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火的结构柴火的结构是什么

老人 0 91

柴火的结构柴火的结构是什么,第1张

柴火的结构柴火的结构是什么
导读:雷锋在不满七岁时就成了孤儿本家的六叔奶奶收养了他他为了帮助六叔奶奶家,常常去上山砍柴,可是,当地的柴山都被有钱人家霸占了,不许穷人去砍雷锋有一天到蛇形山砍柴,被徐家地主婆看见了,这个地主婆指着雷锋破口大骂,并抢走了柴刀,雷锋哭喊着要夺回砍柴

雷锋在不满七岁时就成了孤儿本家的六叔奶奶收养了他他为了帮助六叔奶奶家,常常去上山砍柴,可是,当地的柴山都被有钱人家霸占了,不许穷人去砍雷锋有一天到蛇形山砍柴,被徐家地主婆看见了,这个地主婆指着雷锋破口大骂,并抢走了柴刀,雷锋哭喊着要夺回砍柴刀,那地主婆竟举起刀在雷锋的左手背上边连砍三刀,鲜血顺着手指滴落在山路上

一九四九年八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路过雷锋的家乡雷锋看见宿营的队伍一住下来便向老乡问寒问暖,还帮助老乡挑水,扫地买柴买菜按价付钱,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就从心底萌生了要参军的愿望雷锋找到部队的连长,坚决要当兵,当连长得知他苦难的身世后告诉他还小,等长大了才能当兵,并把一支钢笔送给了他,鼓励他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才能保卫和和建设中国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初,新一年的征兵工作已经开始,雷锋迫切要求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但鉴于焦化厂的征兵名额有限,且雷锋在工地的表现十分突出,领导也舍不得放他走,就不同意他报名这可急坏了雷锋,他跑了几十里路,来到辽阳市人民武装部向余政委讲起自己的经历,表明他参军的志愿和决心

武装部的余政委和工程兵派来的接兵的领导专门研究了雷锋的入伍问题,认为他是苦孩子出身,经过实际工作的锻炼,政治素质好,入伍动机明确,虽然身高154米,体重不足55公斤,身体条件差些,但他在农场开过拖拉机,在工厂开过推土机,多次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和先进工作者相信他入伍会成长得更快最后决定批准雷锋入伍

一九六零年一月八日,雷锋领到了入伍通知书,随新兵一同由辽阳来到驻地营口市他做为新兵代表在欢迎战友入伍大会上讲话

一九六二年八月十五日上午八点多钟,细雨霏霏,雷锋和他的助手乔安山驾车从工地回到驻地他们把车开进连队车场后,发现车身上溅了许多泥水,便不顾长途行车的疲劳,立即让乔安山发动车到空地去洗车经过营房前一段比较窄的过道,为安全起见,雷锋站在过道边上,扬着手臂指挥小乔倒车转弯;"向左,向左……倒!倒!"汽车突然左后轮滑进了路边水沟,车身猛一摇晃,骤然碰倒了一根平常晒衣服被子用的方木杆子,雷锋不幸被倒下来的方林杆子砸在头部,当场扑倒在地,昏过去……

战友们立即用担架把他送到附近医院抢救,各级首长立即赶到了医院,同时以最快速度把沈阳的医疗专家接到雷锋床前由于颅骨损伤,导致脑机能障碍,雷锋这个劳动人民的好儿子,中国***的优秀党员,年仅22岁,就这样和我们永别了!

八月十七日,在抚顺市望花区政府礼堂召开隆重的追悼会近十万人护送雷锋的灵柩向烈士陵园走去

一九六三年一月,国防部命名雷锋生前所在的班为"雷锋班",共青团追任雷锋为全国少先队优秀辅导员,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相继发出关于学习雷锋的通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相继发表社论,评论和介绍雷锋事迹的文章一九六三年三月五日,首都各大报纸发表了毛泽东主席的光辉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雷锋故事:一次,雷锋跟张书记去下乡,一边走一边聊天。走着走着,雷锋觉得脚下被一个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他低头一看,原来是一颗生了锈的螺丝钉,便一脚踢到了路边。张书记问:“你踢的是什么?”雷锋说:“是一颗破螺丝钉。”张书记听了,一声不响,从草丛里捡起那颗螺丝钉,用手帕把螺丝钉擦干净,装进了上衣口袋。雷峰觉得很奇怪。过了几天,雷锋跟着张书记到县机械厂开现场会。在机械厂,张书记问厂长:“如果这机床上少了一颗螺丝钉,机床还会转动吗?”厂长说:“那就要出毛病了!”聪明的雷锋这时已经明白县委书记为什么要捡那颗小小的螺丝钉了。只见张书记从口袋里掏出那颗螺丝钉郑重其事地交给了厂长。在回来的路上,张书记说:“雷锋,你瞧,一个小小的螺丝钉,机器上少了它可不行!革命也是这样,我们这些人就是大大小小的螺丝钉,缺了谁都不行。就象你这个公务员,别看职务不高,我们的工作缺了你也不行。所以,党把我们放在哪里,就要在哪里起作用。同时,我们国家的底子还薄,处处要艰苦奋斗,一颗螺丝钉也不能浪费,积少成多啊!”

第2个故事:一天,在**院里,**还没开演。一个姓贾的小学生发现前排座位上有个解放军叔叔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书,觉得挺奇怪:**马上就要开演了,怎么还在看书?小学生探头一看,原来是雷锋叔叔。雷锋是他们学校的校外辅导员。“雷锋叔叔,这么一点时间,你还看书啊?”:小学生非常好奇地问。雷锋说:“时间短吗?我已经看了三、四页了。时间短,可是看一页算一页,积少成多嘛!学习,不抓紧时间不行啊!”雷锋问小贾:“你对学习抓得紧吗?”小贾不好意思地答道:“不紧!”雷锋亲切地说:“不抓紧可不好。你们在学校里学习,太幸福了。一定要认真地学。”

雷锋就是用钉子精神去刻苦学习的。雷锋是一个汽车兵,整天开着车到处走,没有整块的时间坐下来学习。他总是千方百计抓紧点滴时间来学习。他把书放在挎包里,随车带在身边。只要车一停,没有别的事,就打开书看一阵。每天晚上出车回来,总要挤出一点时间学习,有时候熄灯睡觉了,他还找地方去看书学习。他晚上常到连部办公室去学习。

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

1960年夏天的一个星期天。忙了一个礼拜的战士们有的上街买东西、逛公园,有的看书、写信、洗衣服。战士小于见雷锋吃完早饭趴在床上看报,以为他又要学习了,就一把夺过雷锋手里的报纸,说:“起来,跟我上公园转转去,今天禁止你学习一天!”雷锋这天肚子疼,没有跟小于上街。他想,今天夜里还要出车呢,肚子老疼怎么办?就跑到团部卫生连去看病。值班军医给他看了看,开了一些药,说:“你是夜里着凉了,回去用暖水袋捂一捂肚子,好好休息一天,就好了。”雷锋从卫生连出来,走到半路,看到一个建筑工地上,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正在开展劳动竞赛。大喇叭里放着歌曲“社会主义好”,推车的,挑担的,来来往往。雷锋近前一看,一块木牌上写着:“抚顺市第二建筑公司本溪路小学建筑工地”。雷锋心想,真不简单,不久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马上就要变成一所小学了。他突然听大喇叭里喊:“运砖的同志们注意!砌砖组的同志大显身手,砌砖速度打破了昨天的纪录,运砖组的同志加油呀!”雷锋听了情不自禁地把衣袖一挽,朝工地飞奔过去。

在一个烧水棚旁边放着几辆空车,雷锋推起一辆就走,烧水的老师傅见了,忙喊道:“哎,同志!你推车干什么?”雷锋回头说:“老大爷,我借这车用一用!”老大爷说:“我们的车不外借!”雷锋笑了笑,说:“老大爷,我就在这儿用!”老大爷才明白,这个解放军要帮忙干活,说:“怎么,你要帮咱们工地推砖啊!”雷锋说:“今天我没事,闲着也是闲着!”说完,推起车就飞快地走了。雷锋一连推了几车砖,身上出了汗。他把军装脱了下来搭在车把上,越干越欢。工人们都好奇的看着他,有的说:“同志,谁叫你来干活的?”雷锋笑了笑说:“是你们把我吸引来的呀!”“我们?”“是呀!你们星期天也不休息盖小学,今天我也没事……”说着,他又推着车走了。雷锋一边推砖一边想:自己小时候上不了学,现在国家这样关心少年儿童,给他们创造这样好的学习条件。雷锋一鼓作气不知推了多少趟,汗水湿透了背心。那位老师傅给他端来一碗开水,雷锋一饮而尽,喝完又推起了小推车。雷锋正干的起劲,工地上的女广播员跑了过来,问雷锋:“解放军同志,你是那个部队的?叫什么名字?”雷锋刚要开口回答,见那女广播员打开笔记本,忙说:“你问这个干什么?”“你来参加劳动,给我们很大鼓舞,大家要求我写篇表扬稿表扬你!”雷锋说:“这有啥表扬的?我今天没事,到这儿干点活,这是应该的。”女广播员还不放过雷锋,说:“同志,如果你的名字不保密,就……”雷锋说:“你要写稿表扬我,我只好保密了。”“那你说说为什么参加义务劳动吧!”“为什么?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呗!”雷锋回到营房后,对参加义务劳动的事一字未提。可是,过了一会,一支队伍敲锣打鼓来到了部队驻地。连长和指导员一看,队伍前面几个人抬着一块大匾,上面写着“向雷锋同志学习”,才知道雷锋又做了一件好事。

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雷锋经常出去做报告。他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一天,雷锋坐上了从抚顺开往沈阳的火车。他看到坐车的人很多,就把座位让给了一位老人。他看到列车员忙不过来,就主动帮着扫地、擦玻璃、倒开水、帮助下车的旅客拿东西,忙个不停。有人劝他,说:“看把你累的,都满头大汗了,快歇歇吧!”可他说:“我不累。”在沈阳换车的时候,一出站口,雷锋看见一群人围着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是把车票丢了。只见那个中年妇女浑身上下翻了个遍,车票还是没有找到。雷锋不由得上前问道:“大嫂,你到哪儿去啊?怎么把车票弄丢了?”

那位妇女着急地说:“俺从山东来,到吉林去看孩子他爸,不知什么时候把车票和钱都丢了,这可怎么办啊?”雷锋听了,说:“大嫂!你跟我来吧!”雷锋领着那位妇女来到售票处,用自己的津贴买了一张到吉林的车票,塞到大嫂手里,说:“快上车吧,车就要开了。”那位大嫂手里拿着车票,感动得热泪盈眶,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笑了笑,心想,大嫂还想还我钱呢,就不在意地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家就住在中国!”又有一次,雷锋从丹东做报告回来,还是在沈阳换车时,在地下道里看到一位老大娘,白发苍苍,拄着拐杖,还背着一个大包袱非常吃力地走着。雷锋走上前问道:“大娘!您这是上哪儿去啊?”老大娘气喘吁吁地说:“我从关里来,要去抚顺看儿子。”雷锋一听,是和自己同路,就把包袱接过来,扶着老大娘上了车。车上人挺多,雷锋给老大娘找了一个座位。老大娘告诉雷锋,她儿子是煤矿工人,出来好几年了,这是头一次去看儿子。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封信,雷锋看了看信封上的地址,只写着抚顺市XX信箱。老大娘急切地问雷锋:“孩子,你知道这地方吗?”雷锋说:“您放心把,下了车,我一定带您找着您的儿子。”老大娘听了,脸上露出了笑容。车到了抚顺,雷锋背起老大娘的包袱,搀着老大娘,东打听,西打听,找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母子一见面,老大娘就对儿子说:“多亏了这位解放军,要不然,还找不到你呢!”母子一再感谢雷锋。雷锋却说:“谢什么啊,这是我应该做的。”雷锋同志在1961年4说23日的日记中写道:“为人民服务是我应尽的义务。”在1961年10月3日的日记中,雷锋又写道:“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雷锋同志在1961年10月20日的日记中还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愿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同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他做的都是很普通的小事,但是,一件件,一宗宗,都体现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车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五月的一天,雷锋冒雨要去沈阳,他为了赶早车,早晨5点多就起来,带了几个馒头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小孩,手还领着一个小女孩也正艰难地向车站走去。雷锋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们一起来到车站,上车后,雷锋见小女孩冷得发颤,又把自己的贴身线衣脱下来给她穿上,雷锋估计她早上也没吃饭,就把自己带的馒头给她们吃。火车到了沈阳,天还在下雨,雷锋又一直把她们送到家里。那位妇女感激地说:“同志,我可怎么感谢你呀!”

一九六零年初夏的一个星期天,雷锋肚子疼得很厉害,他来到团部卫生连开了些药回来,见一个建筑工地上正热火朝天地进行施工,原来是给本溪路小学盖大楼,雷锋情不自禁地推起一辆小车,加入到运砖的行列中去,直到中午休息,雷锋被一群工人围住了,面对大家他说:"我们都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我和大家一样,只要尽了自己的一点义务,也算是有一份光发一份光吧!"这天下午,打听到雷锋名字及部队驻地的市二建公司组织工人敲锣打鼓送来感谢信,大家才知道病中的雷锋做了一件好事,过了个特殊的星期天

一九六零年八月,驻地抚顺发洪水,运输连接到了抗洪抢险命令雷锋忍着刚刚参加救火被烧伤的手的疼痛又和战友们在上寺水库大坝连续奋战了七天七夜,被记了一次二等功

望花区召开了大生产号召动员大会,声势很大,雷锋上街办事正好看到这个场面,他取出存折上在工厂和部队攒的200元钱(存折上203元)跑到望花区党委办公室要捐献出来,为建设祖国做点贡献,接待他的同志实在无法拒绝他的这份情谊,只好收下一半另100元在辽阳遭受百年不遇洪水的时候捐献给了辽阳人民在我国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他为国家建设,为灾区捐献出自已的全部积蓄,却舍不得喝一瓶汽水

一天傍晚,天下起大雨,雷锋见公路上一位妇女怀里抱着小孩,手里还拉着小孩,身上还背着包袱,在哗哗的大雨中一步一滑地走着,雷锋忙上前一打听,才知道这位大嫂从外地探亲归来,要去十几里外的樟子沟去,她着急地说:“同志啊,今天雨都把我浇迷糊了,这还有孩子,我哭也哭不到家啊

  白瘢是一头很丑陋的公牛,不知是因为遗传有问题还是饲养上出了毛病,三岁牙口都齐了,个头却只有健康公牛的三分之二大。一般的公牛到了它这个年龄毛色金黄,通体像擦亮的铜壶,肩峰高耸,双目炯炯,体格威武雄壮;而白瘢身上的毛呈枯**,不仅没有光泽,还患有体癣,露出一块块难看的白瘢,活像残雪还没融化的草甸子;肩胛平塌,目光猥琐,毫无雄性的光彩。

主人见白瘢既没有脚劲在山间驿道运送货物,又没力气犁地,纯粹是个废物,便打算用精饲料催肥了当菜牛宰。可就在这当儿,白瘢竟一跃变成功勋牛。

事情是这样的,七月雨季,霪雨连绵,那天半夜,全寨子的人都沉浸在梦乡里,连狗都睡熟了。突然,关在牛圈里的白瘢却哞哞吼叫起来。开始人们还以为这头无用的废牛发了神经,不予理睬,但白瘢越吼越响,越叫越急,声音凄厉尖锐,把全寨子的人几乎都吵醒了。白瘢的主人和几个年长些的村民一面咒骂着一面从热被窝里钻出来,想用鞭子抽烂白瘢的嘴,让它安静下来。等人们来到寨口的牛圈一看,吓了一跳,寨子后头的戛洛山正爆发泥石流,沿着古河道向寨子蔓延过来,已经把牛圈冲垮了。人们赶紧七手八脚地将白瘢从没膝深的稀泥浆里牵出来,吹响牛角号,敲响芒锣,发出警报。待全寨子的人和牲畜刚刚撤到安全的山坡上时,泥石流就洪峰涌至,很快便把整个寨子都吞没了。

有人说白瘢是一头神牛,老天爷特意派下来救灾救难的;有人说白瘢吃过曼广弄寨祖坟上的青草,是祖宗的魂附在了白瘢身上,拯救子孙黎民;也有人说白瘢不过是因为泥石流已冲垮牛圈,出于一种求生的本能,所以才拼命叫唤的……

可不管怎么说,白瘢救了曼广弄寨,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白瘢的主人当然不敢再把白瘢当一头普通的菜牛来对待,寨子里所有的人都把白瘢当做神牛看待。白瘢本来就不能干活,过去被人戳着脊梁骂懒牛废牛,现在理所当然不用干活了。它是功勋牛,全寨子人都乐意饲养它,饿了,随便走进哪家的院子,都会受到贵宾级的招待,给它添上等的精饲料,用刷子为它刷去扁虱跳蚤。

春天来了,鸟啼莺啭,桃红柳绿,大地一片生机。春天是牛发情的季节,公牛母牛都成双成对地在肥得冒油的草地上打滚,享受着生命的快乐。田野里还经常能看见妒忌心很强的公牛为争夺配偶而斗得不亦乐乎。但白瘢身边却见不到母牛,它也不敢跑到田野上去和那些身强力壮牛角尖利的公牛打架斗殴,抢夺幸福。它整天愁眉苦脸,食量一天天减少,有时会像块石头一样站在田埂上,看着亲昵地并肩吃草的公牛和母牛发呆。

村民们出于一种感激,也出于一种同情,纷纷为白瘢抱不平。救了全寨子人的性命的神牛,竟然连个媳妇也混不上,谁心里都不痛快。村长下了一道令,抓紧替白瘢找头年轻漂亮的母牛,配成对。

我和波农丁协助村长很快找到了一头名叫金盏花的母牛做候补新娘。金盏花两岁牙口,对牛来说,芳龄两岁好比人的十六岁花季,含苞欲放,情窦初开,正是青春好年华。这头金盏花头颅浑圆,双目清亮,紫黛色的鼻吻湿润饱满;腹部紧凑,线条流畅,浅黄的毛色间镶嵌着一块块金黄的花斑,犹如一朵朵美丽的金盏花。凭这娇好的面容与身段,在选美赛中绝对能夺魁,假如母牛也有选美赛的话。更合适的是,金盏花对好几头追求它的公牛都不屑一顾,至今待字闺中,感情挂在空挡上。

我们把金盏花饿了两天,然后送进白瘢的牛圈里。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其他公牛无法进来竞争,有意让白瘢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第二,我们往白瘢的食槽里倒满香喷喷的麦麸。我们想,白瘢殷勤地邀请金盏花同食,金盏花正饥饿难忍,受到白瘢的关怀,还不肯献出一颗芳心?

白瘢果然富有爱心,走到食槽前,嗅嗅麦麸,柔声朝缩在牛圈角隅的金盏花叫了两声。金盏花走过来,毫不客气地大吃大嚼起来。白瘢站在一旁眯着眼,摇着尾,尽情欣赏着金盏花优雅的吃相,那神态,充满了发自内心的幸福感,比自己吃心里还要高兴。

看来,乱点鸳鸯谱,还真点着了呢,可我们高兴得过早了。金盏花狼吞虎咽地把一槽麦麸全吃了进去后,嘴蠕动着,津津有味地反刍着胃囊里半消化的食料。白瘢小心翼翼地靠拢去,金盏花突然受惊似的退后一步,瞪大眼睛,警惕地望着白瘢。当白瘢试图伸过头去,与金盏花交颈厮磨时,金盏花用一种轻蔑的眼光打量了白瘢一眼,像受了侮辱似的用一种厌恶的表情打了个响鼻,扭过脸嗖地跳开去,仿佛在躲避瘟疫。

白瘢被晾在一旁,垂头丧气,显得很无奈。奶奶的,你吃饱了肚皮,又反悔了吗?简直就是骗吃骗喝的无赖嘛!我们都义愤填膺,你金盏花算什么玩意儿?充其量不过是一头平常的母牛,是一头牲畜。你有什么资格看不起白瘢?白瘢是功勋牛,是神牛,救过我们全寨子人的命,在我们眼里白瘢身上的一根毛都比你金盏花要金贵得多。你鄙视白瘢,就是鄙视我们,你看不起白瘢,就是看不起我们!我们几个人一怒之下,找了几根粗麻绳,把金盏花捆绑在牛圈的一根木桩上。看你还往哪儿跑?捆绑也要成夫妻!

白瘢涎着脸,捱到金盏花身旁。金盏花的鼻绳被我们固定在木桩上,无法躲闪,就凶狠地摇晃着头顶的两支牛角,哞哞叫着。似乎在说,讨厌的家伙,别过来烦我,不然的话,我就对你不客气了!

白瘢难过地缩回脑袋,退到一边去了。看得出来,它自惭形秽,它知道自己身材瘦小,毛色黯淡,配不上金盏花,有很深的自卑情结,虽然我们替它找了个新娘,它却没这个胆量也没这个魄力征服金盏花。

唉,真是个赶不上树的旱鸭子,扶不上墙的稀泥巴。正当大家束手无策时,波农丁提议,给金盏花灌蛊药。所谓蛊药,是用热带丛林里数十种草根熬制成的一种专门用来蛊惑异性的药面儿。听说此药力量极大,谁有了这药,追求某个异性时假如遭到对方的坚拒,只要给对方灌上一口蛊药,哪怕心坚如铁,哪怕心冷如冰,一旦药性发作,态度立刻就会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变得热情如火,你即使用棍棒打也休想把他(她)撵走。

我一直以为蛊药不过是一种民间子虚乌有的传说,没想到还真有这种药呢。

寨子里的巫娘从一个擦得锃亮的小葫芦里倒出半汤匙黑色的药面儿,异香扑鼻,沁人心肺。波农丁将药面儿倒在半杯米酒里,调匀了,扳开金盏花的嘴,硬灌了进去,然后松开了捆绑的绳索。

我们看见,金盏花开始还很清醒,拒绝白瘢接近,但一刻钟后,眼神渐渐迷乱,呼吸渐渐加重,表情变化明显,那张狭长的牛脸上,涨潮似的越来越生动。它的鼻吻像在水里泡过似的湿漉漉的,嘴角涌出一些白沫,半截舌头从唇齿间伸出来,完全是一副如痴如醉的神态。

又过了一会儿,金盏花眼光直勾勾地盯着白瘢,将脖颈扭在肩胛不停摩擦,擦出一片妩媚,擦出许多妖冶,扭扭怩怩地主动向白瘢靠近。白瘢惊喜如狂,双眼像刚刚划亮的火柴,骤然之间迸射出灿烂的火花……

啊哈,我们终于如愿以偿,让白瘢娶到了最漂亮的媳妇。

功勋牛,理该享有这种幸福。蛊药虽然厉害,但有效期却不长,两天后,药性就消失殆尽了。我们发现,情况似乎有点不大对头。一般来说,牛这种动物是没有牢固的爱情和婚姻的,不要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但在发情期,公牛和母牛一旦形成配偶,少则几天,多则几周,彼此总会待在一起,形影相随。尤其是母牛,只要没被绳子拴牢,没被关进牛圈,就会跑到与自己已建立起特殊关系的公牛身旁,表现得缠绵而又依恋。

但金盏花却与众不同,药性刚刚过去,便幡然猛醒般地态度一百八十度大拐弯转了回去,双眼又冷若冰霜,瞧见白瘢朝它走来,便会露出一种厌恶与鄙夷的表情,掉头迅速跑掉。倒是白瘢痴心不改,一如既往地表现出浓浓的爱意,只要一见到金盏花的影子就兴奋地靠上去。晚上金盏花进了牛圈,它就待在牛圈的栅栏外,陪伴金盏花。

寨子里六七十岁的老人都忍不住赞叹说,从来没见过有这么忠诚的公牛!

我想,白瘢在牛群里属于谁也看不起的窝囊废,好不容易得到了金盏花,当然会像宝贝似的监守呵护着。

我们对金盏花的冷漠很气愤,却也无可奈何,总不能天天给它灌价格昂贵的蛊药,总不能天天做捆绑夫妻吧?不管怎么说,木已成舟,生米已煮成了熟饭,白瘢好歹也算有过媳妇了,我们也算对得起功勋牛了。于是我们不再关心白瘢和金盏花是否感情和谐。

九个月后,金盏花的肚子变得鼓鼓囊囊,快要生小牛犊了。白瘢仿佛知道金盏花肚子里的小生命是它的血脉是它的品种,往金盏花身边挤的劲头更足了,几乎是不分昼夜地想待在金盏花身边。金盏花还是老样子,尽量躲避着白瘢。

唉,小牛犊都快生出来了,还对白瘢如此挑剔,真是头不近情理的母牛!

那天半夜,万籁俱寂,突然,响起凄厉的牛哞声,一听就听出是白瘢在叫。人们以为神牛又在警告什么了,纷纷惊跳起来,握着手电举着马灯循声找去,发现白瘢站在寨外一个大鱼塘边,朝鱼塘里哞哞叫。风清月圆,鱼塘银波闪闪,并没有什么异常现象。

我们走到白瘢跟前,将马灯举到它的鼻吻上,吓了一跳,牛眼里泪水模糊,死死盯着鱼草漂浮的一块水面。我们顺着它的视线找去,撩开水草,看见一只小牛犊漂在水面上,拉上岸一看,牛犊又小又瘦,活像一只被剥了皮的狗,胞衣还没蜕脱,形象酷似白瘢,也是黯淡的黄毛、弯塌的脊梁,身上有一块块难看的白色体癣。

白瘢用鼻吻拱动着小牛犊的身体,想必是想让小牛犊能站起来,这当然是徒劳的。

显然,这头小牛犊是白瘢的骨肉。那么,金盏花到哪里去了呢?我们找遍了整个寨子,最后在打谷场的干草垛里找到了金盏花。它卧在干草中,胀鼓鼓的肚子完全瘪了下去,血把它压在身下的一片稻草都湮湿了。它有气无力地咀嚼着草茎,一副产后虚弱的慵懒神态。

我们虽然没亲眼看见事情的发生经过,但不难想象,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金盏花肚子一阵阵痉挛,快要分娩了,它觉得肚子里的小牛犊并非爱情的结晶,而是人类强加在它头上的一枚苦果。它虽然只是一头母牛,却也懂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它并不理解人类对白瘢的感激之情,并不了解功勋的意义,它不懂得我们的价值观念,更不会遵照我们的价值观念调整它的行为。

它仍用普通母牛的眼光看待白瘢,在它的眼里,白瘢是一头孱弱的公牛,是一头废物,理应被自然法则淘汰。没有一头母牛会对这样的公牛动情,也没有一头母牛愿意与这样的公牛结合产下后代。它是在蛊药的作用下丧失意志后才怀下白瘢的骨肉,它不愿意产下白瘢的复制品,不愿意生下一头既不能驮物也不能犁地的牛中侏儒。它走进鱼塘,水下分娩,小牛犊一出世就被溺死了。

可怜的白瘢,一直跟在金盏花后面,做梦都想舔舔自己的宝贝,没想到却只得到一具小小的浮尸。

我们给白瘢端来麦麸,它不肯吃,给它端来水,它也不肯饮,想拉它离开鱼塘,它犟着脖子寸步不移。折腾了半夜,我们精疲力竭了,也太困了,便纷纷回家睡觉去。躺在床上,仍听见白瘢在一声声哀叫。

天亮了,人们睡醒后,来到鱼塘一看,白瘢泡在水草间,已经淹死了,和小牛犊并排漂在一起。

显然,白瘢是自己投水自尽的。全寨子的人都很愤慨,一致同意将金盏花宰了,然后,挖了个坑,把白瘢、小牛犊和金盏花一起埋了进去。白瘢是功勋牛,即使在阴曹地府也要给它一个媳妇,给它一个完美的家,似乎只有这样,人们才觉得对得起它。

被我们敲碎了头盖骨早已气绝身亡的金盏花被抬进土坑时,一双牛眼仍瞪得溜圆,似乎在对我们提出强烈抗议。我知道,它是不愿意和白瘢葬在一起的,但没人理睬它的心愿。

我叫朱振娟,41岁,丈夫叫张崇祥,40岁,家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农村。2005年,我和张崇祥在一家饭店打工时相识相恋,2007年结婚。我娘家离夫家几百里路,在结婚前,我一直担心处理不好公婆关系,农村家庭要处理好婆媳关系更难。可进了他家后,我才知道我所有的担心都是多余的。相比那些整天为了鸡毛蒜皮吵架的家庭,我很庆幸自己嫁到这个家,虽说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但是一家人特别和睦。图为朱振娟和儿子宇衡。

公公婆婆今年都是60多的人了,两人都没有文化,可却是难得一见的老实人,在村里的口碑非常好。特别是我的公公张西成,准确点说是继父,村里人提起他,人人都竖大拇指。图为公公和婆婆在地里干活。

公公是多年前从山东逃荒来东北的,那时我丈夫的亲生父亲因病去世,婆婆王玉莲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生活,日子过得很艰难。1986年,通过别人介绍,公公娶了婆婆,他从此撑起了这个家。成家后,他们没有生自己的亲生孩子,硬是靠种地打工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公公为了这个家庭牺牲了一辈子,直到在我们结婚的时候,丈夫才改口喊他爸爸,当时公公泪流满面,现场所有亲朋都为之感动。

我们夫妻结婚当年,儿子张宇衡出生了。孩子的来到顿时让我们这个清贫的家庭充满了笑声,婆婆总是对我们说:“咱农村人不要求大富大贵,能吃饱穿暖就可以了,但做人一定要学你们爸爸。”看着一把岁数的婆婆表扬起公公还有点害羞,我们哈哈大笑,公公也憨厚地笑了。图为病床上的宇衡。

我们全家生活平静,我在家带孩子,婆婆做家务,公公和丈夫种地,空闲时丈夫再打点零工,生活和众多普通农村家庭一样,虽不富裕,但也能吃饱穿暖,我们很知足。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被儿子的一场病打破。

2018年12月中旬,我儿子宇衡在学校突然全身无力,呼吸困难。丈夫在接到老师电话后,紧急赶到学校,将宇衡送到市里的医院。孩子在医院里经过一周治疗,病情也不见好转。随后,我们带着孩子赶往哈尔滨,没有想到在哈尔滨的医院,宇衡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髓系m2a。当医生告诉我们宇衡得先做化疗,然后做骨髓移植,费用在一百万左右的时候,我和丈夫面面相觑,我们不敢相信孩子的诊断结果,更不敢相信需要这么多的治疗费。图为医生在给宇衡做穿刺手术。

突如其来的这场大病彻底打趴了宇衡,也毁了整个家庭的正常生活。宇衡确诊后,我们却没钱给孩子治疗,最后抱着他一路哭着回了家。公婆在了解清楚孩子的病情后,他们卖了家里能卖的东西,凭着几十年积累下的人脉,借来20万元交给我们,嘱咐我们:“无论如何都要治好孩子。”图为婆婆在家里蒸馒头。

为了省钱,我们带着孩子在齐齐哈尔市的医院化疗,在第3次化疗时宇衡突然高烧不退,被迫转院哈尔滨医院。哈尔滨医院最后建议我们去北京医院治疗。在北京,我们等了半个月都没有等到床位。最后我们抱着奄奄一息的宇衡不知所措,公公打来电话让我们赶紧把宇衡带回家,他怕宇衡死在异乡魂魄找不到回家的路。图为出租房里的宇衡。

2019年7月,我们带着最后的希望从北京回到哈尔滨医院,医生联系了北京专家会诊,查出宇衡肝部细菌感染。查到病因后,经过治疗,宇衡终于慢慢好起来,但每天几千元抗感染的费用很快耗尽我们手里的钱。没有钱就无法继续治疗,我们再次带着孩子回家。临行时刻,宇衡对着医生高喊着:“阿姨救我。”我和丈夫却只能装着没听见,含泪带着孩子回了家。图为朱振娟在照顾儿子。

回到家后,宇衡躺在床上精神日渐萎靡,我们一家人眼睁睁地看着孩子走向死亡,整日以泪洗面。实在不忍心看着孩子就这么走了,我的公公和丈夫四处奔走求人,总算借来一万多元钱。等我们再次带着宇衡回医院时,他因为长时间中断治疗导致病情复发,必须移植才有希望。图为出租房里,朱振娟在喂儿子吃药。

这让我们原本想通过化疗拖延移植时间的希望彻底破灭。尽管我丈夫和儿子配型配上了,但我们却开心不起来,日常化疗都没钱维持,又哪里来钱进行移植?2019年11月22日,在最后的一点钱用光,我们第三次带着宇衡回了家。图为病床上的宇衡。

在经历了多次放弃治疗回家的宇衡,逐渐接受了现实。宇衡对我们说:“爸爸妈妈,我是活不了啦,我对不住爸爸妈妈,请爸爸妈妈替我多孝顺爷爷奶奶。”宇衡的话让我们一家人泣不成声。虽然宇衡病不治了,但家里还要开支,还有债务要还,于是丈夫去了哈尔滨打工。

公公和婆婆每天守着宇衡,以泪洗面,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特别是冬天,俩人常常生病,却不舍得去医院,就在村里诊所打点滴维持。屋里没钱买煤,公公打完点滴顶着风雪到树林砍柴回家生火取暖,公公说:“把炕给宇衡烧得暖暖和和,让宇衡能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图为婆婆在蒸馒头。

后来,宇衡多次无钱治疗放弃回家的事让爱心人士知道了,在大家的帮助下,宇衡又重新回到医院。然而,宇衡因为长时间缺乏治疗,病情再次复发。2020年4月,在病友的推荐下,我们夫妻带着宇衡南下河北,为宇衡寻找最后的生机。2020年7月,在经过化疗后,宇衡迎来移植的最佳机会,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宇衡顺利进仓接受移植。图为病房里,朱振娟在照顾儿子。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出仓后宇衡先后出现口腔感染、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感染,最严重的是膀胱炎。孩子出现尿血症状,一直在医院维持到10月13日,在用光所有费用后不得不出院。在此次治疗期间,和宇衡一同去的好几个病友都没能熬到最后,只有宇衡一直在坚持。宇衡嘴里常常念着帮助他的好心人,说不能让好心的叔叔阿姨失望,他要活下去回报社会。宇衡还牵挂爷爷奶奶,怕见不到他们最后一面。图为宇衡和他爷爷视频。

公公婆婆也一直牵挂宇衡,一直想来看看孩子。两个老人不认字没出过远门,事情只能一拖再拖,直到最近才决定来看宇衡一眼。临走前,我公公想省路费让婆婆一个人来,宇衡哭着求爷爷:“爷爷一定要和奶奶一起来,我想见您们最后一面了。”图为两个老人在装馒头。

2020年12月12日,天寒地冻,当公公和婆婆坐了十多个小时的火车,提着两个包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夫妻和宇衡都哭了。公公和婆婆将包往地上一放,急切地走到宇衡床边,公公摸着瘦得只剩皮包骨的宇衡心疼得直说:“我们来看你了,我的孩子受罪了,爷爷想替你也替不了你受这罪啊。”祖孙三人顿时哭成一团。图为朱振娟公公婆婆带来的土菜和馒头。

“家里什么都没有,只有这点馒头和菜。”接下来公公婆婆从包里一袋一袋地往外拿东西,我鼻子一酸。两个老人千里远来已不容易,还提着这些沉重的包裹,虽然不值钱,但此刻在我心里仿佛有千斤重。图为孩子爷爷和宇衡抱在一起。

可能是路上受了点风寒,也可能是急火攻心,婆婆在看到宇衡后的第二天就病倒了。她怕传染给抵抗力低的宇衡而不敢和宇衡接触,一堵墙硬生生地隔断近在咫尺的祖孙两人。在医院,公公婆婆还惦记着家里的破房子,住了几天就回家了。临别时宇衡挣扎着在床上给爷爷奶奶磕了个头说:“爷爷奶奶保重身体不要惦记我,我保证努力活着回家。”公公婆婆还没转身,就已经满脸是泪。图为宇衡在哭泣。

我们把公婆送到车站门口,含泪久久站在那里,看着他们的身影渐渐消失。一边是多病日渐老去的父母,一边是年少和死神拼搏的重病儿子,我们做了负责任的父母就做不了孝顺的儿女。我们唯一的心愿就是能治好宇衡,早点带他回家团聚。图为朱振娟说起孩子泪流满面。

为了给宇衡治病,婆婆的肝病早已经放弃治疗,公公患过脑梗,头常常痛得厉害,为了省钱怎么也不去医院看病。宇衡生病到现在已经用了158万元,我们外债欠了50多万,其他都是好心人的帮助和报销回来的钱循环使用。宇衡后续治疗费大概还需要几十万元,我不知道怎么办,我们还能带他回家和老人团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