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头七(就是第一个七天)为望乡关,半夜时分,需要供香烧纸,因为这天是死者的灵魂回到故居的日子。这个大家在很多**或者老人的嘴里都听说过。(无论真假,在亲人去世后的第七天我真的有梦见他跟我道别,至于这是心理暗示还是真的灵魂就不清楚了)这时候需要
头七(就是第一个七天)为望乡关,半夜时分,需要供香烧纸,因为这天是死者的灵魂回到故居的日子。这个大家在很多**或者老人的嘴里都听说过。(无论真假,在亲人去世后的第七天我真的有梦见他跟我道别,至于这是心理暗示还是真的灵魂就不清楚了)这时候需要打开门窗,方便死者来去方便。
二七的时候,死者已经到了鬼门关,为了防止恶鬼欺负死者,入殓的时候需要怀揣七包纸灰,将纸钱贿赂恶鬼,才能平安过关。
三七为金鸡关,入殓时需要身下洒满五谷杂粮,过关时,死者将五谷散于地上,金鸡会啄食五谷,死者趁机过关。
四七为饿狗关,死者灵前插着三根缠棉花的秫秸,就是打狗棍,借用这三根打狗棍驱赶恶犬过关。
五七为阎王关,需要死者的儿女给扎五盆花烧化,阎王看花一马虎,就可以偷偷过关。
六七为押差关,死者寿衣外披着一斗篷,押差抓人时会把斗篷扯走,死者可以逃过一劫过关
七七为最后一关--黄泉关。根据死亡是男是女选择扎牛或者马来度过忘川河,这才算进入了地府。
“头七”是汉族的丧葬习俗,依据死者死去的时刻,再加以天干地支算出来的时辰,再进行的七天一周期的祭拜悼念。本身也是属于生者的心灵安慰。
而这个习俗慢慢的发展出了其他的禁忌规则,比如信佛大功德的人,生天与往生中都没有中阴,不用做七。一般人业障习气慎重。以防他堕恶道,三恶道,争取来生还能投胎到人道,所以需要做七。而且不同地方的七细节做法就有很大差异。比如广东这些基本烧纸和贡品,没有上述那么多规矩。到了现在生活节奏加快与年轻人对于传统习俗的抵制,祭拜七七四十九天很多地方都取消了,只剩下一个七天。
当然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封建迷信,不屑一顾。除了折腾人没什么意义。但是在以孝为先的中国古代,这是非常重大的仪式,古代官员如果父母死了不祭拜收孝会给众人排斥影响仕途甚至治罪。
虽然这是传统陋习,也确实非常麻烦。但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来说,这个仪式也有积极的一面,特别在古代不开明的时候。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去世了,生者的打击是非常大的,很可能一蹶不振。而仪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让生者感觉死者远行起码一路上是安全,他有灵魂的,可以投胎转生,头七会回来,我们还能再见面之类的念头。可能很自欺欺人,但是对于伤心的人,欺骗也好,虚假也好,这也是一根唯一的稻草,能让自己不沉沦下去。我们又何必打破这脆弱的幻影呢?
在农村亲人去世后,有很多的讲究,不仅要烧七个七,七七遍以后,还要烧百日,完了以后还要烧生日。其实不管是烧七个七,还是百日或生日,都只是寄托对亲人的一种缅怀和思念的方式而已。 我们都知道人有三魂七魄,所以活着的人都会为已故的亲人,烧三年和七七 。
在我们这里的农村,七个七当中只有五七最大,烧五七的时候,亲戚朋友们都会来参加祭祀。平常的六个七,只有自己最亲近的亲人去坟上祭奠。如果是父母去世的话,也就是说只有儿女会到坟上去焚烧香纸。因为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只要方便有时间,儿女们每个七都会去上坟。但是只有二七,闺女是不去上坟的,二七二七,也就是说这是儿子的七,所以二七只有儿子去上坟祭拜。
在我的老家五七和三年最隆重,烧五七的讲究是扎马和拜祭 。五七的马和刚去世时的盘缠马还不一样,盘缠马,闺女扎。就是说刚去世的时候,只要死者有闺女,那么雇人扎纸马的钱,必须由闺女掏。五七不一样,五七的马是儿子花钱。五七最讲究的就是拜祭。拜祭的时候,由死者的儿女准备了活鸡活鱼,还有猪头。现在条件好了,很多人家直接摆了整个的猪,猪身上还画了花。
五七拜祭是对死者最高的礼仪,也是最隆重的祭奠。死者不论有几个孩子,也不论儿女,每个孩子都出一份同样的拜祭所需猪头,活鸡和活鱼。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用的活鸡都必须是公鸡。等到七七遍以后,也就是第七个七,要把死者生前穿的衣服,全部拿到坟上焚烧掉。从此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随之化为乌有。
问:在农村,人死后为什么要烧七个七?各个七有什么讲究吗?
过去人们认为,人死后,随然已入土为安,但其魂灵仍留恋在家的,为使其故去亲人早归极乐,是要送七的,所以每一七都要烧纸钱引魂。
各地区不一样,我们这里是烧五个七,而五个七的最后一七就是"五七"最隆重,那时,亲戚朋友都要来参加,规摸稍小于出殡之时。
五个七的讲究是,第一期为六天,五七三十五,剩三十四天。老伴在世要减一天,再就是有几个儿子再减几天,实际五七的天数就在三十天左右。
第一七的讲究是,儿子儿媳在老人生前的居室里烧纸钱七张,也就是冥币七吊(因纸钱是一叠四合,横三竖九砸二十七钱,四合为一百零八钱为冥币一吊),意思就是把老人魂灵送出内室。
第二七是在堂屋由儿子儿媳烧纸钱七张为冥币七吊,就是把老人魂灵送出堂屋。
第三七是在院子里烧纸钱七张,把老人魂灵送出院外。
第四七空着不烧,因魂灵已出院外,投奔祖坟去了。
第五七,亲朋好友全到,备齐纸马香鹤,干鲜果品,三牲四祭,到祖坟上去烧,就是送老人真正驾鹤西行归天,自此,逝者已登仙界。
所以,五七最隆重,回家后摆酒席招待答谢亲友。
再纪念就是周年了。
周年后纪念三年才许清明添坟,以后,老人清明和七月十五和十月一寒衣节的待遇就和祖先们一样了。
大家都承认人生在世不容易,可其实去世后也是很麻烦的,不知去世之人是否知晓,但活着的亲人继续忙活着,烧七烧八,规矩也不少,特别在我们农村,今天山村梅花来分享一下我们这与烧七有关的讲究。
第一,人去世后要烧七个七,有地方也称是“做七”,烧七原因说法不一,我理解如下 。(1)人咽下最后一口气,灵魂便要踏上一条不归黄泉路,在这路上也是不平坦的,传说人都有三魂七魄,每七天遭受一次痛苦,散去一魄,一年散去一魂,亲人为了让其有力气承受且顺利到达波岸,就每七天为其送些吃的和钱财,就有了“七期”与“三周年”。(2)当我们失去亲人时,都会经历那种撕心裂肺的疼,通过烧七,每七天到坟上哭一下,诉说一下思念之情,七七过后是烧百日,再是烧周年、三年,随着时间推移,活着的人慢慢接受亲人去世的现实,渐渐从悲伤中走出来。
第二,在我们这烧七讲究也很多,一七、三七较大,五七最大,这三个七亲戚朋友一般都去坟地祭祀 。二七、四七、六七属于小七,白己直系亲人参入祭祀。而且对于有身孕或七岁前的孩子是不参入这些活动的,特别是头七前,太小的孩子不可接近去世人呆的房屋,传说去世之人的魂魄还在房屋周围游荡,过了头七之后,就会登上望乡台,开始黄泉路之行,一去永不归来。
梅花人过半百虽不是迷信之人,但也真真祝福那些早走的亲人们,希望在天堂不再受疾病折磨,忘记一切,快乐每一天,我们也会好受一些。
人虽死,名仍在,其灵尚存。死者的肉体虽已不复存在,但他的音容笑貌却还活在人们心中。下葬之后,每七日设一祭,请僧或道做道场,诵经引度,上供祭奠。这叫(做七)。每七日做一次,一直做到七七四九天的七七为止。(头七)非常隆重,一来因为这是首次大规模祭祀死者,二来因为此日相传是元者上望乡台眺望家乡的日子,所以极为虔诚隆重,稍有不敬,将遭鬼谴。死者家属大多通宵不眠,身穿丧服,战战兢兢,唯恐亡灵不满而降下灾祸。(六七)应由亲戚做,以应(六七不吃家乡饭)的习俗。这天亲戚从家里带来各色食物祭品,金银锡箔赶到感丧家,供祭于灵前。(七七,由子女们一起做,而由女儿唱主角,(有的地方以女儿为(五五)的主角)。
七数是古中国商朝及商朝前一直用的孕育之数,所以道学炼啥都用七七四十九天之数。
包括占卜及卦算,也是数用七与八的,而不是周朝及周朝后的卦用数是六与九的。
这就是九宫数阵的九宫为卦基础形式的,123。456。789。叠垒式形式。
从而横卧算年,立竖算时的形成依据。而数用七八就是横卧,数用六九就是立竖。
这也是147准备,258回家,369出门走在九宫数数上的应用。即:
789。
456。
123。
而七数的孕育形式,其数图式如现今的科学标志的电子绕原子核运行的图标图示,即四个电子绕行轨道同原子核构成的图案。也就是雌性怀孕的图案。归生养繁殖图形。
七数的繁殖性质,使炼丹等修炼都用七七四十九天之数了。
而人亡故为重新投胎再生的轮回,从而丧期为7个七天。这就7七的期。是往生去了,并不是死去了,即投胎转世去了。
从而如炼丹一样,用7个七天进行。
只不过世俗化后多用前3七天,从而重用三七烧纸祭拜日了。讲究的5七。完整的才7七了。而真守期的是守墓三年。即中守满三百整数,小守不满五十的四十九。而三百也不满一年,差六十五天。大守三年。
而每七天是亡故人远离人世的距离,即离人世远而距投胎处近了。作七为送其投胎路走完。
实际耗磨掉亲人衰丧的情绪,归心理抚慰术形式之一。
赞议一下,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在农村,老人死后,都是要做七的,一是沿用民间习俗,二是值此悼念亲人,寄托哀思。但青少年或未嫁娶的人,这类人称为“少年亡”,死亡后一般都不做七。
丧俗,南北差异较大,各地风俗又不同,没有所谓的正规做法,或所谓的正宗之说。
做七或烧七,各地叫法不同,都是一个意思。我地区叫法是"做旬或做忌",头七叫头旬或头忌。比较讲究的要做七个七。但近十年八年来,我珠三角地区的人,大多数都简化了,只做三个七,即做三七。
到了为死者做三七那天(即死者死亡后第二十一天)就摆一些酒宴,请亲戚朋友来吃一顿酒宴,以此表示答谢在治丧期间曾经出过钱出过力的人。
另外还搞一些仪式,把死者的灵牌位安上祖先神台。算作整个治丧期间,守孝期结束,除下孝服(除孝)。从该日后可以走亲访友,可以探丧问病,可以参加别的一切喜宴,再无禁忌了。
在农村,人去世为什么要烧七个七?各个七有什么讲究吗?
这是农村地方风俗文化,是老辈人传承下来对去世人的缅怀和纪念,是期盼亲人能够一路走好,在另一个世界能够过好,更是期盼亲人早日投生的一些仪式。
曾经听老人说人去世以后,魂魄可以在人间转悠七七四十九天,有什么牵挂的事情可以在四十九天里看看,或者解决。
从一七开始烧,每一个七子女亲人们都要按照规矩摆供,就是给逝去亲人送饭吃。
一七,是水饺,一七里亲人会包几个素馅水饺,在坟前摆供,碗里盛装三个,然后烧纸钱时把饺子倒进入一起烧掉。
二七,是面条,面条意思是亲人在接近半个月的日子里开始倍加思念亲人了,面条是绑腿的。
三七,三七饽饽圆上圆,这三七上做的饽饽必须是圆形的,在我们这里它叫光头饽饽。
四七,荷包蛋,到了四七,只需要打个鸡蛋水放在碗里,然后还是摆供,焚烧。
五七,五七是大七,是和一周年忌日,三周年忌日并列大的烧七日,这回就要很正规的做大枣饽饽。
六七,六七包子,家里有闺女的,六七上的包子是闺女包的。
七七结束,七七可以做前面所有七里任何一种吃食。
所有的七里,主食是饺子、面条、饽饽等,不仅仅只是这些东西,每个七还要摆供鸡鸭鱼肉,还有水果,最后一律都是往烧的纸钱里样样丢一点。
七个七里,只有五七要伺候宾客,五七摆酒席得摆很多桌,其它七都不算重要,只要最亲的亲人去烧七就可以了。
但是农村有个说辞,就是无论儿女有多孝顺,或者家里只有一个孩子,都不可以所有七都去,必须露一个小的七,据说七七都去的话,会被死去的亲人惦记着,对活人不好。
农村里有亲人去世,七个七都是按套数做的,还有各种纸扎的器具,在我们村里,这些已经被限制了。
说到这人去世后为什么要烧七,不禁想起有人说的:人这一辈子无非就是生与死两件大事,有人说,这人出生后,就得用一生的时间去准备死。所以说农村人对于生死这两件事看得比较重,尤其是死。
农村人去世之后,要烧七的习俗据说是源自古代人们对于佛教中六道轮回的说法。阳世的亲人每隔七天为死者烧一个七,共七七四十九天。相传每七天为一限,逝者在阴间寻找生缘,以求再次投胎轮回。七天不行便等下一个期限,待到七七四十九天期满,必能寻到一生处轮回。而阳世亲人则每七天一上坟祭奠,为逝者烧纸送钱,打点盘缠等,以供逝者在阴间花销。所以,这千百年来烧七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我们胶东农村,人一死,便要先烧"倒头包袱″,上面写上逝者的生辰八字及去世时间在院子内焚烧,然后去土地庙"报庙″,算是在土地爷那里点上了卯,报上了阴间的"户口"。然后是第二天晚上"送盘缠",送盘缠的时侯要扎"纸马″,以供逝者路上当脚力使用,三日后出殡下葬。
从逝者去世那天起,每七天为一个七。第一个七称为"头七″,农村人一般按星期计算,如果说逝者是周日去世,那么头七便是下个周的周六。以后的每个七都是周六烧,直到烧完七个七为止。所以七七也叫"遍七",是指都烧遍了的意思。
农村人将头七、三七、五七看得较重,而二七、四七、六七、遍七较淡。而头七、三七、五七中,五七又最为隆重,也要扎纸马等大件在祭祀时焚烧,同时宴请曾经帮过忙处理后事的亲戚朋友及街坊邻居。
农村人认为,逝者在烧头七 时尚 未离去,所以有一些幼儿能从坟头的茔门处看到逝者。而这逝者头七也能"记人″,他(她)留恋人间的亲人,更惦念前来烧七的每位亲人,而且巴望这些人每个七都能到坟前来。
而农村人有个讲究,每人要留一个七,不能全烧遍了。所以这二七时一般女儿不去,儿子去烧烧完事,而六七则儿子不去,女儿前往。等到遍七烧完,这近期的七才算告一段落。
如果逝者在这七个七当中,有一个七正逢农历初七、十七或二十七,那么这人在阴间的"罪过"就比较重。按农村人有话,叫"天七",亲人便要在这天用白纸做成与逝者年龄相同数量的三角纸旗,烧七时插到死者坟头上,以期抵消逝者的"罪″。
胶东农村除了这前期的七个七以外,还有烧百日、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及生日等要烧。这其中又以三年为最大,也要宴请宾朋。
不论是哪个七,这孝子孝孙都应在坟前磕头施礼。过去讲究三拜九叩,礼数特别繁琐,有时候就是让咱看上几遍,也学不全。而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却十分讲究,什么"人三鬼四″都要遵循。不过现今很多地方也都从简了,因为十分懂得人也不是很多了。
等到三周年烧完之后,以后上坟拜土就是清明节及十月一了。
我这边一般烧三个七,或五个七。没有七个七的,一个七的也有,但不多。男挺七烧,女望七烧,即六天就烧。五七必不可少,五七三十五,望儿来救苦。五七阎王最恶。就知道这些。
1、花圈或花篮。
鲜花或纸花均可,上写有挽带,有上下款,上款写对死者的称谓和极简短的悼词,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2、礼金。
在追悼会上人们常常送的就是一些礼金,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交往礼物,又是自己的一份心意,毕竟在开追悼会的时候总是需要花费和开销的,自己的礼金能够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3、鲜花。
送的花也有些讲究,因为每种花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总的来说送追悼的花,主要以**和白色为主,千万不要送那些过于鲜艳的花。能送的花主要有黄菊和白菊。
参将葬礼的注意事项:
1、参加葬礼时,如若不小心碰掉、碰坏了葬礼上的祭品,均应及时和丧家联系,心生忏悔,坦诚道歉,尽量恢复原样,万不可置之不理。
2、参加葬礼时,尤其是在最后遗体告别、尸身开光时,气场虚弱、胆小的朋友,还是别看为佳,这是最好的回避方法。3、参加葬礼时,丧家戴孝人,如不小心丢失、破损孝布、孝牌、青纱者,均不可补替,更不可刻意丢失破损。
4、参加葬礼时,丧家戴孝人,一定要按照长幼顺序带好自己的孝布、孝牌和青纱,万不可错带、混带。
5、参加葬礼时,礼金千万不能用红纸包装,最好用白色或素色纸封套包好,在封皮上写上“奠仪”、“帛金”之类的黑字并署名,明纪生命。
一七,又叫烧头七。民间说法,头七的时候世者尚能认人,谁参加了烧七祭祀,他心里清清楚楚,以后每个七都会盼望他来。所以,如果子女有离得远的,怕以后万一哪个七不能参加的,头七最好不烧,免得逝者以后每个七都盼望他来烧七。
二七,谐其音为儿七,一般只有儿子们参加祭祀活动,本家亲邻和女儿都不参加。
三七,是五七之个比较大的一个七,一般子女都要参加,本村近邻和主要亲戚也可参加,因参加的人较多,烧完七后主家要待客。
四七,没有什么讲究,一般只是自己子女参加。
五七,是最大的一个七,要扎纸所扎马,远亲近邻,能到的都要到,子女要摆祭,即以生猪头、活鸡和活鲤鱼摆三牲祭。上坟的人要在把头的主持下,一个一个轮着磕头,仪式是比较隆重的。五七的祭品必有饽饽,但必须是光头的,类似圆馒头的那种。祭祀活动后要大宴宾客。
六七,谐其音为留七,即所有的亲戚朋友在内,不能每一个七都参加,要留一个七,如果前面的七都参加了,这个七就不要参加了。
七七,又称遍七或断七,是烧七祭祀的最后一个,但这个七不大,只是子女或本家近邻参加。
在烧七的日子里,如果逢到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这叫天七,说明死者罪过比较大,要好好为其超度,免得其到阴间受罪,所以这天要按着逝者的年龄,往坟头上插三角形的小白旗,以未为逝者赎罪
问题一:老人去世头七怎么过 1前三天家人守灵,家人迎接亲朋好友
24到6天答谢请客送好友
3第七天凌晨一点时,在家里摆上死者爱吃的菜和东西,在路口到家里的路上,用白蜡烛白城一条路的形状,用来引死者回家,否则死者回不了家容易在天亮时魂飞魄散,然后在家门口等着,凌晨3点阴气最盛,死者到家,3点1刻(3点15分)离开回阴间,即可。
问题二:亲人去世怎样做头七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头七”习俗,然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于魂魄回来前,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便须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觉,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窝;如果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亦有说认为人死后魂魄会与“头七”前到处飘荡,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该在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着这趟“天梯”到天上。
问题三:人去世后头七怎么祭奠 据不太可靠消息记载,头七的时候,人的灵魂还在各处飘荡,在望乡台上,时时刻刻都在看着自己家乡。到了头七晚上半夜的时候,自己的亲人在家里烟囱旁边烧一个梯于形的东西,叫“天梯”,只有烧了这个天梯,灵魂才能顺着这个梯子达到天堂。虽然这只是无情,但是在自己的亲人身上,即使是迷信也要信一信,谁又肯让自己的亲人在这种事情上受委屈呢?头七,中国人的丧殡习俗,是根据死者去世的时间,再配合天干地支计算出来的日子及时辰,然习惯上大家都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头七」习俗,然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於「头七」返家,家人应於魂魄回来前,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便须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觉,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窝;如果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亦有说认为人死后魂魄会於「头七」前到处飘荡,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於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著这趟「天梯」到天上。人死后头七返家探视 出自 《 度亡经》(又名中阴救度大法)。东北的七七具体是指:头七,三七,五七和七七。这几天是要烧纸的(汉族人的风俗)。
问题四:老人去世头七忌讳什么 头七,中国人的丧殡习俗,是根据死者去世的时间,再配合天干地支计算出来的日子及时辰,然习惯上大家都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头七”习俗,然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于魂魄回来前,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便须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觉,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窝;如果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
亦有说认为人死后魂魄会与“头七”前到处飘荡,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于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着这趟“天梯”到天上。工
人死后头七返家探视 出自 《 度亡经》(又名中阴救度大法)
问题五:头七和五七应该怎么祭祀 什么是头七:
人死后的第七日其魂魄会回来家中以作最后的怀念,家人会为逝者准备其生前最喜爱的食物及物件以作最后的致意,中国人称这天为头七。
头七如何祭奠亲人?
「头七」由儿子办理,「二七」为小七,「三七」系出嫁女儿负责, 「四七」也是小七,「五七」为出嫁孙女祭祀,「六七」也是小七, 「七七」又称「满七」或「圆七」由儿子办理有始有终,功德圆满。 现代人由於工商业发达工作忙碌,有将七七四十九天缩短的情形, 以缩为二十四天为例,其方式为「头七」与「七七」各七天, 中间每隔二天为「七」即为二十四天,在居丧期间未出殡前不过节, 遇祖先之忌日也不拜。 做七除上寿者照七七四十九日为尾七外,未上寿者即俗所谓「死人快过日」, 一般多自二七起短为六日,因此实则做尾七为第四十三日。
永远怀念是一个专业为用户提供网上祭奠亲人,清明扫墓祭祀,网上虚拟墓地,陵园的网站,在永远怀念用户只需要轻轻点击鼠标即可在永远怀念的站内祭奠亲人平台选择不同的祭祀方式,对逝者进行网上祭奠
问题六:人去世头七怎么算的 七七四十九天,为一个轮环,在这段时间中,死者的魂魄要经历所谓的”孟婆汤“、”奈何桥“等。待死者找到了新归宿之后,再把其躯壳下葬。这就是所谓的”头七“。
我喜欢看古诗文、及一些关于古代的孤本、小说等,所以对这方面涉猎较深。请你相信我,不容置疑。
我建议您也用空闲时间多看些书,虽有些乏味,但可以让你了解更多,知识更为渊博。
问题七:祭拜过世的老人头七应该注意事项 头七,一种中华民族的丧殡习俗。
一般,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该于魂魄回来前,给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必须回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觉,睡不著也应该要躲入被窝;如果让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换句话就是说;头七就是死者和亲人告别的日子。自此一餐,阴阳两隔。
问题八:头七如何祭拜先人 头七,一种中华民族的丧殡习俗。习惯上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该于魂魄回来前,给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必须回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觉,睡不著也应该要躲入被窝;如果让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亦有说认为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于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着这趟“天梯”到天上。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头七”习俗,然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丹七”返家,家人应于魂魄回来前,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便须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觉,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窝;如果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亦有说认为人死后魂魄会与“头七”前到处飘荡,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该在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着这趟“天梯”到天上。
相关风俗:
从死者卒日算起,丧家每隔七天就要举行一次烧纸祭奠,共有7次,俗谓“烧七”。一般是“三七”、
“五七”比较重要,亲朋也要送来些纸、烛。此中还有一个“回煞”(又名“回殃”)仪式。旧俗以为人死后其魂魄犹存,在七七四十九天前,死者的阴魂要回家一次,具体时间由道士推算。届时,丧家把香烛酒食摆好,在地上铺一层炭灰或草木灰,用以检验死者回来的足迹。用一竹竿一根,隔一尺贴纸钱一张,立在门口台阶上或插于死者落气之屋的房檐下,据说阴魂见此就会进屋。用土罐装一煮熟了的鸡蛋置于房屋角,以此贿赂殃神(俗称鸡脚神),让死者鬼魂在家里多待一会儿。这时,一家老少躲得远远的,待规定的时间过去之后,先将一串爆竹丢进屋内,爆完才可以进家。满百日和周年时,还要烧纸祭奠。在人死后的半年或一年时,再给死者做一次道场。
烧七:
“烧七”就是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称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计49天。民间传说人有三魂七魄,死后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尽,七满魄尽,所以要过“七期”和三周年。民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说死者从去世之日起,在49天内,每隔七天阎王要审问亡魂一次,故“七期”又称“过七灾”。在烧七时,丧家要在大门口挂白纸灯笼,表示家有重孝。头七在家设灵牌,焚香明烛,供献酒肴祭奠,下余六七都到坟地化纸钱。一般以一、三、五等单七祭札较隆重,亲友皆至,孝子要哭灵;二、四、六等双七,亲友不来。孝子只烧纸、不哭灵,称为“空七”。尤以“三七”和“末七”最重要,每逢这两个“七”日,亲友都要到坟上烧纸祭奠,孝子也要大哭一场。“末七”又称“尽七”,丧家大都要诵经礼忏,亲友也要送冥币、香、纸、大蜡、金银斗等祭奠。“烧七”若与夏历的初七、十七、二十七相逢,谓之“冲七”或“犯七”,认为亡魂“逢七有灾,冲七有难”。在关中的耀县和陕南的丹凤县,除认为“冲七”是忌期外,还以“烧七”与月中的初八、十八、二
十八相逢也是忌期,俗云:“逢七逢八,铜锤铁钗;烧七烧九,阎王请吃酒”。认为烧七遇到七和八的日子,阎王要拷打亡魂,遇到这种情况,要提前或推迟一天祭奠。关中一些农村。遇到“冲七”时,孝子要给死者坟顶插纸伞,意在协助亡魂躲避灾难。陕北的延长县,在“冲七”的先一天下午就要剪若干白纸旗,由子女、儿媳从家门口沿途插到坟前,将亡灵请回家中祭奠,以避过灾劫。插白旗意在引路,据说亡魂如果来不及回家,可藏于白旗下躲难。
参考:
头七:>>
问题九:老人去世头七做的菜都放什么调料 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 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做七”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做七应备牲醴菜肴奠祭。倘遇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称「撞七」,提前一日半夜做七。做七时,禁止理发、赴宴、饮酒作乐、华装盛服等。 「头七」由儿子办理 「二七」为小七,为出嫁孙女祭祀 「三七」儿子、儿媳办理 「四七」也是小七 「五七」系出嫁女儿负责 「六七」也是小七 「七七」又称「满七」或「圆七」,由儿子办理,有始有终,功德圆满。 头七,习惯上大家都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于魂魄回来前,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便须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觉,睡不着也要躲入被窝;如果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 家人应于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 ,让魂魄顺着这趟“天梯”到天上。 “上望”是指在死者去世的第6天午夜,即第7天的凌晨,家里人举行哭祭的仪式,并延请僧道诵经致祭,焚化纸钱、灵屋等品,之后关掉所有的灯睡觉。 白天要烧“头七”,以后每隔七天祭祀一次,直到“七七”。 “一七”,即人死后七日,丧家举行隆重仪式,设灵位、供木主,上香叩拜,烧纸箱焚楮镪,请僧道诵经、拜忏。 “二七”,祭礼从简,这天,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祭奠,烧纸楮。 “三七”,亦称“散七”,这夜,孝子擎香火,到三岔路口呼喊亡人姓名或称谓,或上坟焚香接亡灵回家,家中设奠。 “四七”,祭礼从简,这天,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焚纸楮进行祭奠。 “五七”,在七七中,五七祭仪尤重,这天,出嫁女儿挑酒食回娘家祭奠,烧五盆纸花。丧家举行祭奠,焚楮烧纸,请僧人、道士放焰口。亲友也携纸钱、锡箔元宝(也有送现金)助祭,丧家要办酒席招待。扎纸扎,焚祭亡灵,纸扎有楼阁房宅,内置锡箔元宝;有金山、银山,山上饰草木鸟兽,祭礼时,将这些纸扎拿到墓前焚化。 “六七”,祭礼从简,这天,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祭奠,烧纸楮。 “七七”,仪式略同“头七”。“七七”为“断七”、“起服”,即除去孝服。请亲朋好友参加“断七”礼仪活动。这一天,请道士和尚来做道场,美其名曰“保太平”。因为这一次则是为活人祈祷。念经拜忏之后,子女们便脱下丧服,换上常服。 做佛事做法事也是做道场,不可把佛事做为葬仪的一个节目来看。家属亲友必须尽可能地全体参加,能够跟随持诵最好,否则亦当陪伴、聆听、礼拜。依亡者亲友的虔诚、恭敬,感应诸佛菩萨,以佛法的神力及佛法的道理,给予亡者救济及开导。因为做佛事就是召请亡者临坛听法,化解烦恼的业力,而得超生离苦。如果亲友、眷属对于佛事漠不关心,既不参与,也不礼敬,对亡者的功用,纵然是有,也极其轻微。 家中设灵位,“七七”期内,点长明灯,香火不断(现在有的点盘香),可供鲜果。
问题十:祭祀死者的头七、三七、五七、七七怎么算 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按传统的说法,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事实上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佛教认为,除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升天,灵魂一般并不能够马上转生。没有转生的亡灵不是鬼,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中的一种身体,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后七个七期中,孝属或亲友如果能请僧人来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处。所以,佛教主张超度亡灵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过了七七期之后,亡灵托生的类别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却不能改变他已托生的类别了。如果一个人,生前作恶很多,注定来生要托生畜类,当他死后的七七期中,如果有孝属亲友为他大做佛事,使他听到出家人诵经,当下忏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为人了。而道家也认为超度度亡灵最好是在他“七魄”没有散尽之前。 “做七”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有些地方,旧丧俗中的第五个七天,必须由外嫁女回来,这一天的费用完全由外嫁女负担,如果死者没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孙女来做。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和第七个七天,叫做“大七”。在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习俗,就是说在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儿和媳妇们,每人各自提一只灯笼,在规定的仪式中飞也似地赛跑,争取第一个跑回家,俗称“争英雄”,认为这样死者灵魂能庇佑降福。因为人们认为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仍然和活人一样有情感。 穿孝――老人死后,儿孙为表示哀悼’,直系子孙、媳妇,要每人做一孝衫、孝鞋、孝帽、直穿至谢孝日。葬后三日为“祭坟”,七日为“小期”,二十一天为“三期”(也称“三七”),三十五天为“五期”,四十九天为“断七”。百日、亡人生日,孝男孝女上坟祭奠。期年为周年。三年过了才换下孝衣。所谓守孝三年,至此了结。现代做七比起传统的做法要简单,但很多人还在“大期”日到殡仪馆烧点纸,祭奠一下。 老人们讲,头七的时候,人的灵魂还在各处飘荡,在望乡台上,时时刻刻都在看着自己家乡。到了头七晚上半夜的时候,自己的亲人在家里烟囱旁边烧一个梯于形的东西,叫“天梯”,只有烧了这个天梯,灵魂才能顺着这个梯子达到天堂。虽然这只是无情,但是在自己的亲人身上,即使是迷信也要信一信,谁又肯让自己的亲人在这种事情上受委屈呢?
头七,中国人的丧殡习俗,是根据死者去世的时间,再配合天干地支计算出来的日子及时辰,然习惯上大家都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头七」习俗,然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於「头七」返家,家人应於魂魄回来前,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便须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觉,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窝;如果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
亦有说认为人死后魂魄会於「头七」前到处飘荡,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於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著这趟「天梯」到天上。
人死后头七返家探视 出自 《 度亡经》(又名中阴救度大法)。东北的七七具体是指:头七,三七,五七和七七。这几天是要烧纸的(一般为汉族人的风俗)。丧葬习俗县内丧葬习俗在建国之后,虽有所革新,但举办丧事,农民家庭一般仍按历史相沿的传统习俗进行。(1)准备“后事”人生百岁总有一死。当人老年迈以后,本人或家属其他成员则要为其准备身后用物。最主要>>
做七,亦称“斋七”、“理七”、“烧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旧时汉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即人死后(或出殡后),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
"做七"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在广州一带,旧丧俗中的第五个七天,必须由外嫁女回来,这一天的费用完全由外嫁女负担,如果死者没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孙女来做。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和第七个七天,叫做"大七"。
在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习俗,就是说在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儿和媳妇们,每人各自提一只灯笼,在规定的仪式中飞也似地赛跑,争取第一个跑回家,俗称"争英雄",认为这样死者灵魂能庇佑降福。因为人们认为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仍然和活人一样有情感。
扩展资料:
除了做七外,还有许多其它祭奠活动。死后60日,要举行“六旬祭”,祭仪略同做七。福州在“六旬祭”时,于盛满清水的脸盆中放一只抽空蛋黄、蛋清貌似完好的空鸡蛋一起祭祀。
俗云人死后60天,亡魂要经过阴府奈河桥,当他从奈河中捞起此漂浮的鸡蛋时,发现指甲全部脱落,才知自己已经死亡。供奉空鸡蛋之俗即源于此。死后百日,又要奉行“百日祭”。死后1周年,奉行“周年祭”,古称“小祥”。死后3年,举行“三年祭”,古称“大祥”。
参考资料:
1 丧葬习俗中填七是什么意思
做七亦称“斋七”、“理七”、“烧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
旧时汉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即人死后(或出殡后),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
此俗汉代尚无记载,大约与佛教传入中国有关,南北朝时已多行之,后世沿而不改。佛教《瑜珈论》谓人死后,在人死此生彼之间有“中阴身”,如童子形,为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如七日终,不得生缘,则更续七日,至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以故有“七七”之期及逢七追荐之俗。
一说,人初生以七月为腊,一腊而一魄成,经七七四十九而七魄具;死则以七日为忌,一忌而一魄散,经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泯,此为道教魂魄聚散之说。第七个七日,民间又称为“断七”、“尽七”、“满七”。
比较受重视的是头七、五七与尽七。《北史胡国珍传》:“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
《北齐书孙灵晖传》:“(南阳王)绰死后,每至七日至百日终,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牡丹亭遇母》:“空和他做七做中元,怎知他成双成爱眷?”《儒林外史》第五回:“自此,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
又第四回:“光阴弹指,七七之期已过。”参阅明田艺蘅《春雨逸响》。
治丧后,每隔七天祭祀一次,称为“做七”、“七七”为最后一个“七”,称“断七”。其中“五七”一次最热闹,一般请来道士做“五七”道场。
亲朋好友都到齐,办“五七”饭。一百日到来做百日祭祀,后每隔一周年祭祀一次“周年”,三年为止。
每十年做阴寿祭祀,到百岁为满。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
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
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另外,父母死后应该合葬。
父死不知母墓,母死不知父墓,都要把死者暂时殡起来,等找到父墓或母墓时再进行合葬。这样灵柩停放的时间就很难说了。
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佛教认为,除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升天,灵魂一般并不能够马上转生。
没有转生的亡灵不是鬼,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中的一种身体,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后七个七期中,孝属或亲友如果能请僧人来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处。
所以,佛教主张超度亡灵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过了七七期之后,亡灵托生的类别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却不能改变他已托生的类别了。
如果一个人,生前作恶很多,注定来生要托生畜类,当他死后的七七期中,如果有孝属亲友为他大做佛事,使他听到出家人诵经,当下忏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为人了。而道家也认为超度度亡灵最好是在他"七魄"没有散尽之前。
2 古代楚国人的丧葬习俗
仪式 1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2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4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5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6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7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8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9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
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10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编辑本段其他注意 原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 1: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或犯七)。目前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
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
按丧事习俗,烧七(做七)。 还有特别需要一说的是犯七。
何谓犯七?就是从亡故之日以农历推算,若逢七之日与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些日子重合,就叫犯七,比如三七与这些日子相合,就是犯了三七。有道是:“亡人不犯七,活人没饭吃”,意思是说,犯七有利于活人,但亡人却会因此而受罪遭难,所以,遇此情况,活人需要为亡人消灾救难,也就是需要上坟为亡人淋七。
以山西为例,其具体的做法是:用麻纸剪纸人,其数目是比亡人之寿多三个,扎于谷杆上,还要剪一把伞,一架梯子,一座桥。把这些纸人围成一圈,扎到坟头,中间放伞、梯和桥,然后用水浇放有核桃和枣的漏瓢以淋纸人,并虔诚地念种种提醒亡人的话语,如躲雨了,过桥了,打雷了等等。
3: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的意义:人死到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阴府之检察官)和四位审判官,其职是:将亡者提询,以生前所作所为,善善、恶恶、加以侦讯,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过前七殿:第一殿秦广明王、第二殿楚江明王、第三殿宋帝明王、第四殿伍官明王、第五殿阎罗帝君、第六殿卞城明王、第七殿泰山明王、儿女烧七,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舒适,过王顺利。做七拜明王,查其生前|“善悪”的行迹,四十九天后移送阴曹法院经四审,每十日为一旬,调审一次:一审,(头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二审,(二旬,第六十九天)李氏判官;三审,(三旬,第七十九天)韩氏判官;四审,(四旬,八十九天)杨氏判官;再过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烧百天(叫做短百天,长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烧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烧三周年拜,转轮明王后、决定如何投生,转入来世。
3 丧事做七风俗
祭奠亡灵是一七、三七、五七、七七,春节期间祭奠也没问题。
其实,祭祀不一定烧纸,大哭一场,试想他见你哭,心中万般难过,是好处吗?要想办法让他高兴起来。人都是愿生不愿死的,死后飘渺无依,心中盼望下次投胎,所以,我建议你去寺庙里为他超度,如能立牌位就更好,愿他早日超升,七七内做最好。
亲属以至诚心办理此事,必获利益。 祝你春节愉快! 在家也可以办,点一柱或三柱香,放录音带(地藏经或往生咒)最少2小时,上午或晚7时以后,播放之前合掌当胸念“南无阿弥陀佛”十遍,播放之后,再合掌当胸念“南无阿弥陀佛”十遍,愿我的。
早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心诚则灵!因这位阿弥陀佛曾立下四十八愿救度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南无阿弥陀佛读音:na mo a mi tuo fo 合掌空心,手心不要贴紧。 古时候,超度亡灵,多半都念经。
4 丧事的做七是什么回事
做 七 做七,亦称烧七、斋七、理七、七七斋等,是民间常见的祭奠习俗。
其大致内容是:人死后,亲属每七天设斋会奠祭(或称追荐)一次,前后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民间俗信对此尚有种种讲究,如第一个“七”称头七,例由儿子为亡父(母)设木主焚纸钱,延请和尚诵经;二七则请道士还受生经;三七、四七俗称“散七”,可由外甥、侄辈来做;五七倍受重视,另有“回煞”仪式;六七由女儿备酒饭,无女则由侄女;七七称“断七”,由丧家供奉酒菜祭奠,并诵经除灵等。
事实上,做七习俗并不是儒家所倡导的传统丧葬礼俗的内容。有关做七习俗的来源及其信仰内涵等问题,至今聚论纷纭,尚无定论。
民间相传,做七习俗始于唐初,大致情节是:唐太宗李世民临终前曾嘱咐太子:死后每隔七天须由亲人为其摆一次荐宴,烧一回纸钱,前后共七次,至七七四十九天止,使其灵魂得以顺利超度。其中“五七”的置办,尤应丰盛,等等。
太宗死后,太子遵旨一一照办。其后公卿百姓纷纷仿效,由此形成做七习俗。
这种故事当然于史无征。有人指出,做七习俗虽然自唐初起盛行,但早在南北朝时已见有关记载,《北史·胡国珍传》:“国珍年虽笃老,而雅佛法”,及薨,“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北齐书·孙灵晖传》:“从(南阳王)绰死后,每至七日及百日终,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
根据上述记载和其他若干资料,学者多认为做七习俗来源于生缘说,大约在佛教传至东汉后到南北朝这段时期内形成,从唐初起突破信众范围,走向世俗化。为何要规定“七”为忌日?谓人生有六道流转,在一个人死此生彼之间,有一个“中阴身”阶段,如童子形,在阴间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若七日终,仍未寻到生缘,则可以更续七日,到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见《瑜珈论》)。
所以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中,必须逢七举行超度、祭奠。这种由佛教“生缘说”催生的做七习俗之所以在南北朝时形成,自然应视作当时佛教盛行的产物。
唐人李翱曾撰《去佛斋说》,对做七习俗及其理论依据予以驳斥,其根据之一便是“伤礼”,不合儒家对人情哀戚的讲求,这也能反证做七本是佛家的事。 相反,也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本于道教。
从该俗的实践看,做七既请僧众诵经,也请道士诵经,而民间关于做七由来的种种解释,多与道教的地狱结构及功能的宣传相吻合。清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三十二还结合做七习俗起于元魏、北齐的历史背景来对此论证:“按元魏时,道士寇谦之教盛行,而道家炼丹拜斗,率以七七四十九日为断,遂推其法于送终,而有此七七之制耳。”
他还引证《韩琦君臣相遇传》:宋仁宗驾崩,英宗初即位。光献太后对宰臣韩琦说:“当初立他(指英宗)为皇太子时,臣僚多有言不当立者。
恐他见后心里不好,昨因斋七,并焚于钱炉矣。”这个引证别有深意——众所周知,宋朝自太宗以后,道教一直备受尊崇,到真宗时更受到无与伦比的偏爱,还出现一个所谓“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赵玄朗,成为赵宋皇家的祖宗,从而使道教跃居“国教”地位。
如果做七是佛教所创,很难想像会替已故皇帝行此奠仪的。 还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源自先秦时代的“魂魄聚散说”: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一腊而一魄成,故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以七日为忌,一忌而一魄散,故人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做七的意义就是祭送死者。
此外如天以阴阳二气及金、木、水、火、土五行演生万物,谓“七政”,人得阴阳、五常而有“七情”,故天之道惟七,人之气亦惟七;以及《易·系·复》曰“七日来复”,《礼记·檀弓上》日“水浆不入口者七日”,都是本此道理而来,也都是后世做七习俗的信仰内涵所在。不过这些观念和旧礼又是怎么具体变成做七习俗的呢?仍是一个迄今无人作出说明的疑问。
还有人推测,做七习俗的原型是“虞祭”,即周代时“国人”于父母葬后迎其魂灵于殡宫的祭祀仪式,“虞”就是“安”的意思,即使亡者之灵得到安息。按礼制规定,举行虞祭的时间和次数因死者地位的不同而有区别,士之丧三虞,大夫之丧五虞,诸侯之丧七虞,每次虞祭皆以七日为期。
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大夫都僭用诸侯的七虞之礼。再往后,秦并六国,改朝换代,只要有条件谁举办七虞都行,最终流变成了通行民间的做七习俗。
上述诸见以及相互间的驳难,各有一定的根据和理由,可见做七的起源与涵义之谜,仍有待继续剖析。
5 古代楚国人的丧葬习俗
楚国丧葬习俗可以追溯到楚国巫术文化和楚国人对鬼神的笃信,如《吕氏春秋》里说的:“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祀”。
楚国墓坑形状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多数都有墓道,并伴有壁龛。同时,伴有大量的随葬品。其中,铜器、陶器、漆木器等日用器皿多放置在头箱中镇墓兽放在边箱外,兵器和 车马器则放置在边箱内,丝麻制品放于棺内有的就穿在墓主人身上,珠宝金银器放置在头箱和棺内。墓室的建造也是非常讲究,在“事死如生”的要求下,墓室一般都会极力模仿死者生前的居室模样,所以楚国一般贵族墓葬都会用大量木炭填塞,然后用青泥膏夯土,以达到能做到的最大的密封性。
一些有特色的丧俗:
1、棺椁上的红色脚印
楚人信巫,丧葬习俗中有逝者后人在棺椁上踩脚印表示对逝者的怀念。
2、镇墓兽
镇墓兽是用来驱恶鬼、辟妖邪,保护墓主人不受这些鬼怪打扰,形象是头插鹿角,吐长舌。一般会将其在头棺前放置。
3、尸体上的玉覆面
覆面为葬玉。葬玉是指专门为保护尸体而制作的玉器。古人认为,以玉殓葬,可保护尸身不腐,使魂魄复活再生。“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
4、陪葬玉佩组
玉佩组是由多件玉器串联组成悬于身上的佩饰玉。其主体多以璜、牌形饰、管、珠等串联而成。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仍盛行饰以华丽的组玉佩,表现其高贵身份。
5、人殉
楚国殉人主要是妻妾、亲信嬖宠和家内奴隶。女性殉人在楚国人殉中占较大比例。
6、"毁器"、“折兵”
随葬器物、兵器,诸如剑、戈、矛和镞等被有意截断或折弯后而随葬于墓中。其寓意是将实用器明器化,以表明随葬的物品与实用器有别。
6 汉族古代丧葬习俗是怎样的
汉族古代丧葬习俗,以丧礼哀死亡,以葬礼处理尸体,以祭礼悼念先人。
汉族丧礼以哭表示悲哀,以丧服(素服)表示沉痛。葬的本意是把尸体藏到活人看不见的地方,“葬也者,藏也”。
汉族先民葬俗最早实行野葬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后来实行棺椁土葬,也有火葬。
现在城镇通行火葬,农村部分地区还保留土葬习俗。葬之前要为死者沐浴、理发、换上新衣服(寿衣),有的还要整理一下容貌,使之安详瞑目。
古代还有含玉于死者口中之俗。然后是守灵、制棺椁。
同时,向亲友报丧,亲友则携带礼品助丧。然后是人木、出殡、埋葬、起坟、立碑,设牌位祭奠。
现代汉族葬俗趋于简化:用死者亲属臂缠黑纱,吊唁者胸戴白花代替丧服;用向遗体告别仪式(或开追悼会)、火化遗体、捧回骨灰盒等简化程序代替繁冗的旧式葬礼。既达到了丧葬的目的,又合乎“勿以死伤生的情理。
渔民葬俗与陆居汉族相同。
7 古代文化常识的礼俗
三从四德,三纲五常
封建社会强迫妇女遵守的道德标准为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纲五常是我国封建时代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封典、封禅
封典,封建时代帝王以爵位名号赐予臣下及其家属的荣典。封禅是古代祭天地的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子之功,称封;在泰山脚下的梁父山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禅。
避讳
指凡遇到君王、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为避免直接说出,则改用同音字或缺笔的办法来回避。帝王、孔子之名,众人共讳,称作公讳。避家人父祖称家讳。
北面、南面、东向
古代朝堂,君主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拜,故君王称南面,臣子称北面。如“室坐则东向为尊,南向次之,北向为卑,西向最下”。
坐、跪、跽、箕
两膝着地,臀部贴在脚跟上为坐;直身为跪,是有急事或表示谢罪、表示尊敬;跪起,准备起身,但双膝尚未离地,是为跽,又叫长跪,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臀部着地,两腿伸直,形似畚箕,叫箕踞,表示傲慢的态度。
婚礼
女子出嫁叫“归”,回家省亲叫归宁,而被夫家抛弃回归母亲家叫遣归。古代婚姻要经过六道手续叫“六礼”。举行婚礼时,夫妇在青布帐篷里交拜,这帐篷叫青庐。
丧葬、祭礼
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古人丧葬有棺有椁(外面的套棺)。装尸之棺叫“柩”,死人入棺待葬叫“殓”,停棺叫“殡”,埋棺如穴叫"葬"在丧礼中,根据亲疏关系穿一定规制的丧服,有“斩衰”“齐哀”等五服之说 ,丧服又统称“缞绖”。古代天子供奉七代祖先,祭品用三个太牢;诸侯五庙,用一个太牢;大夫三庙,用少牢。为人饯行要祭路神,叫“祖”;要洒酒于地,称“酹”。
拜
古人把拜分为九种。最重要的是“稽首”:跪于地,头扣地多时,是臣事君之礼。顿首,以头叩地,同时要面色失常、言语失声,只在有急事求人时才用。“肃拜”最轻,拱手而已,类似现在的作揖。“再拜”是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有时用作敬辞。
歃血、衅钟
古人定盟,双方口含牲血或以血涂口旁,表示信誓,叫歃血。重要的器物如钟、鼓制成,杀牲或杀人以祭,将其血涂在器物上表示诚敬,称为“衅”。
8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有哪些
停尸仪式
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的。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
在弥留时刻,死者须穿上寿衣。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在对死者进行沐浴更衣之后,亲属要马上把尸体移到灵床上。同时还要采取一些仪式,把死者的灵魂也引到灵床上去。
同时,家里人还要在死者的嘴里放上一枚铜钱,这叫做"含口钱"。在江浙一带的农村,还流行给死人烧纸锭、锡箔之类的信物,就是"烧落地纸"。
报丧仪式
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
旧时北京的丧葬讣文是比较严格的。人死了以后,亲属就要把消息告诉给亲友。报丧用的讣闻,一般只写亡人生前的官衔、品级,不写亡人的履历和生平事迹。 在汉族的观念里,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担悲痛的做法。
招魂、送魂仪式
死者的尸体安排就绪之后,就要举行招魂仪式。丧家在门前树起招魂幡,或者挂上魂帛。
做‘七’仪式
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吊唁仪式
在"做七"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首先要布置灵堂,点燃长明灯。接下来就要举行开吊仪式。现在城市,吊唁仪式已经大大简化了,主要是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
入敛仪式
吊唁举行完毕之后,就要对死者进行入殓仪式。 殓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还要举行开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动。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这就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
尸体、殉葬物放妥后,接着要钉棺盖,民间称为"镇钉"。镇钉一般要用七根钉子,俗称"子孙钉",据说这样能够使后代子孙兴旺发达。入殓后,雨打棺。否则,以为后代子孙会遭贫寒。入殓前后,停棺在堂,直至出殡。
丧服仪式
在所有的这些丧葬习俗中,丧家必须穿戴丧服。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 五服之外,古代还有一种更轻的服丧方式,叫"袒免"。
出丧择日仪式
尸体收敛之后就要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下葬,叫做出丧,又叫"出殡",俗称为"送葬"。停尸祭祀活动后就可以出丧安葬。在许多民族中对出丧日期都要慎重选择。出丧择日仪式甚是简单,有时只需翻翻皇历或问问"阴阳先生"即可。
哭丧仪式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下葬仪式
经过了初丧、哭丧、做七、送葬等仪式之后,最后的环节就是下葬了。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下葬仪式是非常讲究和烦琐的。抬灵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在打穴之前还要祭祀开山,孝子要烧香点烛行开山礼。有的地方要请地仙,还要画太岁,开山的时候要避开太岁的方向,不然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丧家就会遭受到祸害。开山的时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个木桩,然后让孝子在打木桩的范围内用锄头挖三下。
最后
民间的习俗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须绕墓转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严禁回头探视。否则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措施。不然的话死者的亲人不停地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
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在有的地方辞灵之后,只要是亲属就要在一起吃饭,这叫做"抢遗饭"。
9 祭祀死者的头七,三七,五七,七七怎么算
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称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计49天。
丧家每隔七天就要举行一次烧纸祭奠,共有7次,俗谓“烧七”。一般是“三七”、“五七”比较重要。
第七个“七”也叫“断七”,预示着丧礼结束。
扩展资料:
相传李世民临死前嘱咐太子“死后每隔七天要由亲人为其摆一次荐宴,烧一回纸钱,前后共七次,至七七四十九天止,使其灵魂得以顺利超度。”太宗死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于是便形成了现在的烧七习俗。
数“七”祭奠,减轻痛失亲人的悲伤和死者家属的压力,现在的做七次数,多数由原来的七次改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现在只烧单数,也就是所谓的烧大七)。
按照传统的丧葬习俗,给死者烧一七、七七时,应以死者的儿子为主,也就是烧七所用的必需品,全部由儿子采买。因为儿子是家族的传承人,做七要有头有尾,所以多数地方的一七、七七都是由死者的儿子主办的。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