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一90后小伙免费帮迷路老人买食物,老人最终是如何安全到家的?

老人 0 28

南昌一90后小伙免费帮迷路老人买食物,老人最终是如何安全到家的?,第1张

南昌一90后小伙免费帮迷路老人买食物,老人最终是如何安全到家的?
导读:老人最终在小伙和民警的帮助下,安全回到了自己家中。事情经过老人手揣一块钱到加油站里的便利店买食物,善良的小伙不收老人钱并给了老人面包和牛奶。同事提及老人或许是走失了,小伙就立刻去追回老人并询问老人具体情况。老人说不清楚自己的家人和住址在哪里

老人最终在小伙和民警的帮助下,安全回到了自己家中。

事情经过

老人手揣一块钱到加油站里的便利店买食物,善良的小伙不收老人钱并给了老人面包和牛奶。同事提及老人或许是走失了,小伙就立刻去追回老人并询问老人具体情况。老人说不清楚自己的家人和住址在哪里,小伙便将老人安置在便利店里并且报了警,等候民警到来。最后,在民警的帮助下,老人顺利回到自己家中。

小伙不仅帮助救过火,还抓过贼

小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间短地描述了他遇到走失老人并将老人送回家的整个过程。小伙的声音活泼开朗,充满年轻人应有的朝气。他提到自己在此之前也在工作处所——加油站做过好事的经历。对于怎么看待自己这次好心帮助走失老人回家的这件事情,他说他做的只是举手之劳。他相信换作别人,都会像他一样去帮助老人。最后,他还笑着说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怎么碰到过坏人吧,所以他会想把别人都想得很好。

小伙其实并不需要做这些“多余”的事,但他做到了,这说明小伙是个心地善良的人

其实,当遇到这个想要拿一块钱来买食物的老人之时,小伙可以公事公办,可以选择就卖价值等于一块钱的食物给老人。虽然老人当时饿了,这一块钱的食物不可能让老人吃饱。但小伙并没有义务为老人免费提供牛奶和面包。但可贵的是,小伙却做到了。不仅如此,在想到老人可能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之时,小伙没有冷漠地置之不理,而是追上老人询问情况。

在得不到一个确切的有关老人的住址信息的时候,小伙也没有选择放弃帮助老人,而是将老人安置在就近的一个便利店里并帮老人报警。最终,才使得老人能够顺利回到自己家。因为以上种种理由,我可以说,小伙是个心地善良的人。希望他永葆这种可贵的善良品质,也希望更多人学习他的助人精神。

有时,人的命运是一种被动的选择,一旦被 历史 的车轮碾压,也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可,本着心底的那份不甘,即使是在夹缝中,也要努力向阳而生。

文中的奶奶是老公的奶奶,生于1928年,逝于2017年一个寒冷的冬夜,活了近一个世纪。

她的一生就是一部 历史 缩影,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颠沛流离。 而最终所有的颠沛流离,也从大江走向大海,归于平静。

她走时如此悄无声息,就像生命自然画上了句号,到头了。

也许,最后的这份安宁是上天给奶奶的一份恩赐,补偿她这艰难却努力向阳而生的一生。

奶奶在嫁给老公爷爷之前,也是他们村里有名的地主家的“千金”,正好跟爷爷家门当户对。

当时老公的老太及老太上一辈打下了厚厚的家业,据说现在村里的一大半地方当时都是他们家的财产。

1949年,奶奶跟爷爷结婚了,次年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我公公。本以为幸福的日子在等着奶奶,可没想到时代的车轮已滚滚撵来,挡也挡不住。

没过多久,老太家的土地、财产充公了,老太一家被扣上了帽子。 那个时候,一旦被贴上了标签,就是一辈子的事情。

老公爷爷从之前的“富家子弟”一下子破落成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受不了乡邻的白眼和鄙视,承受不住巨大的心理落差,就离开村子去他处谋生。一走,经常好久好久才回来一次。

奶奶带着年幼的公公,跟着老太一起在村里生活。但,日子似乎越过越艰难,老太的处境也越来越糟糕。

来自周围邻居的孤立和谩骂,来自整个大环境的压抑,让骨子里骄傲的老太一日一日消沉下去。直到有一天,老太承受不住这份压抑,用一根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那个时候,是1959年,公公刚好9岁。

当时,奶奶带着一个幼子,家里没有买棺材的钱,就用一片草席草草将老太安葬了。

老公爷爷,自从出去谋生路,基本就很少回来。这个家,对他来说,早已名存实亡。

他后来听说自己的父亲上吊自尽,往家里寄了50块钱,只是这50块钱没能到孤儿寡母手里,被村里拦截下来了。

还听说,当时,他已经在外地有了别的女人。

老太的去世,老公爷爷的背叛和抛弃,生活的重担一下子都压在了奶奶的肩上。

她本是柔弱的千金**,本以为找到了后半辈子的归宿,无奈,生活给她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三年饥荒期间,奶奶和年幼的公公日子过得极其艰难,能活下来真的是一种幸运。

有好几次,娘俩饿得都要死了。好在还有一两个热心肠的邻居,实在可怜他们孤儿寡母,在关键时刻接济一下。

公公跟我说,他记得那个时候他吃的最多的就是红薯叶子,没有红薯叶子吃了,就去抠树皮,到地里挖野草。除了饿肚子,最难受的是要受别人的欺负,经常有孩子拿东西砸他,捉弄他,嘴里还喊着难听的话。

他们身上的标签把他们彻底“隔离”了。

也因为这些,奶奶也没有再嫁,生活于她而言,已经没有多余的味道去品了,只要把孩子拉扯大就够了。

十年动荡期间,奶奶和公公自然逃不掉“命运”的审判。

村里的老人说,有一次奶奶头上顶着一条白毛巾,站在一群人中间,面前立着一个专门负责打耳光的人。毛巾不能掉,否则继续打。

不知道被打了多少下,最后奶奶捂着红肿的脸,嘴角流着血,忍着泪离开了。

估计眼泪都已经哭干了,因为那个时代,最没用的就是眼泪。

别人带着有色眼镜歧视她,她没时间在乎;别人背地里指指点点咒骂,她也没时间去想。 她唯一活下去的理由就是把儿子养大,让老于家后继有人。

这期间,老公的爷爷回来过一次,听说当时身上还配着一把枪,但很快就走了。

大概是1976年,老家淹过一次水,奶奶家的泥坯房子倒了。天又下着大雨,不停地下,不停地下,娘俩没地方住,就临时搭了一间草棚避难。

不知道那场雨到底下了多久,公公只说,他们当时又饿又冷的,因为那个草棚四面漏风漏雨。

后来,雨水退下去了,娘俩没有一个固定的落脚处。天气晴朗时,就住搭的草棚;遇上刮风下雨,就搬到了公社的食堂里凑合。地板就是他们的床。

那个时候的公公已经是个20多岁的成年小伙了,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他努力干活,想靠着自己的双手改变自己的困境,也给辛苦的母亲和自己一个安稳的家。

就这样,颠沛流离了几年,寄人篱下了几年。80年代,奶奶和公公终于用自己的积蓄盖了三间砖房,有了一个像样的家。

随着公公年龄越来越大,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就成了第一大事儿。虽说那个时候大环境好了些,可因为成分和经济问题,村里没人愿意给他说亲。

“咱们村又要多个光棍了!”村里的人时常在背后说我公公。

奶奶自然也着急得不行,好不容易养大的孩子,总不能让他娶不到媳妇吧,那老于家的香火怎么延续呢?

托这个亲戚帮忙,求那个亲戚操心,最后打听到,奶奶弟媳的姐姐家有一个女儿,比公公小5岁,也因为成分问题,一直找不到婆家。在奶奶的百般努力下,公公终于娶到了媳妇。

1983年,33岁的公公和28岁的婆婆结婚了,次年生下了我婆姐,又过了两年,生下了我老公。

那一年,奶奶已经55岁了,熬了半辈子,苦了半辈子,终于看到儿子成家,她该有多开心啊!

假如能够有一张那个时候的珍贵照片,我好想看看奶奶当时的表情,感她所感,想她所想。

公公成亲那年,他带着婆婆一起去找过一次老公爷爷,因为结婚双方要见见家长。老公爷爷虽然不回来,但中间偶尔会有书信来往,有彼此的****。

我猜想,公公那时候千里迢迢去见自己的亲生父亲,心里是怨恨大于爱,还是已经原谅了他?

有了孙女和孙子的陪伴,曾经的孤儿寡母终于体会到了家的热闹和温暖。

老公小时候很调皮,瘦得皮包骨头,也不好好吃饭,奶奶经常跟在他屁股后面喂饭。

到饭点了,奶奶在院子里大声地叫老公的乳名,喊他回来吃饭。整个寨子,都能听到呼喊声。

那时候的通讯工具,都是身体自带的“大喇叭”,分贝很大。特别是一到饭点,一场此起彼伏的“乳名比声大赛”就会上演!

也许是因为年轻时的过度劳累,奶奶60多岁就开始弯腰了,而且每况愈下。 年轻时奶奶也是村里有名的高挑大个,怎奈抵不过岁月的无情蹉跎。

到2013年我嫁到老公家,第一次看到奶奶时,被她接近160度的弯腰幅度吓坏了。她只能看到地面,需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抬起头来跟人对视。

可能是感受到了一种惺惺相惜的命运共同体,婆婆和公公两个人的感情一直都很好。 最大的问题是,两个人都很自卑,很悲观。这跟他们缺爱的原生家庭有关,也跟两人在村里的生存环境有关。

结了婚,他们依然受到乡邻的欺负和轻视。邻居想恶意霸占公公家的地,两家人吵了起来,公公婆婆还被打了。

老公从小目睹了一个积贫积弱的小家如何被乡邻欺辱,如何忍气吞声,隐忍求全,他的内心渐渐地变得自卑,孤独。直到现在,他也如此。

后来,老公和婆姐都贷款上了大学,俩人走出了那个压抑了他们十几年的村子。奶奶一直都在老家跟着公公婆婆,只是年纪越来越大了,腰弯得也越来越厉害了,话也开始越来越少了。

2007年老公大学刚毕业那一年,公公因为常年的积劳得了脑梗,一下子昏迷了过去。在医院住了近2个月才回家康复治疗。但,从此以后,他落上了残疾,一半身体用不上劲,走路都摇摇晃晃。他勉强可以照顾自己,只是再也不能干活了。

家里的重担又落到了另一个女人身上——婆婆。奶奶已经完成了她的使命,退休了。

2013年我跟老公结婚时,婆婆拉着我的手说:“我们家条件差,帮不了你们什么,你们将来负担重啊。”当时的我,看中的是老公的为人和上进心,而不是他的家庭。

2014年我们有了大宝以后,婆婆就跟着我们来到了外地生活,奶奶和公公两人在家。 公公只会做些简单的饭,但庆幸的是,奶奶从不挑食,也从没有生过病。她的胃口极好,一顿饭,一个馒头,一碗米汤,一个鸡蛋。 顿顿如此,她都不厌烦。

我和老公心里也很愧疚,把公公和奶奶扔在家里,又让他们母子相依为命,实属无奈。谁不想在身边尽孝呢?可是生活不给我们选择的机会。

只有到了假期,我们才有时间回去一段时间。

尽管每次婆婆在电话里千叮咛万嘱咐,别把家里弄得跟垃圾场一样,公公每次也笑呵呵地应着。但每次回去,依然是一片狼藉,恶臭扑鼻。

公公自从生病后,都是婆婆伺候着,他已经习惯了“被动”。

婆姐偶尔会回老家住几天,看到俩老人生活得如此“邋遢”,心里很不是滋味。我跟婆姐商量,要不把奶奶送到县城的养老院,至少会干净些。费用我们来出。

婆姐到附近的一家养老院了解了一下情况,觉得不错,就拉着奶奶去了。坐车之前,婆姐跟奶奶先说了一下情况,奶奶那个时候还不是很糊涂,多少明白一点。

可谁知,到养老院门口,奶奶死活不下车,她嘴里一直说: “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婆姐心疼得眼泪簌簌地往下落,又把奶奶拉了回去。远在外地的婆婆和我听了婆姐的描述,眼泪也刷得一下子掉出来。

糊涂的奶奶一点也不糊涂,她宁愿邋遢得死在家里,也不愿离开那个伤了她一辈子的地方。

有时候奶奶很糊涂,但有时候她却很清醒。

已经87岁的她,一直记得大宝,还说“这是冬青(我老公的乳名)的儿子”。

大宝2岁多的时候,很调皮,经常去撩拨奶奶的头巾。奶奶最珍视她的头巾,跟大宝争夺,有那么几次,两个人打了起来,奶奶把大宝推倒在地上。大宝大哭起来。

婆婆说奶奶:“你怎么跟一个小孩子打起来?那么不懂事?”

看着一个“老小孩”跟一个2岁的小孩打架,我心里反倒是一种“看热闹的不嫌事大”的感觉。不知道为什么,我为奶奶感到开心。

如果奶奶能够清楚地表达,她是不是会心满意足地说:“我居然熬到了,看到了自己的重孙子,还跟他打了一架。”

2017年,婆婆也突然得了脑梗,只能回家休养。我辞了职,自己一个人带俩孩子。当时大宝3岁半,小宝1岁半。

当我围着孩子在屋里转的时候,有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我仿佛从婆婆的手里接过了一根接力棒,生活的重担又重新转移到了另一个女人的肩上——那就是我。

婆婆也已经退休了。

难道这就是一种女性的家族传承吗?

婆婆在家休养的一年多,奶奶糊涂得更加厉害了,时常大小便失禁,经常尿到屋里,拉到屋里。

她也完全不认识人了,有时骂婆婆,有时骂公公,还有的时候半夜突然咒骂起来,只是听不清楚骂谁。

奶奶经常拿着剪刀,把自己的衣服、被子剪烂,把家里的东西砸烂,有时还把家里的东西往外边扔。

她虽然腿脚不行,但慢慢走还是可以的。每次,她都拿着小凳子,走到哪儿坐到哪儿。有那么几次,她竟然把邻居家菜园子的菜给拔了,婆婆只好去给别人赔礼道歉。

她老人家也不换衣服,婆婆拿给她干净的衣服让她换,她全都扔掉,有时还故意剪烂。

她老人家的腰弯得太厉害了,根本没办法躺下来睡觉,每天晚上都是坐着睡,即使是大冬天,也是如此。

冬天给她多铺一床被子,都被她抽掉,扔到地上。那么冷的天,只睡在薄薄的一床席子上。奇怪的是,奶奶从来都没有生过病,甚至连感冒都没有。我嫁过去几年,奶奶一次药都没有吃过。

或许,这是上天在眷顾这位可怜的老人,让她晚年少受些药石之苦,毕竟年轻的时候,她吃了太多苦。

我们回家时,她已不认识我了,有一次还问到:“你是谁啊?”但她却认得老公,认得她的两个重孙子,经常说:“这是冬青(老公的乳名)的两个儿子。”

婆婆身体也没有完全恢复,伺候得不耐烦时,总会发牢骚说:“要是我老了,变成她这个样,真不如一头撞死。”

婆婆也是个有孝心的,她心里虽有抱怨,但行动上却从没有亏待过奶奶。

2017年的冬天,婆婆打电话说,奶奶最近几天不怎么吃饭了,她担心可能熬不过这个冬天。我们让婆婆给奶奶请个医生看看。婆婆说,奶奶不像是生病,因为她没有半点病痛的折磨。她只是安静地坐在床上。

我们本以为奶奶情况会慢慢好起来,因为每年冬天,都会担心这样的事情发生。

可那个冬天,在一个安静的夜晚,奶奶的生命真的画上了句号,她走了。

庆幸的是,每次回老家时,我都会拍几张全家福。有时婆姐也一起回去团聚,就特意拍几张。不为别的,只为了留住奶奶的音容笑貌,不要让她老人家那么快被遗忘。

曾经家里的户口本上,奶奶的那一页上面写着:于刘氏。我问了家里所有的人,没有人知道奶奶的真实名字。奶奶那边的老人也一个一个相继去世了。

再来说说老公的爷爷吧。

2000年的时候,老公初三,他回去了一次。2003年,老公考上大学,他也回去了一次。听说拿了红包给老公,供他上学。只是,老公已不记得当时奶奶是什么态度了。

那一年,也是两位老人最后一次见面,都已是75岁的高龄了。

再然后,老人家估计年纪大了,不能出远门了,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在老公的眼里,他的爷爷就是一位十足的的负心汉,他打心眼里痛恨他。 如果不是当年他的错误选择,奶奶和公公的早年生活根本不会过得如此苟延残喘。

他早已有了自己的家,还收养了一个女儿。婆姐偶尔会去看看他,跟他讲讲他子孙后代的事儿。

有一次,婆姐拨通了我的视频,视频那头是老公的爷爷。 他满头白发,但精气神很好,完全不像奶奶,被岁月蹉跎得折弯了腰。

那一次,婆姐先回了娘家,然后带着公公去找了他。是公公自己要求去的,他说: “我年龄也越来越大了,以后就走不动了,趁着能走动,再去看看他吧。”

按道理来说,公公才是那个最恨他的人,但如今他却是最释然的那个。

老公爷爷开视频是为了看他两个重孙子,那也是唯一一次。

在奶奶最糊涂的那一年,老公爷爷有了落叶归根的想法

结果当然是,没有人同意,因为婆婆不可能再有精力去伺候另一个老人,何况还是一个曾经对家人犯了大错的人。

奶奶去世后,不知道婆姐有没有告诉他。不过即使告诉了,也没有什么意义了,毕竟奶奶的去世,对他来说,毫无影响。

如今,奶奶去世已经2年半了,老公爷爷还健在,他今年已经92岁了。

我时常想,奶奶临终前的那一瞬间,最想见到的人会是他吗?

假如当年,他没有逃离这个家,奶奶一辈子的命运是不是会被改写呢?

假如当年,他三番五次回到家后,下定决心不再走了,公公的童年是不是过得更有爱呢?

假若当年,他像个真正的男子汉,守护着那个遍体鳞伤的小家,那现在的他应该是真正的享受天伦之乐吧。

人生九十载,尝遍了酸、甜、苦、辣,品味了爱、恨、悔、痴,洗尽铅华,落到纸上的只不过是这寥寥几千字。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奶奶——那个一生悲苦,活在 历史 夹缝中的女人,艰难,但却努力向阳而生!

附赠老公写给奶奶的一封小诗:

本是富家女子,也曾锦衣绣鞋。

门当户对,嫁于邻乡名门。

无奈人间沸腾,家门不幸,硬让低人三分。

家破夫走,留下孤寡,受尽欺凌。

也曾居无定所,寄人篱下。

也曾食不裹腹,受人救命之食。

虽千苦万累,却身无大病,抚儿成人,帮子成家。

子又有子,四世同堂。

享年八十有九,寿终。

老年人在迷路以后,可以向路边执勤的交警求助,也可以到附近的门店里,向门店的老板说明情况,请求帮忙联系家人,让家人来接自己回家。

这个冬天从来不会缺乏暖心的故事,南昌一位90后加油站小伙,在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位迷路的老奶奶。

在经过交谈之后,才明白老人忘记了如何回家,只记得家里的大致位置。这位小伙根据老人的描述,在地图上找到了老人所说的片区。

而后又根据老人的描述,说自己住在廉租房中。小伙子找到了当地的社区询问,找到了廉租房所在小区,最终成功将老人送回了家中。

最后感激的老人,邀请小伙子到家中歇脚。但小伙子却因为还要工作,谢绝了老人的邀请,并驱车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对于生活中迷路的老人,要想准确找到回家的道路,可以通过下面两个方式求助:

一、向民警求助

老人走失以后,在不熟悉路况的情况下,就不要随意的走动。而且老人应该做的事情,是向身边所看到的民警求助。

不论是交通警察,还是一些其他的民警,只要遇到了迷路的老人,最终都会帮助老人,让他们顺利找到回家的道路。

二、向门店老板求助

走失的老人们,除了向民警求助以外,在找不到民警的情况下,还可以向自己身边的门店求助。

将自己的情况告诉他们,如果能够记住家人的电话号码。我想也能够让他们练习自己的家人,让家人来接自己。

或者委托他们帮忙报警,让民警来帮助自己,最终让自己平安、顺利地回到家中。

当然了对于记忆力下降的老人,家人应该负起监管的责任,不要让老人随意的走动,更不要让老人独自外出。

星期天,小刚和小军写完作业出家门玩打仗的游戏。小刚和小军手里拿着棍子正在追跑,前面走来一位刚买菜回来的老奶奶。

小刚追上小军,大喊:“往那里跑,吃我‘老孙’一棒!”小军猛地一回身,没料到这一刹那竟把老奶奶的菜篮子撞翻了。老奶奶一着急,还没来得及喊“小心!”菜蓝子就失手掉在地上,还差点被小军撞倒,老奶奶生气地说:“你们这两个孩子怎么在胡同里追打呢,瞧瞧,把我买的菜都碰掉了……”

  小刚小军都傻眼了,看着满地的菜和生气的老奶奶吓得不知该怎么好。还是小军脑子快,他给小刚使了一个眼色:快溜吧。

  小刚正要和小军拔腿溜走,忽然想起雷锋叔叔大雨天送老大娘、背小孩的事。小刚想:雷锋叔叔不认识那位大娘,赶回营房的路上还绕道冒雨送大娘,我们不小心把老奶奶的菜蓝子撞翻了都不肯捡起来吗小刚连忙拉住小军说:“咱们别溜了,快帮老奶奶捡菜吧。”小军脸红了。于是,他俩对老奶奶说:“对不起,老奶奶,我们不该在胡同里玩这种不文明的游戏,我们帮您捡菜吧。”说完,他们把滚在地上的白菜、西红柿和土豆都装进菜蓝子里,还把沾上泥的弄干净。老奶奶笑了说:“你们认错就好了。”小刚和小军用棍子挑着菜篮子送老奶奶回家了。

现在很多妈妈都在纠结,孩子究竟是该自己带还是奶奶来带。自己带,没有时间更没有精力。给奶奶带,又怕乡下带的娃脏兮兮的,农村风气太严重。究竟农村的奶奶能不能带好孩子呢?其实环境并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奶奶本身。

农村奶奶究竟能不能带好孩子

1从环境上来看也是有利有弊

我们都知道农村的环境一般都比城市的环境要好,农村没有人来人往,没有城市里的喧嚣,没有快节奏的生活,有的只是绿油油的野菜和金灿灿的大麦。虽然很多大城市现在都在搞绿化,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但依旧没有办法和农村相比。

城市的环境虽不如农村,但发展却不可小觑,出门就是公交地铁,出租车也是方便了不少上班族。作为农村奶奶,貌似不太能适应城市生活,毕竟过惯了农村闲暇的日子。比如农村老人晚上吃完饭,就想看看电视睡觉,但是城市里基本上十一二点才休息。

农村老人更看不惯这种浪费电,又浪费钱的生活。当然是思想与习惯不同,意见也很难统一,时间一久,老人自然想回去。其实呢,孩子在城市生活和在农村生活各有利弊,孩子在城市能收获很多,眼界自然也会打开,见识的东西也很广。但是,在农村却能够呼吸更好的空气,有更多的空间玩耍。

2在教育的问题上,农村奶奶似乎更能带好孩子

现在很多年轻人,一直都标榜孩子应该在自己身边,事实上自己都是个宝宝,每天手机时间都会比宝宝还要多。而奶奶反而更疼爱孙子孙女,他们愿意把所有的时间都交给孩子,也会根据自己带孩子的经验,取长补短,因为他们毕竟是带过一个甚至很多孩子的人,并且愿意和孩子沟通交流。

事实上很多家长反应,孩子更喜欢跟老人在一起学习,因为在城市里,大部分孩子早早地就进行了早教,从小的压迫感,他们反而更愿意和自己最亲的人在一起沟通交流学习。而农村奶奶,相对有更多的耐心,也不会被电子产品所绑架。

3生活上,农村奶奶和爸妈存在更多分歧

首先在饮食上,农村奶奶普遍在宝宝一岁之前,就想在辅食中添加盐、糖之类的,但是对于新手妈妈来说,这些都是很排斥的育儿观。其次就是衣着问题,很多奶奶恨不得大夏天也要给宝宝穿很多,深怕宝宝冻着,但是我们的新手妈妈都知道讲究科学,大人穿多少小孩也是一样,没有必要过分的保暖。

其实这些问题都是小问题,只要耐心地进行沟通,彼此相互体谅,理解。我相信作为一个明事理的长辈,也一定会尊重晚辈的意见。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农村奶奶都适合带孩子呢?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适合带孩子,能不能带好一个孩子,最重要的一点取决于老人本身。

以下几类老人不适合带孩子

1 满口脏话

有些老人,会习惯性地爆粗口,而孩子却特别喜欢模仿大人,跟着这样的老人一起生活,很容易学成“出口成脏”的人。

2 自身存在不良习惯

有些老人喜欢抽烟、喝酒、随地吐痰,还有待人并不和善的老人并不适合带孩子,这样带出的孩子会受到不良影响。

3 缺乏耐心的老人

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常性地犯错,但是家长教育孩子一定要细心,有耐心。如果缺乏耐心,因为一点小事就对孩子动手,这样老人可不能带宝宝。

4 沉默寡言的老人

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大人不断地引导,当然老人如果性格活泼一点的,小朋友也更喜欢与他们交流,对孩子性格的塑造也有一定的好处。相反沉默寡言的老人,内心也是很沉闷的,在小孩子学语的时候,很容易限制孩子的语言能力,所以这类老人不适合带娃。

所以农村奶奶带孩子,并不是一件糟糕的事情,有利有弊。只要大家权衡好利弊,最终选择一个对家庭更好的方案,一定会对孩子未来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