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入狱

老公 0 74

李清照入狱,第1张

李清照入狱
导读: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她是婉约词派代表,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18岁的李清照嫁给了21岁的父亲的弟子赵明诚。   一说李清照的《 点绛唇 蹴罢秋千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她是婉约词派代表,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18岁的李清照嫁给了21岁的父亲的弟子赵明诚。   一说李清照的《 点绛唇 蹴罢秋千》就是为他们的相遇而写的。

        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去世后,21岁的李清照和丈夫隐居青州,远离政治风波。李清照给他们的房子取名为“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这两个名字都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两人郎情妾意,琴瑟和谐。

        李清照性格直爽,欢快活泼,敢爱敢恨,敢说敢做,不在乎别人的眼光。

        她喜欢怼人,批评过当时很多文学大家的作品; 她爱喝酒,现存七十多首诗里有十二多首与酒有关;她爱玩打马游戏,还写过相关介绍;她和丈夫研究金石,钻研古籍石刻,著成《金石录》,是最早最权威的金石研究著作。

         1127年金人入侵,靖康之变。他们不得不南下。赵明诚先南下为母亲奔丧,43岁的李清照也随后带着他们的金石研究古籍收藏南下,辗转到了建康。

         1129年3月,时任江宁知府的赵明诚,因为一场小兵变,不顾百姓和老婆的死活,从城墙上系绳逃走,这让李清照既伤心又愤怒。

         之后,她随丈夫继续南迁,在过乌江时,想到了楚霸王项羽,写下了《夏日绝句》,表达了对南宋政府现状和丈夫的失望。

        丈夫感到羞愧,之后染疾,病死于建康。当时李清照44岁,上无父母,下无子女,孑然一身,心中悲凉写下了《声声慢 寻寻觅觅》。

        三年后,为了有所依靠,李清照嫁给张汝舟。但此人动机不纯,结婚是为了她的财产和金石收藏,还对她家暴。才结婚三个月的李清照就决定离婚。在宋朝,女子是不能先提出离婚的,她只好告张汝舟科考舞弊, 骗取官职。当时宋朝刑律规定女子告夫,不管什么原因都要坐牢两年。在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帮助下,李清照九天后就出狱了。

        五十二岁的李清照来到现在浙江金华的八咏楼,写下了《 题八咏楼》,表达了担心大好河山可能落入敌手的家国之愁。

        1143年,六十岁的李清照把自己整理,赵明诚所著的《金石录》三十卷献给了朝廷。

        1155年,李清照七十三岁离世。留有《漱玉词》辑本。

        李清照曾被尊为藕花神,供奉于济南大明湖畔的藕神祠。自清代起,济南人民就将李清照封为藕神以祭祀。

李清照素有“千古第一才女”的美誉,她的词作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上,很多人小时候都背过她的作品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读来朗朗上口,词美意境好。

李清照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是出身好,长得漂亮,是很有才华的一位“天之骄女”,但如果你仔细了解过她的故事,你大概会发现,这个才女完全颠覆了你的原始印象。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大文豪苏轼的弟子,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而且还是朝廷高官,家底殷实,对女儿很是宠爱。

而李清照的生母在她很小的时候便去世了,后妈王氏为状元之女,知书明礼,心态阔达。

在这样开明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李清照,对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十分厌倦,她个性直爽,也颇具才气。

十三、四岁的时候,李清照便写出了千古名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让她在京城出了名,她的才情和见地让那些饱读诗书的士大夫们叹为观止。

不过在当时,女性很少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更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就算读书再好也不能谋得一官半职,从事文学创作更是不被时人看好。

李清照就陷入了这样的窘境,不过好在她父母开明,又很宠她,所以就算没有好的出路,也非常支持李清照读书写诗,纯粹当个乐子也不错。

年少时的李清照可不是那种乖乖女,她不但跑出闺阁,还和男人一样赌马、喝酒,不醉不归。

试想一下,哪怕放到现在,一个女孩子喜欢喝酒赌博,还天天往外跑,这样的“问题少女”估计会让很多父母头疼吧,不过李清照的父亲说“人不荒唐枉少年”。

所以李清照能如此与众不同、文采飞扬、灵动有趣、活色生香,提笔为词是举世惊艳,绝不是压制人性的传统教育能够塑造出来的女性。

有一次李清照正在外面玩耍,碰上了京城大才子赵明诚,匆匆一瞥让赵明诚喜欢得不得了,打听到李清照住处后,第二天就跑过去拜访。

赵明诚来的时候,李清照正在家中院里荡秋千,看到陌生男青年来访,匆忙地跑了,边跑还边回头偷看,后来做了一首《点绛唇》。

这次拜访让赵明诚铁了心要娶李清照,回去就和父母说了,赵李两家都是京中高官,所以也算门当户对,加上两人情投意合,这桩婚事很快便确定下来。

与赵明诚结婚应该是李清照这辈子最快乐的事情之一,婚后两人琴瑟和鸣,爱好一致,两人喜欢收藏字画,经常去书画市场淘宝,碰到中意的,哪怕典当家产也要买下。

平时洒脱豪放的李清照,在丈夫面前却是一副天真小女人的模样,常常寄情于诗词,有一次还写了一首云雨词《丑奴儿》公然向赵明诚求欢,内容十分露骨,看得人脸红。

这样的快活时光,后来被清代的多情才子纳兰性德写进诗中:“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不过也正因为这段时光太过于美好,才会更加显得李清照后半生的悲苦。

岁月静好的日子没过多久,金兵大举南侵,结果把皇帝父子给抓了,一时之间国家大乱,战争不断,此时出任湖州太守的赵明诚染上疟疾不幸身亡。

李清照感觉天都要塌了,为了保护好和丈夫曾经一起收藏的金石字画,她嫁给了小自己十多岁的张汝舟,以求平安。

可没料到的是,这个婚前对她频献殷勤的张汝舟真正想要的其实是那些字画,而且还有家暴倾向,常常殴打李清照。

这样的事要是放在平常女人身上,在那样一个封建时代,基本上忍忍也就过去了,可李清照哪是凡人,她一纸诉状交给当时的皇帝,要求离婚。

在那个时候,只有男人休妻一说,妻子休夫的话不仅会遭人指责,还要坐两年牢,李清照可不管这些,铁了心要离。

最终,张汝舟被贬官流放,按当时的律法,告发夫婿的李清照原本要坐牢两年,在友人的帮助下,李清照仅坐牢九天就出狱,又过回曾经读书填词的日子。

经历了丧夫、改嫁又离婚,面对国破家亡,李清照再也没有年少时的天真浪漫,而是多了几许凄凉,这样的转变在她之后的诗词当中处处可见,令人感慨。

73岁的时候,孤独的李清照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在杭州去世,她膝下无子,后继无人。

李清照这一生过得精彩、洒脱,加上晚年的悲苦,也算是历经繁华与凄凉,而这也让她的作品更丰富,更有层次。

李清照的词,语言清丽,常用比喻,并且新奇、新颖而贴切,对人物的描写细腻而自然,柔美又不失风骨,别有一番韵味。

这几年大家都在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而古诗词就是最好的切入口,它不像文言文那样晦涩难懂,学起来也不会太枯燥。

古诗词自带美感,押韵又上口,可以极大的提高我们的审美层次,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就让我们变得更有文化底蕴哟。

还记得那个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勇夺冠军的外卖小哥雷海为么?虽然从事着最普通的工作,却因为对诗歌的喜爱,让他变得十分有气质,还一举成名,彻底改变了命运。

这套《中国古典浪漫诗词》就十分适合我们阅读,里面包括了李清照、纳兰容若、仓央嘉措、李煜、苏轼等名家的诗词作品,共6册,每一本都是经典的传世之作,值得细细品读。

李清照是宋朝著名的女词人,被后人称为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不仅有才,而且做人十分好强,在男尊女卑的年代却表现出了不输男性的能力和才华。不过李清照的一生,可能算不上幸福,原本李清照嫁给赵明诚,两人的生活还算悠闲。此后赵明诚意外去世,李清照选择了二婚,再嫁张汝舟,但张汝舟只是觊觎李清照的收藏,导致李清照二婚过的并不幸福。最后李清照为了离开张汝舟,不惜入狱坐牢。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国破再嫁却遇人不淑,一首诗道尽悲凉心碎!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晚期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词是李清照国破南渡以后,描述当时自己凄苦哀婉的心情,词中通过平淡无奇的语句来描述作者清晨起来的所见所闻,抒发自己国破家亡,在烽火连天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的悲痛情。

李清照前半生过的顺风顺水,出嫁前是父母亲的掌上明珠,过着大家闺秀的优越生活。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琴瑟和鸣、志趣相投,本应一直幸福的生活下去,奈何生不逢时,一场战乱让她命运骤变,从此凄凄惨惨、无依无靠。全词没有一滴泪,却能感受到呜咽透纸,千百年来,这种凄婉悲情,不知感动了多少人!

然而,上天似乎不再眷顾这个前半生的宠儿,李清照的第二任丈夫张汝舟的出现,彻底把她推到了寒潭深渊,导致了李清照的后半生凄惨终老的结局。

李清照在杭州落了脚,虽然不再像浮萍一样漂泊,但她对亡夫的追思越来越深,沉浸在过去幸福时光里不能自拔,就这样浑浑噩噩的生活着。这时出现了一个粉头油面的书生张汝舟,他觊觎李清照的美貌和学识,同时还热衷于李清照的丰厚家产,便对沉浸悲伤的李清照百般讨好,让李清照对他敞开心扉,于是李清照顶着世俗对女性的严苛非议嫁给了张汝舟。婚后之初,两人还过了一段郎情妾意的美好时光,但随着两人不断深入了解,李清照发现张汝舟并不像自己亡夫那般的读书人,非常市侩,很难相处。当张汝舟得知李清照的钱财金石书画早已流失殆尽的时候,便彻底露出了本来面目,对李清照百般谩骂侮辱,甚至拳脚相加。

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李清照悔不当初,当她发觉张汝舟早前科举考试作弊过关,便将他告官查办,并要求离婚。但依照当时的法律,妻告夫,无论对错,都要坐两年牢,李清照义无反顾地走进大牢,这是何等的悲壮!又何处话凄凉?因李清照声名远播,再加上诸多好友帮助,她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

李清照虽然走出了大牢,但是她的心再也无法从那暗无天日的牢狱中走出来了,无尽的黑暗似乎吞食了她仅有的一点光亮,让她的后半生一片寒凉。

正如她那时写下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曾“词压江南,文盖塞北”。少年即负才名,在世时即名满大江南北,近千年以来倍受推崇。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词有婉约之风,但也写出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豪迈铿锵。

然而,一代才女却命运多舛,所经历的无奈和艰辛远不是一句“红颜命薄”就能概括得了的。

一、“南渡”改变人生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的进士,曾任冀州司户参军等职,并拜苏轼门下学习,名列“苏门后四学士”,著有《洛阳名园记》等。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精通文学,是名门闺秀。李清照不仅在诗词方面从小受父母的影响和熏陶,而且父母也为她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

李清照的第一段婚姻为人津津乐道。她18岁时嫁给了宰相赵挺之子、金石学家兼收藏家赵明诚,二人两情相悦、心心相印。李清照这一时期的词作多清新活泼,表现了自己幸福的生活,如有一首《减字木兰花》写道:“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李清照嫁给赵明诚是在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此时宋徽宗任用奸臣蔡京为相,童贯、王黼、杨戬、朱勔、高俅等有名的贪官佞臣集于一朝,大宋朝进入到最黑暗的时期。25年后即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于年底前将宋朝的都城汴梁攻陷,金人废宋徽宗及宋钦宗为庶人,是为“靖康之难”。

“靖康之难”时李清照夫妇不在汴梁,靖康二年(1127)赵明诚被派为江宁知府,他先行,李清照之后收拾了15车金石文物南下与丈夫会合,但不幸的是,2年后赵明诚因病在建康(今南京市)去世。

李清照与赵明诚相守20多年,总体上是幸福的,但最后几年风云突变,国难与家难同时袭来,此时李清照已40多岁了,又身处异乡,这让她顿感措手不及。

、遇上一个“渣男”

李清照对赵明诚感情很深,丈夫去世后李清照大病一场。

赵明诚有个妹夫叫李擢,时任兵部侍郎,驻守在洪州(今南昌市),举目无亲的李清照想去投靠他,一来有所依靠,二来保全赵明诚留下的文物,但还没等李清照到达洪州,洪州即被金兵攻破,李清照只得继续颠沛流离,身边的文物书籍也损失大半。

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李清照来到临安(今杭州市),依附弟弟李迒,之后便在临安定居下来。临安是南宋的都城,此时南宋的局势也稍稍稳定下来,李清照总算有了个落脚的地方。

这时,突然有个叫张汝舟的人主动接近李清照,并向她“求婚”。李清照是丧偶之人,又年近50,这件事显得很蹊跷。有人认为其并不存在,但至少有六部宋人的著述中谈及这件事,说明此事不虚。

张汝舟也是进士出身,任右承务郎、监诸军审计司,职位不算很高,他自称与赵明诚是“同学”,千方百计讨好李清照,向她发起“甜蜜攻势”,居然让李清照动了心,最后嫁给了他。

当时李清照已名满天下,“文章落纸,人争传之”。表面来看张汝舟是钦慕李清照的才名,但其实张汝舟是在打李清照那些文物藏品的主意。还有一个说法是,张汝舟的行为与一个叫王继先的人有关,此人“以医得幸”,皇帝、太后均对其很宠信,就连权臣秦桧都要巴结他,史书记载“桧使其夫人诣之,叙拜兄弟,表里引援”。

王继先有“收藏癖”,听说李清照手里还有一批珍贵藏品,就想占为已有,他先找人去谈,愿出价300两黄金收购这些藏品,被李清照断然拒绝。王继先不死心,最后想出了一招:让张汝舟去“求婚”,事成之后这些东西就归张汝舟支配了,到那时再转到自己手中。

张汝舟为什么对王继先言听计从?原来他有把柄,他早年在科举考试中曾有作弊行为,任职诸军审计司后又利用职权,采取虚报的办法侵吞军粮,张汝舟怕事情败露,就求王继先找人“运作”,王继先遂与张汝舟达成交易。

三、才女遭遇“家暴”

李清照视前夫赵明诚留下的那些金石文物为生命,她与丈夫合编的金石学巨著《金石录》尚未完成,所以不可能让张汝舟把那些文物书籍去送人。

张汝舟见目的无法达到,立即换了副嘴脸,不过数月而已张汝舟便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不仅没有了温情脉脉和信誓旦旦,还恶语相向、大打出手。据李清照自己描述:“遂肆侵凌,日加殴击,可念刘伶之肋,难胜石勒之拳。”张汝舟甚至想杀了李清照以吞没文物:“彼素抱璧之将往,决欲杀之。”

面对突然降临的家暴和生命危险李清照束手无策,以致“身几欲死”,按照当时的礼法,丈夫不满意妻子可以一纸休书将其赶回家,而妻子却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情急之下李清照想到了一个自救的办法。她看过唐人崔令钦写的《教坊记》,其中有一篇《踏谣娘》,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北齐时,有个苏郎中嗜酒如命,喝醉之后就殴打妻子,他的妻子貌美善歌,就将满怀悲怨谱成词曲以倾诉自己不幸的遭遇,其歌称“踏谣”。通过此歌人们了解到这个女人的不幸,每到她的丈夫出现时,众人就开始唱,边唱边比划其打人的动作,让这位苏郎中很羞愧。

李清照算是数千年间最会写歌词的女人了,但她并不打算为这个让她感到恶心的张汝舟写歌,哪怕是鞭挞的歌词也不想写,她的办法是,把自己所了解到的张汝舟的种种违法犯罪事实写成文字向朝廷检举揭发,张汝舟如果被治罪下狱,自己也就获得了自由。

四、一项奇葩法律

李清照说做就做,但这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不是张汝舟的罪状不好写,也不是没有渠道将诉状递呈有关部门,而是做出检举揭发丈夫的决定后,李清照不得不面对一项现在看起来十分奇葩的制度。宋朝《刑统》规定:凡有妻子控诉丈夫罪状的,无论最后丈夫是否被治罪,妻子都要坐2年牢。

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到了宋朝其思想又有进一步发展。朱熹将“三纲五常”与“天理说”联系在一起,认为严格遵守“三纲五常”才是天理,其中的“夫为妻纲”是女人必须遵守的日常行为准则,还上升到法律层面,上面这项不可思议的法律规定就是其中之一。

李清照必须做出艰难选择:如果不告丈夫,那就无法摆脱这个恶人,只能过着生不如死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日子;如果告他,也许能告成也许告不成,但无论成与不成,自己都将在牢狱中度过2年时光。权衡之下,李清照决心宁可坐牢也要检举张汝舟,因为现在的日子实在没法过了。

在当时妻子检举揭发丈夫的事十分罕见,加上李清照又是名人,所以这个案子迅速引起了轰动。宋高宗都亲自过问,审理下来,张汝舟罪证确凿,被“诏除名,柳州编管”,也就是被免职并流放到柳州。李清照终于与张汝舟解除了这段不到一年的不幸婚姻。

但李清照也被关进了监狱,赵明诚生前有位好友叫綦崇礼,时任翰林学士,有机会接触到宋高宗,他听说了李清照的事,就找机会向宋高宗陈述情况,替李清照求情,在他的努力下李清照坐了9天牢后被释放。

这段痛苦经历对李清照影响很大,身心俱受摧残,在写给綦崇礼的答谢信中,李清照说这件事让自己“败德败名”,“已难逃万世之讥”。这件事也影响到李清照的词风,在她晚年所写的词作中,已很难再看到那种明快清丽的句子,更多的则是凄苦与悲凉。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词作多写闺阁之怨和对出行丈夫的思念。

 说起李清照的婚姻,大家理所当然想的是赵明诚。但实际上李清照除了赵明诚之外,还嫁了一任丈夫。《碧鸡漫志》:“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

 李清照十八岁的时候就嫁给了门当户对的赵明诚,二人琴瑟和鸣,有着同样的审美趣味,感情很好。

 李清照和赵明诚本来生活优渥,但是金人南侵,汴京城破,她和丈夫只能带着金石书画难逃。奔波劳累,赵明诚因此早逝。

 南宋偏安一隅也不能躲开金人的进攻,宋高宗弃城而逃。李清照一介妇人,追随着皇帝的步伐,一路逃难。

 路途艰难,收藏的金石之物被盗的被盗,被掠夺的掠夺,损失惨重。乱世动荡本来就让李清照愁伤,宝物被夺,更使得李清照身心疲惫。

 正是这个时候,一个男人走进了李清照的生活,他就是张汝舟。张汝舟进士出身,绍兴二年官右承务郎、监诸军审计司官吏。

 张汝舟彬彬有礼,体贴入微,李清照一个人生活艰辛,最终被他打动,嫁给了他。最开始生活还好,但是很快张汝舟就原形毕露。

 原来张汝舟娶李清照,最大的原因是看上了李清照身边尚存的金石书画。这些文物是李清照与赵明诚收藏多年之物,全都价值不菲。

 张汝舟想要强占文物,李清照自然不愿。这些不仅是自己的心头宝,同时《金石录》还没有整理成册,自己和赵明诚的心愿未了。

 张汝舟因为不能夺得文物,所以十分气愤,后来更是对李清照大打出手。夫妻二人情趣不同,同床异梦,这样的生活不是李清照想要的,所以最终闹上了官场。

 依照宋朝的法律,女人打官司状告丈夫,不管对错输赢,最后都要坐牢两年。李清照宁肯坐牢,也要离开张汝舟,可见第二段婚姻的不幸。而这样的法律,也可知古代对女子的压制。

 最后这官司李清照赢了,法律判处离婚。但真正将张汝舟告倒的,不是李清照的婚姻不幸。而是张汝舟当初科考作弊。

 原来张汝舟娶到李清照之后十分得意,有一次说漏了嘴,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的事拿来炫耀。李清照就是凭此,结束了婚姻。

 最后李清照坐牢,张汝舟被判流放柳舟。李清照所遇非良人,好在她名声够大,朝廷上又有朋友帮忙,只坐牢九天。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李清照:“然无检操,晚节流落江湖间以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