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1、平凡岁月中的姑奶奶结局2、请问第一次去女方见家长送礼送茶叶好吗?选什么牌子比较好?3、红楼梦部分人物简介:晴雯、花袭人、平儿、金鸳鸯、黄金莺、紫鹃、白玉钏、白金钏、司棋、麝月、彩云、芳4、大姑奶奶的往事5、追忆亲人美文鉴赏:怀念姑奶奶
- 1、平凡岁月中的姑奶奶结局
- 2、请问第一次去女方见家长送礼送茶叶好吗?选什么牌子比较好?
- 3、红楼梦部分人物简介:晴雯、花袭人、平儿、金鸳鸯、黄金莺、紫鹃、白玉钏、白金钏、司棋、麝月、彩云、芳
- 4、大姑奶奶的往事
- 5、追忆亲人美文鉴赏:怀念姑奶奶
平凡岁月姑奶奶的结局:
李家屋子里,李姑婆与李大宝等人谈起心来。此时的李姑婆,对要不要离开李家去与万锦秋相伴感到很是犹豫。这时李大宝等人都纷纷对她劝慰起来,他们表示,她与万锦秋有着一份难得的缘分,她应该好好抓住这样的机会,去与自己的爱人相聚。李姑婆待在自己的房间里,一番思量,她终于决定下来,打算陪着万锦秋返回新加坡。
几天后,李姑婆等人一起来到了机场,他们准备乘飞机返回新加坡。众人此时都纷纷赶来给李姑婆送行。这时,张爸爸也出现在送行的人群里。此时的李姑婆,已经放下了对张爸爸的仇恨,她与张爸爸握手致意,两人终于将从前的心结彻底放下。之后,在众人的目送下,李姑婆等人乘上飞机,返回了新加坡。
李大宝(沙溢饰)是纺织厂的机修工人,十多岁的时候父亲去世,留下了姑奶奶、妈妈和兄弟姐妹5个人。他帮妈妈撑起这个家,中学毕业后直接选择了工作,并成为北京市劳模和厂标兵。
张朵朵(徐梵溪饰)是歌舞团的舞蹈演员,在参观纺织车间时,张朵朵的头发不慎卷入织机,千钧一发之际,被李大宝救下。汇报演出时,李大宝不慎撞上正在换衣服的张朵朵的同事,被当做流氓关了起来。
张朵朵为了救李大宝,同意与他结婚。由于家庭背景相差悬殊,婚后张朵朵与工人出身的李大宝和住在平房的这一大家子人总是格格不入,同时事业上也迎来了业务水平拔尖的同事高歌(辛雨锡饰)的阻击自己出演舞剧女一号的梦想,但是李大宝用他淳朴善良的敞亮心胸包容着张朵朵,经过不断的磨合,一家人也用朴实宽广的胸襟接纳了张朵朵。
第一次去女方家见家长什么都不用送。双方先见见面。觉得都可以。以后能相处。能结婚。
第二次去女方家见家长要吃饭,送什么都不如送健康和美丽。男方要买999元11次×两位=1999元23次的美容院的养生套盒卡送给女方母父双亲。女方母父二老双亲给男方3666元见面礼。
第三次去女方家吃饭,叫认门。男方什么也不用买。要在女方家小住2天。与岳父或舅子睡一屋。
女方母父双亲给男方2222元认门礼。男方要主动在女方家做饭,给女方母父按摩。与女方家里的人要相处好。
第四次去女方家吃饭。叫试婚。
男方什么也不用买。要在女方家住一个星期。还是与岳父或舅子同睡一屋。女方母父双亲给男方3000元试住礼。试住完,考核结束。成为准女婿。8888元给到准女婿手里。
第五次去女方家吃饭。叫订婚前,上门邀亲。男方什么也不用买。
在女方家等待女方爷爷奶奶叔叔伯伯姑姑、叔伯爷爷、姑奶奶的到来。
女方父系亲戚来了,女方的爷爷奶奶、叔伯姑姑、叔伯爷爷、姑奶奶要给男方见面礼100-200元。然后在女方家吃饭。吃完饭,男方要主动收拾碗筷。男方晚上不走,与岳父或舅子同睡。第二天,男方要和岳母、岳父、舅子、女方一起去女方老姥家。男方要买水果和牛奶。
女方的姥姥姥爷、舅舅姨妈、姑姥姥、叔伯姥爷要给男方见面礼100-200元。然后在女方老姥家吃饭。晚上在女方老姥家住一宿。与舅子、表舅子同睡一屋。
第三天~第四天,男方要和女方一家去岳父或岳母的老姥家上门邀请亲戚参加订婚宴。男方买箱八宝粥。女方的舅爷爷、姨奶奶、舅姥爷、姨姥姥都要给男方见面礼100-200元。吃完饭,傍晚就和女方一家回女方家。
第六次去女方家吃饭叫订婚宴。女方家要摆5桌席。
第一桌。邀请男方一家和女方一家吃席。男方家要给女方家500元结婚定金(或随礼500元,因为女方家请客吃饭,一桌大席1000元。男方家吃一半,随礼500元合适。双方不亏不欠,男方家订婚摆席,女方家也要掏500元定金或随礼500元,双方家庭都要举办订婚宴,一定要错开时间)
第二桌请女方母亲的老姥家人。
第三桌请女方父亲的老姥家人。
第四桌邀请女方的老姥家人。
第五桌邀请女方的本家亲戚。
岳父要给男方买衣服和红内衣裤、红袜子、红鞋、红皮带。
男方要回礼,要给岳父、舅子买好衣服。
舅子也要回礼给男方买衣服。
岳母要给男方买好金项链、金手镯(或金手链)、金耳环(或金耳钉)。
女方给男方买金戒指。
男方给女方买金戒指。
女方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叔伯、姑、舅、姨、叔伯爷爷、叔伯姥爷、姑奶奶、姑姥姥、舅爷爷、舅姥爷、姨奶奶、姨姥姥要给男方200-500元认亲礼,给女方1000-10万添箱钱(现金嫁妆,婚前财产启动资金)。
然后是拍结婚照。
比如花了12000元。双方家庭AA制。一家拿6000元。
拍结婚证的照片。比如50元。双方家庭AA制25元。
结婚的车队。20辆车。一辆200元的油钱。女方家出2000元上车礼。男方家出2000元下车礼。
结婚的宴席。女方家出女方亲戚的酒席钱,收女方亲戚的份子钱。男方家出男方亲戚的酒席钱,收男方亲戚的份子钱。
女方的妈妈给新郎10001的上拜钱(改口费)。没钱给1001。
女方的爸爸给新郎9999的上拜钱。没钱给999。
女方的姐姐给新郎1万的上拜钱。没钱给1000。
女方的哥哥给新郎1万的上拜钱。没钱给1000。
女方的姥姥给新郎5千的上拜钱。没钱给500。以下同理。
女方的姥爷给新郎5000的上拜钱。
女方的奶奶给新郎5000的上拜钱。
女方的爷爷给新郎5000的上拜钱。
女方的姨妈给新郎5000的上拜钱。
女方的姑妈给新郎5000的上拜钱。
女方的舅爸给新郎5000的上拜钱。
女方的叔爸给新郎5000的上拜钱。
女方的姨姥姥给新郎三千的上拜钱。没钱给300。以下同理。
女方的姨奶奶给新郎3000的上拜钱。
女方的姑姥姥给新郎3000的上拜钱。
女方的姑奶奶给新郎3000的上拜钱。
女方的舅姥爷给新郎3000的上拜钱。
女方的舅爷爷给新郎3000的上拜钱。
女方的叔姥爷给新郎3000的上拜钱。
女方的叔爷爷给新郎3000的上拜钱。
女方的表姐,表哥分别给新郎3000元的上拜钱,没有钱的情况下就给300。
女方的表姨,表姑,表舅,表叔分别给新郎1000的上拜钱,没有钱的情况下就给100。
鸳 鸯
鸳鸯是贾府数以百计的丫鬟当中地位最高的,因为她是伺候贾府老祖宗贾母的“首席大丫鬟”。贾母像她这样月银一两的丫鬟有八个,而鸳鸯位居第一。贾府的规矩非常大,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伺候长辈的仆人,晚辈见了,也要比较尊敬。我们只要看,鸳鸯到王熙凤屋里去的时候,凤姐和贾琏都赶紧站起来,要让座,凤姐要叫她“鸳鸯姐姐”。其实,凤姐的年龄跟鸳鸯应该是差不多,对她非常客气。鸳鸯所享受的礼遇,要高于其他的大丫鬟。
那么鸳鸯虽然她位高权重,因为她经常要代表贾母去执行某些使命,但是她为人很公道,心地善良,办事公正,所以深受贾府上下人等的敬爱。正如李纨所说:“老太太屋里,要没那个鸳鸯如何使得?从太太起,哪一个敢驳老太太的回?从王夫人开始,就没一个人敢。偏老太太只听她一个人的话,老太太那些穿戴的别人不记得,她都记得。要不是她经管着,不知叫人诓骗了多少去呢!那孩子心也公道,虽然这样,倒常替人说好话,还倒不依势欺人的。”
你看,在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的时候,鸳鸯在让刘姥姥扮演一个喜剧角色,为了让贾母高兴。但是你注意没有,鸳鸯丝毫没有侮辱刘姥姥的人格,是把她先叫出来,先跟她说好了,咱们目的是为了让老太太高兴。而且你看她送刘姥姥走的时候,那些对话,甚至跟她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都表现出鸳鸯是一个心地善良,很纯洁的一个姑娘。那么对于鸳鸯来说,有很多话可讲。我今天只就鸳鸯的名字来谈几点。
我们知道,鸳鸯它本来是一种水鸟,古代也叫匹鸟,就是它是一对的鸟,鸳鸯这种水鸟是“一夫一妻制”,而且互相忠诚,超过人类。但是不幸的是,她是一个丫鬟,荣国府的贾赦这个老色鬼看上了她。尽管贾赦姬妾成群,用有的姬妾的话说,这大老爷太好色了,贪多嚼不烂。但是他看中了鸳鸯,对她进行威胁利诱。而且邢夫人亲自出马,许给她许多好处,甚至跟她说:“你过来以后就是姨娘,要是生个一男半女。”因为邢夫人没有生过孩子,她说:“如果你生个一男半女,就跟我比肩了。”就跟我差不多了,也就是说,鸳鸯在这种情况下,她可以成为一个假鸳鸯。但是鸳鸯丝毫不为名利所动,她非常地冷静,鸳鸯很有主见。她知道,跟邢夫人说什么也白说,所以邢夫人跟她说的时候,她是低了头,不发一言;邢夫人又动员她,鸳鸯仍是不语;邢夫人又说怎么怎么好,鸳鸯仍不语。
你看,三个地方,曹雪芹写了三处,鸳鸯她不说话,鸳鸯心里有数,跟你说没用。她不管怎么威胁利诱,鸳鸯有主见,她躲开了,她躲到大观园里头去了。结果,邢夫人、贾赦就找了鸳鸯的哥哥、嫂子出来动员她,她嫂子就找到大观园里头来了,结果被鸳鸯一顿痛骂。所以鸳鸯姑娘她是要做真鸳鸯,绝不做假鸳鸯。
妙的在什么地方呢?鸳鸯有一回在大观园里面碰到了一对“野鸳鸯”,就是司棋和她的表弟潘又安在大观园里面幽会,被鸳鸯偶尔撞见了。我们知道,在这种封建礼教非常严酷的社会,在贾府这样的大贵族家庭,这种丫鬟跟仆人如果发生了这样一种事情,是严重违反礼教的,是所谓败坏贾府名声的。那么像丫头、仆人、小厮这种身份就是被打死,官府都是不究的。因为你这个丫头,有的是“家生子”,父母是仆人,生下来的孩子,她天然就是奴才。那么有的丫头,比如说,像袭人这样是买来的,那买来的时候都立了生死文书的。所以司棋当时跪下来求鸳鸯:“姐姐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要不然就活不成了。”那要不然,她们俩肯定活不成,结果,鸳鸯姑娘就保护了这一对“野鸳鸯”。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鸳鸯姓什么?姓金。我们知道,曹雪芹在《红楼梦》当中,他在一些比较重要的人物,甚至在有的小人物身上,他用在姓名上的这个工夫,是古今中外任何作家所没有的。我觉得,曹雪芹让鸳鸯姓金不是偶然的,这是说明,鸳鸯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而且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鸳鸯在贾赦威胁的情况下--“你将来逃不出我的手心”,鸳鸯非常沉着、冷静,她身怀利剪,把剪子藏在身上,当着贾母的面揭露贾赦,而且当时就剪下一缕头发来。幸亏是当时别人都抓住她,把她剪子夺下来。要不然,更不得了,就是她是誓死不从。这个地方都看出她黄金般的品格,不仅是像金子那样高贵、美丽,而且像黄金那样不容易被腐蚀。
我们通过鸳鸯这个形象,还可以注意到另外一个问题,曹雪芹在《红楼梦》当中,他刻画人物的时候,他常常是一组一组地对比着写的。那么在“鸳鸯抗婚”这场戏当中,她跟谁对比呢?很重要的一点,她当然跟好几个人,包括跟她的嫂子。但是她最重要的,是和邢夫人对比。我们知道,贾赦要纳鸳鸯为妾,按理说,他的妻子邢夫人是受到最严重的损害的。按常理而言,邢夫人应当非常痛苦,应当坚决反抗,甚至可以不择手段,不惜一切代价来反对这件事情,对不对?奇怪的是,使我们现代人难以理解的是,邢夫人不仅没有丝毫痛苦和反抗。相反,她人前人后,为她的丈夫纳妾,也就是说,为她自己的地位和情感的受伤害而奔忙!这说明什么?这反映了按照封建道德观念,女人是不能反对丈夫纳妾的,尤其是这个女人没有生孩子,那你就更没有权利了。这就说明,封建道德观念已经像盐溶于水那样,很自然地化为一体了。人格意识在邢夫人身上已经消失了,女性意识已经消失了,这个封建意识对她的毒害是多么的深。而相反,鸳鸯在这种名利条件,那么优越的名利条件下,她丝毫不为所动。通过这样一对比,就看出了鸳鸯这个姑娘,确实无愧于她的美好的名字,的确是一个金鸳鸯。
平 儿
王熙凤是荣国府的实际掌权者,而平儿被李纨她们称做是凤姐的一把“总钥匙”。所以我们如果把王熙凤比做“内阁总理大臣”,那么平儿就可以称做“内阁官房长官”了。平儿由于她是王熙凤的主要助手,她有时候要奉王熙凤之命,独立地处理一些重大事件。因此,她有不少重头戏,尤其是她在代表王熙凤处理贾府下层社会大地震,就是“茉莉粉、蔷薇硝、茯苓霜、玫瑰露”这个事情当中,就是六十一回“判冤决狱平儿行权”这场戏里头,不仅表现出她为人忠厚,处事公道,而且她那种深入调查、细致取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这种品格和能力,都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平儿的能力不在王熙凤以下,而人品远过之。我们看一下,平儿的一些具体的表现,她好几个场面里头都显出了平儿这个“平”真是不简单!
按理说,在尤二姐的问题上,平儿所受到的损害要超过王熙凤。就是在尤二姐的问题上,王熙凤她本来是一个受损害的地位,她有值得同情的一面,但是她的反应太过分了,做得太过头了。平儿也是受损害的,因为平儿她是通房大丫头,她的地位相当于妾。但是她比尤二姐这样的妾,地位要低一点。她本来就很少有机会和贾琏多接近,因为王熙凤挡着呢,现在多了个尤二姐以后,平儿她同样受损害。但是平儿心眼好,很善良,她非常同情尤二姐的不幸遭遇,能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啊!
你看,她在那种情况下,尤二姐有时候连像样一点的饭,不要说好的,连正经的饭菜都吃不上,平儿让人给她送菜去,甚至让小厨房单独给她做。有时候,还把她带出来,到园子里面来散散心,还劝慰她。尤二姐自尽以后,平儿非常难过,而且偷偷地拿出了二百两银子,让贾琏给她办丧事。
你看,在尤二姐这个问题上,同样是两个受损害的女人,对待另外一个不幸的女人,她们面对的是同一个男子,平儿和王熙凤这两个同样受损害的女人,她们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
如果说,平儿在“尤二姐事件”当中,她的“平”主要表现为平和,和善,善良的话,那么在六十一回“小厨房风波”当中,“判冤决狱平儿行权”,就表现出她的这种公平。“平儿行权”,她是带王熙凤行权,权力是相当大的。 “小厨房风波”非常复杂,写得极有意思。咱们要理清楚那个关系,还真是不太容易。但是你理清楚以后,你发现这个事情本来是非常简单的。可是这些简单的事情里头,它表现了大观园下层社会,那种盘根错节的、复杂的人事关系和利害冲突。事情引起,就是因为王夫人房里面丢了一点东西,什么玫瑰露,要找,找不着了。结果,正好是小厨房在“闹政变”呢--有人想夺权。这里头又涉及有的婆子、媳妇和小丫头之间的利害冲突。那么有人就在当中挑拨离间。王熙凤听说这个事情以后,平儿得先跟她报告,怎么个事啊?大家怀疑,有人怀疑是小厨房厨头柳家的,她女儿叫五儿,说是五儿偷的。王熙凤就说,就跟平儿说:“柳家的打四十板子,撵出去,永远不许进二门;五儿打四十板子,立刻交给庄子。”庄子就是农村,他们那个田庄,贾府不是有很多地吗!交给庄子,“或者把她卖了,要不然就配人。”随便给她指定,给哪个男仆做妻子。这四十板子打下去,人都能打残废了,起码也是重伤。王熙凤就那么厉害!而且这要查,这个事情看起来挺复杂,后来一弄,还不是丢一样东西,涉及王夫人屋里头的丫鬟。王熙凤说:“太太屋里的丫鬟不便擅打。”不过,她这样:“把她们统统拘来,在太阳底下跪瓷瓦子,不让吃饭,也不让喝水,她跪一日不招,就再跪,肯定成。”王熙凤就那么毒辣,那么厉害!
可是平儿她就是应对了一下,她没有简单化地处理。而是什么呢?她调查取证,首先审问当事人,被揭发说--“犯罪嫌疑人”、“被告”柳五儿。结果五儿一说,平儿马上就感到这里头有冤案的可能,她说:“这样看来,你可能是无辜的。”那么当时还没来得及马上查清,平儿马上就对婆子、媳妇说,你把她看住,就把她先软禁那儿,但是先不能出事,先把她看住了,然后她再调查,她夜访袭人,袭人就把一些情况讲了,然后她又调查了这个,调查了那个。后来有人说,这事是谁干的,这事是太太屋里面彩云干的,就把彩云和玉钏找来了。
平儿这个调查工作做得非常细致,经过她一调查,她发现,这事远远地比原来想像的要复杂,也比原来想像的要简单。怎么说呢?所谓丢东西,它本来就是小丫头之间互相送的小礼物,它没什么了不起的事。真正要说偷拿,没有经过主人同意,偷拿,是谁拿的呢?是彩云拿的。彩云是王夫人的丫头,贾环特别喜欢她。那么彩云怎么会去拿呢?是赵姨娘央告彩云。那么赵姨娘不好。可是,如果这事牵扯到赵姨娘呢,就会扯到探春,探春就没面子了,因为赵姨娘是探春的母亲。所以平儿还觉得,这事还真是有点复杂,这么一来的话,就让三姑娘没面子。
这时候,宝玉出来了,宝玉说,这事好办,我承认是我的主意,是我给谁,我给谁。后来想来想去也只能那么办了。平儿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她非常有分寸。她把这个事情掐头去尾的,但是大体上是忠于原著,报告了王熙凤。王熙凤多聪明,她一听就明白了。王熙凤就怀疑,宝玉不一定替那个丫头顶缸呢!她又想出那个法子要惩罚那个丫头,说不能那么便宜她们了,这事是个小事,将来以后有大事怎么办?平儿这时候就劝她,你得放手时需放手,别那么操心了,你看你这回好不容易怀胎,怀了五、六个月都看出是个男孩了,流产了。这没准就是平常太操心之故。你看,平儿说话多有分寸,她劝到点子上了,因为这是王熙凤的心病。这一劝,王熙凤总算放手了。要不然,不定还有几个丫头要受到严厉的责罚。
那么,曹雪芹的高明还不仅仅在平儿处理这件事情特别地公正、平和,化解了这场矛盾,使本来有可能触发下层社会的一场大地震给化解掉了。而且平儿“判冤决狱平儿行权”,她这个行权,从整个小说来看,做了两个非常有力的对比,第一个和谁对比呢?和贾雨村“乱判葫芦案”对比。贾雨村是恩将仇报,断送了英莲的前途,使她失去了找回自己父母的最后的希望。贾雨村是知府,从四品的大官,司局级。还有一个跟谁比呀?就是在“尤二姐事件”上,不是把尤二姐答应嫁给的那个张华给找来了吗?贾珍花了二百两银子,打点都察院,就用咱们现在话来说,就是检察院。贾珍花了二百两,王熙凤花三百两!都察院的御史,那是三品官,副部级!本来都察院收了二百两银子,准备把张华那个事给抹了,结果王熙凤给三百两,都察院收了。这就是“吃了原告吃被告”!你看看,都察院那么大的机关,那么大的官,知府那么大的官,他们草菅人命,贪赃枉法;而平儿呢,一个普通的丫鬟,在那么复杂的、涉及那么多人的事情当中,她如此善良、公平,工作得这样细致,最后的处理大家心服口服,就和这些贪官污吏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
所以,平儿她也是一个有补天之才而无补天之命的少女。曹雪芹在平儿身上,同样最后是把矛头指向了那个被称为那个“盛世”的末世社会。
紫 鹃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小说里面,给许多重要人物,他往往有一个字或两个字的评价。比如说,紫鹃就是“慧紫鹃”。那么在古代,这个智慧的“慧”和贤惠的“惠”是可以相通的。所以紫鹃这个女孩子,曹雪芹对她的基本评价,就是充满智慧,而且非常贤惠。
紫鹃本来是贾母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叫做鹦哥,那么黛玉进去以后,她带来一个雪雁太小才十岁,另外一个老嬷嬷,就是奶妈了,年岁又太大了,所以就把身边的鹦哥给了黛玉了,而且改名为紫鹃。这样,紫鹃就成了黛玉身边的“首席大丫头”。在鸳、平、紫等大丫鬟当中,紫鹃的戏最少,但是紫鹃有几场戏,曹雪芹写得非常地出彩。曹雪芹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他写这个人物他要么不写,要写的话,几笔,就像优秀的画家那个速写式的,几下就把人物的精神面貌,气质什么都勾勒出来了。
紫鹃她有一个特点,她最了解黛玉,由于黛玉体弱多病,又爱生气,动不动就掉眼泪,所以谁都不敢说她,一说她就哭。你们可注意一下,整个《红楼梦》当中,谁敢说黛玉?就是紫鹃,而且紫鹃对黛玉的批评还特别重,分量特别重。另外,特别高明的在哪儿呢?紫鹃最懂得怎么样才能让这黛玉接受她的批评。紫鹃是丫头,黛玉是主子,是**,紫鹃她就有办法让黛玉接受,她话说那么厉害,黛玉还没辙,这就显出紫鹃的不凡了。比如说,二十九回,由于张道士给宝玉提亲,那么这事回来以后,黛玉知道了就不高兴了,就哭哭啼啼了,那么就跟宝玉生气了。宝玉呢,也急了,宝玉心想,我那么爱你,你还不信任我,宝玉气就,砸那个玉。结果好,弄得是嚎啕大哭,俩人都哭。哭完以后,俩人又都后悔。结果紫鹃就直截了当地说这黛玉,她说:“别人不知道宝玉的脾气,难道咱们也不知道吗!”她说:“若论前日之事,竟是姑娘太浮躁了些。”丫头批评**“浮躁”。她说,别人不知道宝玉那脾气,你还不知道吗!为那玉也不是闹了一遭两遭了,意思就是说,你“浮躁”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浮躁”,你老不信宝玉。这批评分量不轻啊!黛玉当然不服,结果紫鹃就具体分析了,她说,那天你还把宝玉挂那块玉的那个穗子,那是黛玉织的,当时夺过来剪了,就批评她这事做得不好,是误剪,而且责怪宝玉了。紫鹃说:“宝玉若有三分不是,姑娘倒有七分不是。我看他素日在姑娘身上就好,皆因姑娘小性,常要歪派他。”这话是句句说到点子上,而且说得比刚才更重了,刚才不过说“浮躁”,现在说“小性”、“歪派”,而且是“七分不是”--主要责任在你。结果,这时候外边有人叫门,紫鹃一听,就知道是宝玉来了,而且她一猜,知道宝玉准是来赔不是。黛玉说:“不许开门。”紫鹃就说:“姑娘又不是了。”你看,又批评她。所以,她们的位置等于颠倒过来了,紫鹃成了**了,姑娘又不是了。我们看,下面紫鹃怎么说,她说:“这么热天毒日头底下,晒坏了他如何使得呢!”紫鹃知道黛玉最爱宝玉,你把宝玉晒坏了,你忍心吗!这话一说,黛玉果然心动了,紫鹃开门去了,完了宝玉进来赔不是了。紫鹃明白,宝玉就是黛玉的一切,所以紫鹃总是处处以宝玉对她如何好来打动她,不能让宝玉受苦来打动她,谁也降不了黛玉,真是“一物降一物”--紫鹃就能把黛玉给降了。
不过,让紫鹃扮演一个折子戏当中的主角,还是在下面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那一回里头。紫鹃比黛玉年纪略大一点,在贾府多年,见多识广,她很清楚,黛玉的婚事一定要趁贾母健在的时候解决,以免夜长梦多。所以一个偶然的机会,对黛玉忠心耿耿的紫鹃就对宝玉开了个玩笑,就说,明年春天,最晚是秋天,林家肯定派人来把黛玉接回去。这宝玉不是情痴嘛,痴不就是呆嘛,就是傻嘛,平常这个情痴还挺明白的,这会儿可傻了,眼也直了,舌头也硬了,哈喇子也流下来了,掐人中也没感觉了,这回可真是犯了傻了!把袭人急得赶紧把李嬷嬷找来。李嬷嬷就用土郎中的办法掐人中都不灵了。当时袭人就问了,刚才怎么着了,后来大概是晴雯,是谁说,刚才看见紫鹃在跟他说话来着。当时在怡红院里面翻了天了,李嬷嬷也哭了,我这一辈子完了。袭人也哭,丫头十六个个呢,哭起来大合唱似的。袭人就赶紧跑来,到潇湘馆找黛玉,黛玉不是当时刚吃药嘛。我们看,袭人脾气是非常好的,袭人从来不爱着急,偶尔有时候着急,顶多说一句、两句,稍微带点气的话,这回袭人是真着了急了,袭人那段话说得可有意思呢,她是一边哭,一边说:“不知紫鹃姑奶奶说了些什么话,那个呆子眼也直了,手脚也冷了,话也不说了,李嬷嬷掐他也不疼了,已死了大半个了。”这时候贾母、王夫人、薛姨妈等等上下一干大小人等全都听说宝玉不行了,赶紧都赶到怡红院,紫鹃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玩笑,引起了荣国府上下一场大乱,曹雪芹写得好就好在,这是以一场喜剧,甚至闹剧出现的一个折子戏。观众都明白,这是开了一个善意的玩笑,而且是个小玩笑,也就赶上贾宝玉这个傻东西,会信了。但是,所有的人都非常真诚,紫鹃开了个玩笑,是个真诚的玩笑,她要试一试宝玉,你对我们**黛玉到底怎么样。不过是个玩笑,宝玉那就更真诚了,袭人更不说了,李嬷嬷急得宝玉活不成,她们都够呛了,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全体上下是各个真诚,大家合演了这么一出喜剧。而且在这出喜剧当中,我们看这个主要人物,中心人物紫鹃,非常冷静,紫鹃虽然有点后悔,没想到闹那么大乱子。但是她并不害怕,并没有想要逃避责任,或者是惊惶失措,她非常冷静。那么在这场最后是误会消除,云开雾散,皆大欢喜。但是曹雪芹没有停留在这儿,他在继续完善紫鹃这个形象。
那么紫鹃又动员黛玉,说要趁早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间,做定了大事要紧。紫鹃心里非常清楚,她比黛玉明白,要抓紧机会,所以这就显示出她的贤惠和智慧来。而且紫鹃说得还挺有理论水平,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还用的是俗语,所以黛玉听了都吃惊了,她不好意思,她说,这丫头怎么今个儿疯了,怎么去了几日,你怎么忽然变了个样?后来薛姨妈不是来了吗,薛姨妈就说到,黛玉和宝玉定亲,他们俩定亲最好了,他们俩从小是一块长大的,如果定亲的话,那不是“四角俱全”了吗!那就完美了。你看,这会紫鹃赶紧出来说,这是个好机会,她说:“姨太太既有这主意,为什么不和太太说去?”薛姨妈是王夫人的妹妹,她如果出面亲自说,那就把黛玉跟宝玉俩人的事办了,就四角俱全了嘛。薛姨妈是随口说的,薛姨妈赶紧打哈哈过去了,你看,小丫头,你自己是不是急得要想**出嫁了,你也赶紧找个小厮嫁出去了。把这个给混过去了,这地方反映出紫鹃确实非常聪明,聪明过人,所以紫鹃的“慧”首先是她非常贤惠,同时处处表现出她那种过人的智慧,因此紫鹃虽然戏分不多,但是她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很多老人的记忆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场大饥荒,都是沉重的一幕。当年,我的太爷爷没饭吃了,就去投奔他女儿(也是我大姑奶奶)。那时,大姑奶奶家里也极为艰难。她男人外出逃荒,村里人认为他是给人民公社的大好形势抹黑。所以大姑奶奶被村里看管起来了,有人把守着家门,不让她外出,以此逼着我大姑爷爷回来。
大姑奶奶平时帮村里的女人接生,很多人家都受过她的恩惠,所以人缘挺好。虽然被村里派人看管起来,但是看管大姑奶奶的人只是睁只眼闭只眼,依旧让跟她关系好的人,送些吃的东西。姑奶奶用个破瓦盆将这些东西煮一煮,一家子勉强维生。
即便境况如此不堪,太爷爷在女儿家,总比自己一个人在家好,毕竟还有口吃的。大姑奶奶带着两个女儿,一家三口本来都难以维生,加上父亲,又添了一张嘴,更是艰难。时间长了,大姑奶奶越来越觉得没办法管父亲了。她犹豫再三,终于对自己的父亲说:「爹,你走吧,回家去吧,我们实在养不了你了。」在这种时期,这直接等于让父亲回家饿死。不知太爷爷听到这话后,是怎么的伤心与绝望?不管怎么样,女儿不愿意养了,他只得回家。走到离家不远的地方,他就瘫倒在路边沟渠里,还是附近的亲戚发现了,帮忙抬回家的。不久,太爷爷就饿死了。
灾荒结束了,外出逃荒的姑爷爷在北京找到工作,成了工人。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吃商品粮的人地位是很高的,所以姑奶奶家的生活迅速成为我们亲戚中最好的。八十年代初,他们就用上了女婿从美国带回来的洗衣机。我父亲结婚时很拮据,穿着借来的衣服,婚礼后洗干净,赶紧还回去。而姑奶奶戴着明晃晃的怀表,穿着质地很考究的衣服,参加了父亲的婚礼,非常扎眼。我母亲对此印象非常深刻,几十年过去了,还清楚地记得姑奶奶当时的阔气。
大姑奶奶只有两个女儿,本着养儿防老的想法,抱养了自己的外孙,对他十分疼爱。外孙长大后,让他顶职了大姑爷爷的工作。但好景不长,外孙娶妻后,大姑奶奶因琐事与外孙媳妇闹了矛盾,祖孙关系就彻底完了。外孙两口子直接说,不给他们养老了。并且说到做到,谁劝也不行。姑奶奶病倒后,行动不便,只有同样年迈的大姑爷爷照顾著,两个女儿也只是偶尔上门送点吃的。
一次,我妈妈去看望大姑奶奶,发现她家里的菜包子已经馊了。姑奶奶从土炕上拖来一团衣服,沉甸甸的,让我妈妈洗洗。洗的时候才发现,衣服里好多屎粑粑,都已经风干了。她一面洗,一面心酸地只想掉眼泪。
妈妈回家后,把这些情况告诉了我父亲。气愤之下,我父亲找了他的两个表姐(也就是大姑奶奶的两个女儿)。可是两个表姐都表示自己很无辜、也很无奈。一个说,自己管不了儿子。一个说,没继承半点家产,不该自己赡养。至于那个外孙,因为媳妇的事,态度强硬地拒绝了我爹的要求。
最后没办法了,我爹把姑奶奶老两口接到了自己家里来,还请了我的堂姐来照看老两口。冬天住在有暖气的楼房里,老两口不时地对我堂姐念叨,她们当年非常疼爱大侄子(我堂姐的父亲)。可是堂姐好像并没听明白他们含蓄的表达。说是照顾,可堂姐嫌脏怕累的,敷衍了事。大姑奶奶常在我们面前表示对我堂姐的不满,我爹后来只好又请了一个阿姨来照顾老两口的起居。
因为照顾大姑奶奶的事,她的两个女儿认为我爹多管闲事。这样做,等于故意出她们的丑,所以跟我爹翻了脸,再不来往了。那个外孙更是到处散布谣言,说我爹是看上了他姥爷的财产了,说他姥爷私藏了很多钱财。扬言等他姥爷死了,再跟我爹打官司算账。周围的人也担心,劝我爹不要管这事儿了。我娘胆小怕事,听了这些风声,也跟着起哄,说老两口的身后事儿办不好,好心未必得好报。说的人多了,弄的我爹也没了主意。最后顶不住这些压力,只好又请车把老两口送回家。
回去后,老两口继续住在露天的破屋子里。因为得罪了两个女儿与外孙,他们这回是完全没人管了。不知是饿的,还是生病了,熬了十七天,老两口就几乎同时过世了。
大姑奶奶临到暮年,当年的事才在自己身上重演。当年遗弃父亲,父亲饿死;现在被儿孙遗弃,凄惨而终。前因后果,丝丝分明,令人唏嘘不已。本想着过继外孙防老,偏偏与外孙媳妇的矛盾,让期望成了一场空。最后也恰恰是这个过继的外孙断了他们的生路,狠心将老两口逼上绝路,连亲戚想照顾都没办法。老一代走了,新一茬因果又种下了。大姑奶奶的两个女儿及外孙两口子,老无所依的未来,由因推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很多人对父母、公婆或岳父、岳母不孝,独独对儿女宠爱有加。总是很傻很天真地认为:我这般爱我的儿女,为他(她)受尽辛苦,我也绝不会像自己的长辈那么不懂理,儿女怎么会不孝顺我?怎么会不跟我一条心?即使不管我,我去养老院,不靠儿女,行不?
话千万不要说满了,事也不要做绝了。有天大的理、有千条的计,跳不出因果。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只要种了恶因,恶果就在那儿等著自己。一切算计都会成空,绝无可能逃脱因果的自然法则。这位大姑奶奶,千算万算,能算到半路杀出的孙媳妇?一场矛盾,不就轻易毁了那精心算计的一切吗?
编者按:我的姑奶奶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即使姑奶奶已经离我而去,但她的仁爱、善良,永远留在我心里。
常常忆起日暮时分,村西头通向小马庄的小路上,一个瘦弱的身影遥遥地向我招着手——那是我的姑奶奶送我回二里地外的店子王庄。童年时代贪玩的我常常自己跑到姑奶奶家玩,害的姑奶奶总是在天黑之前放下手中的活计,送我一里地,站定,然后目送着我跑到村口。我边跑边回头看看——她的身影伴随着夕阳,定格在了我记忆的深处……
后来我跟随父母去了陕西,一晃就是三十年。姑奶奶轻声的呼唤和慈祥的面容,依稀出现在梦境中。也常听父母讲起被人称道的姑奶奶的事。后来上学会写字了,常与已经成为老师的表姑通信,得知一些姑奶奶的事情。每次回老家,我一定是走着去二里地外的小马庄瞧瞧姑奶奶。而今,终于如愿以偿回到了家乡,姑奶奶却已经仙逝,天人永隔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那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由于家境贫寒,她十四岁就嫁给了常年在外的教书先生我的姑爷爷。进门以后,就开始照顾有病在身的公婆。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条件差,玉米面都很少,姑奶奶常常自己推磨碾出玉米面,然后用箩把细面筛出,给两为老人蒸干粮吃,把粗渣掺上野菜自己烙着吃。也许是俗话说的那样,“多年的媳妇熬成婆”,那时候的婆婆对待儿媳妇都比较刻薄严厉,姑奶奶本性善良宽容,不管婆婆怎样百般刁难,她都能忍。婆婆喜欢抽烟,所以肺不好,常常吐黏痰。倒黏痰盆和尿盆是姑奶奶每天早起必做的功课。不管是白天夜里,只要公公一犯心口疼的老毛病,姑奶奶就立即踮着小脚去请大夫。那时候姑爷爷工资不高,老人常年生病吃药,生活拮据,但是姑奶奶永远都是那样的坦然接受,从来没有听过她抱怨过一句,吃最差的食物,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作为儿媳,姑奶奶的确做到了精心竭力地侍奉公婆,直到养老送终。
那时候正是合作社生产队时期,姑奶奶在队里总是干最累、最脏、别人都不愿意干的活,为的是多为家里挣些工分。别人干不了的活,姑奶奶也总是热心帮衬,所以在村里她赢得了极好的口碑。村里年年评“三八红旗手”,她总是带着奖状和农具的奖品回家。姑奶奶是个极勤快利索干净人。夏天,在地里干完农活,汗水常常塌湿了褂子。回到家里,立即脱下散发汗味的衣服,洗净晾上。然后给老人、孩子做饭。饭后,洗碗,喂鸡、喂猪,喂羊,晒草,从早上睁开眼忙到深夜休息,一刻也让没有闲着的时候。
姑爷爷排行老三,分家的时候,抓阄抓到了破旧的东西厢房,后来夫妻二人省吃俭用,辛勤劳作,在原来的宅子后面又买了一处房,养育三个子女。我的老奶奶封建思想很严重,认为女孩子没有必要读书,姑奶奶仅仅上过一年学就不让再读书了。后来姑奶奶嫁给做教师的姑爷爷,非常羡慕尊敬他,因为他有文化。她暗暗下决心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三个孩子好好念书,长大了有出息。表姑和两个表叔都读到高中和大专,有了稳定的工作。三个孩子对于母亲的感激和敬重真是无以言表,因为有这样深明大义的母亲,他们都得以用知识改写了命运。
记得初中的一个暑假我回老家去看姑奶奶,那时候表姑和大表叔都有了孩子, 姑奶奶除了下地干活,家务劳动,又多了一项任务,时常给孩子们看孩子。姑奶奶还是过去那样的干净利索,用弯曲的钢卡别住已经花白的短发。见到我就慈爱地拉着我的手嘘长问短,细细地打量我是胖了还是瘦了中午,姑奶奶给我擀面条,做捞面,拌上自己香椿树上腌制的香椿,用自家菜地里的长豆角和腊肉丁做卤,加上蒜泥、芝麻酱拌进面条里,那个香味儿,至今依萦绕在我的记忆里。姑奶奶让大伙吃饭,她喂两个小孩子吃,自己只是匆匆吃几口。吃过饭后,姑奶奶又杀瓜,摘杏给我吃。生怕我的嘴闲着,姑奶奶还要拿出自己平时舍不得吃的点心让我吃。这时候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小表叔会羡慕嫉妒地说:“平时什么东西都舍不得让我们吃,怎么梅一来就拿出来啊好吃的东西不是给亲戚送去就是放着,放坏了也舍不得吃。”傍晚时我要走了,姑奶奶沿着通向奶奶家的小路送了又送,手挥了又挥……长大后,我渐渐明白了奶奶家所有的人都对姑奶奶那么尊敬,因为她对娘家的每一个亲人都是那么关爱。父亲跟我提起过,他们兄弟姐妹小时候都穿过姑奶奶做的衣服和布鞋。她瘦弱的身体里居然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能量——爱的力量!
虽然姑奶奶在旧社会里受着婆婆的气,她自己心中一直告诫自己:等自己有了儿媳一定待他们如自己的亲生女儿。两个表叔成了家,姑奶奶的确对待两个表婶比对待我的表姑还要好,他们婚后一直跟着老人一起吃住,姑奶奶把孩子们照顾得好好的,而自己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越来越严重,而老人从来不吭一声,每天强忍着疼痛早早起床,打扫院子和过道,为孩子们洗洗涮涮,缝缝补补,做饭带孩子,喂猪喂鸡。姑奶奶就像一部永动机,永不疲倦的劳作着。农村讲究正月十五元宵节和惊蛰节气,都得回娘家过,不在婆家看到灯火,不然对婆家人不吉利。姑奶奶却说:“咱们家没有这么多论道。”小表婶深有感触地说:“娘,我们说你好,怎么亲戚、外人也都对你那么好呢”是姑奶奶奉行一生的仁爱、善良,赢得了人们的爱戴和敬重!
等到晚年姑奶奶因为腰椎间盘突出下不了床。几十年的超负荷地负重,她的腰已经弯成了一座拱桥。她常常疼得浑身冒汗,但是这位坚强的老人从来没有在人前“哎呦”过一声。住在儿女家中,从来不在房间内解手,无论腰腿多么难受,也得挣扎着爬起来颤颤巍巍地去卫生间。表姑坚持拿便盆来,姑奶奶更为坚持地拒绝。姑奶奶一生无言的宗旨:不连累任何人!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她的一生只是来奉献的,不要丝毫的索取。
姑奶奶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但是她的形象早已在我心里铸成了一座丰碑!
作者:欣然
公众号:衡水正德国学堂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