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倪萍的《姥姥语录》TXT版本全集有的发达812898369@q,谢谢

老人 0 21

求倪萍的《姥姥语录》TXT版本全集有的发达812898369@q,谢谢,第1张

求倪萍的《姥姥语录》TXT版本全集有的发达812898369@q,谢谢
导读:      姥姥语录       作者: 倪萍  发表时间: 2012-1-19 7:53:00  所属类型:现代文学 正文        目录  开篇 心到就好  天黑了(1)        天黑了(2)  天黑了(3)  我不敢为她送行

      姥姥语录 

      作者: 倪萍  发表时间: 2012-1-19 7:53:00  所属类型:现代文学 

正文

        目录  开篇 心到就好  天黑了(1)

        天黑了(2)  天黑了(3)  我不敢为她送行

        姥姥挣钱了(1)  姥姥挣钱了(2)  姥姥挣钱了(3)

        姥姥挣钱了(4)  姥姥挣钱了(5)  好心加好心,就是搅人心(1)

        好心加好心,就是搅人心(2)  姥姥的冬天(1)  姥姥的冬天(2)

        三个爸爸(1)  三个爸爸(2)

      正文

      目录

      ( 本章字数:1227 更新时间:2012-1-19 7:53:00 )

          开篇心到就好

          Ⅰ遗憾就是专门留下的……

          天黑了

          我不敢为她送行

          姥姥挣钱了

          三个爸爸

          骨肉相连,分开了就出血

          如果有下辈子……

          Ⅱ人生或许就该是这样……

          什么日子都是掺合着过

          两个妈

          爱不怕分,越分越多

          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

          姥姥的金元宝

          Ⅲ快乐你别嫌它小……

          小幸福一天一个

          倒过来想,换个个儿看

          一句话的力量

          给予是幸福,欠人家是受罪

          Ⅳ智慧如同储蓄卡……

          姥姥和季羡林是同学

          写书也不是多大的事

          我的老师是姥姥

          人生就要上山顶

          眼要是吃不饱,人就像个傻子

          刷不爆的银行卡

          一个孩子穿十件棉袄,那不烧坏了

          (附:水门口比北京好)

          结束语天籁之声

          附录:姥姥最受用的智慧语录

[ 置 顶  返回目录 ]       

开篇 心到就好

      ( 本章字数:2920 更新时间:2012-1-19 7:53:00 )

          写本《姥姥语录》是姥姥生前我俩就说定了的。

记得第一次跟姥姥说这事的时候,她那个只剩下一颗牙的嘴笑得都流出了哈喇子:“人家毛主席说的话才能叫语录,我一个大字不识的老婆子说的些没用的话还敢叫语录,那不叫人笑掉大牙?”

          躺在姥姥的床上的我也笑翻了。你想嘛,一个只剩下一颗牙的人还说“笑掉大牙”,多可笑呀。

          我跟姥姥商量:“是现在写,还是……”

          姥姥接话可快了:“等我死了再写吧,反正丢人我也不知道了。光着腚推磨,转着圈丢人,你自己丢去吧,反正你脸皮也厚。”

          “你可别后悔呀老太太,你是作者之一,咱俩联合出版。刘鸿卿、倪萍,我把你大名写在前头,稿费咱俩各一半儿。”

          姥姥眼睛一亮。

想起十四年前写《日子》那会儿,姥姥陪在我身边,我坐着写,她站着翻,我写一张她翻一页,可怜的姥姥翻半天也不知道我都写了些啥,偶尔给她念一段,她还常常制止:“别为我耽误那些工夫了。起早贪黑地写能挣多少钱?”

          “一本书二十二块。”

          “那还真不上算,写这么些个字才二十二块,连个工夫钱都挣不回。不上算,不上算”

          呜,姥姥以为我一共才挣二十二块呢!

          只剩一颗牙的姥姥忧伤地望着窗外:“咳,俺这阵儿要钱可是一点用也没有了。天黑了,俺得走喽,俺那个地方一分钱也不用花……”姥姥知道自己要走了。

          前年,活了九十九岁的姥姥真的走了,我的天也黑了。

          姥姥是我家的一杆秤,遇到啥事上姥姥的秤上称一称,半斤八两所差无几。

          姥姥走了,留下了秤。

姥姥的秤有两杆,大秤、小秤。她的大秤是人人都可以称的,叫公家的秤,是以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公平为准星的,小秤是自家的秤。大秤、小秤的秤砣分量相差很大。

          我也曾让她称过《姥姥语录》,姥姥说:“上大秤称也就二两吧,咱家的秤能称个十两八两的。”

在姥姥的眼里,家里多大的事上了公家的秤都是很轻的分量。姥姥说得真准,现如今图书市场那么繁荣,好书有的是,一本小画书真的也就二两吧。但我还是拿起笔写了,因为姥姥语录得张贴出去。

姥姥的语录当真那么需要让外人看看吗?列出三十个题目后我也茫然了。真像姥姥说的那样,字里字外都是些“人人都明白的理儿,家家都遇上过的事儿”,有必要再唠叨吗?

          稿纸放在桌子上,每天该忙啥忙啥。怪了,常常是忙完了该忙的事就身不由己坐到桌前往稿纸上写字。几天下来,满纸写的都是姥姥的语录。

这些萝卜白菜的理儿,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我怎么那么念念不忘呀?是我老了吧?是我跟不上这个时代了吧?可是认识姥姥的人,熟悉我的朋友见了我总是问起姥姥,提起姥姥语录。

          敬一丹每回见了我一定有一句话是不忘的:“姥姥还好吧?”只是一年比一年问的语气迟缓。

去年主持人“六十年六十人”在浙江颁奖,她又问:“姥姥……还……好吗?”我说:“不好,走了。”一丹说她始终不敢问,是因为姥姥快一百岁了,问候都得小心翼翼。

中午吃饭,张越、岩松、一丹我们坐一桌,又说起了姥姥,说得一丹大眼睛哗哗地流泪,其实我们说的也都是些白菜萝卜的事。张越说“三八”百年庆典,她就想请姥姥这样一位普通百姓做嘉宾,我心想,如果姥姥在,她那些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拿到全国观众面前,不就真成了姥姥说的让观众“笑掉大牙”了吗?姥姥说:“人最值钱的就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没个分量你往大秤上站站试试?那个秤砣动都不动。”

白岩松也是。去年我和他去上海参加《南方周末》二十五周年庆,回来的飞机上我们又说起姥姥。一路的飞行,一路的姥姥。飞机落地了,姥姥还在我俩的嘴边挂着。

          岩松说:“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没学历的人,不一定没文化。”临说再见,他还嘱咐我:“倪姐,快写写姥姥吧,我们需要姥姥的精神。”

          我咬着牙不写姥姥。

《南方周末》希望我开个专栏专门写姥姥,为此他们的副主编和张英还专程来北京找我说这个事儿,我也始终没有动笔。这些年本子上胡写乱划了很多字,但很少写姥姥—近乡情怯?不知道。这是我最爱的人,是我最了解的人,也是离我最近的人,可是落在纸上却常常模糊不清,好像我就是她,她就是我。

随着姥姥的远去,我充盈的泪水逐渐往心里流淌的时候,想念灌满了我的灵魂,我开始寻找姥姥。家里每一个角落、每一样东西都是我们和姥姥一同拥有的,现在这个人不在了,我找不到了。

          可是冥冥之中,姥姥又无处不在。

          我知道,我是一直不敢找!我知道,还用找吗?姥姥一直都在我心里,在我的灵魂里。不用想念,姥姥没死,走了的只是那个躯体。

          我开始和姥姥说话了。

          儿子说:“妈妈,这几天你老说山东话。”

          “是吗?”

          我知道,不是我在说,是姥姥在说。

[ 置 顶  返回目录 ]       

天黑了(1)

      ( 本章字数:2010 更新时间:2012-1-19 7:53:00 )

          姥姥说:“天黑了,谁能拉着太阳不让它下山?你就得躺下。孩子,不怕,多黑的天到头了也得亮。”

          姥姥走的那年春节我还跟她说:“挺住啊老太太,使使劲,怎么着咱们也得混个百岁老人。”

          姥姥说:“有些事能使使劲,有些事啊就使不上劲了,天黑了,谁也挡不住喽!”

          “姥姥,你怕死吗?”

          “是个人就没有不怕死的。”

          “那你这一辈子说了多少回‘死了算了’?好像你不怕死,早就活够本儿了。”

          “孩子你记住,人说话,一半儿是用嘴说,一半儿是用心说。用嘴说的话你倒着听就行了,用心说的话才是真的。”

          “哈哈,老太太,那你这一辈子说了半辈子假话呀?”

“也不能这么说。你想啊,说话是不是给别人听的?哪有自己对自己说的?给别人听的话就得先替别人想,人家愿不愿意听,听了难不难受、高不高兴。这一来二去,你的话就变了一半儿了。你看见人家脸上有个黑点,你不用直说。人家自己的脸,不比你更清楚吗?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你要真想说,你就先说自己脸上也有个黑点,人家听了心里就好受些了。”

          哦,凡事要替别人想。

          “姥姥,你走了以后我想你怎么办?每年清明还得给你上坟吧?”

“不用,活着那些人就够你忙乎的了,人死了啥都没有了,别弄这些个没有用的摆设了,那都是弄给别人看的。我认识你这个人快五十年了,我最知道你了,不用上坟。”

          姥姥走后我真的没敢去看她。

          越不敢去心里越惦记。

去年夏天,儿子去姥姥家的水门口村过暑假,我派他代我去看看老奶奶。儿子回来说,老奶奶就躺在村口河边一个小山包的一堆土里。土堆前有块石头,上面写着姥爷和姥姥的名字:倪润太、刘鸿卿,土堆上面有些绿草,别的啥都没有了。儿子用手比划着土堆的大小,看着他那副天真的样儿,我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怎么也挡不住。很久没有这样哭了,心疼姥姥如今的日子,孤单、清冷。

我也最知道姥姥了,她本质上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副柔弱的肩膀,一双三寸的小脚,热热闹闹忙忙乎乎地拉扯了一大群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走的时候是四世同堂。

          这是姥姥想要的日子吗?是,其实也不是。

          “姥姥,如果还有来世,你还会生那么多孩子吗?”

          姥姥反问我:“你说呢?”

          我不希望姥姥再那么辛苦了,“不生了”。

我也不生。如果还是做主持人、做演员这个工作,我就不要孩子也不要家。我盼着现场直播之前,先在一个安静的属于自己的花园房子里睡上一大觉,起来洗个澡、喝一杯咖啡,再清清爽爽地去化妆,精精神神地去演播厅,无牵无挂。晚上回来,舒舒服服地泡上一个玫瑰浴,点一支香烟,喝一杯红酒,翻一本闲书。哪像现在呀,给全家蒸上包子,熬上稀饭,抹把脸就提溜着裙子去直播了。不管多晚回家,一大家子人还等着你,温暖是温暖了,可累人、累心啊!我都佩服自己,那些年是怎么混下来的?

          “人哪,就是穿着棉袄盼着裙子,穿着裙子又想着棉袄。要不是这些人在家等着你,你在电视上兴许就不会说人话了。”

          明白姥姥的意思了吧?这是对我主持风格的高度评价:说人话。

          “那你的意思,来世你还会选择当一个这么多孩子的母亲,当一个这么多孙子、外甥(山东等地称外孙、外孙女为外甥)的奶奶、姥姥?”

[ 置 顶  返回目录 ]       

天黑了(2)

      ( 本章字数:1929 更新时间:2012-1-19 7:53:00 )

          “你和我不一样,你生下来是为老(好)些人活着的,有杆大秤称着你,俺这路人都是小秤盘里的人,少一个多俩的都一样。”

姥姥始终没给个具体答案。她不能想象没有家人、没有孩子,她这一生怎么个过法,但是姥姥觉得我是可以一个人成为一个家的那种人,我是有社会使命的那个人。哈,真会戴高帽子,谁给我的使命?

          “姥姥,有多少家人、有多少孩子,最后走时还不是孤身一人?谁能携家带口地走啊?”

          姥姥笑了:“分批分个儿地走啊,就像分批分个儿地来一样,早早晚晚地又走到一块儿了。”

          是安慰还是信念?姥姥始终相信下辈子我们还是一家人。这是她对家的无限眷恋和对生命延续的阐释。

          人为什么终究是会死去的呢?

知道姥姥走了的那天我在东北拍戏。晚上六点刚过,哈尔滨已经天黑了,小姨发来一条短信:“六点十分,姥姥平静地走了。”看了短信,我竟然很平静,无数次地想过姥姥的走,天最终是要黑的。我一滴眼泪也没掉,只是不停地在纸上写着“刘鸿卿”三个字,姥姥的名字。

一个不认字的老太太还有个挺有学问的名儿!她的父亲是个识文断字的人。只因为姥姥生为女性,否则她一定是个“念大本书、写大本字的读书人”。这是姥姥对文化人的评述,也是她常指给我们晚辈儿的光明之道。

天黑了,姥姥走了,窗外冒青烟的雪无声地陪着我。屋里漆黑一片,我庆幸这样的时刻身边没别人,这是我最向往的时刻,我的心是自由的。我把写满姥姥名字的纸贴在结了冰又有哈气的双层玻璃窗上,“刘鸿卿”三个字化开了,模糊了,看不清了,升腾了……

看着小姨的短信,心里想的却是半个月前和姥姥在威海见的最后一面。我这位认识了快五十年的最亲的人、最爱的人、最可信赖的老朋友一句话也没和我说,我甚至觉得她都不知道我在她身边。我们就这样永久地分开了,从此天上人间。

          其实,姥姥病危的通知已经发了三次了,我心里早有准备,这个早恨不能童年就有。

太爱一个人、太依赖一个人,就一定最怕这个人离你而去。小时候惹大祸了,姥姥最重的一句话就是:“小外甥啊,你得气死我呀!”多大的错我一下子就能改了。

          “没有了姥姥我怎么办?”

          “有你妈呀!”

          那时我觉得姥姥就是妈,妈就是姥姥。

          我经常问:“为什么不是先有姥姥后有妈呀?”

姥姥也不避讳生孩子、结婚这类小孩子不能听的“秘密”,所以三岁多的我就敢在众人饭桌上大声地说:“我知道我姥姥和姥爷睡了觉,嘀里嘟噜地生了我妈、我大舅、我大姨……我妈我爸又嘀里嘟噜地生了我和我哥,我又嘀里嘟噜地生了我的孩子……”

众人大笑。我妈嫌姥姥太惯我,教育方法太农民,姥姥却欢喜:“一堆孩子都这么拉扯大的,同样的饭,同样的话,萍儿这孩子就是块有数的海绵,该吸收的一点也拉不下。”

偶尔发个烧,即使烧得很高,姥姥也从不带我去医院。她像揉面一样把我放在炕上,浑身上下从头到脚揉上一遍,揉过的我就像被水洗过一样,高烧立刻就退了。再看看姥姥,出的汗比我还多。享受着姥姥的敲打,体味着姥姥的汗水,高烧一次,长大一次。那时我盼着姥姥也高烧,我也想用汗水洗一遍衣服,可姥姥从来不病。

          长大了才知道,姥姥的病是到九十九要死了才叫病啊!一生都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病了也不是病啊,想想这些我的心生疼,连生病都不舍得,铁打的姥姥啊!

[ 置 顶  返回目录 ]       

天黑了(3)

      ( 本章字数:3183 更新时间:2012-1-19 7:53:00 )

五十年了,活在我面前的姥姥从来都是一副硬硬朗朗的模样,连体重一生也只在上下两斤浮动。健健康康的姥姥,血流充盈的姥姥,怎么会停止呼吸呢?我不敢面对将要死去的姥姥,不敢看只剩下最后一口气的姥姥是什么样子。

          我预感,如果再不敢去恐怕就没有机会了。

          那天我没跟任何人打招呼,早起七点的飞机就去了威海。出了烟台机场,我打了一辆出租车,三百二十块钱把我送到了威海最好的医院。

五十年了,这是我和姥姥第一次在医院见面。无论是她,无论是我,我们都是多么健康、多么坚强啊。两个一辈子都怕麻烦别人的女人大病没得过,小病没看过,挺挺、咬咬牙就过去了,这最后一面竟然是在医院里。

          高级的病床上躺着插满了各种管子的姥姥,一辈子爱美、爱干净、爱脸面的姥姥赤身裸体地被医生护士翻动着。

我跟着姥姥五十年,没给她洗过一次澡,没给她剪过一次趾甲。太好强的姥姥,九十七岁还坚持自己洗澡。浴室的门一定要关上,家里人只能从门缝里“照料”着她,“搀扶”着她。

一个一辈子怕麻烦别人的人在最后的日子里尽情地麻烦着别人,三个姨一个舅妈日夜在病房里守护着姥姥。到了医院,看见姥姥的第一眼我就知道,无论谁在,无论用什么最现代的医疗手段,姥姥的魂儿已经走了,眼前发生的一切都和她无关了。

          天黑了。

          医生商量要不要上呼吸机,感冒引起的肺部积水致使呼吸困难。

          我问上了呼吸机还能活多久,医生很坦率地说:“不好说,毕竟这么大岁数了,身体各个器官都衰竭了。”

          “不上了吧。”

切开喉管就得一直张着嘴,用仪器和生命对抗,直到拼完最后一点力气。姥姥还有力气吗?救姥姥还是安抚我们这些她的亲人?我瞬间就把自己放在了姥姥的秤上。

          五十年了,我和姥姥无数次地说起过死,挺不住了就倒下吧。

          姥姥,你不是说过吗?“天黑了,谁能拉着太阳不让它下山?你就得躺下。孩子,不怕,多黑的天到头了也得亮。”

          姥姥的天啥时候亮?这一次会永远地黑下去吗?

那天从进病房一直到离开,八个小时,我一分钟也没坐下,就那么一直站着。是想替姥姥挺着,还是怕自己的心灵倒下?姨们无数次地搬凳子喊“坐下”,我的眼睛始终没离开姥姥,我盼着她睁开眼睛:“孩子,姥姥死不了。”

          姥姥,你不是说过吗?“盼着盼着就有望了,盼望嘛。”

          我带着盼望离开了病房,电梯门一关我竟失声痛哭,我心里绝望了。姥姥,盼望被绝望压倒了。

          八个小时后我又花了三百多块钱回到了烟台机场,当天飞回剧组。第二天拍戏,导演从监视器里看了画面,建议我休息一天,红肿的眼睛里没有了魂儿。

          魂儿丢了。

          怪不怪,从病房到机场,一路大雨。从小到大,无数次走过这条路,如今竟看不清这条路是去哪儿。和姥姥见的最后一面像是一场梦。

          其实五年前姥姥就病危过一次。

          粉白色的棉绒寿衣她自己早就备好了,几次嘱咐我们拿出来放在床头上。

          “哪天睡着了不再醒了就赶紧给我穿上,省得硬了穿不上。”

          我笑她好像死过一样,“你怎么知道是硬的”?

          “俺妈就是坐着坐着睡过去的,等中午叫她吃饭时,啊,人都硬了,最后连件衣服都套不上。”

          姥姥后悔了一辈子,老母亲临走穿的那件粉白的衣服就定格成了女人最漂亮的寿衣。

          要走了的姥姥不吃不喝,我日夜焦虑。什么办法都用了,姥姥依然是半碗汤端上去,汤半碗端下来。

          姥姥说:“这几天天天梦见你小舅(小舅四十多年前因公牺牲),你小舅拖我走啊。”

姥姥这句话启发了我,“姥姥,我认识东北的一个神人,这个大姐前些年出了一次车祸,起死回生后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神医。我打电话问问她你还能活多久”。

          姥姥几天不睁的眼睛突然睁开了,嘴上却说:“哪有神哪,神就是人,人就是神。”

          我相信姥姥这回死不了,头脑还这么清醒。于是我赶紧当着姥姥的面儿,给这位“神人”拨通了电话。

          “神人”是我表妹,就在隔壁屋等我的“长途”。

          “什么?你说得准吗?五年?还能活五年?算今年吗?属狗子的。早上还是晚上生的,你问她自己吧。”我把电话递给了姥姥。

          “神人”在电话里问了姥姥的出生时辰和方位。

          姥姥的耳朵有些聋,根本听不出是变了音儿的孙女扮演的神人——哈,演出成功。

          放下电话,姥姥说了句:“熬碗小米儿喝吧。”

          ……

在我的成长道路上,我的背后有着一位善良而又平凡的人支持着我,鼓励着我,是她在我困难时帮助着我,在我伤心的时候安慰着我。那就是我的奶奶。

  我的奶奶六十岁了,头上有几丝银发,身体有点弱,所以我的愿望中其中一个就是当医生,我之所以要当医生,是因为我要让所有人都健健康康的。奶奶她助人为乐,善解人意。不过奶奶对我的作业可是一丝不苟呀!

  奶奶她做的饭菜非常好吃,每天我放学回到家的时候,走到家门口就闻到了一股香喷喷的饭菜味。

  有一次,我一放学回到家们口像往常一样闻到了香喷喷的饭菜味,想:好香啊!肯定又是奶奶在做饭了吧。于是我就赶快抱到厨房,问奶奶:奶奶,今天吃什么呀?奶奶说:“今天有白菜,馒头和肉。一会就做好了,你先去屋里写会作业吧。“好的”我说。

  过了一会,饭菜做好了,奶奶把饭菜端来了,对我说:“该吃饭了,快去洗手吧!”我说;好。”就去洗手了。洗完手我就去吃饭了。

  在吃饭的时候,我对奶奶说:“奶奶,你做的饭真好吃。”“好吃就多吃点吧。”说着便往我的碗里夹菜。“奶奶您也吃呀!”我说。

  当然,在和蔼的背后还有严厉的一面,在学习方面,奶奶会严格的教育我。有一次,我在写作业的时候,因为作业太多,所以就草草了事。哎!说来也巧,正在这时,奶奶来了刚好看见我的作业拿起来问道:“这是你写的作业?怎么乱七八糟的。”我苦着脸说:“因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了,所以……”“再写一遍,好好写。”奶奶严肃的对我说。我看着奶奶那严肃的脸庞。无可奈何的又写了一遍作业。

  慈祥的一面也是从这件事中表现出来的,那是在四年级的上册的期末考试,当考试通知书发下来的那一刹那,我惊呆了,我的语文考了88分,全班第一,可是数学就不那么理想了才考了60分。心想:这次怎么回事呀?怎么考得这么差。

  在回家的路上我心里很难过,到了家我就跑到屋子里趴在床上失声痛哭起来。奶奶闻声赶来,问:“怎么了,怎么回事呀?奶奶了解情况后,鼓励我说:“不要灰心,只要你以后好好学习就行了,而且奶奶相信你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听了奶奶的话,我刚才那颗失去信心的心一下子又充满了希望。

  四年级下册,我转学到了私立学校,通过了这个学期的努力,我取得了好成绩语文是:89;数学是:95。我回到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奶奶,奶奶夸奖了我。我很高兴,想:是奶奶鼓励了我,奶奶是我生活的引导者。不管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奶奶给了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帮助,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所以我要用我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奶奶对我的苦心付出!

  我爱我的好奶奶,这种亲情比天还高,比海还深。

该单元的剧集由林楠执导,由蒋欣、倪萍、李光洁主演。它讲述了从1947年申纪兰结婚到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辉煌故事。在这个单元里,蒋欣的演技真的很惊讶。之前有网友说,蒋欣演主角不出彩,她只适合演配角。但她在这个单元剧里就是光彩熠熠的主角,把爽朗、热忱、朴实的申纪兰演得很真实,很动人。

在90多年的申纪兰先生生命中,她争取同工同酬,使男女平等成为现实;完善联合生产合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探索发展道路,创新产业扶贫新模式;她致力于老城区,终身关心人民的生计……对大多数人来说,能够做出这样的大事,就足以留名青史了,更何况她做了这么多,更是当之无愧的女英雄。

《申纪兰提案》截取了申纪兰从1947年结婚到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期间的生活,恢复了她带领西沟村妇女开展劳动竞赛、争取权益、如何从普通妇女逐渐成长为领导者的故事。她提倡并推广它“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为争取男女平等做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