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姑娘

老人 0 105

田螺姑娘,第1张

田螺姑娘
导读:从前,在苏北平原里下河的冯家村,有一个小伙子,自幼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姊妹,孤独无依。他住的是茅草棚,种的是几亩薄田。他日出而作日没而息,春种,秋收,冬藏。他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一人穿暖全家人不会冻着。虽然日子过的恓恓惶惶,但他很满足,并且希望

从前,在苏北平原里下河的冯家村,有一个小伙子,自幼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姊妹,孤独无依。他住的是茅草棚,种的是几亩薄田。他日出而作日没而息,春种,秋收,冬藏。他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一人穿暖全家人不会冻着。虽然日子过的恓恓惶惶,但他很满足,并且希望这日子就一直这样波澜不惊地过下去,他倒没有奢望有一个什么九天玄女似的漂亮的姑娘来陪伴他一起过日子。

也许是上天也怜悯他太孤苦无依吧!有一天,他在田里做完活后到河边洗脚时,他看见河边水中有一只田螺。田螺很大,跟一般的田螺不好比,不仅如此,而且这只田螺跟别的田螺还有一点不同的是,田螺的螺壳五色斑斓,璀璨晶莹,惹人怜爱。他看了后心中好生喜欢,他忙把它从水中捞起来带回家中,并把它放在堂屋西边的伙房中的水缸里。每天临睡前,他都要持烛往视之,每日早上一起来,他也要立即前往水缸边看望它。他像对待自己的媳妇一样去看它。

这样过了一段日子后,有一天,他荷锄回家吃饭。他往常都是自己做饭,他这天也照例把锄头放在门背后,正准备淘米洗菜做饭时,他看见八仙桌上有两三碗热气腾腾的菜,荤素皆备,他忙去揭开饭锅锅盖一看,锅里雪白雪白的大米饭也煮好了,那喷喷香的饭香直往他鼻孔里钻。他心想,也许是好心的邻居怜悯他没人给他做饭,帮他做了饭。他肚子这时确实太饿了,也顾不上去谢谢人家,他忙拿起一只碗盛好饭到桌前坐下来,他扒一口饭,吃一口菜,吃的那叫个爽啊。他心说,能吃上这样热气腾腾的饭菜,让他去当神仙他也不会去的。

吃完饭,他下午仍然到田里干活,晚上回来后,他看见饭菜还是有人都给他做好了。他劳作了一天,身子也确实太疲惫了,他没再多想,又盛饭就菜地吃了。这样过了三五日后,他心中甚是感到过意不去,有一天,他吃完午饭,就到邻居家去表示感谢。邻居说她没有给他做饭,不必谢她。他又一连去了三五家,家家如此,个个皆言没有给他做饭,还说他是不是有病说胡话了。他到了一个老奶奶家表示感谢时,老奶奶说不是她做的饭,她并且要他明天仍然去到田里劳作,她到他家看看究竟是咋回事。

翌日晌午他回来后,老奶奶把他拉到背静处教他如此如此这般这般。他照老奶奶讲的,他下午吃完饭后便佯装扛起锄头往田里走去。不过,他走到半路中又折回来了,他躲在门前的老杨柳树后没进家门。到傍晚时,当家家户户的炊烟袅袅升腾起来时,他家的烟囱里也冒出了乳白色的不绝如缕的炊烟。他忙推开门一看,只见一个头戴金钗的姑娘正坐在灶间里给他做饭。姑娘一见他进来,慌忙走到水缸前的螺壳边,作势就要纵身跳到螺壳里。小伙子忙把螺壳拿在手中不让她跳进去,他还拉住姑娘的手并向她求婚。姑娘红霞满面,虽然羞涩无比,但还是答应了他。

这田螺姑娘长得太美了,不是一般的美,而是非常非常的美。怎么说呢?这么讲吧,她既有沉鱼落雁之美,又有闭月羞花之貌。她一头乌黑的秀发飘飘洒洒,额前一绺刘海拂拂扬扬,鹅蛋脸上俊眉俊眼,身材婀娜多姿,身上穿红着绿。月殿嫦娥没有她美丽,玉皇大帝的七仙女儿没有她漂亮,比花花还羞,比玉玉失色。

当晚,老奶奶来到他们家中,田螺姑娘见了,脸红到耳根,但她还是上前拜了拜老奶奶,并要老奶奶住到他们家中来,老奶奶当然很高兴了。晚上,田螺姑娘乘厢房里的老奶奶和身边的小伙子睡熟后,她翻身坐起来,找到螺壳后,她举起螺壳对茅草棚晃了晃,一瞬间,茅草棚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画栋雕梁的楼房。

第二天,小伙子和老奶奶看了后很高兴,但老奶奶说,如果再有一些鸡鸭鹅和狗儿猫儿的话,那就更好了。田螺姑娘说,这也好办的很。她说着,又举起螺壳晃了晃,嘴里还念念有词,不一会儿,老奶奶要的鸡鸭鹅和狗儿猫儿就一下子都有了。

不过,对于要吃的饭菜,田螺姑娘却说啥也不变。她和小伙子一起到田里白天做活晚上回来休息。不曾想,冯家村里有一个恶少,自恃父亲在朝廷里作官,他在乡下就飞扬跋扈,胡作非为,欺男霸女,好事一件也不做,坏事倒做了不老少。这一天,他一头碰到在田塍上走着的田螺姑娘和小伙子,他看了田螺姑娘后,田螺姑娘的如花似玉的容貌让他震撼不已,他也不顾小伙子在面前,上来就来拉扯田螺姑娘。小伙子很气愤,抡起拳头,上去就要痛扁这个恶少,谁知却被田螺姑娘拉住了。小伙子也不知咋搞的,一下子就被田螺姑娘带到了河边。那恶少也到了河边,却没有小伙子幸运地站在河边的空地上,恶少一头撞到了一棵老歪脖子榆树上,额头上撞起了一个大包。但恶少并不知道疼,色令智昏,他又向田螺姑娘扑去,田螺姑娘又拉着小伙子闪过一边,恶少收势不住,向前一头栽去。本来,恶少就算栽倒在地,也是向田里栽倒,可不知怎么搞的,他最后一头栽到了河里,幸亏他会几下子狗爬式的泳技,不然的话,他会被活活地淹死。恶少从河里爬上岸回到冯家村后,他逢人就讲田螺姑娘是妖精,并且还恬不知耻地向人家描述他扑田螺姑娘的情景。他说,本来就要扑到她了,他却一头撞到了树上,本来他要跌倒在田里的,他却一头掉到河里去了。他说,她不是妖精是什么?

然而,村里人都不相信他的胡言乱语,尤其是那些妇女们更不相信,因为她们都跟着田螺姑娘学绣花呢。田螺姑娘绣的花,就像真的花一样,甚至于真的花也不如田螺姑娘绣的花鲜艳。她们说,能绣那样红花绿叶的田螺姑娘会是妖精吗?鬼才相信!

这则多少有些神话色彩的民间故事是苏北平原里下河流传得很广的一则故事,至今,人们还口耳相传地传诵着。

白墙上的黑手印儿

马路上跑来小秋秋,

边走边跳边拍球,

球儿碰着果皮箱,

咕噜噜——滚进污水沟。

秋秋好不容易把球捡起,

污水却沾满了双手,

他望着白墙想了个办法,

“啪!啪!”两巴掌,手印儿壁上留。

说来也真奇怪,

这手印儿老爱缠住小秋秋,

不知要找他做朋友,

还是和他做对头?

秋秋上学打这儿经过,

手印儿向他招招手:

“喂!快来呀,

我的好朋友……”

秋秋回家排队走,

步子迈得雄赳赳,

手印儿朝他摇摇手:

“哼!别装蒜,羞!羞!羞!”

秋秋打定主意,

绕开手印儿,马路那边走。

哪知,手印儿远远朝他指——

“是你,是你!别溜,别溜!”

秋秋挺起脖子偏着头,

可还是免不了转头瞅一瞅,

呀!手印儿像举手告老师:

“瞧!是秋秋让我在这儿出丑!”

夜晚,秋秋睡在床上,

拳打脚踢,又喊又吼,

妈妈把他摇醒,

他说:“黑手印儿抢我的球……”

是呀,好孩子干了不光彩的事,

心上总像压着块大石头。

秋秋决心用自己的行动,

把这块心上的石头搬走。

……这天,大家看见墙下有个孩子,

踮起脚,昂着头。

用小刀轻轻把那黑印儿抠,

一脸盆石灰水放在身后。

过路的一位阿姨说:

“看!多么可爱的小朋友。”

这时,秋秋的脸红了,

你说他是高兴,还是害羞?

会笑的星星

天蓝蓝,海湛湛,

老师眉儿弯弯,

像小船像月亮,

一双眼儿水汪汪,

我们笑时她闪闪。

学画画

东瞅瞅,西看看,

瞄瞄老师,在干嘛?

写写,描描,画画……

竟滚出一个大南瓜!

瞪瞪眼,描描……画画……

瞅瞅,看看,老师笑啦:

好家伙,真是一个小画家!

我乐得……像开了花!

做谜猜

做谜猜,做谜猜,

解刀割不开——水。

水,水,

两头尖嘴——船。

船,船,

两头手臀——鼓。

鼓,鼓,

两头开火——钳。

钳,钳,

你我都发财。

斑鸠咕咕

斑鸠咕咕,大水满屋,满到屋里,屋里煮粥。

顶牛歌

顶一角,

膨一角,

有头输做乌龟,

有头赢做大人

打翻身

两个小孩面对面站着,平伸双手,握住对方手掌,边念童谣边抬手左右翻转身:

猪脏翻猪肚,

猪肚倒翻身,

翻光断条筋。

哄蚂蚁

小孩围观蚂蚁搬运蜻蜓之类的食物时,一起反复念道:

“火眼”涌涌,

打跌荡荡,

你买肉,我买糖,

买给将军当老王,

老王门头杀大猪,

爬起早,吃肉肉,

爬起迟,啃骨头。

箪沙洗沙

小夫妻俩面对面站着,分别抓紧孩子的手足,抬着左右晃动,口里反复念叨:

箪沙洗沙,

半升米半升沙,

煮饭散花花,

煮粥都是渣。

对骂歌

旁面山哎,

这面山哎,

旁面的嬉儿跌岩蛋,

这面的嬉儿走去拔,

旁面的嬉儿跌岩夹。

磨麦,请客

两个小孩面对面站着,平伸双手,曲右臂把握自己左手小臂,左手抓住对方的右手小臂成“井”形,一边拉来推去,一边齐声念念有词:

磨麦,请客,

养猪娘,磨大麦。

大麦麸,请表姑;

大麦粉,请表婶;

大麦糟,请亲家;

大麦皮,请亲爷。

磨麦,请客,

唧咕噜 ,磨豆腐。

唧咕哏,磨豆腐酿

豆腐酿, 请亲娘,

亲娘坐上横,

夹脔肉, 触肚膨,

夹掉光,和狗争。

叮叮哚

叮叮哚,叮叮哚,和尚卖蜡烛,蜡烛空心,和尚招亲,招个美英,美英倒底角,和尚倒外角,落花生剥剥,奶奶皮摸摸。

点指唛唛,

天打南山,

南山北斗,

下面溪口,

鸡啼马啼,

一双脚并拢支脚半。

打卦杯

妹妹打卦杯,卦杯打不准。担去卖江笋,江笋五剥皮。担去卖雪梨,雪梨满肚籽。担去卖灿柿,灿柿墨恁黑。担去卖乌贼,乌贼单脔板。担去卖江蟹,江蟹十支脚。担去卖喜雀,喜雀树上飞。担去卖田鸡,田鸡密密蹦。担去卖猪脏,猪脏底翻出。翻个猪头骨,猪头骨弹琴弹到朔门。朔门擂鼓,擂到下浦。下浦吹箫,吹到大街。大街打钹,打了十七八脔。你一脔,我一脔。烂头嬉儿分不着,弹弹跳,拿个石岩粒,甩他妈的肚膨骨。

田螺经

田螺经来田螺经,田螺讲自实苦心,日间差使走,夜里站滩头,站滩头西北方,冇吃凡间谷米仓,舀筒清山水烫我肉,长针短针挑我肉!

田螺

叮叮叮,田螺生个田螺精,壳壳壳,田螺生个田螺壳。

小玲玲的诗

拄着长长的拐杖,

穿着洁白的衣裳,

一个老人踩着波浪,

慢悠悠地走向远方。

芭蕉树

喜欢热,

害怕冷,

可是,为什么

浑身都举着大伞?

夕阳

太阳公公走了一天,

累得面红耳赤。

他跳到清净的河中,

把一天的疲劳浴洗。

哎呀!他不见了,

是不是沉进了湖底?

不!他扎了一个猛子,

第二天又从湖东岸冒起。

棕榈树

向着雨水,

向着太阳,

伸出一个个

绿色的巴掌。

棕搁树,你要什么?

快快对我讲。

太阳的金线亮闪闪,

雨水的银线闪闪亮,

我用金线和银线,

拧成棕丝做衣裳。

夜空

蓝蓝的夜空,

像个湖一样。

无数的银菱,

就在湖里长。

一条采菱船,

银光闪闪亮。

打从湖东岸,

划向湖西方。

贪玩的云溜下地,

躲在山谷里做游戏。

太阳妈妈找来了,

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你好,你想问田螺姑娘第二篇灯花主要内容是什么?田螺姑娘第二篇灯花主要内容是有个叫都林的单身汉在山上救了一朵会唱歌的百合花。《田螺姑娘》第二篇《灯花》写了有个叫都林的单身汉在山上救了一朵会唱歌的百合花。白天他去种地,晚上闻着花香。在中秋节的时候,灯蕊开了一朵大红花,花里有个穿白衣服的姑娘,笑着站在都林的旁边,他们一起生活。两年后,他们的生活很富裕,都林满足了,不种田了,不做竹筐了,天天叼着烟杆,东逛西逛。姑娘见了,骑着孔雀飞走了。都林很后悔,开始劳作,终于有一天,姑娘又回到了他的身旁。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兮旦福,一天……

一天,“好人”刚要下地干活,一阵喧闹的锣鼓声响起,原来是知县大人大驾光临。

“好人”正不知所措时,只听,“听说你有一个神奇的田螺壳,能无中生有,变出许多粮食来,可有此事。”知县大人又是一脸鄙夷,又是一脸傲慢地说。

“大人,我……我……我。”“好人”不知所措。

“你,你,你什么,你莫不是想搪塞本官,真是不开眼的一介草民”。知县大人皱着眉头。接着,就吩咐随来的差役搜出了田螺壳,然后就耀武扬威地走了。

只剩下“好人”落寞地站在家中,怅然若失。

一些邻居,见“好人”的田螺壳被知县大人抢走了,纷纷议论道:“这回知县大人,有了田螺壳这个宝物,肯定加官进爵,仕途无量,再看这个背时砍脑壳的穷小子,真是有好运,没福报,没有享受宝物的命,咱们以后要远离他免的触了霉运。”说罢,众人一溜烟散去了。

“好人”见家里都清静了,就像往常一样下地劳作了。

又过了几天,皇上的侍卫们来到了知县大人的县衙。原来是知县大人,不敢独自享有这个能“生出粮食的宝物”,向皇上报了祥瑞。皇上一高兴就下旨擢升知县大人做了礼部侍郎的大官。

这回,皇上的侍卫们正是为护送宝物——田螺壳而来。

一阵鸣锣开道,皇上的侍卫们带着装着田螺壳的宝盒,在皇上的仪仗里,向皇宫迤逦而去。

不久,田螺壳就被皇上的侍卫们护送到了皇宫里。皇上特别高兴,还专门让工匠们加班加点在皇宫里建了“宝螺殿”。待田螺壳一到,就被慎重的供奉在宝螺殿里。

那时正直万国来朝的时期,许多外国使臣还在京城里,等着朝见皇上。

皇上,想着,有这样的宝物,何不向外邦小国们也看看天朝上国的宝物,也好光大上国的国威。

于是,在礼部侍郎大人的操持下,在钦天监监正选的黄道吉日里,皇上下旨让一应外国使臣,及朝廷三公九卿,齐聚宝螺殿,一睹田螺壳的玄妙。

待大家都列好班,皇上升了殿,瞻仰田螺壳的时刻就到了,可是无论礼部侍郎大人,怎么向田螺壳添加粮食,田螺壳都没有一点变化,根本就看不到田螺壳变出许多粮食的奇迹。

礼部侍郎大人急得头上冒出涔涔的汗水,皇上怕失了国威,急忙让聪明的国师,睿智的状元,博学的丞相,去揭开玄机。可是大家都无能为力。

皇上见状,赶紧退出了宝螺殿。大臣们,外国使臣们也都散去了。

皇上很生气,可是天下人都知道了皇上神奇的田螺壳,所以皇上也没法惩罚谁,也不好毁了田螺壳,拆了宝螺殿。此事就不了了之。

有一天,皇上的小太子,不知怎么就到了宝螺殿,出于好奇,就拿着田螺壳玩耍,而且是爱不释手,整日形影不离。

端阳节到了,照例皇上和王孙公子们要到御河里与民同乐,观赏龙舟竞赛。

小太子当日也去了,可是一个浪头下,小太子没站稳,整日拿在手里的田螺掉了,又骨碌碌滚进了御河里,再也没了踪迹。

突然,乌云密布,下起了大雨,皇上,小太子,还有一众王孙公子赶紧回了宫。

“好人”像从前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地劳作着,家里也有了许多余粮。

雨夜里,“好人”做了个梦,梦见白水素女将田螺壳送给了他,并说:“小伙子你勤劳、踏实、善良,对厄运不低头,对好事不张扬,玉帝赞同你,令我把田螺壳重新送给你,你可不要再丢了田螺壳”。

清晨起床,“好人”去水缸里舀水,竟看到田螺壳正静静地躺在水缸里,“好人”不动声色,心里暗喜。每天依然高高兴兴地下地干活。

然而,每到饥荒年,“好人”总是悄悄地给饥饿的乡亲派送粮食,而“好人”家里也总有吃不完的粮,收到粮的相亲,则都在念叨:感谢“好人”,感谢“好人”。可是谁也没见过派送粮食的“好人”。这样“好人”的声名越来越响亮,人们都在颂扬“好人”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