高德望 子肖孙贤 千秋忠烈 百世流芳

流芳千古 光启后人 情怀旧雨 泪洒凄凉

严颜已逝 风木与悲 精神不死 风范永存

功德无量 青史永垂 名流后世 德及乡里

留芳百世 遗爱千秋 花凝泪痕 水放悲声

花落水流 兰摧玉折 悲歌动地 哀乐惊天

寿终德望在 身去音容存 功德国标彤 史芳依白云

欲祭疑君在 无语泪沾衣 哭灵心欲碎 弹泪眼将枯

典型如在目 悉思向谁宣 疼心深似海 愁绪密如罗

提耳言犹在 扪心齿欲寒 淑德标彤史 芳踪依白云

天下皆春色 吾门独素风 星离成恨事 去散奈愁何

女星沉宝婺 徒饮千行泪 天不留耆旧 人皆惜老成

鹤梦归何处 猿啼在此间 百年三万日 一别几千秋

魂魄昭日月 肝胆映山河 正气留千古 丹心照万年

政绩今犹在 清名终古留 忧国身先殉 游仙梦不回

星沉处士里 月冷瘐公楼 学子失师表 老成有典型

知君以忧死 愧我犹独醉 美德垂千古 忠魂上九霄

痛心伤永逝 挥泪忆深情 刚正炳千秋 丹心照日月

高风传梓里 亮节昭后人 雨洒天流泪 风号地放悲

门外奠云聚 堂中悼念多 户听凄风冷 楼空苦雨寒

芳名垂千古 丹心照汗青 苍松长耸翠 古柏永垂青

花为春寒泣 鸟因肠断哀 落花春已去 残月夜难圆

玉梅含孝意 金柳动哀情 天不遗一老 人已是千秋

寿终德望在 身去音容存 一生树美德 半世传嘉风

安危谁与共 风雨忆同舟 欲祭疑君在 无语泪沾衣

哭灵心欲碎 弹泪眼将枯 陇上留芳迹 堂前仰遗容

画荻踪难觅 扶桐泪欲倾 遍地皆春色 吾门独素风

一生行好事 千古流芳名

素心悬夜月 高义薄秋云 直道至今犹存 清名终古常留

音容笑貌依旧 亮节高风长存 青山永志贤德 绿水长咏雅风

浩气长存天地 英灵含笑九泉 门外红梅绿竹 室内白衣素袍

赤心光照日月 清名永世长留 终身辛勤劳作 一世淳朴为人

友思今成永别 笑绪已为悲端 一生刚直无邪 终身清白光明

身逝音容宛在 风遗德业长存 一夜顶风堆白雪 三年泪水滴红冰

那知别意随波去 无复诗魂入卷来 白马素车挥别泪 青天碧海寄离里

万里云天归落日 一门两泪洒麻衣 事业已归前辈绿 典型留在后人模

春雨梨花千古恨 秋风桐叶一天愁 绿水青山悲陈迹 落花啼乌泣化身

蓬门日影高轩过 蒿里歌声白马来 热泪常濡春雨湿 愁容暗逐白云飞

风号万树子规啼 雪积重门白马咽 人间未遂青云志 天上先成白玉楼

守孝不知红日落 思亲常望白云飞 想见音容空有泪 欲聆教训杳无声

情凝雪片皆飞白 泪洒枫林尽染红 千山不语齐俯首 万水呜咽共吹萧

祖国山河埋忠骨 神州十亿颂英雄 情深风木终天恸 泪点寒梅触景思

三更月冷鹃犹泣 万里云空鹤自飞 流水夕阳千古恨 秋霜春雨万人思

人皆贺节双眉喜 我独思亲一片悲 终生俭朴留典范 一世勤劳传清风

山耸北郊埋忠骨 泽留乡里仰遗风 秋草独怜人去后 空林只见日斜时

泪滴千行大地湿 哭声一片墓云低 热血一腔化春雨 壮志千秋泣鬼神

明月清风怀旧貌 残山剩水读遗诗 三径寒松含露泣 半窗残竹带风吟

英灵已作蓬莱客 德范犹薰政乡人 生前爱国勤劳支 临终嘱儿多节俭

眉间爽气无由见 座右清言不再闻 忠节似松凌霜雪 高风如水照苍天

犹似昨日共笑语 不信今朝辞我别 彩落萧辰悲夜月 芳留梓里已青风

白马素车挥别泪 青天碧海寄哀思 犹执兼恭延后代 尚留名望忆旧人

伤心难禁千行泪 哀痛不觉九回肠 良操美德千秋在 亮节高风万古存

万里山花凝血泪 一溪流水作哀声 有中皆碑留遗范 无言敬奉寄哀思

桃华流水杳然去 清风明月何处寻 凄凉云树愁千里 惆怅春风恨隔年

流水夕阳千古恨 凄风苦雨百年愁 九泉有泪流知已 万户同声哭善人

地下又添高士伴 生前原当古人看 从今不复闻謦亥 此后何堪忆笑容

老泪无多哭知已 苍天何要丧斯人 回忆田园欢乐会 不堪樽洒故人稀

悼念不闻亲教诲 情怀仍忆旧音容 相逢至今犹可忆 旧游何处不堪愁

千里吊君惟有泪 十年知已不因文 终生俭仆留模范 一世勤劳传好风

往事昭昭传乡里 精忠耿耿在人间 月霁风光人共仰 山颓木朽天添愁

雨霖杏蕊流红泪 雪压松枝着素装 有灵为子孙成材 多德让后代继业

挽 男 性 联

天不留耆旧 人皆惜老成 此日骑鲸去 何年化鹤乘

壮梁悲落月 鲁殿圯灵光 海内存知已 云间涉德音

庾公楼月冷 处士里星沉 寿终德永在 人去范长存

哀慕有余恸 瞻依无尽时 百年三万日 一别几千秋

读礼悲风木 吟诗废蓼我 天下遗一老 人已足千秋

化悲痛为力量 继遗志写春秋 以正气还天地 将身心献人民

正喜春园共把盏 奈何南渍正销魂 鹤唳三更空月冷 鹃啼午夜咽风寒

鹤驾已随云影杳 鹃声犹带月光寒 平生壮志三更梦 万里西风一雁哀

翠色和云悲夜月 鸿雁声哀月一轮 事业已归前辈录 典型留与后人传

碧水青山认作主 落花啼鸟总伤神 称觞沿忆登堂事 挂剑难为过墓情

流水夕阳千古恨 凄风苦雨百年愁 何日一梦飞蝴蝶 竟使千秋泣杜鹃

一趄风烛红霞敛 万古仪型碧草埋 大雅云亡梁木坏 老成凋谢泰山颓

龙隐海天云万里 鹤归华表月三更 明月清风怀旧宇 残山剩水读遗书

遗世文章多灼见 平生业绩足千秋 扶桑此日骑鲸去 华表何年化鹤来

堪嗟驾鹤归华表 深痛骑鲸赴玉楼 箧里诗文疑谢后 梦中风貌似潘前

春花正浓人已老 华年刚尽岁方新 公去大名留史册 我来何处别音容

秋水蒹蔚溯回往哲 青风桃李想象斯文

秋色荒凉乔阴莫仰 愁云黯淡仙驭难回

客燕思归悲添秋士 宾鸿信断梦杳仙乡

梅蕊开时噩音忽至 蔚灰动处大梦难回

蒲剑斩邪魔高千丈 榴花照眼血染双行

高风送秋飞霜迎节 驾鹤上汉骖鸾腾天

如此韶华青犹未老 何来噩耗人竟云亡

功勋盖世为举家同悼 精神不殒与事业长存

貌杳音沉身归静府应无憾 儿悲女泣泪洒江天恸有余

驾鹤难回终隔云山家万里 骑鲸采石五百年明月重圆

时事伤心风号鹤唳人何处 哀情惨目月落乌啼霜满天

忆杖履追随直节清严犹在望 怅老成凋谢名贤言行未终篇

挽女性联

音容宛在 懿德长存 南柯梦里 望云思亲

慈颜已逝 风木与悲 寿终内寝 鹤驾西天

烛剪西窗 梅残东阁 花凝泪痕 水放悲声

情怀旧雨 泪洒凄凉 梅含孝意 柳动倭情

落花春已去 残月夜难圆 白云悬影望 乌鸟切思遐

女星沉宝婺 仙驾返瑶池 淑德标彤史 芳踪依白云

蓬岛归仙驾 萱帏失母仪 画荻踪难觅 扶相泪欲流倾

日碧魂依蔓草 雪红泪洒桃花 户外红梅绿竹 室内白衣素袍

慈竹当风空背影 晚萱经雨不留芳 径扫丹枫皆丧礼 门临白马尽佳宾

西竺莲翻云影淡 北堂萱萎月光寒 花落萱帏春去早 光寒鹬宿夜来沉

倚门人去三更月 立杖儿悲五夜风 雨飘翠竹垂红泪 云压青松带素冠

香消夜月梅花寂 韵冷苍天鹤构寒 雨泣黄花应有恨 风凄翠竹更堪悲

画地曾传贤母荻 引刀谁断教儿机 白马素车挥别泪 青天碧海寄离言

风吹蕙帐萱花落 月冷吴江杜宇悲 女宗靡依痛深戚里 母范何恃泪滴慈帏

绮阁风寒伤心鹤唳 兰阶月冷泣血萱花

洒昔言欢犹忆风姿磊落 慈容今已杳只余梅影横斜

愁思千缕朵朵梨花含血泪 离情万种声声哀乐悼芳魂

梦断北堂春雨梨花千古恨 机悬东壁秋风桐叶一天愁

青鸟传来王母归时环佩冷 玉箫声断秦娥去后风楼空

风动帏空青鸟降时魂不返 潭深波咽乌雅啼处梦难回

华月光寒韵满庭前含孝意 愁去寂寞旌飘户外痛哀情

泣杖子凄其中夜慈乌三鼓月 断机人远去北堂萱草五更霜

陟怙痛前年方祝萱帷长白发 辞尘当此日忽悲菽水隔黄泉

夜景写凄清满院寒风声倍惨 云容归缥缈空庭落月痛何如

家有诗仙惜到处名山未能偕隐 身常礼佛觉往生净域确有明证

相夫挽鹿课子丸熊淑德早标彤史范 佛座拈花慈闱摧竹仙纵空溯白云乡

仙去难留望三晋云山德曜未尝偕隐愿 神伤已甚怅一官露冕安仁更赋悼亡诗

忆蟠桃熟时生来多子多孙竞秀阶前承膝下 悟木稚香后此去成仙成佛乐应天上胜人间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湘西人,对于这片土地,给我感触最深地就是她的野性与神秘。

这个时节,家乡众山翠绿,稻香扑鼻。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就像一首首古朴的民谣,铺满了岁月的痕记。有些野花刚刚才绽放,而有些花已经凋谢;有些人还在,还有些人已睡在大山深处,只是他们再也不能醒来。一切都在悄无声息的改变着,而一切又都从未改变过。天空还是孩时的天空,清澈高远,一片片随风飘舞的白云,就像一只只在山坡上奔跑的羊儿,那么惬意那么自得其乐;泉水依然是小时候的泉水,叮咚悦耳,那片片随水漂浮的叶子,就像一帆帆儿时叠的小纸船,执着地把愿望带到远方。

喜欢在这个时节进山看看、听听。去看看嫩绿丛中的那一抹嫣红,分外的妖娆;去听听,小草的拔节、泥土的呼吸、布谷鸟的啼鸣、还有山风拂过树叶时发出的沙沙声,就像是心与已逝时光在约会,在和曾经的自己对白。每每这时,心异常的安静舒适,找一片树荫,寻一块草地,自己素面仰天躺着,那真叫一个舒坦。给什么也不换的舒坦。

山间的小路错综复杂,每一条路的终点就是一个归宿。我们都是由这一条条小路领大,也都是让这一条条小路给带走的。这条路上吹吹打打是娶亲的人,而悲悲戚戚是送葬的人。路的起点只有一个,而终点也只有一个,起点是我们的村庄,而终点就是,在我们的血肉与山魂相结合的那一刻。常常独自走到每一条的终点,去砍砍那些杂草丛生的小土包,每一个小土包下面都睡着一个灵魂,他们见证着山里所发生的一切,或喜或悲,也见证着我们山里人的灵魂世界,是否依然如初。

奶奶和爷爷也是被这条路领走,在不久的将来我也同样被这路带走。清楚的记得,奶奶弥留之际面眼角滑落的两滴清泪,以及离去之后异常安详的面容,这或许是矛盾的,但却真真实实。当奶奶合上双眼的那刻,我父亲哽咽着在火盆里烧了3斤六两纸钱,这是上路钱,同时屋外响起了鞭炮,这是在送奶奶,也是在告诉我们家族的人奶奶她老人家走了。

鞭炮响过后,家族的人陆陆续续到了。先用大木盆给奶奶洗澡,温水里放上新鲜的桃树叶子,然后穿上寿衣寿裤,再穿上秀着花的布鞋,嘴里放上一个硬币,这叫含牙钱,是我们土家人的风俗。当一切穿戴整齐后,奶奶被大伯抱着进了正屋,堂屋中间放着两张长板凳,奶奶就睡在这两张板凳上面的门板上,记得那时我还小,不敢看奶奶,因为奶奶的脸上被一张纸钱蒙着,挺吓人的。

葬礼正式开始是起水。起水是道人请来后,写好领路旗才开始的。道人走在最前面,大伯拿着领路旗紧随其后,家族的子孙按辈分依次跟随,每个人的双手向上,共同托着一块一米宽、十多米长的白布,人都在白布下面一直走到溪边码头。敲锣打鼓到码头后,道人念着我听不懂的经文,振振有词抑扬顿挫的,随点鼓点念几句就领我们鞠一躬,念完经文,道人把垫在我奶奶床板下的稻草捆成一人形,然后点燃,放在水面上,随水流去,意味着我奶奶的灵魂能早登西方极乐世界。山里人睡的是木板床,床板上都垫着清香扑鼻的干稻草,又软又暖和,当离去的那一天,这些稻草和所有逝者的衣物都要在起水时通通烧掉,因为他们知道阴曹地府很冷的,得多带点,来御寒暖心。

道人起水完毕后,领着家族的人原路返回。这时,我们家族嫁出的子女闻讯赶来了,都给奶奶盖上一床红色丝被,都要在灵堂给奶奶烧纸上香,还要哭灵。有的一哭就是几十分钟,数着奶奶的生平事迹哭诉,道奶奶的好,诉奶奶吃的苦。不是干巴巴的哭,是按一直古老的曲调哭灵地,特别的悲戚,震人心魄,触及内心最柔软的那一部分,使人不禁随哭声而泪流满面。

夜幕降临后,道人把灵堂里的长明灯填满了茶油,长明灯是不能灭的。大伯把好多木椅子放在灵堂外面,是给寨子里来听老人歌的乡亲坐的。唱老人歌是土家人的典型的习俗,也是土家人的特色。那种气场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只有当你正真置身其中时,才有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震撼。每当有人逝去,十里八乡会唱老人歌的都到场,一般有二、三十个人,而且都是上了年纪的长者。歌场就是一个世界,情感面对面碰撞的一个世界。老人歌的曲调高亢,激昂,粗矿,原始。当歌者开唱的一瞬间,一种岁月的厚重扑面而来,就像秦腔,就像河南梆子,这是属于我们土家人的声音,血性的狂野的原始的呐喊。随歌者每一次地捶鼓,所发出的“咚,咚,咚咚”,直入听歌的人心底。随着这质朴的鼓点,歌者嘶声高泣,声音在夜幕里的山谷久久回荡。当歌者唱到激情处,鼓点突然紧密,连密不断,“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歌者的鼓槌快速而有力,歌者的脖子青筋暴起,脸庞涨的通红,但这曲调一直没走样,好的歌者都是现场编词,而且每一句都合辙押韵,唱逝者的在世时的点点滴滴,唱逝者的子孙孝字当先,这是歌者与逝者最好的一次面对面交流,这是在送逝者最后一程,这也是歌者在与逝者的子孙面对面的情感上的碰撞。一直要把逝者的儿孙们唱哭,唱跪在逝者的灵前。然后这些逝者的儿孙会给歌者敬上烟和酒肉,当然还有赏歌钱,往往唱的出彩,歌者的声音越好,那么得的赏钱就越多。如果说谁谁赏了多少多少钱,第二天就会在十里八乡传开的,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唱歌就得赏钱,赏的多就表示有孝心。那种曲调,那种声音一直就这样,从没改变,就像大山一样,永远的矗立在哪里。二,三十个人轮流唱,谁唱谁接鼓,一直唱到天亮,陪伴着逝者的遗体,陪伴着逝者灵魂,用歌声来表达他们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发自内心,真挚的,淳朴的感情。

天刚刚发白时就得出柩了。随着道人的三声嘶吼“起不起”,站在灵柩两旁的八大金刚对天长啸“起-——起——起”,灵柩应声而起,道人顺势踢到灵柩下面的两张板凳,在一片"哦呵"声中,灵柩被八个后生用手抬到灵堂外面的空地上。接下就是用两根粗树干,土家人叫丧杠,一边一根绑在灵柩两侧,用肩膀抬到坟地。子孙们则拿着花圈,旗子在灵柩钱领路。每一个通向坟地的小路都见证着山里人的淳朴、憨厚和诚心实意。

在通向坟地的路上,一场最具土家人的个性的抬丧开始了。这是血性与野蛮的结合。我想,常常说的野性湘西不仅仅是指湘西好出土匪,在我看来,湘西抬丧却是最能代表湘西野性的一直发泄形式。灵柩在中央,丧杠前后各有4名精壮汉子,随着高入云天的齐声“哦呵”,丧杠一瞬间上了肩。但凡抬丧,满村请人,不论你有何重要的事,只要你到年纪,抬的动,,都必须去。灵柩所过之处,除妖降魔,所向披靡。在土家人的眼里灵柩就是红丧,红丧是祈福平安的。随着此起彼落的“哦呵”声,红丧向前移动,不是抬不动,是前后抬丧的汉子在斗法。这是力量的比拼,是血性的象征。前面的汉子发力往后靠,后面的孩子拼死往前推,就像一场拔河,用的不过是硬梆梆的树干——丧杠。在送葬的队伍里有撒锣的,锣声一起,“哦呵”满天,遇水田就在水田推,你来我往,更有好事者捧起稀泥,牛粪往抬丧的人身上浇、涂,旁边观看抬丧的村民也不能幸免,被涂的浑身都是,不见了嘴脸。但谁也不会生气的,这是风俗。有一点是最重要的,灵柩绝不能在中途落地的,这是规矩,就算你压断了腰,也要挺住,不能让灵柩落地。往往抬到上坡路的时候,前面抬丧的汉子就会把丧杠扛在田坎上或者岩壁上,任由后面的人直立立的硬挺着,因为灵柩不能落地,后面的汉子不好法力往后扯,这时逝者的孝子孝孙会站出来,硬是用手用肩膀扛着灵柩前段底部,硬生生的托起,往坟地方向走。有时遇到下坡路,后面的汉子站了上风,会没命的往前猛冲,这时,前面的人会会把丧杠高高举过头顶,而所有的孝子孝孙会在丧杠后段扯住,不让灵柩过快,以免难以控制。如果前面抬丧的站了上风,前面抬丧的人会齐声吆喝“后面的没吃饭嘛,哦呵呵"。一旦后面的人抢到主动,后面的汉子会对天怒吼”前面不是夹的卵嘛,哦呵呵”。这这样,灵柩在此起彼落中慢慢的走向坟地。抬丧是原始的狂野的甚至是野蛮,这是力量和血性的较量,是粗野与发泄的体现,体现出山里人的精气神,体现出土家人那种永不服输的 劲头,敢做敢为的个性。那声声震天的吆喝,响彻云霄,也激励着我们土家人不停的往前走。

灵柩到了坟地,逝者就入土为安了。这场土家人的葬礼也就落下帷幕。

也许我可以这样理解,土家人的葬礼是湘西文化的一部分,是对历史文化一种传承,是野性与神秘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