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物给老师是不是贿赂?

老师 0 31

送礼物给老师是不是贿赂?,第1张

礼物老师是不是贿赂?
导读:一送礼物给老师是一种表达感激和尊敬的方式,但也涉及到一些复杂的伦理和社会问题。以下是一些值得考虑的观点:1支持送礼物给老师的观点:激励和鼓励:礼物可以作为一种鼓励,激励老师继续教育工作,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体验。感激和尊重:送礼物是表达感

一送礼物给老师是一种表达感激和尊敬的方式,但也涉及到一些复杂的伦理和社会问题。以下是一些值得考虑的观点:

1支持送礼物给老师的观点:

激励和鼓励:礼物可以作为一种鼓励,激励老师继续教育工作,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体验。

感激和尊重:送礼物是表达感激老师辛勤工作和对学生的付出的方式,可以加强师生关系。

传统文化:在一些文化中,送礼物给老师被视为一种传统,具有特殊的意义。

2反对送礼物给老师的观点:

社会不平等:有些人认为送礼物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因为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能力负担昂贵的礼物。

道德风险:送礼物可能引发道德问题,包括不公平的对待,以及老师是否应该接受礼物的问题。

教育质量应独立:教育质量不应该依赖于学生是否送礼物,而应该基于教育体系和教师的专业性。

二送礼物给老师本身不一定是贿赂,以下是一些观点,可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1礼物的价值:礼物的价值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小而寻常的礼物,如一张贺卡或小吃,通常被视为一种表达感激和尊重的方式,而不是贿赂。然而,如果礼物的价值过高,可能会引发贿赂的疑虑。

2动机和意图:贿赂通常涉及向某人提供礼物或金钱,以获得特定利益或优势。如果学生或家长的动机是通过礼物来影响老师的行为,例如改变分数或取得其他不正当的好处,那么这可以被视为贿赂。

3透明度和道德:在送礼物给老师时,透明度和道德至关重要。如果礼物是公开的、透明的,没有任何期望或条件,通常会被看作是一种友善的举动。

4学校政策:学校通常有规定老师是否可以接受礼物以及礼物价值的政策。遵守学校政策是很重要的,以确保公平和透明。

总之,送礼物给老师本身不一定是贿赂,但是否被视为贿赂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礼物的价值、动机和上下文。最终,送礼物给老师是一个个体决策,但在做出决定时,应考虑道德、伦理和社会因素,以确保行为是合适和公平的。

送礼物给老师本身并不等同于贿赂。贿赂涉及非法或不道德的动机和行为,旨在获得不正当的利益。然而,在这个问题上,要谨慎行事,确保礼物是在合法、道德和透明的框架内给予的,而且没有违反学校或社区的政策。

法律主观:

教师在教师节收礼的,一般不算受贿。如果教师收受的是学生表示感谢的卡片、鲜花、玩偶之类的礼物,肯定是合法的。如果教师收受的是家长送出的数额较大的财物,之后又为家长谋取非法利益的,可能会构成受贿。

法律客观:

《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 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

送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之一,人们在特定的场合或节日中一般都会送上一份心意,表达自己的祝福和感激之情。但送礼如果不注意礼尚往来、价值相当等原则,很容易就会被认为是贿赂,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从法律上讲,送礼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定,不能超出与收礼人关系的适当范围。一般来说,如果面对的是一些普通友人或平辈亲戚,送些实用而经济负担不大的礼品就可以。如果送给长辈、上级、公务人员等,礼品的价值就应该适当提高。

另外,送礼的数量也非常的重要,送礼的数量应该根据心意来送。如果礼品数量过多,会引发对方不必要的麻烦,而如果礼物过少,可能无法表达自己的诚意和感激。总之,送礼的份量应该合理把握,并遵循礼尚往来的传统。

同时,送礼者也要注意礼品要与对方的职务、身份相匹配,不能违反相关规定,应该做到价值相等或相当。如果收礼人是公务员或相关人员,礼品应该或干脆不送或选择与职务无关的小礼品即可。

总之,送礼是为了表达心意和感激之情,遵循礼尚往来、价值相当的传统是非常必要的。送礼者应该要理智,遵守相关规定,注意分寸,不给对方添乱,确保送礼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从而达到和谐友好的交流和互惠互利的目的。

学校每年都开会强调廉洁自律,但老师们学精了,会避开九月高峰期,暗示家长们在淡季送礼。

教师收受家长礼物,算不算受贿?

刑法中的受贿罪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教师能否构成受贿罪,首先需明确教师是否属于国家工作人员。

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公办学校的教师拥有事业编制,但不是所有在编教师都从事公务。

“从事公务”是指代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履行组织、领导、管理、监督等职责。换个通俗的说法,学校中负责人财物事的领导才算从事公务的人员。

普通教师负责教学,从事不具备职权内容的技术性工作,不属于公务。公办在编教师在招生录取、采购教材等工作中收受他人财物,可能构成受贿罪;民办学校聘任制教师则可能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另外,所有教师无论有无编制,都可以构成受贿罪的共犯、介绍贿赂罪的主体。

例如:2015年,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音乐老师、乐团指挥罗天如涉招生腐败,在艺考中收受学生家长请托,帮忙运作录取关系考生,敛财28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综上可知,教师收受家长的人情礼物不算受贿罪。虽然不算犯罪,但同样是腐败,是违纪。

教师不能收礼。公共教育有别于私塾、家教等私人教育,依托公共资源,国家通过财政保障运行。教师手中的权力看似微不足道,实则举足轻重,是公共权力的延伸和具现。上课提问谁、排座位谁坐前排、表扬谁批评谁、让谁当班长……教师利用国家赋予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权力牟利,假公济私就是受贿。

教师不该收礼。三尺讲台薪火相承,教书育人传道授业。教师这一职业,没有点儿理想主义很难干得长久。教师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在引导学生形成价值观,潜移默化中塑造一生。送礼收礼将成年人的圆滑世故带进校园,腐化学生心灵,让孩子从小形成送礼换特权的价值观。而且,教师收礼败坏师德师风,损害教师职业形象,贪图蝇头小利而自贬身价,不自尊自爱如何令世人尊师重教?

教师不宜收礼。如前所言,虽然教师收礼一般不适用刑法,但不等于可以肆无忌惮。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健全覆盖大、中、小、幼的常态化师德师风教育制度,对教师违规违纪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在编教师受《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约束,如果是党员还须遵守《中国***纪律处分条例》,收礼违纪,后果自负。《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第四条明确:索要、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或参加由学生及家长付费的宴请、旅游、娱乐休闲等活动,向学生推销图书报刊、教辅材料、社会保险或利用家长资源谋取私利,教师如有此类行为将视情节轻重受到处理,并记入人事档案。

家长敢给,你敢收吗?现在互联网何其发达,微博举报何其便捷。老师收了礼等于授人以柄,一旦家长捅到网上引发负面舆论,老师反而处于弱势。不信?来看一个真实案例。

2017年1月,张老师担任广东连州市连州镇某小学班主任。某家长要求张老师给孩子往前调换座位,张老师因孩子个子高调座会遮挡其他学生而拒绝,没想到这么点小事埋下了祸根。1月28日正月初一,该家长给张老师发了个8888元微信红包,张老师当即回赠90元红包,但对方一直没领取,张老师当时没放在心上。

该家长把张老师收红包的截图发到网上,同时到当地教育局实名举报。之后,当地教育部门认定张某某行为已构成违纪。鉴于张某某回赠红包的表现,在主观上没有贪心占有的故意,经研究,决定对张某某免于纪律处分,给予诫勉,并在全市教育系统通报批评;责令张某某提交书面检查,所收受的红包交由组织处理。

你说张老师冤不冤?碰瓷式红包怕不怕?禁止教师收受家长财物既是职业道德,也是对教师的变相保护。顶风作案,得不偿失,识时务者当分得清孰轻孰重。

教师节不该成为“教师劫”,家长切不可做始作俑者。其实,一声声“老师好!”即是最温暖的感恩,学生学业进步、健康成长便是对老师们最好的回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