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暖水瓶的故事

领导 0 78

老物件暖水瓶的故事,第1张

物件暖水瓶的故事
导读:  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总被一些事情萦绕着,心口还莫名其妙的阵阵发痛。睡眠质量不高,梦总让人不想醒来,生物钟也开始紊乱。清晨起床后,为了不让自己沉寂在梦中,开始找一些家务事情来做。   无意间看到阳台旮旯角落里静静地放着一对铁皮暖水瓶。想

  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总被一些事情萦绕着,心口还莫名其妙的阵阵发痛。睡眠质量不高,梦总让人不想醒来,生物钟也开始紊乱。清晨起床后,为了不让自己沉寂在梦中,开始找一些家务事情来做。

  无意间看到阳台旮旯角落里静静地放着一对铁皮暖水瓶。想起儿子几次发现它都叫嚷着:“妈,我们家里现在洗菜有速热水器,烧水有气压式电热水壶,洗澡用天然气热水器,冷热水随时使用多方便。家里还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保温杯。你看我们家这对暖水瓶,我小时候就用,现在您又不用。家里也没有地下室,堆在屋里显得乱七八糟的。它的使用年限也够本了,留着占用空间淘汰吧!”。

  我悄悄地将视为古董的它们放在隐蔽地方,生怕被他发现,趁我不备扔了。心中却想着找个需要的地方送出去。恰巧社区最近新添了几个新人,电水壶烧水也不够喝。我便想起了尘封已久的暖水瓶,可以将它送到需要的地方。

我赶紧将它取出来,用抹布拂去外表灰尘,食用白醋倒进瓶胆,加点清水盖上瓶塞,上下使劲来回不停地晃动着。然后又找一个新刷子,刷一下内壁。最后将瓶里水垢倒出来,探进头看瓶胆内壁光洁如新。瓶外面,再用钢丝球一点点擦洗,瓶盖是铝皮制作的,经过清洗以后亮洁如新。瓶身是红底白色的碎花纹,喜庆吉祥的铁皮暖水瓶,就这样一点一滴地被我擦洗干净复原本来的模样。

  看着这对暖水瓶,想起初见它们的情景。1996年10月的周末下午,父亲将它们从石嘴山市百货大楼采购回来,将做为我陪嫁的嫁妆。习惯询问价格的母亲问道:“老李,这么好的暖瓶多少钱一个?”“80元”父亲简单回答。母亲惊叹一句“啥!一个80元,太贵了。”父亲忙解释说道:“娟子和建荣收入不多,这对铁皮暖水壶营业员介绍质量最好,保温性能好,全包围经久耐用,也耐磕碰作为女儿陪嫁用一辈子也不坏。”母亲说:“营业员几句好话,你又上当了,塑料暖壶不贵也挺好的。”正在卧室看书的我听到后,跑出来拿起暖壶左看看,右看看爱不释手。赶忙搂住母亲说:“妈,您放心,我会爱惜它。”母亲看着我笑了说道:“你爸宠你,彩礼一分不要。一对双面瓷洗脸盆,就在百货大楼买40元一个,花费80元;现在暖瓶又花了160元。百花市场也有买日杂用品私营小店,可他就认准国营企业。妈不是心疼钱,居家过日子不算账不行的。等你结婚后就知道了。”父亲宠溺道“算了,我们家大女儿进婆家门,一定要风风光光的,花多上少钱都值得。”母亲看着我叮嘱道:“结婚后灌入开水后,瓶塞也不要堵得太紧。暖壶水也不要装太满,不要让水达到木塞的高度。离开瓶口一段距离,可以让暖壶的保暖效果更好。使用的时候要轻拿轻放,少用凉水洗东西,还有保护好自己别烫伤了……”。我虽然用力点点头,但目光却始终看着暖水瓶,探进头看到新瓶胆由双层玻璃制成,夹层中的两面镀上银色,细看却像镜子面一样亮。调皮的吹了一口气,发出嗡嗡作响的声音,便回头看看父亲心满意足开心地笑了。

  我查查历史资料据考证,中国最早的暖水瓶出现于北宋后期。这种暖水瓶也称“暖水釜”和“热水壶”。在宋代的餐饮业中,商贩们冬夜“提瓶卖茶”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行当,他们所用的“瓶”就是保温的暖水瓶。如蔡襄在《茶录》中说:“凡欲点茶,先须令热,冷则茶不浮”。宋时暖水瓶的构造是用玻璃为胆,水银为裹,其基本样式为:宽口、长颈、长腹、瓶口安有开启的瓶盖,还有把手,与现代的没有太大差距。据说,皇帝还将这种暖水器皿赐给出嫁的公主,这个风俗习惯至今保留着。

时光荏苒,它们陪我出嫁,至今屈指可数25年,陪我搬了三次家。记得母亲家里旧暖瓶坏了,准备买新的,我看到后就将家里舍不得使用的另一个八成新暖瓶送去。

暖水瓶瓶塞属于易耗品,父亲总是去早市买回来一对。回来后新水瓶木塞先用冷水泡透后方可使用。因为干木塞盖在水瓶口会自然吸水胀大,到一定程度会冲破。并且还用开水烫了,预防木塞气味,影响水质质量。母亲还用纱布将它包裹起来,一个给我,另一个盖在娘家暖水瓶里。

每当我回娘家用暖水瓶倒水时,总有种亲切感。我家暖瓶因为搬家几次底部颠的凸凹不平,时间一长,我就发现:暖瓶的底座容易积水藏污纳垢。然而放在母亲家里另外一个却完好无损,底座干净整洁。去年母亲家换了不锈钢暖水瓶,也将铁皮暖水瓶淘汰了。我又将它带回家凑成一对。

记得和社区党员闲聊天中,无意说到同事用塑料暖水瓶倒水炸裂,躲得快差点烫伤。还有婆婆家过年小叔子用塑料暖瓶倒水底座脱落脱落,幸亏军人本能,反应能力快,水壶水不多,可是穿着拖鞋脚还是有点烫伤了的事情。让我对现在暖瓶质量产生了质疑。他以前在石嘴山市玻璃厂工作过,兴致勃勃讲起暖水瓶是如何制作出来?暖水瓶胆用双层玻璃做成,两层玻璃都镀上了银,好像镜子一样,能把热射线反射回去,这就断绝了热辐射的通路。把暖水瓶的两层玻璃之间抽成真空,就破坏了对流传导的条件。暖水瓶盖选用不容易传热的软木塞,隔断了对流传热的通路。完善地把传热的三条道路都挡住了,热就可以长久地保留下来。

  抽真空。将已镀银层的双层瓶胆坯的尾管与真空系统连接,加热至300~400℃,促使玻璃释放出所吸附的各种气体和残余水分。同时用真空泵抽气,瓶胆夹层空间的真空度达10-3~10-4mmHg时熔封尾管。这个褪火的过程需要逐步降温,不停地测试温度。以前需要师傅和徒弟一天一夜不停地走动,目不转睛地仔细察看仪表温度。直到最后手摸试温才可以。不然瓶内达不到压力,外力就会爆炸,质量厚薄均匀才可以出炉,这是一门绝活。

  这才得知这对带着父母对女儿婚假生活期望的暖水瓶,多年经久耐用,从没有换过内胆的原因。

  暖水瓶,曾是我们家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默默无闻地见证了从出嫁为人妻,到为人母家的变迁故事;也见证了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养育儿子上大学的日子;同时也见证了夫妻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25年;还见证了娘家的故事。它们像一对不会说话的朋友,分分合合,聚少离多,到各自需要的地方,却成为奏响从娘家到我家锅碗瓢盆交响曲中,不可缺少的物件记忆。历史的车轮,时代的变迁,让逝去的岁月一去不复返。可暖瓶承载的故事,几十年过去了,出嫁时的情景恍如昨天。对镜梳妆,人到中年的我重复着父母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往事历历在目,却让我始终铭记于心,挥之不去,不知不觉泪水夺眶而出,思念的泪水无声息地嘀嗒在暖瓶盖上,发出噗噗的声音并留下印记,去见证生命中的每一天。

个人喜好,非要说出为什么喜欢,大约是这老物件很符合这人的审美,或者是因为这个老物件的历史意义和价值等等,我也很喜欢一些老物件。

我记得以前我去见我的老外婆家玩,她就有一个匣子,很古老的匣子,里面放着一只簪子,那个暂时真的很旧了,很简单的款式,没什么之前的镶嵌物,应该是铜制的吧,黄黄的,很有分量,顶端是一个瓷的镶嵌着繁琐花纹的钗头,我第一眼看见的时候就很喜欢,于是就趁着老外婆不注意的时候拿着玩。

听说那是我老外公送的,我老外公当年买这个簪子的时候,在桥那边遇见了日本人,还差点被杀了。

在我看来,我喜欢这个簪子有很多的原因,一是这个簪子应该是我最喜欢的明国时期的物件吧,我看着这个簪子就会想到那个风尘动荡的年代,莫名的向往;二是这个簪子款式也深得我的喜欢,简单朴素,又很大方;三是这个簪子背后的故事让我觉得很感动,也觉得很有意义。

可是当时我实在是太调皮了,玩着玩着好像随手一丢就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要是现在还在的话,我一定会好好收藏起来的。

我喜欢老物件的这些原因还不算丰富,有的人是因为艺术或者老物件的历史意义和很高的价值喜欢的。不然也不会那么多的老物件被拍卖到那么高的价格,也不会被放在博物馆里给人看了。而且复古本身就是一种风尚。

铝壶,土瓦房的时候家里烤柴火堆的时候就用这种铝壶烧水,现在农村都换了新房,家里都是买的柴火炉,为了家里用热水方便,依然在台面上放这种铝壶烧水;蒜臼子。蒜臼子是用来捣碎鲜辣椒和蒜瓣子的用具;吃饺子的时候,剥几瓣大蒜,放上盐和味精,用力的捣碎,然后把它弄出来放在小盘里,倒上些酱油拌匀,用饺子蘸着吃,那可是难得的美味。

灶火。原来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灶和一口大锅,灶火一般连接炕的,做饭灶火的余温会把炕烧的很暖,一晚上睡的都舒舒服服的。缝纫机。缝纫机当年也是比较珍贵的物件,年轻人成家的时候都会陪送一台风人家,因为要勤俭持家啊。没钱买现成的衣服,只能是自己家的女人买布料在家做衣服。细细想来,一些老物件一时半会儿还不可替代,依然有它的用武之地。

上海凤凰牌自行车。自行车上个世纪70,80年代自行车风靡一时。大家出行都喜欢骑车,凤凰牌自行车质量好,家里至今到现在还有两辆,但是随着现在出行方式的改变自行车也逐步淡出社会出行方式。顶针儿,这一日常生活用品,在我的印象中就是后者。艰难困苦的岁月、拮据匮乏的生活,在母亲的手上留下了太多的印痕,母亲一生度过了多少个辛勤劳作的不眠之夜,小小顶针儿是最好的见证。

现在虽然这些老物件在农村里不常见了,但是在老一代人的家里还能发现一些。这些老物件伴随着他们一代人的生活,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都慢慢消失在了记忆里。年轻一代或许也只能在网络里寻找到一丝蛛丝马迹。其实不论现在的家具多么华丽,美观,总是感觉这些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长的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