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侗乡有送祝米的风俗习惯:只要有人家生了娃娃,左邻右舍,远近亲族都要来送粥米 。至于送粥米缘由,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寨子里住着一户人家。夫妻两个勤劳善良,恩爱和睦。男的每日上山砍柴干活。女的在屋里养猪看狗,弄饭洗衣。有一年,老天爷久旱无雨,地上
侗乡有送祝米的风俗习惯:只要有人家生了娃娃,左邻右舍,远近亲族都要来送粥米 。
至于送粥米缘由,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寨子里住着一户人家。夫妻两个勤劳善良,恩爱和睦。男的每日上山砍柴干活。女的在屋里养猪看狗,弄饭洗衣。有一年,老天爷久旱无雨,地上水干草枯,田里颗粒无收。百姓们刨树皮、挖草根,日子过得好苦。恰好这家生下一个儿子。但是没有东西吃,月婆子(产妇)身子虚弱,娃娃没奶吃,饿得哇哇叫。寨子里的人知道了,都在替他想法子。想来想去,想到了竹子上结的米籽。人们从山上摘回竹米,送给这家月婆子煮粥吃。月婆子吃了大家送来的竹米煮成的粥,身体慢慢地恢复强健起来,奶水也多了。有了奶水,娃娃也不吼了。从那以后,只要有人家生了孩子,各家各户都采摘竹米籽去“送竹米”。后来有了粮食,就送新米去给月婆子煮粥吃,既补身子又发奶水,叫做“送粥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送粥米”这一习俗,逐步由大家对月婆子的问候宽慰,演变为对生小孩人家的祝贺,所以,后来在文字表述中也有写成 “送祝米”的。
博山饮食特点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现象又更多地反映在风味小吃方面。名馆大餐非豪富宴客和喜庆大典之外,不为平民百姓日之常享,一日三餐却是任何人都离不开的。花钱不多而餐食方便,适令小啜却能吃出滋味,吃出乡情,这些贴近平民生活之需的餐饮服务才是多数博山人的日常需求。例如郝家的肉烧饼和糖火烧,十字路的干炸绿豆丸和逯家的椒盐瓤子火烧,穆家的油粉二油饼,东关钱家的干粉豆腐菜火烧,西冶街老钱家的八宝粥,县煎街的水煎火烧,城壕万香斋孙家的烧肉,福门里石家卤酱杂拌,刘家的清酱猪头肉,三元赵家牛肉蒸包,簸箕掌的熟驴肉,丰茂斋的腌咸菜,西冶街张家的煎包,箔市街李家和河滩石家饭铺的水饺,县前街杨大娘的素油饼,下河滩李家的菜煎饼,西关老蒋家的粞藕,王家大姑的地瓜米粥等等,都远近传闻。
古代博山孝媳—颜文姜的突出孝行,人们将之尊为神.故博山一地史称“颜神镇”或“孝妇乡”,发源于灵泉之河流亦名之日“孝水”或“孝妇河”,山也以“颜山”相称。颜文姜的传说,对这一地区悠久文化和历史的深远影响。
博山-焦裕禄的故乡
焦裕禄(1922~1964) 出生于山东博山崮山镇北崮山村一个贫农家庭里。
博山的喜庆风俗
摘自《博山区志》
旧时民间生孩子叫添喜。产房叫“月子屋”,门外悬弧帨,月内忌外人人。产妇卧床休息,吃米、面、蛋、糖等食物以增补营养。叫“坐月子”。产后6日或10日,妇娘家送米、面、蛋、糖及小孩子衣服等物。叫作“送粥米”。生孩子后30天叫“满月”。第二月的头一天,产妇带孩子回娘家住30天叫“住满月”。孩子出生100天,亲朋邻居送礼庆贺,叫“过百岁”。孩子的姑做条裤,姨做件袄,妗子做双鞋,以祝长命百岁。故俗谚有“姑做裤,姨做袄,妗子做鞋跑不了”。这大概是因为旧社会人民的生活、医疗条件差,婴幼儿死亡率高,以此做为精神安慰吧!孩子长到1周岁庆生日,与做“百岁”时同样隆重。
老人60岁后,每逢生日,子女亲朋送寿酒、食品等相庆,叫“庆寿”。
这些风俗,在旧社会只是富有者沿行,劳苦大众是难以讲究的,建国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过百岁”、“过生日”、“庆寿”等已成普遍的社会风俗。
每一个民族对于繁衍后代,迎接新的生命这件事都是非常重视的,尤其是作为礼仪之邦的华夏民族,我们祖先留下来迎接孩子出世的习俗更是丰富多彩,其中很多习俗被延续至今,而有些不合时宜的也渐渐被时代淘汰,淡出人们的视野。那么在古代,新生婴儿出生后都要经历那些仪式呢?
报喜鸡蛋
这项习俗已经传承了很久了,直到今天也在各地方广为流传。起最早源于中华民族对鸟图腾的崇拜,蛋作为最早图腾“玄鸟”、“凤凰”的产物,被当做吉祥的象征,所以在胎儿出生后,父系一方会煮红鸡蛋分发给亲朋,表示新生命的诞生。
洗三
洗三是中国古代诞生礼中非常重要的仪式,即婴儿诞生三日后要汇集亲朋好友,举行沐浴仪式,洗去一切污浊晦气,祈祥纳福。只是因为如今在医院生产的孩子出生后就由医院进行清洁工作,而且婴儿出生时间太短,所以现今几乎已经没有人再举办这项仪式了。
送粥米
当孩子出生五天或一周时,产妇娘家人会带着一些食品和布料去看望生产完的女儿,主家要设下饭菜招待客人。
满月酒
这项仪式相比大家都不陌生吧,在古代,婴儿出生后的死亡率特别高,如果婴儿活过了一个月就等于是度过了难关,是非常值得庆祝的事情,家人为了庆祝,通常会摆一场满月宴,邀请亲朋好友参加,以求获得众人的祝福,这项习俗一直被沿用至今。
接满月
中国人对满月这个日子是非常看重的,据说满月是个坎儿,晚上会有小鬼到家里来吓孩子,所以为了保护娃娃,家人会把孩子和出月子的产妇送到外婆家住几天,到了外婆家,娃娃脸上还要被抹上黑灰,以防被小鬼认出来,过完满月,还要在孩子脸上抹上白面,以显示富态。现如今虽然有小鬼吓孩子这一套不提了,但是做完月子的产妇回娘家这一习惯还是被很多地方传承了下来。
过百岁
过百岁应该是目前中国迎接婴儿仪式当中最常见、最盛大的了,汉族在孩子出生100天时,举办庆祝仪式,预祝孩子平平安安、长命百岁。这一天所有的亲朋好友都会被邀请过来,当然还要赠送给婴儿红包和礼物,姥姥家除了红包外,长命锁、“百家衣”也是必不可少的,长命要客娃娃生辰八字锁锁住娃娃长命百岁,“百家衣”则是由姥姥到其他人家讨碎布拼成的。
抓周
在孩子一周岁时,会在桌上摆好笔墨、书籍、宝剑、算盘等物件然后,把孩子放到桌上,孩子最先抓起什么,就预示孩子将来会在哪方面有所成就。
孩子出生后有哪些风俗
孩子出生后有哪些风俗?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还是全世界少数民族最多的国家,所以我们的民族文化很丰富,那么孩子出生后有哪些风俗呢?
孩子出生后有哪些风俗11、报喜
旧时通讯不便,交通也不够发达,当宝宝出生后,婆家人会专门派人向娘家告知,这就是报喜的来历,去报喜会带去礼品拜祭娘家先祖,也会带给媒人一份喜酒,娘家收到报喜及礼品后,会回赠坐月子的补品。
而今等不及宝宝出生,娘家人怕是已经守在产房门口,报喜自然是没有那么讲究了,产妇及家人也会通过网络向身边挂念自己的亲友报平安。
2、三朝做胆
古代的宝宝出生后不会每天洗澡,出生后会用安全的油脂涂抹宝宝全身,并且裹起来防止皮肤问题,直到三天后,由祖父母为宝宝行沐浴礼
在澡盆中放三块大小适中的石头,太小会“胆小如鼠”,太大又怕“胆大包天”,还要放进代表富贵的桂花叶,代表福气的龙眼叶,代表吉祥的橘子叶,洗澡过程中会轻轻拍宝宝的胸前,表示让宝宝胆大一些,试图以此抗衡宝宝的惊跳反射。
而今天天洗澡,最多隔一天洗一次澡,也知道惊跳反射并不是因为孩子胆小,不会油裹全身,更不会把洗澡水调的跟锅底一样。这个习俗也几乎淡化了。
3、剃胎发
满月时父母帮宝宝剃下胎毛,做成胎毛笔,寓意未来参加科举高中状元,也有人将脐带和胎毛一起做成印章,取义头发(“发”),脐带(“财”)。另有说法是宝宝出生24天理胎发,寓意长大效法二十四孝,成为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而今剃胎毛越来越流行,做出胎毛笔或者印章大有人在,不过批量生产真的不太保证拿到手的笔来自自家宝宝的头发,倒是越来越不提倡给宝宝剃光头,担心伤害毛囊。
4、满月
由于古时候婴儿夭折情况严重,能到满月就是一个重要的跨越,时至今日,新生儿和婴儿的分界仍然是满月。满月礼既是对宝宝未来的祈福,也是对之前神明的庇佑给予还愿。
满月时根据各地风俗,去拜送子观音,注生娘娘,三奶夫人,妈祖等传统神明,并且给亲友送一份油饭或豆饭。娘家人会送长命锁,寓意宝宝长命百岁。
由于当时的条件有限,主家会给亲友街坊送红皮鸡蛋作为“诞生”的礼物。
而今的习惯多是摆酒席,大家欢聚一堂,为添丁的喜悦而庆祝。
5、收涎
宝宝4-6个月的口水多,古代会有收涎礼,准备6-8-12个小饼干和一个寿桃,让宝宝坐在寿桃上,将小饼干穿成串挂在宝宝脖子上,垂在胸前,每个长辈将宝宝胸前的饼干掰下一小块,帮助宝宝擦口水,边擦边说吉祥话“收涎收干干,祝你不再流口水”“收涎收沥沥,祝你早些叫妈妈”等等。
而今都知道,流口水是要长牙了,收涎是收不住的,所以风俗也淡化了,只有少部分妈妈会给宝宝定制带有宝宝姓名生日的收涎饼干,进行“仪式”。
6、抓周
古代抓周既是吉祥的传统,也是为宝宝的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做一个“测评”,如果一岁的宝宝还不能爬到吉祥物旁边,或者不会抓,那就一定是出现了问题。不过当时也没什么解决办法。
抓周的早晨,长辈会给宝宝手上放葱(聪明),蒜(精打细算),苹果(平安),然后摆好尺子,算盘,食物等代表士农工商的职业象征,看宝宝的第一直觉去摸哪一样。来预测宝宝的未来发展。
现在的抓周同样是吉祥物或象征物,但是不再纠结于宝宝抓了什么,毕竟行行出状元,未来孩子开心才是最重要。
你身边有什么风俗可以与大家分享吗?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人人有责,希望各位转发,让更多人知道。
孩子出生后有哪些风俗21、产儿报喜
2、洗三
洗三,汉族生育习俗。在中国古代诞生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仪式。婴儿出生后第三日,要举行沐浴仪式,会集亲友为婴儿祝吉,这就是“洗三”,也叫做“三朝洗儿”。“洗三”的用意,一是洗涤污秽,消灾免难;二是祈祥求福,图个吉利。
3、送粥米
4、满月酒
满月酒,古代汉族人认为婴儿出生后存活一个月就是度过了一个难关。这个时候,家长为了庆祝孩子度过难关,祝愿新生儿健康成长,通常会举行满月礼仪式。
该仪式需要邀请亲朋好友参与见证,为孩子祈祷祝福。这就是“满月酒”的来源。现如今,人们为庆祝宝宝出生一个月而设立酒宴,这个仪式便称为“满月酒”。
5、接满月
接满月,按照民间传说,婴儿满月的时候,是一个坎,会有鬼神来小孩家吓孩子。为了避免孩子受到侵害,外婆或者姑姑要把孩子接到自己家里住几天。
取得时候脸上抹点黑魔,回来的时候搽点白粉,寓意还越来越富态。有的地方外婆要送两个生鸡蛋让孩子在回家的路上了扔了,顺便帮着外婆家把灾难带走。
孩子出生后有哪些风俗3习俗一:满月“剃毛头”
宝宝满月最普遍的习俗之一就是剃胎毛,俗称“剃毛头”,这可是宝宝人生第一次正式的理发哦~宝宝由奶奶抱在怀里,剃头的师傅也要专门请慈眉善目的老师傅,而这第一刀胎毛要与事先准备好的一小撮狗毛、猫毛混一起,用红线绕成团团,挂在婴儿床的帐钩上,俗称为“可壮娃娃的胆”。
也有的妈妈将宝宝的胎毛揉成团,直接装入小布包,缝在宝宝的背心里,寓意辟邪尽孝。
习俗二:满月“打胎头”
剃完胎毛之后的`宝宝,还要“打胎头”,妈妈们可别误会,打胎头可不是拍打宝宝的额头,而是将剥去蛋壳的熟鸡蛋,在宝宝头顶转一圈,然后将这枚打头蛋给邻居家的众小孩分着吃,习俗认为这样宝宝就可以跟大家和睦相处啦~
习俗三:带宝宝过桥
剃发沐浴穿上新衣裳的满月宝宝,由妈妈或者姑姑抱着走一趟离家最近的桥,并且口中要念一些祝福宝宝吉祥的话语,这样宝宝长大后就不会胆小啦,但过程中,别忘记打伞,点香哦。
习俗四:满月酒
当然啦,最重要的习俗还是“满月酒宴”,这是宝宝出生后第一个大日子。满月早晨一般人家会吃“圆子”,寓意宝宝将来“中状元”;也有吃“喜面”的,寓意宝宝“长命百岁”。
这一天,宝宝还会收到各种精美的礼物,小衣裳、小手镯、玩具以及护理用品等等,亲友们会用这些礼物来表达对宝宝的一份关爱。
习俗五:小孩满月吃红蛋
小孩满月请酒,也叫吃满月蛋,属民间喜庆宴席之一,家里要接客,亲戚需赶情。这种喜酒与其它宴席不同的是,凡坐席吃酒的宾客东家都发四个煮熟染色的红鸡蛋,人们带回去做礼品。后来,也有的人家做满月将鸡蛋不煮熟,只将生鸡蛋染上红色就行了。
习俗六:送米酒
女儿生了外孙,母亲要酿米酒、备鸡蛋,第三天挑着米酒和鸡蛋去看女儿和外孙。小孩满一个月,家里人要忙着为孩子做满月,以示庆贺。娘家要给外孙买新衣、鞋帽、座椅、推车、摇篮等小儿用品,在小孩满月的那天送去,通常叫送祝米。
习俗七:出窝,也叫“挪窝”
小孩坐了满月,女儿要抱着孩子到娘家过门,外孙出生后第一次随母亲到外婆家过门俗语叫“出窝”。孩子回家时,外婆还要给外孙肩上搭花线,颈上挂银坠,以示祝愿外孙长命富贵。
在中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红鸡蛋,满脸串,今年吃你的喜馍馍,明年吃你的红鸡蛋。”喜馍馍是一种婚庆吉祥的风俗食品,俗传:喜馍馍带回去,亲人吃了得吉利。因此,这句歌谣属于祝福的吉语,再从字面上理解,此句开头和结尾的两处红鸡蛋代表的含义并不相同,前一个“红鸡蛋”是作为一种圣物出现,有祈子赐福之功;而后一个“红鸡蛋”则成为了孩子降生的报喜标志,也是一种起宣告作用的物体。向亲友分发用颜料染红的鸡蛋,是通行于全国各地的一种表达喜庆的方式,常用于结婚、生育、做“满月”等各种喜庆场合,以示庆贺并图吉祥。那为什么民间要分发“红皮的鸡蛋”来表示喜庆快乐呢,本文将根据此民谣讨论“红鸡蛋”的民俗含义。
二、各地分食红鸡蛋的传统。
中国民间历来有分食红鸡蛋的传统,主要是贺降诞之喜或祈求子嗣。以下为几处小地留有的红鸡蛋习俗。
1 山东微山县在新娘送入洞房后,由搀扶下轿的妇女为她开脸,用染了红色的鸡蛋在她脸上滚几趟,边滚边念吉语:“红鸡蛋,满脸串,今年吃你的喜馍馍,明年吃你的喜鸡蛋。”
2 还有的农村地区在举行婚礼的前一、二天时,女方要进行一道美容工序:绞脸,她们把前额和后颈露出的一些绒毛用两根拧成麻花状的红线“绞”下来,具体请两位大嫂轮番操作,一紧一松,一松一紧,把绒毛“绞”掉,“绞”完脸以后,用两个红鸡蛋在脸上滚,一边滚一唱道:“红鸡蛋、满脸串,今年喝喜酒,明年把‘喜’见!”。然后,在新娘脸上扑些粉,既盖住了被“绞”出的血点,又美化了容颜。红鸡蛋在这个程序中也起到了作用,虽然具体的唱词有异,但表达内容不变;
3 旧时胶县生男孩第三天向娘家报喜,女孩第六天报喜,婆家人去时带1斤重的馒头20个,娘家必须全留下,否则小孩不好养,娘家要回上19个红鸡蛋、4碗小米,路上碰到的第一个人要送红鸡蛋,这叫做“人人喜”;
4 蓬莱县生男孩带公鸡去报喜,生女孩报喜用母鸡,由此可以看出鸡和鸡蛋在民间传统风俗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5 邹县男孩报喜用一本书,女孩报喜用一朵花,此外还给邻居亲友送“报喜蛋”,即染红色的鸡蛋,娘家和亲友乡邻前来祝贺新喜,叫做"送粥米"或"送汤米";在开封一带,婴儿出生后报喜常带红鸡蛋。如果是男孩,要六个或八个,必得双数,染红后还要在鸡蛋的一头用墨点一个黑点,表示“大喜”,男孩送双数的原因是,孩子长大以后好找媳妇,和媳妇成双成对,必能花好月圆。如果是女孩,鸡蛋只染红色,不点黑点。数量是5个或7个,必须是单数,表示“小喜”。送了单数的鸡蛋,说明家里添了女孩,将来好嫁出去。
三、红鸡蛋民俗的渊源。
分食红鸡蛋的传统在各地许多民族都存在,主要观点有:卵生神话说、祥瑞之物说、图腾崇拜说、生殖崇拜说和辟邪禳灾说五种。
1 卵生神话说:
我国先民在想象中追溯着天地形成、人类起源,综合古籍可总结出“卵生”神话的影响。在三国徐整所著《三五历纪》中最早对始祖盘古氏开天辟地故事有了记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令,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又有《史记》述商人起源:有娀氏的女儿简狄“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为商人始祖;又述秦人起源:颛顼氏的孙女女修在织帛时,“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乃秦人始祖。正是这种朦胧的对于“卵”的原始崇仰,在民间形成了将鸡蛋和出生、传宗接代联系到一起的传统文化。且红色在民间被看成是喜庆祥瑞之色,因此多为红皮鸡蛋。
2 祥瑞之物说:
红鸡蛋之功,非单食用,民间自古就有“雕卵画蛋”之工艺品,而且,这在风俗资料中也可找到诸多历史记载。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有“镂鸡子”习俗,注云:“古之豪家,食称画卵。今代犹染蓝茜杂色,仍加雕镂,递相饷遗,或置之盘俎。”以此可知,“镂鸡子”或画卵,就是在鸡蛋上染画颜色后,朋友间作为相互馈赠、食用佳品。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邺中记》里也有“寒食日,俗画鸡子以相饷”的记载,都说明此习俗一直在民间流传,并逐渐发展成熟为一门民间传统工艺,在各种喜庆场合成为馈赠佳品,颜色也慢慢演变到单一的最能渲染喜庆之意的红色。直到现在,雕卵画蛋依旧是一种民间工艺品,人们从对“卵”的崇拜,发展到了喜爱红蛋并视之为祥瑞之物。
3 图腾崇拜说:
从考古学的角度可探知中国原始文化中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对于“鸟”的图腾崇拜,河姆渡、良渚、马家窑文化中有大量鸟纹形象,而古人所谓“玄鸟”,包括而后成为中华民族代表性图腾之一的凤凰,均以未经驯化的原鸡为原型。于是,“鸡”便成为了人们的原始图腾崇拜在现实中的依托。《史记秦本纪》中有吞卵的女修,其后裔大廉“实鸟俗氏”,“身体是鸟而能人言。又云口及手足似鸟也。”由此知秦人也以野鸡为图腾。从对鸡的喜爱崇仰,逐渐发展成民间的红蛋习俗,渗润着浓郁的历史信息。
4 生殖崇拜说:
红蛋习俗是原始社会人类生殖崇拜文化的遗留,蛋既能孵鸡,故人食蛋便能生子,因此古人每以“鸡子”代称鸡蛋。这种基于对鸡蛋功能的认识而形成的思路,可以从一系列具体的行为方式中寻绎出来。云南鹤庆一带的白族**,每逢春耕前多到河塘乞育,乞育者手握两个煮熟的红鸡蛋,到塘里沐浴,并用红蛋滚擦身体,回家后与丈夫分食红蛋。这种红蛋滚擦身体的行为,便与本文开头民谣中唱得“红鸡蛋,满脸串”极为相似。那么,本身就有孵育子嗣功能的鸡蛋,何以又要染成红色呢对此,“生殖崇拜说”也做出了不同于“卵生神话说”所谓红为喜庆之色的解释,而认为此乃初民的经血崇拜观念的传承。此种观点有《中国史稿》为证:“据了解,一些近代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氏族部落中,有的认为红色代表鲜血,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生处”(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1页)。
5 辟邪禳灾说:
红蛋习俗也起源于辟邪禳灾的巫医之术的运用。古人以鸡为百禽之长,认为其具有镇伏妖魅的作用,如《春秋运斗枢》云:“玉衡星精散为鸡”;《春秋解说辞》云:“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炎上,故阳出鸡鸣”等等,都反映出古人对鸡之神性的认识。鸡从蛋出,蛋由鸡生,则蛋亦有神性是理所当然的。旧时民间还盛行用鸡蛋占卜之俗;古人又以为凡遇喜庆之事,必有妖魅相扰,或某些特定的节气与时辰,必有病疫侵人,所以食蛋防范。像今天中原和西南一些地区的“三月三,吃鸡蛋”风俗,以及民间流行的新婚之夕让新人分食红蛋的传统,都可推探出红蛋习俗实由鸡蛋辟邪的巫术演绎而来。
综上所述,红鸡蛋在中国民间是祥瑞之物,有赐福送子喜庆安乐之意,本文开头的民谣小曲,即是在婚前或仪式上众亲友对于新人的一生平安幸福、家族子孙满堂的最美好的祝福。
那么小的孩子应该不见太多外人的,一般都是满月(就是出生 一个月的时候)和百岁(就是出生100天的时候)才办宴席的,宴席的名字就叫做满月或百岁。孩子太小不好出来见人,而且孩子的母亲还在坐月子,不能见风着凉什么的,最好也不要见太多的人,所以建议问家不要在一个月内的日子里办什么关于孩子和孩子母亲的宴席,一切都等一个月后。
另外,是那个百岁,也就是孩子出生100天的日子,千万不要叫成“百天”,叫百岁,是因为希望孩子长命百岁,而只有去世的人,在去世的第100天的那一天才能叫做“百天”。当然这不是什么真理,只是图个吉利,对孩子的祝福。
生男孩后风俗
生男孩后风俗,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还是全世界少数民族最多的国家,所以我们的民族文化很丰富,那么民间生男孩后风俗都有些什么呢?
生男孩后风俗1中国各地的报喜礼仪大体一致,仪俗却又各有不同。最常见的是携红蛋(或称喜蛋)去岳家报喜,“富者生儿育女则大送红蛋报喜,以示多子多福”。
报喜所携带的东西有时不止一样,有时按当地习俗明显地标示着所生是男孩还是女孩。湘西地区是提及报喜,“女人生头胎的当天,夫家就要备上两斤酒、两斤肉、两斤糖、一只鸡,一般由女婿去岳母家报喜。
娘家只要看报喜带来的是公鸡还是母鸡,就知道女儿生下的是男孩还是女孩——公鸡以示生男孩,母鸡以示生女孩。双鸡表示是双胞胎”。
居住于中国西北边疆的塔吉克族用另一种方式报喜:生下男孩时,父亲冲天窗鸣枪三声,并将枪放在孩子的头下,一则报喜,二则祝愿孩子勇敢、能干;生女孩时,言告邻里,并在孩子头下放一把扫帚,祝愿孩子长大后勤俭持家。
生子除向亲戚、故旧、邻里报喜之外,一般还要在自己家门口张挂出诞生的标志。
诞生标志一方面标示出产妇和新生儿的住所,防止不知情者遽然闯入,带来邪秽之气或风寒灾病,影响孕妇与婴儿的安康,也提醒那些特殊的人(如孕妇、著孝者等)自动避忌;另一方面则明确标示男女,用象征物寄寓对新生儿深厚的祝福和殷切的希望。
新生命诞生之初就用某些象征物标志男女,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习俗。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 各地区都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诞生标志,比如说,位于黄土高原的晋西北地区,生男孩在门外贴一对红纸剪的葫芦,生女孩贴一对梅花剪纸。
东北满族人家生子后,生男在门口悬挂小弓和箭,生女挂红布条。由东北迁徙至西北的锡伯族人家生子后,生男,门首用红丝线悬挂一副小人弓箭,生女则挂红头绳。
中国的诞生标志虽然五花八门、各不相同,但是,不管哪一个地区、哪一民族的诞生标志,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这些标志鲜明地揭示出传统文化中至关重要、根深蒂固的性别意识,深深地渗透着传统文化对两性特点的认识和性别角色的期望
生男孩后风俗2首先是生男生女的称法。旧时,生男被称为“弄璋之喜”,璋是佩玉,表示富贵、尊贵,要大庆贺。“弄璋”典故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所以,生女就被称为“弄瓦之喜”,瓦是纺锤,表示女工,庆贺从简。寓意就是古人把璋给男孩玩,希望他将来有玉一样的品德;
把瓦给女孩玩,瓦是纺车上的零件,希望她将来能胜任女红。女红,指纺织、缝纫、刺绣一类的工作。现在已经成古董或艺术活儿了。
既然男女有别,“报喜”时的情形也是不同的。在旧时,小孩子出生,首先报出男女的是接生婆。如果是男孩,接生婆就会对生母大叫“大喜”;
如果是女孩就默不作声。婴儿平安出生后,女婿是去外婆家报喜,这俗称为“送喜果”,是我国古代普遍流行的一种习俗,现在大部分农村仍保留有这种习俗。
有去报喜的新生儿父亲,常会携带荔枝、龙眼、花生及染成红色的鸡蛋(俗称“红蛋“或“喜蛋”)等礼物。但以红蛋为主。
红蛋的数目,生男为单,生女为双,有的地方生女不送红喜蛋。外婆家接到礼物后,会准备喜蛋、衣裙等物送还。
接到外婆家所送的喜蛋,要按照男单女双的数目分送亲友,而亲友则以火腿、桂圆馈赠,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发喜糖”、“发红蛋”的习俗就是这种“送喜果”习俗的沿袭和继续。
在浙江一带报喜时,生男孩用红纸包毛笔一支,生女孩则附花手帕一条。也有分别送公鸡或母鸡的。陕西渭南一带是带老酒一壶,上拴红绳为生男,拴红绸为生女。在南一些地方,带伞去岳父家,伞放在中堂桌上为生男,置于大门背后为生女。
有些地方在送“喜蛋”上就能分出男女,生男蛋为单数,生女蛋为双数。岳父母收下“喜蛋”后还必须加倍送还,女婿再将这些返回的“喜蛋”分送亲朋好友。
周宗禧先生在博客中撰文《生孩子“报喜”习俗》介绍,在德化民俗中,还有向天地和祖宗“报喜”的仪式,现摘录在此:其一是向天地“报喜”。
德化的民间建筑习俗中,在正厅中栋向外第三支梁的下面再 增添一支附梁,取其名为“灯”梁,专为正月点灯时挂灯用的,灯为“丁”之谐音。 因此,家里生了男孩当天遂点上一盏灯挂在厅中的灯梁上。
寓意天地有灵,我这座房子有新生一新“丁”了,特向您报喜。其二是向祖宗“报喜”。德化民俗每年正月十五都要点上元灯,因此有的地方生了男孩子的第一个正月十五,要到自家的祠堂挂一盏灯,寄意向祖宗报“添丁”之喜。
过去的礼数,多少存在烦索,但不缺的是人情味儿。现在的人报喜方式就简单而且快捷,来得最方便的就是在微信微博中涮一下,天下人都晓得。至于生男生女,性直爽快的人会直截了当地用戴不戴“把儿”表白,特别干脆。
但这中间也特别地感觉少了一些东西,你觉得是不是的呢!习俗,有的还是不错的,人情味加含蓄,这种生活中的浪漫情调还是需要的。你们哪儿添丁见喜,民间习俗是怎么做的呢!回忆或收集记录下来,有趣。
生男孩后风俗3婴儿降生,俗称“拾小孩儿”,也叫“添喜”。
过去,产房通常是产妇的卧室,要求安静、暖和,门窗关严。分娩时,房内不许有闲杂人等,男性、儿童、寡妇和未出嫁的闺女绝对不许在场。丈夫可在门外等待喜讯。
分娩的方法也不—样,富人常在炕前就地放一个大盆,一般是娘家陪嫁的红木盆。产妇坐在盆上,同辈已婚并生育过的妇女抱着腰,接生婆行接生术。所以,分娩又叫“临盆”,大概由来就在于此。
穷人家的产妇没有这样的福分。他们多躺在炕前铺好的谷草上,由接生婆接生。所以,这种分娩方法又称为“落草”,即小孩生在草上。
有一点富人和穷人是相同的,即不能在炕上分娩,如果污血冲了炕神,对产妇和婴儿的健康、未来都不利。
旧时的生子习俗中,江南一带还有“踩生”一说,即有人有意或无意间走进分娩不久的人家,称作“踩生”。
婴儿降生以后,剪断并扎紧脐带,简单地擦洗一下,用小被包好,由一人抱好。当胎衣落下以后,一切收拾妥当,烧几张黄表,产妇和婴儿才能搬到炕上,安排产妇躺好,这才可以让当丈夫的进屋,处理胎衣和垫草。
胎衣要趁天黑找个僻静的地方深埋,不能让人践踏,不能叫狗吃了,否则孩子不长命。分娩时垫在身下的草,带有产妇的血污,要立即烧掉,如果被蛇虫爬过,会变成精灵的。
有的地方有“挑红”的习俗。挑红,就是在婴儿降生后,在院门上挂块红布,上面除附有桃枝、铜钱之类的东西。另外,弓箭挂在左面的是告诉人们这家生了个男孩;如果附有佩巾而且挂在右边的,那就是生了个女孩儿。
挑红的目的,—是向人们表示这家有喜生了孩子;二是告诉过往的行人,特别是行商的人,不要大声吆喝,更不要在此敲打响器或燃放鞭炮,以免使产妇和婴儿受到惊吓。
产妇分娩以后,就开始坐月子。这时的产妇和婴儿身体比较虚弱,一切生活都在炕上或产房屋里进行,也禁止生人入内,避免带进病菌,影响产妇和婴儿的健康,这就是俗称的坐月子。
在整个月子期间,产妇不能干重活儿,不能用凉水,也不能长时间坐着。民间流俗说法,产妇分娩后,骨缝开了,沾了凉水着了凉风会得关节炎,落下头痛病等,俗称“月子里的病”。所以,在月子里要人伺候,俗称“伺候月子”。
由于分娩,产妇心理、生理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脾气比当媳妇时亦有所变化,往往很难伺候,而当婆婆的,看在孙子孙女面子上,往往百般忍耐、迁就,也要尽量把月子伺候完。
产妇在月子里,要吃饱穿暖,在家平时要用头巾包头,以免受凉。产妇的饮食为很稠的小米稀饭、煮鸡蛋、红糖。清末民初,沿海地区有的用猪骨炖海带给产妇吃。
饮食不能咸,免得婴儿嘴唇起燎泡。衡量月子伺候得好不好,境内大都以月子里吃了多少鸡蛋、多少红糖来衡量。
婴儿出生在那一年,那年的干支就是婴儿的生肖属相。生肖共有十二种,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年为一轮,循环往复。
分娩之后,要向产妇的娘家及亲戚报喜。报喜时间,视分娩的'时间而定。如果是头天下午分娩的,则在第二天早饭后去报喜;如果是后半夜分娩的,则在当天早饭后报喜。总之,在通讯不发达的过去,报喜必须在上午才吉祥。
报喜的顺序是新生儿的姥姥家、姑姑家,然后才是其他亲戚及亲朋好友。
报喜的人,过去女婿必须亲往岳父母家,其余多数是新生儿父亲的兄弟,有钱的人家会派佣人前去。
报喜的方式各地有各地的习俗。浙江一带,生男孩的用红纸包裹一支毛笔,生女孩的则另外附花手帕一条。也有直接送公鸡、母鸡以示新生儿性别的。陕西渭南一带是带上一壶酒,生男孩的酒壶上拴红绳,生女孩的拴红绸。
还有的地方是女婿带上一把伞去岳父家,伞放在中堂桌上为生男,置于大门背后为生女。我国大多数地区报喜时送上染红的熟鸡蛋是不可或缺的,只是数量上有所不同,男孩蛋为双数,女孩蛋为单数,个别地方则相反。
男孩送双数的原因,据说是为了孩子长大后好找媳妇,寓意成双成对;女孩送单数是为了将来好嫁出去。
旧时,当姥姥接到喜讯,还要烙一张饼让女婿或报喜的人带回去。报喜人在回去的路上遇到狗时,将饼扔给狗,这意味着狗替孩子咬了灾,婴儿就不会夭折了。
“望欢喜”是生育礼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婴儿出生后的第八天,街坊邻居早晨即来望欢喜,送的礼品数量视亲情而定,多送鸡蛋,或十、十二、十六、十八、二十个不等。
家族以内俗称“门子里”的外加三尺红布,或一床小毯子,或一套小孩衣服。邻居间望欢喜的东西只收不回,亦不招待饭食,因系双方“傍”的,也不讲什么客套话。产妇娘家及其他亲朋则于早晨巳时齐到产妇家望欢喜。
亲戚看喜的礼物比街坊邻居为重,特别是姥姥家,一般要送鸡蛋、小米、红糖、红布、小被等,客到齐后,婴儿被婆婆用小被包好抱出来,请客人观相。客人则说些吉祥的夸奖话,同时将准备好的银钱掖在孩子的小被里,这叫“长寿钱”。
中午,主家设酒宴招待,主食为喜面。之所以选在婴儿出生后第八天看喜,其一是产后疾患感染期已过,婴儿胎盘系也结痂,产妇、婴儿都比较太平。其二是主家忙碌、劳累,不如一次性招待,腾出点时间和精力,照顾产妇和新生儿。
亲戚看喜的礼物全收,主家可以酌情回敬些面食,回多回少,谁都不责怪,都知道伺候月子忙碌,顾不得旁人。亲朋看喜多是四包礼物,或女客登门,或托人送小米、红糖、鸡蛋、布等四包。产妇主食小米,忌食大米。据说小米性温,而大米性凉。
中原地区还有“洗三”的习俗,就是出生后第三天给小儿洗澡穿衣服。洗三那天,女方母亲一般会再备一些尿片过来,过去有这样的说法:“姥姥是个白虎神,不添外孙不上门”。那时候,女方的母亲一般都是等女儿落月才第一次上门。
洗三的水是用艾叶煮的,待水温适度,将小儿放进盆内。如果第一胎是男孩,婆家会很高兴的,他们会拿出祖传的银镯子、银簪子等器物放进盆内开光。据说,这样是为了让小儿沾上珠光宝气,将来能升官发财过上好日子。
女孩是没有这种“待遇”的。洗时,多数由奶奶和姥姥动手,倘若是冬天,她们会配合好,迅速地为小儿抹身穿好衣服,然后,再包好送进妈妈的怀抱。
洗好后,奶奶再在堂间神龛上点三炷香,烧三张纸,奉三杯糖茶,放一挂鞭炮,叩三个头,默念着:“送生娘娘啊,请保佑我的孙子,别让‘偷死娘娘’偷去了。明年周岁时,我给你奉刀首肉(猪项圈肉),请娘娘多多保佑。”
古代缺医少药,医学不发达,经常有小儿夭折,奶奶生怕孙子有闪失,会问那些“拉群”,也就是孩子既多又健康的妇女,讨要一件旧衣服给孙子穿上。洗三时,给娘娘许愿也是必需的。也有满月“送娘娘”的。
送祝米,也称“送粥米”或“吃喜面”,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出嫁的姑娘生小孩以后,娘家要“送祝米”。这个风俗,在中原、湖南、江浙一带颇为流行。送祝米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往往是娘家人接到报喜后,约定的吉利日子,一般男为双日,女为单日。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