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导读:3岁以内是宝宝性格和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时候家长的教育培训非常重要,国内的宝宝在爷爷奶奶的娇惯式早教,可是法国家长的早教方式却有很大不同,他们不但照顾孩子亲力亲为,在孩子的早教方式也非常值得我 3岁以内是宝宝性格和习惯形成的
导读:3岁以内是宝宝性格和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时候家长的教育培训非常重要,国内的宝宝在爷爷奶奶的娇惯式早教,可是法国家长的早教方式却有很大不同,他们不但照顾孩子亲力亲为,在孩子的早教方式也非常值得我
3岁以内是宝宝性格和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时候家长的教育培训非常重要,国内的宝宝在爷爷奶奶的娇惯式早教,可是法国家长的早教方式却有很大不同,他们不但照顾孩子亲力亲为,在孩子的早教方式也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我们来看看法国人在孩子0-3岁这个阶段早教都教什么呢
众所周知,法国人以他们的自由平等言论自由而闻名,但众所不知的是他们严苛、且有些不近人情的传统家庭教育,繁琐的礼仪,严格的礼貌,“从娃娃抓起”的绝不含糊。而且法国人对于自己国家的传统教育延续一贯的优越意识,非常难得的,他们只对英国的教育服气,虽然他们并不喜欢这个国家和他们的人,但是他们也实事求是地承认:英国绅士是经得起考验的,英国的家教是地道的。
(我说的是传统家庭的教育模式,有好些家庭是反传统的且没有什么家教理念的,这不在我的讲述范围之内。)
细细讲来,法国人在孩子0-3岁这个阶段早教都教什么呢
(一)独立睡觉
在法国的大多数家庭里,孩子还没有出生时大人们已经把婴儿房准备好了,无论这个家庭的住房是几室几厅还是一室一厅,婴儿房间一定是单独的,孩子再小、住房再紧张,只要条件允许哪怕父母在客厅睡沙发牀他们也不会和孩子在同一个房间,更不用提同一张牀了。
儿童房间里面的用品一应俱全,而这当中的重中之重是一个安全而舒服的婴儿牀,宝宝从医院回到家里就直接被安放在这个小小的牀铺上,婴儿从一下生就有自己独立休息的空间,从来没有妈妈当“人肉泰迪熊”,也没有理所当然的夹在爸爸妈妈的中间,更没有和妈妈分享一张牀、把爸爸挤到客房或是沙发上去的说法。
除了爸爸妈妈会在半夜需要喂的时候到宝贝的房间给奶喝,不然睡觉这种事在婴儿在第一时间就是独立完成的。
(二)独立吃饭
法国人训练孩子们独立吃饭到底有多早呢我个人的感觉是能有多早就有多早,只要他们认为孩子们自己可以握住勺子了,并且知道手和口的配合了,(不至于一勺子直接送到鼻孔里)那么她们就会让孩子们自己吃饭,吃多吃少并不是很重要,到底是用勺子规矩地、干净地吃还是用手不规矩的抓着吃或是特别埋汰地吃,法国的家长都不会跟小宝宝计较,他们在乎的是宝贝知道在吃饭的时间、在饭桌上和家人一起共度吃饭的时光并独立地吃饭,他们还会演示给需要学会咀嚼的宝贝们看什么是咀嚼的动作,从而确保她们不会因为狼吞虎咽而卡到。
(三)学会说“谢谢”和“请”
关于这两个词的教育也是得追溯到刚刚会说话甚至是不会说话的时候,只要家长们认为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可以明确的体会这两个词的含义了,父母们就会在第一时间强调这两个词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地使用和反复地使用。如果在会说话的年纪在该说“谢谢”和“请”的场合却故意不说,那么家长们是绝对不会妥协的。
(四)尊重生命
法国的家长大多都热爱自然,遇到休息天或是野营,或是在院子里修剪枝叶、务农等,孩子们参与时家长不会因为孩子们年龄小就允许他们有意的弄死小动物、践踏花草,他们认为自然界都是有生命的,人类做不到保护所有,但最起码不能破坏。
(五)不大声喧哗
公众场合,除非是大家共同畅所欲言,不然法国的家长不会容忍孩子们发出高过一定分贝的声音影响别人的。他们当然也不指望小小孩子可以真的像成年人一样自律到什么程度,但是不断的提醒和反复的纠正足以证明父母对于这件事的重视。所以大多数法国孩子都没有大声喧哗的习惯,也可能是胎教使然吧,甚至连小baby都不乱哭。
(六)爱上图书馆
关于法国的图书馆我是一定会单独写篇文章记录的,因为法国人对于知识的尊重和对于书的热爱以及图书馆服务的人性化都会让人觉得“与书相伴”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法国的多子家庭很普遍,妈妈们都会在每周固定的时间领着大的推着小的去图书馆借书、还书、讲故事、看书、参加图书馆活动。。。。。有些宝宝连坐都不会,但是妈妈依旧会把宝宝放在腿上,坐在宽敞、明亮的图书馆里跟宝宝静静地翻书,为的就是让孩子体会这种书香的氛围。
(七)尊重隐私
六六6个月大的时候我第一次独自带着宝贝来到法国看连爸的家人,孩子爸因为工作的原因没有同行,那时候的我一句法语也不会说,他们家人的英语又十分的有限,所以大约两个礼拜,我过着好像哑巴一样的日子;但就是因为没用语言沟通,我有好多的时间用眼睛观察到了好多的细节,其中一件事情我的影响非常深。
那天我抱着六六到连爸的哥哥嫂子家,他们家的老二比六六大11个月,也就是个1岁半的样子。小丫头有着这个年龄孩子所有的特点,活泼、好动、热情,并且非常高兴家里来客人,里出外进的忙的不亦乐乎。
我把六六的婴儿包放到了门廊里,老二里出外进的时候非常想去碰这个包,我看到了并没觉得有什么问题,这个年龄的孩子对新事物好奇不太正常了嘛。可是连爸的哥哥看到这一幕立即一字一句的说:不许碰,这个东西不是你的,不许碰。老二果真没碰。
过了一会,老二又开始围着那个包转,孩子爸看到了这一幕又是一字一句的提醒说:不许碰。这个不是你的。老二又无奈的走了。
等到老二第N次走到这个包周围想碰的时候我提议要不就把包放到别的位置吧,不然她总想碰,而且孩子爸还得不厌其烦的重复同一句话。
连爸的哥哥用费劲的英语说:不用放到别的位置上,她必须明白有些东西就是不能碰的,而且这些东西也不会改变位置,但是她必须得学会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不该知道的、不该碰的就不许碰。
我建议:要不然就让她看看吧,里面也没有什么她不能看见的。
连爸的哥哥坚决不同意:问题的关键是这个东西不是她的,她就是不可以动。
好吧,我放弃了。人家孩子确实没有因为自己是“什么什么敏感期”而得到特许去看一个无关紧要的婴儿包,别人的东西就是隐私,小小的年纪也需要懂得的道理。
------
除此之外,大多数法国人觉得即使在家里,如果门是关的,进门之前一定要敲门,有人在卫生间你年龄再小也要敲门而不可以夺门而入。。。。
(八)餐桌礼仪
也许你不信传统家庭的法式餐桌礼仪都是从宝宝可以熟练的自己应付吃饭就开始训练了,规矩如下:吃饭时胳膊肘不许抵在饭桌上、嘴里有东西不可以说话、用叉子取食物时一定要胳膊擡起而不是头低下、通常不可以提前下座等等等等
一顿饭吃下来怪累挺的。。。。
(九)说话时口气自然而礼貌
我们中国的儿童都会有奶声奶气这一说,我见过即使快10岁的孩子还是奶声奶气地说话,这点上法国家长是不会允许的。他们教育孩子要自然地说话,要礼貌地陈述,当然了,孩子们如果因为年龄和见识的限制而说出一些比较荒唐的言论这些家长是不会计较的,他们不能接受的是我们说的那种“嗲”和“娇嗔”,法国的家长认为如果一个人的举手投足和自己的年龄不相符,哪怕她/他年龄不大、他们也会有微词。所以,训练自己的孩子好好说话,也是他们的早教课程之一。
(十)学会等待
法国的妈妈给孩子吃饭、喂奶是按照时间来的,时间没到,即使宝宝哭闹了,他们可能会跟宝宝聊天但是几乎不会提前喂;如果时间快到了,已经在准备吃饭或是吃奶了,宝宝哭闹不止,家长多半会轻声细语且语气坚定的对宝宝说:宝宝,你一定是饿了吧,妈妈已经在给你准备了,你再稍稍等一下下就好了哟。。。。。
如此这般的交流,宝贝们到后来也都不会因为到点差一口吃的没吃上而大发雷霆。
在超市里,很少见到法国小朋友因为家长没给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哭闹的,家长就是沉着的解释:现在不是圣诞节也不是生日,还没到买礼物的时间,不可以买。通常他们的孩子都不会多废话。
(十一)独处的能力
他们的家长并非好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冷漠,他们也非常爱的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们确实会强调孩子需要一定程度的独处--------并不是说辞职在家照顾你你作为宝宝就要24小时贴在妈妈的身上,并不是说大人们都爱你,你就无时无刻的夹在所有人的当中;法国的家长会强调让孩子们自己待上一会,无论是看一本书,还是做一个游戏,或是自己啃脚丫,再或是看天棚。。。。总之,这段时间是宝宝自己的,相对的,有一段时间是大人自己的。
(十二)沟通的力量
这词儿用的有点大,但是意思却并没有偏差。
举个生动的例子。
那时顺顺还不到3岁,一次他鸡头白脸、痛哭流涕地从院子里跑进家跟我说六六怎么欺负他了。我听得一头雾水,这时连爸走过来一字一句的对小二说:你慢慢说。你如果没哭完你就再出去哭会,你如果想说话就把眼泪收起来说,你一边哭一边说你觉得谁能听明白。
接下来小二神奇的收入了眼泪,在连爸的提醒下深呼吸了一下,之后不那么激动的对我们解释了六六抢他的东西了等等等等。
连爸听完后并没有马上出去当判官,而是跟顺弟解释:以后记住,你做到好好地、清楚地说话大家听懂了也可以尽快的帮助你;你呲牙咧嘴地说些谁也听不懂的话,让大家都很着急的。在家里是这样,将来在学校更是这样。
这之后,顺顺连哭带说的次数越来越少,每次要说的时候都能尽量的收起“激动“的心情而尽量平静的叙述事情经过。这个过程是从3岁之前就开始训练的。
这就是法国人的早教观念,他们没太有人早早的送孩子们去学英语和画画,他们早早开始进行地都是貌似跟知识无关的行为习惯教育。
法国人的早教理念也并非是各家各户都一样,但我总结的这些还是有很大覆盖面的。
在给两个顺六”早教“和”继续教育“的这些年头里,顺六爸妈----一个中国人一个法国人经历了怎样的分歧、妥协、沟通和最终的共识我真恨不能写本书。上述的这些条都实实在在地在我家经历过并经历着。
大家看看吧,或许能给你些小启发。
不知道您说的留学保险指的是什么不过不用担心到那边的保险问题等你孩子到法国之后学校里都可以买到学生保险的比成人价格便宜很多看病报销70%如果不放心可以加钱就能报100%还可以买各种附加险到时候保险公司会给一张VITALE卡就是你的社保卡看病买处方药什么的都要用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美国:参加社区活动\x0d\\x0d\最有美国特色的学生课余内容就是参加社区活动。社区一周的活动项目非常丰富,包括参观银行和警察局、学做面包、到医院去照料病人、到湖边去清理垃圾且自己承包一段湖堤等。做义工是美国社会的良好传统风气,几乎所有的中学生都到社会上各种义工组织服务,像医院、图书馆、童子军、红十字会以及许多公司都积极组织和提供各种义工机会。在美国的中学生中有许多义工组织,类似活动很受孩子欢迎。在活动中,孩子们既接触到了社会、奉献了爱心,同时交到了许多朋友。据统计,美国12岁以上的青少年有60%以上的人参加过各种义务服务活动,如在当地的流浪者收留中心为无家可归的人做饭等。\x0d\\x0d\除了做义工,美国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打工已成为风潮。联邦政府还专门为青少年打工立法,以保护孩子们的权利。良好的政策环境,保证了美国的青少年顺利地工作。特别是每年5月,美国各地就开始举办“少年工作交易会”,暑假需要少年打工的许多单位都拟订了计划,陆陆续续与学生们订立打工合同。\x0d\\x0d\法国:到娱乐中心去\x0d\\x0d\法国法律是不允许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独自呆在家中的。为了解决双职工家长的“后顾之忧”,巴黎市政府规定,城内每个小区都选出一所小学设立“娱乐中心”,费用由国家教育部和巴黎市政府共同支付。“娱乐中心”的活动由辖区内各中小学的教师轮流主持,家长只需把孩子送到中心就可以了。在法国,委托娱乐中心照管的孩子很多,在中心里孩子们都能够愉快地和小朋友共度课余时光。\x0d\\x0d\法国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几乎没有家庭作业。课余时间,许多学生去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参观学习,增长知识。法国的公立图书馆系统完备,巴黎的各类博物馆更是多如牛毛。18岁以下的人可以在这些场馆免费自由出入,法国各城市图书馆的借书证全市通用。由于免费,公共的图书馆、博物馆就成了学生们学习、交友的“营地”。
1762年,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发表了自己上下两卷的一本书,这本书给卢梭惹上了麻烦。因为书中关于人性的论断驳斥了当时基督教的原罪论,这可把巴黎大主教给气坏了,卢梭被当局通缉,他只好逃到瑞士。
这本给卢梭惹上麻烦的书,就是他写的《爱弥儿》。在书里面,卢梭用通过教育一个想象中名为爱弥儿的孩子,阐述了自己教育儿童的观念。爱弥儿是卢梭假想的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从一出生,就交给卢梭进行抚养。卢梭按照爱弥儿的不同年龄阶段,在书中给予相应的教育手段。通过这种方式,卢梭在书中构建了一整套自己的儿童教育理念。
虽然现在读起来,《爱弥儿》里面有些观点不一定对,但是考虑到这本书写于18世纪,卢梭教育理论的前瞻性还是很惊人的。很多教育观念,甚至一些之后关于儿童的心理学发现,似乎都在印证卢梭的教育观念和理论。
爱弥儿这个假象的男孩,在书中卢梭的教育观念中,从0岁开始,一直到成人之后结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卢梭在18世纪就建立了自己的发展心理学,在他的假想中,爱弥儿成为一个健康,有着崇高品质,懂得爱和被爱的青年。
卢梭并没有一直独身,他和旅馆女仆同居,对方一共给他生了5个孩子。他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理念来进行实践,可是事实却让人无法接受。他把五个孩子都送进了孤儿院(育婴院),从此再也没有见过他们。
和卢梭相比,行为心理学大师华生比卢梭要知行合一。华生按照自己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不能对孩子有任何感情和亲昵的表现。华生确实做得非常好,即使他在公众面前是一个健谈的名人,但是在家中,他从来就没有拥抱过孩子,甚至和孩子见面时是互相握手。在他的教养下,两个儿子一个终身处于精神的冲突折磨中,另一个则自杀,女儿也一直在抑郁中挣扎。
如果卢梭和华生一样,坚持按照自己的理念养育孩子,他的孩子应该比华生的子女更幸福,因为卢梭的教育理念,比华生更符合现代的家庭儿童教养原则。卢梭的孩子应该会成为他书中的爱弥儿。但是卢梭并没有这样做,相反他却把孩子都送进了孤儿院。但是,正是如同自己在书中所讲的那样,他书中爱弥儿的成长,要处于他能够控制的环境之下,不能受到干扰才行。
卢梭觉得在旅馆女仆的家庭环境下,孩子们会进入他在书中所猛烈抨击的家庭环境。他在教育观上的洁癖,让他宁愿把孩子都送进孤儿院,因为他认为,在孤儿院的环境下,也比孩子母亲的家庭环境要好太多。
虽然很多人没有读过《爱弥儿》,但是书中的很多观念我们并不陌生。比如,卢梭在书中痛斥把新生儿包裹起来的陋习,认为孩子应该有自由的活动的空间。又比如对待儿童的无理要求不能无限制地满足,但是又不能强制孩子去做事情,要无条件地给予孩子需要的东西。与之相对比,《爱弥儿》出版了两百多年之后,我们国内还在不停地批量生产熊孩子,也许我们的这些父母能够读一下爱弥儿,因为这本书并不过时。
2012年02月29日,liuxue86com报道
德鲁克曼的新书《养育宝贝》
视野
美国自由撰稿人帕梅拉·德鲁克曼(右图)在巴黎生活几年后发现,美国孩子爱闹,经常把父母折腾得筋疲力尽,而法国孩子较乖,不那么让父母头疼。究竟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差异?
恼人假期有发现
几年前,德鲁克曼和丈夫带着当时一岁半的女儿比恩去离巴黎不远的一个海滨城市度假,本以为两个大人“对付”一个小孩儿轻而易举,去了以后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夫妇俩带着孩子兴冲冲地下馆子吃海鲜,可是没等菜上桌,比恩就开始“造反”。先弄翻小盐瓶,接着撕开砂糖包,把糖撒得到处都是,随后挣脱出婴儿椅,一心要在餐馆里走,一不留神,她又跌跌撞撞地奔向餐馆门外的码头。
无奈之下,夫妇俩放弃了细细品尝海鲜美味的打算,改为速战速决,进餐馆一落座就点菜,让侍者赶快拿出一些面包,同时上开胃小菜和主菜。夫妻俩轮流吃饭和照看女儿,饭后留下数额不菲的小费,借以为孩子把餐桌弄得一片狼藉表达歉意。
这样手忙脚乱吃了几顿饭后,德鲁克曼注意到带孩子就餐的法国人大多能悠闲自得地享用美味,他们的孩子规规矩矩地坐在自己的椅子里,等着上菜或者吃给他们的那份食物。
德鲁克曼说,美国孩子和法国孩子的区别不仅在饭桌上。在游乐园里,法国孩子不像比恩那样爱乱发脾气,德鲁克曼的法国朋友很少因为孩子要什么东西而匆匆挂断电话,法国人的起居室也不会堆满过家家的玩具。
美国人带孩子拜访德鲁克曼家时,往往不时停下谈话,去管孩子争吵这类事,或者扶着蹒跚学步的孩子走圈,或者坐在地上陪孩子一起搭积木。而法国人来串门时,大人尽可以边喝咖啡边聊天,法国孩子高高兴兴地自己在一边玩。
德鲁克曼的女儿现年6岁,一对双胞胎儿子3岁。这些年她一直留意美国人和法国人教育孩子的区别,把心得写成一本书《养育宝贝》,今年2月出版。
她在书中写道,法国人与美国人一样在孩子身上下工夫,带孩子接触大自然,参观博物馆,给孩子读书,送孩子学网球、绘画等,不过,法国人与美国人在养育孩子方面的理念有些不同。
法国人认为,大人不能总是围着孩子转,应该引导孩子学会自得其乐。
一名巴黎妈妈对德鲁克曼说:“对我而言,晚上的时间属于父母。我女儿愿意的话可以和我们在一起,但那仍是大人的时间。”
德鲁克曼的法国朋友、美女律师德尔芬·波尔谢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让孩子学会自己玩时也开心。”
德鲁克曼援引2004年一项调查教育孩子理念的结果说,美国母亲认为鼓励孩子自己玩耍“比较重要”,而法国母亲认为“很重要”。
让孩子学会等待
一个星期六,德鲁克曼去位于巴黎东郊的波尔谢家串门。进门时,波尔谢的丈夫正在看电脑,1岁的孩子奥邦在一边睡觉,3岁的保兰在厨房帮妈妈做茶杯蛋糕。
当保兰试图插进德鲁克曼与波尔谢的谈话,波尔谢就说:“再等2分钟,宝贝,我们正在说话呢。”口气亲切,却极其坚定。
波尔谢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培养孩子耐心,比如他们会给孩子买糖果,但是要求到下午4点加餐时间才能吃,即使这样要等几个小时。
法国人在孩子很小时就规范他们的行为。两三个月大的孩子就能睡整晚,因为父母不会一听见他们醒来哭就去抱,而是尽量让孩子学会醒来后接着睡。
同样,法国孩子在餐馆里安心坐在位子上等上菜,不像很多美国孩子那样整天吃零食,而是按点吃饭,这些都是从小培养的结果。
美国家长也希望教孩子学会等待,但是不像法国父母那样坚持。而且,美国人倾向认为孩子有没有耐心是天性,全看父母运气。
法国人不理解美国人对待孩子的方式。德鲁克曼认识的一对法国夫妇多年前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居住,与一个美国家庭交情不错。两家人约好一个周末聚会。这对法国夫妇至今忘不了美国朋友的孩子“为所欲为”的样子:不停打断大人说话、吃饭不定时、什么时候想吃就打开冰箱。
“让我们吃惊和看不惯的是,他们的家长根本不拦着。”他们说。
法国人谈到教育子女时爱说“框架”一词。他们给孩子制定严格的“框架”,但在“框架”内给予孩子充分自由。
权威不靠大嗓门
德鲁克曼羡慕法国人看似不怎么费劲就做到让孩子听话。“法国孩子不会老跑开、回嘴或者跟家长讨价还价。”她说。
就在德鲁克曼对如何让孩子听话不得其门而入时,邻居弗雷德丽克给她上了一课。
一个星期天,德鲁克曼带着2岁的儿子莱奥去儿童游乐园。她让莱奥在沙坑里玩,自己和弗雷德丽克聊天。莱奥非常好动,老想往沙坑外面走,每次往外走,德鲁克曼都要追上去把他拽回来,与弗雷德丽克的谈话屡次中断。
弗雷德丽克告诉德鲁克曼,对孩子说“不”要坚决,于是等莱奥再要“逃跑”时,德鲁克曼把“不”的声调提高了许多,可惜没起作用。“看见了吧,办不到,”德鲁克曼沮丧地对弗雷德丽克说。
弗雷德丽克解释,用坚决的口气说话不等于大嗓门,而是说话时,家长要充分相信自己的权威,认真地发出指令。
德鲁克曼细细体会弗雷德丽克说话的意思后,等莱奥再去试图离开沙坑时,她用平静但是相当严肃的口气制止他。莱奥小心翼翼地看了妈妈一眼,似乎终于明白了妈妈的意思,继续在沙坑里跟其他小朋友玩。
“那一刻,或许是头一回,他变得像个法国孩子。”德鲁克曼感叹道。 《美作家出书对比法美育儿方式 法国孩子为啥乖? - 华人 - 欧洲新闻》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