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俗话说:“媳妇熬成婆。”婆婆去世,儿媳妇也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婆婆。有些事以前由婆婆作主,现在轮到儿媳妇了,儿媳妇也就该履行分内之职责。为什么说婆婆去世,儿媳妇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婆婆呢?按中国的传统习俗,只要父母在,哪怕儿子儿媳妇年纪上了六十
俗话说:“媳妇熬成婆。”婆婆去世,儿媳妇也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婆婆。有些事以前由婆婆作主,现在轮到儿媳妇了,儿媳妇也就该履行分内之职责。
为什么说婆婆去世,儿媳妇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婆婆呢?按中国的传统习俗,只要父母在,哪怕儿子儿媳妇年纪上了六十七十,做了爷爷奶奶,你仍然还是儿子儿媳妇。按中国民间传统,年满五十的人就可称“寿”了,但还有一个规矩,只要还有父母健在,哪怕儿子儿媳妇满八十岁也不能称寿,更不能让人来祝寿,仍然称之为“生日”,因为有父母健在,年纪再大依然是儿子儿媳妇,不可“僭越”。
(婆媳之间)
婆婆去世,儿媳妇该怎么做,从时下情况来看,分两不同的范围。
一是大城市的丧事。婆婆在城市中去世,现在都是火化,去世的人放在殡仪馆内,免去了寻灵,许多家庭只在家中设有灵堂,火化的时候再进行遗体告别仪式,所有的丧事程序都简化了。此文对这种丧事也就不多说了。
二是小城镇与乡村丧事。有地方实行了火化,但仍然按传统的丧葬习俗的程序来办理;有的地方仍然是传统葬法,丧葬习俗尚未改变。本文要着重介绍的就是这种传统丧事之中儿媳妇要注意哪些习俗和分内之事。
儿媳妇对丧事的前期准备
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人老就总有那么回事。因此,在婆婆健在的时候,儿媳妇对将来婆婆丧事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那么儿媳妇在婆婆健在时要做些什么呢?大件的东西一般由儿子准备,那就是寿材(棺材),儿媳妇要准备的是婆婆去世时身上要穿的衣裳和盖的被子,俗称寿服,包括衣服、鞋帽、寿被等。这类东西按传统习俗,应由婆婆的女儿来承担,但儿媳妇有责任提醒她们,也就起来一个督促的作用。如果婆婆只有儿子,没有女儿,那这些东西就得由儿媳妇来置办了。
有一些儿媳妇认为,人还活着,办这些东西怕婆婆不高兴,好像是盼着她早点死。其实在这方面的担心没有必要。大多数的老人当年纪大了后都有一种怕死的心理,对很多关于死亡的字眼都很忌讳,但对寿材和寿服的置办还是很高兴的,民间习俗认为做寿材和寿服是为活着的老人“添福添寿”。
人生一世到离开人间的时候,什么也带不走,能带走的就是一副棺材和身上穿的寿服,如果老人生前能看来自己的寿服,他们心里会特别高兴,认为儿媳讲究孝道。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六月六晒龙袍,普通老哪来的龙袍?那就晒衣服和被子,这一天,上了年纪的老人就喜欢把自己的寿服拿出来晒一晒。
当然,现在有些老人既不用女儿操心,也不用儿媳妇操心,他们自己私下准备好了,像这种情况,儿媳妇也该过问一下,让老人心里高兴,也是做儿媳妇的乖巧之处。
(寿服)
婆婆去世后的分内事
一、穿衣服。婆婆去世后,因为,通常的情况下,只有儿媳妇在婆婆身边,要趁亡者的身体还柔软的时候,给她洗澡,有的地方有专门为亡者洗澡这个职业,那儿媳妇就要把人喊来。儿子不方便参与给母亲洗澡,儿媳就要主动承担起这个责任。然后把寿服给亡者穿好。至于后面的亡者入殓,以儿子女儿为主,儿媳妇只是帮忙了。如果亡者没有女儿,儿媳妇就要承担起女儿的职责。
二、清理遗物。婆婆去世后,儿媳妇还有一个重要职责:清理婆生前的日用品,如衣服、鞋帽和常用的个人用品等,哪些可以留,哪些不能留,做出决断,然后把不能留的东西放到房子外面归堆,亡者出殡时要全部烧掉。
三、料理和参与整个丧事过程。在办理丧事的过程之中,按民间的习俗,儿子与儿媳妇是有分工的。大事,即外面的事,如报丧、请人、找坟地等均由儿子负责处理,内部的琐事,如开支、号布的分发、客人的安排等,则由儿媳妇负责。当然,这种分工不是一成不变的,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同时还要看儿子与儿媳妇哪个的能力强,承担的任务就多一些。如《红楼梦》中就用了很多笔墨,写了一场办得风风光光的丧事。宁国府贾蓉之妻秦可卿死后,其公公贾珍请荣国府的孙媳妇王熙凤全权负责办理秦氏的丧事。
儿媳妇除了“熬成婆”,应承担新婆婆的职责外,她也是家庭一个重要成员,丧事办理过程之中,各种表现孝道礼仪都要参与其。儿子与儿媳妇并称为孝子孝媳。
婆婆去世,儿媳回避的特例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婆婆去世时,儿媳妇怀有身孕,按民俗习俗,这种人是不能靠近亡者,据说是孕妇会淤坏亡者。这种说法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可能是古人意图的一种表面现象,一种冠冕堂皇的借口,主要目的可能是出于对孕妇的一种保护。民间虽然说死者为大,但在过去人们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宗接代的思想,且根深蒂固,而即将出生的婴儿在人们的思维中比亡者更加重要,关系到后代的健康问题。古代的医学科学没有现在发达,亡者因何病而死,是不是有传染病,那些年代的人凭肉眼难以准确判断,因此,让孕妇远离或者回避亡者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如今丧事操办,有的地方依然让孕妇回避,而有的地方孕妇不用再回避,但还是尽量避免过度的劳累,为了腹中的孩子,还是适可而止吧。
(孕妇)
至于孙子的奶奶去世后,在外读书的孙子是否参加的问题,如果不是遇到关键性的考试,如中考、高考之类,关系到孩子前途,最好还是要他们回来参加,因为中国的传统孝道文化是靠一代代传承。作为亡去的老人已是什么也不知道了,无所谓爱和恨,说实在的,人死如灯灭,民间的葬礼仪式搞得再风光,亡者已看不到了,与其没有任何关系,这些都是做给活在世上的人看的,起到一种教化作用。
1、真心哀思:白菊花
菊花自身便有哀吊之意,白色代表着高洁与真情,那么祭奠用什么鲜花,洁白的菊花,则寓意着对逝者的真情流露,白事花圈表达的是一种真心的哀痛与思念,告慰在天之灵。
2、英灵永存:黄菊花
**的菊花,有着“长久”之意,好比一个人的逝去并不是结束,ta留在世间的思想,以及亲人对ta的爱会将永存。
所以祭奠用什么鲜花,赠黄菊花,寓意着希望逝者英灵永存,永远被亲友铭记思念。
3、敬重品行:白百合
祭奠用什么鲜花,虽然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菊花,但是还有一种鲜花也意料之中的合适,这便是白色百合花。
白色的百合,象征着逝者高雅的品格,与高尚的德行,祭奠用什么鲜花,选择白百合祭奠,表达的是对逝者品行的敬重。
不过,白色百合不推荐单独祭奠用,通常搭配菊花比较合适一些。
梅城、梅县、松口地区的丧葬习俗沿解放前为古制,现在仍有些村姓仍沿旧制,它有一套传统习俗,礼节繁锁。但大体有如下几个环节。老人刚过世;治丧;还山;做七除灵;百日;周年;拦社;分年;做风水祭祖等。
过岁:人在病危弥留时,其子孙要守护在床前待其断气。旧时老人过逝时,要祖上有血缘关系的裔孙,才能在厅厦里断气。而女人是外人,故不能在厅厦里断气。所以男去世曰“正寝”,女人去世曰“内寝”。现在男人、女人都在间房里断气后才抬出厅堂。人在临死时,要拆掉其眠床上的“天仙架”和“蚊帐”:据说人死后,其灵魂要归西方,如果死时不拆“天仙架”、“蚊帐”,对死者不利。拆下死者的四块眠床板,拿到厅厦里(上厅)搭一个铺位,放遗体。但有规定:在厅厦男人放在左边,女人放在右边。
人死时,子孙等亲人要跪在其床前为其“过世”。人死后,要为死者洗澡。由做媳妇的或妻子、女儿去河里或井里买水。旧时买水的人要哭着去,回来的时候不能哭。否则对孝家不利。买水前要往河里或井里丢若干个钱币,向河唇伯公或井水伯公买水。买水时,反手用碗一次舀水,多少都不能再舀第二次。水买回后给死者象征性的洗身,只在死者从头到脚抹下去。洗澡这项工作由其子孙和请一些人帮忙。洗澡完毕,穿上寿衣、寿鞋、寿帽。抬到厅堂上预先摆好的铺位上放好。抬遗体出厅堂时,孝堂先挂好孝帘。如果死的当日的日子(即不是重丧日)就可以同时响锣开孝。响锣后就可以在治丧内的早晚响锣开孝。如果死的日子不好(即重丧日)就要等交好日子时才可响锣开孝,这时响锣前要先碎火钵,才对主家有利。“火钵”是把烧红的火碳装在一泥钵里,向天褥告:“红红旺旺,越烧越旺”这类的好话,当天碎破。放遗体有规定:“男左女右”。即男人放在正堂的左边,女人放在正堂的右边。死者头上方放一盏灯,叫“头灯火”。据说阴间地府黑暗“头灯火”照亮死者行路。遗体放好后,主家便可随时烧化预先准备好的“路票”纸钱等。然后择吉时安灵入殓等治丧仪式。
遗体停放好后,孝主有几件到事同时进行的:理事礼生 买棺木 拣治丧日课 如果是妇女去逝,要马上派人通知死者的娘家(俗称“报生”)。
请理事、礼生,旧时,孝主要到本房或本族内有身份、有治丧经验的人家中哭着地跪请求他来料理丧事。当理事人来到孝堂时,孝主按自身的能力把钱交给理事人,由他们去操办丧事。孝子孝孙们则在灵堂守孝。理事人会根据治丧日课安排好治丧事宜。首先,拟好做佛事、桌席、工作人员的通盘计划。做佛事是请和尚还是斋姑;桌席根据治丧工作人员、亲戚人数和场面来估算人数。
治丧工作人员一般分为:理事、招待(男女若干人)、礼生、执事、采买、保管、接、挂横彩、司香、扶孝子、厨师、帮厨、煲开水、电工、送葬(其中:路炮兼撒路纸1人、头锣2人)、灯笼2人、彩旗2人、铭旌1人、锣鼓(若干人)、抬柩(若干人)。治丧工作要有机结合,分工合作。
礼生是懂礼仪全过程的人。他会根据日课写好“讣告”,布置好灵堂,做铭旌,写孝单,根据死者身份为人拟写好丧联和根据死者生平写好“哀章”、“奠章”。
行祭时,礼生要唱念礼仪。如果是男人死,礼生由本姓族负责,如果是女人死,因为“请谥”、“成服”、“孝子礼”要由外氏负责,所以外氏(妹家)来奔丧时,要请其姓里有声望的男人一起来,其中要有礼生,
买棺材。遗体停放好后,因为旧时松口地区都是停柩做佛事后移柩还山土葬的。为防遗体腐烂,日课师都会拣在死后一对时(24小时内)进行入棺小殓、大殓,所以要尽快准备棺木,旧时,有的人生前已准备了棺木。不管是新买的还是预先准备的棺木都要用“桐油石灰”在棺木内把缝隙油好,以防“腐汁”渗漏。小殓时孝子、孝孙等五服亲人到齐“祭脚底”。后安灵、小殓时把遗体用“扛巾布”抬进棺木里,按男左女右放在上堂。棺盖用两块柒片架着,亲人从外面还可见遗容。大殓时,孝子全家及五服内亲人作最后向遗容告别。用手醮黄酒在死者口中抹一下,表示最后一次的侍奉,然后响锣加棺盖钉上四枚大铁钉(如果日子不好,便不能响锣,叫“偷殓”)。遗体入殓后棺材就称为“灵柩”。
拣日课。日课师会根据死者的死日好坏(即死日是否重丧日)拣好能否响锣或何时响锣,安灵、小殓、大殓、起坛做佛事、出柩、还山等。时日和大、小殓、出殡时那些属肖的生人是不能看或不能近前。
报生。如果死者是妇女。遗体停放好后马上派人到其娘家“报生”(其实是“报丧”)娘家便组织人员前来“探青”,娘家探青的人要在入殓前到来看遗容。据说是娘家人前来验证是否正常死亡,有无虐待迫害致死的情况。旧时有“男死怕屋下,女死怕妹家”的说法。如果其姑婆受虐待非正常死亡,妹家会闹灵堂下不了台,旧时如果妹家未来探青,不能入殓。娘家探青时,要请其族内会哭叹的女人,将到孝堂门前时一路哭着进门,这时孝主全家要在大门外跪着哭着迎接。女人先行,男人在后。女人哭着直入孝堂,孝子孝孙等要等男外氏来扶他们才能起身,旧时,如果有不孝子孙、外氏有意不去扶他们,让他们久跪在地。旧礼教森严,不敢不从。在正常的情况下,接外氏的场面是非常悲痛感人的,旁人都会陪着流泪。探青的外氏要回去,不在那里留宿。回去便准备奔丧事宜。
遗体大殓以后,请人做好“灵屋”,铭旌。松口地区死者的铭旌,用木框作架,红纸黑字,男人死后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谥)几十几寿,(名字)某(姓)府君之灵柩。”如果是女人则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庶妇”(谥)几十几寿某(姓)母某(女姓)孺人之灵柩 ”。字数要合生老(即合一、二或六七数位“谥”字在侧不算数字)其中的“之”字是供合“生、老”之用,可有可无。现在推行火化,没有灵柩,可直接写“灵旌”。铭旌上端,把纸扎师做好“铭旌头”固定好。如果是男人死,铭旌放在“灵屋”的左边,女人死便放在右边。灵屋放在“八仙桌”上面,中间放好灵位(目汁牌)供安灵之用。旧时出殡送葬时,铭旌是专请叔公头(女人妹家头)擎上山去,现在只擎出大门,另请别人擎上山。
如果有佛事做,佛事起坛前二、三天要把“讣帖”送给各亲戚,送讣帖的人不要把讣帖送进其屋内,也不要手对手交接,只能放在大门外,男死则在大门左边,女人死便放在右边。亲戚出门看后把讣帖当天化掉,问明一些情况,用蛋煮米粉谢酬,现在给一个红包给送帖之人。收到讣帖后亲戚们便准备好祭品,做好横彩,请一人担在起坛该日前去奔丧。女人死时,妹家奔丧人数一般有十多个人,有该姓的妹家头有懂礼仪的礼生执事。接妹家时,孝家子孙等要到大门外响锣跪接(形式与探青时一样),其余亲戚来奔丧时孝子不必到门外接。可在灵屋前跪接,亲戚行香后才扶起他们。旧时,男人在灵前行香,女人哭着直入灵柩前哭灵。孝媳、孝女等在灵柩陪哭。内宗妇女在旁搀扶劝慰场面十分伤感。
起坛做佛事。梅城、梅县、松口地区做佛事俗称“做斋”。人死后请和尚或斋姑超度亡灵(有的有钱人还在世时就先做斋,叫做生斋)做佛事(客家香花佛教),有请和尚的,也有请斋姐的,也有请和尚、斋姐一起做的。一般人家做“半夜光”:也有较有宽裕人家做“一日一夜”。旧时,松口曾有人做过“七日七夜”的佛事。做佛事时,和尚或斋姑要先当朝“起坛”。做“半夜光”是在当天下午选吉时起坛至凌晨4时左右,“一日一夜”则要在当天早上起坛至明天凌晨4时左右,起坛后才吃早餐。起坛是把神佛请到孝堂才开始做佛事超度亡魂。如果不是在家中过世的人,起坛前要先在三叉路口招魂入屋,半夜光的佛事,包括:起坛、下关、奠饭、三辰苦、二简忏、开光、过十王大勘,打关灯(女人则打莲池、拜血盆)。拜弥陀、拜鸿福、忏井、送神。
“一日一夜”的佛事,包括上述的外,还有佛子过桥、七星忏、鲤鱼穿花等。
佛曲的内容是劝人从善,勿作恶,要孝顺,勿忤逆。如下面是“下关”中招魂沐浴一段:
亡魂亡魂,众魂众魂,生莫叹死莫愁,且从生死问因由。六十花甲从头算,那有几个白了头,也有一十、二十者死,也有三十、四十者亡,也有胎中失漏,也有周岁离娘。尧帝舜帝汉武帝,那个帝王有百岁。孔子孟于与曾子,那个圣贤能不死。高宗大宗唐大宗,到头总是一场空。秦王汉王及霸王,终归也到奈河江。孔子造书万千卷,未曾造有长生不死书。卢医仙师妙药多,自己病死无奈何。青山绿水依然在,眼前不见旧时人。山中也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花也有开也有谢,日则有光有暗,月则有圆有缺,人无生死月常圆。甘罗十二为丞相,太公八十遇文王。鲁班虽巧,能造高楼万丈,不能刻木自藏。张果老二万七千岁,如今何在?彭祖年高八百,自叹未满一千。颜回四八就身亡,可惜贤人命不长。可惜可惜真可惜,可惜亡魂一香炉。可叹,可叹,真可叹,堪叹人生空计较,前面自有消遥路,莫愁无处挂金钩。若是众祖,亡魂已到沐浴香案前,千金圣教转阳间。
念毕手中的“圣教”往地上一放,若是一个圣教(一阴一阳)便成功了,说明亡魂已到,若是二阴(阴教)或二阳(阳教)则要再念,这时孝子孝孙等要一齐跪下,直至得到“圣教”为止。
最后是“送神”,表示“亡魂超度”完毕,把请来的“神”送走,这时已是天将亮了,送神的人是一位和尚(或斋姐)手打铜钹,一人敲铜锣引路,把请到堂上的神送至三叉路口,放串炮后便完事了。回来的路上不能再敲铜锣。松口地区有“请神容易,送神难”的传说,所以当听送神锣响时,大人会抱紧熟睡中的小孩,老人听到后都会用手自己额上摸一下,大人也会在自己和小孩的额上擦一下,据说这样可以使自己的毫光显现,使邪神恶鬼不敢近能身保平安。
行祭。佛事做完后,便按课师拣取的吉时准备行祭礼,行祭前要响三阵大锣,催人前来参加祭礼,第三阵锣响后,便开始“请谥”、“成服”等祭礼仪式。
“请谥”。“请谥”是教孝子请人为父(母)题写“谥法”。即是为死者一生为人作精辟的评价。仪式是很庄重的。死的是男人,就请族中有名望的老长辈(即叔公头),如果死的是女人,就请其娘家族中的长辈(即妹家头)来题写。孝堂上摆一张八仙桌,用“红桌”围着桌唇,桌上摆上酒菜(看席),请长辈(叔公头或妹家头)坐在上首。还有宗族、亲戚、朋友、乡邻等代表在陪坐(一般上首、左、右各二人),孝子在别人搀扶下,躬身举奉纸笔在下首跪着请谥,在坐的人便评论着死者一生的为人,最后经大家商议符合死者一生为人最精辟的文字(一般二个字),由长辈在铭旌上题写出来,一般都在做“铭旌 ”时就先商议好把“谥法”写上去,用宝锭盖上请谥时通过一个形式,如果大家同意后,由长辈在孝子奉上写有“千秋美誉”的红帖上题写上去。再由长辈把宝锭揭开现出题的谥法。揭谥后从铭旌上便可知道死者的大概身世。“谥法”以后为死者做墓地时,要把它刻在墓碑上,使后人了解其墓主生前的为人。
成服。成服是孝子孝孙等五服内亲人,为死者穿孝衣,准备行孝子礼,有的场面较大的可能在起坛前先成服。
成服前先把所有孝服、孝杖拿到大门上用大摸栏装好。礼生要先引孝子进行三告。即告灵、告祖、告天神。告完天神,礼生把酒祭蔴衣后,有服的人才出门外穿孝服。如果孝子堂上有父(或母)健在的,孝子还要“奉服”,“奉服”时用“大”装好孝服到孝堂,其健在的父(或母)坐在孝堂上,孝子奉服时,给一个红包给孝子,扶孝子的人把孝子扶回门外,待礼生喊“孝子抱炉回灵”时才回灵堂。如果母死,父健在则称“杖期夫”。要做一个齐胸的孝杖,奉服时一并奉上。据说:父扶之齐胸孝杖,是专杖打不孝子孙的。如果看到那个孝子不悲痛、不跪拜时,“杖期夫”的杖便可打不孝子孙的。孝杖有区别,死男人用竹做,死女人用桐枝做,叫“男抱竹,女抱桐”,表示男人节在外所以用“竹”,女人节在内,所以用“桐”。孝杖上端圆表示“天”,下端方,表示“地”。孝子的孝杖不过膝,“杖期夫”的杖可齐心。
成服后,便可行“孝子礼”和“族戚礼”。
孝子礼。孝子礼是由孝子请礼生执事,由礼生唱礼,执事传送祭品,孝子在父(母)灵前参灵跪舞,上香酹酒降茅,三奉三献(奉即初奉、再奉、三奉酒馔)三献即献茶、献花果、献财帛)其中三奉酒馔后,由读哀章者代读哀章,侑食孝媳进汤饭,有服者各荤献等。
行族戚。族戚礼又称奠礼。奠礼是由主奠人(由宗族戚友邻组成),请礼生执事。由礼生唱礼、执事传送祭品,由主奠人和参与奠的人向死者灵前迎灵三躬拜、上香、献茶、行三奠酒,读奠章,献花果,献花圈、献财帛。然后,辞灵,礼成焚奠章。最后由孝子谢礼。
出殡送葬
送葬
孝子礼、奠礼完毕后便是“出殡送葬
族戚礼仪完毕便是“出殡”。出殡是把“灵柩”从上厅抬出大门。此时把厅中的孝帘布拆下,灵屋放到上厅左右边角。抬灵柩的人(俗称八仙),把灵柩抬出大门外(叫“出殡”)再行整理一番才能抬上山,出殡前和尚(或斋姑)要引魂出门。放一串鞭炮,鸣锣击鼓。门口的挽联马上撕掉。但要注意,棺木刚出门之不得正视棺木出大门。据说此时有一股“刹气”。若此时有人正视棺木回到家不久便会重病一场。
“园棺”棺木扛出在大门口放在两张凳子上放好。这时做媳妇的(老婆或女儿也可以)要手拿一把镰刀沿着棺木头的四个角割下木屑。意思是把家中的钱财围起来不能外流。丧家和送葬者及参加祭礼的人便在棺木前排列好送葬前拍照留念。
抬棺出行:这时铭旌由族中长辈(女死由妹家头)抬出大门,现在另请人送上山。
送葬队伍排列有顺序。放炮撒路纸的先行,然后是头锣、灯笼、彩旗,铭旌、锣鼓、灵柩,后面是孝子、孝孙孝女等五服内亲戚亲友。送葬队伍伴随着锣鼓声,孝子孝女们的嚎哭声,隔一段时间响一单响鞭炮,笛手吹哀歌,向埋葬地点走去。
路祭:送葬队伍来到三叉路口要举行路祭。此时再向死者的灵柩再祭祀一次,在开阔地段摆香案祭品。和尚绕着棺木念经文。路祭完毕,亲友和做媳妇不能送到山上的人可以回去(不能原路回)不必再送了。其余要送到埋葬地点。
埋葬
棺木抬到了目的地,由抬棺的人放在预先挖好的长方形土坑里。先由孝女下去踏,叫做“踏放”,上来后,棺木才放下去,和尚边念经文边“撒粮米”,把米撒在孝子、孝女、孝孙等人的身上,叫做“付粮”( “付” 即“富”)此时米粮接得多,表示吉利,并把米包好拿回家放在粮仓。棺木放下之际放串鞭炮。此时送葬的人可以回去。留下抬棺材的人掩土做坟。早饭后孝媳妇等由嫡系子孙去坟前“复坟”。“复坟”时挑上祭品,整理坟地。
送葬的人,包括路祭时先回去的人,不能由原路回去,应择另条路回屋。理事会在大门口准备一盆“红曲水”,送葬回来的人应把红曲水用手蘸一点往脸上、额头摸一摸。意思是除去邪气。回家时大门要关好,用一张长木凳横放在大门口这叫“把拦门”。由和尚念咒打开后才可进门。
孝子孝孙和尚回到丧家时见大门关住,有一张凳在大门口横放着,和尚要念些经文后用铜钹推开大门,用脚踢倒长木凳。这时孝子、孝孙等争着进大门,把灵牌、灵幡放回灵屋中,和尚还要对灵屋前的金童玉女念一段经文,时间约5分钟。经文的意思是要他们在阴曹地府里好好服侍主人。再对金童玉女们的两个耳朵钻一个孔。意思是要他们好好记住。
逻红:死者还山后第三天,亲友、亲戚须备门红、豆腐到丧家探望,表示丧家从此红旺吉利。本地人也把这天叫“谢客”。感谢这次参加治丧的人员族戚、亲戚、朋友。设宴招待。
做七
人死后这天开始,七天为“一个七”,旧时,要为死者做“七个七”,每个“七日”都要有三牲在灵屋前祭。做了“七个七”后,第七个“七日”才可化灵屋,据说“七七”四十九天后,死者亡灵要过黄河才死心。此前亡灵还在其本屋,所以俗语说“唔过黄河心唔死”。民俗中传说,如果七个七中,有一个七能正好碰到农历初七。
分年:春节入年价前,即年二十五以前,要选取好日子,家属和出嫁的女儿,各人自配三牲到坟前去祭祀。但家属要把自己的祭品直接挑回家中(女儿此时不要再绕回娘家),在自己家里煮来吃。回家时要点燃一支香拿在手中带回家中。要放鞭炮后,才可进入自己的家门。
改葬、做墓、祭祖。(请阅本书《修祖墓》一文,有专门介绍)
在此感谢下面几位同志的支持
梁集发,男,72岁,退休干部
徐岭荣,女,58岁,梅县佛教协会副会长,红庐庵主持
梁达元,男,78岁,退休中学教师。
谢君维,男,70岁,退休大学副教授
谢理澄,男,75岁,松口铜琶村人,退休教师
李招书,男,85岁,旧时礼生
(上述提供资料人的时间是1998年)
(梁德新 饶熙龙)
本文是梁德新1998年为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撰写的客家民俗田野调查中的《广东梅县松口地区的民生习俗礼仪》摘录部分资料写成的《梅县松口人的“丧葬习俗礼仪”》。饶熙龙是退休中学语文老师,他对丧葬习俗礼仪有研究,村中老人逝世后请他料理丧事。这篇文章经他数次修改。其中《修祖墓》另在本文专门作介绍,该文还发表在2009年4月3日《梅州电视周报》。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