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加葬礼时,人们头裹白布,绕着棺材转圈儿,这是怎么一回事?这个习俗叫什么?

领导 0 95

在参加葬礼时,人们头裹白布,绕着棺材转圈儿,这是怎么一回事?这个习俗叫什么?,第1张

在参加葬礼时,人们头裹白布,绕着棺材转圈儿,这是怎么一回事?这个习俗叫什么?
导读:在中国的一些地区,有一种叫做“绕棺材”的葬礼习俗。这种习俗源自于古代的传统信仰,认为通过绕棺材可以驱逐邪灵、保护亲人的灵魂。在绕棺材的过程中,人们会头裹白布,这是为了象征纯洁和尊重逝者。他们会围绕着棺材转圈,通常是顺时针方向,以示对逝者的敬

在中国的一些地区,有一种叫做“绕棺材”的葬礼习俗。这种习俗源自于古代的传统信仰,认为通过绕棺材可以驱逐邪灵、保护亲人的灵魂。

在绕棺材的过程中,人们会头裹白布,这是为了象征纯洁和尊重逝者。他们会围绕着棺材转圈,通常是顺时针方向,以示对逝者的敬意和送别。这个仪式还有助于亲友们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祝福。

这个习俗在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称呼,例如“绕棺”、“绕灵”等。它通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葬礼仪式的一部分,旨在安抚亡灵、祭奠逝者,并帮助亲友们宣泄情感、缅怀逝者。

  下塌:人断气时,由儿子跪在地上烧落气纸钱。人死了叫"老人了"或"过背","走了",忌讳"死"字。女儿用白布醮水洗死者心窝和手足,叫"抹五心"。穿上寿衣寿鞋,裤带是死者有多岁就用多少根棉纱作成,脚头点一盏清油灯,身上复盖红色寿被,左手拿桃树枝,右手拿一团饭,也有拿手巾或扇子的。 

  入殓:棺底垫一层火灰。死者有多少岁就在灰上用茶杯印多少圆圈,然后铺上垫单,将尸身放其上。四周用生前旧衣填塞,盖上寿被,取下盖面纸,让死者亲属瞻仰遗容。然后闭棺。 

  伴灵:又叫"伴亡"。凡亲族乡邻,俱来吊丧,至夜不去。道士作道场,于柩旁击鼓,又叫"做好事"。配合舞蹈,领唱神活传说,曲调多变,伴之以鼓、锣、钹、打击乐。气氛似悲怆而热烈,承袭了古代"绕尸而歌"的传统。 

  跳丧:实近赵丧,礼丧仪式。一旦哪家老人终寿,不问男女,也不问死者名望高低,抑或是往日仇家,近日冤家,皆遵照"红喜要报,白喜要赶"的俗规,不须报请,皆携酒提豚,凑钱聚米,主动赶到死者家中来,俗称"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孝女守在灵堂见来祭的人要痛哭举哀,孝子则跪在灵堂边致谢。 

  打丧歌:又名"唱丧堂歌",或叫"坐丧"。即由一人击鼓、领唱。众人相和。丧歌分歌头,歌身,送骆驼三部分。当夜幕垂临时,亡者的孝男孝女。在灵堂前摆一张方桌。桌上置酒杯,调羹、筷子、菜肴,歌师们围桌而坐,边饮边唱。 

  白族丧葬有落气,洗尸,穿寿衣,请道士弄路,入棺,封棺,吊丧,家奠,点主,送 葬 ,挖坟井,安葬,砌攻,送火把,立碑等仪式,与土家习俗大同小异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入国问禁,入乡问俗。”每个民族乃至每个家族、每个行当,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禁忌内容,它既反映出一种充满唯心迷信色彩的文化心态,又渗透着时代科学内涵 ,反映出民族间不断迈向进步和融合的发展趋势。

  晨起见蛇喊“长虫”,谈虎称“大猫”,谈鬼叫“ 矮骡子”。许多禁忌已成谚语。如出门选良辰吉日:“初一、十四、二十三、太上老君不下庵”;“七不出门,八不归,逢九出门空手回” ; “春来莫捡鹰打鸟,冬来莫拣汗手巾”; “上山莫捡麂,下河莫捡鲤” ; “ 除夕不吵口、不打小孩、不熄灯火;大年初一不讲‘ 背时’话”;“爷娘的口,无量的斗”;“人满三十六,喜的喜,愁的愁”。“三十六,接跟头”。 故民间凡事总要回避“三十六”,就象外国民忌讳“ 十三”数。人满三十六,土家人要做生祝寿冲煞过关 ;小孩不准玩鸟,说是长大手跳写不好字(以此法护鸟);小孩不准摘未熟桐果子果,说是要得“痨病” (以此保护桐林);木匠的马板坐不得,铁匠的砧子敲不得,阉匠的羊角吹不得,戏子的衣箱靠不得,乘船时“沉”字讲不得;戏班子的人称伞为“撑子”, 忌讳的是一个“散”字;掌墨头忌讳一个“倒”字, 免得应照屋倒房塌。

  旧社会对妇女的禁忌最多,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现象。如妇女出门不准走在男人前面;妇女衣物凉在男人后里;四眼人(孕妇) 不准拉果木,不准给新娘铺床;怀孕时不准打蛇,不能碰损门坎,不能钉钉子…… 一年之始听到阳雀(杜鹃)叫时,如睡在床上或走下坡路准不吉利;大年节牲畜进屋,兆“猪家穷、狗来富、猫儿来了穿孝服”;野貉入屋,鸡上树,狗上屋,无灾必有祸,不死脱层壳;梦清水要泪洗面,梦白布要戴孝,梦红花喜盈门,梦小孩要防贼;梦鸡、鸟、小鱼有口角(吵架),梦水牛有财发,梦跳坎有病灾,梦飞腾转健康,梦上山有好事,梦下坡要背时 ,梦笑得哭,梦祸纳福……

如今的丧葬风俗中,随了帛金的亲朋好友往往都会收到丧家的“白事回礼”,以表丧家对各位亲友关照的谢意。作为丧家,送白事回礼有哪些讲究?摆渡人为大家整理了本期干货:

一、传统回礼

白事回礼这一丧葬风俗,最早可考于明清两朝盛行的“孝帛”传统,《来瞿唐先生日录》中写道:“今俗有剪麻布散吊客,名为孝帛。殊不知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之缕,各有精粗;今不论精粗,而乱加人之首邪。”

由此可知,孝帛一俗是从最正统的丧服“五服”演变而来,当时的丧服已经不像从前那样严谨,讲究由亲至疏需要穿着合规的五服。所有参会的亲友皆披麻戴孝,丧家会准备好白布赠送给参会的亲友,意为“散孝”,部分地区还有用这些白布裁衣作鞋的风俗。

 

二、现代回礼

1、毛巾:今人的白事回礼,则用毛巾取代了孝帛赠送给随礼的亲友,一来毛巾有着洗涤污秽、擦拭眼泪的寓意,二来毛巾的用途也比白布更广泛,既符合现代白事回礼的实用度,又沿袭了传统回礼的讲究;

2、寿碗:若逝者年龄为80岁以上高寿去世,丧家还会在白事的回礼中多放一个“寿碗”,寓意收到寿碗的亲朋好友能和逝者一样长寿安康。寿碗多为陶瓷制,如今的新式回礼中也可用木碗代替传统寿碗;

3、甜食:上海地区的白事回礼中,还会有一块巧克力或者一罐果酱,这一风俗来源于“丧家赠送参会亲友糖果”的吉仪,赠送甜食的寓意是希望参会亲友往后的日子甜蜜顺遂,这和吃豆腐羹前需要喝一碗糖水是相同的含义。巧克力更适合秋冬天气选择,果酱则适用于春夏季节,丧家可自行挑选。

以上便是丧家挑选白事回礼的讲究和参考,若您有任何关于白事回礼/丧葬风俗的疑问,可私信摆渡人,将由专人为您解答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