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席上客户总向领导敬酒,该不该替领导挡几杯呢?

领导 0 65

酒席上客户总向领导敬酒,该不该替领导挡几杯呢?,第1张

酒席上客户总向领导敬酒,该不该替领导挡几杯呢?
导读:以前的老板尤其是北方、山东等地区的老板或领导,喜欢“喝酒识人”,用“酒精考验”来验证酒品即人品。不能拼命、不懂挡酒、不会巧妙替酒、关键时刻不敢“拎壶冲”的下属,领导是不会喜欢的。看到老板在尽兴喝酒很开心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不要挡酒了,这时候出来

以前的老板尤其是北方、山东等地区的老板或领导,喜欢“喝酒识人”,用“酒精考验”来验证酒品即人品。不能拼命、不懂挡酒、不会巧妙替酒、关键时刻不敢“拎壶冲”的下属,领导是不会喜欢的。

看到老板在尽兴喝酒很开心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不要挡酒了,这时候出来很容易打扰了老板的雅兴,严重的还可能挨训,这种事情最好还是不要做。

领导们过来敬酒,那是领导联系群众,你是不是要回敬,最好看领导的意思,领导没有暗示,老老实实就对了。如果是通知或者邀请你去,你就得去,如果你不去,又找不出客观的理由,人家会说你不够交情,不尊重看不起人家,以后处事也会发生一些不顺心的。

酒桌上有些人酒品不好,三杯两盏薄酒,自己就不认识自己了,哪怕领导在场,满嘴跑火车,毫无高低之分,领导与这类人喝了一次酒,这人的前途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戏了,多半作为过河的那个卒子,自生自灭,除非领导是个酒鬼,两个人有共同的酒品和爱好,也许领导会同病相怜,喜欢你,不然领导嘴上不说你内心已经把你pass了。

因为道理很简单,假如你是被请去吃饭的领导,当对方问你想吃什么的时候,你可能会碍于情面不好直接点,就让他随便点几个菜就行了,可是对方真的就整几个花生米或者猪肉炖粉条儿之类的菜,那么你会怎么想?种情况在我身上就发生过,我经常参加一些会议,吃饭时,总会有领导过来敬酒,出于礼貌,肯定要喝,哪怕一点点,在自己家里请客,包括领导在内应邀而至。如果仅仅是聚攴,为了高兴,那么由家里长者出面给光临的人一一敬酒,在这种场合,领导的身份就是贵客而不是领导,对所有客人按年龄大小依次敬酒。

01为什么我们有时候那么在乎别人的看法呢?

⑴在乎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印象

心理学上有一个聚光灯效应,指的是我们总是会把自己的问题放得无限大,当我们没有按常理出牌的时候,比如毕业了窝在家里不出去工作、到了适婚年龄没有结婚等,以为周围的人都像自己一样很在乎这个问题。

而这种不好的事情会让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和评价不好,所以,人类天性中的趋利避害,总是不想让他人看到自己的不好。

⑵对自己没有自信

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中说:

“缺乏自我认同的人,往往会格外重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并在为人处世上追随群体的认同感,以免自己被排斥在群体之外。显然,这会让他以并不客观、公正的眼光,并带有情绪性地来看待自己。如果他认为自己达不到某个标准,就会产生被疏离的失落感和沮丧感。”

小时候父母总爱拿自己跟别人比,总是会说别人那么优秀,你为什么不能向他学习。

在课堂上老师也总是喜欢那些成绩优异的同学,让我这样一个成绩平平的人总是相形见愧,整个学生时期都觉得自己智商很低。

平时在群里,或者社交平台也总是喜欢看别人聊的火热朝天,而自己总是没有勇气发言,总觉得自己想到的别人都知道,接下来,看到有的人大胆表达自我、有创意风暴,文采斐然,和别人对比之下,本来没有自信的自己就更加自卑。

自己从一开始就缺乏外界的认同感,接着开始不断自我贬谪,并在无数次和别人的对比之中失去了自信。

这样得不到外界认可和肯定的经历里,我们会逐渐形成一个自我否定的机制,并陷进了这个怪圈,不断地自我批评,以至于不敢在得不到认同感的条件下提出自己的想法。

02面对这样的自己,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⑴对自己要有一个自我评价

总是在意别人的眼光,说到底就是自己没有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认识,别人给自己贴了一个什么标签,自己就觉得自己是那样的人,毫无自己的评价。

领导说我不努力,我就自责,怪自己工作不认真,邻居说自己啃老,我就以为自己在家就是有罪,朋友说自己不漂亮,我就以为自己毫无优势。

当我们把自己的所有印象都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上,我们永远都不会对自己满意,因为总会有人不断地对自己挑刺。

领导说自己不努力,自己就真的没有努力吗?还是两个人对努力的标准不一样?如果在我的标准中,我觉得自己是在努力中,那么我就不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反而认为领导是有意说之,比如是为了让自己更卖命。

所以,对自己有一个合理而乐观的评价,这样才不会把别人的价值强加在自己头上。

做一个自信和理智的人,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充分的认识,并且有着成熟的价值观念和是非评判标准,不让别人的意见操控自己,不会让群体的认同感左右自己的选择。

⑵提升专注力

当我们把精力放在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上,有一个原因就是自己当下没有重要紧急的事情做。

比如,我在买早餐包子的时候,给老板说要包菜粉条馅,结果吃到胡萝卜馅,就有点生气,一路上就埋怨老板为什么要给自己不好吃的胡萝卜包,到了办公室,这时上司给你一个紧急项目,一转眼,你就会忘了早上这件不愉快的事情。

心理学家认为,重要的事情有优先度,会让我们投入更多的认知资源。

也就是说,当我们把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其他的小事,像别人评论你怎么不去工作,你怎么还不结婚这种无聊的话题就会被我们忘掉。

换言之,我们无法掌控别人嚼舌根,但是可以让自己有一个专注的事情。

⑶停止与别人比较

攀比并不能让自己变得快乐和自信,反而会使你越来越焦虑,因为你不久就会发现,总有人比自己优秀,总有人比自己有钱,再怎么拼命追赶,也填不满自己内心的欲望黑洞。

停止与他人的比较,开始与自己比较,与过去的自己、昨天的自己比较,专注于自我的每天进步,为自己每天做的一点点改变而欢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自卑不是一日促就的,那么想要克服它,也不是一天就可以做到的,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要相信每天的进步给自己带来的变化,金城所致,金石为开。

最后我们要明白,其实没有人那么关心你。

领导暗示我,说想要提拔我,之后却提拔了别人,这是怎么回事呢?周末的时候,我正在书房看书,突然接到了粉丝的电话,接通后粉丝在电话里说道:金老师,一个月前,单位的一把手把我叫到办公室,说准备让我接某科室科长的位置,让我把工作交接一下,我把工作交接完之后,领导突然提拔了别人、顶替了我,我感觉领导在耍我,这也太不公平了!

粉丝抱怨完之后,我笑了笑对粉丝说道:职场中不公平很正常,你因为不公平而愤怒,那是因为你不是利益的获得方,你若是个人物,你走到哪里都会前呼后拥,你要是个废物,你到哪里去都会有人横眉冷对,你抱怨不公平的,只是因为你是一个弱者,所以与其抱怨不公平,不如努力改变不公平的现状,成为利益的获得者。粉丝情绪冷静了下来,点了点头,虚心地问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你能告诉我原因吗?

我想了想,在脑海中组织了一下语言,然后对粉丝说道:一个人,当你学会了等价交换,或者超出对方预期的交换时,那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人。白嫖的人,永远没有前途可言;自私自利的人,不想付出,只想得到回报的人,永远没有前途可言。你要记住,社会中要想得到,必须要先付出!一把手找你谈话后,都过去了一个月,你都没有把提拔的事情落到实处,说明你不明白职场中表面是公义,背地里全是生意这句话,具体来说有三点:

口头感谢不如行动感谢。很多人对于领导的关照,从来都是口头上的感谢(要知道领导永远不缺口头感谢),从来没有过到领导家拜访一下,他们想的永远是白嫖,要知道领导都是人精,他把实实在在的好处送给你,你只是口头感谢一番,却没有任何回报,说明你也太不开窍了,你要知道口头上说一万句感谢,不如带上礼品到领导家拜访一下实惠。

社会的准则是利益交换。很多人希望领导是贵人,什么是贵人,怎么找到自己的贵人?答案只有一条,贵人是花钱买来的,你花的钱越多,领导就越贵,他对你的帮助才不遗余力。因为这个世界的准则只有一条,那就是利益交换,人都有交换心理,你送我东西,我就想着回你点东西,你给领导送礼,领导自然会在工作上给你些帮助。

周恩来的故事-冒险去找蒋介石

1946年2月10日,重庆市各界群众,为庆祝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在校场口举行庆祝大会。

国民党为了破坏这次大会,在会场的周围埋伏下特务。当会议一开始,特务们便大吵大嚷地冲上主席台,大打出手,当场打伤了郭沫若、李公朴等60多位民主人士。

身为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闻讯后,不顾自己的安危,立即赶到会场。他气愤地说:特务们站出来,让大家看看你们!他的愤怒指斥,把特务们吓慌了,一个个悄悄溜走了。接着,他又到医院里探望受伤的民主人士。

为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立即举行紧急会议。会上,代表们一致推选周恩来为代表,当面去质问蒋介石。

这件事被国民党反动派知道了。第二天,周恩来收到一封恐吓信,信里还装了一颗子弹。信中威胁说:“你若要向蒋主席报告这次事变,便请你先尝尝这颗子弹的味道!”

显然,敌人准备对周恩来下毒手了。是去找蒋介石还是不去呢不少人为周恩来的安全担心。面对敌人的恐吓,面临生命的危险,周恩来以革命为重,置生死于度外。他掂了掂那颗子弹,哈哈一笑,说:“好啊!那我就不客气地收下吧!”当时,中共代表团的领导同志,在重庆虽然是公开地以合法的身份出现,但敌人经常跟踪盯梢,一切行动处在敌人严密的监视之下。敌人是什么残忍的手段都可能使出来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发生危险。周恩来深知这一切,但他不能听任反动派嚣张下去,不能辜负政协代表的委托,毅然决然地冒险去找蒋介石,当面向蒋介石提出了严正的抗议,要求他说话算数,保证人民的自由与民主。

周恩来的故事-周总理照相

中国照相馆座落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南口,这是一个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热闹地方。这家照相馆技术高,服务好,所以生意特别兴隆,南来北往的人们都愿意在这儿拍照。

一九五六年十二月的一个星期天,中国照相馆里,很多人都在等候拍照。忽然,一个人走了进来,啊!是周总理大家纷纷向他问好。周总理向大家招手致意,然后走进照相室。

照相室里有一位战士,正摆好姿势准备照相。他一眼看到周总理,马上向总理敬礼,一定要让总理先照。

周总理说:“你先照,我等一下没关系。”

那战土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他在总理亲切的目光下照了相。总理同他握手、攀谈,问他叫什么名字,在哪个部队,战士一一回答以后才依依告别。

给总理照相,这家照相馆还是第一次,摄影师有些紧张。

总理说:“不要紧张嘛,一切听你们的。”他坐在那里,按照摄影师的要求移动着脸和身体的位置。

照了半身相,又照全身相。摄影师想多拍几张以便选取最好的作品。

“总理,您的右手是不是放下来”摄影师说。

总理笑了:“我的右手受过伤,放不下来呀!”

“啊,真对不起!”

“没什么!”

照完相,总理同摄影师和助手握手,连连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照相馆的全体职工,精心冲洗拍好的照片,还特意挑选了其中的半身相底片放大了四张,代表全店职工赠送给周总理。周总理接到这照片非常满意,他派人送来四张照片的钱款,还特意送给摄影师和职工每人一张照片,作为纪念。

这张照片,在周总理逝世以后,被放大了挂在他的追悼会会场上。如今,几乎全世界都熟悉这张照片了。看,周总理多么亲切地微笑着望着每一个人。

周恩来的故事-总理的午餐

“周总理来了!”

这消息像春风一样吹遍了天津南开大学。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八日上午,周总理到南开大学来参观了。

午饭已经开过了。食堂里,炊事员正在议论这个消息,想不到周总理突然出现在食堂门口,微笑地向大家点头致意。

“你们的工作很忙吧?又在做下顿饭了。”说着,总理走进了厨房。 总理走到菜桶边,俯身望着:“中午的菜没有卖完多少钱一份”

炊事员说:“这是萝卜,五分钱。”

总理走到另一个菜桶旁边,问:“这个呢”

“小白菜粉条,也是五分。”

总理看到笼屉里还有窝窝头(玉米面做的干粮),走过去拿了一个,用手掂了掂,问:“窝窝头多少钱一个”

“两分。”

“我买两个。”总理说着拿了两个窝窝头走出厨房,在食堂中找了一个座位,笑着说:“就在这儿吃饭吧,吃饱了好参观。”他招呼着随行人员和新闻记者们:“你们忙了半天,肚子也一定饿了,坐下来一起吃饭吧!”炊事员急坏了。周总理这么忙,这么累,回到母校来参观,让他吃凉窝窝头、剩菜这怎么也说不过去呀!

周总理微笑着说:“我买一盘五分钱的萝卜,再加两分钱的咸菜。”

炊事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可一时又拿不出什么好东西给总理吃。周总理说:“哈哈,我就是喜欢吃萝卜。”说着大口地吃起来。食堂里一片愉快的笑声。

吃完饭,总理走进厨房,和炊事员一一握手道谢,亲切地说,“你们的工作很重要哇!”

他走了,炊事员们还反复地吟味着他这句话。

周恩来的故事-机上让伞

每个人都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我们伟大的周总理却可以为了祖国的下一代牺牲自己的一切,这是一种什么品质?

1946年1月30日上午,周恩来从延安飞往重庆。同机的有其随行人员,还有叶挺将军的小女儿叶扬眉。她是去重庆接爸爸出狱的,所以特别高兴。

飞机经过秦岭上空时,突然遇到一股强冷气团,飞机被迫下坠,情况万分危急。机长命令:全体乘客背上降落伞,准备跳伞。大家都在背降落伞,突然听到小扬眉的哭声。原来她的座位上没有伞包。周恩来在摇摆的机舱中,几步走到小扬眉身边,迅速解下自己的降落伞给小扬眉背上,并鼓励她,要像爸爸那样坚强。大家看到周恩来同志不顾自己的安危,把伞包让给了小扬眉,都要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周恩来。周恩来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你们要沉着,别慌张。”

由于机组人员的努力,飞机终于冲出了冷气团,脱险了。机舱里一片欢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表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年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为了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起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

同学们,你们现在是学生,你们有什么样的志向啊!我想,我们应该向敬爱的周总理学习,从小立志。立志就是树立一个崇高的人生目标,然后,为实现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奋斗不止,为人民,为国家做出贡献,这样一生才有意义。

周恩来小小的年龄,为什么能有这样伟大的志向呢?俗话说,从小看大。周恩来小的时候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在后来的学习和他又善于思考,加上他的家庭渐败落,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和社会淡泊,也看到了那时社会的黑暗。他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渴望中华腾飞,下面,我讲几个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北部的淮安县。这里位于淮河和宋杭大运河交汇的地方,是一片水草丰盛的草原。

周恩来的祖父叫周殿魁,原是浙江绍兴人,后来在淮安县当师爷,到晚年才捞到一个知县的职位,但前任知县有后台,迟迟不离位,拒不交印。周殿魁正式走马上任不久就去世了,家业就逐渐衰落。

周殿魁有4个儿子,周贻庚、周贻能、周贻奎、周贻(),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排行老二,老大周贻庚一直在沈阳做小职员,他的父亲也在外面做事,挣钱都不多。老三周贻奎长期有病,老四周贻(),是周恩来的养父,二十几岁去世。

周恩来有3位母亲:生母万氏,万冬儿;养母陈氏,乳母蒋江氏。3位母亲对他都很好,对他都有重要的影响。生母万氏教给他处事,养母给了他启蒙教育,乳母主要教他做事。

生母万氏,万冬儿,是淮阴县一家大户的女儿。周恩来的外祖父万青选是淮阴县知县,但在周恩来出生后不久就病逝了。周恩来的生母万氏从小跟着外祖父经常出入于官府大户,见过大声面,在周家也是她支撑门户,善理家财。周家逆运败落,但终究是有名望之家,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迎来送行,求人办事,万氏都办得井井有条,体体面面。生母万氏处理这些应酬时,总把周恩来带在身边,使他增长了许多见识。后来,周恩来身为总理,日理万机,是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大管家。这里面有生母万氏的熏陶。养母陈氏知书达理,是周恩来的启蒙老师,对周恩来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从小陈氏家教他念书识字,5岁就学儿歌和唐宋诗词,万氏还给讲“窦娥冤”、“西厢记”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周恩来对养母的感情甚至超过生母,他称养母为娘,称生母为干妈。养母陈氏去世后,周恩来写过一篇《念娘父》,满怀深情地说道:“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慈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继承过来的。”周恩来从乳母那里学习了家事,让她了解了农民的生活。蒋妈妈是个“粗人”,但是她讲的话周恩来很爱听。她给周恩来讲了许多家事,告诉周恩来从播种稻种到舂大米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瓜是怎么用瓜籽种出来的;为什么有的人不走路,总是让人用黄包车拉着走。有一年冬天,周恩来还按蒋妈妈说的把一把瓜籽种在花坛里,天天浇水,就是长不出苗来。周恩来去问蒋妈妈是怎么回事,原来,要到春天种才行,冬天怎么能种呢?第二年春天,周恩来又将瓜籽种下,果然出苗了,还结出了几个大南瓜,周恩来高兴得很。后来,周恩来回忆说quot;我的妈妈把我带到大运河她自己的家里,我从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周恩来在天津读书时,蒋妈妈不顾行路艰难,还去看望她。周恩来高兴极了,陪蒋妈妈在天津到处去看看,临走时送她一个搪瓷碗,请她努力加强、保重身体!

1907年,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得了胃癌,不幸去世。1908年,养母陈氏也患肺结核病逝。那时,周恩来刚满10岁,父亲又远在他乡,不得不像成年人担起家庭的重担,他含着眼泪葬送了两位母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周家本来经济状况就不好,加上给两位母亲治病、安葬,又花了不少钱,周恩来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把家里值点钱的东西都当了出去换钱维持生活。东西当净了,又硬着头皮向亲戚借钱。可有的宗友在周家兴旺时常登门拜访,如今周家败落了,都没有一个人帮忙,世态之炎凉使周恩来很有感触,真是“贫居闹市奕讼颍�辉谏钌接性肚住薄br> 周恩来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活。他把自家花园改成了菜园,种上了玉米,南瓜和豆角。当时他还很小,没有锄头高,但是他不怕吃苦,辛勤耕耘,秋天,玉米和南瓜都长得好大好大,成了一家人的主要口粮。人民间的贫富之分,合周恩来认识到是社会黑暗造成的,从此,萌发了反封建的意识。

周恩来12岁那年,大伯周贻庚托堂伯周贻谦把他带到了沈阳。大伯父一直单身在沈阳,大伯母远在天津,周恩来来到沈阳,大伯父非常高兴。他喜欢喝绍兴黄酒,常常让侄儿陪他喝几盅。

周恩来来到沈阳里是夏天 ,可是这里与家乡的景色大不一样,看不到美丽的岸柳,看不到无垠的绿浪,只看到那稀疏的野花。本来,大伯父要让他在沈阳读书,但是学校在修道,先让他走读堂伯父那儿的银岗书院读了半年,然后进了沈阳的东关模范学校,一学3年。

东关模范学校是一所新学堂,开设的课程不少,有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物理)、英文、图画、歌唱、体操等几门课,既学经书,又学西方的哲学,周恩来喜欢。学校里有钱人家子弟多,周恩来虽然家境不好,但学习非常刻苦努力,经常名列前茅,可以说是德才兼备,德智体全面发展,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在东关模范的3年,周恩来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学到了很多知识,他上课专心听讲,遵守纪律,课后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进步很快,各门功课成绩都不错,特别是作文、书法和英文、每学期他都名列第一,他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表扬,让全班同学传阅,有的作文,比如他写的《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一文,立意新颖,论述精辟,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因而轰动了全校,并在全省举办的教育成绩展览会上展示,还收入《学校国文成绩》一书。有一位历史教师高戈吾,发现周恩来聪明、勤奋、爱国、求上进,非常喜欢他,经常借给他一些反应历史上热心变革的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周恩来先后阅读了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邹容的《革命军》等著作。他还在课外读了《离骚》、《史记》、《汉书》等历史文学者作,他特别赞赏《岳阳楼论》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周恩来得到许多教师的赞赏,如国文他的作文上批语:“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还感慨地说:“我教了几十年书,从未见过这样好的学生,为这样的学生,就是呕心沥血也心甘情愿。”

在学校里,周恩来生活非常俭朴,每天,他就带两个“火烧”上学,穿着十分朴素,夏天总是穿一件白长衫,冬天,也只有一件单薄的青年袍,外面罩一件洗白了的兰大褂。但是,他对别人非常关心。有一次,周恩来去打开水,看到烧火的校工吴老头病在床上,他急忙走到床前,端水喂药,而且,还掏出自己仅有的8个铜元说:“您用它买点药吧!”吴老头知道周恩来非常节约,连买书饭的钱都是从嘴上省出来的。就说:“孩子,你来看我,我就很高兴了,你的生活也不宽裕,我怎么忍心收你的钱呢!”周恩来诚挚地说:“大爷,你别客气了。你快点治好病,让大家喝上您烧的开水是最要紧的啊!”吴老头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老泪纵横。

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期间,还非常注意锻炼身体。一开始他从淮安到沈阳很不适应。冬天,那里是冰天雪地,北风呼啸。别的同学在外面玩得非常高兴,可是他都在火炉旁,他想,如果没有好的身体,振兴中华岂不是一句空话。于是,他下决心好好锻炼身体。

他每天早上从家跑到学校,下午放学再从学校跑回家,从不间断,当时,都是土路,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身泥,周恩来常常是冒着风沙,冬天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吹得喘不上气来,他还积极参加体育课,踢球,打拳,做体操,还用冷水擦身,他最喜欢的运动是踢“熊头”。这种运动和踢足球差不多,但当时条件差,边球门都没有,在球场上他勇敢得像小老虎,有一次,他们这个班输了一个球,有的同学垂头丧气,周恩来说:“没关系,咱踢球不是未了赢几个球啊!”那个同学不理解:“那是为什么啊?”周恩来说:“我们踢球,最主要的是练好身体报效中华啊!只要能煅练好身体,输几个球算得了什么!”

在东关模范学校学习期间,有一件事对周恩来影响很大。

周恩来一个叫何殿祯的同学家在沈阳郊区的魏家楼子,这个地方是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战争的战场。 1911年暑假,何殿祯邀请周恩来到他家过暑假,周恩来本来想利用暑假多看些书,经过一番考虑,周恩来还是去了魏家楼子,而且连续3个暑假都是在那儿度过的。魏家楼子在沈阳郊区,它南面沙河的南岸是当年日俄战争的战场。魏家楼子村后的山上还有俄国人立下的石碑,村东头的烟龙山上有日本人建造的水泥塔,残垣断壁上还可以依稀看到当年激战的累累弹痕。

何殿祯的爷爷是一位富有正义感,忧国忧民的私熟先生,非常喜欢周恩来这个爱读书的孩子,这位老先生还带着孙子陪周恩来支了烟龙山,讲述了自己一生经历的风风雨雨。尤其是日俄战争带来的苦难,日俄战争的悲惨情景使周恩来震惊。那是1904年的一天晚上,宁静的村民突然传来了声声狗叫和阵阵枪声。日本兵和俄国兵在这里打起来了。日军在烟龙山设了指挥部,村里的房子被俄国兵放火烧了,乡亲们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活埋。何老先生的父亲被俄国兵活埋了,何媳藏在萝卜窖里也没能幸免,被枪杀了。何老先生做梦也盼着祖国强大,满怀热望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我老了,要说有什么愿望,就是希望你们将来使国家强大起来!”何老先生还和周恩来对对子,他说了上句:“不为列强之奴仆。”周恩来想了想对了下句:“誓做中华的主人。”何老先生听了高兴地说:“好!好!绝好!”何老先生从周恩来身上看到了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周恩来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激发了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热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伟人周恩来从小就立下了这鸿鹄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