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的爱都是为了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是指向别离 谁写的

妈妈 0 15

世间的爱都是为了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是指向别离 谁写的,第1张

世间的爱都是为了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是指向别离 谁写的
导读:“世间的爱都是为了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是指向别离“是电视剧《小别离》里面的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

“世间的爱都是为了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是指向别离“是电视剧《小别离》里面的话。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扩展资料:

描写父母亲情的文章

1、“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龙应台《目送》

《目送》是作家龙应台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后,龙应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问”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书。

《目送》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书中,龙应台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携手共行,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写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等。

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龙应台娓娓道来。

2、“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朱自清《背影》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参考资料:

-《目送》

-《背影》

张小宇:

父母离异,母亲早逝,没有经过父母的教育,在姥姥姥爷的溺爱中长大。成绩垫底、心智也完全不成熟,这样的孩子在国内连一般的高中都很难考上,更别提参加高考考个好大学了。在父亲的社会阶层和地位来看,与其在国内上个三本,还不如出国混个大学文凭。因为成绩难看又难以和后妈相处,出国是家庭无奈的选择,也是父亲对教育责任的逃避。

看到父母对于张小宇的教育,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缺失。重养而不重教。从人设来看,父亲应该是一个暴发户,姥姥姥爷能大闹公司,文化水平应该也不太高,张小宇对父亲的敌意,很大一部分也来源于外公外婆的言传身教把。母亲早逝、父亲再娶,张小宇的长辈里没有人能够很好地在精神上开化和引导,所以他在家很“浑”。尊重孕妇、不制造噪音这些最起码的对人的尊重都没有。他的心智还是孩子,破坏力却相当于一个大人,这都是父辈精神的贫瘠、教育的缺失造成的。

后期他懂事了,知道为他人着想了。不过我认为他的懂事,相比同龄人来的有些晚了。

方朵朵:

出身在典型的中产家庭。方朵朵是典型的中等孩子,成绩一般,没有特长,个性也不突出。最让人担心的是朵朵(现在更到19集,此处的朵朵指目前为止的朵朵)对自己没有任何要求,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多玩、少写作业。她写网络小说、在考试上各种糊弄,都说明她根本没有意识到中考的重要性,完全没有“”我希望变得更好”的进取心。平心而论,她很迷糊,对于一个初三孩子来说,这种状态是比较差的,家长着急是正常的。

其母童文洁作为外企中层管理人员,对孩子的成绩不满意是正常的。她的管教方式属于紧抓不放型,俗称死逑。在孩子的成长中参与度很高,有过度干涉之嫌——车接车送,每天设置单词任务,回家自行布置卷子给孩子做,斤斤计较每一个05分。这种教育方式是朵朵这类孩子的父母的常态: 不逼着学吧,成绩马上往下掉;逼着学吧,小孩把你当仇人。

人前进是要有动力的,有的动力来自自我要求,有的动力靠外力推动。紧抓不放式教育靠父母的外力推动孩子前进,而不是靠孩子的自我激励和进取心。也就是说,朵朵是为了妈妈而学习,而不是真心为自己而学习的。

时间长了,父母和孩子都会疲惫不堪。学校学业压力加上母亲额外要求,这种强度超过了方朵朵的承受能力,重压之下容易引起叛逆情绪,必然时常爆发。因此朵朵表现出来的就是累、困、想玩,容易发脾气。

父亲方圆在家庭教育中负责唱红脸演好人。当妻子教育训斥孩子时在旁边说好话,和稀泥,两边调停。一方面,妻子童文洁确实脾气比较大。另一方面,其在童文洁发火时,直接把童文洁推走;童文洁训斥孩子时,抱着孩子,作出嬉皮笑脸的样子;甚至帮孩子隐瞒分数;种种行为都将童文洁放在了父女二人的对立面。看似是缓和了局面,其实削弱了对孩子的教育效果,而且加深了孩子对母亲的反感。父母一起教育孩子的时候切忌两人当面唱反调,因为孩子会自然地认同偏向自己的一方,觉得另一方是在无理取闹。

琴琴:

乖巧,优秀,自觉,父母不大会为孩子教育问题而操心。家境一般,父母的主要责任是做好后勤,保障生活和安全。唯一的一次对孩子生气,是因为琴琴偷偷跑出去让父母找不着了。这么优秀的孩子,母亲佳妮却砸锅卖铁也要送出去出国,其中既有对自己当年文凭不高的补偿心理,也有对国外的盲目崇拜。佳妮对孩子出国这件事很偏执,偏执的不可理喻,居然从来没有问过琴琴的意见。

父亲心疼孩子,舍不得太早和孩子分开,也不愿意为了孩子教育卖房,大幅降低居住品质。

撇开金志明对妻子的所作所为不谈,我个人认为在孩子出国留学这件事上,金父的心态是健康的,他会为琴琴考虑,征求她的意见,愿意尊重孩子的想法。吴佳妮的心态已经走到了中国式教育下望子成龙的极端。父母没有必要因为买不起直升飞机而向子女道歉。同理,父母也没必要因为美高三年的学费而露宿街头。读美高加海外本科,对于琴琴这样的家庭,奢侈程度不亚于购买直升机了,相当于砸锅卖铁地消费一种教育类奢侈品。高中毕业可以出国,本科毕业也可以出国,幼龄出国完全没有必要。

“我做这么多,还不是为了你,还不好好学习。”

“看看人家考了多少分,你这样,都上不了重点。”

“不然送出国吧,看人家孩子都出国了。”

“什么,你成绩出来了,让我看看多少分?”

“整天正经事不干,小兔崽子,要好好学习。”

最近我在追一部电视剧《小别离》,让我这26岁的大龄女青年陷入了深深的困扰中:我们究竟为什么要生孩子,孩子对于我们来说,他是什么?

他是我们爱情的结晶,和我们有血缘关系的孩子。

养儿防老,长路漫漫,老了,总得有个人照顾吧。

为了传宗接代呀,这往后我们家可不能后继无人。

我们为什么要生孩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我们要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去学会爱和承担的责任,更要让这个生命自由的生长。

纪伯伦说: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对生命自由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们来到这个世界,但却并非因你而来,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我们大部分父母,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把自己的孩子当做私有物品。他是我生出来的,我一把屎一把尿好不容易把他拉扯大,我让他做什么,他就得做什么?他要是不听我的,就是叛逆。

这里折射出一点:孩子对于你个人来说,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吗?我们所说的,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好,是真的为孩子好吗?

其实不然,很多时候,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更多是背道而驰。这里也反映出,中国家庭教育的一个现状:替孩子做主+一切为了孩子=为孩子好。

《小别离》中三个家庭:文洁为了朵朵的成绩整日的寝食不安;老金家琴琴是学霸,琴琴妈想把孩子送出国,还打起了过继的注意;小宇家庭富裕,老张也自有着烦恼。不得不感叹: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看似的湖水平静,不知暗地里翻起了多少波澜。

这有了孩子,家长们也就全部心思都在孩子身上了。挣钱是为了孩子,整日为孩子的成绩提心吊胆,考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不知道,是不是父母过虑了,还是升学压力实在太大了。

升学压力、教育现状,这是社会现实。人家都在拼,你不拼能行。我们把孩子生了出来,如何才能给他谋一个不错的前程?

这是很多家长都过于担心的问题,也很容易盲目追风。别人家孩子怎样,我就怎样?不管怎么样,都要抢占优质的教学资源。不然,中国的学区房咋能卖这么火?一句话说白了,打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家长们就已经为孩子安排好了人生。上哪所小学,学什么特长,选什么专业,甚至到工作还操着心。

大多数家长会考虑过多,安排太多,不舍得放手,一把抓伤了孩子,也寒了自己的心。其实在家庭教育中:有个很重要一点,让孩子学会自己做主。

电视剧中王姬扮演琴琴大姨,常年生活在国外,她有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但是,你已经十四岁了,马上成人了,你应该有自己独立判断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可以决定自己未来,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父母应该做什么?对孩子放手,让他去做决定做选择。他路走得不对,可以引导。讲清楚道理引导,往往比替他做选择,来得更舒畅。

很多孩子都会有逆反心理,究其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要跟父母对着干。你不是管我吗?我偏偏跟你对着干。这在孩子的青春期,尤其明显。

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中,还凸显出一个严重的问题:过度的以孩子为中心。

这一点在妈妈身上尤其明显:孩子是我生出来的,自然什么都得听我的,必须跟我亲,我是他妈妈。很多女人生完孩子之后,容易陷入一个误区:一切为了孩子,没有自我。这个误区,让女人很难对孩子放手,更会把孩子当做私有物品。经常听的一句话是什么:“他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

父母可以疼孩子,但是绝不能过多的以孩子为中心。这一点很容易造成,难以接受和孩子的别离。就拿孩子要走出原生家庭来说,是一样的,什么“娶了媳妇忘了娘”什么都出来了。这也导致了,后续婆媳矛盾的产生。

什么才是真正的为孩子好?这个社会有太多我们所不能控制的因素,未来的变数也太多。倘若将来,我为人母,能做的也就是让他有一颗健康的心,去独自面对这个社会上的风雨。

前段时间跟一位朋友聊天,她说人活这一辈子太累了。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一直在不停的操心,操不完的心。生了孩子,连自己的工作、兴趣、爱好全全给放弃掉了。我的朋友之前很喜欢画画,打从有了孩子后,忙里忙外。怀孕的日子很煎熬,可是生出来了,也是各种担惊受怕。这孩子长大了,仍旧是担惊受怕。

我对她这样说:“明知有那么多不可控因素,为什么不学着狠心,甚至放手。”人到中年,为人母为人父,可是还有一点,你有多少是你自己。我相信很多人都没了自我,毕竟孩子是一个家庭的中心。

但不得不承认一点:当你过度焦虑和担心,很多全是多余。

中国的大教育环境,的确是高压状态。这也让更多父母起了念头,让孩子走出去。扪心自问,倘若我有条件,自然也会把孩子送出去。毕竟走出去看一看,总比在原地看到的风景要多。

《小别离》中方朵朵和张小宇,最终都去了美国。国内升学压力太大,每年六月的高考更是让很多人不寒而栗。

但无论是去国外还是留在国内,并不等于说上了哈佛或清华、北大,就有了一个不一样的人生。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是循序渐进的,我们最终都要工作、结婚、为人母为人父,生老病死。

所为之不同的是:你究竟要怎样过你自己的一生?而不是帮孩子安排路子,或者为了孩子。

每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都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人生,同时去承担选择的后果。同样,没有谁的人生可以复制,看似光鲜亮丽的外表,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烦恼。

对于孩子,我们能做的,教会他以一个健康的心态,对自己负责,学会爱和承担责任的能力。

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早晚都会离你而去。没有人可以一直为他遮风挡雨,可是从他自己做主的那天起,还真的要自己撑伞了。

                                   一个有思想见地的家庭主妇。微信公众号:天亮了ID:yibao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