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中国传统节日有八个,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农历和公历日期、风俗习惯、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供楼主参阅。1 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
中国传统节日有八个,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农历和公历日期、风俗习惯、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供楼主参阅。
1 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清明节——农历三月十四。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8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阳糕等风俗。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冬至节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10腊八节
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把腊月的初八称为腊日或腊八,并将其当作一个传统节日即腊八节来对待。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这天,许多地方都吃腊八粥,腊八其实也是春节准备工作的开始。
呵呵,老师的感情,一般都是很真挚的。在这个时候送老师一份礼物,我觉得他肯定会很高兴,呵呵。给你一些建议吧,希望能帮到你: (1)《竹简感谢恩师》:用竹简做成的礼物,里面刻的字是你想对老师说的。而且古典型的包装,让老师真正感受到那是一种感恩,是一种幸福。呵呵,这个现在很潮流,你绝对不可以错过。 (2)《最佳老师证书》:这是超级潮流的一种礼物,而且很便宜,20元就可以买到了。主要是利用新一代的印刷技术,印刷成特制效果证书,注意,我这里指的是搞笑证书,不是在书店买的几毛钱一张那种,这种礼物一般淘宝网上有,而且很热。老师收到肯定很惊奇,呵呵,可以考虑一下。 (3)《炭雕摆件》:这是一种比较高贵的礼物,一般送给自己很尊敬或者地位比较高的老师,主要是采用炭雕技术,雕刻比较好看的图案或者字体,然后,摆在老师的桌面,成为一种摆设。挺不错的,很有创意! (4)《数码相框》:数码相框是新出事物,就是说一个相框可以换多张,而且好像电脑屏幕一样清晰,现在很多人都很喜欢。你可以在相框中用电脑导入多张老师教师生活中比较有意义的相片,也可以加入你的一些相片。然后送给老师,老师把这个相框摆着桌面。见到肯定很高兴的啦。而且可以无限循环导入相片。 (5)《名牌钢笔》:现在钢笔已经代表了一种身份,不管平时用不用,都可以作为一种装饰,一种身份的象征。对于老师,如果送给其一支质量比较好的钢笔,他随身带着,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6)《创意U盘》:我这里说的是外观造型和特别很美丽的那些U盘,不是指普普通通的U盘,送U盘对老师来说不仅实用,而且很耐用。更多要的是U盘代表的不仅是可以储存信息,更重要的是贮存感恩。 (7)《豆浆机》:呵呵,现在豆浆机成了很有名的绿色家居办公礼物,主要是可以用来榨出新鲜有营养的豆浆。对于待在办公室的老师,也是一个很不错的礼物,既可以调节情趣,又可以自己动手做出纯正的豆浆,办公之余喝杯自己调出的豆浆,真的是不错的选择,呵呵。 (8)《个性变色杯》:这种杯是你提供老师的照片,然后定做,在杯没有装水的时候,杯子是看不到照片的,但是杯子装了水,老师的照片就显示出来了,很有特色。也很有创意,另外,你也可以把你想对老师说的话弄上去的,那样更是好。 (9)《DIY报纸杂志》:这是现在火爆热卖的礼物,你可以提供老师的相片和资料,做成老师生活中的一本小杂志,再加上你特写的话语,很有价值的,若干年后,翻开这本杂志,相信大家都会感慨万分的,呵呵。这样的礼物现在很流行,但是要在淘宝网上才可以个性定制买到。 (10)《超级祝福短信》:这个很新颖,就是去威客平台,叫威客帮你发祝福短信给老师的手机。你提供手机号码就行了,几百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威客爱好者就会争着以你的名誉给老师发各种各样的创意祝福短信,让他的手机爆出惊喜。呵呵,这类平台,猪八戒威客,任务中国都挺不错的,很多人选择,呵呵,这种礼物,绝对创意! 呵呵,好了,说了这么多,你总可以挑一样了吧,我手打字都打累了,呵呵。不过上面所说的很多都比较有创意,一般都是网上的淘宝店才有得卖的。至于其他衣服啊,鞋包之类的礼物,你也可以考虑一下,那些比较常见,我就不多说啦。你自己把握一下吧。我个人建议你最好自己去搜索一下《一心一意礼品店》,那里有很多更好的建议,集合了现在网上最火最有创意的礼物,是选礼物送礼品最好的导购平台。我觉得那里很好,我在那里买过三份礼物,其中一份送给老师的,是最佳老师证书,她很高兴,呵呵,你有兴趣也可以去看看,呵呵,送礼嘛,就要一心一意,见到老师开开心心,相信你也开心的。 个人见解,希望能帮到你吧!
希望采纳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各地习俗
祭祀
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 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祭祀的对象凡八: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传释伽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腊八粥
叫“七宝五味粥”。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提起“腊八节”,大概多数人头脑中闪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喝腊八粥”,真正的老北京习俗更多的还是从清朝开始。肖复兴表示,就腊八节来说,几乎所有习俗都是围绕喝腊八粥进行,但最早腊八粥是供穷人食用,“到了年底穷人没有吃的东西,将锅盖、缸沿打扫出的剩米煮成粥喝,慢慢形成习俗,最终传到官府、宫廷和寺庙。”
在漫长的民俗演变过程中,许多俗语也随之出现,即“送信的腊八粥”,“过了腊八就是年”等。肖复兴解释,作为节俗来讲,如果说过年是一首交响乐,那麽腊八节就是第一章“前奏曲”,“过年”由此拉开序幕。而腊八粥又称八宝粥,内里“五味俱全”,“八宝”含有吉利之意,而在“五味”中,“苦味”含有一席之地,与“八宝”对照,这是与腊八节中与穷人相关的地方,慢慢演绎成今天所讲的民俗。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