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扫墓有什么忌讳

老人 0 62

清明节扫墓有什么忌讳,第1张

清明节扫墓有什么忌讳
导读:1、 清明祭祀就是孝顺祖先清明是即祭祀逝者的一种活动。清明祭祀很重要。在中国或者说在华人眼里,祭祖是和孝道绑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参加祭祖,就是一个不孝顺的人,一个忘记祖先的人。清明拜山指的是扫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诸多墓园在山上,故称为拜山。北

1、 清明祭祀就是孝顺祖先

清明是即祭祀逝者的一种活动。清明祭祀很重要。在中国或者说在华人眼里,祭祖是和孝道绑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参加祭祖,就是一个不孝顺的人,一个忘记祖先的人。清明拜山指的是扫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诸多墓园在山上,故称为拜山。北方通称为扫墓或上坟。

2、 清明节扫墓没有有民族之分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是我国最大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因此我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也有些民族会在其他日子里进行类似活动。

3、 清明祭祀为何说“清明拜山”

此 处的清明拜山指的是扫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诸多墓园在山上,故称为拜山。北方通称为扫墓或上坟。含义都是一样的,即祭祀逝者的一种活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在中国,祭祖是和孝道绑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参 加祭祖,就是一个不孝顺的人,一个忘记祖先的人。

4、 清明扫墓的具体流程

在民间扫墓都会购买纸盒祭品鲜花水果等祭拜,到了目的先要打扫墓地清洁,然后先上香,一般来讲是3根香,一对蜡;然后敬献祭品,再烧纸钱,最后放鞭炮送别;在祭祀的时候最后可以留点纸钱祭拜一下当地的土地山神。

5、 清明扫墓最佳的时间

清明节扫墓也就是祭拜先祖,属于祭祀阴人的活动,所以李老师建议在下午酉时(5点-7点)最好,这个时间段是阳气下降阴气增加的时刻;若是实在不方便只要在午时(也就是下午1点)过后扫墓均可,一般来讲上午不能够祭拜亡人,因为上午是神道时间。

6、 女性可以清明节去扫墓

这个是可以的,古时候之所以说女人不能祭拜先祖,那是出自于对女性的歧视。

7、 清明节不可在家祭祀祖先

清明节既然是祭祀先祖,那自然是亲自到场祭祀最好,但是考虑到很多出外务工的朋友们,由于路程较远回家很不方便,可以在所在地的河边或者十字路口面朝自己先祖埋葬方位礼拜三下,然后说些祝赞的话,再烧点纸钱香蜡即可。

8、 清明节悼念逝者应该买菊花

按照中国的传统来讲一般为菊花,因为菊花是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白色菊花是最适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绿草,如百合,绿叶,康乃馨等,会更漂亮。**菊花有长寿菊之称,比较适合看望病人,一般买单数最好,比如三朵、七朵、九朵等。

9、 清明祭祀着装要以素色为主

为尊重亡者,扫墓应庄重着装、念头和言行。通常来说扫墓时要着深色衣服,并衣着整齐,神情庄严肃穆为妥,不可以穿大红大紫喜庆的颜色,也不可以乱说话。

10、不可以在祖先墓地拍照

在 中国,祭祖并不只是纪念祖先,而是明显得带着向亡灵敬拜,祈求的意思。特别提醒朋友们:谨慎在先人墓地照相,无论是扫墓者自身合影,还是扫墓者与墓地合 影。更忌讳照相时将其他坟墓拍进镜头。否则,你的运势很可能下降,各方面失衡。因此给亲人扫墓时要专心致志,不要东张西望,尤其不要在墓地照相。

11、清明时期不可以结婚

不可以,三月清明节属于阴气很重的月份,这个月份在中国是非常忌讳的,还有七月同样是如此。结婚是人生大事,李老师建议最好避开这个月份,不可喜事冲撞了亡灵。

12、避免将阴气带回家

在祭拜结束后,放鞭炮就来离开,因为鞭炮可以辟邪;也可以佩戴一些佛像、符咒等物品。回家后站在大门口用左脚踹地三下,进屋即可。

13、清明期间忌讳探视朋友亲人

清明节当天最好不要去探视亲朋好友,隔天去探视为宜!因为清明节是祭奠的特殊时候,此时去探视亲朋好友很说不过去的,或者说不吉利。当然,你也可以请亲朋好友在外面吃饭为宜。同理,最好避开选择清明节作为结婚日时。

14、踏青郊游不要乱说、乱跑

清明时节,春暖花开,可以出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当然踏青郊游就最为适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去别人祭扫比较多的山!不要说不吉利的话,更不能说对亡者不敬的话,晚上活动要谨慎。

15、节前切忌买鞋

鞋与“邪”同音,故而通常不在此时买鞋;真有需要也应错开时间再开购买。更不能接受和馈赠别人送鞋。

16、清明庆生需要谨慎

一般说来,年轻人在清明节正好遇到生日,最好不要庆生;因为气氛和场合不是很适宜。如果是老人,倒也不必太过谨慎;但是最好不要接受鲜花,同时生日蛋糕自己不可以当天吃。

上坟目的是给已经去世的家人,报平安,并告知一年之中的收获等等。同时会烧点因此祭拜纸钱撒点黄酒之类的,

因此祭拜太爷爷,太奶奶,可以说一些寄托哀思的话,告诉他们活着的人生活的很好,没有将他们忘记,以安慰逝者,同时也可以说一些庇佑自己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有成之类的祝福语。

各地的风俗习惯不一样,不过既然是去看往已故奶奶,可以买一束鲜花,带一些奶奶生前爱吃的食品,再带一些烧纸以及蜡烛和香,到了墓前先把奶奶的墓碑擦干净,然后把带的吃的摆放在奶奶墓碑前,接着点燃蜡烛和香,再给奶奶烧纸钱,最后给奶奶ke头,说说自己想对奶奶说的话,基本就结束了。

其实现在上坟也不像过去那么讲究,这主要看你们当地的风俗。去给奶奶上坟你可以准备些你奶奶喜欢的食物,冥币,香烛,至于衣服你可以到寿服店问,应该有纸做的衣箱。带去的食物你可以带回家家人吃的。不用烧的。在上坟时你禀告奶奶就好,就是告诉奶奶你准备了她喜欢吃的和穿的还有钱。你奶奶在天之灵一定会非常高兴,你好懂事哦。我这说的貌似有点迷信了哦。不过是我们这里风俗。

因为鞋子本身就与邪恶的邪是同音字。

农村俗语说“新鞋不踩旧人坟”。大概意思就是,上坟的时候,不要穿崭新的鞋子前去。本身祭拜就是一件尊老孝老的事情,鞋与邪同音,而穿着新鞋祭拜先人,会把寓意不好的“邪”送给它,一旦惹得老祖宗生气,自然不会得到他的保佑,又何来好的运势可言?所以通常不在清明节这一天买鞋和穿新鞋。

有一些人在上坟的时候也会穿着新买的鞋子去上坟,但事实上这种做法对先辈也是很不友好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鞋子本身就与邪恶的邪是同音字,如果在清明节的时候穿着新买的鞋子去上坟,也可能会将邪祟带到家中。

上坟是一件肃穆的事情,为了体现对先人的敬畏,不能把自己打扮的太新,毕竟旧的东西才能睹物思人,穿旧鞋代表着“思旧”,有不忘记过去先人的意思。

问题一:祭日上坟还是在家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这就要看你的情况了,如果是一周年的话必须要去上坟的,而且还要添土,记住,是添土,不是填土,经过一年,坟头禁不住风吹雨淋会变孝矮,添土是让坟头重新恢复原状,是给逝去的人的一种慰藉,旁人也知道这家有后!坟头上还可以压上纸

问题二:忌日上坟的讲究 人亡后第三十五天叫“五七”,一百天叫“百日”,届时孝家都要到坟上祭祀,通常做“五七”、“百日”坟时,前者提前,后者延后,谓之“长百日短五七”。周村多是于半夜三更上坟祭祀。上“五七坟”时,死者亲属要带着金银山、摇钱树、聚宝盆等纸扎和供品祭祀。 据地方传说:“五七”这天,是死者所有祭祀活动的结尾,这一天阎王殿的五阎王要来最后考察死者是进地狱受罪,还是脱胎再转轮回。这五阎王非常严厉,铁面无私,唯一的软肋是他做人时没有女儿,所以对于有女儿的人就一般宽容一些,如果在他最后审核时听见死者女儿的恸哭,他就马马虎虎,放死者一马了。所以,“五七”日,有闺女的死者,闺女就有清晨在坟头大哭的习俗。 五七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不要提前或推后 我们这里比较讲究,不过灵堂摆与不摆可征求家中老人的意见,不太讲究的话:请出骨灰盒(记住要打伞,不能见天),找到火化当天烧纸的灵位(殡仪馆专设祭奠的地方,且有12属相),在逝者生前照片框的下方布放骨灰盒(上方可用红布或黄布遮盖),最下方摆上逝者生前喜欢吃的食物(最少三样,也可五样),喜欢喝酒抽烟的可带其生前喜欢的品牌,祭奠(烧纸)开始后,点上香烟、斟上三杯酒,前两杯弧形倒洒在烧纸前画好的圈内,最后一杯留在灵位前。该和老人家说话的说话,该哭的哭。五七除了儿女,近支亲友们最好也要来祭奠亡者。 若很讲究,就要加上您提到的3、4两项了,摆灵堂,在灵堂摆一桌菜,倒上酒倒上茶,在生前住的房间里摆好洗脸水和洗脚水,在生前睡的床上放好生前常穿的衣服――总之就是为他最后一夜的休息做好准备。到晚上10来点,召唤的仪式就开始了(怕他忘了回家),大儿子拿着灯笼(怕他看不清夜路)爬到灵堂的屋顶上,掀起三张瓦片,向着夜空大叫几声“爹爹你回来啊~~”之类的话,余下的人则在梯下跪成一排,该哭的哭,该叫的叫。建议不管老的风习,五七当做七七过,即合一就行,四七不过 最重要的忌日:头七、五七(七七)、百天 以后三个日子:清明(提前过,俗称:早清明)、十一(阴历,滞后过,又称晚十一)、忌日(周年) 年三十可以在家烧纸祭奠,大年初三或初五要上墓地祭奠。

问题三:我是北方人,十周年上坟需要什么 供品和讲究 按照北方人的习俗 给老去的人上坟要过了中午 阴人用阴时(13点) 十周年是一个大节 要比平时多摆些贡品

问题四:周年祭日有什么讲究 上坟、烧周年,各地风俗不同。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在坟头供奉一杯酒、四样菜肴(红烧鱼一条、红烧肉、烧豆腐、炒青菜)、饭一碗。在坟前烧纸、金银锭、冥币等等。还要鞠躬致哀。时间一般放在清明前10天里,或清明后10天里。 还有一种比较时尚的做法:带一束鲜花,去坟头鞠躬致哀。时间同上。 有的地方做周年时,要请和尚或尼姑做佛事、超度亡灵。

问题五:祭日坟讲究什么呢 旧时丧葬礼俗,孝子百日内不宴客,不饮酒娱乐,不到别人家去、不剃头、甚至不龚澡,也不换衣服,谓之“百日守灵尽孝”。过了百日,这些禁忌便可取消,孝服也可逐渐减除,孝子除在重要祭奠日穿白戴孝外,平时只穿白鞋,男的在帽子上逢一圈白布;女的扎白头绳,有的地方男的用自帽顶、女的用白衣扣表示戴孝。陕南的孝子在剃头时,后脑勺上要留一撮头发,以示守孝,因古人认为“发肤受之父母”,表示不忘父母养育的恩德。

提醒大家,死后百日头上叫“百期”,文称“过百日”。也是例祭日之一。这天死者的一般亲戚不来,但死者的亲属及近亲中的晚辈如侄儿、外甥、已出嫁的女儿等必须上坟祭祀。先一天下午孝子就要到坟上去请灵,到坟前先烧纸祭奠,然后将“牌位子”顶在头上,至大门口,子女哭迎,天黑后烧夜纸祭奠,次日早饭后,再到灵牌前哭祭,名曰“烧百日纸”。

问题六:死人忌日上坟可以提前吗 如果有心思为死者过忌日,那就要在死者忌日这天进行祭奠。

要是家中确有事情不好办理,也可以提前。但不可以错后。在祭奠之时,把提前来过的原因说出来,告诉死者,请死者原谅和理解。在场的人都会理解缘由就好。

这其实就是一种在场人员的心理暗示作用。做完了这件事,大家心安理得的去忙活各自的事情,没有了任何心理压力。

问题七:死人的祭日相当于什么,如果不去上坟会有什么影响 我觉得相当于活人的生日,这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不去上坟也不会改变什么。

问题八:三周年祭奠有什么讲究 吉林这边三周年祭祀也就是烧点纸,比较简单,辽宁则相对重视一些,像“办事情”一样,亲戚、朋友和邻里都要参加,由于哥哥比较忙,所以这次母亲的三周年祭祀仪式主要由我张罗,仪式怎么办,办到什么程度,都与哥哥姐姐和弟弟通好气,我和姐姐全家出动,提前三天到我侄子家做准备工作,买菜,置办纸活、贡品、跟侄子他们研究安排亲戚来了后住的地方等等,侄子为这次活动提供了很大方便,侄子是长孙,还真像个长孙的样子,侄媳妇这几天累坏了,里里外外都要找她,侄女对爷爷奶奶的坟茔地也很重视,常常提出自己的主张,我女儿每次这样的活动都一定要参加,这些孩子们真是好样的,作为长辈,心里的感觉就是两个字:欣慰。其实准备工作我一个月以前就开始了,由于三周年祭祀仪式相对比较简单,本着既不丢面子又节俭的原则,没有请阴阳先生,对于一些仪式的程序和“说道”请教了几个人,再上网查一查,还不错,正日子四月二十六日正好是黄道吉日,早上五至七时又是吉时,至于《通关文碟》,我半个月以前就写好了。 一、扫墓。把墓地周围收拾干净,也防止烧纸活时发生意外。 二、摆置纸活。选择早上主要是因为辽宁这边对祭祀烧纸比较限制,怕引起火灾,免得有人干涉,在祭祀程序上我们尽量把烧纸活的时间提前,第一时间烧纸活。纸活基本按阳间的实用模式摆放。楼和金银库都须装上烧纸及元宝、锞子等冥资。给守库的曹官、阴司每人身上挂上一串金银纸锞,半个烧饼,表示向他们发了钱粮。开出封条在金库银库门上加封,两条俱书“2010年4月26日封”字样,《通关文碟》,贴在楼的下层门前,烧纸每人有份,自己花自己的钱,但是放到一起烧。 三、上贡品,上香。地域的不同贡品的多少和品种也不同,辽宁这边要求五杯酒,五样菜,五碗饭,三样水果,馒头是特制的大馒头,儿女每人一份(十个)。 四、放鞭炮。主要是告诉老人:儿女和子孙们给您烧三周年来啦。

问题九:爷爷祭日。上坟能带柿子吗?有什么不好的说法吗? 信就有,不信万事皆无,上坟其实是一种孝和思念尊重。

问题十:不是祭日能去上坟吗? 不是祭日能上坟祭日是应当必须去的就像过年过节看望老人一样,逢年过节要看望老人平时也可以看望上坟就是给老人送钱所以说什么时候给钱都高兴但是要烧元宝冥币烧纸,三样一起烧因为这三样一个管福,一个管寿,一个管财

希望能帮助你,期采纳

 清明节扫墓,着装一般会选择朴素的颜色,有些人认为,扫墓时忌穿黑色衣服,要穿红色或**等颜色鲜艳的衣服,理由是黑色衣服容易招惹阴气,这种看法是没什么道理的,其实穿黑色衣服反而更显得庄重肃穆,可以表达对先人的哀思,扫墓时反而不宜穿大红大绿的衣服,这种衣服与扫墓的气氛不协调,还可能显得对逝者不尊重,故而还是穿素色衣服比较适宜,并建议扫墓时不要佩戴红色的配饰(本命年者除外)。

  另外,扫墓时往往要为坟墓培土、修缮劳作,如果穿得太多太繁杂,做起事情来可能会不够灵活,动作别扭;加之墓地会有生长的酸枣树木、葛针等等植物,很扎人,故而不宜穿很贵重的服装。而当坟墓修缮结束,要摆上祭品,燃香,小辈要为亡故之人跪下磕头,女性穿着一步裙类裙子也会很别扭,行动不方便。

  清明节,在爬山祭祖或登山远足的时候,由于高地湿气重,加上很多动物死后,尸体腐化于此,无形中强化了负面磁场。不想见到“脏东西”,不妨佩戴一些玉器饰物,借此增强个人的正面磁场。还有些人认为清明节不要3liancom买鞋,因为“鞋”与“邪”同音,买鞋会招惹邪气,但其实这只是心理作用而已,这个时候买鞋不会给自己带来坏运气。

  结束语:对于清明节要上坟扫墓的朋友们,还有一点需要提醒的是尽可能避免带红绳、铃铛、风铃等物品,因这些物品在民间认为是会招来魂魄的,通常以不戴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