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贺知章《回乡偶书》有感

老人 0 72

读贺知章《回乡偶书》有感,第1张

读贺知章《回乡偶书》有感
导读: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孩童时期,诵读贺知章这首诗,只觉得朗朗上口,自是无法感同身受诗人那种“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情怀。 上大学之前,最远到过的地方是县城,也没有产生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孩童时期,诵读贺知章这首诗,只觉得朗朗上口,自是无法感同身受诗人那种“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情怀。

上大学之前,最远到过的地方是县城,也没有产生过游子的情怀。

那年高考填志愿,我一意孤行,违背父亲的意愿,离我们地级市最近的师范大学没有报,最近的也是省城。当初,最单纯的想法是,如果报了那所师范大学,毕业后100%只能回到家乡,当一名中学老师。而那时年轻的心,只想离家越远越好,这样就可以远离父母的唠叨,脱离他们的掌控。

毕业后,义无反顾地选择离家一千多里的外省上班,离家乡故土,父母亲人更是遥远许多。年轻的我,为寻梦而选择远行,做了游子。

我用了快二十年的光阴,明白了一个道理:游子不好当!

随着年岁的增长,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更甚,原来说的故土难离,并不仅仅是父辈不愿意离开他们生活了一辈子的家乡,来到子女生活的城市。说的其实何尝不也是人到中年,流浪远方,遥望故乡的游子,那种牵挂,思念无处诉说的忧愁?

在外漂泊近二十年后,重读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心境亦如诗人当初一般。离开故乡数十年,如今重返故里,真有“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之感。其实,何止是儿童相见不相识,就是故乡的那些多年不见的同辈,如今再见,也是要费点心神才能认清了。

国庆长假回家乡,见到了许多好些年没有见过面的熟人,相视一笑,其实是为了避免尴尬,因为TA并没有认出我是谁。特别是二十几年没见面的堂嫂。当年堂嫂跟奶奶说话邻居,我常常在奶奶家玩,堂嫂也常常在奶奶家聊天,可以说我们是非常非常熟悉的熟人了。但是在我上中学时,堂哥堂嫂一家就去了南方打工。随后的很多年,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每次堂嫂回家,我住宿在学校,而我长假回家,她留在厂里没回来。

后来关于堂哥堂嫂的信息都是母亲告诉我的,我知道他们都回了家乡,不过是在县城做起了生意,他们的儿子我的那个堂侄子,也已结婚生子,二十几年再见,堂嫂已当奶奶,而我成了做客家乡的“外人”。

那天在父亲的寿宴上,来宾很多。我一眼认出了堂嫂,除了岁月在脸上留下不多的痕以外,她没有什么变化。然而,堂嫂看到我,只是一脸惊喜,用手指了指我,“你……你……”了半天,还是没有叫出我的名字。

我知道,她清楚我必是我们姐妹俩中的一个,然而却又不确定我到底是谁?是姐姐还是妹妹?

我笑着说:“嫂子,看来你是不认识我了?”

她还是一脸笑意却仍然没有开口,我知道,她还在脑海里搜寻二十多年的记忆。两分钟后,她终于大笑一声,我知道,她最终认出我了。

堂嫂不是第一个认不出我的家乡熟人。

记得每次从异地返家,总是可以遇到各种小时候的熟人。我跟人一打招呼,那人总是要眯着眼睛,苦想一下,我是谁?

后来为了避免双方尴尬,回家的时候,看人的表情,如果确定TA是认不出我的,我也就假装陌生人,匆匆擦肩而过。

  “独在异乡为异客”,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异乡的人,在哪里都寻不到根的感觉。

在故乡,我们是客人。在异地,我们是外地人。回到故乡,我们常常面临童子不识,熟人不敢认的尴尬。虽然,故乡是我们梦萦魂牵的地方,但是,作为在外游荡几十年的游子,我们知道,故乡是再也回不去了。

也只有在现在,我们也终于感同身受了贺知章当年对家乡,故人的眷恋,还有心酸!

不会唐突的,既然他们知道你的存在,正常情况下,都会感觉买小礼物会是很有礼貌、很懂事的,会感觉是一个好女孩。

如果他们感觉你随便,那么从另一个方面看他们家人对你印象不好,你男朋友在家人面前提起你时,说到的点或是方式让他们感觉你不太好,或者是他父母不是特别好相处。

随着孩子放暑假,我也跟着狠狠的给自己放松了一把。趁着这段时间,带着孩子们回到我的家乡,庐山脚下一个漂亮的小城市,曾经的星子县,如今的庐山市,小住了一段时间。

孩子们离开大城市,回到这样的田园生活开心自然不必说,然而作为土生土长的为娘我在住了一段时间以后,却越发觉得哪里不对劲,越发觉得在家里这么舒适的环境下待不下去,想回上海呢。

我知道,最让我受不了的有两个因素。一、饮食;二、环境。

先来说说饮食。我在这个城市生活了近18年,照理说应该是很习惯这边的饮食才对,而且在小镇上,都是自家种的新鲜蔬菜,肉也比在上海吃到的更香,咋就不适应了呢?哎,怪只怪跟随阳光森林学习整体自然医学以来,意识到米面对健康的影响和隐患。近三年来很少,几乎不吃精米精面,这个肠胃也非常习惯了没有米面的日子,吃点反而觉得难以消化,不舒服。在老家的这些日子,每天早上一大锅面条,中午晚上更是米饭不离,虽然尽量少吃,可还是觉得不习惯。尤其是早餐,尤为重要,怎么可以一碗面条打发呢?我平常的早餐,简单又营养,在老家的那几天,让我极其想念。

说到环境。我特别不习惯家乡人的这三点:

1当有空余时间的时候,他们都是在消磨打发自己的时间,搓麻将在老家特别风行,不管男女老少。我家隔壁邻居每天定时定点都有人在搓。

2家长普遍对孩子不重视,不能说他们不爱孩子,可是,我明明看见他们一有空就搓麻将,或者跟邻居侃大山,任由孩子一天到晚守着电视,在外面疯跑。我的侄子是个特别聪明,会玩的孩子。旱冰,滑板,骑自行车,篮球,都是自学成才,而且玩的很溜,我很喜欢他的这个聪明劲,只是你跟他说话的时候,你会发现他眼睛在闪躲,不敢与人正视,不自信,说话没底气。从小侄子由爷爷奶奶带的多,哥哥脾气不好,要么不管,要么就是吼叫,打骂孩子,嫂子也没有太重视孩子的心理建设。像我侄子这样的情况还不算太坏,我看到还有父母在身边,却漠视孩子存在的情况,看到孩子眼里流露出和她母亲一样的神情,看到孩子的落寞,让我觉得心痛。还有一直跟随奶奶,父母不理不问的孩子,根本也不找妈妈,都让我觉得不可理解。

3追求安稳不变的生活状态。拿我哥来说,因为事业上的几次受挫,他非常安于现在的生活状态,觉得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不可能再有大的突破。以至于,家人一直全力支持他在县城买房,他总觉得自己压力太大,不愿意做出这样的选择。我们作为旁观者,其实觉得他是完全有这个能力的,只是因为他从来没想过自己未来可能更好,他眼里看到的都是负担,两个儿子以后要结婚买房,父母年事越来越高等等,想起这些本身就让他觉得不堪重负,所以最好不要有额外的负担出来,保持现状就很好。

环境对人的影响真的很大,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每天有大量的空闲时间,却一点也不想去碰自己随身带去的书籍,对待其它的学习几乎也放松了很多,还好对我来说这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然而,不多学习给自己洗脑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外面的世界变化太大,只是一味追求这样平稳,不变的生活是多么愚蠢的一件事。就像一栋房子,不做任何变动的情况下,随着时间推移,房子也会出现霉味,破败的景象。人也是如此,追求不变的结果,只会是在身体机能越来越糟糕的情况下越来越丧失自己的竞争力,人生自然也会变得越来越被动,越来越无力。一点感想,仅为记录。

第六回、乡绅发病闹船家,寡妇含冤控大伯

那盏灯里点了两茎灯草,严监生恐浪费了油,所以老伸着两个指头,赵氏挑去一根他才断气。严贡生回乡,途中突然发病,吃了自带的"云片糕"病好了,剩余几片船粗偷吃了。船到岸后,因船家水手讨喜钱,严贡生追问云糕下落,发怒要把向家送到汤老爷衙里问罪。搬行李的拦住求情,严贡生才饶了船家,但未付一分船钱就扬长而去。

赵氏之子死后,立严贡生儿子承继,管了严监生的家,把赵氏赶到厢房去住。赵氏到县衙喊冤,汤知县判为“仰族亲处覆”。族长严振先与轨爷都怕严大老官,所以推来推去,最后严振先只得写了几句话给知县。因知县也是妾生的,便批了“听赵氏自行拣择,立贤立爱可也”。

严贡生火冒三丈,又告到府里,府尊也是妾生,又未告准,再告到省按察司,司里不受理,只得到京城求了周学道 ,在部里告下状来。

扩展资料: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义义长篇讽刺小说,该书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原本为五十五回,现在通行的刻本是五十六回。

参考资料:

-儒林外史

这个问题可能需要更多的上下文信息才能做出准确的回答。以下是一些可能有帮助的背景信息:

- "舅舅"是指父亲的兄弟,也就是孩子的伯父。

- "侄子"是指舅舅的儿子,也就是问话者的表弟。

- "灯爷爷"和"奶奶"可能指的是某个传统节日的角色,比如春节的门神或元宵节的灯笼人物。

根据这些信息,如果是在传统节日期间,舅舅送给侄子灯笼、门神等传统装饰品,这是一种常见的传统习俗,旨在祈求家庭的幸福和平安。此外,对于年幼的侄子,舅舅有可能会给他们一些红包作为压岁钱,以示关爱和祝福。

至于"灯爷爷"和"奶奶"给红包的问题,则需要更多的背景信息才能判断。如果他们是家庭长辈,比如孩子的外公外婆,那么给红包也是一种表示关爱和祝福的方式。如果他们只是参与某个节日活动或传统习俗的角色,他们通常不会给红包,而是扮演某种象征意义的角色,比如守护家庭的灯笼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