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扶老奶奶过马路能联想到的哲理

老人 0 72

从扶老奶奶过马路能联想到的哲理,第1张

从扶老奶奶过马路能联想到的哲理
导读:扶老奶奶过马路其实不是扶人这件事本身,而是扶起我们自己心中的善念。所为善事,并不是要在形式上表现得是大善事,关键在于发心。融入生活,细观生活,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可以行善事。朋友心情不好,你以柔软语去安慰开导,这就是行善。碰到老人上桥过路不方

扶老奶奶过马路其实不是扶人这件事本身,而是扶起我们自己心中的善念。所为善事,并不是要在形式上表现得是大善事,关键在于发心。融入生活,细观生活,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可以行善事。

朋友心情不好,你以柔软语去安慰开导,这就是行善。碰到老人上桥过路不方便,搀扶一下,这就是大善。遇到乞人忍饥受冻,伸出援助之手,功德甚大。

有人说有条件的话偶尔做一次大善就可以了——做大善固然好,而“日行一善”的更大好处是每天行善的过程中都会发一次善心,这就是阴德,是佛陀所说的福德资粮。因此,“日行一善”是培养我们时时发善心,时时积累福德!

扩展资料

扶老奶奶过马路最开始的版本:

1963年开始的”"学 雷锋做好事”。这种“扶老奶奶过马路”式的好事,持续了几十年。当年和现在是样的,学校里有思想教育的任务,要学生写自己做的好人好事,学生也没什么想象力,写出来,不是"帮五保户拾粪”, 就是“扶老奶奶过马路”。

而且作文中为了体现小作者的高尚情操,一定要来一 段对比,"扶呢,我要迟到了,不扶呢,我心里又过意不去”,事实上扶没扶都不一定。然而,这么写,这么办,来由并不是“学雷锋运动”,而是“批评与自我批评”。

这是从建国以前就有的形式,当人们“批评”,便是指出工作、学习中的错误,“自我批评”,便是将自己的过错说出来,好从灵魂深处闹革命。

“批评 与自我批评”从延安时期就有,而这种会议形式被广泛采用,是在1935年以后。1935年的会议是一个深刻的模板,这次会议,就是被后世所熟知的“遵义会议”。会议所指出的问题得到纠正和整顿。这次运动。就叫"整风运动”。

建国以后,各级学校的班会延续了这种开会的方式。

 文明在我心中 文明有时只是一张纸的厚度,有时只是几厘米的距离。文明是通行证,为你打造交流的坦途。文明是玫瑰花,为你拉近心灵的距离。文明礼仪,深深震撼我的心灵。 文明在口中,文明在手中,文明在心中。做到不骂人,不说脏话。看到路旁的废纸,能伸手把它捡起。能做到心中有文明,使文明之花在心中绽放。我们虽然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文明就是衡量人行为的标尺,映照人行为的镜子。让人们认识到真正的自我。 有人说过好的习惯能铸就一个人精彩的一生,坏的习惯却足以毁灭一个人的一生。的确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但经过时间的打磨,我们的棱角便会磨平。文明礼仪伴我行,礼仪之花在我们心中处处开放。

一天早晨,刚下过雨,路很滑。

有一位年迈的老奶奶,她满头都是白发,额头上布满了皱纹,老奶奶买完菜,正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前面有一些脏水,老奶奶眼睛看不清,一不小心踩到了脏水,摔倒了,菜篮里的菜掉了一地,手的拐杖也扔到了一边。小明看见了,连忙跑了过去,小明一边扶起老奶奶,一边说:“老奶奶,您摔坏了吗?”老奶奶站起来说:“没事,我没摔坏,谢谢你,好孩子。”小明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小明又想:“我应该送老奶奶回家。”说着,小明把菜捡到菜篮里,又把拐杖拿到老奶奶的手里。

小明一手拿着菜篮一边扶着老奶奶,向老奶奶家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