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朱高煦造反失败,他的侄子是个国家统治者,他竟然对自己的侄子不尊敬。侄子朱瞻基对他起了杀心,用铜缸把他烫死了。这也怪不得朱瞻基会选择烫死他,朱高煦不仅造反,在侄子放过了他之后,他没有对侄子恭敬,反而不尊敬他,挑战国家***的威严,朱瞻基当然不
朱高煦造反失败,他的侄子是个国家统治者,他竟然对自己的侄子不尊敬。侄子朱瞻基对他起了杀心,用铜缸把他烫死了。这也怪不得朱瞻基会选择烫死他,朱高煦不仅造反,在侄子放过了他之后,他没有对侄子恭敬,反而不尊敬他,挑战国家***的威严,朱瞻基当然不会再放过他了。
朱元璋从一个农民成为一国之君,也是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传位给朱允炆后,朱允炆太柔弱,让他的叔叔有了机会造反并夺了他的皇位。朱棣自己是个聪明的、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可惜的是,他的儿子却不像他这么精明。朱高煦虽然武功高强,但是空有一身的蛮力。他在朱棣夺位的时候帮助过他,但是他竟然开始骄傲起来,引起了朱棣的不满。
朱棣知道了朱高煦对皇位有了觊觎之心,为了防止他夺位,想把他贬为农民,是朱高煦的哥哥为他求情,才保住皇室子弟的身份,但还是被封到了其他地方当了闲散王爷。他的侄子登基后,他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也是从侄子的手中抢到的皇位,所以他开始蠢蠢欲动,他觉得自己会像自己的父亲一样,夺位成功。
可惜的是,朱瞻基不是像朱允炆一样懦弱无能,他得知自己的叔叔想要争夺皇位,早就派兵镇压了,让朱高煦没有机会造反。按道理来说,自己造反被镇压,朱高煦应该在自己的封地好好待着才对,但是朱高煦这人胆大妄为。朱瞻基来看他的时候,他竟然又对朱瞻基下手了,朱瞻基忍无可忍,考虑到朱高煦武力高超,朱瞻基最后决定用铜缸烫死他。
在正统年起,接连发生各种人民的反抗斗争,浙江山区的叶宗留领导的矿徒起义,福建的邓茂七起义,广东的黄萧养起义,广西大藤峡瑶壮人民起义和荆襄地区的流民起义,等等。
明代正统(公元1436-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年号)朝,前后共14年,政治动荡,经济衰退。
正德年间(1506—1521年),四川农民起义接连不断,历时数年;波及贵州、陕西,河北的刘六、刘七起义,历时三年,转战京畿、山东、河南、湖广;江西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到了嘉靖年间,起义更为频繁,两广、山东、山西、四川、江西所在皆反,而且不断发生兵变。兵变首先发生在边防重地的大同和辽东,后来又发生于南京。因此史家称其时是"纷纭多故,将废于边,贼讧于内","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因以渐替"。
明武宗时期(正德) 安化王朱寘鐇(安化王叛乱http://baikebaiducom/view/1261544htm),以诛讨刘瑾为借口,起兵造反。刘瑾被除掉之后,武宗继续荒政,宠幸江彬,嬉戏无度。宁王朱宸濠再次乘机而起。虽然宁王叛乱很快就平定了,而武宗也在亲征回途中染病不起。
(朱宸濠 http://baikebaiducom/view/121253html)
-----------------
嘉庆年叛乱
------------------
大同兵变。发生于嘉靖三年(1524 年)七月
大同第二次兵变。发生于嘉靖十二年(1533 年)十月
辽东兵变。发生于嘉靖十四年(1535 年)三月。
南京兵变。南京为御倭曾招募士兵设振武营,其官兵一向骁悍。嘉靖三十九年(1560 年)二月,因减少月粮,发饷逾期,遂叛杀总督粮储侍郎黄懋官,裸尸于市。守备太监何缓等,许赏十万金,叛兵乃稍定。次日,又答应恢复月粮原额,叛卒始散。
中国全史明代史
消防。
1据考证,故宫内的殿宇楼阁均为砖木结构,很容易着火。一旦发生火灾,如果不能及时扑救,火势就会迅速蔓延,把这座价值连城的辉煌建筑顷刻之间化为乌有。为此,紫禁城的建设者们对防火特别重视,在宫殿前设置了这些大缸,称之为“门海”。门海即门前的“大海”,门前有了“大海”,以水克火,砖木结构的故宫就不怕火灾了。因此,这些大缸又被称作吉祥缸。
2每尊缸可贮水3000多升,如同一座座小水库
3有些缸上一道道刮痕,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是把上面的金刮走留下的。 紫禁城内的宫殿周围,陈列着无数引人注目的“吉祥缸”(也称“太平缸”)。“吉祥缸”有铜缸和铁缸两种
4还在缸外包上一层棉外套,另外,在特别寒冷的季节里,要把缸架在特制的石圈上,在石圈内点燃炭火,昼夜不熄,使缸内不冻,直到大地回春。
5某处一旦失火,就用这些大缸里的水扑救,以此保证故宫的安全。
6它们即是美化紫禁城内的装饰品,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消防器材。古人将“吉祥缸”称为“门海”,既是“门前大海”的意思。
7这些“吉祥缸”内常年都储备有清水,一旦宫中失火,太监们就可以就进从缸内取水扑救。
8现在你可以清晰的看到大缸的壁上有许多的划痕,那都是八国联军的造孽留下的痕迹,一定要务忘国耻,振兴中华。
故宫内的大缸为消防使用。故宫内的缸按其材质可大致分为三种:铁制、铜制及铜鎏金制,目前已知带款的最早的缸为明弘治四年造,另有万历朝缸;清代比较多也比较常见的则为乾隆年款缸。每口缸都由一圈石头垫起,缸后身的石头经常会留出一个空隙,以备冬季添炭生火,这样可以保证缸内的水在宫中不至结冰。此外,缸还会在冬季加盖并加棉套,都是为保暖而用。缸底部有小洞,可定期放水换水。大缸防火法其实只是宫内防火的一种方法而已。除此之外,宫内有些建筑为石质,其实可以充当防火墙的功用。在武英殿南还有唧筒(一作激桶)库(今存),为储存灭火用唧筒场所。唧筒一般长而窄,底部有活塞可以抽水喷水。
1、政治上
付出庞大的赔款,并丧失多项国家主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也涉足于战胜国的地位,因此停止对战败的德、奥赔款支付;各国都表示愿与中国“友好”,以便用和平的办法维护和扩张其在华利益。所以都紧步美国的后尘,其中英、日、荷三国将庚款余额修改偿付办法。
这一方面间接促进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另一方面加强了列强对中国的控制。
2、文化上
造成大量中国珍贵文物、大量的文史资料典籍(其中包括著名的《永乐大典》)和文化遗产(包括故宫、颐和园、西山以及圆明园)的失窃、破坏,损失无法估计。仅嵩祝寺一处,丢失镀金铜佛3000余尊,锦绣制品1400件,铜器4300件。
连紫禁城太和殿前存水的铜缸上面的镀金,也被侵略军刺刀刮去,至今刮痕斑斑,这也是联军劫掠北京的铁证。翰林院内收藏了许多珍贵图书、孤本、宋版书籍、文史资料和珍贵书画,八国联军把藏书抢掠糟蹋一空。
3、经济上
中国这时战争不断,内忧外患,早已国库空虚,国民总产值低落,要付清许多战争赔款只有分期偿还,并且还向有关各国银行借债还贷用以支付赔款),被称为庚子赔款。使得中国在后来的几十年中的经济跌入低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翻不了身,经济实力极度落后。
扩展资料:
帝国主义侵略带来的“利”的一面:
启蒙思想、资本主义民主思想、西方政治思想、马克思主义等思想的传入,都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也唤醒了一部分中国人,为救国图存开始奋斗,洋务运动,戍戌变法,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思想文化运动蓬勃发展。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也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形态。过去的中国闭关自守,致使中国与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得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新思潮萌发,冲击了封建思想,而没有这一切,可能都还停留于自以为是的满清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朱高煦一生总结下来就是“人蠢还爱作”,凭借着朱棣次子的身份,他本可以尽享荣华富贵,可因为多次作死,不但被贬为庶人,还被侄子朱瞻基放入缸中活活烤死!
众所周知,明朝这个神奇的朝代诞生过有不少奇葩皇帝,比如因为长期虐待宫女而差点被宫女勒死的嘉靖皇帝;整日沉迷酒色最后服用春药而死的隆庆皇帝;服用泻药一晚上拉肚子四十多次最后体力不支而倒下的泰昌帝。
除了皇帝奇葩外,大臣王爷也很喜欢作死。例如不愿替朱棣拟即位诏书,甚至还威胁对方“有本事诛我十族”,结果他的愿望果然成真了。
还有我们今天的主角——朱高煦,不是在作死,就是在作死的路上,最后因为他得寸进尺,被朱瞻基按在缸中活活烤死,成为后人谈论的笑料。
作死帝的早年经历朱高煦也算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他的父亲是后来发动“靖难之役”的朱棣,爷爷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高煦还有个同父同母的哥哥——朱高炽,这也是后来的明仁宗。兄弟两人性格截然不同,哥哥朱高炽脖子大膀子粗,愿意坐下来读书写字(估计是因为体型问题懒得动);而弟弟朱高炽心思活跃凶狠,喜欢到处蹦哒,对于读书学习可谓嗤之以鼻。
朱棣作为父亲,更加喜欢次子朱高煦,毕竟他骨子里狠辣与自己很相似,然而朱元璋对于这种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可没什么好感。
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将各地藩王子嗣召入京城学习,结果朱高煦一副生不如死的模样,说什么也不肯学习,并且言行举止非常轻浮,完全没有王子该有的模样,这让朱元璋感到非常厌恶。
朱元璋
相较之下,朱高炽更得爷爷朱元璋的喜爱,当初朱元璋派他破晓时分前去检阅军队,结果朱高炽认为那时候天气太冷,检阅工作应该放在早膳过后。
之后朱元璋又让他批改奏章,而朱高炽很快就将奏章分成文武两类,有条不紊地完成任务,这种政治才能让朱元璋不禁刮目相看。
所以到了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亲自下诏将朱高炽立为世子,而身为弟弟的朱高煦只得到一个高阳郡王的身份,二者地位有着天壤之别。
而讨人嫌的朱高煦在“坑爹”这一方面也有一手。
朱元璋死后,朱棣派遣朱高煦两兄弟进京,朱高煦游手好闲、举止轻佻的模样引起舅舅徐辉祖的注意,后者告诫他要改掉这些陋习,可是朱高煦不但不听劝,还偷走徐辉祖的一匹好马跑回燕京,在归途中他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杀了不少官员百姓,就连涿州驿丞也没能幸免于难。
事情传到朝中后,大臣对于朱高煦的恶劣行径表示强烈的谴责,而身为父亲的朱棣脸上也没光,一时间他成为“教子无方”的典型代表,并且还是因为他那更得喜爱的次子。
朱棣
靖难之役作死帝立功
尽管朱高煦为人处世方面令人很不舒服,但不得不承认他在军事方面还是有一定才能的。
朱棣在燕京起事后,哥哥朱高炽留守大本营,而弟弟朱高煦则跟随父亲南征北战。白沟河之战中,朱高煦带着数千精锐冲锋陷阵,将瞿能父子斩于马下;后来朱棣东昌败北,手下大将张玉身死,危急关头朱高煦及时赶到击退敌军。
浦子口一战中,朱棣再次败于南军之手,这次又是朱高煦如同天神下凡,将他拯救于危难之中。当时朱棣见到这个宝贝儿子,大喜过望,拍着他的背说道:“勉之!世子多疾”。
这句话的意思是:勤勉吧!世子经常生病。潜台词是:努力奋斗吧骚年!你的世子哥哥经常生病,或许有你上位的那一天。
当时朱棣说出这话很可能只是感念朱高煦的救命之恩,然而在朱高煦听来简直是天籁之音,从那以后他的心里便埋下一颗造反的种子,一步步促使他走向造反的道路,直至死亡。
朱高煦剧照
作死帝作掉父亲的宠爱
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因为多次帮助朱棣扭转乾坤、反败为胜,得到后者大肆的褒奖,于是乎朱高煦越发的目中无人了,经常倚仗功劳,为所欲为。
朱棣登基后,朝中大臣淇国公丘福与驸马王宁建议,将朱高煦立为太子,起初朱棣还难以决断,不过想到朱高炽的世子身份是由太祖钦定的,再加上他本身是长子,最终朱棣还是没有同意这个请求。
第二年,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而朱高煦则被封为汉王,获得云南这一块藩地,然而朱高煦不但不感恩,反而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一种变相放逐,说什么都不愿意前往云南就任。
后来朱高煦父子巡幸北京,他强烈要求留在南京,朱棣只好答应他的请求。
凭借宠爱,朱高煦已经争取到留在南京的机会,如果他像父亲朱棣一样韬光养晦,暗中积蓄力量,或许有机会圆皇帝梦想,可惜他血液中的作死基因不答应,偏不猥琐发育,硬是要浪!
朱高煦要求把护卫换为天策卫,然后长嘴闭嘴就自比为唐太宗李世民。拜托!那李世民可是弑兄杀弟逼父退位的不法分子,朱高煦将他视为标杆难道生怕朱棣不知道他想要造反?这种神奇的脑回路也是世间罕见!
朱棣剧照
后来朱棣千思万想,觉得朱高煦可能不满意云南这块封地,便将他改封青州,可惜朱高煦依旧不给面子,仍然不愿前去就任。
这下即便朱棣喜爱朱高煦,也难免会对他产生怀疑,他特意下诏给朱高煦,让他一定要按时赴任。
可朱高煦是谁?大名鼎鼎的作死帝啊!要是听从了朱棣的鬼话岂不是很没面子?于是他视朱棣的诏令如无物,继续找各种借口拖延时间。
可能朱高煦觉得这样做不够刺激,所以他又私募三千兵甲,命他们到处打家劫舍。结果这些人落到兵马指挥徐野驴手中,被依法惩处,这下朱高煦不高兴了,他手持铁勺将徐野驴活生生打死,而其他人在旁边根本不敢说话。
事情传到朱棣耳朵里,他勃然大怒,抽空来到南京调查情况,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他的好儿子朱高煦已经干了几十起见不得光的违法勾当,于是他把朱高煦骂得狗血淋头,并囚禁于西华门内,甚至打算将其贬为庶人。
好在哥哥朱高炽含泪求情,朱高煦才逃过一劫,朱棣只是剥夺了他的两个护卫,然后杀了他的几个亲信以示惩戒。
第二年,朱高煦再次被改封乐安州,这下他再也不敢放肆,屁颠屁颠就前往目的地赴任了。
因为作死,朱高煦失去了父亲的宠爱,从那以后只要朱棣活着一天,他不但没有任何登基上位的可能,还必须约束住自己的躁动的心。
朱高煦剧照
作死帝作掉自己的称帝的机会
几年之后,朱棣在北征途中不幸暴毙,太子朱高炽顺理成章坐上皇位。朱高煦觉得有机可乘,便派人进京打探情况,意图发动叛乱实现人上人的美梦。
后来事情暴露,朱高炽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将弟弟朱高煦召回京城,增加他的俸禄并且赏赐大量的金银珠宝,同时还将他儿子全都封为世子、郡王,希望用爱感化对方。
然而朱高煦一点也不领情,只是一门心思寻找谋反的机会,或许是他的诚意感动了上天,终于迎来一个称帝的绝佳机会。
公元1425年,皇位还没坐热的朱高炽因病去世,当时他的儿子朱瞻基远在南京,还没能第一时间回到京城继承帝位。而相较之下,朱高煦所在的乐安州(山东)距离京师更近,哪怕两人同时得到消息他也能先侄子朱瞻基一步进京,这可是夺得皇位的天赐良机!
可惜朱高煦的脑回路与常人截然不同,他本末倒置打算在朱瞻基回京的路上设下埋伏,从而一举击杀竞争对手。
而朱瞻基也不傻,他依靠沿线提前洞悉了这次埋伏行动,于是换了一条路线偷偷回到北京成功登上皇位,另一边自以为稳操胜券的朱高煦不但白忙活一场,还因此失去了称帝的最好机会。
朱瞻基剧照
作死帝作掉了自己的华贵身份
朱瞻基即位后,延续了父亲对于朱高煦的友好态度,他大加封赏叔叔朱高煦,仿佛后者对自己有拥立之功。(某种程度上说的确有)
而朱高煦为了掩饰伏击失败的尴尬,主动向朱瞻基献上治国安邦的四条建议。
对于这四条建议,朱瞻基尽数采纳并且特意写信表示感谢,他还当着众大臣的说道:“爷爷曾告诉我的父亲说,叔叔朱高煦有图谋不轨的心思,必须多加防备,但是由于我父亲厚待叔叔,叔叔显然已经洗心革面,所以才会提出这般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很显然爷爷的话不可信!”
从那以后,朱瞻基对于朱高煦几乎是百依百顺,无论什么要求都答应对方,简直比对待亲儿子还要好!
然而有道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朱高煦表现出臣服的一面只不过是为了让朱瞻基放松警惕,他从未放弃过夺取皇位的念头,并且因为朱瞻基的百依百顺,他这个念头越来越强烈。
于是乎在一年后,朱高煦起兵造反。这次他不打算整什么花里胡哨的阴谋诡计,而是想要采取真男人硬碰硬的做法,正面击溃朱瞻基,夺得帝位。
最搞笑的是他派遣亲信潜入京城,打算勾结英国公张辅等旧臣作为内应,可人家张辅已经身居高位,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他脑子进水了才会跟着朱高煦造反,于是张辅很干脆地出卖了朱高煦,将他意图谋反的事情上奏朱瞻基。
即便如此,念及旧情的朱瞻基仍然不愿意对付自己的亲叔叔,他派遣宦官侯泰前往山东送信,希望朱高煦能及时收手不至于酿成大祸。
朱高煦见侄子只是派了个宦官前来送信,以为对方害怕了,于是更加狂妄,他告诉宦官说“我朱高煦是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怎么会因为朱瞻基送上的黄金、丝帛等蝇头小利而委屈自己过上不快乐的生活?你赶紧回去告诉朱瞻基,把奸臣夏原吉等人绑过来,然后再慢慢商议我的要求,如若不然别怪叔叔我翻脸无情!”
朱高煦剧照
听完这些话,侯泰非常害怕,只能连声答应,回到京城时朱瞻基问他情况如何,侯泰支支吾吾不敢如实回答。
不久之后,朱高煦又亲自写信给王公大臣,指责他们种种行径,并且为他们弃明投暗的行为感到悲哀!到这时,朱瞻基终于不得不承认叔叔真的造反了,出兵平叛势在必行。
商议对策的时候,英国公张辅认为朱高煦懦弱无能,主动要求带领两万人马生擒对方。(可见中央朝廷的人根本没把朱高煦当一回事)
然而朱瞻基执意要御驾亲征,他打算通过这次机会,震慑那些心怀叵测的不臣之人。
御驾亲征前,朱瞻基再次写信给朱高煦,让他主动交出怂恿造反的人,这样就能免除罪过,否则大军压境后悔就来不及了。
可朱高煦是谁啊?秒天秒地秒空气的作死帝!虽然听闻朱瞻基御驾亲征他心有不安,但是气势上一点也不服输,甚至还在征讨大军前锋抵达乐安后主动下达战书。
朱瞻基御驾亲征
来到城门下,朱瞻基又一次网开一面,命将士发射神机铳箭,将劝降书射进城内,希望朱高煦迷途知返。
然而朱高煦依旧我行我素不予理会,这下连城内的将士都看不下去了,他们可不想因为朱高煦的作死连累到自己,打算抓住朱高煦献给朱瞻基从而将功赎罪。
此刻朱高煦终于意识到自己“大势已去”,无奈派人出城给朱瞻基传信,决定明早出城投降,对此朱瞻基表示应允。当天晚上,朱高煦将兵器以及造反的所有证据全部摧毁。
第二天,朱高煦准备出城投降,结果手下王斌极力劝阻他说:“宁愿战死也绝不能被生擒啊!”估计这个王斌与朱高煦混久了,也染上一些愚蠢的中二气息。
不过此时朱高煦已经“幡然悔悟”,他连哄带骗稳住王斌等人,然后自己从小道偷偷出城,主动束手就擒。
见到罪魁祸首朱高煦,群臣激愤,他们纷纷要求对朱高煦处以极刑,然而朱瞻基不同意,只是将朱高煦父子贬为庶人,禁锢于西安门内,而建议他死战的的王斌等人全都被处死,只有长史李默因曾进谏幸免于难。
本来朱高煦倚仗朱瞻基的信任,几乎能够过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美好生活,然而在一番作死之下,他的皇帝梦不但彻底破灭,还因此失去华贵的身份,被贬为庶人囚禁于西安门内,这样强大的作死能力实在钦佩不已!
朱朱高煦剧照
作死帝作掉了自己的生命
作死如同吸毒,从来都只有零次与无数次,朱高煦秉承着“只要作不死,就往死里作”的崇高理念,发动了人生中最后一次作死。
尽管朱瞻基将叔叔朱高煦囚禁于西安门内,但是他仍然念及旧情,所以有一天他抽空来到西安门内探望朱高煦。
而朱高煦因为被囚禁于此,心里颇有怨念,他打算乘机找回场子,于是在朱瞻基行走过程中故意一只脚将其绊倒,后者没有注意摔了个“狗啃屎”。
这次朱瞻基被彻底惹毛了,新仇旧恨共同作用下他大发雷霆,命人找来三百多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在里面。
不过朱高煦孔武有力,竟然能够凭借力量将铜缸顶起来,于是朱瞻基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用熊熊大火将朱高煦活活烤死!
这次,无论朱高煦在铜缸中如何求情,朱瞻基全都充耳不闻,因为他的忍耐与仁慈已经达到了上限,三番五次挑衅他的朱高煦必须以死泄愤。
朱高煦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也都受到牵连,全部被杀,至此作死帝再也没有机会施展他那令人瞠目结舌的作死天赋了!
朱高煦剧照
执笔君言
总而言之,朱高煦的一生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不作死就不会死!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本可以尽享荣华富贵,可是因为太过喜欢作死,他先后作掉了父亲的宠爱、称帝的机会与侄子朱瞻基的耐心,最后落了个被做成“瓦罐焖鸡”的下场,这一切都是他咎由自取!
好在当时朱棣没有将朱高煦立为皇太子,否则他可能会因为朱高煦的种种蠢行气得从棺材板里跳起来!
诸位读者,对此你们怎么看?
清东陵墓2次被盗时 盗贼的理由是什么
刚刚找到资料也可印证贪婪的驱使:
1945年12月22日,月黑风高,伸手难见五指。昌瑞山下震耳欲聋,刀枪闪亮的一场新战斗冲着康熙皇帝的景陵打响,300多双罪恶的手伸向景陵地宫,对康熙皇帝拖骨暴尸。经过三昼夜的“激战”,终于拿下了景陵地宫这个“碉堡”,搜出了珍宝几大口袋。王绍义洋洋得意地说:“我们所挖的几座陵,就数这景陵的宝物多,不次于慈禧、乾隆的陵啊!”张尽忠也乐不可支:“好东西比孙殿英得的还多呀!” 王绍义一伙本来就是土匪、无赖、盗墓贼,干将们贪婪成性,打的招牌是“救济贫民”、“按股分配”,却又导演出一幕又一幕分赃大火拼的丑剧。张尽忠心狠手辣,坚持在孝东陵分定陵和景陵的宝物,这里距他家近,一旦打起来也有退身之地。面对众多的珍宝,众人你拿我抢的乱成一锅粥,最后以比枪法打孝东陵殿檐上的 定输赢分宝物。另外张尽忠和王绍义还设下圈套,事先安排好人,听见枪响就冒充军分区敌工部的人来敲门过问,又由他张队长出面应付过去,最后自然得宝最多的是王绍义和张尽忠。 好事不出庄,坏事乱嚷嚷。“要发财去盗墓,一夜成为暴发户”,这股邪风迅速蔓延到陵区的四周邻舍。平时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见状,纷纷走上这盗陵生财之道。 八区的赵子新带领10多名区小队队员和民兵一夜间把景陵妃园陵寝一座贵妃陵盗了。 关会增、贾正国一起挖掘了康熙的双妃陵 穆树轩同贾井满把裕陵园寝里的香妃墓掘了。 王绍义父子又钻进裕陵园寝连盗两座妃子墓…… 整个清东陵14座陵寝,157人的墓几乎无一幸免。 古代的皇陵——宝藏的象征 <br>盗陵墓者被冠以再好的名声也是盗,可是从史实来看,为财而盗的可能性最大,说与清 的腐朽有关系并不贴切! <br>并且,古今中外盗墓都是大罪,并被人们冠以最低劣的人格,有人感冒天下之大不违可以说完全是利益的驱使,人性贪婪的最有利表现。 <br>我所收集到的两次盗东陵。 <br>孙殿英为了粮饷钱财——开始盗墓 <br>1928年正是军阀混战,国穷如洗,民不聊生的荒乱年月,不属 正规军的杂牌军孙殿英部,被蒋介石另眼相看,克扣孙部粮饷。部下官兵已半年没有发饷,其军心浮动,常有开小差的事情发生,上峰若再不拨粮款,恐怕开小差的更多,甚至有哗变的危险。部队这一严峻的形势,迫使孙殿英不得不苦思着“解药”。蓦地,一个罪恶的念头在他脑海萌发——“盗墓去!” <br>黄金仲、王绍义——盗康熙大帝景陵的人 <br>与上次盗景陵不同,这次盗陵由黄金仲独自一人指挥。按事先的分工,由王绍义等人指挥盗掘惠陵、定东陵,由于自己不太懂古陵的建筑结构,指挥失误,故此进度迟缓,心中焦灼。 <br> <br>经过几天的挖掘,他们终于将定陵的地宫打开,然而就在打的同时,就听见有人大叫:“天呐,不好了,地宫里有毒气!”随着一声惊叫,刚打开地宫入口的人们潮水般退下。霉气逐渐散尽后,人们渐渐安静下来。这时,黄金仲命令下属要不惜一切代价,进入地宫,炸开石门!就在这时,参与盗定陵的一个小头目来向黄金仲汇报一个非常不妙的消息:定陵的地宫有积水! <br> <br>听到这个,黄金仲十分吃惊与懊恼,他本以为炸开石门后,劈开棺材,就能将宝物轻而易举拿到手,谁知在地宫里又发现滔滔大水,他浓眉紧蹙,胸中再次燃起烦躁的怒火。 <br> <br>然而,所谓魔有魔法,贼有贼招,地宫的积水并没阻止了盗贼的步伐,为了能够顺利地得到地宫的宝物,这伙盗贼转身到隆恩殿香案顶上拿下大匾,再加上两扇紫檀门板,稍一捆绑,竟然做成一个竹伐,一个小时后,这伙亡命之徒坐着“船”划进咸丰和萨克达氏的棺椁前,跳上棺椁,挥动利斧、劈棺扬尸,将随葬物品洗劫一空。 <br> <br>盗墓者的下场 <br> <br>清东陵第二次大规模被盗,引起了当时清朝遗老遗少和普通百姓的极大愤慨,也受到冀东行署高度重视,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抽调得力干将破获此案。不同于孙殿英盗东陵的不了了之,这次冀东行署很快就将盗陵的主犯赵连江、李树音等人在景陵大碑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234303761楼前就地正法。首犯黄金仲事发后畏罪潜逃,在国统区内被军统特务抓获,投进监狱,终了此生。主犯王绍义在1951年3月被遵化县人民 依法处决。清东陵第二次大规模盗陵的众犯终于得到了应得的惩罚,相信东陵内的各位大清皇帝应该也瞑目安息了吧! 清朝皇陵是否被盗1、康熙皇帝,景陵
在惊人动魄的1928年7月那场东陵大盗案期间,景陵地面建筑就已残缺不全,一些木件多有盗损。 据后来负责重殓的宗室载泽等记忆,景陵小碑亭周围柁云均失,天花板丢失3块,神厨库门窗均失,枋檩柱有失落,东西朝房门窗坎框枋全失,东西班房木架全失,墙坍塌,隆恩门匾额失,门扇上门钉全失,枋子天花板全无,隆恩殿石栏有毁,隔扇、坎框、窗棂、天花板全失,神龛全失,佛楼隔扇丢失4件,琉璃门坎全失,铜缸仅存有1件,宝城明楼的门窗隔扇天花板全失,枋子不全。 尽管如此,由于当时的民风还比较纯朴,景陵地宫还未发生像慈禧、乾隆那样的掘棺扬尸大案。 可是,到1945年日本投降,国共正处在开战前夕,时局动荡,东陵一带沉寂了多年的盗匪便又开始活跃起来。这样,景陵地宫便遭到了灭顶之灾。 1945年8月,当地人某土匪带许多人来到景陵,在陵院内拆了一大堆砖,也未能进入,于是派出不少人站岗,让精明强干的人整整刨了一夜,才得以进入地宫之中。由于正处雨季,地宫内积水很多,当盗匪们来到金券中时,看到许多棺椁。盗贼急切地用斧劈棺时,棺内突然冒出火来,当场烧伤了2个人,吓得匪徒们四散而去。过了一会儿,看看没什么支静,盗匪才再次进入地宫之中。 从景陵盗走的珍宝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康熙帝的殉品“九龙玉杯”了。九龙玉杯为玉质,长方形,高3公分,宽4公分,长6公分,有盖。玉杯4角各有二龙戏珠,共8条龙,把手为1条龙,合计9条龙。这件名贵的酒杯,只要盛满洒,就可以从杯里看到9条翻转的蛟龙,似在翻腾的大海中追逐嬉闹。传说康熙年间,杨香武曾3盗九龙玉杯而未果。康熙帝死后,将这件名贵的酒杯带入棺中。 这件珍品后来落入当地一名田姓盗墓者手中此人盗墓前与同伙约定,只要这件宝物,经多方努力工作,这名盗墓者交出了九龙玉杯。可是,时光流转,九龙玉杯现已不知下落。 景陵这次被盗开后,由于一直未封住地宫入口,加之无人管理,以后又多次被“扫仓”,珍贵文物已荡然无存。 为了打击盗陵犯,震慑犯罪, 极为重视这次盗陵事件,派出专门干部处理此案。那些盗陵案犯纷纷落网,其中,有6名重犯被 于市之后,押往景陵大碑楼,执行枪决。 虽然这些犯罪分子被正法了,可那些珍贵的文物却流落各地 2、乾隆皇帝,裕陵 孙殿英在盗慈禧陵寑的同时,另一路士兵也在盗掘乾隆皇帝的裕陵。怪事就是从这里开始…… 谁挡门! 盗墓贼在顺利打开乾隆裕陵前面几道门后,最后一道门怎麽打也打不开,用粗树干撞门也无济於事。士兵情急之下,只好将其炸开。石门炸开后,士兵惊讶地发现了一个天大的奇事,裕陵内葬有乾隆和孝贤纯皇后、哲敏皇贵妃等6人,其他五个棺椁都在石床上,唯独乾隆的"走"了下来,将石门死死的顶住,以致士兵无法将门打开。 让士兵无法理解的是,当年乾隆沉重的棺椁安置到地宫石床上后,为确定风水线,校准龙脉最旺的方位,在棺的四角放了四块很沉的龙山石。这四块龙山石牢牢的固定乾隆沉重的棺椁,为何乾隆的棺椁会独自"走"了下来。 有专家认为这是渗漏进地宫的地下水产生浮力作用,将乾隆棺椁漂起所致。但…其它五具为何不动? 裕陵被盗之后,重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335333732敛者描述了他进入乾隆地宫时所见到的悲惨情形…… 「我持灯进入地宫,见有白骨数节浮於泥水之中,不能辨其是男是女,其情状比西太后陵凄惨百倍。」 未腐化的女尸! 后人随后重敛尸骨,发现墓中6具尸骨只剩4个头骨,尸骸全碎。而一具压在石门下的棺椁里,重敛者找出一具头骨,因为骨骼较大,判断是乾隆头骨。找到乾隆头骨后,只剩一人头骨没找到。棺椁里众人找遍了也不见踪影,人们猜测可能被盗墓者带出了地宫。就在人们快要放弃寻找时,令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 ! 在地宫西北角的深水里浮现出一具完整的女尸,面目如生,令人惊异。根据推断,这具女尸应该是孝仪皇后。死后被追封为孝仪皇后的她,是嘉庆皇帝的生母。这位孝仪皇后死于乾隆之前,同处一个地宫,为何唯独她的尸骨保持如此完好?遗老们心中大惑不解。 遗老心中疑惑尚未解开,又一个问题让他们困扰不已,那就是如何区分那些散乱骨骸的身份呢?讨论了数日,最终决定合葬一棺,此举开创了有清以来帝后妃同葬一棺的惟一特例。重新葬完慈禧、乾隆帝后妃遗骨后,人们盖上残缺的棺盖,掩闭石门,再将隧道完全填封。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两座地宫才再次被打开清理。 不过同样的"鬼挡门"怪事在1975年又发生了一次!考古专家清理乾隆裕陵地宫时,乾隆的棺椁这次又"走"了下来,它顶着了石门,起到了自来石的作用,让人无法顺利进入裕陵地宫。 1984年,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对乾隆和慈禧两陵进行了整理。开棺结果验证了当年清遗族重殓时的记载。 3、咸丰皇帝,定陵 上次盗景陵不同,这次盗陵由黄金仲独自一人指挥。按事先的分工,由王绍义等人指挥盗掘惠陵、定东陵 ,由于自己不太懂古陵的建筑结构,指挥失误,故此进度迟缓,心中焦灼。 经过几天的挖掘,他们终于将定陵的地宫打开,然而就在打的同时,就听见有人大叫:“天呐,不好了,地宫里有毒气!”随着一声惊叫,刚打开地宫入口的人们潮水般退下。霉气逐渐散尽后,人们渐渐安静下来。这时,黄金仲命令下属要不惜一切代价,进入地宫,炸开石门!就在这时,参与盗定陵的一个小头目来向黄金仲汇报一个非常不妙的消息:定陵的地宫有积水! 听到这个,黄金仲十分吃惊与懊恼,他本以为炸开石门后,劈开棺材,就能将宝物轻而易举拿到手,谁知在地宫里又发现滔滔大水。 然而,所谓魔有魔法,贼有贼招,地宫的积水并没阻止了盗贼的步伐,为了能够顺利地得到地宫的宝物,这伙盗贼转身到隆恩殿香案顶上拿下大匾,再加上两扇紫檀门板,稍一捆绑,竟然做成一个竹伐,一个小时后,这伙亡命之徒坐着“船”划进咸丰和萨克达氏的棺椁前,跳上棺椁,挥动利斧、劈棺扬尸,将随葬物品洗劫一空。 4、同治皇帝,惠陵 土匪王绍义率匪众打开同治帝后惠陵的地宫大门,将尸体从劈开的棺椁中拖出来时,只见那位倒了一辈子 霉的同治皇帝只剩一把枯骨。匪众们将金银珠宝抢夺一空,扬长而去。 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共捕获匪众300多人,其中有6名罪大恶极的匪首,被押赴景陵大碑楼前枪决示众。遗憾的是,这次盗陵的最大匪首王绍义却逃之夭夭,直到5年后,才被当地公安部门捕获并枪决。 据民国三十五年(1946)四月二十二日《 》略载:“三十四年十二月清三陵被盗,一、同治惠陵,棺两口。一同治,一陪妃,尸体俱面目如生。金棺前供桌上同治翠印一、金表一。棺内外珠宝、玉翠、金属等品,用麻袋装出,再用香炉量分,金子约二十余斤。” 又据民国三十五年五月二十九日《华北日报》略载:“惠陵盗犯供词略称:三十四年十一月间,奉司令命,征集民夫挖掘惠陵,用炸药把石门炸开,第一层有四个架子,分列两旁。一边是皇帝翠印一颗、皇后翠印一颗,一边是书籍及印刷板之类。第二、三层没有东西。第四层有棺两个,用斧锤等将棺劈开,由皇棺内取出半斤重金墨匣一方、重四两金八卦一个、美国赠品四边镶白珠可走半年之金表一个、朝珠白缂各两串、二十四颗的白珠子两串、翠扳指一个、金火盆一个、翠烟袋一支。在后棺内取出凤冠一顶,白玉镯、金镯各一对,翡翠、珍珠、玛瑙及木质朝珠各一串,重三两金九连环一件,凤凰簪子一件,玛瑙扳指、金镶白珠戒指、翠牌各一个,长翠簪一件,其他零星物品无法统计。” 惠陵被盗后,由于东陵当时处于无人管理状态,盗口一直到1952年清东陵成立文物保管所时才堵砌上。由于洞口长期未堵,当地许多百姓都到地宫里看过。当地流传说:惠陵地宫里那位娘娘指皇后阿鲁特氏的尸体一点儿未烂,面目如生。她浑身被扒得 ,肚子被剖开,肠子流了一地。社会上盛传这位娘娘是吞金死的,他们为了取金子,把娘娘的肠子从头到尾撸了一遍。 任过当年蓟县公安局局长、调查、处理过“1945年事件”的云光,就专门撰文记述过当年几座清陵被盗后的情况,这里摘抄一段其在惠陵内的所见: “······当时景陵、惠陵均已被盗,先去景陵,发现洞口里有水和乱条石,就没下去,又去惠陵地宫,手执着火把,一道钻进地宫的有唐建中、李和民、赵蔚(均为警员)等,地宫过道里空空荡荡,几道石门前一无所有,进到最里面,看到两具棺椁。同治皇帝居右,只剩一把骨头了,也没有什么衣物,皇后居左边,皇后尸体没烂,有长发,衣服被扒光,俯身躺在棺内,棺前还有一些**的丝织碎片。我们出来时,让当地民兵、干部将洞口堵上。时过两三天,又有民兵、干部来报告,说娘娘(皇后阿鲁氏)从棺中被拉出来,腹部也被剖开了,从肠子里把金子取走了,传说皇后生前是吞金死的。” 5、光绪皇帝,崇陵 崇陵是清朝第九代皇帝光绪的坟墓。它是我国最后一座帝陵墓,也是西陵四座帝陵中惟一打开地宫并对外开放的一座。 1938年秋季,一伙不明身份的军人盗掘了崇陵地宫。传说,崇陵被盗是当年参加过修建工程的人所为。还有的说是当地一股匪徒所为。崇陵地宫究竟被谁盗劫?我们访问了当地一位了解内情的高龄老人。他说1938年秋,正是兵荒马乱之际,日本军已占领了易县城。西陵作为皇陵,已没有了过去那威严的八旗护陵兵,成立了皇室后裔和日本人组成的警备大队,名义上是护陵,实际上是为日本人办事,专与 作对。当时西陵附近有一位青年人,抱定抗日救国心,但对 没有认识,不愿投奔 ,也不愿投奔 ,自己找了邻村几个亲戚朋友,准备成立一支队伍打日本,但手中又没有枪支,怎么办?几个人一合计,决定盗掘珍妃墓。当他们去珍妃墓的第二个晚上,看见大约有一个营的军人奔向崇陵,第二天早晨就看见从崇陵出来的路上有盗墓者留下的痕迹--绫子布等琐碎的东西。崇陵被盗了,那批队伍究竟是何人,至今仍是一个解不开的谜。 据发掘资料记载,当年盗墓者从方城月牙城内罩壁前撬开墁地砖石,凿开地下油灰浇铸的城砖,掘一深洞。盗洞高99厘米,宽146厘米,洞深到墓道底墙礤以下23厘米,穿过了封门墙最底层,再向上翻挖便进入地宫隧道券,而后又用杉杆木片拨开各道石门的顶门石,进入金券。 至1980年挖掘时,发现在地宫石门上留下了盗墓人用工具撬门的痕迹,四道石门均为东扇门被打开。墓室内光绪皇帝的棺椁正面被锤斧凿开一个大圆洞,光绪皇帝的脚被拖到棺外,遗体已腐烂,骨骼尚连为一体,贴身穿的衣服腐烂不堪,残留两节发辫,脚上没有鞋,头上没有冠,随身佩带的装饰以及棺内的所有随葬品全部被盗掘一空,只有左手握有一件翡翠套环和两件玉石。 隆裕皇后的棺椁被破坏得非常严重,隆裕的遗体和服饰全部腐烂,只有局部的骨头露在外面,装饰品和随葬品几乎被盗光。清理地宫时,发现隆裕的右肋下有小荷包一枚,内装各种珍珠二百余件,手中握有玉石一块。 光绪棺内围五色织金梵文陀罗尼缎和各色织金龙彩缎共十三层,围帐上的梵文有的保留较完整,经专家鉴定,所书文字为藏文咒语。隆裕棺内围帐三层,紫色织金梵文。两具棺椁均为珍贵的楠木所做,外椁内棺,棺置于椁之中,棺四壁书梵文经咒。 光绪皇帝的椁和棺是被盗墓者用锤斧凿开的,死者头向北,盗洞是在死者脚部的棺椁档板上,棺椁上的洞东西长110米,高85公分。 6最后是慈禧的墓被盗。 清东陵康熙墓被盗了吗一个是清东陵一个是清西陵
东陵葬的是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 西陵葬的是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和宣统的为盖好的陵寝 著名的东陵夜盗事件主要是盗的康熙,乾隆和慈禧太后的陵寝,西陵被盗的光绪和珍妃的陵寝 清东陵15座陵寝全被盗,但孙殿英只盗了其中2座,余下13座是被谁盗的?河北清东陵是清朝皇室陵园,葬着数百位满清皇族,同时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帝王陵墓建筑群。众所周知,清东陵一共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盗掘事件,第一次是1928年,当时孙殿英以军事演习和剿匪(当时清东陵的守卫者,为了生存,一些人不得不选择落草为寇)为借口,盗掘了乾隆和慈禧的陵寝。
虽然孙殿英当时仅仅只盗了两座陵墓,但却震惊了整个中国,可事实上,孙殿英的这次盗墓,与第二次清东陵被盗比起来,却是小巫见大巫了,因为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1333431373166清东陵第二次被盗的陵寝有十一座。
王绍义是清东陵第二次被盗的头目之一。在孙殿英盗清东陵之前,王绍义只是清东陵附近一伙土匪的小头目,后来这伙土匪被孙殿英剿灭,王绍义便隐居到清东陵西侧的新立村,做起了一个弹棉花的手艺人。
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清东陵再次失去了保护(溥仪当时设立了专门的警署对其进行保护),这时王绍义便看到了机会,他拉拢了当时清东陵的守卫(守卫很薄弱)和附近村庄的几名小官,随后便带着附近的几十个村民,对定陵、孝东陵等进行了盗掘。
后来王绍义等人盗墓的事情还是传出了一些风声,为此王绍义等人以重金将张尽忠拉下了水(时任冀东军区十五分区对敌工作部部长)。
张尽忠被拉下水后,王绍义等人的盗墓活动更加猖獗,据事后调查,清东陵一共有十一座陵寝被盗,附近的村民至少有上千人参与了盗墓,每个人最少都分得了一两件宝物,而王绍义、张尽忠等头目分得的宝物更多。
最终王绍义、张尽忠等人相继伏法,由于他们盗掘的大部分文物都已经出手了,所以被追回的文物少之又少,但无一不是国宝级的。
乾隆皇帝的五尺龙泉剑在清东陵被盗后,究竟落到了谁的手里?乾隆的龙泉剑一开始是被国民革命军的军长孙殿英盗出东陵的,这个军长十分缺德,看着清 倒台,就想着发死人财。龙泉剑被盗出之后历经四个主人,最终这把剑在经历了一场空难之后只剩下剑身,随后便下落不明。有人说是被丢到了戴笠墓中,但是细细想来可能性不大。最大的可能就是被某个隐形富豪私家收藏了,这些富豪不想泄露宝剑的消息,寻常百姓是不可能知道的。
五尺龙泉剑是乾隆皇帝随身携带的宝剑,这把宝剑剑柄比一般的剑长很多,并且上面还精雕了九条金龙,雕工精良,宝剑上还镶满了各色各样的宝石,每一颗都价值连城。这把龙泉剑非常锋利,头发放在上面立刻就能被削断。这把宝剑是新疆地区的部落送给乾隆的贡品,乾隆收到宝剑后非常喜爱,把宝剑命名为龙泉剑,并且在他死后,特意要求后人一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1333431366432定要把这把剑送入陵墓中。
孙殿英盗了东陵之后获得了大量财宝,本以为自己盗墓没几个人知道,但是没过多久就被人捅了出来。孙殿英就用这些财宝贿赂 官员,他本来想把这把宝剑上交给蒋介石,于是就委托戴笠转交。戴笠虽然眼红,但是知道自己吃不下,就让心腹马汉三送给蒋介石。谁知马汉三太贪,想把宝剑卖给溥仪清皇室,不巧的是被日本人抓了,这把剑就落在了川岛芳子的手中。之后川岛芳子为了保命便把宝剑交给了马汉三,希望能保住自己的性命。
这把剑回到马汉三手中之后就被上交给了戴笠,戴笠想亲自把宝剑送给蒋介石,就坐上飞机兴冲冲地飞往校长身边,谁知马汉三在自己飞机上装了炸弹,最终戴笠死于空难,这把宝剑被发现时也只剩下剑身。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戴笠下葬之时有人把断成两截的龙泉剑随手丢到了戴笠墓中,用十几吨水泥封死,但是这种说法显然没道理,这么宝贝的剑,是个人应该都认识,何况是跟戴笠混的人,所以这把剑最大的可能就是被人私藏了。
清东陵哪些皇陵被盗过? 慈禧,乾隆除外清东陵是清朝的三个皇家陵寝之一,清东陵位于遵化市西百北昌瑞山南麓,从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始建孝陵,到1908年菩陀峪建东陵(慈禧陵)全工告竣。历时近两个半世纪的时空,在这期间,先后建起了度皇帝陵5座,皇后陵4座,妃园寝5座,公主园寝1座。在这15座陵寝中埋葬着5位皇帝。(第知一帝顺治,第二帝康熙,第四帝乾隆,第七帝咸丰,第八帝同治),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皇子,2位公主,共161人。有单体建筑580座,神道总长14500米陵园面积为78平方公里。
顺治的孝陵是清东陵唯一没有被盗的陵墓道 全陵内区以第一帝顺治陵墓——孝陵为中心,其他陵墓依次分列两旁。东侧有顺治皇后孝东陵,康熙皇帝的景陵;西侧有乾隆皇帝的裕陵及裕妃园寝,咸丰皇帝的定陵及咸丰皇后的定东陵。此外,在东南部有同容治皇帝的惠陵。在大红门外东侧有昭西陵。 清东陵15座陵寝全被盗,但孙殿英只盗了其中2座,余下13座是被谁盗的?河北唐山清东陵共有15座陵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帝王陵墓建筑群。但不幸的是陵墓前后遭到了3次“大洗劫”,我们熟知的“东陵大盗”孙殿英就参与其中,他盗走两座最富有的陵墓: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陵。而剩下的13座陵墓是谁盗走的呢?
东陵大盗所有人都认为是孙殿英,虽然孙殿英这样的做法是不齿的,但世人将盗窃东陵的罪名全部安在了他的身上,其实这样是不对的。
其实十五座陵墓孙殿英不过盗了两座,剩下十三座的盗墓者为什么没有孙殿英名声大呢?
盗墓行动初期,光是找入口就花费了孙殿英大量功夫经过千辛万苦来到了乾隆的陵墓,宫中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431366338金碧辉煌一下子就迷住了众人,只要是物品他们就会带走。后来,来到了慈禧的地宫但入口十分坚固,孙殿英不得不使用炸弹将其炸开。清朝晚期掌权人的慈禧,一生奢侈无比,陪葬的宝物更是数不胜数。最出名的莫过于慈禧嘴里的那颗夜明珠,而慈禧陵墓中的珍宝无一幸免都被盗走了。此次盗墓用时整整七天七夜,当时孙殿英还征调县里三十来辆大车,这些大车的作用当然是用于运载这些宝物。
1945年是中华民族盛大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年中国人将日军侵略者赶回了老家,但在这一年还有一个大事件,那就是清东陵第二次被盗,这件事情是敌工部长张尽忠领导了近一千人盗墓事件。张尽忠用炸药一层一层的炸开陵墓将这些古代坚硬的石门,暗器全部轻而易举的破除。张尽忠是非常聪明的,每挖掘清东陵的一处墓葬,就会让一只鹅进入,如果长时间不出来就说明里面有毒气,放上十天半个月在开始盗墓,所以盗墓也是要动脑子才可以的。
时至今日,那些被盗的宝物以及盗墓者很多依然下落不明。
希望以上回答能帮到大家,,谢谢。
理由(2)盗贼(1)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