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整理的三字经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字经读后感1 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沉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整理的三字经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字经读后感1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沉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大学》、《中庸》等。我最喜欢的是《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倶扬。
指人一出生性情是善良的,性情个个都一样,但是长大了习惯相差远了,如果不教育,习惯就开始变化了,如果受到一定的教育,好的就会有一定的专长。从前孟母教他学东西,砍断织机,教育孟子要好好学习,不要像断织那样半途而废。指五代末年的窦禹均,教育子女有个好方法。教到五个儿子都很出名。
我读了这几个故事,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特别是孟子学习那段。我读了这个故事,我的感受是:“以后学习要认真、要好学、遇到困难要开通脑筋,刻苦钻研,多问同学和老师,努力克服自己最大的缺点。”
三字经读后感2在这个炎热的暑假中,学校给我们布置了一个特别的作业,让我们在“暑假读好书”活动推荐目录中选一本书写征文,而我选择了《三字经》,我虽然对它有所了解,但不是很透彻,三字经读后感。《三字经》里面的内容丰富,而且读起来像古诗一样,很有感情还能得到很多启迪。《三字经》中的深奥的文字把我深深的吸引住了。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蒙学著作。它流传千年之久,几乎家喻户晓。它是以短小的篇幅传受了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必备的历史和基础知识,三字经读后感。不管是天文地理、社会家庭,还是治乱兴衰,在这本书中都应有尽有。在简简单单的三个字中阐述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导尊敬师长、宽厚待人,有颂扬勤俭节约、公正廉洁,有激励立志勤学、发奋图强,也有评击社会的丑恶现象。这些经典故事感人肺腑。能充分体现出中华美德动人心弦。
《三字经》是古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本文学瑰宝,直到现在也不失为一本好书。《三字经》使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三字经读后感3自宋朝开始,《三字经》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大约一千一百多个字,已算得上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朗朗上口,极易成诵。其内容,包括我国的传统教育,农业、地理、天文以及道德,还有一些民间传说等受到历代世人们所传承。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讲的是西汉人路温舒用蒲草编成席子用来抄书;公孙弘自己制作竹简用来抄书。他们的生活都很贫苦,没有钱来买书,但是自己却能做到勤奋自勉、刻苦学习。“头悬梁,锥刺股。彼不练,自勤奋。”讲的是汉代时期的孙敬为了防止自己读书时打瞌睡,把头发吊在了房梁上;战国时的苏秦读书犯困的时候,就会用锥子来刺自己的大腿来提神。学习时,懒惰便是最大的敌人,好学之心,便可使你在学习之路上所向无敌。
你望天上繁星点点,一颗星星有它不同的意义,独一无二,可能它们的形状会相同,可每颗星星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不是吗?正如《三字经》一般,每一句,都代表了不同的含义,代表了不同的道理,彰显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学好《三字经》,不仅能在学习上给予自己莫大的帮助,更是对古人们智慧结晶的尊重。
三字经读后感4前几天,我读了《三字经》中的这几句“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对我感受颇深。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东汉晋代时孙敬学习十分刻苦,为了防止晚上读书打瞌睡,将自己的头发扎住,用绳子悬吊在屋粱上;而战国人苏秦在读书困倦时,则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来提神。他们都没有老师督促管教,却能够自觉地勤奋学习。看了这些,我想到了自己没有老师和父母的督促下,根本不学习。每次做作业的时候妈妈坐在我的旁边,监督我做完作业。
记得有一次,做试卷的时候,妈妈像往常一样坐在我旁边,看着我写。刚做到一半时,有朋友打电话来,叫妈妈有事出去一下。我心中暗喜:这下我自由了。妈妈前脚出门,我后脚打开了电脑,玩起了游戏。不知过了多久,我听见了脚步声,赶紧把电脑关了,认认真真地趴在桌子上写作业。跟妈妈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妈妈看见我还没写完作业,就知道我又玩电脑了。她非常生气,骂了我一顿。看了这些古人这样自觉地学习,我觉得自己很不应该。学习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以后我要像古人一样,在没有别人的督促下自觉地学习。
三字经读后感5《三字经》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精华,是国学经典之一。它易读、易记、易解。《三字经》内容很丰富多彩,有自然常识、有历史故事、有道德常规、也有人生哲理。它会教我们知识,也会教会我们做人做事,还教会我们认真读书以及如何读书。
《三字经》开篇就讲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很清楚,每个人生下来,本性都是善良的。小时候,这种天性人人都很相近,但长大后,受环境和教育的不同影响,人的性情才有了差别。我觉得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在和谐社会环境,良好的教育氛围,做一个善良的人。“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意思是做人首先要先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是多见识天下事理,懂得计算、计量,这才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我觉得这句话告诉我要做一个尊老爱幼,懂礼数的好孩子。
读完《三字经》,让我想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字经读后感6《古人读书的方法》主要讲了每一个人都可以读书,但是有办法的与没办法的读书是有区别的。比如,有办法的,就会轻而易举的读明白,没有办法的,就会读不懂,读不透,甚至越读越糊涂,只有有办法的才会学到知识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到学习的一些方法才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文化。
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了一定要先学会做事的方法。比如,之前吕老师,教了一个叫“思维导图”的学习方法,通过图画可以看着导图了解课文内容,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语文课文的小方法,所以我和同学们都非常的佩服吕老师。
思维导图,我第一次写的时候非常难,但是经过一天天的反复练习,写它已经是轻而易举了,有的时候还可以举一反三了呢!老师让我们写完后再自己讲讲自己的导图,同学们有的磕磕绊绊的,而我都没有发言过,所以我要继续加油,把我的思维导图写的更好一些,然后去上台讲讲。
谢谢吕老师教会了我非常有用,受益匪浅的学习方法,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三字经读后感7妈妈给我买了本《三字经》, 让我在课外的时候看,背。书中每三个字都会讲一个道理或是一个历史、寓言故事。我读了之后,里面的许多小故事都深深地感染着我,打动着我,让我受益匪浅。
三字经不过一千多个字,其中让我深受启发的一句是“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这么小就懂得自己吃小梨,把大梨让给哥哥吃,谦让兄弟,家庭和睦,我比他大了不少,更应该向他学习。这个故事使得我逐渐养成了互相谦让、礼貌待人的好习惯。
还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是说一块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这句话让我懂得了我们每一个小学生,犹如一块璞玉,玉不琢,怎成器我们应当从小就要刻苦学习,充实自己,打好基础,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我有一个哥哥,上小学的时候就不好好学习,很贪玩。父母怎么说他也不听。现在,他非常后悔上小学时没有好好学习,没有打好基础。现在后悔已经晚了,又有什么用呢
《三字经》中还有许多像这些包含着大道理的小故事,它使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它是我的好朋友,好老师,能伴我成长,促我进步;它也可以不断鞭策自己,使自己更完美。
三字经读后感8在暑假里,我做了一件错事,妈妈就让我看《三字经》,让我懂得更多的道理,不再做愚蠢的事情。一开始,我就想:“看这本书有什么用呀?能让我学到什么呀?”看了之后,我真的学到的了许多道理。比如: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句话。意思是: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呢?从那以后,我就发奋起来,对自己说:“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做个没用的人。”还有这句: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意思是: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而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是一定要后悔的。所以,我就又对自己说:“一定要勤劳,让自己活得更加真实。不要浪费时间,否则,就会后悔,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吃的。”
三字经读后感9教养”,中国古时《三字经》就提到了,它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养成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特别指出,人若没有教养,便是家长老师的失职。
“教养”,在西方文化中写作“MANNER”指的是礼貌、规矩、态度、风度、生活方式、习惯等等。英国王太后曾说:“MANNER”实际上是英国皇室存在的一个象征。“教养”在我们当今的文化中,更多被归类到“礼仪”“素质”“道德”一类。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过这样一段话:我以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还不错”,后来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优秀的人对谁都尊重,因为尊重别人是一种教养和能力。无论生活、工作、学习中无一不体现一个人的教养,如工作中尊重同事、患者,礼貌待人,晨交班对患者的一声问候,翻身时及时为患者盖一下被角,夜间巡视轻柔的开门,操作失败的一声歉意等等,既是对患者的一种尊重,又体现着我们的素质和教养。
心中有爱才有度,爱人先爱己,责任先问心,心中有爱,人生何处不花开?内心有阳光,有爱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畏惧黑暗。
路,不在他人的行动里,而在自我修为里。
三字经读后感10寒假里,老师布置了背诵《三字经》的作业,刚开始背诵时我觉得特别的难,而且特别枯燥乏味。妈妈告诉我,不要着急背诵,先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明白,再读一读后面相应的小故事。慢慢的,我喜欢上了《三字经》,它竟然像魔法一样特别的'吸引我。
《三字经》简洁明了,每句只有三个字,却蕴藏着中国千百年来璀璨的历史文化,从历史故事到古今圣贤,从美德故事到人生哲理,寓意深刻,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三字经》中有太多经典的小故事值得我们去学习,像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古人好学的故事。“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它的意思是路温舒小时候家境贫寒,放羊时就割沼泽中的蒲草编成“简”,抄写从别人那里借来的《尚书》。另一个叫公孙弘的人,也因为买不起书,就在竹林间削竹简抄写《春秋》。他们都因为贫穷买不起书,但是都懂得不能荒废学业,一直勤奋苦读着。读到这时,我就想到了我自己,我现在的教室宽敞明亮,我的老师和蔼可亲,我有漂亮的课本和丰富的课外书,我有这么优越的条件,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三字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它启迪着我做人的道理,指引着我学习的方向,它是我最好的朋友!
三字经读后感11今年暑假,我读了《三字经》这本书。其中几句印象特别深。它们是:“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头悬梁讲的是汉代大学者孙敬将头发用绳子吊在屋梁上防止读书打瞌睡;锥刺股讲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苏秦读书时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提神。他们不需要老师监督也可以自觉地读书。
读完后,我感到很惭愧。我虽然读书很好,但是不能自觉地读书。我每天心里只想着玩,非得妈妈大发雷霆才好好做作业。许多事情都要妈妈提醒才去做。虽然我们不提倡“头悬梁、锥刺股”这种以伤害身体来勤奋读书的办法,但我们要读书孙敬和苏秦勤奋读书的精神。
“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我牢记在心,是它打开了我刻苦读书的大门,它时刻提醒着我好好读书!
三字经读后感12我相信大家都读过《三字经》吧!《三字经》里有两句话:“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意思是:孟子的母亲曾为了他有一个学习的好环境而搬了三次家。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割断子织的布来教育他。就因为这样,孟子才明白什么是半途而废,才可以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学家。
像孟子一样的人,还有很多。比如说诗仙李白,他小时候很聪明,而父亲却一天到晚让他读书。有一次,李白看见父亲不在就偷偷溜出去玩了。他走着走着,看见一个年迈的老奶奶拿着一根又粗又大的铁杵,在河边的石头上使劲地磨着,李白便觉得十分奇怪,好奇地问:“老奶奶,您在干什么?”“我把它磨成绣花针”。老奶奶边磨边说。“这么粗的铁杵,什么时候才能磨成呀!”李白惊讶万分。“只要不停地磨,总有一天会磨成的。你们读书也不是一样吗?”老奶奶笑了笑说。李白听了,心里不由一动,马上回到书房,专心地读书来。最后,李白终于成了历史有名的诗人。
还有很多名人因为小时候贪玩,而领会到一个一个的道理。虽然我们不会像孟子和李白一样逃学,但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能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三字经读后感13自从学习了经典名著《三字经》之后,我有了很大的收获,明白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从前,孟母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曾三次搬家。孟子不好好学习,孟母生气地割断织布的纱线,告诉他要好好学习。它使我想到了爸爸妈妈,他们也像孟母一样,为了我的学习更上一层楼,又是给我买点读机,又是给我买写字桌,星期六星期天还送我去教师家补课。从前,我不理解爸爸妈妈的苦心,认为买给我的东西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也不明白珍惜,当我贪玩的时候,父母说一下我,我还会不服气,认为他们不该限制我的自由。学了《三字经》后,我最终明白父母为什么这样,是期望我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讲的是: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把大的梨让给兄长,尊敬兄长的道理。而此刻有些孩子在家大多都是小皇帝,他们惟我独尊,想要什么就叫父母买,没买到就不高兴。这样是不对的,我们应当向孔融学习,同学之间,兄弟姐妹之间,要懂得谦让。我们也要懂得孝敬父母,因为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太多了!
总之,学了《三字经》后,我的收获真不少。
三字经读后感14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8课—— 《三字经》(节选)。当我读到“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的时候,我便不由自主的想起了以前的一件事。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我还没有开始上学,妈妈买回来一个大西瓜。切开它时,里面红壤黑籽,水灵灵的,颜色鲜艳,看着就食欲大增。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也没等爸爸妈妈,也没给他们留,就直接的拿起勺子挖着吃。当我吃得所剩无几时,有人从背后轻轻拍了我一下,吓了我一跳,我一转头,原来是爸爸下班回来了。爸爸指着西瓜对我说:“儿子,你就这样一个人吃了怎么不想想妈妈和我呢妈妈工作了一天,很辛苦了,还在为咱们做饭,你不心疼吗你这样做对吗” 我听了之后,面红耳赤,愧疚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后来,爸爸又给我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从小特别懂事,尊老爱幼,利益面前先人后己,四岁时就知道把大梨让给哥哥和弟弟吃,自己吃小的梨。也是从那时起,爸爸决定让我背《三字经》,而且给我讲述其中的很多典故。今天回忆起来,9岁的我竟然还没有四岁的孔融懂事呢,真是不应该啊!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我永远记住这些名言佳句,让它们随时随地鞭策我,让那些不光彩的事情不再发生。
三字经读后感15在这个暑假里,我把《三字经》读完了!
《三字经》里面讲了许多道理,有对原文进行的译解,配套有对应于原文的历史故事,并且还有相关的拓展知识,内容非常丰富。
其中铁杵磨成针、黄香温席等一些故事让我感触很深。
在现实生活中,你会像老婆婆把一根粗粗的铁杵磨成一根细小的针那样坚持不懈,一直努力,一直奋斗吗?你会像黄香那样,孝顺长辈吗你会像重义气的荀巨伯那样,在朋友病危的时候,去探望朋友,战乱时,敌军攻城,不丢下朋友一个人逃跑吗?……就算有那能有几次呢?
像南辕北辙里的那个人,去南方楚国,却往北走,不听朋友的劝告,越走越远,马跑的越快,车夫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的越多不是越到不了楚国?这不是很搞笑!
书中有许多句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勤有功,戏无益”就是其中一句,它的意思是: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所成就;而只顾嬉戏玩耍,浪费大好时光,是毫无益处的。就像一些小朋友放学回家就玩电脑,看电视,把有限的时间花到了无限的电脑、电视当中。我认为我们小学生应该抓紧时间去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三字经》讲了人要勤奋好学、多动脑筋等一些人生道理!
读后感《三字经》精选1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读后感《三字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后感《三字经》1
通过读《三字经》这本书,我了解到了很多知识,也为以后的生活学习有了打算。
从这本书,我懂得了从小要养成好习惯,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我还懂得了:年少时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不会有作为。我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学习如何待人的礼仪和做人的原则。看了黄香和孔融的故事,我非常的感动,我要向他们学习孝顺长辈敬爱兄长。在这里我还了解了一些神话故事,比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我还了解了一些历史故事。我以后要向祖逖那样勤奋学习。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启示,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读后感《三字经》2《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宝贵遗产,它短小精悍的词句,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三字经》三字一句,两字一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三字经》是每个人都应该读的启蒙书,是人们的良师益友。
我每看一篇,都会陶醉在经文的韵味和生动的故事情节中。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秦嬴政。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但同时他又是一位暴君。他为了统一中国,进行变法,加强练兵。吞并六国后,他统一货币,修建长城,统一度量衡等,虽然他在另一方面显得非常残暴,但他毕竟为我们后世的祖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字经》是我国的文学瑰宝,是使人一生受益的一本好书,它使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是一把打开心智之门的钥匙,深远而持久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先人铸就了它,现在我拿起它,相信有一天我会拿起这把钥匙,不断的超越自我,为社会做出贡献。
读后感《三字经》3读完《三字经》里的第四十段让我记忆犹新。我深深地理解到了:”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的含义。
《三字经》上有一段译文是这样写的:晋代有个叫车胤的,他家里很穷,自己想读书但买不起灯油,他就到田地里捉来许多萤火虫,把萤火虫放在纱布缝成的袋子里,借萤火虫发出的光读书。孙康也借着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两个家里虽然很贫困,但仍然想尽一切办法来读书。
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现在我们再也不用为生活担忧,学习条件非常好,我们更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读后感《三字经》4在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无可否认,《三字经》的确是一个人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不论是在道德品质、文化修养上都会受益匪浅。虽然,在这本书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这些不足之处,不正是要我们这些具有开放性思想的中国人去改变、探索吗? 每看一篇,我都会陶醉在经文的韵律和生动的故事中。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嬴政。
时光流逝,有些东西会被遗忘,但有些东西却被传承下来,《三字经》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保留了下来。她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精华,也为中国古代文明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字经》这坛是窖藏千年的美酒,愈久弥香,在新时代的今天,教化人心,必将永远地散发出醉人的芳香。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本好书就是一个良师益友”,让我们静下心来,捧起书,在淡淡的的墨香中与哲人会面,与良友交谈,增识长慧,开悟人生。朋友,让我们一起来爱书,读书吧!
读后感《三字经》5“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三字经》是中华典故,主要是偏重于历史知识、自然知识、生活常识的传授。三字一句,文字浅明,句子短小易懂,每两句押韵,容易念也容易背,可以巩固记忆。
我认为《三字经》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教”和“学”的重要性;第二部分讲封建伦常的一些话;第三部分介绍时目、四时、五行、六谷、六畜;第四部分介绍历史;第五部分则说了一大串历史上勤学发奋的人物故事。
我认为《三字经》是一本非常好的书,读了《三字经》后,我由“玉不琢,不成器”得知人不经磨练不会成功;由“人不学,不如物”得知一个人不学习,没有知识就连一个物品都比不上;由“古圣贤,尚勤学”得知即使是古代圣人孔子也勤学好问,何况我们呢?由“幼不学,老何为”得知如果青少年不学习,到老就不会有什么出息。
总之,《三字经》是一本好书,让我受益匪浅。
读后感《三字经》6每次当我读《三字经》的时候,我总想起以前的子女是那么孝顺、善良。想到现在的子女小时候那样的幸福,长大出国留学,在国外生活,却对自己家乡的亲人不理不睬。
看看现代的人和古代的人差别怎么这么大呢以前大多数的人对兄弟姐妹都很好,《三字经》里提到的孔融让梨的故事让我学会了有好的东西要让给弟弟。虽然有时候不是很懂他们的做法,但也会细心地观察。还有最让我崇拜的是里面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小孩子的学习环境不怕麻烦,不怕辛苦,搬了三次家,直到最后搬到适合她小孩学习的地方,才安心居住下来。她的用心实在伟大!
《三字经》教会我们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得知识,才能出人投地。想想他们,我感觉我们真幸福,有这么好的条件来学习。
读后感《三字经》7《三字经》是关于历史、天文、地理、伦理、教育和道德多方面知识、道理的一本三字一句、琅琅上口的教育类的优品好书。
《三字经》中每句经典背后,都有一个讲给孩子的故事,或凝练、或哀伤、或生动、或有趣的经典千字书。
《三字经》中有一些教育人们要好好学习的话语。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说的是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人如果不学习也不会懂得礼仪。做子女的应该从小知道亲近老师和朋友,从他们那里学习礼仪知识。它教育人们应该小时候就知道亲近老师和朋友,从他们那里学习礼仪知识。
看完了《三字经》,我开始了对知识海洋的攻打。
读后感《三字经》8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收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这是《三字经》里的句子,读过以后,给我的启发很大,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让我懂得了怎样尊敬长辈,孝顺父母。记得有一次,妈妈叫我去整理书桌,我心里闷闷不乐,生气地和她顶嘴:“我才九岁,还那么小,就让我做家务。”现在想起来,后悔极了!我应该学会关心、体贴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对父母尽孝心,减轻他们的负担。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使我懂得了尊敬兄长,关心弟妹是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六一”儿童节时,老师发给了我们许多糖果祝贺我们的节日,我却把糖果全都吃掉了,什么也没留给弟弟。我自私了,连自己的父母和弟弟都不能尊敬和照顾更不可能尊敬其他人了。
我们做为一名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从小就要学会做人的道理,尊敬长辈,孝顺父母,关心体贴身边的每一个人。
读后感《三字经》9两天陪我儿子背《三字经》有很多感触,不怕大家笑话,我上了这么多年学,还是第一次这么认真的念《三字经》,通过陪孩子,我现在基本也可以背下来了。他运用大量历史典故,蕴含了古代人伦道德的许多精华,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我要力争教孩子把下半部分也背下来,对儿童的教育意义太深了,像黄香9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夏天为父母摇扇子凉床,冬天用身体为父母温暖床席。孔融四岁就懂得谦让兄长,自己挑小的梨吃,让兄长吃大的,对儿童都非常有教育意义。
读后感《三字经》10我相信《三字经》大家肯定都知道吧!可是你们又真正了解这里面的含义了吗如果没懂,那就让我给你们讲讲吧!
你们知道《孟母择邻》的故事吗”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子幼年困住在墓地附近,他就常常模仿那些办丧事的人哭泣。孟母就把家迁到了闹市,孟子便整天模仿着商人吆喝着做买卖。孟母又把家迁到了学堂边,孟子终于看到了礼仪和知识。这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有了良好的环境,自身努力也非常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每个小学生犹如一块玉,不经过雕琢,怎么能成大器呢我们应该刻苦学习,勇攀高峰,长大要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字经》使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如果你没读过,建议你去读一读,他一定会带给你无穷的收获。
读后感《三字经》11乐乐同学读《三字经》,看到“孟子者,七篇止”这几个字后,马上指着孟子这两个字说,妈妈我知道这个人,小时候不好好学习,他妈妈就搬家了,还不好好学习,他妈妈就把织布机摔了,说他要再不好好学习,就得使劲惩罚他,象打织布机一样”。
乐乐同学的理解虽然浅显,但现在看孟母的教育方法也和我们这些凡夫俗女差不多:择邻处和择校大同小异,都是人为的干预孩子的生长环境,只不过孟母连邻居都要重新选择,比我们更加严格。断机杼嘛,就和乐乐不愿意多练琴,我愤而折断她的铅笔异曲同工。
读后感《三字经》12从小爷爷就交我背诵《三字经》这本书;让我学到很多的知识;
这本书里有原文欣赏、精彩解说、举例讲故事。例如第一句说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意思就是说:每个人生下来,本性都是善良的。这种天性人人都相近,差别不多。但是随着年龄的长大,每个人受所处环境的不同影响,接受教育的不同程度,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之分,形成了有善有恶的分别。就如孟母三迁的道理是一样的。孟子家第一次在墓地附近,孟子就学下葬祭祀人的样子,孟母就把家搬到了街市旁,可孟子又学小商贩的叫卖声,孟母又把家搬到校舍旁,孟子这才开始认真学习了。
《三字经》这本书读起来朗朗上口,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读后感《三字经》13《三字经》是一部古代的书,它三个字一句,我觉得挺有意思,而且里面还有很多的道理!
读了几段后,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它的意思是说:“玉器不打磨就难以成为好玉,人不学习,就不能掌握知识,懂得道理”。这就告诉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另外还有“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等等都有一些很有趣的故事和很深刻的道理。
我要继续学习《三字经》,学习让梨的孔融和温席的黄香,学习他们做人的道理。
读后感《三字经》14寒假,我有幸读了老师推荐的《三字经》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孟母教子》
孟子长大了,上学了,可她常常逃课,母亲知道了,没骂她,把她的布剪断了。孟子问母亲为什么,母亲告诉他:"学习像织布,不是一天织成的。"小孟子从此努力学习刻苦,专心致志。我觉得,孟母很会教育孟子,同时也教育到了我,让我明白了学习不能三心二意,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还有一个故事令我佩服
赵中令,读鲁论。
彼既壮,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西汉时期,有两个勤奋学习的孩子,叫温舒和公孙弘,都是放羊,牛,鸡,猪的。没书,温舒就用芦苇抄书,公孙弘用竹子削成简抄书。后来当了大官。
我明白了什么叫环境不好,但他不影响你,但成绩要好,所以,不能把困难当借口。
老师给我推荐的《三字经》真是无价之宝,我从中获得了许多知识,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读后感《三字经》15这几天老爸逼着我看三字经,我很郁闷,也很苦恼。三字经就那几个字我背它干什么老师留得作业就很多,还得背着破玩意儿。
不过好在那些字儿可以在段嘉玮面前炫耀一下。她还总是理直气壮地说:“我要是背起来比谁都快。”
其实我总是听家里人说,小时候不知道学,长大就后悔了!我很纳闷儿,可能是我还没领悟吧。其实我一听背东西就晕,但是在老爸的严加看管下,我还是背下来点儿。
其实背三字经还是有用的。只不过现在还没有用到的地方吧。
;关于罚抄《三字经》的相关说明
尊敬的各位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凌晨好,今晚对于我们来说,可能都是一个不眠之夜。同是不眠之夜,却有不同原由。
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今夜难眠是由于我昨天给大家布置了罚抄《三字经》的作业,大家都在奋笔疾书,品尝学习之苦、承受应付之痛。
对于我们的家长来说,今夜难眠可能是在陪伴孩子,可能同时在心底里对我这样无情的老师予以无数次谩骂、诅咒、不理解而气氛难眠。
对于我来说,正在纠结当今社会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是多么艰难!尤其是做一个自我感觉还全心全意为学生的好老师更是难上加难……
下面我想和各位家长及学员再说几句掏心窝的话。不求大家理解,更不求各位家长及学员与张某人的观点相苟同,我只想表达一下我关于带学生的一些认知或者思想吧。
尊敬的各位家长,不论你现在内心深处如何看我、如何恨我、如何诅咒我,希望您和自己的孩子询问清楚我为什么让部分学员罚抄《三字经》的原由。
搞清楚问题原因后,我想和大家说:
第一,对于一个人来说十几、二十几的时光既是简单的,又是充满可能性的。这段时光影响了一个人的事业选择、爱情走向、甚至整个人生,同时也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今天我们吃了学习的苦,明天我们可能就会少吃生活的苦。
第二,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尤其是从事高标准、高要求、高端行业的人员都需要我们具备严谨、认真、负责、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折不扣等优良品质,严格杜绝敷衍了事、投机取巧、蒙混过关等不良习惯。而好多好习惯的养成我们需要从小做起、从小抓起。
第三、我布置的罚抄工作,也许在很多家长及学员眼里或者心里有些不可理喻、有些无法理解。但是,我想说的是,我这次的狠心不仅仅就是想让我的学生简单的明白一些大道理,还想让他们深深的记在脑子里,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高标准、高要求的去约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我经常和大家说的一句话:“学习其实很简单,做到四个字——‘听话、照做’即可”!好学生和差学生有什么区别?成功人与普通人的差距从何而来?这个差距虽然受若干因素的影响,但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由于我们是否打折扣所造成的,而且这个折扣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仅影响着一个人、一代人,而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祖祖辈辈。
第四、我们的学员已步入或者即将步入初中生活,也就意味着已告别对是非好坏懵懂的童年生活,他们现在正在慢慢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为了让我们的孩子更快的成长、成熟,更好的去适应他们即将迎来的初中生活,我们各位家长似乎也该放手让其亲自品尝人间的酸甜苦辣咸,适当的去放手让其承受一些所谓的挫折、困难与折磨。不要再过多的去干涉孩子的成长,因为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孩子们需要去展翅翱翔,请各位家长不要总是拖孩子们后退。当我们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思考时,会不会感觉有时候我们的做法是否有些太自私?不是孩子怕吃苦、怕受累,不是孩子不想成长,也不是孩子一直需要我们的庇护。而是作为家长的我们害怕孩子成长、害怕孩子成熟、害怕孩子成长太快,害怕孩子过早的离开我们……
第五,我不能说我的所有做法全部正确,但我能说,对于我的每个学员我所下的每一个决定,我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都是有所目的的,我都是想通过一些做法让我的学生懂得或者学会某些道理或者技能的,我没有害任何学员之意,我虽然只是一个家教老师,但是从我第一天做这个工作起,到今天为止,乃至以后我都是凭着良心在做这个工作,都是凭着良心在维护“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
天雨虽宽难润无根之草,佛法无边不度无缘之人!
布衣先生:张
2019819凌晨2:24
非常好啊。
南怀瑾先生谈儿童读经(1)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关于大家习惯所称「儿童读经」的事,「儿童读经」是大家最近讲惯的术语,其实就是儿童读书。不管称儿童读书、儿童读经,或儿童中国文化导读也好,在我的看法,这个时代,尤其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国家,在近七、八十年来这个时代,中国人一听到「读经」两个字,就莫名其妙地反感,认为是复古,走倒退的路线,或者认为不合时宜,这都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因此,我对大家推广的这个工作,就改个名称,叫做「儿童智慧开发-中国与西方文化导读」。这样一来,一方面免除各方面的误解,另一方面也为中华民族建立一个承先启后的新文化。
其实引用孔子的话,什么事都要「正名」。甚么叫正名呢
就是对于事情的一个主题,先要弄清楚,实际上,我们提倡的儿童读经运动,就是一个背书的方法,就是教人家肯读书、肯背书、肯唱歌,没有别的东西。就是教刚生下的孩子,从零岁起到十五、六岁之间,就读书、背书。读诵的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儒家、道家很基本的一些书,甚至包括佛家一小部分也可以,不过在传统的教育上,是以儒家的书为基础,佛家的书,要大一点再读。背书的内容,不仅是中国的基本文化要背,还要背其它各国的文化,如英文、法文、德文等等。过去,西方的教育方法,不管欧洲、美国也和中国一样都要背书。
大家都会觉得很古怪,认为在这个时代,怎么还要教小孩子背书?一般人不懂,这是中国人已丧失的基本教育方法,也可以说,西方人也忘记了。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高声朗诵,有什么道理呢?这个含意很多,朗读多了,自然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学。换句话,也懂得文字和语言之间拼音的学问。不管中文、外文,高声朗诵,慢慢悟进去,等长大了,音韵学懂了以后,将来的学问就广博了,假使学外文,不管英文、法文、德文,统统会悟到音韵的拼法,一学就会。在中国古代,这是个普通的教育法,大家都会的。但是这个世纪中国开始接受西方文化后,对儿童的教育,再不采取朗诵,背诵方法,而着重知识的灌输与理解。这是因为在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期,受美国教育家「杜威」思想的影响。后来影响到美国,教育上讲「实用主义」,主张教育就是生活,推翻他们所认为古人背诵是读死书的这种制度。认为念诵、背诵是像打针一样注入式的,又像喂鸭子硬喂进去,只会把人喂坏了。所以一百年来,东西方学校的教育都采取较放任儿童的方式,不需要背诵。只要求他懂得,来启发他的脑筋,开发他的智慧。尤其在中国「五四运动」这个阶段,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彻底的推翻了读中国的古书,接受新的教育,把一些教科书都变了。过去是读《大学》、《中庸》、《论语》、《孝经》、《三字经》、《千字文》,变成读的是「小猫叫,小狗叫,开学了,开学了,老师早,老师好」,这是学语言,没有文化了,一直沿用到现在,这种教育方法所造成的流弊,祸害是非常大的。所以这一代的中国人,变成没有文化根基。我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我们只要看看犹太人就知道。自摩西出「埃及」,到现在二、三千年来,犹太人在世界上,始终是第一等人,在几千年以后的现在,重新建国,建立了以色列。犹太人几千年来的教育,自己独立一个系统,不与外面接触的,始终保存他的文化精神。可是世界上的人忽视、轻视了这一点,尤其我们中国人更不注意,这个问题是很严重的。
「五四运动」这一班人,为了使中国走向现代化,推翻旧文化,可是新的中国文化是什么,并没有建立。所以对中国文化就拦腰砍了一刀。现在国内文化断层是很严重的,这几十年来,新的权策,新的一些做法,几乎连根都挖掉了。像我们这个年龄层,七、八十岁的人,快要死光了,将来要想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使国家民族文化保存下来,几乎不可能。因此趁我们还在,极力地提倡注重文化。
提倡以后,推广些什么?现在回到原来的本题,也就是我们让孩子们背书朗诵的方法,不须告诉理由。不管四书五经,或是古书,任何一段,像唱歌一样,很轻松愉快地背诵,不给他讲解,偶然稍稍带讲解一点。这样背下去以后,一辈子都有用,一辈子都忘不掉。不但中国文化要背,外文也要背。
我们需要认识背诵,重点在那里,也许大家可能还不知道。中国五千年文化,以及西方文化,西伯来文也是靠背诵流传下来的。中国唐朝、欧洲十二世纪以前,还没有发明印刷术,也没有纸张,人类文化保存,是靠每个人背下来,口口相传。譬如,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烧书,在那个时候已经发明毛笔了,有些是用毛笔写在牛皮、羊皮上,或用刀刻在竹片上,然后一卷卷卷起来,所以读书是一卷一卷的,所以叫开卷有益。自秦始皇烧书,到汉武帝开始重新恢复文化,距离七、八十年之间,中国文化,《四书》、《五经》、《老子》、《庄子》,都靠这老先生亲口背出来,口口相传。你以为是像现代靠印刷术、计算机联网出来?不是的,都是背出来的。他们这些读书人、大学问家,怎样读书呢?都背来的。比如过去背了的《大学》、《中庸》,随时想起就背一背,从小背到老,中国文化是这样背下来的。即使到了宋朝以后,发明了印刷术,还要背啊!因为那时印书不是很普及,也是很困难的。甚至到满清末年民国初年,在我小的时候,有些书还是借来抄,亲手抄,然后背。当时印刷业并不像现在这样发达,一本书、一篇文章要亲笔抄写三遍,还要背给老师听。像林则徐、林则徐的好朋友龚定盦这些人,都是背书的,而且背的很熟啊!背诵的方法,不但不妨碍社会的发展,反而使社会文化发展更发达,更精详。可是现在人不懂,以为背书是背死书。至于背书的理论基础,这就牵涉到修养的科学,以现在来讲,牵涉到脑的科学。背书非专一、安定不能背起来。小孩子背东西是不痛苦,是很快乐的。因为专一唱歌、专一背书,脑筋就更宁定。思想行为都要变的。这个就要讲到脑波的问题,譬如大家讲修养、修道、学佛打坐,打坐就是使脑神经专一思维,专一思维,就宁定,使身体生理机能改变,健康起来。脑子变健康,那么思想行为也变健康了。背书有很多很多好处的,现在一般医学,尤其脑科医学,还没有作详细研究。关于脑科医学这点,我也不是专家,只是大概提一下,背诵的作用可增加一个人的智力,记忆力,思考能力,使头脑就更细腻、更精详。
我们现在提倡儿童智慧的开发,习惯也叫读经,就是那么一种古老的方法,那么简单一条路线。这个工作每个家庭都可以开始,拿本古书就可以背。我们现在印这些书,发送出去,只要有人肯背,就帮忙他。
问:有人提问读经跟经济效益有没有脱节
答:如果父母所希望的经济效益的定意,是让每个孩子们从学校毕业出来,在社会上,就能找一份工作,可以赚钱谋生致富的话,那么有的人读了大学、硕士、博士,找不到工作的还很多呢!至于说读古书出身,将来到社会上找不到工作,赚到钱或赚不到钱,谁做结论可能读了古书在社会上更好哇!比如说,我就是读古书,背古书,我的经济效益好像比你们都好一点。至于读了古书以后,怕孩子长大以后没有经济效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孩子们背诵古书,真的把古文背好,智慧开发以后,读现在学校的教科书,一看就懂了,这效益已经出来了。我们看到现在的教育方法,每个孩子从小学到中学,书包越背越重,眼镜越戴越厚,晚上做功课到九、十点,天天考、年年考,考了高中,初中读的东西不要了,考了大学,前面的东西都不要了,这都是浪费。如果用背诵的方法,把文字基础、文化基础打稳了以后,读这些教科书,并不要花几年时间,只要几个月,中学教科书就都会、都懂了。这样可以节省好多时间,节省好多办学经费。可是大家不懂。经济效益的理论可以说是很大的。
问:现在工业这么进步,金融发展那么快,再反过来读古书,中间有什么关联
答:工业发达,工商业作股票,经济、金融发展的时代,也要知识啊,知识要智能指挥,读了这些古书以后,脑筋开发了,学知识就更容易了,智慧更高了,不但没有冲突,还有好处啊!
问:小孩子功课很多,那么再读这些古书的话,就没时间了,而且也增加压力。
答:现在在台湾全省各地,台北薇阁学校,以及在大陆很多小学,每天十分钟,或每个礼拜只花两次半个钟头时间来背书,等于一个礼拜只花一个钟头,就像唱歌嘛!这不会增加功课的压力。现在成果已出来,他们背熟了,中国字认多了,读学校的教科书认得更快了,自己也理解进去,不会增加压力,反而使他们更轻松愉快地打开脑中的思想,增加知识,一点都不妨碍。我倒认为现在的教育制度,都在浪费青年的头脑、精力,乱读的书都没有用。像我的方法,原来我叫我家的孩子不要去学校读书,我说你们六岁起,我教你们六年,包你直接考上大学。可是孩子的妈不赞成这种做法,那只好听他妈哈哈喽,所以孩子自己吃了苦。现在湖北武汉的一个孩子,父亲教他背书,现在13岁,升大学。这也是一个案例,不但没有浪费时间,还争取缩短了教育时间。
问:还有一个问题,背完了永远会记得吗
答:像我们是背书出身。对不起,还是记不得。可是到底记得不记得呢?记得。我7、8岁读的书,我现在80多岁,你提了那一点,我马上都可以答出来,还是忘不了,理解了就忘不了。现在学校里,6岁起,读到20几岁大学毕业,拿到博士,有时你问他,这十几年当中学的东西,就答复不出来呀,这是常有的事,很明显的事。因为他不肯背诵,是应付临时的考试,那样叫做强记、硬记。「硬记不是背诵」,背诵像唱歌一样,不用动脑筋。现在的教育,假如是用脑筋强记,把脑筋都记坏了,这不是背诵。像有些人,大学毕业了,再去背书,用的方法是强记,不是背诵。因为他已经成人,就是强记,背诵是小孩,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什么内涵,并不知道的,就是会唱、会念、这个叫背诵。以佛学来讲,背诵是进到第八阿赖耶识里去,记忆强记是第六意识的作用,是脑子表层的作用。比如一个小孩子学普通流行的歌曲,随便一听就背来了,他不要用心的,就永远记得了,这就是背诵。硬记的不算数。就像我们现在看那些***站在台上拿讲演稿一样,是强记的。每天怎么样讲演,是秘书替他写好的稿子,要点也是你说的,可是自己就记不住。然后一边演讲一边看稿子,这是现代人的作法。古代的人不会作这个动作。现在这些高级领袖,站在台上背自己的演讲稿,自己还不晓得是讲了些什么东西,这是很丢人的时代。过去的学者也好,了不起的英雄领导哪里还会拿个稿子去讲话,心理想的什么要点都有,就直接讲出来。我们小的时候,看到革命的老前辈,上台演讲从来不带稿子的,但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现代人长篇大论,站在那里,低着头,戴个眼镜,看一下,抬起头讲一句,讲了上半句,忘了下半句,自己也不晓得讲些什么,这就是不读书、不记诵的问题了。
为「儿童中国经典文学诵读」乐园介辞(2)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有一个重要的老问题。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明个什么理呢?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人本来生来就是人,个个自然会做人,那里还要有什么另外一种做人的道理呢?不错,人本来就是人,原始也和世界上一切「灵长」的生物差不多。但人类的老祖先,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开始建立了一套文化,教育我们后代子孙怎样才能懂得「人伦」的基本道理,然后才扩充到怎样去为「生活」,怎样好好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完全不同于一切「灵长」生物一样的原始状态。当然,其中还包括了「科学」的、「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等等文明。
如果要问中华民族—中国人素来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让我们再重复一句:是为了「做人」。不是为了「生活」。因为「生活」的意义,是人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怎样设法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同时,使人人都有更好的「生活」,过得很舒适快乐的一生。这都是在「读书明理」以后,因为「智慧」「智识」的开发了,就容易懂得了「谋生」的「技术」和各种有利「谋生」的「智识」。也都属于「读书明理」,明白了「人伦」之道以后,那是当然、必然的事。
但很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我们要孩子们去学习,读书受教育,就是为了孩子们将来的前途,有好的职业、有高的待遇(差饷),或是能够赚很多的钱,过得很好的「生活」。甚之,有的人,还把自己一生的失意,或一生做不到的事,都寄托希望在孩子们身上,拼命迫他去上学读书。完全不考虑孩子们的「性向」个性的所好和兴趣,也不了解孩子们的脑力和健康,一味的迫孩子们读书学习,不知道「爱之反而害之」,因此,妨害了孩子一生的后果。尤其是现代化的学校和课外补习的教育方法,简直是「竭泽而渔」的办法,使一般还未成年童子们的脑力健康,受到过分负荷的伤害,最为严重。
其实,一般的人们,太过年青现代化了,根本不知道过去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有多么的轻松愉快,使儿童们在歌唱舞蹈的气氛中,达到文化教育水平。古人所说「弦歌不绝」,就是这种境界。尤其是所采用的古书,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智识」的结晶,所以后世的人,就很尊敬它叫做「经典」。而且所谓这些「经典」的古书,它本身的文字,便是「文学」的「艺术」作品,所以也叫它是「文章」。好「文章」,就是「文学」的「艺术」,一定可以朗朗上口,便是很有韵律的歌唱。无论古文和现代的白话文,这个道理都是一样的。因此古人把最难记的「算术」,和其它「天文」、「地理」、「物理」等学识,都编成「歌诀」来唱,声声「朗诵」。那便是最高明的方法,使儿童不用绞尽脑汁去背记,自然而然地进入记忆,一生到老也不容易忘掉。而且犹如现在的计算机一样,意识一动,就在嘴上背诵出来了。只要有内行的好老师,懂得这种不是「注入」式的教育法,就可很自然地达到「启发式」的「注入」效果了。
我是从幼少开始,亲身经历新旧各种读书的教育法,现在已经活到八十年了。从十二岁起,一边做学生,一边代老师上课。以后又经历过文的、武的、在世的、出世的、中国的、洋式的各种教育方法,都做过学生,也都当过老师,一直看到现在,深深感觉到现代的学校教育法,以及家长们对儿女的教育要求,都有很大的偏差,应当「反求诸己」,不可再来自误误人了。不过,文化教育,是国家民族全民的大问题,我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可以补救。但很高兴看到了大家有心之士能够领先尝试传统文化的教育法,为后一代的民族幼苖,培养文化的读书种子,使他们懂得「人伦之道」的「做人」道理,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艺术,懂得人生进入「文学」化的境界,不禁使人倦眼顿开,欣然乐为之介。
丁丑春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五日
关于读经的问答(3)
问曰:读经教育是否就能通古博今,因为读经比较枯燥,是否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用的?
老师答:背诵不要觉得新奇,这是古老的方法,以我所知道的背诵,外国一样的,像读英文、法文、德文,整个人类,现在要讲学问,你们要注意,大概你们不到三十年就看到了,我们讲世界文明,将来世界文化的统一,你们应该有这个眼光和心里的准备,才可以谈文化,也不要死认为中国文化了不起,也不要人文外国的文化起不了,慢慢来,要整个的人类文化……所以当年大家的教育,统统背诵的,英文法文一样,现在外国人发现自己这方面是缺点了。背诵有个什么好处呢?我们晓得念,外国人资料告诉我们,尤其背诵还可以治疗帕金森毛病,治脑的毛病,还可以治记不起的毛病,尤其美国人告诉我们,背诵英文德文还不行,最好背中文,尤其中文对付脑病特别。这是外国人给我们的资料。从前的人学东西都是背诵,你看动物,跟着妈妈先学怎么叫,一样叫就是背诵。教还在背诵不准讲理哦。只教他背,唱歌嘛。先我们以前背诵,譬如说,给你们发的资料有一篇《大学》,《大学》是基本的教育啊,这个《大学》是我十岁背的,你说怎么背呢?像我们以前读书,不看书的……(师示范朗诵《大学》和诗词,讲述私塾教育的乐趣)这样唱的,这样背的,背来了,以后就忘掉了,后面一提“夜落乌啼”,就“霜满天”就来了。不用脑筋的,还要脑筋想,哪句诗怎么背,那么完了,不叫背书。譬如我常常告诉年轻人要背书,尤其英文也要背,以前英文教育,先学音韵,先学文法,现在先学语文,这个是不同,所以背书的好处,还可以治病,还可以唱歌,还可以念经,还可以对付鬼的啊,有时候鬼一来,你念书声音一背,那个鬼教跑掉了(众笑)信不信在你,说不说在我啊(一笑)。
问曰: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和工商业文化的关系?
老师答:传统文化和工商业文化当然有关系了,传统文明也好,工商业文化也好,现代科技夜好。诶,我们是不是一个人啊,问我们自己,当然是个人。我们是不是个中国人,当然是个中国人,我们跟老祖宗一样不一样,一样的啊!既然是一样,都是一个人,不管时代怎么变化,自己重要站起来。现代文明只不过接受一个新的方式而已。尤其久的文明看多了,看新的文明,和新的文明一结合,你有最高的智慧啊。这没有差别,人总是这样一个人,现代文明总没有改变一个人吧?!我还常常告诉大家,你们注意啊,有个西方的资料啊,这个资料在英国国家博物馆,现在公开了,英国人那里有资料,几百年来研究过人种,把中国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棕种人,把他们配对,以前白种人不告诉我们,现在没有办法,都知道了。一配对以后,糟糕了,只要哪一种人跟黄种人结婚啊,第一代生下来眼睛黑了,第二代头发黑了,第三代都变黄种人了。是真的哦。所以你问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你管他呢,你中国人什么文化来都给你融化掉了,都“黄”了(众笑)。
问曰:当代的学子要塑造什么样的特质,才能真正成人,将来才能驰骋天下,成为天下的大英雄?
老师答:这个问题我常常告诉年轻人,四个字,一个知识分子这个时代要养成:卓尔不群的特性,什么叫卓尔呢?每个人养成独立的道德人格。不跟着时代转变。不为世俗所转,不流于俗。现在的人拼命要讲发财,发了财干什么用。赚钱非常难,花钱更加难,很多朋友说要做好事,我问你们会用钱吗?你们就不懂得花钱,比如你们学佛学宗教,那么好,我现在就给你十万块,告诉你到今天晚上十万块做好事花得一毛不剩,你花得完,回来我再给你二十万,可是你真做不到。至于你到卡拉ok,给**胭脂花粉钱,一百万一下子送出去了,那就花钱吗?那谁都会。真每一块钱都做了好事,真做不到。做好事还要有善缘,还要有福德,还要有机会呢!天天想做好事,做好人,吹吹容易啊,好人没有榜样的啊,好事是没有机会给你做啊。所以要养成卓尔不群,独立的人格。
关于文言文(4)
中国古人了解,语言最多三十年一个变化,因地方不同带来的语言变化也是一种,所以把语言和文字脱开。后人只要花两年的时言,学会了一两千个字,几千年以上的书也能读懂。外文不同了,譬如英文,现在已经一二十万字,还在不断地发展下去。一百多年前的外文古书,现在人已经看不懂了,非要专家研究不可。中国文字不同在这里。
中国文化宝库一把钥匙打开,就是古文。古文、古诗学好了,白话文、白话诗也自然会写得好。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