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寿华的人物生平

领导 0 76

马寿华的人物生平,第1张

马寿华的人物生平
导读: 新中国成立前,1911年河南法政学堂毕业后,历任法官、厅长、司法部司长、南京市政府秘书长等职。1947年去台湾,历任台湾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长。平时公余兼事书画,并达到一定境界,取得丰硕成果,最终又成为颇有影响的书画家。青年时代,对宋元明历

新中国成立前,1911年河南法政学堂毕业后,历任法官、厅长、司法部司长、南京市政府秘书长等职。1947年去台湾,历任台湾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长。平时公余兼事书画,并达到一定境界,取得丰硕成果,最终又成为颇有影响的书画家。青年时代,对宋元明历代书画名家笔法进行过精研深究。与著名书画家吴湖帆、谭泽闿、冯超然、沈尹默、黄宾虹等时有过从,相互交流心得,后来他把这一时期所做汇编成仿古十四家墨竹画册。其山水画,学过清四王、元四家,也临过董巨。技法是承袭古人,其山水的构图,山水的气势,多属于厚重而讲条理。对画树、点叶、景物的安排,历数小时而不倦,必求心有领悟,然后下笔,多以长披麻皴画山石,树皆点叶,丛林连绵而种类各别,姿态万千,彼此之间轻重互见,大小相间。画里带有宁静之感,宁者安宁,静者恬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台湾历任台湾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长,土地银行董事长,“司法院”秘书长,“行政司法院”院长,“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委员长等职。受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精于书画,在艺术界身兼数职,领导台湾艺术团体,历任台湾“中国美术协会”及“中国(台)书法协会”理事长,“中(台)日书法国际会议”议长,台北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会委员等职。并在日本书法、美术界颇有影响。曾受聘日本教育书道联盟最高顾问、全日本书道联合会名誉会长,为台湾当局对日关系的重要幕僚人物。1957年与陈方、陶云楼、郑曼青、刘延涛、张谷年、高逸鸿等合组七友画会。除山水墨竹之外,复以指画独步艺坛。不仅为艺术家,同时亦为艺术教育家,一生奖掖后进,不遗余力,致力於社会艺术工作。建有两个画室:一名“小静斋”,一名“自宽阁”。擅画山水、花卉、尤精墨竹,更工指画。所画的墨竹,把竹的“虚心”、“劲节”拟人格化的情操,表现丰富得体。写出的竿枝叶节、不矫、不浮、不弄巧、不任性,纯以一片和祥之气融入笔墨。一竿既之,把意识性情都寄托其上。除了用毛笔写竹,画山水之类外,还能用指作画。用指头作画,因为不能吸水墨,墨趣难求,没有耐心的人,很少画得好。而他随手画来,却能苍老中略带生拙,那是指画中求之难得的趣味。书工行楷,论者谓其“书宗二王、兼习颜米”,行书温润秀逸,行气舒缓,表现出高超的书法技艺。台湾文化界对其书画评价甚高,在构图方面,采移动式焦点,入山越深,登山越高,看到白云平铺如海的景象,描活轻软如絮的白云,轻灵而多变。作品先后被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台北历史博物馆收藏。书画作品还遍及欧洲、北美、南美、亚非各国。获得过台湾“教育部”文艺资金之美术类奖及美国圣若望大学赠予的“国际金章”等诸多殊荣。1971年退休。 1977年因病在台湾逝世,享年94岁。

没有

下面是列表

北洋民国时代

黄钟瑛 福建福州人19120101任

黄钟瑛 福建福州人19120330任

李鼎新 福建福州人19120411任

程璧光 广东中山人19170624(未到任)

刘冠雄 福建福州人191707 兼代

饶怀文 福建福州人19170723署

蓝建枢 福建福州人19180328任

李鼎新 福建福州人192107 兼代

蒋 拯 福建福州人19210828任

杜锡珪 福建福州人19231117任

杨树庄 福建福州人19250206任

(1927年3月14日,民国海军整建制归入中国国民革命军)

杨树庄 福建福州人192703-192904(改海军部部长,193201辞职;陈绍宽继任)

陈绍宽 福建福州人193801-19451226(193801海军部改组为海军总司令部)

(19451231海军总司令部解散,改设海军处;194607海军处扩编为总司令部)

陈 诚 浙江青田人19460701-19480825

桂永清 江西贵溪人19480825-19520415

马纪壮 河北南宫人19520416-19540701

梁序昭 福建福州人19540701-19590201

黎玉玺 四川达州人19590201-19650125

刘广凯 辽宁海城人19650125-19650816

冯启聪 广东番禺人19650816-19700701

宋长志 辽宁辽中人19700701-19760701

邹 坚 福建建瓯人19760702-19830515

刘和谦 安徽合肥人19830516-19880601

叶昌桐 福建福州人19880601-19920501

庄铭耀 台湾高雄人19920501-19940416

顾崇廉 江苏无锡人19940416-19970416

伍世文 广东台山人19970416-19990201

李 杰 天津人 19990201(200005台湾民进党上台)

法律分析:台湾地区选举共有9种,任期均为4年,分述如下:

一、***、副***:任期4年。

二、台湾地区民意代表:应选名额113人,连选得连任,于每届任满前3个月内,依下列规定选出:

(一)“台行政管理机构直辖市”、县市73人。每县市至少1人。

(二)平地少数民族及山地少数民族各3人。

(三)不分区及“海外侨民”共34人。

前项第一款依各“台行政管理机构直辖市”、县市人口比例分配,并按应选名额划分同额选举区选出之。第三款依政党名单投票选举之,由获得百分之五以上政党选举票之政党依得票比率选出之,各政党当选名单中,妇女不得低于二分之一。

三、地方公职人员:“‘台行政管理机构直辖市’议会议员、县(巿)议会议员、乡(镇、巿)民代表会代表、“直辖市”市长、县(巿)长、乡(镇、巿)长、村、里长。任期均为4年。

法律依据:《台湾宪法》 台湾地区(正副)***选举,于任期届满一百二十日前,其它公职人员选举于四十日前,由台当局选务主管部门发布选举公告,载明选举种类、选举区、投票日期、投票起、止时间、竞选经费最高金额。“台湾地区(正副)***选举公告并载明得推荐***、副***候选人之政党及受理申请为被联署人之起止日期、时间、地点。

第一任暨第三任院长杜聪明( 194512-19473 ; 19487-19537 )

1922年京都帝国大学授与医学博士,是日本帝大首次得到医学博士的外籍人士,亦首开台湾第一位医学博士,时人以「北有杜聪明」来称颂这位青年俊彦。

于1922年10月,自京都返台任医事教授,是台湾蛇毒、鸦片瘾者的统计及中药研究的权威。

台湾光复后,杜博士两度受聘为台大医学院院长,在台湾大学增设药学系及牙医学系,以培养医药人才贡献卓著。秉着其一贯精神,以「药学至上,研究第一」的态度专心致力医学教育工作,拟定台湾医学教育制度,并认为学人应抱有乐学至上,研究第一的求知精神。对学生除采取严格管理外,更极力爱护,尽量与学生接触,听取意见,给予帮助。

在师资延聘方面,尽量留用优秀的教授,并创设慰灵公祭表示对遗体捐赠者的追悼及感谢。杜博士对医界有深厚的期望,希望医界同仁以医学的学习为快乐,认识史怀哲 先生主张的「生命之畏敬,生命之尊严」,对任何生命都要敬重,不管贫富、地位高低及送礼之有无,以同样的仁心,尽其所能来治疗其病苦,对医学的研究以真挚的治学态度,发挥专长来促进医学之进步及增进人类之健康。 第二任院长严智锺( 19474-19486 )

1915年日本东京帝大医学士毕业,曾任北京传染病院院长,军政部军医校校长,于1947年起任台大医学院细菌学科教授,同年接任医学院院长,其任内医科定为六年制,并增设生理学科研究所及病理研究所。 第四任院长魏火曜( 19538-19727 )

1942年荣获东京帝大医学博士学位,1953年继杜聪明接掌台大医学院。在职19年间,台湾医学教育由全然袭自日制开始脱胎换骨,大力培植人才,以美援聘外籍顾问协助革新,并选送教授赴美进修,积极改善教学设备,提升教学质量。

为因应医疗人才人力的贫乏,陆续增设护理、医事技术、复健医学等科系,并着手进行各科系研究室兴建,设立八个研究所、三个博士班。为了提高临床医师的水平,及争取国内医界在国际舞台上的学术地位,首创小儿科医学会,并于医学会任内以理事长身份,力荐当局引进小儿麻痹沙宾疫苗。

由于从临床到学术成绩卓然,于1968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72年卸下院长职务后,转任台湾大学教务长7年余,致力校务现代化,直至1979年退休。由于其任内的努力,使国内医学教育从萌芽到茁壮,由殖民过渡到本土化,奠定了基础医学的根基,确立了临床制度的完整,并一手推动医疗相关公益事业。 第五任院长李镇源( 19728-19787 )

1945年荣获台北帝大医学博士学位。其致力药理学研究三十年,因台湾实际需要,对于蛇毒神经毒素之药理研究,成就特巨,所领导之台湾大学药理学研究所已列为国际蛇毒研究主要中心之一,故于1970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生物组院士。

1972年接任医学院院长,上任后为了改革兼差、开业、收受红包等积弊,除了全力推动「专勤制度」外,还聘请资深教授组成「医学院改革委员会」,希望能对台大医学院各种积弊大刀阔斧改革。除此之外,在每年新生训练时,一定告诉医学院学生「医生的天赋是为了帮助病人,不是为了赚钱,如果有人为了赚钱,应该转到其它学系」,令医学院学生印象深刻。

1976年荣获国际毒素学会 Redi 奖。 1986年自台大医学院退休,任台大医学院名誉教授。李镇源在求学时代酷爱阅读课外读物,在一本中学时代读过的日本小说中,有一段话令其永志难忘:「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应该把理想实现出来,在地球上留下足迹」,这句话后来成为他的座右铭。 第六任院长彭明聪( 19788-19837 )

1945年获台北帝国大学医学士,于1951年起任台大医学院药理学教授。

长期研究生殖生童;对于新生鼠之下视丘 , 脑下生殖器机能方面,研究其分化及老化之因,贡献甚多;所发表之研究成果,陆续受英美学者证实,故于197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78年接任医学院院长,任内增设临床医学研究所; 取消临床医学课整合教学制度,恢复各科独立教学;成立学士后医学系。 第七任院长杨思标( 19838-19857 )

1953年荣膺日本新泻大学医学博士,为国内胸腔内科知名权威学者,尤专长肺部 X 光片判读,对肺结核及肺癌研究、诊断与治疗,有独特的技巧与贡献。

于1983年接掌医院院长,在附设医院实施专勤制度(1984年8月),完成编辑《枫城四十年》,于1989年荣退,但服务杏林之精神仍不灭当年,贡献其所学及数十年之医务行政经验,远赴花莲接掌佛教慈济护专,主持校务,培植护理新军。 第八任院长杨照雄( 19858-19877 )

1960年荣膺日本松元医科大学医学博士。 1982年因「裸鼠继代之鼻咽癌细胞内的 EB 病毒基因之表现」的研究,获行政院杰出科技荣誉奖。

杨教授每天带两个饭盒,研究至夜晚,是杜聪明老院长的「研究第一,乐学至上」的奉行者。

其座右铭为: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尽量奉献而不求回报。任台大医学院院长以后,特别重视基础医学的研究,并想尽办法为其筹款,自许为医学院发展铺路。 第九任院长黄伯超( 19878-19917 )

于1958年荣获日本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博士, 1968年起任台大医学院生化学系教授。1979年因有关国人蛋白质需要量、一般营养状态及中国特有食品营养价值之研究,获颁教育部学术奖金。

于1987年接任医学院院长,为期全面提升本院专任教师教学、研究、服务之水平,建立教师再评估及续聘制度,特设「教师评估委员会」,凡教授、副教授、讲师自任现职之日起满四年,应即进行评估,其后每二年再评估一次。

各项综合表现不佳者,促其限于二年内改进,期满仍未见改进者,经委员二分之一以上同意,可建请校方不予续聘。另外任内促成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系学生之交流,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 第十任院长陈维昭( 19918-19936 )

1973年获日本国立东北大学医学博士,1989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硕士, 1983年起任台大医学院教授。

1979年因坐骨连体男婴分割手术之成功,广受国内外瞩目。

1991年接任医学院院长,为健全本院体整发展,促进院务改善,协助院长推动院务,特设立「院务咨询委员会」。另为整合并改进各科系所学生及附设医院医事人员之教学,特组成各科系所教育小组,并遴聘造诣高深之学者专家担任「讲座」。 1993年6月荣升国立台湾大学校长。 第十一任院长谢贵雄( 199311-19947 )

1965年台大医学系毕业, 1968年至1971年担任美国海军第二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1982年起任台大医学院小儿科教授。为国内小儿过敏气喘研究的先驱,曾获国科会杰出研究奖,并多次担任国际学会主席,亦曾经担任多个学术团体的理事长。1991年任国科会生物处处长,负责推动全国生命科学研究,在各大医院大力整合中西医研究合作。

1993年经院长推选委员会遴选为第十一任医学院院长,任内为保障教师权益,增进和谐,拟设置教师申诉评议委员会,办理医学院教师申诉案件之评议。于1996年转任长庚儿童医院及长庚中医院筹备主任,致力于中西医学整合和中医药教育。 第十二任院长谢博生 ( 19958-20017 )

1967年台大医学系毕业,1974年获日本东京医科大学医学博士,1983年起任台大医学院内科教授,1992年任本院教务分处主任暨附设医院教学副院长,负责规划并推动本院教育改革,

于 1993年八月至十月及1994年八月至1995年七月担任本院代理院长,于1995年八月经院长推选委员会遴选为第十二任院长,

谢院长上任后致力于改善教学制度,美化校园,整合学术研究,提升教育质量,提振人文精神,保存修复二号馆,规划筹建「会议中心暨医学研究中心」大楼及「药学暨护理大楼」等,促本院朝更具医学科学与人文结合之教育摇篮发展。 第十三任院长陈定信 (20018 -20077)

陈院长定信系1968年台湾大学医学院医科毕业,1975年于日本国立癌症中心研究所从事肝癌及肝炎研究,1979年至1980年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肝炎病毒组担任客座研究员( Visiting Scientist ),1983年起任台湾大学医学院内科教授,1987年至2001年任本院附设医院肝炎研究中心主任,1996年起兼任附设医院胃肠肝胆科主任,对于肝炎及肝癌研究蜚声国际, 1992 年当选中研院院士,2004年任世界肝脏医学会理事长(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IASL ),2005年膺选美国国家科学院(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海外院士。

2001年8月经院长遴选委员会遴选为本院第十三任院长,就任后致力继续提升医学教育质量,培育优质医疗人员,期能服务社会,并盼毕业生能领导医界,造福人类。同时也努力提升本院之医学研究水平,为使同仁能顺利从事与基因体相关之研究,于2003年成立台大基因体医学研究中心,用心良苦。 现任院长简介

杨泮池教授1979年台大医学系毕业,1990年获得台大临床医学研究所博士学位。杨泮池教授致力于国人肺癌之致病机制及转移机转研究,曾获十大杰出青年奖、东元科技奖、台大特聘教授与讲座教授等殊荣,2006年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自1998年起历任台大医院内科部主任、台大医学院教务分处主任、台大医院副院长等职务。

2006年经医学院院长推选委员会遴选为第十四任医学院院长,就任后致力于提升本院教学、研究及服务品质,加强研究团队之整合,强化教师、学生素质,期望将台大医学院朝向华人顶尖、世界一流学府的目标迈进。

  现年72岁

  中国国民党荣誉党主席。

  连战 (Lien Chan) ,字永平,台湾台南人,祖籍福建漳州,1936年8月出生于陕西西安。其祖父连横为晚清民初一代大儒,早年加入同盟会,著有《台湾通史》。连战之名就是得于祖父遗言:“中、日必将一战,若生男则名连战,寓有自强不息、克敌致胜之意义,有复兴故国、重整家园、光明希望之象征。”其父连震东历任国民党党政要职,曾任台湾省“建设厅长”、台湾当局“内政部长”等职。

  在西安、重庆就读到小学四年级后,连战于1946年随母赴台,1953年考入台湾大学政治系,1959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65年获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1966年至1967年在美国任教。1968年,连战返回台湾任教,担任台湾大学政治系暨政治研究所主任。

  1975年,连战步入政坛,出任台驻萨尔瓦多“大使”。随后步步高升,历任国民党中央青年工作会主任、“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交通部长”、国民党中常委、“行政院副院长”、“外交部长”、“台湾省政府主席”。1993年,当选国民党副主席,同年出任“行政院长”。1996年当选“副总统”,并一度兼任“行政院长”。2000年3月,连战作为国民党候选人参与台湾地区***选举落败。

  国民党下野后,李登辉被迫辞去国民党主席之职,连战当选为国民党主席,2001年连任国民党主席,两次得票率都超过90%。连战执掌国民党后,对国民党进行了创党以来的第三次党务改造,同时积极推动与亲民党、新党合作,形成了泛蓝阵营。

  2004年3月,连战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搭档,再度参选台湾地区***,以微弱差距落败。在当年12月的“立委”选举中,泛蓝阵营赢得“立法院”的过半席次。

  在两岸关系上,连战认同“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发展两岸关系,致力台海和平。在其党魁任内,国民党倡议并推动了两次台商春节包机,指派副主席江丙坤率团于3月底至4月初对大陆进行了参访。在江丙坤率团访问大陆取得成功后,连战随即决定应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邀请,于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以国民党主席身份率国民党大陆访问团访问大陆。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与连战举行会谈,就促进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及两党交往事宜广泛而深入地交换了意见。这是两党自1945年重庆谈判后再度举行的最高***会谈。会谈后,胡锦涛与连战共同发布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提出两党共同体认到: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促进两岸同胞的交流与往来,共同发扬中华文化,有助于消弭隔阂,增进互信,累积共识;和平与发展是21世纪的潮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利益。

  2005年8月,连战在中国国民党第十七次党员代表大会上被推举为荣誉党主席。

  连战夫人方瑀出身台湾大学教授之家,两人育有两子两女。

台湾地区选举共有9种,任期均为4年,分述如下:一、***、副***:任期4年。二、台湾地区民意代表:应选名额113人,连选得连任,于每届任满前3个月内,依下列规定选出:(一)“台行政管理机构直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