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师生礼仪有那些

老师 0 76

中国古代师生礼仪有那些,第1张

中国古代师生礼仪有那些
导读:1、稽首:古代拜礼,“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

1、稽首:

古代拜礼,“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2、跪拜礼:

属于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以及拜天、拜神、拜庙之礼。

3、 土揖:

用于长辈或上司还礼。行礼时,身体肃立,双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约30度,推手稍向下,然后缓缓起身,恢复立容。

4、拜师礼:

步入学堂后,要举行拜师礼。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古代的拜师礼适用于所有师生关系,不仅普通学生,就是皇太子也不例外。按照礼仪规定,皇太子初人学,拜见老师的程序及要求,与州、县学的拜师礼也是相同的。

5、膜拜:

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

-跪拜礼

-稽首

-拜师礼

-揖礼

给老师送肉是一个古老的典故,源于古代学生送给老师的一种礼物。在古代,老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他们不仅教导学生知识,还扮演着人生的导师和榜样的角色。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尊敬,学生有时会送给老师一些礼物,以示感激和敬意。在这个典故中,送的礼物是肉,特别是猪肉。这个礼物并不贵重,但它的意义在于表达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感激之情。在《论语》中,孔子曾说过:“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学生主动送给我干肉作为见面礼,我就一定会给他教诲。这个典故的含义是,哪怕是学生送的最简单的礼物,也能表达对老师的尊重和感激之情。重要的是,这种礼物是一种仪式,它让学生认识到老师的重要性,并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古人上学真讲究!没这六样礼物还拜不了师

尊师重道,是从古至今的优良传统,在周代就崇尚释奠尊师之礼。那你知道古人是如何行拜师礼的吗?

孔子与弟子

古人非常注重品行修养,学师德,谢师恩。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俗谚中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投师如投胎”,古训中也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有的行业,一入师门,全由师父管教,父母无权干预。

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礼记•内则》就规定,儿童十岁时出门拜师求学,不论是进私塾,还是入学府,都要行拜师礼。

古代的拜师礼,过程比较繁复,由此也可见古人对拜师的重视和尊重。从现在来看,拜师礼大致分为这五个步骤——

正衣冠

据《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因此,让学生注重自己的仪容整洁,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课。

入学时,学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然后,“衣冠整齐”地排着队到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才能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

孔子授礼

盥洗礼

第二步,学生会在先生的带领之下,行盥洗礼,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洗净。

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这也是表示对拜师的诚意和尊重。

叩首礼

据《学记》记载:“大学始教,皮弁祭菜”。

学生举行拜师礼之前,要先跪拜至圣先师孔子先生,双膝跪地,九叩首。其次是拜先生,双膝跪地,三叩首,献上投师帖子。

这是对于先师和先生的敬重,表示对本行业敬重,表示从业的虔诚,同时也是祈求祖师爷“保佑”,使自己学业有成。

赠送六礼束脩

在行完叩首礼之后,古代的拜师礼之中,学生还需要赠礼,以表心意。

束脩在春秋以前就存在了,孔夫子就曾曰“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尝无诲焉”。意思为弟子拿着肉作为见面礼来拜见师父,自己也一定会传授知识的,后来就逐渐演变为“六礼束脩”,即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

束脩,即肉干。

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被称为“束脩”。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唐代学校中仍采用束脩之礼,并由国家明确规定,不过礼物的轻重,随学校的性质而有差别。教师在接受此项礼物时,还须奉行相当的礼节。束脩的致送,表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

随着时代的发展,送给老师的见面礼就不一定是“束脩”了,也可以用其他礼品代替,如唐朝时就有人送酒肉或者丝绸之类的东西代替“束脩”了。东西虽然变了,但“束脩”作为给老师的见面礼的代名词不但没有改变,而且就连给老师送的学费、酬金或者工资也都统称为“束脩”了。

扩展资料:

束脩的引申义:

束脩”用于肉脯之外的意义,始自汉代,在东汉时期较为流行。据我们统计,《盐铁论》有1处,《汉书》有1处,东汉碑志有7处,《后汉书》中则有9处。《后汉书》虽然成书于刘宋,但其史料以《东观汉记》等为依据,故可视同东汉史籍。在汉代,随着《论语》的广泛传诵,“束脩”成为家喻户晓的典故,在肉脯之外被赋予特殊含义。

源于《论语》的记载,使得作为肉脯的束脩,引申出从学事师之义。以往视为年龄标志的例证,作为从学之义更为切当。

人民网-说《论语》“束脩”

给老师送五花肉的意思如下:

束脩六礼,是古代送给老师的报酬。即入学拜师时,学生送给先生的六种食物:肉干、芹菜、龙眼干、莲子、红枣、红豆。

扩展资料:

束脩之礼:

文史作家侯印国解释说,这是古代借用来表示老师工资的一个典故,始于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至今有2500多年历史。《论语·述而》中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说,只要主动送给我束脩的学生,我没有不愿意为他教诲的。脩的意思是肉脯、肉干(腊肉),束脩就是将10条肉脯捆在一起。

古代启蒙教育将学塾分为家塾、私塾和义塾,无论在哪个场所任教,教书先生都会受到礼遇,得到莫大的尊重。家长带着孩子来报名时,往往需要带着拜师礼,送给老师作为学费。拜师礼给多少合适呢孔子制定了中道原则,就是束脩。脩的意思是肉脯、肉干(腊肉),束脩就是将10条肉脯捆在一起。

束脩后来成为代指学费的典故,是是入学报名时送给老师的酬劳,这是塾师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晋书·慕容廆载记》里也用到束脩这个词:“平原刘赞儒学该通,引为东庠祭酒,其世子皝率国胄束脩受业焉。”十六国时期前燕开国君主慕容皝早年找著名学者刘赞求教,也会带肉干行拜师礼。

“束脩其至薄者。”在南宋大儒朱熹看来,10条腊肉算不上什么厚礼。不过,古代物质生活水平不高,肉算是奢侈品,老百姓吃顿肉并不容易。那时没有冰箱冰柜,保存肉类很成问题。如果当天吃不完,就先用水把肉煮透,然后用盐抹匀,悬挂在屋檐下阴干,像风干腊肉一样。带孩子拜师时,把肉干扎成一捆,供先生慢慢享用。

虽说孔子定下了学费的标准,但他同时坚持“有教无类”的平等原则。弟子三千中,颜回、子路、卜商、冉求、仲弓、原宪、伯牛等人都是出身寒门的穷学生,并没有因为谁给不起束脩而拒之门外。

将五花肉送给老师,传递了学生对老师地位和贡献的认可和尊重。 总的来说,古代送老师五花肉的寓意是表达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祝愿老师美好未来以及对老师地位的尊重和认可。五花肉(又称肋条肉、三层肉)位于猪的腹部,猪腹部脂肪组织很多,其中又夹带着肌肉组织,肥瘦间隔,故称“五花肉”。五花肉一直是一些代表性菜品的选材,如济南把子肉、梅菜扣肉、南乳扣肉、东坡肉、卤肉饭、瓜仔肉、粉蒸肉等等。它的肥肉遇热容易化,瘦肉久煮也不柴。

五花肉,即是在猪肋排上的肉。五花肉的结构是一层瘦肉一层肥肉的间隔着,而它的肥肉遇热容易化,瘦肉久煮也不柴,做红烧肉或扣肉都非它莫属,传说中的极品五花肉是10层。选择优质五花肉,可用手摸,略微有沾手感觉,肉上无血,肥肉、瘦肉红白分明、色鲜艳。最好的五花肉在接近猪后臀尖部位,这里的五花肉,五花三层分明,肥瘦肉厚度相当,一整块五花肉厚度为一寸左右。

五花肉连皮而烹,肉皮能让汤汁变浓稠让肉光亮,让个中生发不同风味变化。五花肉一直是一些代表性中菜的最佳主角,如梅菜扣肉、南乳扣肉、东坡肉、回锅肉、鲁肉饭、瓜仔肉、粉蒸肉等等。即便小食如肉粽,少了肥美的五花肉的油脂,亦是失之千里。

拜师礼启蒙礼还有哪些礼

 拜师礼启蒙礼还有哪些礼,中国人尊师重道,乃久远之传统,故周代已有释奠尊师之礼。作为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拜师礼”,它在现代社会中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下面看看拜师礼启蒙礼还有哪些礼。

拜师礼启蒙礼还有哪些礼1

 古代的拜师礼,过程比较繁复,由此也可见古人对拜师的重视和尊重。从现在来看,拜师礼大致分为这五个步骤——

 正衣冠

 据《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因此,让学生注重自己的仪容整洁,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课。

 入学时,学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然后,“衣冠整齐”地排着队到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才能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

  盥洗礼

 第二步,学生会在先生的带领之下,行盥洗礼,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洗净。

 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这也是表示对拜师的诚意和尊重。

  叩首礼

 据《学记》记载:“大学始教,皮弁祭菜”。

 学生举行拜师礼之前,要先跪拜至圣先师孔子先生,双膝跪地,九叩首。其次是拜先生,双膝跪地,三叩首,献上投师帖子。

 这是对于先师和先生的敬重,表示对本行业敬重,表示从业的虔诚,同时也是祈求祖师爷“保佑”,使自己学业有成。

  赠送六礼束脩

 在行完叩首礼之后,古代的拜师礼之中,学生还需要赠礼,以表心意。

 束脩在春秋以前就存在了,孔夫子就曾曰“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尝无诲焉”。意思为弟子拿着肉作为见面礼来拜见师父,自己也一定会传授知识的,后来就逐渐演变为“六礼束脩”,即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

 六礼束脩分别是——

 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

 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

 红豆(寓意红运高照)

 红枣(寓意早早高中)

 桂圆(寓意功德圆满)

 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

 而学费则没有定额,只要礼数尽到,根据家庭条件适当奉送即可,称为“贽见礼”。若家中实在穷没钱交,也可以以物代替。据《学记》记载,古代寒门学子,入学若出不起银两,可用“茶”和“炭”代替。

 老师在收下束脩后,并回赠《论语》、葱(聪慧)、芹菜(勤奋)等礼物。同时带领学子齐颂《大学首章》,象征担下“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吉时献茶,先生训示

 除了向先生敬献礼物之外,学生们还要选择吉时,向先生跪拜献茶,以表自己的敬畏之心。

 先生则会对学生进行训话,训话内容为宣布门规及赐名,教育徒弟尊祖守规,告诫道德规范,并表达自身对学生的美好希冀等。这一系列的步骤做完,学生们才算真正的完成拜师礼。

拜师礼启蒙礼还有哪些礼2

 虽然古代学制不规律,开学时间也不固定,但无论古今,教育都是中国家长的头等大事,古代家长们要操心的事儿,一点也不比现代的少。

 在小孩入学前,拜请老师是家长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因为并不是所有学校,都像官学那样,有朝廷指派老师,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进得去官学,所以私塾在民间便起到了一定的学堂作用。但私塾也不完全一样:有些家境不错者可聘请教师到家中,为族人子弟教书;大部分的普通家庭,则是乡里乡亲们自发组织起来,借助寺庙、祠堂等场所,请老师来授课。

 古人送小孩去读书,大多是在四岁至七岁,称为“开书”“破学”或“破蒙”。进入学堂之前,家人要先给小孩置办学习用品,条件较好的家庭还会配备书童等服务人员。《红楼梦》记载贾宝玉读书的时候,茶壶盖碗、手炉脚炉等一应俱全,另有四个小书童陪伴和年长者在旁边看护。

 一切准备妥当后,入学当天,讲究的家长们还会特意为孩子准备以下四样早餐:猪肝炒芹菜、蒸全尾鲮鱼、豆腐拌葱和两个红鸡蛋,寓意“勤学当官”“跃入龙门”“聪明伶俐”和“连中双元”。

 接下来就是重要的一环:开学礼,古又称“入泮”。因周代诸侯所建的学校前设立有半圆形的池,每位新来的学生都要跨过这道池水才能去拜见孔子和老师,所以时人名称为“泮水”,学校即“泮宫”,入学礼也就被称为了“入泮礼”。

 中国古代最注重“礼”,“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并根据《礼记》和《弟子规》流传下来的“开学仪式”,历经千年未改,通常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等内容。

拜师礼启蒙礼还有哪些礼3

  中国古代有哪些礼节

  1、“跪拜礼”。

 早在原始社会就以产生,但那时人们仅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并无尊卑关系。进入阶级社会后,情况就不同了,特别是在封建社会里,“跪拜”是一种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即使是平辈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

 “跪拜礼”其表现形式有多样,但主要有以下几种:“稽首”:是臣拜君之礼。拜者头首着地,并停留较长一段时间;“顿首”:即叩首、叩头。头一触地就起,是一种用于平辈间的,比较庄重的礼节。古人就常常在书信的头或尾书以“顿首”二字,以表敬意;另外,还有“空首”、“再拜”等。

  2、“揖让礼”。

 “揖”是作揖,双手抱拳打拱,身体向前微倾;“让”表示谦让。这是一种大众化的礼节,一般用于宾主相见时,或平辈间、比较随便的场合。“打拱作揖”即是一种引见,也表示一种寒暄问候。这一礼节,最能体现中华民族“谦让”的美德。

  3、“袒臂礼”。

 又叫“左右袒”,是一种特定场合下的特殊礼节。所谓“左右袒”,是指露出左手臂或右手臂,以表示拥护哪一方面的意思。它一般用于事态严重的场合,通过“袒臂”表示拥护谁,藉以解决争端。相当于今天的举手表决。这种礼节,大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

  4、“虚左礼”。

 古人一般尊崇右,故以右为较尊贵的地位。但乘坐车辆时,却恰好相反:车骑以“左”为尊位。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车骑,虚左,自迎夷门后生。”后来经过演变,“虚左”就表示对人的尊敬。在“待客”或“给某人留下官位”时。常谦称“虚左以待”。“虚左以待”的行为,就成为尊重人的一种礼节。

  5、唱诺。

 地位平等的两人见面,相互拱手打招呼问好。

  6、“稽首(qǐ shǒu)

 指古代汉族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7、长揖

 长揖,是指古代汉族交际礼仪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即拱手高举,处上而下(双手抱拳举过头顶,鞠躬)。上古时开始流行,不分长幼尊卑都可用。

  8、拱手礼

 与其相似的礼仪称作揖,是中国古代开始的,相见或感谢时常用的一种礼节。行礼时,双手互握合于胸前。当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正好相反。

正衣冠

据《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因此,古代开学仪式的第一课即是“正衣冠”。

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让学生注重自己的仪容整洁,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课。

入学时,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然后,“衣冠整齐”地排着队到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才能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

行拜师礼

国人讲究尊师重教,因此入学要祭拜先师。步入学堂后,先要举行拜师礼。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

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所谓六礼束脩,亦即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分别是:芹菜、莲子、红豆、红枣、桂圆、干瘦肉条。

其中“束脩”二字,有人解释为十条干肉。据《礼记·少仪》记载:“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郑玄注:“束脩,十脡脯也。”束脩在春秋以前就存在了,《论语·述而》中已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净手净心

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净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开笔礼

这是开学礼的最后一道程序,包括朱砂开智、击鼓明智、描红开笔等。

“朱砂开智”就是先生手持蘸有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红痣。因为“痣”与“智”谐音,寓意着孩子从此开启智慧,目明心亮,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

“击鼓明智”来源于《学记》:“入学鼓箧(qiè),孙其业也”,意在通过击鼓声警示,引起学生对读书的重视。

“描红开笔”就是学生在先生的指导下,学写人生的第一个字,这个字往往笔画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扩展资料:

拜师礼,传统的拜师礼仪,一般由徒弟师傅二人完成。也有一些由新入门弟子与已入门弟子,师母等人一起参加。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投师如投胎”。有的行业,一入师门,全由师父管教,父母无权干预,甚至不能见面。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

参考资料:

拜师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