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我是为了报恩才娶的她,如今家里好了,妹妹们大了,我更不会做出过河拆桥的事!” 单田芳 直视父亲的眼睛,口中说出的话掷地有声,包含着不可拒绝的坚定。 越过父亲不赞同的目光,单田芳心思逐渐飘远,他依旧清晰地记得那一段灰暗的
“我是为了报恩才娶的她,如今家里好了,妹妹们大了,我更不会做出过河拆桥的事!”
单田芳 直视父亲的眼睛,口中说出的话掷地有声,包含着不可拒绝的坚定。
越过父亲不赞同的目光,单田芳心思逐渐飘远,他依旧清晰地记得那一段灰暗的日子里,一个充满温暖和力量的身影推开了那一扇厚重的门扉,如同炙热的阳光一般照入单田芳的生活。
为了回馈那一份温暖,他不会推开她,也不会离开。
那是单田芳最不愿意回忆起,而又最割舍不下的经历。
1951年,单田芳的父亲 单永魁 因为交友不慎犯了包庇罪而不幸入狱,这个消息对当时有 八个尚未成年孩子 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
单田芳的母亲王香桂眼看着生活无望,八个孩子的生存问题逐渐成为她心头萦绕挥散不去的噩梦。终于, 有一天她借演出的名义狠下心永远走出了这个家,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意识到母亲再也不会回来之后,单田芳原本的生活开始变得一团糟。
在单田芳的父亲还未入狱之前,他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子,被寄予了极高的厚望,家务事单田芳极少插手,而在家中翻天覆地的变化之下,他不得已开始照顾起妹妹的起居。
面对生活给予的重击,单田芳来不及自怨自艾,生活的重压压得他已经喘不过气。
某天深夜,单田芳倚靠着窗,感受着一阵阵冷风从缝隙里鼓了进来,将自己一腔热情吹得七零八落,感受自己的梦想在现实的狂风中折了枝。
他颤抖着微微端坐起来,点亮了火折子,火焰在静谧的空间里微弱地跳动着,照映在他沉默的面庞上,他拿出了录取通知书,上面赫然几个大字—— 东北工学院。
看着那几个大字,他轻轻地用手指在上面来回抚摸,似乎下定了某种决心,他毅然将录取通知书点了火舌,看着火苗慢慢扩大,带着他的梦想,如同一场绚烂的烟火,等烟火燃尽,一点点化为乌有。
他眼中的亮光逐渐熄灭,四周温暖的亮光开始变得阴冷灰暗。不知在原地驻足了多久,直到四肢开始僵硬,单田芳微微动了动身子,才抬脚离开。 身后,那个穿白大褂带听诊器的他,慢慢地颓了颜色。
母亲唱大鼓, 父 亲是弦师,单田芳从小跟着父母亲巡演,经常做的事情便是拿着箩筐在演出结束之后朝观众们讨个赏。
“‘捧场了捧场了’,就这么喊。人家爱给就给,不给钱也没辙。当时我心里觉着这跟要饭也没啥区别啊,我可不愿干这个。”后来单田芳回忆起自己的幼时如是说。
为了不看他人脸色,不步父母的后尘,单田芳立志成为一名医生。
而如今在这样的梦想破灭之后,单田芳一度陷入了绝望。
最终,迫不得已,他还是决定去学艺
做了这样的决定之后意味着单田芳要从一个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变成一个“说书人”。终究走上了幼时最不想走的路。
事情在在那一道倩丽的身影出现之后开始发生了转折,单田芳或许也没有想到,他会为了这一段时光而追逐终生。
王全桂作为单田芳母亲的徒弟,怎么也没有想到眼前竟是这番景象。
不知是出于责任驱使,亦或是同情心作祟,还是情愫暗生, 之后王全桂便开始频繁地朝单家跑,上一次带的是伙食,这一次是帮忙整理家务,下次是帮忙做饭,下下次……
除此之外,王全桂还给予单田芳生活费上面的补助。王全桂看到了单田芳的努力,也欣赏着单田芳的才情。打心眼里相信单田芳日后定可以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单田芳没有拒绝王全桂的好意,而是将王全桂的付出一笔笔记在了心里面,更加努力地学习曲艺等等知识,希望有一天可以出人头地。
将二人关系更加推进一步的是单田芳的师傅李庆海,他看到了王全桂的付出,看着二人的关系自然是着急,便是充当了一回牵线的红娘。
他先去问了王全桂,王全桂对于李老先生的牵线丝毫没有半分犹豫地点头答应。
而在此前她依旧还是将单田芳的想法放在了第一位,将选择权交于他手中——只要他(单田芳)不嫌弃我年龄大,我便可以嫁。
而单田芳记挂着王全桂的恩情,一心想着报恩,便是满口应下。
两个人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在一起,而二人在一起组建家庭的事情,马上在四周邻里引起了轩然大波。
众人如何都想不明白,单田芳年轻气盛、富有才情,为何却娶了大他八岁的王全桂。
明面亦或者私底下,偶有风言风语流入单田芳的耳朵,而单田芳依旧不为所动,心中对王全桂的感激之情已经成了支柱他接着往下走的一大因素。
在这一段简单幸福的时光里,二人诞下了一儿一女,日子过得一如普通家庭一般和和美美,生活逐渐走上了正轨,单田芳终于抓住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尽管单田芳在之后晚年的采访中无数次强调那一句:
“妻子长我8岁,当初结婚是为了报恩。”
其实在无数日夜的沉淀之下,那一份感情早已经脱离了报恩二字, 超出了爱情的边界,凌驾于其之上,将二人紧紧地绑在一起。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56年,单田芳碰到了命运递给他的橄榄枝,他拥有了第一次登台演讲的机会。
单田芳深谙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他兴奋、激动、紧张……
当他站在万众瞩目的舞台上时,他目光缓缓地扫视在下方就座伸长脖子准备听讲的人们,脑海中竟然浮现出妻子踩着脚踏车勤劳质朴的身影,相对比一开始焦躁不安的心情,此时他出奇的平静。
单田芳深呼吸一口气,将那日夜只有妻子一人看的演说重现于众人的目光之下。
恰到好处的停顿,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随着剧情多变的声线以及表情让台下的观众在讲书结束之后回味良久。
一声鼓掌划破了寂静的讲书厅,众人宛若惊醒,紧接着,如雷的掌声爆发,底下叫好声一片。
“欲听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一时间成为街坊口口相传之句。
当单田芳带着猪肉鸡蛋以及面上的喜气进入家中之时,王全桂微微讶异,片刻之后便是欣喜。
这一次单田芳说书获得了四块两毛五分,相对比之前家里的收入可谓是一笔不菲的金钱。
王全桂高兴的不仅仅是生活物质上的充足,还如同明珠蒙尘的单田芳终于被拂去灰尘。
王全桂的这一生几乎都是围绕着单田芳进行的活动,她将自己最好的年华都给了单田芳,为了让丈夫无所顾忌地去完成他的曲艺演说,王全桂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从大众面前选择消失。
在外奔波讲书的单田芳也没有辜负王全桂,一片丹心向玉壶, 为着妻儿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付出一切。
单田芳发父亲出狱之后极力阻止这一段感情,认为此时红透大江南北的单田芳应该停妻另娶,比他大八岁的王全桂“配”不上单田芳。
单田芳清晰地知道,没有当时的王全桂便没有现在的单田芳。他坚定地拒绝了父亲的建议,
王全桂在听说了这一件事情之后,第一件事情不是委屈和难过,而是选择反过来安慰单田芳,让单田芳缓和与父亲之间的关系。
不同于旧时代的女性,王全桂有的是女性的温柔、包容,但是却有不输于男子的坚韧,故而她没有跌倒在坎坷的岁月中,而是可以在每次事情中冷静分析,越过坎坷,给予单田芳最好的支持。
他们的感情从来都不是单向付出,在那一段相伴而行的岁月里,二人双向奔赴,将彼此的生活融入对方,再也无法分割。
随着家里的物质越来越丰富,自己的曲艺也蒸蒸日上,看着自己的妻儿逐渐地过上了较好的日子,单田芳终于看到了生活的曙光。
就在他以为自己从生活带给他的苦难走出来之时,命运再次给了他一耳光。
文革爆发,人人自危,说书的单田芳却是众矢之的,成为了批判对象。
单田芳不甘心,为什么命运要如此捉弄他,将他来之不易的成果毁于一旦?他渐渐产生些许消沉,消沉中有怨、也不甘心,但却不得全盘接受这颠沛流离的生活。
日日夜夜的忧思以及心中的邪火郁结让单田芳的嗓子哑了,牙也落没了,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王全桂看在眼里,急在心中。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此时最好的做法便是陪伴。她将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用温暖和陪伴和单田芳度过这一段岁月。
想到自己还有一个家庭,单田芳强压下多日的苦闷,再次站在台上,已全然是不同的心境。
他带着满口的假牙,沙哑的声音宛若饱经沧桑的老妪,将那些前尘往事一并道来,在场之人无不为那道嘶哑的嗓音所着迷。 而今后,单田芳拥有了自己独一无二、极具吸引力的嘶哑嗓音。
单田芳已经学会了咬牙不甘屈服于这多舛的命运。
1969年4月,单田芳被流放到乡下,不得已和妻子和自己的儿女分离,忍着自己的思念心切,单田芳心知,面对局势的不可抗,他如果回去连累的便是自己的妻儿。
满腔热血苦于无处发泄,单田芳选择辗转于多个城市,将自己埋名于芸芸众生之中,四年的时间,单田芳感觉如同过了一个世纪般长远。
这四年里,他见惯了人生百态,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而王全桂心系自己的丈夫,风里雨里四年如一日地来回于城市和乡镇之间,给予单田芳经济和物质上的需求。
他阅尽千帆,洗尽铅华。老天或许便是要让单田芳脱胎换骨再大放异彩,四年,不多不少,刚刚好。
1978年,文革逐渐落下了帷幕,单田芳恢复了名誉,这便意味着,他可以重新站在众人的目光之下,在评书的舞台继续大放华彩。
在单田芳认为好日子终于到临,准备和家庭一起迎接这黎明的时光之时,王全桂却病了。
当演出回来的单田芳看到面色铁青、毫无生气瘫倒在地上的王全桂,一时间恐慌、害怕袭上心头。
在生老病死面前,人的一切活动都显得如此渺小,单田芳眼见得科室门口的绿灯转为红灯,仿佛又是回到了幼时,面对那一抹红色,无奈而凄凉的情绪袭上了他的心头。
不同于幼时,这次他再也没有力量去对抗和挽回。
后来的某一日清晨, 当电话那一头儿子说出“妈走了” 那一句话之时,单田芳沉默了好久,他尝试蠕动嘴唇,想要说出只字片语,出口的是一片无言。
电话中因为死一般的沉默,使得医院那一头传来的哽咽声更为清晰。
单田芳感觉自己浑身的温度一点点凉了下来,知道这样的结果迟早要承受,但是当最后的结果赤裸裸地摆在他面前,他竟没有勇气面对。
“低调处理,一切从简……不必通知街坊邻居。”
说这句话不知道花去了单田芳多大的力气,怕自己的情绪控制不住,单田芳颤抖着挂了通话键。
挂了电话,妻子长达40年的陪伴在他脑海中如同走马灯一样闪过,那一帧帧,都是她温柔,包容,坚毅的眉眼。
好像一直以来支撑着自己的力量被抽走一半,单田芳第一次感到空虚,他环顾四周,明白空荡荡的家里再也不会有那一道质朴温暖的身影之时,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了出来,他不由得痛声哭泣。
王全桂来世间这一趟,似乎就是为着单田芳而来,她的任务便是陪着单田芳走过这几段灰暗的人生,而在任务完成了之后,她便闭了眼,安心的离去。
单田芳是遗憾的,当家庭可以真正意义上的过上好日子,她却不在了,为了他劳累了一生的王全桂,到最后也没有享受到人生的甜便撒手尘寰。
单田芳也是痛苦的,在与妻子的日日相处之中,那份感情已经超越了报恩。或许他不曾发现冥冥之中,早已经对妻子感情深厚。
“我和妻子全桂相处了几十年,可以说风雨同舟,她对我的照顾和对家庭所作的贡献是一般妻子很难做到的。她走时,我甚至不知道生活应该怎样继续。” 在之后接受采访之时,回忆起这一段痛彻心扉的时光,单田芳眼中划过复杂的情绪。
单田芳没有再娶,无论是在王全桂生前,还是在她过世之后,这38年的相处,已经可以温暖他今后的余生,支撑他自己一个人,连带着王全桂的那一份一起走下去。 整整38年,单田芳将用往后26年来回忆。
王全桂是幸运的,她没有过人的才气,也没有美丽的容颜,更是没有显赫的背景,但是却是让单田芳念念不忘了余生。
单田芳亦是幸运的,在踽踽独行的岁月里遇到了不离不弃相伴一生的人。
后来,单田芳名誉加身,成了家喻户晓的“国嘴”,他铸就了中国说书的艺术大厦。
但是单田芳没有让名誉花了自己的眼睛,他更加专注于曲艺的研究之中,在精妙绝伦的演出之后,转身将那功与名抛在身后。
写袱子 也难叹 做篇欲歌你们看
别看做 小事情 忙时请人搞不赢
还须要 自己懂 省时方便又轻松
众乡亲 须记着 随写随用全是合
烧与父 故显考 显妣孝男人人晓
烧与祖 故祖考 下称孝孙要记倒
故曾祖 孝层孙 烧与祖考的父亲
故高祖 孝玄孙 烧与曾祖的父亲
故天祖 孝来孙 又是高祖的父亲
故烈祖 孝弟孙 天祖父亲要记清
故太祖 孝乃孙 烈祖父亲写得清
故远祖 孝云孙 太祖父亲记得清
故鼻祖 孝耳孙 这是起祖一脉根
上九代 乃九族 尔等须当要记熟
故伯考 或伯妣 侄男下写依古理
故叔考 故叔妣 孝侄下写也规矩
故伯祖 伯祖妣 下称侄孙也依古
如远房 高曾祖 加一堂字就清楚
故堂兄 孝堂弟 外房哥哥莫大意
堂伯祖 堂叔祖 写堂侄孙也依古
故胞兄 孝胞弟 自家哥哥要紧记
老丈人 岳考妣 下称孝婿方合理
伯岳考 叔岳考 下称侄婿方才好
故姑考 故姑妣 要称内侄方有理
簿父命 故亡男 这是老子来化钱
故岳祖 孝孙婿 自依这个写得去
烧家公 故外祖 孝外甥孙要依古
舅祖考 外甥孙 烧与舅公写得清
伯内祖 叔内祖 孝外侄孙要依古
故舅考 孝外甥 烧与舅父写得清
故表兄 孝表弟 血表兄弟写得去
妻外祖 外孙婿 妻子外祖写得去
同缘兄 同缘弟 后夫烧与前夫去
故襟兄 孝襟弟 这是姨夫又通直
岳寄父 孝寄婿 妻子保爷讲得去
故姨父 孝姨侄 烧与姨爹又通直
寄外祖 寄外孙 这是母亲寄拜的
寄外甥 寄母舅 这是化袱干母舅
故盟兄 孝盟弟 拈香兄弟写得去
孝盟侄 故盟叔 与父拈香须记熟
故邻尊 孝邻侄 毗邻居舍无亲识
故邻祖 孝邻孙 烧与邻人不得亲
故嫡妣 孝庶男 烧与大娘莫作难
故庶妣 孝嫡男 烧与小妈又何难
故姻兄 孝姻弟 烧与亲家莫忘记
故姻翁 孝姻侄 烧与亲家老父亲
故姻伯 孝姻侄 姐妹公婆须记得
外甥婿 内舅考 妻子母舅须记倒
故契兄 孝契弟 好朋好友写得去
故世兄 孝世弟 同窗认识也写去
夫正配 写遇妾 烧与夫君须记得
故贤妹 孝愚姐 以大烧小可以写
故良人 孝拙荆 烧与夫君写得清
故拙夫 存夫君 烧与妻夫须记清
故夫祖 未亡人 妻子改嫁化钱程
故胞嫂 孝胞妹 小姑烧与嫂嫂们
故胞妹 称胞嫂 烧与妹妹也合巧
故弟媳 称哥哥 烧与弟媳也不多
故妯娌 孝妯娌 母婶之间亦如此
故胞兄 孝胞妹 姐妹孤单无理问
故姐丈 孝内弟 姐子要称同胞弟
故妹丈 孝内兄 妹子要称同胞兄
故戚叔 孝门宾 未曾过门老丈人
继岳考 孝继婿 前夫死后招来的
故恩师 孝门生 学生烧与老先生
故师父 孝门徒 一切艺师小徒从
孝徒弟 示寂师 和尚烧与长老师
羽化师 孝门徒 道人徒弟写得熟
清寂师 孝徒弟 尼姑烧与师父去
故师伯 及师叔 下称侄徒要记熟
故师兄 孝师弟 师兄师弟写得去
故夫君 孝贱婢 小妻烧与丈夫去
舅子门 写内弟 下称妹倩写得通
故配兄 孝配弟 这是后娘带来的
故继父 孝继男 这是前娘儿化钱
孝孤男 故前父 后男烧与前门父
故姑祖 内侄孙 烧与姑公姑祖们
故姨祖 姨侄孙 烧与姨公要写清
若无亲 写不下 孝信亲邻大救驾
男称考 女称妣 须要用心来记起
男大人 女孺人 府君太君写分明
男正魂 女正性 从头至尾是一定
高明人 不见笑 今乃初学日月要
是非我 爱如此 做来教训家童子
众乡亲 须记熟 日后可以当师傅
居家人 写包袱 从头难以记清楚
教大家 须仔细 不可忽略来大意
过新年 如何写 新春化帛来检点
逢正月 十五日 元宵化帛理也真
二月一 二月节 中元化帛也称得
若三月 清明节 拜扫化帛也称得
四月八 佛生且 生麦秋以分得清
逢端午 写蒲节 天宗化财也写得
六月六 写包袱 天中化财也如数
七月半 写中元 孟然化财理当然
逢八月 中秋节 中秋化帛须记实
九月九 写袱子 重阳化帛也合理
若十月 十五正 下元化帛水宫生
冬月间 是冬至 冬至化帛也合适
全月的 三十夜 年尽除夕无辩别
如有会 依会写 平日化帛无事写
在朝日 写小儿 汤饼之期写合理
三十天 满月了 弥月化帛写才好
满周岁 曰试周 盘之期应当收
男子死 化包袱 正寂化帛写才好
女子死 写袱子 内寂化帛也通直
老人死 亦寿终 丧期化帛理应通
若封棺 写包袱 掩殓化帛不可忽
伴亡灵 依写 灵前化帛也合理
烧更纸 写成帛 堂祭化帛亦合格
如办亡 写绕棺 绕棺化帛是一般
若送丧 化包袱 首七二七照七数
如三七 写四七 毕七化帛须学习
三个月 守孝服 缌麻化帛及包袱
满百期 写百日 一年小祥化帛时
届二周 写大祥 三年除服化财场
满三年 除服写 礼化帛方合理
若做斋 写追荐 正荐化帛乃请荐
若亲戚 与外人 送写包袱就坛称
如星辰 写禳星 延生化帛写酬恩
做神佛 做了愿 是日化帛心意愿
化包袱 与母亲 母难化帛阴诞称
母亲生 烧外公 用儿名字写赙中
男悬孤 妇没悦 分开写来式不合
若死期 写袱子 亡辰化帛丧时辰
如招山 写的是 招龙化帛写规条
要包坟 写的是 复土化帛亦合适
如立碑 修坟写 佳城化帛仔细理
男子的 娶二房 续玄化帛理应当
若迁坟 写的是 迁徙化帛当如此
女子家 重改嫁 再醮化帛是古话
言虽浅 理是真 诸君一二记在心
乃居家 是常情 自己记起不求人
请大家 谨记心 随写随用是宝珍
教一辈 传一辈 代代儿孙莫忘记
这一篇 俗贤文 子子孙孙作把凭
读书人 莫大意 有人请你写下去
经常学 经常写 提笔就写不会错
更有等 读讲得 倘若要写心头默
古人言 说得好 世间读书当真宝
地盘主 老前人 下写孝信可以行
野孤坟 无人看 邻里化财理应担
征发首 初一日 元日化帛写合词’
二月里 是初一 中和之期最适宜
三月三 上已辰 到了中秋写清明
儿子死 写表明 妻妾死了写伤神
妾乃死 化冥资 生宠之期方可施
妾化妻 写失倚 妻化与妾写莹立
三年外 钱死期 癸神化帛是以须
若父母 阴间生 化袱与祖写阴辰
百岁人 若死了 期颐化帛要记倒
接媳妇 须要写 完娶结婚花烛夜
若嫁女 须要写 于归化帛亦如此
自己生 写化财 生我母难报恩排
自己生 烧父亲 要写劬劳记在心
生男子 寝床写 生女化财写寝地
故乳母 孝抚男 烧与奶妈表心田
结发妻 孝夫主 夫烧与妻正合理
故良夫 孝愚妻 妻烧与夫显忠心
小娥不知道自己的真名,她是被拾荒的奶奶捡回来的。
这些还是后来捡到她的奶奶告诉自己的,奶奶告诉她,她的命可大着来,那年冬天,天寒地冻的。她就那样被扔在了路边,身上虽然盖了一层小棉被,可那么冷的天,那是要冻死人哩。
奶奶一辈子就自己一个人,靠着拾荒养活着自己。
那天她又像往常一样,去拣点破烂和柴火,可这寒冬腊月的,大雪封了山,连个鬼影都瞧不见,更别说能捡到啥了,奶奶一路走来,一点收获都没有,正想原路返回,却听见路边草丛里,传来一阵婴儿的啼哭声,她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
“小的不知是哪路大仙在此修行,若是我这老太婆冲撞了大仙,还望大仙原谅,小的这就走,就走!”奶奶特别迷信,这荒山野地,她还以为碰见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胡乱说了几句就想要赶紧离开,可是,那婴儿的哭声却越来越大。
奶奶又停下了脚步,循着声音走了过去,一眼便望见了被丢弃在路边的婴儿,身上虽然盖着小被子,可是也已经被大雪覆盖,婴儿的脸此刻已冻得变成了紫色。
“这是哪个天杀的把这么小的孩子扔在这儿?想那良心大概被狗给吃了,瞧瞧把娃冻得,今天若不是遇见我这糟老婆子,这小命可真就保不住了!”奶奶一边说着一边把自己身上缝满补丁的袄子脱了下来,寒风吹到奶奶身上,不禁打了一个寒战。
奶奶把小娥抱回了家,心里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自己一辈子都是一个人,这会老天爷大概看她太孤单,就给了她一个大孙女,可是自己这一日三餐都没个着落,如今又添个刚出生不久的小娃娃,往后的日子,咋过啊?
奶奶升起了炉子,往日里,自己一个人,那可是舍不得升炉子的,火光的照耀下,小娥的脸蛋变得白里透红起来。
“这小丫头命可真大哩,大雪封山,荒郊野岭,都没被那出来觅食的野狗叼了去,还碰见我这老婆子,缘分呐!”奶奶望着眼前的小人儿,开心的笑了起来,奶奶断定小娥是老天赐给她的宝贝。
这家里有了娃,那就得给娃取个名字啊,可是叫啥呢?奶奶想着名字越是不咋好听,那娃越是好养活,也越是有出息,可是奶奶不识字啊,叫小猫,小狗,不行,女孩子咋能叫这样的名?奶奶突然瞧见了自己养了几年的大白鹅,家里估计也就这大白鹅值些钱吧,小鹅?小娥?对了,就叫小娥吧?
“娃啊,以后你就叫小娥,成不?”奶奶瞧着怀里的娃娃,脸上有了气色后,更显得好看了,她轻轻抚摸着娃娃的脸蛋,似乎像是在征求她的意见,问问她小娥这名字,可还喜欢,小娥仿佛也在回应她,竟然冲她笑了起来。
“哎呦,老天爷啊,娃喜欢小娥这个名字,娃喜欢,她冲俺笑咧!”奶奶乐得合不拢嘴。
打从把小娥抱回家,奶奶便忙了起来,大冬天的,家里有了娃娃,奶奶出门拾荒的时候,也得掐着时间,要等小娥吃饱睡着了,奶奶才能出去,瞅着小娥该饿了,快醒了,奶奶就得赶紧跑回家。
其实奶奶年纪也不算太大,刚刚六十出头,只不过因为长年累月,风吹日晒的原因吧,奶奶看着比实际年龄老了不少岁。
就这样,小娥在奶奶的呵护下,长到了七八岁,七八岁的小娥比同龄孩子相比,显得如此瘦小,仿佛一阵风就能把她吹得无影无踪。奶奶望着小娥,觉得对不住她,可是小娥的命都是奶奶给的,小娥心里都知道,虽然有时候看着其他孩子有爹娘疼爱,心里也不是滋味,可是,她知道,人要懂得知恩图报,她一辈子都要记住,终有一天,她会报答奶奶的恩情。
小娥从懂事起,就一直跟在奶奶后面捡些瓶瓶罐罐,换了钱,补贴家用,所以她知道,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
望着每日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孩子从自己家门前经过,唱着跳着去上学,小娥眼中都写满了羡慕,奶奶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那天,奶奶掏出一大把零钱放在桌子上,她也不知道那些究竟是多少钱?她把零钱一张张展开,她要把钱递到老师手上,让小娥也上学,学了知识,小娥的未来才有希望,可不能让她像自己一样,一辈子不识字,啥也不懂。
奶奶把钱递到老师手上的时候,老师皱紧了眉头,这样一大把零钱,咋数?可瞧着奶奶渴望的眼神,老师还是点点头收下了。
小娥上了学,上学第一天,奶奶把家里那只喂了好几年的大鹅卖了,望着大鹅被装进袋子里,奶奶哭了,那么多年的苦日子,奶奶都没舍得把它卖掉,对奶奶来说,大鹅也是家里的成员,时间长了,那感情深得真是说不出来。
奶奶手里攥着卖大鹅的钱,来到镇上,给小娥买了一身新衣裳,还有一个新书包,刚上学的小娥可不能让别人瞧不起,她的小娥也是她手心里的宝贝,说啥都不能比别人差。
小娥放学回到家,一眼就瞅见奶奶坐在院子里,抹着眼泪,小娥也不知道奶奶是咋了?小娥走到奶奶面前。
“奶奶,您咋了?咋哭了?是不是谁欺负您了?奶奶,您告诉小娥,小娥给您报仇?”小娥望着奶奶,牙齿咬的紧紧的,她可不许任何人欺负她最爱的奶奶。
“小娥啊,奶奶没咋,饿了吧,奶奶给你做饭去!”奶奶尽量不让自己表现得难过。
“奶奶,小娥还不饿,老师今天布置的作业小娥写完了,咱家的大白鹅呢,今天咋没听见它叫呢?平日里,我总能听见它那大嗓门,今天咋恁安静来?”小娥疑惑的问着奶奶。
“奶奶嫌它平日里太吵,你这不是上学了吗?每天放学都要学习,学文化,我怕它吵到你,就卖了,卖了也好,落的个安静,对了,小娥,奶奶给你买了身新衣服,还有新书包。”
小娥知道,奶奶把大白鹅卖了,是想给她买东西,奶奶的心可傲强着哩,她不想自己被人家看不起。
“奶奶,等小娥长大了,有出息了,给您老盖个大院子,给您买成千上百个大白鹅!”小娥一下扑进奶奶怀里,此时她感觉自己就是最幸福的孩子。
小娥上学了,家离学校好远,小娥每天早上不到五点便要起床,这个时候,奶奶早就起来了,帮小娥准备好早饭,待小娥吃好,把她送到村口,奶奶才匆忙吃上几口,奶奶现在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捡些东西,那样的话,有时候没准能捡上好些宝贝!
学校里的小娥每天都在埋头读书,她必须努力学习知识,她要报答奶奶的恩情,她要实现对奶奶的承诺。
一转眼,小娥长大了,她成了这个小山村里唯一的大学生,录取通知书下来的这天,奶奶喜极而泣,跪在院子里,冲着老天磕了三个响头。
“老天爷哪,我这老太婆估计上辈子积了德,您赐给我那么好的娃,娃出息着呢,考上了大学,我这老婆子也算熬出头了。”
可是,这大学的学费可是一笔天文数字,咋凑够哩,奶奶望着开心的小娥,急得满嘴都是泡,饭也吃不下,小娥瞅着奶奶,心疼坏了,那么多年过去了,奶奶老了,那满头的白发让小娥的心都碎了。
这天村里来了个中年女人,开着一辆大伙都不认识的轿车,穿得雍容华贵,大家伙都看愣了,这村里,谁家有这样的亲戚?
“喂,老乡,我打听一下,可知道村里,有谁十八年的冬天捡到一个女娃娃?”中年女人见人便问。
“哎呀,不好了,赶紧去告诉老张婶,人家小娥的家里人找上门来了。”有人偷偷留了心,急忙跑去小娥家“通风报信”。
“唉,该来的迟早都会来的,我早料到了!”奶奶仿佛早想到了今天,她拢了拢那掉落下来的白发,走出了家门。
“你要找十八年前你扔在路边的女娃娃,对吧?”奶奶走到中年女人面前。
“是的,您知道!”女人眼前一亮。
“你随我来吧!”奶奶带着中年女人来到了家中。
“也不知道你当年咋恁狠的心哩,那么小的孩子,你就给扔在了路边,我要不是把她抱回家,不是被冻死了,就是被那野狗叼去了。”奶奶想起来就想要说说当时的情况。
“老人家,我也是逼不得已,我那时候未婚生子,我实在没办法养活她!”女人低着头,小声啜泣起来。
“奶奶,我回来了!”小娥拎着一桶从小河里摸到的鱼虾,浑身沾满了泥巴。
“小娥啊,你咋弄得一身脏兮兮的?活像个大花猫!”奶奶望着小娥此时的模样,又好气,又好笑。
“奶奶,小娥去摸了些鱼虾,给您老补补身子!”小娥扑到奶奶怀里,像小时候一样撒起娇来。
“哎呦,多大的人哩!”奶奶宠溺的刮了一下小娥的鼻子。
“甭管多大,小娥都是奶奶的小宝贝!”小娥抬起头,冲着奶奶微笑着。
“奶奶,这位是……?”小娥才发现家中还有人。
“小娥,这是……这是你亲妈,她今天来找你了!”奶奶此时挺无奈的。
小娥此时此刻难以置信,自己梦里出现的妈妈,此时就站在自己面前,可如今真正盼来了,才发现,自己早就不需要了,那么些年,与奶奶相依为命,她的生命中只有奶奶。
“奶奶,小娥不需要什么亲妈,小娥有奶奶就成了,我去把这些小鱼小虾洗洗。”小娥走了出去,甚至都未曾看那中年女人一眼。
“你别介意,这孩子倔的厉害,从小又被我惯坏了。”
“没事,老人家,我都明白,其实这次过来,我想把她带走的,我现在有钱了,开了间大公司,我想把她丢失的一切,都补偿给她!”中年女人说到此处,不禁又落了泪。
“不需要,您不欠我,说句实话,以前我确实恨过您,可是奶奶说了,人来这世上走一遭,可不能常记恨着别人,要想着别人的好,您把我带到这个世上,就是对我最大的恩德,可是,你把我扔在那路边,是奶奶把我抚养成人,生恩没有养恩大,所以您现在过得好,我也替您高兴,但是要是让我跟您回去,离开奶奶,那是不可能的,我欠奶奶的恩,我这辈子恐怕都还不上。”小娥望着眼前的女人,说出了一直想说的话。
中年女人还想再说什么,可是小娥转身走了。
“这孩子不怨恨你,你也可以放宽心了,等到日后我再和她好好唠唠,你先回去吧!”奶奶对眼前的女人说道。
中年女人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掏出来一捆百元大钞,放到奶奶怀里,奶奶连忙又将钱递到了中年女人手上。
就这样推来推去,中年女人放下钱,转身便赶紧离开了。
晚上小娥靠在奶奶怀里,奶奶宠溺的抚摸着她的头发。
“娃啊,奶奶知道,虽然你嘴上说着不记恨她,可是我知道,这是你心里抹不掉的伤痛,奶奶啥都知道,你要愿意认她咱就认,毕竟那是生了你的亲娘,可是,你要不愿意,奶奶也理解。”
“奶奶,啥也别说了,小娥这辈子就想和你待在一块,我知道她给咱留了钱,咱不要,我问过了,现在国家政策好,可以申请助学贷款,奶奶啊,您不用担心我这学费的事,您放心吧,我都解决了。”小娥看着奶奶说道。
四年大学,小娥申请了助学贷款,毕业时,小娥被直接留了下来,在学校里担任语言老师。
奶奶老了,小娥把奶奶接了过来,又过了几年,小娥实现了当初对奶奶的承诺,在郊区给奶奶买了一小块地,盖了个小房子,养了好多大白鹅,大白鹅一叫,小娥便能想到从前为她“牺牲”的那只。
奶奶晚年得了小娥的福报,夕阳西下,奶奶笑颜如花。
部分来源于网络
很多人都觉得记者是一个十分安全的职业,但是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就要看是什么样的记者了,还是有很多记者做着高危险的事情的,比如说战地记者。特别是在之前那个战争四起的年代,为了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很多记者都需要亲自到作战现场拍摄和搜集资料,这才有了我们现在很多纪录片,那些纪录片都是真实的将作战过程所记录下来的,是那些记者让我们看到了过去那些惊心动魄的场景。
01
1991年的时候,苏联分裂成了15个国家,这件事情在当时让所有人都十分震惊。在分裂以后,俄罗斯成了苏联唯一一个继承国家,当时苏联分裂之后的15个国家,其实也没有很和谐,就有一个政权叫做车臣共和国,当时车臣共和国想要从苏联脱离出去,但是俄罗斯并没有同意,两者就发生了矛盾,车臣想要通过打仗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们有着很强的地理优势,如果说要打仗的话胜算还是挺大的。
在1994年12月的时候,车臣共和国就主动发起了进攻,当时俄罗斯根本就还没有做好准备,车臣共和国占着自己的地理优势进攻很,俄罗斯打着很吃力,这一场战争打了两年之久,有10万多个民众因为这一场战争死去了,这场战争对俄罗斯的经济也产生了很重的影响,俄罗斯想签署停战协议,最后车臣也同意了。
02
就在车城之战的那一年,我国有一位战地记者在战场上面进行实地考察,他的名字叫做卢宇光,卢宇光毕业于外语系比较熟悉俄语,在莫斯科创办了《华人报》,卢宇光之前是一名海军,他的文笔非常好,后来改行做了记者。因为之前是军人的原因,对战场也比较熟悉,在车臣之战的时候,俄国邀请卢宇光去做他们的战地记者,卢宇光同意了。他的工作场地都是在真实的战场当中,十分危险,于是俄罗斯方就派了一些士兵在他身边保护他。但是毕竟是在战场上面,意外随时可能都会发生,卢宇光有一次乘坐车子不小心碰到了敌人埋下的地雷,在这样一个紧要关头,卢宇光身边的一个俄国士兵扑了上去,挡在了卢宇光身前。这一名士兵最后也不幸牺牲了,而卢宇光只受了一些小伤。
那个士兵死前拉着卢宇光的手,说自己家里还有妻子和女儿,以后她们就没人照顾了,能不能拜托卢宇光照顾他们,卢宇光很快就答应了士兵的请求。因为正是因为这个士兵,卢宇光才没有牺牲,为了报答这样一个救命之恩,卢宇光也一定会尽心尽力。
03
卢宇光找到了这一位特种兵妻子和女儿,将他们接回了自己的家中进行照料,久而久之,卢宇光和这位遗孀两个人也有了感情,于是就在一起了。之后卢宇光和这位女子也有了一个自己的宝宝,三口之家变成了四口之家,一家人过着幸福的日子。但是后来因为卢宇光长期都做着比较危险的工作,而且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异也比较明显,最终两个人分开了,离婚之后,两个孩子都给了卢宇光照顾,其中有一个孩子不是卢宇光亲生的,但是他也将这个小女孩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抚养长大。令人欣慰的是,这两个孩子都十分勤奋努力,考上了大学。卢宇光希望他们未来也可以做一名记者,传承父亲的志愿。
结语
卢宇光是一个温暖的人,他把一个本就破碎的家庭重新组建起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且对于工作也是尽职尽责,从不退缩。
这样的记者是让我们都十分敬佩的,那位特种兵不畏惧自己的生命危险选择保护卢宇光的故事也感动了很多人。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