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按照农村的风俗,从出殡到下葬之间还有许多习俗要做,不过我国地大物博,各个地方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在南方农村的习俗中出殡后主要包括以下流程:起棺和出门、巡山、下葬。起棺和出门还没有出殡的时候,棺材一般都停放在本村的祠堂里面,
按照农村的风俗,从出殡到下葬之间还有许多习俗要做,不过我国地大物博,各个地方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在南方农村的习俗中出殡后主要包括以下流程:起棺和出门、巡山、下葬。
起棺和出门还没有出殡的时候,棺材一般都停放在本村的祠堂里面,下面用几条长凳子托着,棺材上面盖一张红毯子,毯子上面再用绳子拴一只大公鸡。出殡的时候先进行起棺仪式,专门主持礼仪的长者在念了一阵经文之后,就下令小伙子们抬起棺材出门。棺材出门之后有十几个人轮流着抬棺,有的地方一个棺材是8个人抬,也有的地方是12个人抬。出门的时候会放一串大鞭炮,然后鼓乐齐鸣,孝女孝媳也要哭一下意思意思,然后排着长长的队伍正式出门了。
巡山巡山是过去年代的一种说法,就是要抬着棺材围着村子转,现在已经不流行了,如今人们只是抬着棺材沿大路走。在这段时间里孙子辈的孝子打着招魂幡走在前面,然后有人跟在后面抬花圈、撒纸钱、放冲天花炮,再后面跟着的就是捧着遗像的孝子们和棺材,再接下来的是锣鼓队以及耍龙耍狮的,还有抬着棉被的以及送行的人们。这一路上路过别人的家门口,孝子们都要对着人家磕头,然后人家会往棺材上撒米或者在路边放一串鞭炮。
下葬抬到地方之后就开始下葬,先在墓穴底部烧很多纸钱,还要把带来的家鸡杀了,把鸡血撒在墓穴底部,然后把棺材放到墓穴里,挪好坐北朝南的方位之后就把坟墓垒起来。然后在坟前摆上贡品,点上香烛祭拜,带来的花圈全部都放在坟头上,主持仪式的长者会在坟头上往下面撒米,孝子贤孙们就在下面用自己的衣服接着带回去吃。
德州解放前汉族丧葬风俗
(能省则省,能免则免,新旧结合,入土为安。)
德州解放前汉族丧葬实行的是土葬。由于受到儒家传统观念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其仪式相当繁琐。因贫富不一,故其形式各不相同。现将旧社会汉族的丧葬风俗叙述如下,供历史研究者之参考。
一、倒头
过去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在老人生前即把寿衣寿木等准备齐全。待老人病危时,给他穿上寿衣,抬在灵床上,停在正房中间。灵床上铺一绣莲花图案的**被子,身上盖一床绣有八仙图案的被单。条件差的贫穷人家也要铺一床**褥子,盖一床兰色被单。病人倒头(咽气)后,谓之“寿终”(男人死亡谓之“寿终正寝”)。
如果儿孙们守在床前,就算得了儿孙们的“济”,否则就空养儿孙一场。儿孙们也认为没有尽到养老送终的责任。
老人咽气后,要将一枚拴有红线的制钱(富有之家则用珍珠或金玉等物)放入死者口内,谓之“噙口钱”。再将一面镜子面朝里放在死者胸前。灵床前摆设供桌,上摆糕点、供果、长明灯、打狗饼子、打狗棒,小碗一个内放小米当香炉。然后,焚香烧纸,全家举哀恸哭。这时来帮忙的亲友将准备好的冥马(俗称倒头马)拿到大门外焚化(如死者是女性则焚烧冥轿,又叫倒头轿)。然后由死者的儿孙们哭着到土地庙前烧纸“报庙”。这一仪式要从老人亡故到“送三”前共进行七次。
通过上述烧倒头马、报庙等活动,附近的邻居亲友及本家闻知其家有人亡故(当地称“过去了”),即可登门吊祭,谓之“热吊”。此时吊祭只表示亲近,不送祭礼。
老人亡故后要“封门”。如果是祖父或父亲亡故者,要“封全门”——把门心、门框、门楣上的巾对联处全巾上白纸。如祖母或母亲死亡而祖父或父亲都健在,则门楣上不能贴白纸。这是按照封封建礼教的传说,男人为“天”,而门楣代表“天”,故男性长辈健在者不能“封全门”。
丧主办理丧事要邀请有经验、懂礼仪的人来主持丧事的各项事务,俗称“总管”或“总理”。总理要按照丧主的意见及其家庭情况来筹措丧事的规模大小。一般都要办好下列各项事务:
(一)、报丧,写一报丧单,写明某街某处某某先生或太太于某年某月某日逝世,定于某月某日送三候吊等字样,后面写明被通知亲友的姓名、住址,派人逐家告知,也有的人家不写报丧单,只派人到亲友家口头告知。
(二)安排人分管账屋(收祭礼、写谢帖)、支屋(负责一应物品的购置和发放)、监厨(负责膳房的一切事务)、男、女迎送(招待前来吊祭的亲友)等职务。
(三)设膳房、备酒席,招待前来吊祭者。
(四)预定送三及发引时所需之各种纸扎用品。
(五)搭设灵棚、经棚、待客棚等席棚。
(六)有条件的要邀请和尚或道士前来诵经、送三、放焰口。
老人亡故后,孝子、孝眷等都要穿孝服。孝服式样有严格的区别。孝子穿白孝袍,全白鞋,头戴用长条白布折叠成的勒头布,如系父亡母在者,勒头布的后飘带则左短右长。父在母亡者则后飘带左长右短。如父母双亡,则两边一样长。儿媳、女儿则穿白布衣裤,头带勒头布。孙子及五服以内的子倒则穿插孝衣、戴双尖形孝帽,覆半白鞋,服支越远者则覆鞋面积越小。孙子及曾孙等在鞋的后跟处缝一红布或在孝帽上缀一小红珏以示区别。五服以外的本家则只戴孝帽、扎孝带。家境贫寒者则到租赁铺租赁孝衣,对近亲本家只散发孝帽。
二、入殓
把死亡人的尸体装进棺木里谓之“入殓”。
入殓时间不统一。棺木早已准备好的,一般在死亡的当天晚上或第二天早晨入殓,如有亲人在外地,则要等他们赶回来看一看遗容再入殓。临时准备棺木的也要“赶热活”,必须在送三以前入殓。
入殓习俗:首先将由七家灶膛内掏来的草木灰铺在棺材里(以防尸体腐烂后污水渗漏出棺外),然后在灰上铺一层白纸,富有之家则铺上一块“七星板”,即在一块长条木板上按“北斗星”形状钻七个孔,在纸或板上放制钱七枚(头部一枚,双肩各一枚,腰部一枚,左右胯各一枚,双脚之间一枚),入殓时全家围在亡人周围作最后一次瞻仰遗容(此时停止哭泣),由孝子抱着死者的头,其它孝眷及亲友等手提尸体下面的褥子将死者抬起轻轻放入棺木之内,随即将打狗棒放入死者的左衣袖里,将打狗饼子放在右衣袖里,再把死者生前穿的衣服撕破后卷成卷,塞在尸体周围,防止抬棺时尸体晃动。贫穷人家衣服不多,而用纸包土坯代替。富有之家有的还要放些殉葬品,如珠宝玉器或死者生前喜爱之物等。然后进行“开光”,由孝子用析棉絮在碗内沾一点清水,顺着死者两眼由内向外轻擦一下,将棉絮塞入死者的两耳内。“开光”完毕,把死者胸前放的镜子取出,并把噙口钱取出后扔到房顶上。最后盖上棺盖,钉上“银钉”(一种异形木钉)。钉银钉时孝子等要念诵爹(娘)“躲钉”。此时孝子等可举哀恸哭。钉完银钉后将棺木停放在正房中间,灵前设供桌一张,上摆供果点心、茶、酒等供品,此时点燃香、纸,孝子等在灵前叩拜后,再拜谢帮忙的亲友,入殓仪式结束。
入殓以后,灵前香火不能中断,一日三餐要按时供奉饭食,并焚化纸钱哭祭。
三、送三
人死后前三天要举行送三仪式(送三也叫接三,伴宿、伴座、送盘缠)。富有之家在这一天主要进行开吊、诵经、送三等项仪式,贫穷之家只举行送三仪式。
丧家要在停放棺木的屋门前搭一灵棚,挂一帐幔或竹帘,将灵前供案移至灵棚内,供案上摆荤素菜类五碗,馒头两盘,供果五碟;茶、酒各三杯;香炉一个,白烛、蜡台各一对。供案前设拜垫,孝子等跪伏在供案前两侧的芦苇席上候吊。富有之家还要搭设客棚,设酒宴款待吊祭者。有的还要搭设经棚供和尚或道士诵经。
前来吊祭的亲友都要送祭礼。至亲好友的祭礼一般是祭饯一桌(12碟为一桌,包括糕点及干鲜果品)、香烛四事(白烛一对、高香一封、“大金、银元宝”一对、烧纸一刀),冥马一匹或冥轿一顶、古箔一块。一般亲友则只送其中一种或几种均可。也有的送钱,谓之折仪。有的送祭礼者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而派专人代送,这时丧家要视其情况,开给来人赏钱。
(一)、开吊。即亲友等向死者吊祭的一种议事。开吊时孝子及死者之侄、孙等跪伏在灵棚的两侧,故称候吊。吊祭者至灵前哭号哀悼时,如系死者长辈,则哭号后一揖而退,如系死者平辈或晚辈这则要行叩拜大理。孝子等候吊者以叩拜礼回谢。如系女眷,则直接到室内灵旁哭祭,孝眷等则在室内陪祭并叩拜致谢。
丧家对来吊祭的近亲要分送孝衣一身,孝帽一顶、孝带一条。如系远亲则只送给孝帽一顶,孝带一条。“老”姑爷或“少”姑爷前来吊祭时,先到灵堂哭祭叩拜后,由职事人陪伴送入客厅,不论年龄大小,都要让至上座,派专人作陪。随即由传会人(一种专为婚、丧事服务的职业人员)一手托着孝衣、孝帽,一手搀扶孝子至客厅前,传会人高呼:“孝子恳姑老爷(少姑爷)孝!”孝子行叩拜礼,并跪侯传会人给姑爷(少姑爷)穿好孝服,传会人再高呼:“孝子谢姑老爷(少姑爷)孝!”孝子再叩头后起立由传会人搀扶返回灵棚。姑爷身穿孝服,由职事人陪同再次来到灵前正式行拜祭礼,先上三柱香,后行四拜礼。姑爷的孝服要穿到送三以后才能脱掉。
(二)、诵经。富有之家在送三时要邀请和尚或道士诵念经文,以“超度亡灵早升天界”。有关宗教佛事活动,《德州文史》第六辑已有详述,本文不予赘述。
(三)、送三。送三这一天,要把“吊钱纸”按男左女右之别挂在大门口。晚饭后,把“吊钱纸”取下来放在棺木上,把冥轿放在灵棚内,在大门外设供案一张,上摆供品、香烛等物,案前放冥马(牛)等纸扎品。用点燃的香在冥马(牛)、轿夫的眼睛中间烧一小孔,意为它们都睁开了眼睛。
待一切准备工作完毕后,送三仪式开始。孝子、孝眷及亲友等齐集灵堂,首先由孝子从棺木上下区下吊钱纸放入冥轿内,口念:“请爹(娘)上轿啦”!这时传会人搀扶孝子恳请亲友行送三礼,众亲友等依次到冥轿前行跪拜礼,然后由和尚(道士)到冥轿前诵经,诵经毕,吹奏乐器走向门外,孝子、孝眷等抬着冥轿随行,出门后将冥轿放在供案后面,然后跪在供案前面,候僧(道)诵经完毕后,将冥轿及各种纸扎品全部焚化,孝子等恸哭一场,然后叩谢亲友,送三仪式结束。
(四)、放焰口。送三完毕后,至戌、亥时刻开始放焰口。有的户为了充分准备或许推迟几天。在灵棚内供鬼王像,院内放置金轿、银轿、杠箱、楼子等纸扎品。仪式开始,由孝子手捧亡人灵位,在僧人引导下走至院内,让灵位在金轿,银轿上方通过,然后将灵位放与鬼王像前,众僧人开始诵焰口经,诵经毕,主持僧将事先准备好的水、米、岁数馒头(与死者年龄相等数量的小馒头) “以及制钱等撒于院内,口念:“无主孤魂野鬼前来领取钱粮!”等语。然后将灵位放入纸楼子内,连同其它纸扎品一齐移至大门外焚化。僧人再次将剩余的水、米、馒头、制钱等撒与门外,并口念:“晚来的孤魂野鬼前来领取钱粮!”仪式结束。
这一仪式是赈济孤魂野鬼,替死者祈福的意思。有含有为死者亡灵早升天界的意思,故孝子、孝眷等不能哭泣。
四、烧“七”
送三以后,普通人家就安排出殡了。出殡日期一般在老人死后的第五天或第七天,而富有人家还要请堪舆大宾(俗称风水先生)选好“风水地”才能出殡。在此期间还要进行烧七仪式。
据迷信传说,“阴曹地府”设有十殿阎君,是专门审理死者灵魂的神,行善者升“天堂”,作恶者入“地狱”。每殿阎君审理亡魂需时七天,十殿阎君审理完毕共需七十天。因此儿孙们在老人亡故后,每七天要烧纸哭祭一番,谓之“烧七”。烧完“十七”为“尽七”。但一般人家只烧“五七”或“七七”。
富有人家在烧七时还要请和尚或道士诵经一天,至时邀请亲友参加,并设酒宴款待。也有的亲友花钱请僧(道)为亡人诵经,谓之“送经一坛”。
烧七仪式要在晚饭后进行。灵前供桌上摆腊台一对,白烛通明,供奉荤素菜肴五碗,茶、酒各三盅。香烟缭绕,孝子、孝眷等跪伏在灵柩周围,焚化烧纸,恸哭一场。
贫穷人家虽已将亡人埋葬了,也要每七天到坟前烧纸哭祭一番,直到烧完“五七”。
五、点穴
旧社会有一种迷信说法,认为后世儿孙们的富贵兴衰与祖茔的风水好坏有关。因此在老人亡故后,也要请风水先生择一风水“宝地”将已故老人安葬,这一过程谓之点穴。
旧社会一般人家都有自己的祖茔,俗称坟地。风水先生只要在祖茔内按照昭穆排列形式,或携子抱孙,或雁翅形排列,点定穴位,指定亡人头枕何方,脚踏何方就可以了。但是如果风水先生认为祖茔不好,就得另选新坟茔地了。
点穴以后,风水先生即可按照亡人的生辰八字和历书的条文规定,选择好出殡的日期,丧主即可向亲友散发讣告,通知发引日期。
六、发引
发引是丧葬习俗中最繁琐的仪式。有的进行三天,即:成主、家祭一天,开灵候吊一天,发引安葬一天。有的分两天进行,即:成主、家祭一天;候吊、发引一天。一般人家只用一天,即候吊、发引。富有人家多在候吊这一天邀请和尚或道士念诵经文。
灵柩发引前,孝子等要跪伏灵柩两侧候吊,静候亲友等对死者行最后一次拜祭礼。
亲友来吊祭时要送祭礼,谓之奠仪或奠敬。祭礼多数送钱,至亲好友则送挽联或挽幛。挽幛上一般书写“驾返瑶池”、“西方接引”、“驾鹤仙游”、“一代英杰”、“一代女英”等词句。挽联则书写对死者品格情操的赞颂之词。
发引前丧主要设宴款待吊祭者。
发引俗称“出殡”。出殡前一般都要准备下列物品:1。引魂幡,发引前放在棺材上,发引时由孝子扛着,如系父亡用左肩扛,母则反之。2。丧杖,俗称“哭丧棒”,发引时由孝子用手拉着。3。仙水缸(罐),内放麦曲一块、杂粮及小米干饭,上口盖一大糕(此糕形似枣糕,但不用枣,而用面粉做成枣状)。用缸者在出殡时由两个人抬着送到坟地,用罐者由死者儿媳在出殡时兜着带到坟地。4。旧式小瓦两块,一块瓦的阳面上写一“盆”字,盆字外面用墨画一圆圈,在黑圈周围再用银朱画一红圈。此瓦在发引时由孝子摔碎(农村风俗摔瓦盆)。在另一片瓦的阳面上先用墨笔画一符咒,五个红点点入五个黑圈内。此瓦的阴面写明死者的姓名和生卒年月。此瓦在埋葬时放在棺材盖上。5。死者入殓时开光用的碗,连同菜刀一把放在屋门口左侧备用。6。备好抬灵柩用的卧轿。卧轿由底杠和上罩组成。抬卧轿的人数视丧局的大小和棺木的轻重而定。7。雇好吹鼓手。8。有条件的要请僧、道、尼姑等吹奏送葬。9。预购各种纸扎用品。
发引时间城乡各异,农村在下午两点左右进行,城里多在上午十一点左右进行。有神主亭的大户在起灵前还要举行安主仪式。其程序如下:
传会人先扶孝子至礼傧处叩请,礼傧由陪宾陪同,在鼓乐队导引下进入灵棚,开始颂赞礼。
赞:“执事人引孝子出庐!”传会人将孝子引至灵棚。
赞:“供案前就位!”孝子至供案前站立。
赞:“释杖!”孝子把哭丧棒放在地上。
赞:“行请主礼!跪!四匍匐!”孝子跪下四叩首。
赞:“撒吉红!”传会人把红毡搭在孝子双臂上。
赞:“请主于孝子!”传会人把神主盒放在孝子的双臂上。
赞:“兴!引主入亭!”孝子站起,由传会人扶至神主亭前站立。
赞:“跪!以下皆跪!”孝子等在主亭前跪下。
赞:“执事者请主入亭!”传会人将神主盒连同红毡放入主亭内。
赞:“行安主礼,四匍匐!”孝子等四叩首。
赞:“兴,回府请柩!”孝子等起立返回灵棚。
赞:“执事人领孝子行起柩礼,跪!四匍匐!执魂幡!执丧杖!”孝子等跪在灵前四叩首。传会人把引魄幡及丧杖交与孝子。
赞:“三元职事请柩出堂,合家举哀!”此时传会人高呼:“谢礼宾老爷!”礼傧由陪宾陪同返回客厅。
在行请柩礼时,杠夫们即围在棺木旁,做好抬棺的准备,当礼傧高呼请柩出堂时,在杠夫头的指挥下将棺木用手搭起,这时由专人用菜刀把放在门边的碗砸碎,孝子、孝眷等举哀恸哭。在吹鼓手的引导下,缓步将棺木搭至大门外,安放在棺架上,孝子等跪伏棺前,待盖好棺罩,女眷们都坐在灵后的送灵车上,其间派人将死者生前的枕头拆开,按男左女右入在大门边用火点燃。这时执事人高呼:“起灵!”孝子拿起写有“盆”字的瓦用摔碎,起身回头引导杠夫们抬起卧轿随行。
送葬队伍的顺序,排在最前面的是各种纸扎品,其间穿插着吹鼓手、僧、道、尼等乐队,后面是关殡的亲友,主亭、影亭,灵柩前面是死者的子侄,服支远的在前,儿孙在后,孝子后面是灵柩,最后是女孝眷及送殡女眷坐汽车跟随。
发引时还要派一个人身背“巴斗”,内装纸钱,沿途扔撒,谓:“买路钱”。
在送殡队伍先进中,有的至亲好友在途中设供案拜祭,谓之“路祭”。遇有路祭者,送殡队伍停止前进,棺木不能落地,孝子跪伏一旁,候拜祭完毕,孝子行叩谢礼后再继续前进。
当送殡队伍将要走出大街时,送葬的亲友即站在路旁不再前行,这时执事人高呼:“孝子谢送殡的老爷们!”孝子即向送灵的亲友们叩头致谢后,送殡的亲友同僧、道、尼等各自返回,唯吹鼓手送葬到坟地(因下葬时还要奏乐),但出街后停止吹奏。
灵柩抬至坟地后,放在事先挖好的坟坑旁,遵照堪舆大宾的指挥,将棺木放入坟坑内,调好方向,将仙水缸或仙水罐放在棺木前面,把画有符咒的瓦放在棺木上面,孝子等围坟坑一周,各抓一把土撒在棺木上,然后跪伏一旁举哀恸哭。杠夫们挥锹填土将死者棺木埋葬,并堆成坟堆。埋葬的同时将纸扎品全部焚化,把引魂幡插在坟堆上(坟堆不准用锹拍平)。至此孝子等终止哭泣,待叩谢亲友及职事人后,脱掉孝服,丧葬仪式结束。
孝子孝眷等回家时,有人在门口给他们每人一小块馒头,让他们吃下后才能进门。
出殡后第三天是圆坟的日子,孝子等要到坟上烧纸哭祭,然后给新坟添土。圆坟以后,孝子要到送礼吊祭的亲友家中叩谢,谓之“谢孝”。
一、 入殓
人死后由直系亲属为亡人穿上送老衣。在脚踝处用麻绳绑一下,口内含一块玉石或一枚钱币。然后放入棺木内。棺木内铺**褥子,亡人上边盖白色被子,寓意为:铺金盖银。亡人头枕山形枕头,脚下放一个河流形状的物品,寓意为:头枕山,脚蹬河。亡人身下有7个钱币和7朵子棉,寓意为:为下辈子孙留子留财。入殓后棺木前点一盏灯,灯到亡人入土前不灭,寓意为:长明灯在,希望亡人还能复活。长明灯点亮后由亡人的女儿(有几个女儿的话由长女)在棺木前焚9斤9两(9斤9两寓意为:多)草纸(草纸寓意为亡人在阴间花的钱)。焚过的纸灰用亡人生前穿过的裤子装起来,等亡人入土时背到坟地。
注:如果夫妇双方亡一人送老衣为三件,夫妇双方都亡故为四件(送老衣不含裤子)。
二、 报丧
人亡故后的当天由本家直系或旁系人员持报丧帖(也称讣告)通知亲属(亲戚)。被通知到的亲属第二天上午来吊唁。在报丧人员通知的时候,到了客人家门口是不能进家门的,站在门口把主人喊出来,向其简叙事情并把报丧帖递给对方。现在简办的也有只口头通知不带报丧帖的。不过显的不够隆重,礼数上有所欠缺。
三、 灵棚
人亡故后的当天,入殓完毕以后,在棺木所在的房屋门口搭一座灵棚。灵棚一般宽3-4米,高2米多点。棚内中间挂一帘子,帘子上中间有一个“奠”字,左右有一幅对联。帘子前面放一桌子,上面有亡人的照片和一些贡品、香烛。灵棚的左右两边也有一幅大的对联。搭好灵棚后,男孝子坐在灵棚内桌子的两侧,女孝子在灵棚后边的屋内,坐在棺木两侧,寓意为:守灵。
四、 客人吊唁
客人接到报丧帖后,第二天上午前来吊唁。客人来时女的要哭路,即从进村开始哭,一直哭到灵棚内,女客人不在灵棚前祭奠,直接进屋内,坐在棺木周围。男客人不用哭路,直接到灵棚前祭奠,关系比较近的男客人如:女婿,外甥等在灵棚前要哭一阵子,等执事人员劝阻后,在灵棚内面对亡人照片四叩首。来吊唁的客人根据关系按五种孝服做出孝衣。
客人来吊唁时,要带鞭炮,草纸等物品。在进入灵棚所在的院内前由亡人的家属内年龄(12-16岁)和辈分较小的人跪接。
在客人吊唁时,一般灵棚前(靠右方站着)会有三个男执事人员,在客人来到灵棚前喊:灵前焚纸,家亲祭奠,孝子致哀。客人祭奠完毕后喊:孝子叩谢。孝子在客人祭奠时要陪哭,客人祭奠完毕后听到喊孝子叩谢时要对客人磕头以表谢意。
客人祭奠的一般程序是,在灵棚前站定,先对灵棚前的执事人行打躬礼(执事人同时回礼),然后先对灵棚内的亡人行打躬礼,再行四叩首礼。叩首完毕,起身站定,再对亡人行打躬礼。转身再对执事人行打躬礼(执事人同时回礼)。
五、 辞灵
在亡人出殡的头天下午,亲友会再次来吊唁,来时带上贡品、纸箔等,这次的吊唁称辞灵,贡品称辞灵贡。吊唁程序同前时一样。
六、 出殡(抬亡人进祖坟的过程)
亡人出殡的头天晚上,孝子会请来吹鼓乐队,在办丧事的院落前打台演出。这是旧时做法事的简略形式。
在出殡前,有一个封棺仪式。仪式内容为:客人到齐后,要让客人看一下亡人的遗容,在瞻仰遗容前孝子要对亡人静面(即用清水为亡人洗脸,一般都是走一下形式)。如果亡者是女的,要让女方的直系亲属(俗称娘家人也称外戚)先看。如亡者是男的,要让男方的叔伯兄弟(称内亲)先看。亲属看过后,由杠会(另注)的人封棺,也称钉棺。
在封棺前,由孝子沿着棺木转一圈,并且往棺木内摸一下,摸的对象是入殓时放进去的子棉和钱币,不管是否摸的出来都是摸一下,寓意为:留子留财。
封好棺后,在杠会人员抬起棺木以前,由长门长媳拿笤帚把棺木上事先放的一些杂粮扫到一个容器里(寓意为:给后辈留下粮食)。
以上进行完毕后,由杠会人员抬起棺木(在杠会人员抬起棺木出门的时候,孝男孝女要放开声音痛哭,以表示对亡者的留恋。)从屋内抬到院落前事先准备好的架子上(架子俗语叫仪杠),棺木的上面罩上用纸糊好的罩子或玻璃罩子。仪杠分大杠和小杠,大的一个角4个人,共有16个人抬,小杠一个角2个人,共有8个人抬。棺木往架子上放的时候,棺木的大头要朝着去坟地的路,称头前脚后。
棺木在仪杠上放好以后,男孝子站在仪杠的前面,女孝子在仪杠的后边。在起殡前,有亡人的长子(长子不在由长孙代替)在仪杠的前面摔盆,所摔的盆是灵前焚纸的盆,摔的时候里面放几个馒头(俗语叫老盆)。一般要摔烂,如果没有摔烂,杠会的人会用棍子捣烂。
在去坟地的路上,男孝子走在灵柩的前面,女孝子走在灵柩的后边。在男孝子和灵柩中间,还有一座主楼。主楼是木质的,里面有空间(前面没有门),放着亡人的照片,前面摆放着几种贡品。主楼一般放在一张大桌子上,有四个人抬着走在灵柩的前面。有时候在路上会有村里的德高者(现在有专业做祭奠的)对亡者进行祭奠,祭奠者是面对主楼进行祭奠的。当有人祭奠的时候,走在前面的男孝子要回身,面对灵柩跪下或者趴下哭泣。在灵柩后边的女孝子,亡人的女儿和儿媳走在前面,儿媳会用手拉着灵柩(俗称捞灵)。后边根据亲疏关系依次后排。
出殡的时候,男女孝子身穿事先根据亲疏做好的各种孝服,前三种孝服称重孝,不但要穿孝服,腰里要系上麻绳。男女孝子手里都拿着哀杖(用白纸裁成毛边,一圈一圈逐次糊到棍子上)。
亡人的外甥要抗幡。幡的宽度约3寸,长4-5尺,用白纸做成。挂到一根柳树枝上(现在也有用高粱杆代替的)。幡的上面写着:东极太乙真人令金童玉女引领先考(妣)早升仙界。
七、 入土
在出殡的当天早上,有杠会的人去亡人的坟地挖墓坑(也叫打墓坑),墓坑宽5尺,长7尺。在挖墓坑前,先由亡人的长子在准备挖墓坑的地方四个角用铁锹各挖一下,寓意为亡人的子嗣亲自动手开的墓坑。
在去坟地挖墓坑的时候,要带上香烛、纸箔、鞭炮等,到坟地后要给坟地内原有的坟墓(也叫祖坟)每一个都点上香烛纸箔,寓意为告知祖灵又有新人入坟,希望接纳的意思。
如果夫妇双方一方已经早亡故,后亡者的墓穴应该挨着前者,挖墓坑的时候一边要挖出前者棺木左边或右边的木板。这种情况叫合葬。
灵柩走到坟地后,由杠会的人把棺木放到墓坑内,棺木的走向一般是头朝西北,脚朝东南。具体的走向都是由看风水的人根据亡人坟地的情况制定的。放好棺木后,执事人会喊来孝子,让孝子看看棺木放的位置是否合适,如果孝子没有异议,由孝子围着墓坑的四个角先埋四下,寓意是由孝子亲手埋葬的。也有让长媳围着四个角各抓一把土,用身上穿的孝服包好,然后头也不会跑回家里,放到大门后边(放好土就不用再去坟地了)。这些进行完毕后,由杠会的人迅速把棺木埋好,埋好后坟墓的形状是四方形的。在杠会的人埋土的时候,孝男孝女要在坟前痛哭以示留恋和伤心。
坟墓整理好后, 把外甥抗的幡插到亡人脚的位置(称坟前)。然后在坟上放一个花圈。入土仪式完毕。
注:杠会是从本村找一些年轻力壮的人,帮助亡人家属办理丧事。一般有20—30个人。
说实话,你们才交往5个月,完全没必要跟着去。而且说到送花圈,按理说应该你和你女友算一家,两人共同送一个,花圈授带上会写上你俩的名子,如”孙女,孙女婿“,但你们并没有正式的关系,所以若这样写应该比较尴尬,而且万一以后你俩分了,也挺膈应人的。或者你就作为一个外来的晚辈,单独送一个花圈也可以。让你女友家人帮你单独订做一个就行,把名子告诉他们就可以(写上带子上),你只要把钱付了就可以。
我们在这里首先要说明,对于这些事,农村是有一套不成文的规矩的,没写在纸上,但多数人都按这个路子走,是不是规矩的规矩。
同样,由于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生活环境的不同,所以这样的规矩也不是不相同的,所以任何人说的都仅能代表自己所生活的地方,不代表全部。
比如黑嫂人在豫北,那说的都只能是豫北这边。
在我们这边,当婆婆去世后,儿媳妇要做的事有很多,我们把那些诸如穿素衣、长明灯处添饭这些琐事都忽略掉,仅说儿媳妇要必须要做而且要做对的两件事分别是:跟棺和抓土。
什么是跟呢?
就是到了发丧那天,出殡的时候,儿媳妇是要需要跟在棺后面的,有的儿媳妇还扶棺,这个要看各地的规矩。就算是同一个地方,差上十几里路,规矩就有可能不一样。
像是在我们这边,有些是女儿和外孙女扶棺,有些是女儿和侄女扶棺,有些是女儿和儿媳妇扶棺。
什么是扶棺?就是跟着送葬队伍走的时候,手是搭在棺上的,也叫扶灵。
当女儿和媳妇扶棺时,其它人都跟在后面。这个过程中,女儿是肯定哭的,亲娘去世了,能不伤心吗?
但儿媳妇哭不哭并没有人会苛求。哭也行,不哭也没有人说什么闲话。
送葬队伍到了地里后,也就是到了墓坑前,会有一个抓土的规矩,这个就非常重要了,除了儿媳妇,别人不能代替,因为这里面是有说法的。
具体过程是当帮忙的人把棺木放到墓坑里摆好位置,再不动了,准备动土埋了。这时候,管事的会把儿媳妇叫过来,让她在墓坑四个角里各抓一把土。
这些土是要放到身上的,就是把衣服下摆给卷起来,抓起的土放在衣服下摆里兜着。
儿媳妇抓完土后,正式开始动土埋棺。而儿媳妇则要把这些土兜回以家里洒在门后。
这么做的用意是告诉已经去世的婆婆,你走了,这个家由内部的事由我操持了,等于是接了婆婆的班。
过去的农村,也把这样的土叫成是“熬婆土”。意思就是说,抓过这土后,媳妇就熬成婆婆了。
至于这么做有没有道理,别的地方有没有这个规矩,黑嫂并不太清楚,所以不多做评价。
家人去世以后去找殡葬车,然后在人不行之前去买寿衣,殡葬的人来了以后会帮你的亲人穿衣服,在这之前你可以擦拭家人的遗体,穿好寿衣之后,将实体抬入纸棺中,送往殡仪馆寄存,在此说好火化日期,一般3天,按照时间来算午夜12点以前都算一天,之后算新的一天,安置好遗体以后,回家布置灵堂,一般殡葬的会告诉你准备的东西,2糕点3水果一般,长明灯,还有油灯,香,乌盆,金山银山,童男童女,男马女牛身上需要盖死者的衣服,纽扣领子算剪掉,丧乐盒,需要包灰,留着给死者当衣服兜里的,死者的被扔到雨搭上,枕头出殡那天找个老头烧掉,之后就等朋友亲属少来祭拜上香,家属需要还礼表示感谢,客人走了不能送,这是规矩都不会挑的,然后3天以后出殡尤长子或者长女在灵车前摔盆,车队有了以后,老头烧枕头用五谷给家里撒遍,火化告别以后,就是答谢亲友去吃饭,然后就是头七上旺,3七送花,5七送粮,七7送船,在之后就是百天周年了。(刘德洪周易网)
附:
(一问):孝布的尺寸、黑纱的尺寸、孝牌的尺寸各是多少?佩戴时间多长?有何禁忌?
答:孝布的尺寸是用白布,长七尺,宽一尺二至一尺三寸五不等。孝子、孝女可将孝布直接系于腰间,孝女也可以对折后,缝成孝帽子带于头顶,女儿孝帽子右半边长,儿媳孝帽子左半边长。其中长子、长媳也可各用14尺白色孝布做成孝袍守孝均可。先人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的孝布不可带有红布条;先人的侄男外女等的孝布要带有红布条一块(有的地方也不带,如不带,孝布是长七尺,宽六寸至七寸不等);先人的孙子辈等的孝布要带有红布条一块;先人重孙子辈等的孝布要在红布条之上再加盖一块黄布条。黑纱的尺寸是长七寸,宽三寸五,男子系于左手臂,女子系于右手臂,同样孙子辈和重孙子辈要在黑纱上带有红布条和黄布条。孝牌是近年新型殡葬用品,孙子辈和重孙子辈分别是红色、**镶边,也都是男于左手臂、女于右手臂佩戴。孝布的佩戴时间是出殡后,即可摘下,烧七日、烧百日时仍需佩戴上,过百日后不用佩戴。黑纱和孝牌的佩戴时间是连续一百天,到先人烧百日时,摘下即可。禁忌的事项时,带孝人百日内不可去洞房、月房和洞房,如必须参加,需“除服”方可。更不能戴孝去别人家,如必须到别人家,也需“除服”方可。(刘德洪周易网)
(二问):“装老衣服”即寿衣、寿鞋、绊手丝、绊脚丝等何时给先人穿着?
答:最佳的穿戴时间,是在先人咽气之前,穿戴完毕为佳,这样才能确保先人衣物完整的西去。穿戴的顺序是先里后外,先下后上。绊手丝、绊脚丝是在给先人指路后,入殓前,缠在双手和双脚上即可。
(三问):“善单”即蒙尸布选用什么颜色?
答:“善单”分红黄两种颜色,长七尺,宽二尺四至二尺七不等。世寿60虚岁之前的先人用红布,世寿60虚岁之后,含世寿60虚岁的先人黄布。
(四问):“经被”即陀罗尼被和子孙被如何使用?
答:在先人遗体尸身上盖好“善单”之后,可加盖经被和子孙被,如果有特殊宗教信仰的,可不加盖经被。子孙被在土葬或火葬之前,要在四角各撕下一块留给子嗣后人。经被在土葬时不用取下,在火葬时要取下,不可焚化,然后直接包裹骨灰袋下葬即可。
(五问):给先人陪葬衣物及焚化衣物有何禁忌?
答:给先人陪葬的所有衣物,包括装老衣服等,均不能有兜,如果有兜,必须剪开兜底。所有的衣物不可带有任何动物皮毛,尤其是先人不能穿皮鞋,不能穿带皮毛的寿衣下葬。给先人焚化衣物的时候,要叠好后配以纸钱焚化,不可胡乱挑拨,焚化不尽。
六问):先人灵前贡菜有哪些?
答:主贡:上插三根缠有棉花绒筷子的半熟倒头饭一碗,馒头左右各五个,金丝供一个,背鸡血块的倒头生公鸡一只,荤菜二碗,素菜二碗,贡酒三杯,供茶三杯,筷子五双,干鲜果品单样单数,其中要注意的是,所有贡菜不可用牛肉和马肉。摆祭用的祭菜需格外另备,不在此中。
(七问):先人在咽气前后大小便失禁该如何办理?有何禁忌?
答:先人在咽气前后大小便失禁,务必要清理干净,因为这是导致犯呼的最常见表现。在仙门里,出现这种情况,是说明先人的灵魂已经被呼气煞神带入到畜生道、魔道的表现。在清理干净之后,要在先人的寿枕上,缠上九色丝线,方可有望化解。然后,马上去找信得过的师傅详细查看后具体化解为佳。
(八问):先人尸身遗体不全该如何办理?有何禁忌?
答:先人生前缺胳膊少腿或手指、脚趾、脏器不全,在下葬时尽量将这些缺失的身体器官,或身体器官的骨灰一同下葬为佳,如果找不到缺失的身体器官,那么要找信得过的仙门师傅,通过先人的生辰和死祭,计算好所缺失的身体器官的骨重,然后用相应数量的莲藕包裹上红布,一同下葬方可。
(九问):先人尸身遗体有血迹该如何办理?有何禁忌?
答:先人尸身遗体上有血迹,必须要用白酒或医用酒精方可擦拭干净,用水是很难清洗掉的。先人的尸身遗体万不能带有血迹,不然其直系血亲、配偶家人等定出血光之灾。
(十问):先人尸身遗体出现“面目狰狞”、“死不瞑目”、“双手攥拳”、“双脚歪曲”该如何办理?有何禁忌?
答:出现这种情况时,多数都是先人有未了心愿,不肯离去之兆。更是犯呼的另一种常见表现。在这个时候,务必要找信得过的师傅,查清原因后,妥善处理,确保先人遗体尸身平静、无恙。如若处理的不好,仓促下葬,活人定出横灾。
(十一问):葬礼纸活、花圈等如何摆放?
答:各类纸活直接摆放在灵前两侧即可。花圈的摆放是由内向外,由亲至疏,距离灵前最近的是死者最亲的亲人献的花圈,其余按照亲疏远近顺序,依次摆放即可。花圈之间的摆放不可留有空隙,紧凑不限。
(十二问):在家操办葬礼时,停尸板、垫棺木、灵棚的高度各是多少,有何禁忌?
答:在家操办葬礼时,停尸板和垫棺木的高度均不可以超过活人床铺和炕铺的高度,灵棚的高度不可以超过房门的高度。棺材的大头要正冲门外摆放,不可大头朝里。
(十三问):在家操办葬礼时,出殡时有何禁忌?
答:在出殡之前,就要开始拆灵棚,灵棚一拆完,马上起灵,不可停留。抬棺材的必须是已婚有子嗣男性,且属相不与死者犯冲。棺材抬上灵车后,不能停留等待,马上出发。待灵车从家中走干净之后,马上将停尸板和垫棺木拉去十字路口处或报庙处焚化即可。
(十四问):在家操办葬礼时,“报庙”、“摆祭”、“送盘缠”有何禁忌?
答:“报庙”和“送盘缠”时是要慢去快回,即去的时候要走的慢一些,尤其是“送盘缠”的时候要缓缓前行,“报庙”和“送盘缠”返回的时候,所有人不能回头,要加快步伐才可。“摆祭”要分清“家祭”和“外祭”,不可混淆。
(十五问):白发送黑发的葬礼、遗孀怀孕的葬礼、先人孕期去世的葬礼有何禁忌?
答:白发送黑发的葬礼,白发人要用棍棒敲打黑发人的棺木三下,寓意已经原谅其没有赡养的不孝之罪,这样黑发人方可安心西去;遗孀怀孕的葬礼,在出殡时,遗孀是不可以送殡的,要用9尺红布,系在遗孀腰间,绑在房门上方可,不然胎星冲撞孝星,必出灾星;先人孕期去世的葬礼,多数母体若怀男胎会自然分娩或流产,有的足月份的男胎还有可能会生还,这就是常说的棺材子,多数母体若怀孕女胎会胎死腹中,如若母体死后流产下来的胎儿也已死亡,必须用九尺红布包裹好,用麻绳系于胎儿腰间,陪同母体一同火化或下葬,不可分离。
(十六问):新人结婚未出100天,家中有先人去世,参加葬礼时有何禁忌?
答:新人结婚未出100天,若逢家中先人去世,所带孝布,要用白布和红布双层等量缝制,白布向外,红布向内,佩戴即可。
(十七问):先人去世未出三年,后嗣子女可以操办婚礼吗?
答:女儿的婚期不受先人三年孝期影响。儿子的婚期可于先人百日内操办,不犯禁忌,如若百天以内操办不了,那么必须要过了三年孝期之后才可操办。
葬礼的丧宴有何禁忌?
答:葬礼的丧宴菜品,必须是单数,如若是超过60虚岁的葬礼丧宴,含60虚岁的葬礼丧宴,且先人的配偶也已去世满三年,那么丧宴菜品可双数,属喜丧。
(十九问):先人客死家外他乡,操办葬礼时有何禁忌?
答:如若先人客死家外他乡,在操办葬礼时,必须要请师傅进行专门的喊魂仪式,要让先人的魂魄回归家乡故土后,先人才能顺利的去阴司报道。客死家外他乡的先人尸身遗体是不可以停灵在家中屋内的,只能停灵在房门外。不然骨血倒流,霉运压顶。
(二十问):先人下葬日、七日、百日、周年日有何禁忌?
答:先人下葬日、七日、百日、周年日若逢农历占七日和八绝日(八绝日即农历立春、夏、秋、冬节气的前一天和后一天)必须错开祭拜,且祭拜日只可提前,不可延后。(刘德洪周易网)
首先从死的那天起,要先摆上个三到七天,这期间要请道士或和尚来"唱道","唱道"的时候,死者的子女儿孙都要跪着,当同事朋友和亲人来吊唁,在出殡之前,棺木是不钉死的,要在出殡前才钉死
出殡当天,要请八个大汉,俗称"八仙",在早上的时候就要用竹子和圆木做好一个架子,这是用来抬棺木的
一般在中午吃过饭后,由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抱着遗像走在出殡队伍的最前面,后面就是八仙,现在一般还要请乐队,后面就是亲戚好友组成的送殡队伍
其实出殡的规矩是很多的,现在的年青人知道的也不多了,只能一稀记得原来看到过的一些情景了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