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有什么民俗?

老人 0 52

郑州有什么民俗?,第1张

郑州有什么民俗?
导读:郑州的民俗 摇篮边上的祝福 中国人向来热爱生灵,赞美生命,对于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人们都报以真诚的礼赞和祝福。千百年来,郑州地区也形成了古老的婴儿诞生礼俗,说起来倒饶有趣味。 郑州的农村群众将生儿育女称为“得喜”,男孩儿为“大喜”,女孩儿为“

郑州的民俗

摇篮边上的祝福

中国人向来热爱生灵,赞美生命,对于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人们都报以真诚的礼赞和祝福。千百年来,郑州地区也形成了古老的婴儿诞生礼俗,说起来倒饶有趣味。

郑州的农村群众将生儿育女称为“得喜”,男孩儿为“大喜”,女孩儿为“小喜”。孕妇将要临盆时,旧时先请接生婆到家做好准备,让产妇坐在小板凳上,下置瓦盆或木盆接衣胞,盆内盛有温水,并放一只鸡蛋和一把锁。婴儿降生后,接生婆用温水给婴儿洗身,让产妇吃盆内的鸡蛋,说是可以再生子,锁则取出来挂在门口,意为锁住婴儿的性命。如果是生了男孩,衣胞埋在大门口,寓意男孩子将来能支撑门户;如果是生了女孩,衣胞则埋在院中树下,意为一朵花。

婴儿出生后,第二天其父要去告知岳母及亲友,称之为“报喜”。报喜时要带上礼品,礼品中包含着报喜的信息。礼品送到岳母家,岳母一看就明白女儿已经生了,并能悟出是男孩还是女孩。生男孩要带烧饼作为礼物,生女孩要带麻糖,有的则是生男孩抱只公鸡,生女孩抱只母鸡。婴儿出生第三天,当事人要向周围邻居赠送喜面条,岳母则拿着鸡蛋、挂面、红糖、大米四色礼物到女儿家“瞧三天”。

旧法接生,因接生婆使用不消毒的剪刀剪脐带,极易感染破伤风,婴儿死亡率很高。在婴儿出生第九天,因为可能感染破伤风的时间已经过去,所以要“祝九”,也有在第十二天庆祝的。这天,亲戚朋友及街坊邻里都来祝贺,主家设宴招待来客。接生婆特别受尊重,要请来并坐上席。姥姥家要送米面、红糖、鸡蛋、小孩衣服等礼物,亲友则给婴儿见面礼。酒席的最后少不了一碗喜面条,客人走时,主家要送些煮熟后染红的鸡蛋“回篮”,称为“喜蛋”,这个习惯已延续多年。

在郑州市郊及农村,解放前还流行婴儿“碰姓”起名的风俗,也有人称之为“闯姓”。婴儿出生后的头天清晨,婴儿的父亲出门后碰见第一个人,不管是男是女,便跪地磕头,让其给婴儿起名,这便是碰姓。最喜欢碰见姓刘、姓程的,因“刘”与“留”同音,认为可以留住孩子的性命,“程”与“成”谐音,认为可以使孩子长大成人。

婴儿满月后,姥姥家要来“叫客”,产妇母子同往小住数日后送回,也叫走满月,此俗相传已久,至今郑州城乡仍很流行。离家时,产妇头上扎根红布条,婴儿头上顶块红布,说是可以避邪。婴儿脸上由姑姑抹上一道黑锅灰,到姥姥家由姨擦掉;返回时,姨要在婴儿脸上抹一道白,寓意婴儿长寿。

婴儿满月后有剃胎发的习俗,又叫“绞发”、“落胎发”,是满月礼中重要的一项。《东京梦华录》记载:“浴儿毕,落胎发,遍谢坐客。”剃满月头要保护囟门,不能把头发全剃光,称为留胎毛。有道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剃下的胎毛不会扔掉,有的父母将其收藏,有的缝在婴儿的枕头上,有的做成胎毛笔,作为永久的纪念。

此后,每年到了孩子生日这天,父母都会在早上给孩子煮鸡蛋吃并染红,因鸡蛋为圆型,寓意孩子一切圆满,农村还有孩子生日吃鸡蛋“骨碌骨碌运气”的说法。中午则给孩子做面条吃,称为“长寿面”,但生日这天忌吃玉米粥,因为郑州土语称玉米粥为“糊涂”,寓意不让孩子犯糊涂。

生子不易,养子更难,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子女能健康顺利地长大成人,但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避免灾祸。为了使孩子平安成长,人们便想出各种办法消灾祈福。

郑州城乡都有认干亲的习俗,称为“认干爹干妈”。有的农村婴儿认碰了姓之人为干亲,有的认子女众多之人为干亲,城里人多是找亲戚朋友中相好的人家认干亲。行认干亲礼时要给干亲送面条、点心,给干娘做一条不缝裆的大腰裤。认干娘时,把婴儿放在大裤子里,从裤裆里漏出,意为干娘所生。干娘要给婴儿脖子上挂一个刻有“长命百岁”的长命锁,等其长到12周岁时,再由干娘打开。

除了认干亲外,还有给小孩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习俗,寓意小孩吃了百家饭、穿了百家衣像卑微的乞儿,容易养活。

婴儿出生后,特别是数世单传之家,孩子的奶奶、爷爷向左邻右舍报告喜讯时,会向人家要块布,拼成百家衣。特别是姓“刘”、“陈”、“程”者,这些姓氏的谐音都是吉利之语,所以这些人家的一块旧布头,老人们会高兴地收下。布块的大小花色不讲究,但以蓝色为好,因“蓝”谐音“拦”,寓意有蓝色的布块,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

缝百家衣的讲究也很多,像布纹的走向、拼图等,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衣服不能在胸前开口,要做成偏开口的大襟衫,也叫道袍衫。这种衣服常在底襟处留个口子,称藏魂处,待孩子满月后,由母亲缝住,寓意孩子的魂灵已留在了母亲的身边了。

郑州民间还有给孩子吃百家饭的风俗。农历正月初一,长辈抱着婴儿,手拿破碗,佯装乞丐沿街乞讨。乞讨的人家以100家为宜,然后将讨来的馍、菜、米烩在一起,煮成稀饭,让孩子吃下,寓意这样孩子就受到百家的庇护,免除灾难。吃过百家饭后,长辈要蒸100个铜钱大小的麦面馍,用篮子挎上,沿村庄或街道行走,遇到小孩,就送一个馍。馍发完后,灾难也就让别人嚼完了,自己的孩子就会平安长大成人,俗称“嚼灾”。

为老人祝寿的习俗由来已久,根据老人年龄的不同,祝寿的名目也不同。

古时按甲子、乙丑、丙寅纪年,60年一个花甲,人活到60岁,称为花甲之年。河南人习惯把60岁作为正式祝寿的起点,民间有“不到花甲不庆寿”的说法,60岁之后的每五年称作“小寿”,每十年称为“大寿”。

祝寿多按虚岁提前一年,59岁做60大寿,69岁做70大寿。做过寿后,往后就不能间断,平常小庆,整十岁大庆。旧时风俗,有做99寿者,谓之“白”寿,意为百岁缺一。百岁老人往往不言百岁,而只言99岁,取“九十九,活不够”之意。

一般家庭在老人每年的生日都要庆寿,但规模比较小,一般是后辈们聚在一起,摆上酒席庆贺一下,出嫁的闺女购置寿糕、将馒头蒸成桃形的寿桃回来孝敬老人。如今,农村地区也接受了新兴的祝寿形式,给老人送生日蛋糕,但很多人避讳“吹灯拔蜡”这类不吉利的词,不在生日蛋糕上点蜡烛。不过,给老人祝寿时,“长寿面”一直是不可缺少的食品,子女要把自己碗中的面条向老人碗中添一些,谓之“添寿”。

从老人60岁时开始,有些家庭会举办规模较大的庆贺活动,称为“大庆”。大庆时,有的儿女还请来专业剧团唱戏、演**、请人说书助兴。

说到送礼忌讳送钟这事,如果被打死恐怕在过去也是活该,悠然给大家说说当年奶奶讲的一个故事。

不知道哪朝哪代,我们村里曾经出了个县太爷,县太爷的父母没随儿子到县里上任,而是选择继续留在村中。

那年县太爷的爹办六十大寿,县太爷从县城赶回来给父亲办寿宴,十里八乡的地主乡绅们带着礼物前来贺寿。

老寿星坐在太师椅上,身着锦缎,儿孙们陪伴左右,并负责迎客,家门口有家丁接客人送的礼物,那时候送礼是送明礼,谁家送的多谁家就面子倍足。

家丁负责接过礼物要紧接着冲屋里大喊:某某村刘大老爷送银制茶具一套!于是听到喊声的寿星子孙们会根据送礼多少派身份相对应的人迎客。

自然送大礼的,能够有幸被县太爷迎接,屋子里的客人越来越多,屋中气氛也越来越热闹,家丁洪亮的声音还在时时传进,突然间大家听到家丁大喊:王家村王二老爷给老爷子送‘’终‘’钟。

屋子里瞬间笑声消失,客人们满面诧异之色,而县太爷一家人则阴沉了脸,特别是寿星老爷子,坐在太师椅里的身体气的直哆嗦,颤抖着伸出右手指着外面,嘴巴里吐出来仨字:‘’撵出去!‘’

寿宴因为这个送钟的王二爷,最后是不欢而散,而老寿星在那天以后还得了心火,大病一场。

所以农村里不可以送礼送钟,这是忌讳,是咒骂别人死的意思,送这样的礼物轻则被拒,重则是要挨打的。

农村送礼多送烟酒,从古至今有两样东西不好乱送,一是钟,这个东西谁都不要送,二是伞,热恋中的男女不能送伞,伞的谐音是散,送伞是预示要散的意思。

农村人很多事情上讲究谐音,无论象征吉祥的还是不好的,大家都是很在意的。

现在送礼选择余地很多,什么鲜花啊,水果啦,各种礼盒数不胜数,估计就是不知道送钟的意思是啥,也不会有人选择送钟吧?

记住了吗?送礼别送钟,否则会被人记恨一辈子的。

刘奶奶有三个儿子,三个女儿,晚年五代同堂,子孙满堂,并且活了103岁,按理来说这辈子也算可以了。可刘奶奶临终前却说,她这辈子是来受苦的,不是来享福的。

听我爷爷说,刘奶奶年轻的时候是附近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大美人。白皙的皮肤,樱桃小嘴,瓜子脸,弯弯的柳叶眉下面,镶嵌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

虽然是来自农村的妹子,模样却比城里的姑娘还要俊俏,粗布衣裳也挡不住她的美貌。

刘奶奶18岁就嫁到了我们村,婆家条件还不错,丈夫是家里的老幺,头上有六个姐姐。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丁,刘奶奶的丈夫备受家里人的宠爱,从小到大没干过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务活都是六个姐姐轮着做。

02

刘奶奶嫁过来之后,和丈夫生了十个孩子,但那时候农村医疗条件差,有四个孩子中途夭折了,最后只剩下三个儿子,三个女儿。

农村人最看重的就是多子多福,刘奶奶生了这么多个孩子,公公婆婆对她很是看重。家里有好吃的都留着给她,还帮着带孩子,农活也是叫几个出嫁的姐姐回来帮着干。

可好景不长,没几年公公婆婆相继去世,家里的状况一落千丈。

父母在的时候特别宠爱弟弟,几个姐姐是看在眼里,气在心头。以前是碍于父母的威严才回来帮忙,现在树倒猢狲散,老人家前脚刚走,几个姐姐就开始对弟弟一家不管不顾了。

刘奶奶的丈夫打小就没做过事,以至于结婚后也是什么活都不会干,农活家务不会做,煮个饭还是夹生的,把刘奶奶气得眼泪直掉。而且丈夫的身体也不好,常年要吃药,是出了名的药罐子。

03

丈夫靠不了,那就只能靠自己了。

刘奶奶把孩子扔在家里,让大的照顾小的,自己就去地里干活,种红薯,种芋头,种玉米,不求大鱼大肉,只求能把孩子的肚子填饱,把他们养大。

忙完地里的,刘奶奶又去别人家帮忙做事,换点钱买盐买油。

晚上,一家人都睡了,刘奶奶还坐在煤油灯前,给孩子缝补破了的衣服裤子。衣服都是别人家孩子穿旧了送给她家的,到处都是补丁。

没几年,刘奶奶的丈夫也病逝了,家里就剩下她和几个孩子。

好在那时候几个孩子已经慢慢长大,也开始能帮着干一点活了。

刘奶奶就靠着种地,帮别人做针线活把几个孩子拉扯大。

随着日子慢慢好起来,三个儿子也陆续成家,女儿也出嫁了,刘奶奶才稍微松了一口气。

04

儿子成了家,刘奶奶不光忙着干地里的活,还要帮着带着孙子。不过以前是她一个人干活,儿子长大成家后,变成一帮人干活了。吃饭的时候一家人坐在一起,很是热闹。

后来三个儿子分了家,各自修房子搬了出去,家里的老房子就剩刘奶奶一个人住。

刘奶奶没有闲着,种地,养鸡,养鸭,还养牛,卖东西换的钱自己舍不得用,全部攒起来,补贴三个儿子家。

随着孙子,重孙都结婚,刘奶奶家五代同堂,成了村里人人羡慕的家族。

我爷爷说,每到过年的时候,刘奶奶家就很热闹,她的女儿,儿子都拖家带口的回来聚餐,吃饭都要摆好几桌。过年红包是少不了的,刘奶奶每一年都要发不少红包。不过她的儿子,女儿,孙子,外孙也会或多或少地给她一点零花钱。

等到吃完饭,大家都各自回去了,家里又剩老奶奶一个人。

奇怪的是,她的儿子女儿从来没有要接她过去住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