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祖师是谁,为什么孙悟空叫他师傅?

老师 0 74

菩提祖师是谁,为什么孙悟空叫他师傅?,第1张

菩提祖师是谁,为什么孙悟空叫他师傅?
导读:菩提祖师,其实在天开之初仙界有5巨头,便是五位巨头是、太上老君、原始天尊、接引道人、准提道人、通天教主,菩提老祖便是通天教主。《西游记》中菩提祖师,佛道合一的名字,道家的气质打扮,儒家的行事思想,为一个精通道教、佛教及诸子百家的高人形象。亦

菩提祖师,其实在天开之初仙界有5巨头,便是五位巨头是、太上老君、原始天尊、接引道人、准提道人、通天教主,菩提老祖便是通天教主。

《西游记》中菩提祖师,佛道合一的名字,道家的气质打扮,儒家的行事思想,为一个精通道教、佛教及诸子百家的高人形象。亦是重合了当时三教合一的思潮。“灵台方寸”与“斜月三星”都寄托了作者三教合一的思想。《西游记前传》中介绍了菩提祖师的来历和奇特经历以及隐居灵台方寸山的的缘由。

菩提老祖是他的第一任老师。老祖传授给孙猴子变幻之术,又能让他一个筋斗就能翻出万里之遥。祖师道法高深,早就算到了孙大圣一定会闯下弥天大祸,故在徒弟临走前,要他发誓不准对任何人说出他的师门。整部西游记中,祖师的来历没有被说清。只能从侧面知道菩提的法力。在西游记中,有一个默认的规则,徒弟的法力是远远比不上师傅的。 

扩展资料

奇特经历

菩提祖师精通三教诸子百家,法力无边,却只是在深山洞中隐匿授徒。他给孙悟空起的名字是佛家的称呼习惯,和后来的悟能、悟净刚好对应。他并没有传授孙悟空想要的长生不死的方法,却在明知孙悟空会出去惹祸的情况下,用三年教会了孙悟空十八般武艺和七十二变以及筋斗云,这些都是些打斗逃生的本领。

他不让孙悟空出师门后再提起他,否则就让孙悟空万劫不复。自从孙悟空从斜月三星洞出走以后,菩提祖师再没有出现过。

后来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又教会了悟空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等等。可以说这般兼容三教九流的神通,是《西游记》中其他神仙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即便是如来和太上老君,也只不过是佛、道两家而已。可以说,菩提祖师虽然名气不响,却属真正的高人,法力无边。

参考资料:

-菩提祖师

他神龙见首不见尾,在西游世界中只出现在孙悟空的拜师生涯中,此后,没有人再见过他,也没有人再提起过他。以常理来说,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应该是人尽皆知的,可他倒好,整个仿佛从未存在过一般,就此销声匿迹。

但同时,他也无处不在,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和筋斗云是他的法术,孙悟空使用这两个绝技时,他的影子仿佛又出现在了大家的眼前。

他就是孙悟空的授业恩师菩提老祖,之所以说他神龙见首不见尾,却又无处不在,这完全可以归功于孙悟空。

孙悟空天资聪颖,胆大心细,是菩提老祖最成功的的弟子,可是同时他的放荡不羁也成为菩提老祖最失败的弟子,在这种矛盾之下,孙悟空成为了种种斗争的核心,串联起了整部西游,是西游的灵魂所在,没有孙悟空,就没有西游。

说到最成功的弟子这一点,是因为菩提老祖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而且懂得因材施教,他考察每个弟子的资质,然后传授给这些弟子最适合他们的法术,让他们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自己和法术的威力。

筋斗云和七十二变就很契合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变化多端又灵活方便,正是这两个绝技让孙悟空在此后的斗争中可以不落下风。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的途中,这两个绝技让孙悟空威名赫赫,几乎无人敢主动招惹,这也是他们最终可以成功渡过八十一难并取得真经的一大保证。

那为何又说是最失败的弟子呢?

在孙悟空被菩提老祖赶出师门后,孙悟空其实劣迹斑斑,他仗势欺人,随便到龙宫夺去了人家的宝物定海神针,更是为了一己私欲大闹地府,把整个地府世界搞得乌烟瘴气。

后来,被招安上天之后,孙悟空仍然恣意妄为,骄横霸道,在他眼中没有等级观念,没有高低贵贱,而玉帝的软弱正助长了他的这种做法。

最终,他走上了整个天庭制度的对立面,大闹天宫,在封建制度下,孙悟空的这些行为都是大逆不道的,对整个天庭制度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对菩提而言,这不能不说是失败。

在《师说》中,韩愈很明确提出,老师最主要的三个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是最首选的。

所谓传道,就是传授对做人做事的智慧,是一个人立足的根本。可是,总管整个孙悟空的学习生涯,菩提老祖只有授业,没有传道,也没有解惑,这让孙悟空迷茫不自知,莽撞也不自知。

这种教育方式教育出来的往往是高手却德行不足,而孙悟空就是用这种方式 教育出来的,正因如此,孙悟空一开始的那些夺宝错事也有迹可循了,菩提给了他法术,却没有教他怎么用,等孙悟空在摸爬滚打中学会之后,早走了许多弯路。

都是,菩提祖师实际上属于天开之初仙界的5巨头,五位巨头是原始天尊、太上老君、准提道人、接引道人、通天教主,菩提老祖就是通天教主。

菩提老祖就是上仙,不用受三界的约束。开天辟地来,天地间分了五界天,虫,人,地,神,鬼。独仙不在里面,仙属于隐者也,不问世事,隐世于世外桃园,孙悟空的师父属于仙这一类,他的师其实是洪钧老祖,也与太上,元始等等人是同门的师兄弟。

隐居在西牛贺洲,菩提老祖对于身为弱者的普通民众,他进行了传道授徒,布施于百姓,正属于兼济天下的表现;对做为强者的诸天仙佛,他不于他们同流合污,而属于默默无闻,这就是独善其身的体现。

《西游记》里面菩提祖师,属于佛道合一名字,道家的打扮气质,儒家方面的行事思想,为一个精通佛教、道教及诸子百家的高人形象。亦是重合了那个时候三教合一的思潮。“斜月三星”与“灵台方寸”全部寄托了作者的三教合一思想。《西游记前传》里面提起了菩提祖师的奇特经历与来历还有隐居在了灵台方寸山的的原因。

孙悟空的第一任老师就是菩提祖师。老祖教给了孙猴子变幻之术,又使他可以一个筋斗就翻出了万里之遥。道法高深的祖师,早算到了孙大圣肯定会闯下弥天大祸,所以在徒弟临走以前,要他发誓不允许对任何人讲出他的师门。整部西游记里面,祖师来历没有被讲明白。只可以从侧面清楚菩提的法力。在西游记里面,有一个默认规则,师傅的法力肯定比徒弟高。

孙悟空学艺时候,菩提自己说他精通百家安排悟空任意挑一样学,他教孙悟空选学的低级课程,就有了道字门里面的三百六十旁门,还有术字门的趋吉避凶、请仙扶鸾,流字门三教九流的朝真降圣、看经懂佛,静字门的戒语持斋、参禅打坐,动字门的攀弓踏弩、采阴补阳等等,十分的驳杂。

在开讲大道时候菩提可以“讲一会道,说一会禅,三家配合的非常自然”。从这部分可以看出:菩提没有拘泥于一门一派,百家皆通、兼容并包。 后面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又教会悟空筋斗云、七十二般变化等等。

能讲这样兼容三教九流的神通,是《西游记》里面其他神仙全部难以望其项背的,哪怕是太上老君与如来,也仅仅是是道、佛两家而已。能讲菩提祖师尽管名气不响,却是法力无边、真正的高人。菩提老祖就是结合了那个时候三教合一的思潮。“斜月三星”与“灵台方寸”全部寄托了作者三教合一的思想。菩提尽管法力通天,却没有给人一种高不能攀、触不可以及之感,他更像是一位隐在世间的圣人、高士。这个菩提的形象或许是吴承恩希望寄托的对“ 大隐隐于市”的神往与钦佩,菩提就是高圣。

菩提祖师在三界中,是能够放在“祖”这个级别的人,他精通儒释道百家思想,有三百六十傍门等法术实力很强悍,用三年教出来有能力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可知他在三界中的地位不亚于如来,甚至连地仙之祖镇元子都是他的晚辈。

我们都知道悟空在菩提学院呆了十年,所以有人认为悟空这十年的时间都是用来学法术的,却不知道悟空在烂桃山蹉跎了七年,只有最后三年的时光才是他真正学习的生涯,但是菩提祖师为啥非要设定个七年呢?难道仅仅是为了给猴子一个下马威,挫挫他的锐气吗?事实上,这是菩提学院规矩所在。

悟空在花果山的岁月是相当无趣的,除了身边围绕着一群阿谀奉承的小弟,猴哥已经找不到奋斗的动力了,周围都是混吃等死之辈,要不他也这么混日子算了,直到他身边的猴子们或因疾病或因年龄离开他的生命,他方准备寻找生命的真谛和延长寿命的方法。

可是啊,花果山辽阔又富饶,却找不出一个能教授悟空长身不老之术的高人,由此导致猴哥不知道往哪里落脚,半个脚踏着地,半只脚悬在半空东张西望。

守护着花果山的“扫地僧”通臂猿猴和赤尻马猴最先坐不住,趁着悟空迷茫时,通臂猿猴狠狠地泼醒了悟空,将菩提祖师的住所和神秘程度告知了猴子,悟空这才开始了拜师之旅。

猴哥找到斜月三星洞外时,被一阵嘹亮的歌声给吸引了,可是这位大哥并没有和他探讨音律中暗含的玄机的兴趣,只是遥遥的给他指明了学校的位置,猴哥一步一脚印走到校门口,正寻思着用什么姿势敲门时,大门吱呀一声被里面的人打开,此后猴哥变形记就开播了。

进入菩提学院的猴哥并没有得到旁听菩提老师讲课的机会,只能跟着不知名姓的师兄弟们浇浇花练练字劈劈柴,过着安逸而又无聊的生活。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猴子的耐心告罄,在菩提祖师讲课时发作了,老师只是笑了笑——

祖师道:“你既识妙音,我且问你,你到洞中多少时了?”悟空道:“弟子本来懵懂,不知多少时节。只记得灶下无火,常去山后打柴,见一山好桃树,我在那里吃了七次饱桃矣。”祖师道:“那山唤名烂桃山。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你今要从我学些甚么道?”

为何菩提祖师知道悟空去了烂桃山七次后,就同意传授他法术了呢?

这应该是菩提祖师心中给门下弟子的期限,上一个享受这个待遇的应该是悟空遇到的樵夫,那时的他也是在行砍柴之事,所以说这应该是菩提学院的规矩,想要学习技能,先得学会修身养性,这几年的时间是用来锻炼他们的心性的,之后才可以步入正轨。

孙悟空走后师徒再未见面,那菩提究竟去哪?真正原因让你难以置信!在原小说中,孙悟空划着木筏去往方寸山,拜了菩提老祖作为老师,学习变化之术。学成以后,因为在师兄弟面前玩闹一番,所以被菩提赶走。走的时候,菩提老祖叫孙悟空不要向人提起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不许再回来见他。

这个情节在86版电视剧中有所调整,孙悟空在因为和两个童子不和,所以推到了人参果树,因此师徒被困,他不得不到处寻找医树的方法,可是毫无头绪,于是就回到了菩提老祖那,可是哪里有人?于是大家都问菩提去了哪里

佛曾经给弟子讲过西牛贺洲,这个地方就是就是菩提老祖的道场。这样的好地方,山清水秀,还住着很多修行的人,可是孙悟空去了不见人影,这是为何?其实,菩提是去了三界之外。众所周知,吴承恩本身就子小说中加入了很多佛学在里面,所以有学者才会这样认为。

孙悟空飞了那么多地方,求的是长生不老,但是身体是很容易坏的,不会长久,所以留在三界中不是长久之计。而三界之外,指的是一真法界,没有欲望,没有分别,没有我,没有我我所,就是学佛人讲的空。所以菩提老祖没有什么牵挂,虽然教了孙悟空很多变化,但是没有执着这份师徒关系,这才说了那番看似无情的话。

所以这就可以联想到,菩提老祖为什么给这只石猴取名字的时候叫悟空了吧,这就是其中的原因。那么最后孙悟空做到了吗?这个很难说。不过在一开始的时候,他是有赤子之心。原小说中孙悟空这样说:“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这是很有悟性的话。

可是自他学成下山之后,一身的本事,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上可以大闹天宫,下可以大闹阎罗殿,几乎没人管得了他,当初说的都不记得了,所以才又出现了唐僧。所以孙悟空的出现像是人的一生,出生的时候,都是很可爱的样子,一片白纸,说的做的都没有邪心。可是到了中年,或许不用等到中年,就染上了很多社会习气,这时就会像是离开菩提的孙悟空。到了晚年,因为见多了人情世故,而往往会有所觉悟,如同到了灵山一样。或许这就是吴承恩的一个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