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师送礼物可以吗

老师 0 43

给老师送礼物可以吗,第1张

老师送礼物可以吗
导读:历史老师嗓子不舒服,想送老师润喉糖,如果是些很小的物品,老师也是可以收学生东西的,没有硬性规定老师不能收学生的东西,给老师送润喉糖是对老师的尊敬与关心,老师是可以收的。学生给老师送东西,是比较单纯的一种行为,不涉及到贿赂受贿,而且仅仅表现出

历史老师嗓子不舒服,想送老师润喉糖,如果是些很小的物品,老师也是可以收学生东西的,没有硬性规定老师不能收学生的东西,给老师送润喉糖是对老师的尊敬与关心,老师是可以收的。

学生给老师送东西,是比较单纯的一种行为,不涉及到贿赂受贿,而且仅仅表现出来的是师生关系的融洽,表达出学生对老师的师生情,送些生活用品是可以的。送的时候可以说,老师,您辛苦了,送你一盒润喉糖,保护好嗓子。

扩展资料:

送礼也要注意时间,把握得当。在开学的时候,就不要去送礼,因为在开学这段时间,给老师送礼就好比触碰到了禁忌,很大概率会被老师拒绝。

如果跟老师交谈次数很多,有了一定的基础,对老师的为人,性格特点都很熟悉,那么就可以适当的给老师送一些礼物了。

送的礼物也要注意价格,最好不要超过百元,其实在这个阶段,礼物价格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份心意。这时候我们一定要弱化礼物的价值,不要让老师难堪。

所以既然想给老师送礼,平时就要多处理好关系,一定要认清自己和老师之间的关系。而送的时候也要注意场合地点,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

1、送礼的时机。

送礼这事学校和教委都明令禁止,所以要想送一定要选好时间、地点和方式。比如可以通过购物平台直接派送到学校或是家,家长不出面,在订单下达之前和老师通个电话或是发个微信即可。有些学校老师可能会来家访,这时候送也很好。也可以在休息、放假时间,去拜访老师。

一定不要大包小包的直接拎到学校的办公室去,这样会让老师很难办。也最好避开其他家长送礼的时间,也不要成群结队的给老师送礼。不要耽误老师的工作,也不要让校领导看到。选择一个合适的环境和时间,既可以和老师沟通孩子的学习情况,也可以当面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谢。

2、礼物的选择。

礼物一定不要很昂贵,如果想让老师记住,可以选择一些比较新奇的东西。

如果你知道老师的喜好,比如打扮比较潮的老师可以送胸针等比较精致的装饰品,有孩子的可以送娱乐场所的门票。

不能送的太贵,也不能送的太随意。如果这次礼物贵了,那下次怎么办,而且昂贵的礼物也会让老师感到压力。所以礼物的价值一开始不要很高,然后小幅度上升即可。

3、表达方式。

要明确的表达出对老师的重视。明明是精心挑选的礼物,却说是随便买的,这样会贬低礼物所蕴含的心意。如果是一些新奇的东西,要向老师介绍礼物的功能,使用方法等。在于老师的沟通过程中,好的表达会让你的礼物升值,也会让老师印象深刻。

2要不要给老师送礼

可以送礼但没必要。

从家长角度看,家长想着给老师送礼,老师就会对自己家孩子有优待,又看着别的家长都给老师送礼,自己不送又不好。但是老师可能不是一直固定在某一学校或者年级的,会有工作调动,一旦送礼的教师工作调动了,家长岂不是白送。同时送礼这种行为也给孩子带来了影响,树立了不良榜样。

对于老师而言,只要家长在内心真的尊重老师,送不送都是次要的。只要家长真的配合老师教学工作,真的把自己孩子基础素质和学习习惯培养好,现在老师的薪水虽然还不高,但是也不会看重和在意家长的礼物。而且老师并不会因为某个家长给老师送礼了,就会特别照顾某个孩子,这样可能会引起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矛盾。而且目前学校都会明令禁止,老师也不想违反校规。

对于学生而言。如果只是想送一些手工制品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情是可以的,这样也可以拉进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收到手工礼物,老师不但不会嫌弃,反而会十分感动的接受。

送礼物给老师是一种表达感激和尊重的方式,可以表达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以及体现对老师的认可和赞赏。然而,在送礼物时应该注意适当的尺度和原则。如果礼物过于昂贵或过于奢华,就可能引起其他家长的不满或反感,并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攀比现象。

此外,如果送礼物变成了强制性的行为,例如某些学校或班级规定每个学生必须购买一定价值的礼物,这就变成了变相的集资行为,这种行为是不应该被鼓励的。

综上所述,送礼物给老师应该是自愿的行为,应该注重适度原则,不要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和矛盾。同时,应该避免将送礼变成强制性的行为或变相的集资行为。除此外,家长是否应该送礼物给老师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因素。

首先,如果家长送礼物是为了让孩子得到特殊待遇或过分强调礼物价值,这可能会引发其他家长的不满和反感,而且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示范效应。

其次,如果家长将送礼物看作是一种“投资”,试图通过送礼来获取老师的额外关注或特殊照顾,这不仅是不道德的,而且也是对教育职责的干扰。

最后,家长应该考虑到送礼物的时机和方式。如果是在教师节或其他特殊场合,送一些小礼物或表达感激之情的卡片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是在日常上课时间或私下场合送礼物,可能会对教学秩序或老师的工作产生干扰。

因此,家长是否应该送礼物给老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决策。在表达感激和尊重的同时,要注意适当的尺度和原则,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矛盾和压力。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送礼物给老师的行为可能会引发一些法律问题。例如,如果家长送贵重礼物给老师,就有可能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此外,如果家长将送礼物看作是一种“竞争”,试图通过送礼来获取更多的关注或特殊待遇,那么这就有可能形成贿赂行为,这也是不合法和不道德的。

因此,家长在考虑是否送礼物给老师时,应该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避免违法行为和不良示范。同时,学校和老师也应该保持清醒头脑,拒绝收受贵重礼物或违法礼品,维护教育职责的公正和权威。了以上提到的法律和道德问题,送礼物给老师还可能会引发一些其他问题。

首先,如果家长过分强调送礼物,这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攀比心理,导致一些孩子感到自卑或不安。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他们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如果家长不停地送礼物给老师,这可能会让老师感到不安或压力。这可能会影响老师的教学态度和行为,从而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如果送礼物变成了强制性的行为,例如某些学校或班级规定每个学生必须购买一定价值的礼物,这就变成了变相的集资行为,这种行为是不应该被鼓励的。

综上所述,家长是否应该送礼物给老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决策。在表达感激和尊重的同时,要注意适当的尺度和原则,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矛盾和压力。同时,学校和老师也应该保持清醒头脑,拒绝收受贵重礼物或违法礼品,维护教育职责的公正和权威。此外,对于班费的使用,也应当有正当的监督和管理机制。班费的使用应当公开透明,有明确的支出记录和审计机制,以确保班费用于合理的班级活动和开支。如果班费的支出存在问题,例如用于购买过于昂贵的礼物,或者没有明确的支出记录和审计机制,那么这可能会引发其他家长的不满和质疑。

因此,对于班费的收取和使用,应该制定合理的规定和管理制度,确保班费用于有益于学生的活动和开支。家长和老师应该共同参与班费的管理和使用,并定期进行公示和审计,以保证班费使用的正当性和透明度。

综上所述,送礼物给老师的行为应该注重适当的尺度和原则,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矛盾和压力。班费的收取和使用应该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透明度,以确保班费用于有益于学生的活动和开支。学校和老师应该拒绝收受贵重礼物或违法礼品,维护教育职责的公正和权威。同时,家长、老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对于班费的管理和使用,也可以借鉴一些创新的方法来提高透明度和规范性。

建立在线支付平台:通过建立在线支付平台,可以确保班费的收取、使用和公示都在平台上进行,家长可以随时查看班费的收支情况,提高透明度。

引入第三方监管:可以邀请第三方机构对班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和审计,以确保班费使用的合规性和透明度。

定期公示和审计:班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应该定期公示,并且进行审计,以确保班费使用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建立家长委员会:可以建立家长委员会来参与班费的管理和使用,这样可以增强家长的参与感和信任感。

制定明确的班费使用范围:应该制定明确的班费使用范围,并且明确标注每一项支出,以确保班费使用符合规定。

综上所述,送礼物给老师的行为应该注重适当的尺度和原则,班费的管理和使用应该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透明度,并且可以借鉴一些创新的方法来提高透明度和规范性。同时,学校和老师应该拒绝收受贵重礼物或违法礼品,维护教育职责的公正和权威。家长、老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

我认为可以送礼物,但是不必送礼。我既是老师,也是家长。作为老师,我很期待收到学生饱含心意的感谢,但是拒绝接受家长各种目的的礼物。作为家长嘛,其实我也给孩子老师送过礼。送过什么呢?暑假结束,回老家带的特产奶糖,两包,孩子自己拎到班里,交给老师,前一天给老师发个信息:老师,麻烦您帮我把特产给小朋友发一下,还有一包是给您和老师们尝尝的。寒假逛街的时候,在店里看到几个手工皮质零钱包,50多块钱,孩子特别喜欢,于是给老师们每人买了一个(一共五个老师),后来有点后悔……后悔没给自己留一个。开运动会的时候,买了几包山楂棒棒糖让娃带去,让老师给小朋友做奖品。上一次打疫苗,老师奖励不哭的小朋友,用的都是我给的糖果。老师的反应也很正常,我家孩子在班里没有得到特殊照顾,也没有被区别对待,因为孩子自己就很听话。也有几次我对老师的做法不是很满意,都是发私信打电话和老师直接沟通,过后也没有什么余音。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不是不懂什么叫“送礼”,并且我自己也是“送礼文化”的受害者。小时候,同班同学家长给老师买东西送衣服送红包什么的,我爸妈老实巴交,一是不会,二是没钱,就这么糊里糊涂地上着学。幸亏我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也不调皮捣蛋给老师惹麻烦,他们就很少有人管我。小学时有一个老师稍微照顾了一下受伤的我,我妈就特别感谢,她写了好几页的感谢信送给了学校,据说学校广播台都播了,搞的那个老师高兴了好几天。中学时有一个老师期末考试在走廊里遇到我,特别严肃地批评我,说我太浮躁,成绩不稳定。从那以后我在他的课堂上听课特别认真。当班干部的时候太楞,得罪了班里的刺头,他们用涂改液在桌上写骂我的话,班主任看到以后替我出头,臭骂了他们一顿,盯着他们把课桌清理干净。其他的老师对我就很冷淡,哪怕是我最擅长的科目考了第一名也得不到表扬。高三最好成绩是冲进了年级前十,但还是无人问津。我一直觉得是因为我很乖,老师很相信我。后来慢慢才明白了一些。那时候我们是不敢去办公室找老师的,因为老师的笑容都是给那些自己喜欢的学生的。我的同桌家长定期给所有老师送礼,所以他在班里想干嘛都行,就真的是为所欲为……幸亏他不是个坏孩子,只是不爱学习而已。

给老师送礼是一门艺术,需要注意礼物的选择、时机和方式。以下是一些聪明的方法:

1、挑选合适的礼物:选择对老师有用、有意义的礼物,例如学习用品、教学设备等,或者是一些特别的书籍、音乐等。

2、在适当的时间送礼:不要在教师节等特殊日子之外的时间送礼,最好在教师节或节日期间送礼。

3、送礼的方式要得体:可以选择亲自送到学校或者通过邮寄方式送到老师手中,但不要通过其他渠道送礼,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我认为给老师送礼是一种表达感激和敬意的方式,但要注意礼物的选择、时机和方式。

纪念方式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国外的“清明节”

5月6日叙利亚烈士节。当晚政府要员设宴款待烈士亲属。

5月30日美国大多数州的“阵亡将士纪念日”。

8月份日本农历七八月间有个盂兰节,机关、企业放假3天,城里人返回乡下祭扫先人墓地。

9月1日突尼斯全国扫墓日,又叫英雄节,用以纪念在独立斗争中殉国的烈士。

10月31日墨西哥亡灵节(也译作万灵节),晚上人们穿着奇装异服,戴上祖辈相传的假面具,对着先人的亡灵又唱又跳。相传这源自印第安人的风俗。

11月1日法国万灵节。人们除祭扫先人陵墓,还到巴黎公社纪念碑献花。

清明“食”节清明最好吃春菜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

清明释义:

①清澈明净:月夜清明。

②清醒明白:神志清明。

③政治开明,有法度有条理:天下清明|生于清明之世。

④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四月四或五、六日,民俗于此日扫墓: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节食俗

每年的阳历4月5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除扫墓祭祖外,其食俗也是丰富多彩的。

吃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吃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吃清明螺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此外,我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蛋糕、夹心饼、清明粽、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食品的习俗。

一个关于青团的典故清明缘何吃青团

上海人在清明前后有吃青团的食俗,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

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有糯米酪、麦酪、杏仁酪扬,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节充饥,不必举火为炊。

现在,青团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流传百余年,仍旧一只老面孔。人们用它扫墓祭祖,但更多的是应令尝新,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追忆食品”重返百姓餐桌

做法:用艾(一种野草)、大米、糯米磨成粉后做成皮子,白色的米粉加上艾的绿色立刻就变成了碧绿色,然后包入豆沙馅,上锅蒸好后的清明果是碧绿的像馅饼一样的东西,底下会垫着一张圆形的竹叶(俺家用松针,更香健康),小小的点心透着股清香,看上去到更像一件精美的玉器,吃在嘴里更是清香滑糯。

专家教你吃青团

瑞金医院内科丁学屏教授告诉记者,吃青团时也有门道,如果吃的方法不当,还可能影响健康。

四类人群忌吃青团一、老年人和小孩绝对不适宜吃青团。因为制作青团的主要材料--糯米是一种极难消化的食品。老年人和小孩的消化功能都不好,吃青团对他们来说,无疑是让消化系统“雪上加霜”;二、胰腺炎和胃炎患者严格禁止食用青团,因为青团中的糯米会导致这些炎症的复发或病情恶化;三、糖尿病人禁食青团,青团中含有大量的糖分,现在商家推出的新品青团所含糖分“与日俱增”,糖尿病人食用青团无疑会使病情恶化;四、有胆囊炎、胆结石的患者不宜食用青团,可能会因为消化不良而加重病情。

吃青团时四注意一、务必先加热后食用。因为青团中的糯米冷却后容易反生,极不利于消化,而且其中的营养结构也会被破坏;二、最好与竹笋或马兰头一起吃,这些食物在一起吃可以加快青团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三、绝对不要和肥肉混吃,糯米这样的难消化食品如果与油脂混杂在一起则会加重肠胃负担,极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四、最好食用一些有助于消化的食品,如山楂等。因为这些食品可以减少肠胃道消化青团等糯米食品的消化负担,有利于青团在体内的吸收。

清明节各地有不同的食俗:

福建畲族清明乌稔饭

“清明时节雨纷纷”,一俟雨停,提篮挑担祭祖扫墓的人就多了起来。闽、台两省祭祖扫墓的期限,从清明到谷雨,各县(市)有所不同。而闽东的宁德、周宁、寿宁等地祭祖坟,多是全族出动,近则由族里设宴宗祠,聚族饮宴。一时举族上下,男女老幼皆到,也算是闽东别具一格的大团圆。

芥菜饭

清明时节,闽东各地无论城乡,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据说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饭”可以终年不长疥疮。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鳅面祭祖送人习俗。而且在这段时间里,在闽东许多城乡中还可以吃到一种富有闽东特色的食品,那就是春菊和金樱子花拌到磨好的米浆里,烙熟为时令小吃,这种小吃颇富乡野风味。

乌稔饭

另外,关于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乌稔饭”,因为闽东是畲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特别是枯荣县民间,每年都须用“乌稔饭”祭祀,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据畲族民间传说:唐总章二年,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畲军抗击官兵,被围困山中,时值严冬粮断。畲军只得采摘乌稔果充饥,雷万兴遂于农历三月初三日率众下山,冲出重围。从这以后,每到“三月三”,雷万兴总要召集兵将设宴庆贺那次突围胜利。并命畲军士兵采回乌稔叶,让军厨制成“乌稔饭”,让全军上下饱食一顿,以志纪念。这“乌稔饭”的制作方法并不繁杂,将采摘下来的乌稔树叶洗净,放入清水中煮沸,捞掉树叶,然后,将糯米浸泡在乌稔汤中,浸泡9小时后捞出,放在蒸煮笼里蒸煮,熟时即可食用。制好的“乌稔饭”,单从外表来看,不甚美观,颜色乌黑,然而米香扑鼻与一般糯米饭相比,别有一番风味。而畲族人民为纪念民族英雄,此后每年的“三月三”都要蒸“乌稔饭”吃,日久相沿,就成为畲家风俗。又因闽东一带,畲汉杂居,人民历代友好相处,婚嫁频繁,遂使食“乌稔饭”也成了闽东各地各民族共同拥有的清明食俗。

清明果

每到清明,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种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扫墓时用来祭奠先人的。但在我的记忆中,清明节的到来就意味着能品偿那青绿飘香的清明果了。

清明果形状有些像饺子,但味却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种叫艾叶的植物做成的,艾,多年生草本植物,开**小花,叶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一篷篷,一簇簇的。每年清明前,女人们手提竹蓝,三五成群来到田野喜滋滋地采摘艾叶,青青鲜鲜的艾叶满满当当地堆在蓝子里,煞是好看诱人。艾叶采回家后,便开始了繁杂的制作清明果的工序,女人们又像摩术师,青青的艾草一转眼就变成美味可口的清明果了。

小时候我就特别好奇,这明明是草,怎么就变成了后来的清明果的?外婆她们也懒得理我,就让我在边上看着,她们将艾叶捣烂与米粉搅伴在一起,那白色的米粉遇到绿绿的艾叶汁顿时变成碧绿色的粉团,鲜嫩欲滴,还是半成品就让我垂涎。准备好了清明果的皮子,馅也是很讲究的,条件好的人家更是花样繁多,制作精细。有熏肥肠伴芥菜末的,有豆腐干和着韭菜的,还有其他各类美味的搭配,但无论什么馅少不了辣椒粉,这样做出来的果吃起来才觉得够味过瘾。面和馅都准备完毕,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包果了,这包果和包饺子有异曲同工之效,但包清明果似乎更精致些,那褶折得就像花边一样,一个个碧绿剔透,可爱极了,看她们包清明果也是一种享受,就好像一件件艺术品从她们手中飞出。那一个个码放整齐的清明果谗得我只得咽下直流的口水,耐心地等待蒸熟的那一刻。

年年艾叶绿,年年果泛香。乡亲们总也忘不了在城里的亲朋好友,总在清明时节给我们送来自己做的清明果,那亲情,那美味至今都难以忘怀。时过境迁,清明果已不再是单纯的清明祭祖的意义了,他含着浓浓的亲情,带着纯纯的乡情。如今,远离故土的我一想起那青青绿绿的清明果,便会从心底里涌起淡淡的乡愁和甜甜的回忆。

又是一年清明至,由于工作原因我没能回到家乡给外公、外婆扫墓,但父母却捎回了家乡的清明果。见果如见人,我又想起了乡里乡亲亲亲热热在一起制作清明果的情景,那份融洽,那份自然,那份亲昵是那么温馨和美,但这些在都市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已很难找到了。只有这青青香香的清明果依然充满诱惑,依然耐人寻味。

清明时节雨绵绵,艾果柔柔乡情牵,春风伴梦回家去,又见村头起炊烟。

润饼菜

每到清明时节,泉州人有吃“润饼菜”的食俗。据说,这是古时寒食节食俗之遗风。

“润饼菜”的正名应该是春饼。清明吃润饼,不仅是泉州独有的,厦门人也喜好之。相传开这种吃法之先河的,是明朝总督云贵湖广军务的同安人蔡复一。当时同安属泉州府辖,因此这种吃法便流传开来,在闽南成了家常名品。不过,闽南各地的春饼形式相同,内容却有很大不同。

泉州的“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食时铺开饼皮,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芜荽等混锅菜肴,制食皆简单,吃起来甜润可口。晋江的“润饼菜”却复杂许多,那包“润饼菜”的主料肯定是要多种多样,摆了满满一桌的。有这么一些主料菜肴:豌豆、豆芽、豆干、鱼丸片、虾仁、肉丁、海蛎煎、萝卜菜。还有一些配料:油酥海苔、油煎蛋丝、花生敷、芜荽、蒜丝。吃的时候必须两张“润饼皮”才能保证其不被丰富的内容所撑破。这种脆嫩甘美、醇香可口的美味,一般人2卷足矣。

不过,据我所知,晋江的“润饼菜”并不是最复杂的;论复杂,应该是厦门为最。晋江用的主料厦门都有,此外还要加上笋、鱼、油酥扁鱼干、油炒韭,再蘸上芥辣、辣酱、甜酱,这才叫地道的厦门“薄饼”。

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然而吃“润饼菜”的习俗依旧,这该是一种传承吧。

青团

清明缘何吃青团上海人在清明前后有吃青团的食俗,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

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有糯米酪、麦酪、杏仁酪扬,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节充饥,不必举火为炊。

现在,青团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流传百余年,仍旧一只老面孔。人们用它扫墓祭祖,但更多的是应令尝新,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醴酪与环饼

《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邺中记》也说:「寒食三日作醴酪」醴酪是一种以麦芽糖调制的杏仁麦粥。一直到隋唐时,都还是寒食节的主要食品。另外,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还记载了另一种寒食节的食品—环饼。「环饼,一名寒具,以蜜调水溲面」。油炸至金**后即可食用,味道极为脆美,相当近似现在的点心。

枣锢飞燕

宋朝的清明节,除了街市上所卖的稠饧、麦糕、乳酪、乳饼等现成的食品之外,人家也自制一种燕子形的面食,称为「枣锢飞燕」,据说是从前用来祭拜介子推的祭品。明朝人还会留下一部分的枣锢飞燕,到了立夏,用油煎给家中的孩童吃,据说吃了以后,可以不蛀夏。

青精饭

陈元靓(约一二二五——一二六四)的《岁时广记》卷十五引《零陵总记》记载了另一种寒食节食品「青精饭」:「杨桐叶、细冬青,临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饭,道家谓之青精饭,石饥饭。」寒食清明染青饭的习俗似乎在南方较为流行。郎瑛(一四八七— ̄一五六六以后,杭州人)的《七修类稿》卷四三就提到寒食节时吃的「青白团子」。这种青团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麦草汁舂合而成,馅料则多为枣泥或豆沙。放入蒸茏之前,先以新芦叶垫底,蒸热后色泽翠绿可爱,又带有芦叶的清香,是很受欢迎的清明节食品。

子推馍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个节气开始的那一天,就是清明节。清明节是流行于我国汉族地区和壮、朝鲜、苗、侗、仡佬、毛南、京、畲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变暖,草木萌发,一扫冬日枯黄的景象。江南农谚曰:“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又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对江南农民来说,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忙时节。唐代诗人杜牧在《清明》这首诗里描写过的纷纷细雨,就是这大忙时节的催化剂。其实,在那时的雨雾中,不仅应该有欲断魂的路上行人和迎风摇曳的酒店幌子,更应有忙碌在田间地头扶犁耕作和弯腰插秧的农人。

清明节,人们要扫祖墓,除杂草,培新土,祭祖先、悼亡灵。如今也是祭扫烈士陵园,进行植树造林,开展传统教育的日子。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寒食节不准动烟火,只能吃冷食凉菜,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介子推。介子推,又名介之推,介推。他追随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流亡国外。文公回国后,重赏随从。介子推却未得赏赐,与母隐居绵山(即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的介山)。后来,文公要给他封官赐爵,他却坚辞不受。文公无奈,只得放火烧山,本想逼他出来,没想到竟把介子推母子烧死在山中。后因寒食和清明相连,逐渐合为一个节日,但节前蒸“子推馍”的习俗,在陕北的榆林和延安两地一直流传至今。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250—500克。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们享用的。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则吃“抓髻馍”。孩子们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专给男孩子吃,也最受他们喜欢。父母用杜梨树枝或细麻线将各种小面花串起来,吊在窑洞顶上或挂到窗框旁边,让孩子们慢慢享用。风干的面花,能保存到第二年的清明节。

做面花是陕北妇女的拿手好戏。她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能将发了酵的白面捏成各种形状的面花。工具只是梳子、剪子、锥子、镊子等日用品,辅料则是红豆、黑豆、花椒子和食用色素。蒸出来的面花栩栩如生,尤如艺术珍品,令人爱不释手,舍不得马上吃掉。

“子推馍”和面花除了自己食用,还用来馈赠亲友。母亲要给当年出嫁的女儿送,称为送寒食。农村孩子给自己老师送,让离开家门独自在偏僻的山乡小村教书育人的园丁分享节日的美食。

清明节寄托了我们对祖先的怀念,对烈士的敬仰;“子推馍”加深了人们温馨的亲情和真挚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