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汉朝将领当过老婆的匈奴女人有哪些,例如苏武的匈奴妻子?

老婆 0 77

给汉朝将领当过老婆的匈奴女人有哪些,例如苏武的匈奴妻子?,第1张

汉朝将领当过老婆的匈奴女人有哪些,例如苏武的匈奴妻子?
导读:在匈奴,有许多被赐予汉朝将领作为妻子的匈奴女人,这其中不乏历史上有名的汉朝将领,我们今天就来说说这些人物,这其中有苏武,张骞,李广利等等。我们先来说说苏武的匈奴妻子,多少年我们都唱着苏武留胡节不辱,还一直认为爱国的苏武一直孤单单的手持节杖,

在匈奴,有许多被赐予汉朝将领作为妻子的匈奴女人,这其中不乏历史上有名的汉朝将领,我们今天就来说说这些人物,这其中有苏武,张骞,李广利等等。

我们先来说说苏武的匈奴妻子,多少年我们都唱着苏武留胡节不辱,还一直认为爱国的苏武一直孤单单的手持节杖,在寒冷的西伯利亚湖畔放牧羊群。但是事实是,苏武在匈奴软禁之时,却是与一匈奴女子共同生活,并育有子女。这样是不是打破了咱们的固有印象,当初知道这历史,笔者还吓了一跳。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匈奴妻子的名字,但是却有记载匈奴妻子为苏武所生的儿子,苏通国。苏武的匈奴妻子,则是被史官大笔一抹便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张骞的匈奴妻子,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便遭不测,被匈奴俘虏。但是匈奴人没有杀他,反而只是扣留软禁。在被软禁期间,张骞还娶了一个匈奴妻子。但是张骞一直没有忘记君王交给他的使命,始终记得自己要出使大月氏。这样的想法,让他在十年后,在匈奴妻子的帮助下逃离了匈奴。张骞的匈奴妻子,却因为此事被单于处以鞭刑,断臂等酷刑。直到张骞第二次出使,匈奴妻子早已经消失在匈奴草原上再也不见了。

李广利的匈奴妻子,李广利是汉武帝的大舅子,因为想要推自己亲侄子上位,让汉武帝发觉,将其灭族,李广利孤家寡人投降了匈奴。单于对李广利也是极佳,将匈奴公主嫁给了李广利。但是好景不长,因为单于母亲生病,又有人在单于面前说是神灵发怒需要祭祀,最好的祭品便是李广利。这样李广利就成为了祭品。

但临死的李广利还是诅咒匈奴,自己死后匈奴必灭。果真自李广利死后草原天气巨变雨雪不停,人民疫病,单于也是害怕便为李广利立祠堂祭祀。李广利的妻子有这么一个被单于立为神,受祭拜的丈夫,也不知该作何感想。但是根据草原习俗,李广利的匈奴妻子,必定要改嫁。

在古代,在匈奴女子都是工具人,而对于像张骞,苏武这等正面人物,他们的匈奴妻子都是他们的污点,被史官春秋笔一挥,便消失在记载之中,但是我们仍可以通过古老的传说,了解在草原上的这些不幸女子,或许她们仍旧痴痴的等待着自己的汉家丈夫。

在汉朝时期,虽然一统天下,国力强盛,但它也时常遭受来自西北的匈奴的滋扰,匈奴处于北方的苦寒之地,生产力低下,经常没有吃的,不得不到中原来抢劫一些粮食等财物,使得边境地区鸡犬不宁,让皇帝非常头疼,如果倾其国家的财力物力未必就不能剿灭匈奴,但杀人一千自损八百,自己也将承受巨大的损失,未免得不偿失,如果采取和亲的方式向他们示好,用自己的女儿换取一方平安,免动干戈,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因此汉朝时期以示弱的方式向匈奴送去了十多个公主,却说来也巧,没有一个匈奴女子嫁入汉室,是汉朝皇帝不愿意娶她们吗?

匈奴的游牧民族,在生产方面十分落后,她们不懂农业生产,不种粮食,没有文字,没有书籍,而且匈奴的居住地大多处于奴隶社会阶段,有些地方甚至还是原始社会,而当时的中原已经进入了封建社会,在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各方面都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因此汉人对匈奴难免会产生轻视、瞧不起。像苏武在匈奴近20年,他就娶了一个匈奴女子为妻,但在正史里,对苏武的这个匈奴妻子却只字未提,就是持有一种排斥、不屑的心态。

所以匈奴为了学习汉朝的先进文化和技术,都非常喜欢娶汉人女子为妻,并且将匈奴女子嫁给处在困境之中的苏武、李陵等人,就是希望通过妻子跟家庭来将他们拴住,让他们留在匈奴,替匈奴出力。

此外匈奴还有一个土得掉渣的习俗,就是继婚制,所谓的继婚制就是父亲去世后,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财产,还有父亲的一些小老婆们,这就叫子承父业,父亲所有的东西,包括女人都一并笑纳;兄弟之间也是如此,哥哥去世了,弟弟可以继承哥哥的财产和老婆。

中原是比较讲究伦理道德,长幼有序,与这种丑陋的习俗格格不入,这如此大反差的习俗也让许多汉朝男子望而却步,无法接受。

匈奴女子以牛羊肉为食,又很少洗澡,身上难免有一种异味,再过匈奴人是马背民族,匈奴女子也经常骑马,身体彪悍,经常日晒风吹,因此皮肤粗糙,肤色偏黑,又没有文化,不像汉人女子那样贤淑,知书达理,所以匈奴女子是不为汉人男子所动心的。而汉朝的皇帝更是无法接受匈奴女子,如果他们接受了匈奴女子的话,势必是对中原礼仪的颠覆,那么此举将会激起巨大的民愤,这种滔天愤怒很有可能会威胁到皇权,这根本不是匈奴女人美与丑的问题,所以汉朝皇帝在皇权与美女作出了理性的抉择,他们选择让自己的女儿嫁过去,打悲情牌,让民众化悲愤为力量,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和亲,也叫做”和戎“”和蕃“,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或者外国,出于各种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或拉拢,或表示某种意义上的臣服,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但真正大规模和亲的是西汉,一直延续到清朝,其中宋朝和明朝没有和亲。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这就是历史上的“白登之围”。此后,为了安抚匈奴,汉朝开始实行和亲政策,当年刘邦就送宗室之女远嫁匈奴冒顿单于。

那么,在汉朝诸多和亲公主之中,谁才是贡献最大、最为传奇的和亲公主呢?鲜为人知的是,这个人不是广为人知的王昭君,而是一个叫解忧公主的女人,一个弱女子就撬动了西域历史!

汉武帝继位之后,对匈奴发动反击战,汉匈之战从此爆发,西汉停止对匈奴和亲。在卫青、霍去病的率领之下,在漠北之战等几次大战中,汉朝取得了辉煌胜利,匈奴实力被大大削弱,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匈奴还有很大的实力。

为了拉拢乌孙国,以便挤压匈奴战略空间,汉武帝对乌孙国采取和亲政策。所谓乌孙国,是汉代连接东西方草原交通的最重要国家之一,在今甘肃境内敦煌祁连间游牧,北邻匈奴人,后迁至伊犁河流域,是西域仅次于匈奴的大国,控弦之士十余万。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宗女细君公主嫁乌孙昆莫(国王)猎骄靡。但猎骄靡当时70多岁了,婚后却寻思着自己太老了,受用不起貌美的细君公主,就说“不如你嫁给我孙子吧”。对于细君公主而言,这是极大的羞辱,于是就写了一封信回到长安,希望汉武帝能够主持公道,结果汉武帝回信11个字很残酷,“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于是细君公主郁郁以终,在公元前105年就去世了。

细君公主之死,自然对汉朝影响极大,因为和亲公主就相当于使团的“正使”,要在乌孙待上数十年,影响乌孙国策,帮助母国汉朝“获利”,直到和亲使命结束之后,才能回归长安。当然,很多和亲公主往往等不到使命结束就死去了,更为重要的是,想要等到和亲使命结束,以乌孙、匈奴的婚姻风俗而言,几乎不可能,机会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关于这一点接下来讲述。

由于汉武帝拉拢乌孙,挤压匈奴生存空间的大战略还在,所以公元前103年,汉武帝派解忧公主嫁乌孙国王。这时,解忧公主就负担起了拉拢乌孙重任,以巩固汉朝与乌孙的联盟。

问题在于,乌孙国的重要性,汉朝能看出来,匈奴自然也看得出,所以匈奴也送公主和亲。所以,远嫁乌孙的和亲公主,不仅要能与乌孙贵族周旋,拉拢乌孙,而且还要直接与匈奴公主交锋,生下的子女与匈奴公主的子女也是生死之敌。

解忧公主(?-前49年),即刘解忧,出生皇族,先祖刘交(刘邦弟弟)曾是霸居一方的楚元王(楚王)。汉景帝三年春,刘戊起兵参与同姓诸王的“七国之乱”,兵败身亡,家族成为罪人。上述的细君公主是罪臣江都王刘建之女。和亲看似美好,实质非常残酷,一般皇族家庭都不愿送自家女儿去和亲,所以汉武帝喜欢用改变罪臣家族的待遇,来“诱惑”罪臣之女前去和亲。

公元前103年,汉武帝把楚王之女解忧公主嫁给军须靡,代替细君公主巩固双方关系。猎骄靡死后,军须靡(猎骄靡之孙,其父早死)继位,立匈奴夫人为左夫人,细君公主为右夫人。细君公主去世之后,解忧公主补位。值得一提的是,汉人尊右、匈奴尊左,所以汉匈公主地位问题就被乌孙人轻松化解。

解忧公主虽然以相貌和才艺征服了军须靡,但只是昙花一现,除了语言、生活习惯等隔阂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军须靡还有一个匈奴大老婆,而且还生下了一个儿子,所以解忧公主此后备受冷落。

然而,解忧公主却没有抱怨,而是主动学习乌孙语言,了解乌孙民情习俗,经常深入“基层”嘘寒问暖,帮助受灾乌孙民众,可谓广收民心备受尊重。除了国内之外,解忧公主还牢记和亲使命,不计个人荣辱得失,向西域各国传达汉朝善意,足迹遍布天山南北,至今当地还流传有她的故事。

没几年之后,军须靡去世,按照匈奴、乌孙等的习俗,军须靡夫人要嫁给下一任继承人,即军须靡之弟翁归靡。庆幸的是,翁归靡对解忧公主不错,而且寿命也比较长,二人育有三个王子,两个公主。

在翁归靡时代,因为解忧公主的努力,汉朝对于乌孙的影响力日益增加。在刘解忧的影响下,翁归靡多次上书汉朝皇帝,表达友好之意。

汉昭帝末年,因为乌孙与汉朝交好,惹恼了匈奴,乌孙受到匈奴和车师的联军攻击,解忧公主上书求西汉朝廷出兵救乌孙。由于汉昭帝驾崩,汉朝没有派兵援助,但汉宣帝继位之后,立即发兵十五万骑,由五位将军率领分道并出,并遣校尉常惠(另一个苏武)持节助乌孙作战,在公元前71年大败匈奴。

自此,匈奴由盛转衰,逐渐退出西域,乌孙成为西域最强大的国家。经此一战,解忧公主在乌孙的威望大涨。公元前64年,翁归靡上书,“愿以汉外孙元贵靡(解忧公主之子)为嗣,得令复尚汉公主,结婚重亲,叛绝匈奴”,汉朝在乌孙取得重大外交胜利,解忧公主当属第一功!

公元前60年,乌孙国王翁归靡死,但此时乌孙贵族动乱,拥立了军须靡与匈奴公主的儿子泥靡(《汉书》中称狂王)继位,引起西汉王朝的不满,乌孙与汉朝联盟到此中止。

但对于解忧公主而言,这却是一个残酷现实,因为她要嫁给死敌的儿子!

年过五旬,爱夫刚死,解忧公主被迫嫁给小了二十岁的死敌之子。遭到强暴,遭到凌辱折磨,这便是解忧的悲剧和痛苦。可以想象,一个弱女子在异国他乡,解忧公主面临着何等残酷的现实。如今荧屏上的宫斗戏,与和亲乌孙的解忧公主所面临的残酷局面相比,简直弱爆了。

泥靡,既不合西汉朝廷的意思,又因残暴失去乌孙国国人的支持。因此,为了乌孙汉朝也为解救自己,解忧公主与汉使魏如意、任昌合谋刺杀泥靡,却没有成功。不过,虽然没有成功,却引起了乌孙内乱,最终在汉朝干预之下,元贵靡成为乌孙国王,但内乱之后的乌孙实力大幅度被削弱,成为西汉一个蜀国,西汉也由此一统西域。

解忧公主什么时候才能脱离苦海,完成和亲使命呢?其实就是元贵靡继位,换言之她儿子继位,就不用再嫁了,否则就一嫁再嫁,哪怕七老八十,都永远等不到和亲结束,重返故土的那天。所谓使命如同枷锁,铐在纤细柔弱的手上,就再也解不下来。

元贵靡继位两年之后,公元前51年,解忧公主行年七十,上书汉宣帝,表示“年老土思,愿得为骸骨,葬汉地”,汉宣帝怜悯她的境遇,亲自出城迎接解忧公主的归来。2年之后,解忧公主去世。

纵观解忧公主的和亲之旅,可以看到她在异国他乡50多年,孤身一人,全靠自己,就成功撬动西域历史,拉拢西域最大国家乌孙,作用堪比十个师,有力的牵制了匈奴,助推汉朝实现了统一西域的战略构想。别说是汉朝历史上贡献最大的和亲公主,足以秒杀三嫁祖父孙的王昭君,就是放眼整个中国史,她也是贡献最大、最为传奇的和亲公主。

在雄姿勃发的汉朝历史上,一代代柔弱的汉家女儿,却能迎风出塞,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感人的旋律,至今还在浅吟低唱!

公元前81年,苏武正在贝加尔湖的边上看着一群羊。他原本是大汉天子派来和匈奴会谈的大汉使节。可惜正碰上匈奴内部造反,而自己也机缘巧合之下,成了这场谋反的参与者。

幸好单于惧怕汉朝的威严,不敢轻易杀死苏武。但是单于也下了死命令:想回国?除非这些公羊能生出小羊才行!就这样,苏武在贝加尔湖的大草原上吹着寒风,吃着雪块度过了了19年。

但是最令人伤心的不是严苛物质条件,而是来自苏武内心的煎熬。他的朋友李陵给他带来了一个令人伤心的消息:苏武的母亲已经去世,而苏武的妻子已经嫁。在汉朝已经没有人会等他回来了。

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

苏武在贝加尔湖呆了19年,随着匈奴与汉朝的关系改善,新上任的汉昭帝还记得这位老臣子,特意下令,让匈奴将苏武送回来。苏武得知消息,高兴得像个孩子,家都没回,就直接回去了。

回国之后的苏武很风光,汉宣帝让他做典属国,赏赐了千万两,田两顷。但好景不长,苏武回国的第二年,苏武所生的唯一一个儿子苏元就参与了上官桀的叛乱,被砍了脑袋。幸运的是,苏武只是被撤去了职务,没有被判死刑。

没了老婆,又没了儿子又参与了叛乱,苏武这下连血统都没人继承了。而这时候的苏武,已经60多岁,想找个人生孩子也是力不从心了。

某日,汉宣帝见了孤苦伶仃得苏武,问了一句“苏武在匈奴那么长时间,有儿子吗?”

你别说,苏武还真的有。苏武在贝加尔湖的那些年,可不是一个人放羊。他有个匈奴老婆,这个匈奴老婆还给他生了个儿子。苏武给他起名苏通国,其中之意无需言传。

于是宣帝给匈奴送去了大笔的黄金与丝绸,将苏通国带了回来,还给了他职位。

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原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

等会,是不是有个人被忽略了?孩子回来了,孩子他妈呢?

我只能说:史书没写,我不知道。

但回国的只有苏通国,那位神秘的匈奴女子叫什么长什么样,大家都只能靠幻想了。毕竟能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女人本就少见,更何况是一个勾引了苏武的匈奴女人?

关于苏武这个老婆的身份,现在没有史料,只有传说。

有一个传说,说苏武的老婆是李凌送给他的奴隶,还是景帝年间来匈奴和亲的德安公主的后人。

还有一个传说:苏武在匈奴的妻子是匈奴右贤王的掌上明珠红嫒公主。红嫒公主公主仰慕苏武的骨气,隐姓埋名嫁给了苏武。但是苏武后来抛弃母子后过后,根本没有带妻儿回汉朝的想法。于是。红嫒公主天天以泪洗面,最后化作了一个奇异的动物——骆驼,隐身于红嫒山,即今当地有名的红崖山。

令人细思极恐的是,如果不是苏武没有后人,如果不是当时宣帝随口问了一句,可能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苏武在匈奴哪里还有个老婆,甚至还生了一个孩子。苏通国也永远不可能来到汉朝见到父亲。

古代匈奴是出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匈奴人们过着游牧的生活,独特的生活方式也就形成了匈奴独特的婚姻制度。

首先。作为古代游牧民族,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在匈奴贵族中广为实行,一夫多妻制度是指一个丈夫可以同时去几个女子作为妻子的婚姻形式。匈奴首领称为单于,首领的妻子称为阏氏,中国北方游牧种族匈奴的历史上,诸多单于都拥有不止一个妻子,匈奴的其他贵族也拥有者超过一个的妻子。这表明在匈奴的种族中,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盛行。

其次,在匈奴独特的婚姻制度中,存在着匈奴男子可以娶自己父亲的妻子,可以去自己兄长的妻子的婚姻制度。虽然这里的父亲的妻子并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但是匈奴的这项婚姻习俗,仍是让不少中原地区的人们感到匪夷所思。在中国古代汉朝时期的王昭君可谓是一位奇女子,她为了匈奴与汉朝的和平,为了边境的百姓不再受战乱的纷扰。主动请求出嫁于匈奴的请求和亲的单于,独自前往寒冷的匈奴地区。在匈奴,王昭君嫁于单于后,受到匈奴百姓拥戴。但是在单于死去后,王昭君又不得不先后嫁于自己名义上的"儿子"与"孙子"。匈奴的这一制度,七绝与匈奴人的生活环境,由匈奴人"没有不劳而获'的价值观念。这一独特的婚姻方式,也给常年处于畜牧状态的匈奴民族。带来而大量的生产力。

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与匈奴和亲,汉朝皇帝却不愿娶匈奴老婆,这中间,汉朝先后嫁了10多位公主给匈奴,可汉朝的皇帝却没娶过一个匈奴女人。为什么呢今天有些人说是匈奴的女人丑,这显然有些太肤浅了,也有些对不住甚至伤害匈奴女人的意思。其实,和亲这个问题是很复杂的,根本不是让一个公主嫁过去那么简单。现在, 我们就一起来说说。

首先是匈奴人也是和亲的,他们曾经和汉朝一样把公主嫁给了乌孙,而且当时在乌孙的地位要比汉朝公主高,细君公主与解忧公主都是这个样子。细君公主斗不过匈奴公主,再加上不适应乌孙生活习惯、水土不服等问题很快便去世了,解忧公主在乌孙基本闹了天翻地覆,但这背后并不是她个人所有的能力,而是汉朝的强大与匈奴的衰弱。这么一说我们就能撩开和亲这个事儿的冰山一角,它不是嫁女儿那么简单,它的背后是政治与国力。

解忧公主

首先是汉朝的皇帝在和亲的同时,根本就没想着与匈奴结成真正的“亲戚”,从一开始想的是怎么把匈奴给灭了,因此,他们没必要也不娶匈奴的女人。刘邦在刚成立汉朝的时候,从军力上来说,汉朝对付匈奴确是有些困难的,但刘邦这个人聪明,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即是有政治头脑。在打不过、险些被匈奴人活捉了的时候,他想到的不是接着打,而是给匈奴送金钱、送美女、送粮食,让匈奴人在享受这些的同时,开始变得贪图安逸甚至腐化堕落。

白登之围

我们今天不能说汉朝为匈奴送去的完全是“腐化剂”,但确实也有这方面的因素存在。同时应该看到,与汉朝结为“兄弟”这事儿,最初在匈奴人那里是真心实意的,最有说服力的是,要不真心,他们就不会在“白登之围”中放刘邦回来了。而且,后来冒顿单于在给汉朝的国书里,多次提到“安边民”的想法,比方说在公元前176年,他就向汉朝表达了“愿寝兵休士养马”,希望“少者得其长,老者得其乐,世世平乐”。

细君公主画像

接下来的事情可能比较简单,我们也都能够想象出来。即汉朝压根儿就看不起匈奴人,甚至多少有些对匈奴人的鄙视。时光过去了2000多年,今天去读当时的一些籍典,这种情绪还抑制不住地弥漫在字里行间。说到底,即是风俗与礼仪的问题。匈奴人把作战当成头等大事,因此,他们很重视年轻人,把好肉都给年轻人吃了,让他们好好打仗,而不太敬重老人,这是汉朝人受不了的。

兵者,国之重器,国本也。

一国之边防,更是器中之重。

“张小敬,不退。”

借用《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场景,边防战士们的伟大就是张小敬他们,在明知必死的情况下,依然坚守在前线,其目的就是为了守护身后的万里河山、土地上生活着的芸芸众生以及心中牵挂之人的微笑。

自秦汉步入封建社会以来,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由内部争霸转换为如何在周边打造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

1、和亲

昔年,汉高祖刘邦率兵征讨韩信(韩国王室韩信,非兵仙)时,在平城这个地方,被冒顿单于打了一个措手不及,32万大军尽数被围。

危机时刻,还是陈平献计,用财宝贿赂冒顿老婆,让其给单于吹耳边风:“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

《汉书》记载:''为匈奴所围七日,用陈平秘计得出。''

此战,给刘邦最大的教训就是,汉朝刚刚建立,没法和匈奴硬碰硬,于是他采取刘敬的建议,开始通过和亲稳定边防的策略。

和亲,是秦汉时期,中原王朝对邻国外交态度由弱势,到强势,再到弱势,一种周期式循环的“弱势”阶段的外交策略。

2、秦汉统治者眼中的和亲与安邦

和亲,通常作为缓敌和安敌的策略使用,前者是战事不利的情况下,用和亲换取和平,后者是以胜利者的姿态,想通过和亲表达天家恩赐,希望藩国乖乖听话的手段。

这种手段,春秋战国时期便以盛行,比如我们熟知的“秦晋之好”,这类政治联姻的方式,便可以看作和亲政策的先例。

不过,使用和亲这一策略的,并不止汉王朝,匈奴一方,同样会使用和亲的方式寻找政治同盟。

当年,匈奴为了获得乌孙国,五十多万国民的支持,便通过和亲的方式去打动乌孙年迈的首领昆莫。

乌孙首领也是个狠人,脚踏“两只船”,同时娶了汉朝和匈奴国的公主,只不过汉公主为右夫人,立匈奴公主为左夫人,按他们的规矩,左夫人地位是比右夫人高一些的。

综上,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和亲是为了换取边关和平与寻找政治盟友的手段。

这种方式,只能算作对边防政策的补充,与之匹配的,还有以下五种方式。

3、边防

一、王子这个人质有东西

秦始皇和找荆轲刺杀他的燕太子丹,都曾在赵国都城邯郸当人质,两人年少时关系甚佳。

不过,当秦国的铁骑即将踏上燕国的国土时,燕太子丹和秦王这对朋友,就走向了对立,在这种情况下燕太子丹是燕国交给秦国的人质,其价值就是让秦国安心,表明:我们两国关系很好!

古代君王的子嗣众多,互派人质这种事情,跟政治联姻一样,都是国与国之间无声的战场。

在秦汉时期,都出现过联姻或者当人质的对象为自己国家和平作出巨大贡献的例子,比如可以培养别国的王子亲近自己,或是联姻的公主在教育下一代时,能够起到价值引导的作用。

二、边防军

边军的作用,决定了两国外交时,谁占据主动性。

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使匈奴退却七百余里,不敢南下牧马、弯弓射箭。

窦宪出兵匈奴,大败匈奴王庭,俘虏匈奴太后,使北匈奴被迫逃离故土,远遁欧洲,还顺道灭了罗马帝国。

三、长城

有了一只强有力的队伍,剩下的就是制造最有利的地形。

古人打仗,认为胜利要有天时地利人和,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秦汉两朝对于加强长城的修建,非常用心。

四、烽火制度

烽火,是古代遇到重要战事时,用来传递情报所用的手段。

五、补给线

边防建设中,需要考虑到通讯、战斗、指挥、防御等等因素,但其中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便是“补给”问题。

边防的补给,不单单是人的补给,还要考虑到战马的吃喝。

如果单纯靠国家支援,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运输很麻烦,成本也很高。

为此,边防将领除了忙打仗,还要考虑边疆的经济建设问题。

但通常,边防地区都处于戈壁沙漠或者远离人群的山林中,这些地方生活环境都很差,一般没什么人愿意过去,怎么办呢?

总结下来,三条策略:移民实边、积粟输边、军队屯边。

移民实边,有主动移民和被动移民两种。

前者是通过免除赋税、开垦的土地私有等等优待政策让百姓自发前往,后者有朝廷强制附近居民过去,还有我们在看古装剧中,见到统治者将犯事者家人发配边疆,就是去开发边疆的。

积粟输边,结合爵位制使用,效果甚佳,比如哪家农田增产,又想当官,当时没有科举,便只有郡里推荐。

没办法,得不到推荐名额的人,可以选择积粟输边,将自己家的粮食自费送到边疆,换取功劳,给自己加官进爵的机会,所谓种田也能当官,在当时不是虚言。

军队屯边,闲时种田,忙时打仗,为自己建设美好家园……

这些做法,可以有效解决运输粮食消耗过大的问题,满足了边军自给自足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