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孩子起床拖拖拉拉,没法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前到达学校,虽然现在还只是上幼儿园,但已经足够令人头疼。小潘潘的学校离家很近,走路五分钟不到,出了小区大门就是学校门口了。但每天从起床,吃早饭,到真正坐到教室里需要花费整整一个多小时。为此,牛妈想了很多
孩子起床拖拖拉拉,没法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前到达学校,虽然现在还只是上幼儿园,但已经足够令人头疼。
小潘潘的学校离家很近,走路五分钟不到,出了小区大门就是学校门口了。但每天从起床,吃早饭,到真正坐到教室里需要花费整整一个多小时。为此,牛妈想了很多办法,现在,把这些方法也在此分享,并一一剖析成果,供大家参考:
一、 催促
这基本不叫方法,但这种行为,相信大多数父母都会自然的产生。叫小潘潘起床,相当的考验耐心,首先是趴在耳朵边叫起床,然后不行就直接拖起来,冬天一般坐在床上就硬给穿衣服,结果呢,小家伙眯着还没清醒的双眼,稍有不如意甚至没有任何征兆就大哭大闹一场。这场面,相信很多父母再熟悉不过了。
等天气暖和一些,我们基本不会给孩子穿衣服,但新的问题又来了,一遍一遍的催促,孩子依然把头埋在被子里睡得一个香。我既不想去给他穿衣服,也不想硬拖他起床,或是掀被子,于是只能一遍遍的催促。如果实在催促还不凑效,有时候也很生气,最后的结果依然是两败俱伤,大人上火孩子哭闹。
如果遇到哪一天小潘潘赶在点上起床了,从起床的那一刻,我在耳边提醒,等出了房门到客厅,奶奶每天的第一句话就是“赶紧啊!快点!”一直到出门,会听到无数个家人无数遍的催促。如此长时间,小潘潘对催促的话语,要么表现得非常不耐烦,要么就是当耳旁风,你说你的,他依然在那磨叽,不紧不慢的,坐在床上发呆二十分钟,然后去洗手间继续发呆二十分钟。
二、 奖惩
一段时间后,我开始反省,每天都这么催促孩子,从睁开眼睛的清晨,难道就让孩子这样开始每一天吗?如果是我,我一定觉得很糟糕,那么孩子也一定如此!
于是,我交代家人,不要催孩子,我们给孩子设一个时间点,如果在此时间之前出门,就给贴一朵小红花,一开始连续十朵就能获得一个玩具的奖品。
这个方法果然有效,起床的时候我只需要告诉他,现在是起床的时间了,不要错过今天的小红花哦,他就会立刻起来。
可孩子毕竟是孩子,奖励还是抵不过冬天的暖被子诱惑,没过几天又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拖拉依然上场了。加上时间紧迫,奶奶依然控制不住要去催促、唠叨,似乎又回到了第一幕。
爸爸这时候出了狠招,“长针超过6,当天就不用去学校了!”(给小潘潘看时间一般会说长针指到几),结果磨叽的小潘潘当天就超过时间了,爸爸这招虽狠,但哭哭啼啼后,牛妈我还是无奈的把他送去学校了。
三、 音乐和闹钟,把主动权交给孩子
单纯的奖励似乎并没有起到作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家人们似乎喜欢把催促变成某种程度的“恐吓”,例如“再不起来就没有小红花了哦!”,再例如 “今天表现不错”或者“今天一点也不准时哦,再这样奖励就没有咯,今天不能去学校了”,我顿时觉得起床这件事实在是被我们弄得太严肃了。
或许我们可以用更轻松的方式,比如音乐和闹钟,既提醒了孩子,也不至于唠叨,在愉快的氛围中开始每一天,让孩子自己掌握自己的时间!
于是在那天晚上,我和小潘潘商量时间的节点,孩子是希望能每天准时到学校的,没有人喜欢迟到。我们商定了两个时间,第一次是起床的时间,会有一个闹钟叫醒他,然后我会放音乐,第二次闹钟响起,是吃早饭的提醒时间,这个时候应该完成起床和洗漱。孩子很愉快的接受了这个约定。而且我和家人都表示,以后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催促他,听到闹钟自己调整节奏。
最后,让小潘潘告诉我们,如果迟到了愿意接受什么样的小惩罚,孩子说,迟到就不允许上学了,我说,这种惩罚太大了,比如一个月不吃冰激凌这样的惩罚才合适。他想了一下,给自己出了一个狠招,一周不能玩Ipad,这主意真是太棒了,一周不玩Ipad对他来说绝对是非常严厉的惩罚。
就这样,我们达成了一致,并且做了一个承诺书的约定,孩子觉得在承诺书上签字是非常过瘾的事情,很是开心。
果然,第二天,听到第一声闹钟,播放喜欢的音乐,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起床了,这一天早早的来到了学校,老师见到后笑着说:“唉哟,今天的小潘潘来的早啊,是不是今天太阳起来得比较早啊。”
这个办法应该说比较好的起到了作用,但是中间也有一次,因为前一天晚上不肯早睡而再次迟到。那天我督促家人都不要去催他,闹钟响第二次,他还在床上赖着。结果狠狠的迟到了一把,兑现承诺当然就是不能玩Ipad。第一次兑现这个惩罚,孩子哭闹了好一阵,最后无奈的接受了。
但总而言之,这种把权利还给孩子的做法还是非常不错,自己的时间自己掌握,如果掌握不好,承担为此带来的不良后果。
四、 强化时间观念
趁热打铁,音乐、闹钟和承诺书,近一个月时间,小潘潘再也没有迟到过了,但牛妈也慢慢的总结,让孩子彻底的改掉拖拉的习惯,还有几个我们需要去关注的细节:
1、早睡早起,孩子精力旺盛,尤其对小潘潘来说,如果不营造睡觉的环境,每天11点以后睡都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么早上自然就没精神起床了。所以,我们把时间调整为20:00整准备洗漱,完后亲子故事时间,我会放下所有的事情陪他,并让他伴着催眠曲入睡。
早上起床的时间也尽量提前一些,不要把早上的时间弄得过于仓促,孩子还小,动作势必有些缓慢,不要给孩子早上太多的压力。
2、让孩子有时间概念,对孩子来说什么是“还差半小时就迟到了”,“十分钟内要做完……”,首先得有时间概念。于是,我慢慢教他学会看钟,看电视、玩游戏都让他感受时间,多少时间可以做多少事情。
3、一起监督,让孩子参与对我们的监督,比如监督爸爸在几点睡觉,监督妈妈去接他放学的时间是否准时等。以此强化遵守时间承诺的概念。
养成一个习惯不容易,早睡早起、起床后不拖拉真的是很多孩子面临的问题,而早上是美好一天的开始,如果因此而让孩子不开心、紧张实在是很糟糕,等孩子大一些,听到无休止的唠叨和催促会更有逆反情绪,那么不妨也试试让孩子有了时间概念后,把自主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解决。
哈——”我从睡梦中惊醒,舒服地伸了一个懒腰我看了一下钟,我的心一下掉到了冰窖,嘴也马上成了O形,时间已经7:50了我立刻起床,拿起衣服往身上披,顾不上洗脸刷牙吃早餐了我抓起放在门口的书包,就迅速以百米赛跑的速度往楼下冲到了大街上,我一边跑一边用眼角的余光往周围瞄,希望能有一个像我一样赶着上学的人可是大街上除了买菜的老奶奶,就是在散步的老爷爷这时我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向教室我咬紧牙关,一顿猛冲
到学校,只见操场上空无一人,偶尔传来老师的讲课声我赶紧加快步伐,向教室跑去走在楼梯上只听见我“呼呼”的喘气声,“嗒嗒,嗒嗒”的脚步声和书包里文具碰撞发出的声音更加使我焦燥不安我来到离教室不到三米的走廊上,我不禁犹豫起来:是进,还是不进进的话,老师可能会批评我,同学会嘲笑我如果不进,那就是旷课,罪加一等啊我开始责备自己:你呀你,如果昨晚不看电视看得那么晚,今天会是这样吗时光能够倒流,那该多好呀!早睡早起看来是至理名言呀!我一步一步地往教室挪,原本轻快的脚步,现在似乎灌了铅一样终于走到门口,我心一横,低着头推开门,声音小得像蚊子一样说:“报告”我这时就像一个等待判决的罪人,脸红得像苹果老师看了我一眼,严肃地说:“下不为例!”我像得到了赦免令,飞快地逃到桌位上
这就是我迟到的经历,我再也不要尝这种迟到的滋味了
经常迟到的确不是一个好习惯,虽然不是什么至关重要的大毛病,但长此以往会对你的性格影响很大,养成拖沓的习惯,缺乏严谨认真的态度,俗话说,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如果一个人不能培养谨慎的行事做人修养,肯定不会在纷纷杂杂的世事中有大的作为。
晚清名臣李鸿章早年在曾国藩的湘军中做幕僚,虽说他的能力非常出色,可是也有个和你一样的毛病,就是好睡懒觉,总是不能按照军中规定时间起床。而他的老师湘军统帅曾国藩却是十分的治军严明,每天早餐时间一般为早上5点半左右,而且文武幕僚须同时一起就餐,这是雷打不动的例行公事。
李鸿章为此非常排斥,总是找各种各样的托辞不想早起。有一天李鸿章又托病不起,曾国藩告诉他,如不来大家都不吃早餐,就这样等他。李鸿章无奈之下只好起床吃饭了。时间久了,自然也改掉了这个不好的习惯,最后成为了晚清时期举足轻重的中兴名臣。
所以,还是尽早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吧,毕竟不是什么多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一定能做到的。因为,自律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具备的道德修养。
通妈的孩子和邻居的孩子念同一所小学,每天早上,经常听到对面邻居在家里催孩子“快点快点”的声音 ,有时候我送娃回来了她才急匆匆地出门。
她说为这事不止一次地说过孩子,无奈皇帝不急太监急,孩子还是磨磨蹭蹭,弄得孩子也很难受。辅导做作业的时候更是鸡飞狗跳,写个作业孩子会讨价还价,要看电视玩手机。老师还反馈说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开小差,成绩也是上不去。
探索 娃磨蹭的本质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不在少数,让家长很是“上头”。单纯地说教对孩子来说作用并不大,抽丝剥茧。
1 孩子的性格使然
有的孩子性格比较静,是别人口中的“慢性子”,他们开始可能并不拖延,但是由于没办法跟上父母的节奏,或者家庭的教育理念不一致,让孩子不知所措,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拖延的习惯。
2 规则意识不强
现在一个孩子由父母两个人照顾,甚至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个人照顾,难免存在过分宠爱孩子的现象,导致孩子没有时间意识,从而让规则意识也变得淡漠了。
3 能力不足导致信心受挫
有的孩子其实Ta自己知道拖延不好,也想努力改变,但是也存在能力不足的情况,让孩子没办法快速完成一件事,比如以做作业为例,Ta可能不擅长某一学科,就放到最后,勉强完成后发现错了很多,孩子受到打击,次数多了愈发提不起兴趣,丧失自信,再延伸到其它事情中,形成恶性循环。
4 孩子内心存在疑惑
若孩子做事拖拉,是因为与家长、老师沟通不畅,内心有疑惑;或者父母期望值,超过孩子实际能力,又没有通过合理的引导训练,有效提升相关能力,孩子内心无力,主要需帮孩子提高分析能力、主动思考能力和沟通能力。
1 了解孩子情况,统一教育理念
家长应该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根据孩子的情况,统一教育理念,避免“朝令夕改”的现象,同时要说服长辈,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参与进来。
2 制定时间计划
无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一个时间的限制,可以让孩子根据需求,自己判断需要多长时间,制定合理的计划,并执行。比如吃饭,20分钟,如果边玩边吃导致没有吃完,也不能继续吃,并且到下次开饭之前也不能吃零食。
3 奖罚分明
建立一个奖罚分明的体系,即使孩子的计划没有完成,家长也不需要大声苛责。甚至在早上上学的时候可以不着急督促孩子,让Ta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完成布置的任务,就可以给予奖励。奖励方式有很多,例如,你做完作业,可以玩一下,可以看半小时的动画片带孩子出去玩,也可以给个小红花等等。
所以,想要让孩子不再磨蹭,父母就应该让孩子自己为自己的事情负责,让孩子远离对父母的依赖。
教育孩子是件不容易的事,家长首先不能急躁。面对孩子做事拖拉的问题上,发现唠唠叨叨、反复催促都没有意义的情况下,不妨静下心来探究原因,改变方法,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END-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
我想 楼主现在应该考虑的是,你是否想工作,喜欢工作
如果因为送孩子上学,上班总迟到就辞职了,那么不管你换到哪家公司 都会出现经常迟到的情况
但是实际上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愿意见到员工存在这样的情况
既然是公司,那么就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一再的违反,肯定是不行了,对其他的员工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但 如果你愿意做全职太太,那么也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
如果不喜欢在家呆着,想工作,那么就要选择解决目前的问题,一个是可以请保姆,一个是让公公婆婆送孩子,或者让你自己的父母去送孩子上学
总之,问题总是要解决的,因为它一直存在着。
二年级的孩子,迟到就不进校门了,保姆送、奶奶送都不好使。
最近的一次是爸爸送的,也不好使,还在校门口众目睽睽之下哭闹,气的爸爸带回家揍了一顿。
妈妈一直想知道原因,但怎么问孩子都不说,问多了孩子就哭。
孩子怎么就这么倔呢?
孩子三四岁的时候,会渐渐进入一个“规则敏感期”,这时候的孩子有时候会非常的较真,上幼儿园如果迟到了,他真的可能要求爸爸妈妈叫老师来接,因为老师就是这么规定的。二年级的孩子尝试着违反规则、破坏规则才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趁老师写黑板的时候偷偷说两句话,东张西望逗逗同桌,这些都是孩子常做的事。
这个年龄的孩子因为迟到了就不进校门很少见,也不好理解。
从常理来推,这个年龄的孩子,如果和爸爸妈妈关系好,在学校有什么事或者遇到什么困难,是巴不得和爸爸妈妈说的,那为什么这个妈妈用了各种方法孩子就不说呢?
先说近的可能,就是妈妈找的谈话时机不对。无论保姆、奶奶还是爸爸送,回来之后的孩子一定还在情绪的里面,这时候孩子就有可能不说,尤其是最近一次还被揍了一顿,你这时候问孩子,是很难问出来的。这是我们都有过的经验,我们在气头上的时候,在伤心难过的时候,心里话往往是不愿意说的。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有一个和这件事相匹配的理由,为什么不吃饭?为什么不出门?一定有理由。出门半小时了,突然一拍脑袋问自己:我这是要去哪儿?这种事没人能做的出来,这就等于在昭示天下:我是个傻子。没人相当傻子。
孩子这样做也一定会有一个理由,那下次妈妈可以尝试在孩子舒服的时候、高兴的时候去和孩子聊,心情好的时候我们总是愿意多说一点的。
如果还聊不出来,可能就是亲子关系出现问题了。只有当我们两个人关系不好、势如水火的时候,我问你什么事,你才不跟我说。如果我们关系好,你今天不说、明天不说,总有一天你会和我说的,你会忍不住要说的。
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遇到挫折,这时候如果说孩子不和家长说,我们就不了解孩子,就找不准孩子出现问题的症结,就没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所以说,亲子关系是很重要的,孩子愿不愿意和你说话是很重要的,这是我们了解孩子内心想法的唯一渠道。
也可以尝试换个人跟孩子聊聊。但爷爷、奶奶、保姆阿姨不是合适的人选,孩子信任的老师可能比较适合。爷爷、奶奶、保姆阿姨他们对孩子的爱我们是相信的,但由于他们的经历、他们的知识背景,导致他们很可能不会聊天,很可能不具备把话说到孩子心里边去本事。这个案例的实际情况也印证了这一点,阿姨送过一次,后来又奶奶又去了一次,都是无功而返。
也许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孩子比较羞涩,他可能觉得迟到了在众目睽睽之下走进教室,是一件丢人的事情。但这只是我们的猜测,如果能落实,那对我们了解孩子、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都是有益处的,想落实就还得和孩子聊。
如果真是这个原因,我们以后就要尽最大的可能避免迟到。由此我们家长还能知道,孩子很守规矩,知道脸面知道羞耻,我们应该鼓励。但是另一个层面,我们也要看到,孩子在二年级、在七岁的时候如此重视规则、重视脸面,是有点小过分的,我们要帮助他去了解挫折和挫折背后相应的惩罚,去帮助他正确的面对困难。
我们还可以再换个思路。迟到就迟到了,别当回事,以后保证不迟到不就行了吗?现在的问题是,家里有爸爸妈妈,有爷爷奶奶,还有保姆,为什么早晨还会让孩子迟到呢?
蓬勃育儿社,应对有方,育儿不愁!关注 同名 微信公众号或喜马拉雅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
有句古话叫“养孩子防老”,但有时养孩子也不敢上年纪。
今天我想说的是痛苦得让人落泪的老人。她并不是不想养自己的孩子,而是老人到了80岁,有一件让人无法放心的事。
据紫牛消息,这位八旬老人叫陈秀兰,她不能放手的人是他的孙子刘宝朝。陈秀兰努力了六年。工作日一定要做的事情是把孙子送到学校。
刘宝朝今年14岁了,为什么自己不能去学校呢?
他是智力障碍的孩子,孩子的母亲也有智力障碍。刘宝朝从小就跟着奶奶长大。为了让孙子上学,陈秀兰每天往返三十公里,把孩子送到特别教育学校。
孩子上课期间,舍不得从家里来学校的6元交通费,陈秀兰坐在学校对面。在一家美容院入口的楼梯上,我在等孙子从学校回来。
每次美容院的客人多的时候老人都会离开。她总是认为自己不能给别人添麻烦。到了午饭时间,陈秀兰在附近的快餐店做15元米饭和2元卷心菜套餐。
快餐店老板想给老人盛点肉,但每次都被拒绝了。他们只能尽量给老人点菜。
陈秀兰家在徐州市铜山茅村镇季山村,80多岁的她应该含糖玩弄孙子,家里有六个孩子成了一家人。对老人也很好。
但是儿子的结婚一直是老人的心病。因为儿子没有钱去学校,这几年他一直没有技术,生活很差。之后,介绍说儿子娶了有智力障碍的媳妇。
这也是老人为什么这么多年,主张不管刮风下雨都送孙子去学校的理由。陈秀兰不管怎样都说“孙子需要文化”。
陈秀兰老人和孙子的故事感动了很多网友,大家纷纷祝福老人。
我祈祷奶奶健康长寿。我相信孙先生不会背叛你。将来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吃。
确实刘宝朝在特殊教育学校学习了六年。已经基本上可以自己生活了。还可以看到公交车站。
我相信总有一天孩子会长大,会报答奶奶的。
还有,网友担心,老人百年的时候,社会会不会给孩子提供什么帮助。实际上,社会上所有的努力都是帮助老人的,但是老人总是说自己的生活还可以,不想得到帮助。
网友没有被老人的坚韧所感动。“强者自胜,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从天而降。如果活下去的话,你会怎么处理这些事情呢?”
更多的人还是希望能都变得精彩,希望孩子能有效地得到治疗,有光明的未来。
我也知道,残疾儿童并不是一生都会成为家长的累赘,而是通过学校的科学训练和家人的协助,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效果。和同龄的孩子相比,学习能力可能会有差异,但是也可以自己学习。
他没有成长,所以我不敢上年纪。这是因为这位8岁的老奶奶坚持了6年。
我也知道,有时候人最应该失去的东西,其实是善良和爱,有这样一个好奶奶,只要孩子有善良、上进的道德品行,他就可以经营自己的人生。
真的很感动。祝福奶奶和孙子。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