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在八宝山公墓东北角的半坡上,坐落着我国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任弼时的公墓。 离任弼时公墓不远,有一块小小的墓碑,上面写着"老红军、陈琮英同志、任弼时同志夫人"。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陈琮英: "琮英同志搞机要工作,不为名,
在八宝山公墓东北角的半坡上,坐落着我国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任弼时的公墓。
离任弼时公墓不远,有一块小小的墓碑,上面写着"老红军、陈琮英同志、任弼时同志夫人"。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陈琮英: "琮英同志搞机要工作,不为名,不为利,她是革命的贤妻良母。"
这位享年101岁的女红军陈琮英,是任弼时同志的发妻,也是厮守终生的女子。
她曾经是被指腹为婚的童养媳,后来成为***人和革命女子。而她与共和国缔造者之一任弼时的伉俪情深的爱情也是一段佳话。
1914年的一天,湘阴县塘家桥任氏新屋里来了一位小客人。12岁的女孩仰着稚嫩的脸望着这陌生的一切,家主任振声带着一个10岁的男孩来到女孩面前。
男孩用清脆的声音喊:"姐姐好!"
这个男孩是任振声之子,任弼时,而这个小客人就是任弼时的未来的妻子——陈琮英。
陈琮英和任弼时的缘分源自于任弼时的父亲和陈琮英的姑母。
任振声的第一任妻子是陈琮英的姑母,然而才结婚一年,陈琮英姑母便因病去世。
任振声对陈氏非常疼爱,失去发妻让任振声痛不欲生。
任振声跟陈琮英的父亲说: "既然这一代无缘,那就将缘分送给下一代吧。今日你我就结为亲家!"
这时候两家就定下了娃娃亲,相约下一代续缘的做法给陈琮英和任弼时建了一座无比结实的姻缘桥。
1902年陈琮英出生,她还未满2岁时,母亲就因病去世。陈琮英的父亲只是一名清贫的教师,为了维持生活,陈琮英父亲外出谋生。
幼小的陈琮英就在兄嫂的拉扯下长大了,而当她12岁时,就被送到了自己的"童养夫"——任弼时家里。
因为年纪太小,大人们也没有将一些陋俗强加给两个孩子。而且小孩子也不懂大人定的什么娃娃亲,陈琮英就把任弼时当做弟弟看待。
陈琮英和任弼时的感情特别好,对待任弼时,稍长两岁的陈琮英对他疼爱有加,而任弼时也很喜欢陈琮英。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李白的诗仿佛写的就是这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可是欢快的日子才没多久,1916年,学习成绩优异的任弼时要去远方求学,如胶似漆的两人要被迫分开了。
在去长沙之前,年幼的两个孩子泪流满面地告别彼此。陈琮英没有上过学,她大字不识几个,但一心只想要任弼时用功学习。
依依不舍地送别任弼时后,陈琮英也做了一个打算。
任弼时所上的学校是长沙师范学校附属高小部,这生活费和读书费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陈琮英也深知,自己来到任家当童养媳,但是任家却是拿自己当女儿看待的。任家也不是大户人家,这供任弼时的开销都让全家作难。
于是陈琮英主动提出去工作,去长沙工作的话,一边可以照顾任弼时,一边也可以赚钱供任弼时赚钱。
任弼时父母听到陈琮英的打算,忍不住流出两行泪。任振声握着陈琮英的手激动道: "我们任家,何德何能啊!"
陈琮英被任振声的眼泪弄哭了,她擦擦眼泪道: "能得你们照顾,才是我的荣幸。我没有什么文化,但是我知道感恩,我一定会帮你们分担压力,也会照顾好弼时。"
动身前往长沙后,陈琮英就被长沙的亲戚安排到袜厂做童工。在袜厂里,陈琮英省吃俭用,衣服和水果都舍不得买。
十几岁的女孩,正是爱美的年纪,别的女孩都会买点便宜的雪花膏,但陈琮英什么也不要。
她把钱省下来,几乎都给了任弼时。为了能让任弼时过得更好,陈琮英还经常加班。
每当拿到薪水,陈琮英就留下一点吃饭的钱,剩下全给了任弼时。当任弼时不上课时,就连忙去看望陈琮英。
见到陈琮英时,任弼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陈琮英清瘦无比,哪里有一点 健康 的模样?得知陈琮英为了供他上学而省吃俭用,这个大男人泣不成声。
任弼时扼腕叹息: "我堂堂一个男子汉,居然需要未过门的妻子来供养我上学。"
说到妻子,陈琮英羞红了脸,紧接着她劝道: "你不要想太多,只要你用心读书,让我做什么都行!"
任弼时也很争气,他没有辜负陈琮英的良苦用心,在学校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任弼时也深受"五四思想"的熏陶,将自己投身于革命中。那时候的潮流有很多,其中一条就是反对包办婚姻,提倡自由恋爱。
可任弼时不一样,他从来没有反对过自己和陈琮英的"指腹为婚"。他和陈琮英的感情,可不是一句"包办婚姻"能概括的。
任弼时知道陈琮英一直在为自己辛苦工作,没办法接触最新的文化,当学到新思想之后,他会跟陈琮英交流,并让陈琮英也接受新思想的熏陶。
因为参加了学生运动,任弼时结识了许多能人志士,他加入了毛泽东和其他人共同创办的俄罗斯研究会。
接受了共产主义洗礼的任弼时也将这些精神传递给陈琮英,尽管陈琮英没有上过学, 但是通过任弼时的教育,她深刻地体会到了革命的重要性, 这也是她未来走向革命道路的主要原因之一。
1920年的夏天,陈琮英又要和任弼时分别了。此次任弼时要前往上海,同刘少奇一起赶去赴俄学习。
去俄深造这件事陈琮英非常支持,尽管她还是有一点不舍。分别的两人,哪怕相隔千万里还是挂念着彼此。
任弼时知道陈琮英还在努力工作,常常担心陈琮英有没有又偷偷加班。
而陈琮英也很挂念任弼时,虽然是出国学习了,可是俄国的条件实在是艰苦。俄国的冬天很长,学习条件差,吃的饭菜也很简单。
任弼时因为冬天没有取暖设备,手上都长了很多冻疮。 陈琮英知道了之后,想着自己没有办法照顾任弼时,常常一个人独自垂泪到天明。
在俄学习的这段时光,任弼时都是靠书信和陈琮英联系。不过陈琮英不识字,收到信后都是拜托别人读给她听。
一来二去的也比较麻烦,陈琮英就决定去学习读书写字。 任弼时对于她想要念书的想法非常支持,而有了支持,陈琮英学习就十分刻苦。
没过多久,她就能认识和书写一些字了。虽然样子不好看,但总算识几个字了。
陈琮英在长沙边工作边学习,刻苦的她最终有了收获,任弼时收到陈琮英亲手写的没有错字的信后很是欣慰。
1924年任弼时学成归来,在和陈琮英团聚之后,任弼时立刻被派到上海做地下工作, 而任弼时的伪装身份就是上海大学的俄文教授。
20岁的任弼时一表人才,腹有诗书气自华,才进上海大学不久,这个年轻帅气的教授就成了很多女同学的仰慕对象。
女同学们也有对任弼时展开猛烈追求,任弼时总是拒绝他们,说: "你们的好意我心领了,只是我早已有未婚妻,虽然她只是袜厂的一位女工。"
人们都以为他是在开玩笑,毕竟像任弼时这样有文化的男人,怎么会有一个在织袜厂打工的未婚妻呢?
尽管因为此事任弼时遭到了嘲笑,但是他的内心一直很在乎陈琮英。
不管是幼时这个"姐姐"对自己的照顾,还是在长沙学习时供自己上学,这些一点一滴都被任弼时记在心里。
任弼时也总是会想念自己的未婚妻,最终在1926年,组织给了任弼时一个惊喜。
他们将陈琮英从长沙接了过来,任弼时一看到陈琮英就激动地跑了过去。 24岁的陈琮英已经是个大姑娘了,虽然身材娇小,但出落得很漂亮。
其实将陈琮英接过来,组织也有打算。陈琮英本来就是任弼时的未婚妻,如今任弼时在做地下工作,陈琮英呆在长沙不太安全。
将陈琮英接过来,一方面可以让她帮助任弼时的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身份泄露出去。
阔别多年,分离数次的两人如今终于相聚了。
任弼时握着满是伤痕和茧子的手道: "这么多年,真是苦了你了。你供我上学,为我操劳十余载,这份情谊,我只能以身相许了!"
陈琮英原本是感动,听到这最后一句话笑出声: "什么以身相许,我与你本来就是娃娃亲。"
没过几天,任弼时终于还给陈琮英一个迟来的婚礼。这么多年陈琮英为任弼时做的,所有人都看在眼里。
任弼时也感慨,自己到底是积了多大的福分才遇到一个这么好的妻子。婚后任弼时就手把手地将陈琮英带到革命道路上去,很快,陈琮英加入了中国共青团。
陈琮英也很爱学习,丈夫工作繁忙,她也加紧学习,好让自己能够帮上丈夫的忙。
可是当瘦小的她陪同丈夫走在繁华的上海时,她突然变得很自卑。陈琮英家里一直很清苦,父亲是个教书匠,而跟随兄嫂的她在12岁进了任弼时家。
别人都在看书写字的年龄,她在袜厂打工,虽然她也用功学习读书写字,可是比起这个上海,她还是抬不起头来。
看到陈琮英这个样子,任弼时摇摇头道: "英子,你可是一名革命战士!这么低着头可是万万不行啊!快把头抬起来,自信点!你是革命的女人,一点也不比别人差!"
陈琮英受到了任弼时的鼓励,立马有了干劲儿。身为走革命道路的人,低着头那可不行。看到陈琮英自信起来,任弼时露出了欣慰的笑。
找到自信的陈琮英,做起事来也是干净利落。她渐渐掌握了许多本领,也很好地协助了任弼时的工作。
任弼时从事地下党工作,每日都特别操劳,对于地下工作者来说,每一步都是走在刀尖上,稍微粗心一点,就会丢了性命。很快,坏消息就传来了。
刚生下女儿的陈琮英,还没缓过劲儿来,就见组织里的人匆匆赶来。
陈琮英见此问: "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
组织里的人一脸严肃道: "这件事非常严重,任弼时在南陵被抓住了!"
陈琮英一听,心砰砰直跳,她赶紧收拾东西。组织的人问: "你这是要干什么?你才生完孩子没多久,快躺回去。"
陈琮英摇摇头说 :"弼时被抓我放心不下,快带我去长沙,我要救他!"
组织里的人拗不过她,只好陪着抱着婴儿的陈琮英一同前去营救任弼时。
任弼时被抓后受了极其残酷的惩罚,但是他一直没有暴露身份,坚持称自己是纸庄收账的普通员工,而陈琮英的堂兄就是任弼时所说的纸庄店老板。
当时的情况紧急,通讯不发达,如果不抓紧时间告知堂兄,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可是,这交通也成了问题。
望着来往的车辆,陈琮英盯着一个拉煤的车跳了进去。坐着煤车,陈琮英很快来到纸店,告知堂兄后,自己当老板。
这样就对上了任弼时所交代的东西,法院的人很快就到了,陈琮英庆幸自己到的正是时候。那法院的人气势汹汹,陈琮英没有一点怕的。
"你说这个人是你的店员,这不会是在骗人吧?"
面对法院的人的怀疑,陈琮英一拍桌子,拿出"大老板"的气势说: "你是老板还是我是老板?他是不是我的店员我会不知道?让他去拿个帐还被你们抓了起来,我那生意要是黄了,你们赔得起吗?"
别看陈琮英个子小,这几声吼的,把法院的人吓了一大跳。没过多久,任弼时就被放了出来。
任弼时一出来就去找陈琮英,他想赶紧夸夸自己机智的妻子。可是找到陈琮英之后,却见陈琮英红着眼眶。
任弼时着急问: "怎么了?眼怎么那么肿?"
陈琮英捂着嘴哭出声,好久才强忍着痛苦回答:"我们的女儿,没了!"
原来那天为了赶紧去纸庄接应,被陈琮英带上煤车的女儿感染风寒去世了。听闻噩耗,任弼时久久不能平静。
满身是伤的任弼时流出眼泪,他悲痛地抱住自己的妻子说: "我们在为了革命赴汤蹈火,而我们的孩子也为革命献身,她是伟大的"
1931年,在陈琮英即将分娩时,任弼时又被派往苏区。任弼时不知什么时候回来,而陈琮英也无法陪同他前去,尽管放心不下,可为了工作要尽快前往。
任弼时留下了"远志"这个名字,说: "这条路太漫长了,我们也在坚持着前进,希望我们的孩子以后也有远大的志向!"
陈琮英重重地点头,然而孩子刚过百天,她就被可恶的叛徒给告发了。她和孩子一同被关进了监狱,为了不暴露身份,她称自己是乡下人。
敌人自然不信,继续追问她。而陈琮英抱着孩子, 一到敌人问到关键时候,她就偷偷掐远志的肉。
这孩子的哭闹可是烦人的狠,聒噪无比,让敌人也失去了耐心。陈琮英就被关了起来,等到敌人再盘问时,她又使出同样的伎俩,屡试不爽。
在牢里关了半年,周恩来带着他的小队将陈琮英救了出来。陈琮英被救出来后,任弼时看着被折磨的妻子泣不成声。
陈琮英说: "你被关进去一次,我也被关进去一次,这老天爷可真是待我们公平得不得了。"
望着陪自己吃苦,还受了不少罪的妻子,任弼时感慨万分。
"能和你在一起,是我最大的福分。如果没有那个娃娃亲,也许我终生都无法得到幸福。" 任弼时很深情地跟陈琮英表白。
刚出狱不久,陈琮英就前去苏区工作。可是这时候远志还很小,陈琮英根本放心不下。
不过为了工作,陈琮英把孩子交给婆母之后,头也不回地走了。没有带上孩子,陈琮英专心致志地投身在工作中。
直到1932年,陈琮英才和任弼时再次团聚。经由任弼时的介绍,陈琮英加入了中国***。这对聚少离多的夫妻,为了革命事业付出了太多。
陈琮英是一个母亲,却也没能陪过孩子几次。 而且因为战事,陈琮英生下的一个男孩也因为托给老乡收养而下落不明。
不久,长征的号角就吹响了。任弼时受了不少伤,每一次工作都让他身上多加一道伤口。
望着自己的丈夫如此痛苦,陈琮英恨不得替他去承受。长征的条件极其艰苦,陈琮英守在丈夫身边,悉心照顾自己的丈夫。
长征的艰难可想而知,多少人在这条路上永远地离开了。但是,这途中也是有喜事传来的。
在驻扎休息时,陈琮英一不小心把孩子"摔"出来了。 太过劳累的陈琮英从楼梯上摔下来,然后孩子就降临在这个世界上。
"那就叫,远征吧!" 任弼时看着这个小宝贝,严肃的脸终于露出笑容。
生育几次都不在身边的任弼时,这一次终于陪着妻子了。可是条件那么艰苦,根本无法让妻子恢复劳累。
看着虚弱的妻子,任弼时心里比谁都痛。他拿起缝衣服的针,做成鱼钩去钓鱼。这可是个好主意,好多人也加入了钓鱼的行列。
但是好景不长,湖没了,也钓不到鱼了。任弼时就去挖野菜,还专门挑出最嫩的给陈琮英吃。
尽管如此,任弼时对妻子还是很愧疚,他说 :"条件好的时候没时间照顾你,现在有时间了,却没条件照顾你了。琮英,我对不起你呀,从小到大,都是你受苦了。"
这话让陈琮英不停地抹眼泪: "说什么呢,我们这一切都是为了革命,哪叫受苦呢!"
1938年,任弼时带着陈琮英前往苏联工作,陈琮英把任弼时照顾得无微不至,这才能让任弼时认真专心地工作。
而陈琮英也没有放弃学习,加入了***的她也在努力向自己的丈夫靠近。 女儿"远芳"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了,只不过为了工作,只能把远方留在莫斯科。
回国后的任弼时立刻投身于抗战之中,抗战计划和作战事宜,以及大大小小的事,任弼时几乎没有合过眼。
陈琮英默默地照顾丈夫的生活,由于自己认真学习,她已经是个很优秀的女性了。 她可以帮丈夫整理、抄写文件,这也是陈琮英最大的心愿。
因为要跟随作战部队不停转移,常年劳累和辛苦让任弼时身上堆了许多病。陈琮英带着自己没有多大的孩子,为了任弼时的状态也不停地迁徙。
这一次陈琮英把孩子带在身上,以免再出现之前的悲剧。陈琮英生育的9个孩子, 活下来的只有4个。
陈琮英总是责怪自己是个不合格的母亲,孩子夭折和失踪,她心有万种痛却不能说出口。为人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痛,是最难形容的了。
当迎来新中国那天,任弼时坚持了许久的身体,还是倒下了。这么多年积压的病痛,直到五星红旗升起那天,他才放心地释放出来。
任弼时前往苏联治病,让陈琮英留在国内。两个人又开始了曾经的书信交流。
任弼时还说: "当初你学会写字后,寄来的第一封信,别人都不知道你写的是什么,可是我懂。"
治疗之后任弼时回到了国内,组织给了这对夫妻许多经济物资上的支持,可是任弼时和陈琮英都拒绝了。
任弼时说: "国家正是需要发展的时候,给我这些东西还不如好好建设国家!"
陈琮英扶着任弼时点头道: "我们都是苦过的人,现在的条件已经很好了,我们很喜欢。我们不能多拿国家一分一毫,绝对不能搞特殊。这房子你们也不用修,我们自己住的舒心就好了。"
1950年,当得知任家的孩子从天南海北赶回来时,任弼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他握着陈琮英的手说: "我们只有这四个孩子了,琮英,我真的对不起你,你跟着我受了太多罪了。"
陈琮英赶紧给他抹掉眼泪,说: "受什么罪,我跟了你一辈子,追着你跑了一辈子,我都不觉得受罪,你别这样说了。赶紧别哭了,孩子们要回来了,待会儿咱拍一张全家福。"
然而这一张全家福,却是最后一张全家福了。
1950年10月27日,任弼时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死亡,年仅46岁。
当任弼时走后,陈琮英为了任弼时的后事忙前忙后,等人都走了之后,陈琮英望着任弼时的照片流出了眼泪: "说什么以后好好待我,自己怎么先走了。"
陈琮英知道任弼时一定不想看见自己这么难受,她也不想一直陷入难过中。可是睹物思人,这让陈琮英实在受不了。
房间里堆满了任弼时的东西,也堆满了她和任弼时的回忆。 她搬离这个充满回忆的房子,但却在回忆中度过了余下的55年。
2003年5月31日,陈琮英走过101个春秋,因病在北京逝世。
任弼时和陈琮英是典型的包办婚姻,可是却又被赋予了浪漫色彩。青梅竹马、携手共进、革命夫妻
他们共同经历了太多,也为彼此付出了太多,这才是真正的伉俪情深。任弼时也曾对陈琮英说: "这场包办的婚姻给了我最大的幸福,下辈子我们还要被包办。"
在物欲横流的如今,这才叫真正的爱情吧。
是一个坚决服从命令,舍己为人,有责任心,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一个人。
1、“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的跟着他。走近一看,啊!我不由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着眉头硬咽下去。”
从“皱紧”、“硬咽”可以看出骨刺难以下咽。可是老班长却自己吃鱼骨头充饥,表现了老班长让战友吃鱼的这种舍己为人、关爱他人的品质。
2、”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话,揭示了课文的主题。“我”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不仅表达了“我”永远向老班长学习的决心,也是为了留下这个让子孙后代瞻仰革命前辈的遗物,学习他们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
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扩展资料
课文介绍:
那枚珍贵的鱼钩现在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简单,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缅怀与赞颂。
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写出了老班长发现同志生病后的关心,及他舍己为人,关爱他人的精神,给三位生病的同志吃鱼肉,自己只吃剩下的鱼骨头和草根,最后英勇牺牲的事。
读《金色的鱼钩》有感的范文1
读完《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后,最让我感到敬佩的是“老班长那种舍已为人的精神。”
《金色的鱼钩》讲的是长征途中过草地的一段感人的故事。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了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老班长却牺牲了。
最让我受感动的地方是:“走近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一读到这,我就热泪盈眶,老班长是那样坚强。吃草根和鱼骨头是多么困难和痛苦啊,可老班长却从来不吃鱼。老班长多么忠于党的事业,在这样艰难困苦中,时刻想着党交给他的任务,一心一意照顾好三个病号。自己从来不舍得吃一口鱼。
再想想我,一天净吃好东西,比他们吃的要好上100倍,还不满足。为了自己享受,也不管别人如何。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红军们用鲜血换来的,如果没有他们,我能吃好,穿好吗?我与老班长比起来,是多么的渺小啊。
我以后一定要向老班长学习,关心别人,爱护别人,不怕困难挫折,勇敢向前冲。
读《金色的鱼钩》有感的范文2故事发生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候:“我”和两位战士因胃病落下队,老班长负责照顾我们,他每天给我们做鱼吃,可他却不吃,最后,他饿死在了草地上。临死前,还自责没能将我们送出草地。
这个故事很感人,老班长舍已为人的高尚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其中,最后一句话:“在这个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给我留下了很大的疑问:闪烁着金光的到底是什么呢?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原来“金光”就是指老班长那舍已为人的高尚品质啊!
我很不理解老班长的种种行为,他为什么自己不吃,而要给别人吃呢?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的慌。”老班长怎么能承受得了呢?渐渐地,我才明白了,老班长是为了使其他人安全走出草地,所以才要舍已为人的,他这种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如果没有老班长,没有像老班长这样的人,那么二万五千里长征就不会胜利。
读《金色的鱼钩》有感的范文3今天我写完作业后,妈妈让我看看小学的课本,我拿出了五年级的语文书,翻到了《金色的鱼钩》这一课,因为我最喜欢这一文中的老班长。现在就由我来说说老班长是怎样的一个人吧!
当我读到这篇文章时,没有想到故事的内容那么感人,一下了,我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了这个故事当中。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老班长那布满皱纹,非常憔悴的面孔,看到他为同志的健康而担忧的情形 。泪水湿润了我的眼睛,字突然模糊了,心里像塞满了石头似的。当我读到老班长牺牲了,我跟着小战士一齐喊着:“老班长,醒醒啊”。眼泪也夺眶而出,嗓子像塞了一团棉花似的,说不出话来。我擦干眼泪,放下书,走到窗户旁,对着窗外慰蓝的天空,叹了口气,后来我的心依旧平静不下来。
我们的老班长啊!你为了战友 ,不顾自己的健康甚至还熬坏眼睛,天天爬在草地上一棵棵地找野菜,耐心地到水池边去钩鱼,你像慈母一样把新鲜的鱼菜汤送到战士的手中,自己却嚼着别人剩下的鱼骨头草根。
我们的老班长啊!你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你无微不至地照顾同志,把别人安全地送出草地,自己却留在了那茫茫地草海中。
我们的老班长啊!你是千百万英雄战士中的一个,是你的鲜血换来了我们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为祖国做出无私的贡献。
在《金色的鱼钩》一文中,我学会了很多。老班长的形象永远留在我的脑海中,他鼓舞我做好功课,他鼓舞我不断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向高峰攀登。
读《金色的鱼钩》有感的范文4“为什么这么可敬的人就这么走了?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读完《金色的鱼钩》后,我在心里默默地喊着。我一边回味着刚才的内容,一边陷入了沉思之中。合上书,老班长那瘦弱、粗糙的,起满老茧的`那双手清楚地在我的眼前浮现,栩栩如生。刚才回忆的每一个字都清清楚楚地在我脑海里闪现……
这个故事是发生在1935年的秋天,红军过草地时。因为都是沼泽地,食物供应不足以至于营养不良,因而好多人得了肠胃病。其中有三个病号实在是跟不上队伍,于是***就派炊事班长照顾他们。老班长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尽心竭力地照顾这三个病号。可是因为食物实在是太少了,用鱼钩钓的鱼也是少之又少。老班长连最后一点鱼也让给了病号,自己却牺牲了。
这是一位多么可敬的老班长啊!为了革命的需要,宁愿牺牲自己。吃尽苦头、饱受风寒也要保住这几位年轻的小同志。就连那硬梆梆的鱼刺也都能咽下去。他靠的是什么?他靠的是他对革命的忠诚,尽职做到党给的任务。
想想现在的一切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我们却不懂得珍惜。每一次吃饭,小米粒都会淘气地玩着蹦极呢!这时候的你有想过珍惜吗?我没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幸苦”有谁真正理解?又有谁真正做到呢?
通过这篇文章我知道了今天的幸福,今天的收获,今天的繁荣都是革命先烈换来的,老班长吃的能跟我们比吗?让我们珍惜眼前幸福吧 !
读《金色的鱼钩》有感的范文5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天空是多么的湛蓝,鸟儿是多么的欢畅,大海是多么的碧绿,我们的心中也是多么的愉快。每当我看见人们的欢笑,就不禁想到,这一切都是革命烈士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舍己为人,这革命烈士们的象征,这种多么美好的中国文化,它将深深地映在我们中国人民的心中。
这篇文章是一篇介绍红军长征时期的文章,我读了之后受益匪浅。它主要描述了:在1935年,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他的任务,尽心尽责的照顾三个得病的小同志,用自己的鱼钩为他们钓鱼,让他们喝鱼汤,吃鱼肉,自己却嚼草根,舔吃剩的鱼骨。在即将走出草地时,却壮烈牺牲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老班长忠诚无私、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老班长是一个为了革命胜利与他人的生命做出伟大贡献的人,值得我们去学习。文章中,抓住了老班长的神态、动作与语言,让我们理解的更加深刻。老班长他自己每天天天没亮就起床,翻烂了草皮,也是好不容易才找到一条蚯蚓。老班长做出的鱼汤尽管没加作料,但是三个小同志却觉得它无比鲜美,因为这是老班长辛勤劳动所换来的,是老班长费尽心思的劳动成果。老班长自己从来不吃东西,只是嚼草根,把好的都留给三个小同志,宁可自己受苦。就算在临死前,还惦记着三位同志,不愿意让自己没有完成党的重托,这也是为了中国的胜利,向向我们生动的诠译了老班长一生的希望。在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有着这样一句话:“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通过这句话,使我体会到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与特点,揭示了文章的主题,突出了一个老革命战士为人民和党不惜牺牲自己,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崇高精神,让我明白在革命期间先烈们的艰辛,更加激发了我们21世纪青少年要勤奋努力。不仅表达了作者永远向老班长学习的决心,也是为了留下这个让子孙瞻仰前辈的遗物,学习老班长的为了革命事业与战友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虽然鱼钩上长满了红锈,但是它记录了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感慨万千。三个小同志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为老班长要照顾他们的决心。在生活中,我们也要有像老班长那样照顾别人,一心为他人作贡献的的决心,造就每个人民的幸福生活。现在,班里举行“一对一”专项辅导活动,通过同学之间的炫耀之心,把它逐渐化成友谊,让我们同学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还能提高学习效率。除了在学校,我们在校外也可以发扬自己舍己为人的精神。扶着年老的爷爷奶奶过马路;帮助小同学取东西;帮助大娘提东西等等。我们能做的不止这些,只要我们拥有为人人做出贡献的心,自己一定会受人拥戴。
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时时刻刻记着为他人贡献,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你的援助之手,也许你不会获得回报,但是,你已经对这个社会做出了贡献,让人们惦记着你——这个不求回报只求贡献的高尚人士。帮助他人,让你的生命充满金色的光辉!
读《金色的鱼钩》有感的范文6当我读到“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哽咽下去”的时候,我的喉咙哽咽了一下。多么值得尊敬的老班长啊!为了革命事业,宁愿牺牲自己吃尽苦头,也要保住这几位小同志。为了下一代,解放新中国,这位老战士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革命事业。而我呢在现在如此幸福的生活中,还不珍惜粮食,回想起来可真惭愧啊!
平时,每天吃饭,我都好会在桌上掉一些饭粒。有时,我觉得不好吃的饭菜,就背着父母半碗半碗地倒掉。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感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应该珍惜粮食,老班长所吃的能和我们比吗他们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历尽艰辛。现在,我多希望用我手中这白花花的米饭去换老班长手中的雨骨头呀!此处填写内容
读《金色的鱼钩》有感的范文7读了《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后,我被老班长那舍己为人、忠于革命、金子般的精神所深深感动了。老班长为了让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走出草地,把好的东西都给了他们吃,自己却饿死了,但他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这篇课文讲述了:在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一位快40岁的炊事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着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给他们吃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自己却吃几根硬草根和吃剩的鱼骨头。最后快接近草地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可他还是把给自己的喝的鱼汤让给了那三个还在生病的小战士,然后就壮烈牺牲了。
读完这篇课文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老班长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危机留给了自己,这是多么伟大啊。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鱼钩,而是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是为他人着想的崇高精神。每当我读到“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的时候,我感觉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心里想着:这些东西能吃得下吗?不会被鱼刺卡住吗?然而老班长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为了自己的战友身体好,他宁愿吃难以下咽的草根和鱼骨头。这是多么伟大,多么可敬的老班长呀!他这样做只会更加体现出他那种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这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呀!
虽然课文中说老班长死了,可是我却认为他还活者。他的精神,他的形象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而且在当今社会像他一样的人层出不穷。当无情的地震让我们的城市毁于一旦的时候,我们的解放军战士不顾自己的安慰,帮灾民脱险帮助我们修建家园;当突如其来的雪灾袭击我们郁郁葱葱的南国的时候,还是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看,到处都有老班长,有他的精神,有他一样的行动。再看,我们红领巾也行动起来了!我们开展了“手拉手”活动,我们为贫困儿童捐书,主动为灾区人民捐款。我们相信,只要我们都互相帮助,遇事多为别人想一点,再大困难也会被我们战胜的。”
以后,我一定要向老班长学习,关心别人,爱护别人,不怕困难挫折,勇敢向前冲。
长征故事:七根火柴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就有一场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 ,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光滑地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看不清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有几粒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撮撮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冷不丁地连打了几个寒颤。他这才发现衣服已经完全湿透了。
“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绞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道。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可是他仍然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里。突然,他的手触到了一点粘粘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口袋翻过来。果然,在口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面 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一会儿捏成长形,一会儿又捏成圆的,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昨天早晨我没有发现它!”
已经是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得饿得难以忍受。为了不至一口吞下去,他又把面团捏成了长条,正要把它送到嘴边,蓦地听见了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
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略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
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根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贮满了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他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像一块黑毡糊贴在前额上,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答答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无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的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 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
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张开眼睛,习惯地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却没有动得了。
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这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一双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抬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手停在半空,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这一刹那间,他觉得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那人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小堆火柴。焦干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二,三,四……”
一共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询问地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爆发着一种喜悦的光。只见他合起党证,双手捧起了它,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进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他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 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着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咝--咝”地响着……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其余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又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一,二,三,四……”







过生日可以送他怀表吗?.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