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1、营养品送老人老人家最注重的是养生和健康。为了表示心意和孝顺,别忘了回家时,买上一些营养品带给老人家哦。中秋佳节送什么礼品好?2、花灯送孩子小孩子的玩具太多了,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送一份特别的礼物给他们吧。个人认为送花灯给小朋友做中秋节礼物
1、营养品送老人
老人家最注重的是养生和健康。为了表示心意和孝顺,别忘了回家时,买上一些营养品带给老人家哦。
中秋佳节送什么礼品好?
2、花灯送孩子
小孩子的玩具太多了,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送一份特别的礼物给他们吧。个人认为送花灯给小朋友做中秋节礼物真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中秋节晚上,小朋友们提着花灯穿着小巷,到处玩耍,享受浓浓的节日气氛。
3、购物卡送员工
每年的中秋节,各个企业单位都会送上一份礼品给员工,代表公司对员工的一份心意。如果送一张购物卡给员工,员工可以自行去商场或超市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同时也能感受到在单位也有家的感觉。
4、送项链给情人
中秋佳节,花好月圆,在这个适合表达爱意的佳节,在花前月下,送情人一条项链,献上一个吻,表达你的深情爱意。
5、送花给爱人
想一想你有多久没有送过花给你的老婆大人了。在这个中秋节里送上一束花,让她在这个佳节里过得更加开心快乐,花好月圆。
6、好茶送给客户
在中秋节里,很多人吃得太油腻了,如果送上一盒好的茶叶给你的客户,我想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上烟酒要好得多。好茶配月饼,真的是绝配。
7、送水果
在中秋节里,送一个丰富的果篮,绝对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较适合大众化。
1扛着甘蔗送花灯
“灯”和“丁”同音,送灯就意味着“添丁发财”。对于出嫁之女,娘家必送灯,而且最好由十二三岁的小舅子出马。送灯的时候,小舅子打扮漂亮,扛上两根甘蔗,带上豆腐干、海蛎、蒜。
2对已嫁女孩未育的女子,第一年娘家多送一盏“观音送子灯”,到了第二年还没生育,就送“孩儿坐盆灯”和“橘灯
如果已有孩子,就会送“状元骑马灯”、“关刀灯”或者“绵羊灯”。
3女孩多送莲花灯,男孩就送状元骑马灯、关刀灯、绵羊灯。
4按照传统民俗,再好看的灯到正月廿八也要烧掉。传统花灯常点蜡烛,花灯着火时不能说“烧了”,要说“发财”。
1、吃元宵。元宵节一定要吃一碗元宵。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虽然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但寓意都一样,意味着团团圆圆,美满幸福。
2、闹花灯。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各式各样精美的花灯汇聚街上,令人目接不暇。点燃花灯,伴随美好的愿望放入河中或是飘散在空中,祈福许下愿望能实现。因此,元宵节也称为“灯节”。
3、猜灯谜。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4、耍龙灯。即舞龙灯,演时由七至九人分节手持撑杆举起龙体,碎步起跑,动作多变,有“蛟龙出水”、“蛟龙漫游”、“蛟龙戏水”等多种舞法,有时龙口还会喷火,伴随锣鼓声,场面十分壮观。
5、送孩儿灯。顾名思义,就是送给孩子们花灯。因为“灯”与“丁”谐音,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
6、走百病。元宵节这天,妇女们相约夜游,看到有桥一定要走过一遍,认为这样能有效祛病,一整年健健康康。
7、祭门、祭户。相传祭祀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8、踩高跷。踩高跷俗称缚柴脚,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
小朋友元宵节祝福语如下:
1、弄月、不压灯、我等你!花灯、月下、我想你!月圆、汤圆、圆梦圆!
2、看到你肤白如雪珠圆玉润,我就决定带你回家,一到家我就烧水给你更衣沐浴,沐浴后的你散发着诱人的气息让我口水直流,我迫不及待地要享用你,汤圆!祝元宵节快乐!
3、花好月圆人更圆,事事圆满!好情,好景,好事绵绵!明天更甜!
4、酒越久越醇,朋友相交越久越真;水越流越清,世间沧桑越流越淡。祝元宵节快乐,时时好心情!
5、今年的元宵节,别样的流光溢彩,远方的朋友,我的思念就如那大大的汤圆,甜甜的,圆圆的,饱饱的,鼓鼓的,一塞进嘴里,流淌着祝福的糖汁,幸福甜蜜。
6、明月圆圆添思念,短信字字是真情;元宵节到了祝:鞭炮声声向你传好运!汤圆给你送来甜蜜的幸福!花灯盏盏照亮你的前程!
7、春节刚过,元宵又到;还在怀念春节收红包的喜悦吧,还在回味与亲人团聚的幸福中吧,我再发个短信祝福你,让幸福的感觉冲击你吧!祝幸福甜蜜!前途似锦!
8、春节的喜悦绵延永远,大红的灯笼高挂心间,热闹的烟花灿烂依然,春日的温馨驱散严寒,圆圆的汤圆充满甘甜,聊表数语真诚祝愿,祝你元宵节快乐!元宵节祝福短信
9、月亮的脸最圆圆,祝福汤圆最甜甜,加上一把问候盐,牵挂盛宴最欢颜,一愿工作多赚钱,二愿生活好运连,三愿快乐最缠绵,衷心祝愿元宵快乐。
10、月亮啊,“圆”来你是那么的亮;元宵啊,“圆”来你是那么的香。元宵佳节到来之际,衷心愿您福源财源源源不断,佳缘奇缘左右逢源,阖家团团圆圆!
生儿子吊花灯
生儿子吊花灯,在生活当中,相信很多小伙伴或多或少都了解过添丁的习俗,宝宝是父母爱情的结晶,宝宝的出生不仅能是父母的爱情和婚姻得到升华,下面我整理了生儿子吊花灯。
生儿子吊花灯1在中国民间,过年不仅是为了感恩、庆祝,更是为了祈福——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人丁兴旺。这在黄埔的过年习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黄埔挂灯习俗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史料记载:
“正月灯节,是添丁者挂灯于祠,以酒脯祀其先。曰:开灯,亦曰挂灯。”由于粤语中“灯”与“丁”近音,挂灯就寓意着“添丁”。
黄埔地区的老百姓,家里生了男孩,就会在来年正月灯节里挂花灯。去年添丁,今年就要挂灯,祈愿新的一年里孩子健康长大,丁财两旺,阖家欢乐。
正 月 灯 节
灯节是元宵节的别称,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朝,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
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加丰富。
明初,南戏已在广东潮州上演,如明本潮州戏文便有五种,挂灯也比较活跃。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
清代广东灯节也非常热闹,光绪时史澄《光绪广州府志》载有“正灯二戏”的说法。广东文献中,灯节具有祈福求子内涵的记载,见于李调元的《粤东笔记》:
广州灯夕,仕女多向东行祈子,以百宝灯供神,夜则祈灯取采头,凡三筹皆胜者为神许,许则持灯而返。逾岁酬灯,生子者,盛为酒馔,庆社庙,谓之‘灯头’,群称其祖父曰‘灯公’。”
光绪时史澄《光绪广州府志》卷十五载:
凡元宵张灯作乐,先年生男者必以是晚庆灯;七月十四及冬至有事祠祀,必以宰鸭为敬。
黄埔等广州地区,添丁除了要挂灯外,还要准备鸡鸭等祭品祭祀。
添 丁 挂 灯
黄埔的添丁挂灯明显带有祈福求子的寓意,与广州灯节一脉相承。
挂灯习俗仪式包括做灯(买灯)、斟茶、挂灯、入族谱、饮灯酒、赏灯、投标灯裙和灯春、竞投饭菜、化灯等流程。其间,还有锣鼓、舞龙狮、祭祖、饮灯酒等大众喜闻乐见的`精彩活动。
所挂的花灯都是特制的,灯架用竹篾扎架,彩纸作面。这一盏包含着喜庆与祝愿的花灯,集扎作、编织、民间绘画、剪纸、书法、诗词于一体,堪称艺术。制作者均为本地巧手,因此做出来的花灯人情味十足。
共 饮 灯 酒
黄埔挂灯一年一次,正月初八至十五日(也有说是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黄埔各族祠堂内,一派热闹的景象。
按照黄埔风俗,如果当年有男丁出生,当年庆灯期间要到祠堂斟茶、挂灯。斟茶、挂灯完毕后由族中理事代表太公封利是,从该天起祖先承认新生儿的名分,登记入族谱,享受族中男子的同等权利。
在分过猪肉后,全祠堂男丁共饮灯酒,甚至还在晚间燃放烟花,赏灯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挂灯,昭示人丁兴旺,灯因此具有了“丁”的内涵,“挂灯”就表示添丁的意思。挂灯活动因而有着特殊的寓意——祈福求子,人兴财旺。
祈福求子是中国民间一个永恒的话题,添丁挂灯反映了黄埔乡民朴实的愿望,更是民间永恒的追求。
黄埔地区在灯节中挂灯、祈福、求子,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也是民间众多祈福求子活动中的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个韵味十足的时代缩影。
生儿子吊花灯2“饮灯酒”,庆添丁
“饮灯酒”是为庆添丁(生男孩)所摆设的喜宴,起源于明末清初,如今在顺德保留得最为完整。
“灯”与“丁”谐音,开灯、挂灯有传宗接代之意。过去一年中添丁的顺德家庭,都会举行“添灯”仪式。
宝宝的爸爸会买一盏八角纸灯,悬挂在村里祠堂或庙堂正中央,为祈求小朋友快高长大,请祖先神明保护。
灯在农历正月初六开始挂出,在家中挂一盏,“社公”(土地庙)挂一盏,总祠堂、二祠(分祠堂)、三祠(支祠堂)……各挂一盏。灯一挂出,意味着新丁入族。
灯笼纸上描花画红,贴上有吉祥图案的彩色剪纸,里面吊装一个盛满花生油的小碟,整天点燃,象征灯仔生命力旺盛。
把酒言欢
以前都是正月十一摆灯酒,添丁人家拿出姜、蛋拜“太公”,而“太公”则出钱请子孙后代中的所有男丁宴饮,分猪肉,分姜蛋,并赠一封大“利市”(红包)给新丁,以示祝贺。
在顺德,每条村的时间不同,一般都在大年初六到元宵节这段时间“饮灯酒”。在前数日,村里面都会先发布告示,号召村民购票订座,参加灯会。
“竞投灯”,求意头
作为重头戏,“饮灯酒”的席间还设有“投灯”活动,即以制作好的花灯,冠以好意头名称,例如“生意兴隆”、“添丁发财”、“一帆风顺”、“风生水起”等,然后由乡亲竞投。
每投一个灯,都以鞭炮声开始,鞭炮声结束。主持人们拿着麦克风行走在酒席中间,呼吁大家竞价投灯。
一般上灯的起投价是3888元起,而投灯者则以吉利的数字投此灯比如6888元,8888元12888或13888这些数。
生儿子吊花灯3赏灯,按字面理解为观赏灯,中文汉语:赏灯,客家话:响丁,在广东省梅州兴宁市及周边地区,赏灯是一个节日。赏灯每个家族有些不同,根据各自祖先留下的,同一个姓氏的家族一般都是在同一天过节,但不同姓氏的家族也会在同一天过,在兴宁一个围龙屋就代表着一个大家族。
赏灯从正月初九开始到正月十七,最多家族集中在正月十二 ,十三和十四这几天。 兴宁的响丁(花灯)习俗由元宵佳节的花灯演变而来,是我国传统农耕时代的文化遗产。
兴宁花灯起于元代,盛行于明,清,历经600多年,世代相传。兴宁花灯寓意美好,寄托着兴宁客家人一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及家业发达的善良愿望。
由于兴宁的客家先民初到兴宁时人口较少,客家人势单力薄,产生了多生男丁的愿望。响丁是庆祝添丁。同村同姓在老祖屋迎新花灯(丁)、升花灯(丁)的活动。
如果上一年家族中有一个家庭生了男孩,那这个家族可就热闹了。响丁当天生了男孩的这个家庭,就会请来自已亲朋好友前来祝贺。亲朋好友会送上烟花鞭竹,送上的烟花鞭竹越大越好,越多越好。
这代表了这个家庭的财富象征,等到天黑以后,整个家族的人会齐齐移步回到老家(围龙屋)进行庆贺,大放烟火爆竹,人声鼎沸,喜气洋洋。响丁当天也有当地人将其称为是男孩节,因为赏灯诞生的原因,更多像是为男孩设计的。
而在家族的庆祝宴席上,在过去女性是不可上座的,只有男性的族人方可入座。不过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和传统观念的改变原因,有些人只生一胎,有些比较有钱的人家生了女孩也照样响丁。客家传统思想在这方面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不管生男生女,大多数族人都会愿意为其庆贺。
响丁这天兴宁人们对舞狮的不太受欢迎,因为狮子代表了女孩,大家都想多生男孩,所以赏灯这天舞狮的一般都很少,即使围龙屋下来了舞狮,红包也很少,少得可怜。
响丁当天有些地方会请“花灯”,接花灯特别热闹,接花灯时必定有男童在前面领路,人们抬着用纸做的花灯,从后门走出 围龙屋,然后在周围方圆10公里以内绕一大圈后,在从正门回到围龙屋,一路上,一直会有2条龙灯跟着, 一边放鞭爆,连续不停在放,一直放到回到围龙屋,把花灯挂起来为止。
灯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照明工具,它历史久远,造型多样。但我们不仅仅以它为照明工具,而在我国民俗中,人们为灯赋予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人生礼仪还是岁时节令,
灯的存在形式都富有深刻意味,它是老百姓精神的一种寄托,一种祈望。千百年来,以灯的独特形式和文化内涵传递着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魂。
俗话说:三十晚的火,月半夜的灯。在民间,灯俗文化丰富多彩。有观灯、赏灯、赛灯,有送灯、添灯、游灯、饶灯、化灯、钻灯脚、放孔明灯等多种独特有趣的灯俗。元宵节是灯的海洋,家家张灯,户户结彩。门前、堂上、大街、小巷到处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各式花灯。在十字街头,庵堂寺观等处,还搭起牌楼、灯棚,花灯高挂,雄伟雅观。在除夕、春节、元宵节及丧葬等民俗活动中灯成为祈子祈福、驱邪缅怀、喜庆祥和的象征。每逢节日或婚寿喜庆之时,人们都要张灯结彩,以示庆贺。这种“火”与“彩”综合的灯彩艺术,具有独特的使用功能和审美价值。它不仅使许多重要的节令习俗和人生礼仪熠熠生辉,而且还有装饰、美化建筑物功能,借以渲染气氛,使人们在欢乐的气氛中交流感情,憧憬未来。陕西各地灯俗不尽相同,有历史原因、有经济原因、有文化原因,但都有祈子、祈福、祈寿、祈财的精神文化内涵。祈子文化在婚俗中极其绚丽,多姿多彩。而灯俗在陕西的祈子文化中更为突出。本文以婚前、婚中、婚后为三个阶段分别探讨不同地域婚俗中的灯文化,试论灯俗文化的精神价值与文化价值。
一 婚姻中的灯俗
1、婚前
在千阳一带,男女青年订婚之后,未聘娶之前,正月初八至十五之间,择双日男方要给女方馈送彩灯。彩灯的样式大多为提篮灯、门灯和莲花灯,十分讲究。灯要做工精良,色彩艳丽,寓意吉祥。灯的样式也有不少忌讳。如果送去的灯女方认为是对自己的极大不尊重,便会拒收彩灯,婚事就有可能告吹。一般男方的父母多为此事操心,或让姑嫂等有经验的长辈负责选购彩灯。选好后,男青年便选吉日到女方家行礼。结婚后,送灯的任务就转移到女方娘家。如果是腊月结的婚,紧接的正月就不送灯。因为婚前的四月未送裹肚,如果送灯便犯了送空灯的忌讳,这是不吉利的。
宝鸡陇县婚前有给女方送三节的习俗,即正月送花灯、五月节送裹肚、九月九重阳节送花糕三节。正月初六、初八是送花灯的好日子。这两天婆家开始给未过门的媳妇送花灯。花灯多为莲花灯,有生子的文化内涵。在送花灯的同时婆婆还要给女方父母做一身衣裳、一双袜鞋及四色礼品,仪式非常隆重。民谣有:“三节送到,儿女来早”。送灯为祈求未过门的儿媳婚后早生贵子。
2、婚中
西安灞桥区狄寨塬上结婚时,如果女方的爷爷、奶奶已经过世。新郎在娶亲时,要带上两柱红蜡烛和一把香,进入女方家门后,先给新娘穿上轿鞋,然后祭拜过世的长辈。新郎要把灵台上的白蜡烛换上红蜡烛,并和新娘共同点燃蜡烛香火,上香后,三鞠躬。意为“传香火”。
现在西安城里人结婚庆典上都有一个仪式就是“薪火相传”,它是用很多蜡烛在金属架子上做成一个“心”的造型,由双方母亲用长长的蜡烛逐一点燃。点亮后形成一个烛光围成的”心”。既有传统内涵,又有现代时尚。
陕西大荔、合阳、白水、横山等地,在新婚洞房内必须点燃一盏灯,从婚礼当天日落时到次日日出时为止,最少一天,有的3天,中途不可熄灭,以象征夫妻白头到老,多子多福。也有昼夜点燃祈子祈福的“长命灯”,就是在灯里添清油点燃后放在洞房内高处,灯芯为两根,均用红头绳而做,通宵不息,只能自灭,不能吹灭,象征“长命多子”。灯油以蜜调之,曰“蜜里调油”,谓夫妻可亲密也。
3、婚后
①躲灯
潼关有“躲灯”的习俗,讲究新婚第一个元宵节新女婿携妻子要到岳父家留住3天。商洛一带有元宵节前日将出嫁女儿接回娘家团聚的习俗,称之“躲灯”,意思取“多子”之意。
宝鸡陇县东南镇,新媳妇结婚后第一年的正月十五要躲灯。正月初四、初六或初八,婆家的姑、姨等主要亲戚把新媳妇接走,不能在婆家过十五。待到正月十六天不亮,由姑或姨相陪,带着用面粉蒸好的一对堆巴,打着灯笼把媳妇送回婆家。锥巴像鼠形,一头大而平,一头似鼠尾一样的馍馍,婆婆接过带回的锥巴,待晚上从窗子扔进洞房内。夫妻俩一人吃一个。有妇女说,从窗子扔进的锥巴如果锥巴朝上生儿子,锥巴平着生女子。按民俗讲究,躲灯这天媳妇不能见婆婆、公公与娘家人,见了对婆婆公公不好,会害眼睛的。有孩子后,舅家要给外甥送花灯,送到12岁。有些人家生的儿子怕不好养,当小儿生下40天后,要给儿子认干大。这天孩子头盖红布,不等天亮,夫妻俩将孩子放在村头的石碾上,见到的第一个来人便认为是孩子的干大。干大要给孩子送灯。当孩子多病,要保锁孩子长命,就要认三个不同姓氏的干大,这样才能保佑孩子健康成长。三个干大每年要给干儿送灯,祈求长命百岁。
②祈子灯
关中东部在正月十五之前,要给出嫁第一年的女儿送花灯,称之为“追灯”,“追灯”的意义在于追子。娘家母亲送花灯给新出嫁的女儿,娘家的伯、叔、姑、姨等血亲送花灯给新婚侄女,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各地送的灯品式样不尽相同,但目的一样,为了“添丁”。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红灯一对,也有送彩画的玻璃灯一对,“璃”
和“麟”谐音,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红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红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已嫁女未生男者,娘家多于正月初以观音送子灯送之,是意为送丁;嫁后已生男孩,娘家可送各式的灯,意为“添丁仔”。女儿生第一个孩子,娘家和主要亲戚于正月十日左右给孩子送灯。头年送火蛋灯,第二年送镜灯,第三年(最后一年)送铁丝灯笼(长期使用)。俗语:“头年红、二年明、三年送个铁丝笼”。送灯,伴送面鱼,头年送一条大鱼,二年大鱼身上爬一条小鱼,三年大鱼背上爬两条小鱼,还要用红头绳系上麻钱或纸币于鱼身。所送之灯,于正月十四日晚开始点灯三晚,元宵夜是彻夜灯明,头一天点半根蜡,最后一晚燃尽剩烛。送灯者少则数个,多则数十,若灯过多,还须请人看灯,以防火灾。第三年送灯,主家要下请贴,设筵招待。有的地方孩子出生后第一个元霄节,舅家要送灯,男孩送有鼻有眼的娃娃灯,女孩送花盆灯或莲花灯。
俗话说“三十的鞭炮,十五的灯”西安灞桥白鹿塬一带老辈人留下的习俗是给孩子送护生的长命灯笼,长命灯又叫火葫芦灯、火蛋灯,长命灯笼有椭圆形的,也有以葫芦形状编织的葫芦灯,大小不一,小的又叫星星灯,只有拳头大。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竹子节节长,且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有传说将竹子喻为青龙,还有富贵驱邪之说,逢年节点亮竹制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寓意孩子健康成长,长命富贵,全家日子红火。如果哪家媳妇婚后没有身孕,娘家母亲便会在除夕夜偷偷将灯笼点亮悬挂在女儿寝房外,认为来年定能抱上孙子。正月过完,一般要将灯笼燃尽,老人说把灯笼留到来年会对子孙不利。
临潼民谣:“正月里
来是新春,女儿拜年娘送灯;闺女礼拿女娃包,娘
舅送的长命灯。”关中民谚云:“养女一门亲”,女儿成婚后娘家送灯三年,头年送“长命灯”很有讲究,大红灯笼三对,分大灯一对,中号灯一对,小号灯一对,喻老、中、青三辈人,辈辈有人。去送灯的人必须是三辈人,三家不同姓氏,要有老人、小孩。送灯时要用有根有叶的活竹挑上,点上灯火,不能熄灭。女婿家要设宴席招待送灯的亲戚。第二、第三年添烛火。女儿有了孩子,舅家就要给外甥送灯到十二岁,外甥女出嫁时还
要送“陪嫁灯”。每年送灯不能断,寓意香火不断。
③偷灯
陕北转九曲,转九曲也称转灯或观灯。每年正月十五,陕北各县村镇都要举行这项游乐活动。九曲是个方阵,即所谓的八卦套九宫,这是九个小太极图合成一个大太极图。九曲是用361根高梁杆扎成九曲阵,进出门用4根高梁杆扎成。有的地方中间用7根木椽扎成,高悬7盏灯叫七星灯,九曲横竖19行,共367盏灯。九曲阵的四角堆有四个火塔塔,寓意四季如春。人们认为,如果谁转了九曲,一年四季就会健康平安,百病俱消,所以这天晚上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争相加入到转九曲的队伍之中。转九曲还有“偷灯”的特殊习俗,女人们早在暗中瞄住了九曲灯,待村民们刚转完九曲,守灯人高喊:“偷灯养小子哩!”,年轻媳妇抢上前去端灯,端了红灯养小子,端了绿灯养女子。端回去的灯放在灶王面前,越明越好,这样可来年怀上孩子,如生了孩子,偷灯的媳妇还要还灯,还回来的灯要更加精致些。
洛川灯会,也称灯棚,是陕西独有的灯俗文化。正月十五这天,县城的灯节过得最为热闹,搭建在街道最繁华地方的几个灯棚,
分别供奉着观世音菩萨、送子娘娘、文财神赵公元帅和武财神关云长。棚的四周悬挂着火蛋灯、莲花灯、鼠灯、招财进宝灯、鱼灯等,还有华丽的宫灯、转灯,这些彩灯都是村民们制成送来的。灯棚里的正中央放着一张巨大的供桌,上面全都放满用面蒸制的花糕供果,善男信女们各随所愿地来祈子、祈福、祈财富。每年元宵灯节都要请戏班子,戏台搭在灯棚正对面。有趣的是,在灯棚后边会有一些妇女撩起棚洞帘,从那灯山架上谨慎地取下一盏正燃得旺的荞面灯,双手捂好,匆匆离去。“偷”的灯在路上不能熄灭,到了家门口,要将灯从院墙下的水眼递进去,灯不灭,就算佛祖有灵。后将灯放到桌上,直瞅着灯油燃尽,灯灭了,再将荞面灯吞下肚,这样就等怀孕降子了。而到来年灯节时就要主动送去一盏新灯,向神还愿。
③完灯
合阳有一灯俗,就是由长辈将未满周岁的婴儿抱上,提着孩子外家所送的灯笼,带上一把豌豆撒在水井、碾房、涝池、水窖中,俗称“遗豆儿”,以禳小儿天花之灾。家家户户门前高悬红灯,孩童沐浴月光,踩着一地炮皮,提着各式花灯串巷游走,幼者由父母扶携着亦打灯取兴。灯节持续三个晚上,十四晚试灯,十五晚正灯,十六晚轰灯,名曰“赛灯”。
元宵的游灯、饶灯、化灯是儿童们消灾祈健康的节俗活动,小孩子们手持五彩灯于夜幕中,三五成群游行,叫“游灯”,也称“游百病、散百病,孩子们高声唱者:“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祝愿孩子们健康成长。元宵过后,把灯熄灭,是谓“饶灯”。有的还故意把灯烧掉,这就是“化灯”了
关中大部分地区,都有完灯的灯俗。渭南地区的《同官县志》,咸阳地区的《续修礼泉县志稿》在岁时民俗中早有记载。女儿有了孩子以后,女儿娘家要给每个孩子送一对灯笼和十支小蜡烛,在正月十一到十五的晚上让孩子们挑灯玩耍。外爷家给外孙送灯直要送到孩子十二岁为至。因为我国古人认为,天上有十二星辰,地下有十二分野,十二的时候孩子魂魄就全了,表示已经不再受魔鬼的侵扰,所以送灯表示祝贺,祈求孩子健康成长。十二岁要举行封灯仪式,象征着孩子已从儿童步入青少年,进行一种成人冠礼,所有姻亲都要参加一表祝贺。
二、灯的文化内涵与造型
灯,谐音为“丁”
和“登”
;“丁”意为成年男子或人口,有“纳吉添丁”,“人丁兴旺”的民俗含意,“登”,意为由低处走向高处或谷物登场,喻为“五谷丰登”。祈子是祈求种族生生不息,子嗣不断,人丁兴旺。登,《说文》中解释:“上车也。”引申为上升,再引申为“增加”、“增添”之义,《左传·昭公三年》:“皆登一焉。”注
:
“加也。”北方大多数地方直接在粮囤或其他储粮之器上置灯,取与“登”谐音之意,祈愿五谷丰登。若新妇室中箱柜、几案,满屋辉煌,床上床下皆有灯,祝添男女。这些便是灯俗的主要内容,在全国各地广泛显现。
灯俗以灯为载体,灯的造型多种多样。我国传统的灯笼依其形状目前分为泉州式和福州式两种,其中以泉州式为代表。在传统的大红灯笼造型中,是否可以解读出传统灯笼五部分寓意:1、金瓜形体积;2、烛火 ;3、竹蔑框架;4、穗子
;
5、如意云纹或太阳纹。这诸多的符号程式中,都寓含着我国先民对天体、星辰、灵魂与精灵的信仰,对灵禽、山林、动物、植物、祖先的崇拜及民间世代相传的阴阳生殖崇拜。传统大红灯多为金瓜形体积,瓜是古人生殖崇拜的象征物,诗经中有“绵绵瓜瓞,人之初生”,传统的灯笼形体为瓜,寓意孕育生命的母体。传统的灯笼,又是太乙神的符号化,观念的形体化,一方面是星星的象征物,一方面是生命与人丁的象征物。烛火,蕴涵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之意。炎帝以“火师而火名”,所以,崇火的习俗和礼仪流传下来,至今仍很盛行。竹蔑框架,竹为四季长青植物,寓为青龙,又取竹报平安之意。穗子,取岁岁平安之意。取麦穗或稻穗之形,进行符号化,有五谷丰登的最初含义。此种文饰图案在良渚文化的陶器上就有描绘,也是祭祀太乙神的主要内容。灯体上下装饰的如意云纹或太阳纹,有生殖繁衍之意。云有吉祥的寓意,被称为祥云。在民间更多的是象征天,喻男喻阳。云在易经中为乾象,喻男,有耕耘播雨,化生万物意。云与荣音同,被赋予荣华富贵的寓意。
灯笼不仅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而且造型也随着内容不断的变化。古人的灯笼大半是用竹篾、藤葛而制,现在民间艺人选用竹、木、藤、金属、塑料等各种材料做成的骨架,然后再糊以纸、绸或装上玻璃,内部多以电灯代替蜡烛。既美观、时尚、活泼又安全方便。
作为古老的汉族民俗娱乐活动,对于孩子们来说,过年最重要的事情是送花灯。按照老人的说法,正月十五元宵节送送花灯,让孩子们走走,可以除百病,保一年的身体健康。这可是一件大事。于是,家长们早早就开始做起了花灯,花灯的架子是早已做好的,有木头做的,有高粱秆编的,有铁丝纽的,甚至有电焊焊的。有一些好强的家长每年都会做一个花灯的架子,以保证自己的孩子在人群中最醒目最突出。架子是花灯的基础构架,要想让花灯看起来漂亮,表面文章很重要。于是,家长们会想尽一切办法装扮花灯,剪最好看的剪纸,增加一些流苏样的点缀物,真是各尽其能!
为了让花灯亮起来,手段也是不一样的。有的用的是煤油灯,有的是蜡烛,还有的是用手电筒的小灯泡。我不喜欢小灯泡,因为它看上去冷冰冰的,一点也不温暖;蜡烛容易倒,会把花灯烧了;我喜欢煤油灯,不仅仅是因为它给我一种很温暖的感觉,还因为煤油的味道很好闻。
元宵节的晚上终于到了,所有的人都集中在大队的院子里。当然以孩子居多,大人们要么是光棍,要么是孩子还小,没法送。领头的是村里很有些年头的两面鼓。根据发音的不同,村里人分别给它们起了好听的名字。大一些的鼓声音淳厚,名曰“偷偷砍”。小一些的鼓声音清越,名曰“起梆腔”。就这样,一挂大鞭炮响过之后,在“起梆腔”和“偷偷砍”的鼓声中,送花灯开始了。
送花灯的路径通常是绕村子一周,这时候,家长们通常会等在门口,等待自己的孩子出现,比较谁家今 年的花灯做的最好看。孩子们挤在一起,免不了推推搡搡,平时不熟识的,因为站在一块,就熟了起来,吹着牛、耍着、闹着,真是说不出来的高兴。突然,东家的小孩花灯里面的灯倒了,把花灯然着了,眼明手快的顺手从旁边抓过一把土洒了上去,火是灭了,灯也不成样子了;行走间,一阵风吹过来,把西家的花灯吹灭了,旁边有人拿着火柴,连忙划着火柴去点,结果,花灯也免不了着火的命运。就这样,一圈下来,能够保留原样的花灯没有几个了,如同打了败仗一般,一个个掂着花灯架子回家去了。但是,孩子们收获着快乐,放飞着今 年能够健康的期盼。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