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奶奶疼爱孙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奶奶疼爱孙子的方式很多时候却是不可取的! 孩子在添加辅食的时候,会有一段时间非常喜欢抢大人手中的碗筷,就希望能够自己吃,而这时候奶奶却觉得孩子小,自己不会吃,吃得满地都是浪费,而且孩子小,一边吃一边
奶奶疼爱孙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奶奶疼爱孙子的方式很多时候却是不可取的!
孩子在添加辅食的时候,会有一段时间非常喜欢抢大人手中的碗筷,就希望能够自己吃,而这时候奶奶却觉得孩子小,自己不会吃,吃得满地都是浪费,而且孩子小,一边吃一边浪费,就会导致孩子吃不饱,担心孩子吃得不饱的奶奶经常就会 阻止孩子 自己去拿碗筷来吃,而是选择奶奶喂孩子吃。
奶奶喂孩子经常一喂就会喂到三岁,直到孩子上幼儿园,在老师的矫正之下,才慢慢地学会自己吃饭!
而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开始尝试的科学 育儿 ,在怀孕的时候就会在网上关注很多母婴的博主或者是买一些 育儿 的书籍来看,专业的 育儿 专家就会建议妈妈们在孩子添加辅食的时候尽可能的让孩子自己去 尝试自主进食 。
当孩子自己有兴趣想自己吃饭的时候不要怕脏,不要怕浪费,就让孩子自己去尝试着吃,因为孩子会尝试自己吃饭的过程,其实慢慢的能加重他 对食物的兴趣 ,孩子长大之后不容易挑食,不容易厌食,而且在尝试自主进食的过程中是孩子不断的 战胜自己 的一个过程。
他的手部精细动作还不完善,他用手去抓食物或者是拿勺子去装食物的时候,因为手抓得不够稳,经常会倒撒食物,而孩子慢慢的就会让手部越来越稳,从碗中食物到嘴巴,这个过程也越来越流畅,这其实对于孩子的大脑来说就是一个进步,就是一个锻炼。
所以妈妈带孩子就会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吃饭,比如说给孩子买一些 不容易摔破的碗 ,给孩子买一些比较软的合适他手指抓握的勺子,让孩子学着自己吃饭。
动手能力的差距
孩子吃饭其实就是一个极好的 锻炼动手能力 的场景:孩子看到可口的饭菜,内心里面会很渴望自己吃,所以孩子会动用自己不太灵活的手指,尽量的拿着勺子去勺饭菜,当勺子用得不灵活的时候,孩子还会想办法用手去抓,这其实 锻炼的就是孩子的动手能力 。
每天三餐饭可以让孩子吃上20分钟,就能很好地 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
从小自己吃饭的孩子动手能力会更强,从小奶奶喂大的孩子就错失了极好的动手能力,锻炼机会,所以他的 动手能力会更差 。
孩子的智商
智商除了跟遗传有关之外,还 跟营养有关 ,还跟 后天的锻炼 有关系!
我们的手指要比脑子更灵活,那是因为我们的手指上面的 神经感受器 会更多一些,而我们说心灵手巧就代表着如果我们的大脑聪明的话,手部会更巧!
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就会把他的手练得更巧,也更好地锻炼到他的大脑,会让孩子更聪明!
孩子不仅仅在吃饭的时候会动手,而且还会去思考他要先吃饭还是先吃菜,这其中就需要他开动脑筋,而他在用勺子拿不起这块肉的时候他会想办法,比如说用手把这块肉拿起来,这其实也是大脑在思考过程中 学会去解决问题 。
从小自己吃饭的孩子,智商也会更高。
孩子的独立能力
孩子是由父母带着来到这个世界的,但父母终将会老去。孩子始终要独立的生活,孩子从小就学会自己吃饭,慢慢的他也学会自己穿衣服,甚至学会自己做饭,这其实自己吃饭就是孩子独立迈出的第1步,如果孩子在第1步独立的时候就被奶奶给挡下了,而是奶奶取代孩子的独立喂饭,那就会让孩子的独立能力得不到锻炼,也会让孩子 独立的意识受到了抑制 。
从小自己吃饭的孩子,独立能力会更强,更聪明,动手能力也会更强!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请放下你们的担心,让孩子自己吃饭。这样爱孩子更科学更有利于孩子的 健康 。
孩子独立吃饭需要给他准备 合适的食谱 ,还要给孩子准备 合适的餐具 。更要避免一些辅食添加的误区,这样才能够让孩子独立进食得更顺利!
怎么给孩子准备合适的餐具和辅食,建议家长们可以购买一本由专业的儿童营养师刘长伟撰写的《辅食每周吃什么》。
书中会根据孩子不同的月龄以及孩子的胃肠需求,孩子的咀嚼能力的发展,以及孩子动手能力的进展给孩子准备不同的辅食。
这本书里面总共有200多道辅食,可以说是为孩子量身定制的食谱书,每天做一样都行。
每天给孩子做不一样的辅食,更能增加孩子的食欲。
最关键是书本很实惠,一本书就能帮妈妈解决给孩子做辅食的烦恼。买过的妈妈都是一致好评。
年轻父母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早出晚归为生计忙碌,于是带孩子的重大任务就落在了闲赋在家的老人身上。
老人带娃虽说经验丰富,吃穿用度照顾得全面周到,但中国式“隔辈亲”现象也成为了 育儿 路上的“绊脚石”,很多老人因为太过溺爱孩子而纵容出“恶习”。
案例:
小虎是李奶奶家三代单传的独苗,自打小虎出生后,奶奶就疼到了心坎里,家里但凡是好吃好喝小虎都有“优先享受权”。因为李奶奶的偏袒,小虎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俨然就是家中“小霸王”。
这天,李奶奶带着小虎去隔壁村参加喜宴。第一盘菜刚端上桌,李奶奶就抢先一步把整盘菜端到小虎跟前,不顾同桌人诧异的目光,慈爱对小虎说:赶紧吃吧,不然一会就没了!
第二盘菜端上桌,李奶奶又赶紧把整盘菜往孙子跟前挪了挪,嘴里不忘叮嘱:爱吃什么给奶奶说。
同桌的客人看不过眼,委婉地提醒李奶奶:大家同台吃饭,应该顾虑一下同桌人的感受。 李奶奶倚老卖老的反驳:我们老的老,小的小,抢不过你们年轻人,菜端孩子跟前又咋了?
李奶奶回答让周围的客人都忍不住摇头: 这孩子若是继续“惯”下去,人生就废了!
李奶奶的“惯娃”行为只能算得上“隔辈亲”现象的冰山一角,很多老人带孩子因为疼爱,娇惯到了无底线,不仅导致孩子自理能力弱,而且毫无规矩可言。如果这一现象不引起年轻父母的重视,早日进行纠正,一旦孩子性格养成,一生都毁了。
规矩养成有多重要?《淮南子》中有这样的形容: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 如果孩子从小没有规矩约束,那么他们无法判断自己的言行是好是坏,凡事单凭自己喜好行事,为所欲为,很容易闯出大祸。
1)规矩要提前设定好
规矩一定要提前设定好,否则没有具体的规矩约束,孩子就会因为“无知”犯错。
规矩的设定,要在孩子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否则孩子无法理解规矩的具体内容,那么规矩也是形同虚设。
规矩的制定可以邀请孩子一起参与进来,这并不是一个“形式主义”,而是鼓励孩子一起探讨。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理解到规则制定的意义以及规则的内容,也增强了孩子的主人翁意识,更有利于孩子遵守规矩。
2) 有些事坚决不能妥协
很多家庭面对孩子“哭闹”的杀手锏都是无济于事,尤其是老人心疼孩子,一而再再而三降低自己的底线。比
如说:明明跟孩子约定好练习自己吃饭,但孩子不肯,父母或者老人担心孩子挨饿,于是打破定下的规矩去喂饭;或者已经跟孩子约法三章只能玩半个小时手机,但禁不住孩子哭闹、撒娇,大人一次次妥协去延长时间。
被惯坏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的要求总是一味被满足,于是就有更加“得寸进尺”的要求出现。
规矩的建立,一定不能轻易妥协,让孩子明白规矩的严谨性,任何逾越规矩的行为都应该被制止。只有坚持底线,才能让孩子凡事有规矩。
3) 违反规矩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规矩等同于“红色警告线”,一旦孩子违反了规矩,那么就要接受相应的惩罚。
惩罚孩子错误的力度家长一定要掌握合理的尺度,懂得灵活运用方法,不能千篇一律都是批评、打骂。
打个比方,孩子把画画的颜料弄得到处都是,家长可以惩罚孩子清理干净,这种需要孩子为自己行为承担后果的处罚方法,较之于责骂更增长孩子的“记性”,让孩子明白自己下意识犯的错误,家长就会付出很多辛苦工作去收拾“烂摊子”。
父母长辈切记不要用“得过且过”的态度对待孩子的错误,这样只会让孩子认为规矩树立只是走过场。每一位犯错的孩子都要为自己的错误言行承担后果,只有这样他们才有面对错误的诚实与勇气,才能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而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规矩意识的树立,每一棵小禾苗最后都会成为大树,这个成长的过程既然需要爱的养分,也需要规矩去帮助他们“去枝留干”,让其最终可以成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小区里有一个婆婆,只要天气晴好,每天都会带着孙子出来遛圈,遛弯回来,每次都是躲在假山后面,不想让人看见。
一次,我路过时,正好碰见婆婆和她的孙子在假山这里吃东西,我好奇地问她:“怎么在这里吃啊?”
婆婆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你不知道,他妈妈管得严,不想让孩子吃这些东西。”
我一看,孩子正吃薯片,旁边放着可乐,吃得正开心。小家伙边吃边说:“我最喜欢奶奶了!”婆婆满意地笑了。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没见这个婆婆了,再见是孩子的妈妈带着,原来老家有事,婆婆要回去忙,孩子就只能由妈妈带着了。一起聊天中,妈妈对我们说,她很苦恼,孩子不好好吃饭,体重都没有增加。
原来孩子的妈妈平时也知道孩子吃饭有很多问题,但是自己要上班,顾不得孩子,而且老人带着,自己也不好说什么,现在老人回老家了,她正好趁这个时间帮助孩子把吃饭的习惯调整一下。
为此她还特意买了一本《0-6岁宝宝营养食谱》,给孩子变着花样的做饭,但是孩子并不买账,做饭1小时,孩子就只吃几口就不吃了,闹着要玩。
想要孩子好好吃饭,其实不仅仅是给孩子做好饭就可以的,同时也要从孩子的饮食习惯方面进行调整。
1、饭前不给孩子吃零食
零食要少给孩子吃,尤其是 饭前半小时不要给孩子吃 ,宝宝的胃容量本来就不大,都吃了零食到吃饭的时候,哪里有胃口吃饭呢!
2、叫孩子吃饭要讲究时间
妈妈在做饭的时候,一般都会给孩子一些玩具玩,或者是让孩子看着动画片,妈妈才能腾开手去做饭。
而大多数妈妈都是饭做好了,把饭菜摆好后,开饭了才去叫孩子吃饭,这个时候很多孩子都是应一声,继续该干嘛就干嘛!
并不是孩子听不见,或者是无视父母的要求,如果此时孩子和玩具玩得正开心,或者看得正起劲的地方,孩子怎么可能有心思想要吃饭呢?
正确的做法是: 父母在做好饭菜前,也就是说应该提前15分钟,告诉孩子:“等一下我们就开始吃饭,你的玩具朋友也要休息一下哦!这样等下它才有精力陪你玩耍。”
让孩子和他的玩具有个告别的时间,孩子吃饭的时候自然就收心了。
3、给孩子准备的碗筷要讲究
现在孩子的餐具真的是各种各样的,看起来可可爱爱的造型。其中有很多妈妈给孩子选择的餐具,不是太重了,就是带吸力的这类的餐具,这样也是担心宝宝吃饭的时候不小心把碗打碎了。
这样的碗确实有这样的好处,宝宝是不容易打碎的,但是宝宝想要拿起来吃饭都是很费力的,怎么会有兴趣呢?
可以给宝宝选择食品材质,不容易摔碎,宝宝又可以拿得起来的碗,这样孩子能够驾驭碗筷,他也会更加有兴趣。
当这些问题解决之后,接下来就是在饭菜上下功夫了,《0-6岁宝宝营养食谱》这本书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4、宝宝饭菜的颜值也很重要。
宝宝在小的时候,饮食最好和成人的分开,不能大人吃什么,孩子吃什么,孩子的肠胃比较弱,吸收功能也差,最好是分开给宝宝准备。
如果宝宝对饭菜不感兴趣,可以把准备的饭菜摆成各种可爱的造型,来吸引孩子的兴趣。孩子一看就喜欢的不行,就会比较有兴趣,孩子自然会对食物感兴趣了。
5、食物的搭配讲究点
我们做食物讲究色、香、味俱全,有的孩子不爱吃青菜,那么可以搭配些红萝卜,暖色食物放在一起,是很容易勾起孩子的食欲的。孩子都不爱吃的胡萝卜,没时间做得很复杂的那种,就切成可爱的造型,这样也会吸引孩子的兴趣。
现在再见到这位妈妈,她家孩子看起来高了,也壮实了。
她笑着说:“刚开始做的饭孩子根本不喜欢吃,改变了孩子饮食习惯以及父母应该注意的地方,现在孩子吃饭好了很多,最重要的是《0-6岁宝宝营养食谱》这本书,搭配的营养食谱,真的懒人福音啊,操作简单,食物搭配营养,再也不用担心孩子不好好吃饭了!”
1、231道宝宝营养食谱。
很多营养专家进行的搭配,如果自己不会搭配,不知道每天给孩子吃什么,就按照书上搭配好的做就行了。
2、视频教学,非常的方便。
很多妈妈做饭是因为不会,搜个食谱一步步看着做也比较麻烦,有视频的话可以边看边做,方便的同时也节约了宝妈的时间。
一书在手,让每个妈妈都能轻松做出营养的宝宝餐哦!家里有宝宝的可以点击链接查看,给宝宝顿顿营养餐,吃出好身体!
听到奶奶说这话当妈的一定要及时阻止
听到奶奶说这话当妈的一定要及时阻止,许多人都会让家里的老人帮忙带孩子,但老人有些话,却在无形中影响了孩子,家长需要及时阻止。下面是听到奶奶说这话当妈的一定要及时阻止!
听到奶奶说这话当妈的一定要及时阻止11、打桌子,谁叫它弄疼我们宝宝的!”
孩子在能走能跑的年纪,磕磕碰碰的其实很正常,调皮点的一天都不知道要碰多少次。嗑到了当然疼,一疼孩子就会哭,这是自然反应,可是往往这个时候我们的奶奶们总是迫不及待的冲上去抱起孩子打桌子打凳子,边打边说:“谁要你碰到我们宝宝的…”这原本是一种心疼孩子的方式,不过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却是负面的:我摔倒了不是我的错,都是桌子凳子的错!这样的孩子你还指望他长大能三省吾身?大概一切都是别人的错了!
2、“别告诉你妈,她不让你吃!”
对于总是在孩子面前唱红脸而让妈妈唱白脸的奶奶们,我有时候真的是牙痒痒。没有一个妈妈不是希望孩子一切都好的,所以很多时候会限制孩子吃一些对身体不好的垃圾食品或者不许他们去玩一些可能存在危险的玩具,原本来说奶奶们这种时候应该和妈妈们在一条线上,可事实上,大多数奶奶拗不过孩子撒娇,不仅纵容孩子还会说出“不要告诉你妈,你妈不许你…”这样的话来!于是在孩子就形成了“妈妈对我不好,奶奶才好!”的心理,这简直就是挑拨离间好嘛!
3、“没事,拿一个吃喽!”
相信你一定和孩子还有孩子奶奶去逛过超市吧?或者你至少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孩子看到超市各种好吃的都忍不住想吃,果冻、糖果、散装饼干等等!有时候他们太小,不懂要买单这东西才属于我们,所以看到喜欢的就会去拿,这个时候当妈的往往会制止孩子,告诉孩子这个没付钱不能要,可是奶奶们又来了“没事,拿一个吃喽!给他吃一个有什么关系!”你是不是就妥协了?结果孩子想当然的认为“只要拿的不多就是可以的!”,变成了类似“小偷”一样的人!
4、“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
碰到奶奶们说这句话的时候,真的是让人想解释的心情都没有!你当孩子都是傻子啊?孩子做错什么事您老人家说因为他不懂事可以原谅,我教孩子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您老人家又说孩子太小不要勉强他长大就知道了…这孩子总是聪明的很,时间一长,你再要他做点什么,指不定给你来一句“奶奶说我还小…”到时候你后悔都来不及!
5、“你妈妈不要你了,你妈妈不理你了”
你是不是特别反感听到这样的话?但是好像又不好因此生气?因为人家明显是在开玩笑?要是你真是默默忍受别人对你的孩子说这样的话,我只能说你实在愚蠢!特别是当这个人是你孩子的奶奶或者外婆!孩子的'世界比大人单纯的多,他们并不区分什么是玩笑什么是事实,可能这话换成别的无关人士说还没那么大伤害力,不过奶奶说就不一样了,在他们心里只会认为“连奶奶都这样说了,那妈妈可能真的是不要我了”,然后恐惧害怕难过各种负面情绪迅速占领孩子的内心,有的甚至会对妈妈产生抵触情绪!对这种奶奶,我只想问一句“这当妈的是和你有仇吗?”
6、“你再不好好吃饭,我就叫警察来抓你!”
威胁是老人们常用的伎俩,连童话故事里也有这样的桥段不是吗?为了让孩子达到自己的某个目的就用孩子害怕的事物来威胁他!这样孩子往往就听话了,就乖了,即使他们不是心甘情愿的…长此以往,一方面会让孩子对大人失去信任,另一方面也侧面传达给他们“要让别人听话,可以用威胁的方式”这样的思想!试想想这样的孩子长大能是良民吗?
7、“好好吃,吃完我带你去买小熊饼干!”
和威胁不同的是,还有很多奶奶们喜欢用这种奖励的方式来让孩子听话,当然,事实上就算孩子完成他们的要求了,他们也不会真的给他们承诺的奖励,这种方式看上去比威胁斯文和文明的多,可实际上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一样恶劣,只不过把威胁两个字换成了虚假的承诺…
其实,说这些话的可能并不只有奶奶,爷爷、外婆外公、街坊邻居、甚至有些父母自己也会说,重要的是不管是谁说出这些话来,为了孩子,妈妈们一定要严肃对待,及时制止,并安抚孩子,告诉他们事实和正确的做法!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听到奶奶说这话当妈的一定要及时阻止2晚上下班回到家,看到一天没见的小小费,小家伙举着手里的葡萄:“妈妈吃!”我正喜上眉梢,心想:嘿小子,没白养你啊。下一句他说:“我吃新鲜的,妈妈吃我剩下的!”听罢,一口老血没喷出来。
原来,老人带孩子时,总把最好的留给孩子,使得孩子认为他吃新鲜的水果理所当然。这种现象并非我一家独有。曾亲眼见到,一位奶奶带孩子在餐厅吃饭。拳头大小的港式菠萝包,很是可口。奶奶舍不得吃,孩子掉在围兜里的甜点渣,奶奶捡起来放嘴里。这情景,真心酸。
曾经,我们也是家中的掌上明珠,有好吃、好穿的先紧着我们。小时候吃鸡肉,爸爸不留神夹到鸡腿,筷子还没夹稳,妈妈如来神掌就把爸爸的筷子打掉,还伴有暴呵:“不准吃孩子的腿!”
现在,我们的孩子顶替我们,站在食物链顶端。家里的食物链变成:孩子——我们(爸妈)——老人。最辛苦的永远是我们的父母,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
有老人帮忙带孩子,很幸福。另外一方面,真是心疼他们。毕竟走入职场以后,白天的时间只得托付给老人。可是,因为宠爱孩子,老人有些话,却在无形中影响了孩子,导致他们认为自己是宇宙中心。这些话,需要尽量跟老人沟通,尽量要少说。
1、你再这样我就不带你了!
如果有哪句话,拥有一说出口就能让孩子暴哭,这句“我不带你了”可谓屡试不爽。职场家长早出晚归,老人带孩子比较多。甚至有的家庭,老人带着孩子睡觉,以至于孩子跟老人感情特别深。
可是,孩子毕竟年幼,淘气的时间多。有时候跟猕猴般上蹿下跳,老人控制不住,一生气就会说:我不带你了!我走了!这句话绝对奏效,孩子很可能会因担心老人真不带他而收敛。但消极影响是:孩子没有安全感,对老人更加依赖,独立意识变差,不利于个性成长。
2、妈妈不给你买,奶奶给你买!
带孩子去商城,看见走不动道的玩具。孩子开始撒泼打滚要买,妈妈铁了心不给买。早教书看得多了,要培养财商意识,“买玩具不在我们这趟行程中。”正苦口婆心地劝说,一边老人看不过去,心疼孩子嗓子哭哑了:“宝宝别哭啊,妈妈不买,奶奶给你买!”说罢,拍拍身上的背包,示意自己有钱买。
孩子破涕为笑,妈妈却憋出内伤。到底父母权威何在?要知道,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职。孩子犯错、不听话,家中尽量要统一。千万不要父母说一,老人说二。现在的孩子精明极了,他发现,原来拿下父母只要搞定老人就可以,那以后自己岂不是呼风唤雨了?
再心疼孙子,也要跟孩子的爸妈统一战线。否则,最终害苦的,还是小孙子/孙女而已。
3、“你再调皮,妈妈就不要你了!”
每次听到威胁孩子的这些话,当妈的是不是特别反感?诸如这样的语言还有:你不好好吃饭,我让警察抓走你!在孩子心里,他可分辨不出来真的假的,只会认为“连姥姥都这样说了,妈妈可能真的不要我了”。
如果正好妈妈还怀有二胎,孩子的伤心就更深了。各种恐惧和害怕混合在一起,负面情绪占据孩子的内心。他也许会如同变了一个人,当妈妈在家时变本加厉的捣蛋:背后的原因只有一个,希望得到妈妈更多的关爱。
家里有老人带孩子,一面要感恩,一面需要多沟通。语言,能成就孩子,也能毁了他。
回到本文开头,当孩子这样说时,我立即纠正他:“我们家可没有这样的规矩,最好的东西先紧着姥姥吃,然后是妈妈吃,最后才是宝宝吃!快给姥姥喂个鲜葡萄去!”看着孩子跑向姥姥,我庆幸自己纠正得早。
一、羞羞的铁拳取景地一早起来给孩子做饭吃好喝好还要陪孩子玩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虽累但幸福
二、特别想当一个有钱有时间的妈,给孩子做饭穿衣看书学习,看孩子幸福成长理想生活,原生家庭不幸福的人往往都格外渴望家庭。目前的问题是,一没时间,二没钱,三连自己都照顾不好,四没有喜欢的男性。最后等条件都成熟后我可能已经绝经了,太惨了。
三、最近幸福的事情就是周末给孩子做饭。
四、终于抽出时间给孩子做了顿午饭,吃货的厨艺不会太差,我的大小捧场王竟然都回碗了,所以做饭是件幸福的事儿
五、高三学生夜里11点回家,他们的父母为孩子做饭。
六、微风抚过脸面,一丝凉意让我打了一个寒颤,深秋的早晨,空气很新鲜,难得的平静,每天都要早早的起来为孩子做饭,送他去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的家庭程序,让人烦恼,看到孩子健康快乐平安是我最大的幸福!为了他出人土地,完成学业,付出一切也是有价值的。
七、为孩子洗衣做饭买玩具不是爱,培养孩子心智才是。当然,我们通常不愿意承认。。。。因为谁都知道,为孩子洗衣做饭,比陪孩子玩,省力太多了。BUT,那些保姆都能干的。
八、有时间为孩子们做做饭,看着她们吃得香香的。感觉好幸福啊!给点阳光就灿烂。
九、晴,早起和老婆一起为晚上聚餐去市场采购,山楂十八豆香芹白洋淀的莲藕牛肉猪肉茴香黄瓜茄子等打道回府,下午去大营政府拿医疗卡,四点准时安排做饭前期的准备,老婆做手擀面,孩子们玩的不亦乐乎,我们家长也是兴高采烈,像这种聚餐应该多聚,为孩子们高兴也要多聚。
十、一个怀孕女人,每天是这样过的——一早去送三岁的孩子,然后在上班。下班急了似的去挤公交,去幼儿园接早上第一个送晚上最后一个接的宝贝女儿。然后买菜做饭,为孩子洗漱,一天下来,可想而知!好辛苦啊!可是那个男人呢?这个女人有时在想:如果什么都干了,到底要这个男人干嘛?哎!只能说婧儿好辛苦。
十一、凌晨六点被某宝睡梦中的笑声吵醒,在妈妈群里讨论发现,各领域知识更新换代如此迅速的当下,竟还能听到谁家孩子断奶早谁家孩子早早就吃调料吃大人饭就很厉害这样的观念。美其名曰孩子口太壮?这大概就是给家长落后又自以为是的育儿理念和懒惰不用心为孩子做饭找的最迎合大众又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